苏东坡吃河豚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343.67 KB
- 文档页数:2
河豚鱼白是个什么无意中看了《入殓师》这部电影,发现河豚鱼白这个东东,但不知啥意思,今天就讲解一下。
河豚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又名西施乳,甘腻细嫩,味为海鲜之冠,以至民间有“不食鱼白,不知鱼味。
食过鱼白,百鱼无味”的谚语。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尝过河豚之后,曾发出“值那一死”的赞叹。
而佐佐木社长对鱼白的美味如此赞叹:好吃得让人为难。
当时小林大悟打定主意要来辞职。
还没说出口,社长请吃河豚鱼白,一番晤谈,大悟打消了念头。
河豚鱼白这种高级食材充当了社长大悟之间隐形谈判的筹码,功效巨大,犹如杀手锏。
社长的居室摆满了盆栽植物,连饭桌上都放了一小钵开花的仙人掌。
社长说只有植物不要靠吃别的生物为生,一个要靠死人维生经常接触尸体的人,对植物的清新素净自然很是喜欢,在植物的环绕中,尸体带来的不适会消散,这里植物相当于自然疗法的药物。
然而人毕竟不能像植物一样无欲则刚,欣赏植物但自身不能变为植物,得满足身体的各种需求,于是社长在小植物园里烹制鱼白,享受美味。
社长说不想死就要吃,吃嘛就要吃得好。
鱼白,象征了生之欢愉,享受鱼白就是善待生命。
而给死人入殓,维护死者尊严,也是善待生命的方式之一。
入殓工作收入丰厚,能给人善待自身的本钱,此其一,入殓善待了生命的遗蜕,安抚了亲人的痛苦,此其二,基于这两点,大悟一口河豚鱼白下肚后,也把辞职的话咽了下去。
影片还有很多涉及吃饭的镜头。
如两次吃鸡的对比,第一次大悟刚刚着手新工作,第一次亲见尸体,看到妻子准备的鸡肉火锅,联想到尸体的惨状,大吐特吐。
第二次圣诞夜,和社长、同事聚餐,大啖烤鸡,狼吞虎咽,大悟还问社长好吃吗,社长重复了吃鱼白时的台词:好吃得让人为难。
此时大悟已经是思想彻底改造,业务精熟了。
另外还有许多大悟一个人兴致勃勃的用餐、开车赶工作时大口吃快餐等镜头。
包括鱼白之宴,这些吃饭的场景无非是在传达同一个生活理念: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好好享受生之欢愉。
看电影《入殓师》时,望文生义,以为“鱼白”就是鱼的肚皮部分,谁知谬之甚矣。
一种鱼引发文人疯狂苏轼拼死吃河豚2009年09月16日15:08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发表评论【字体:↑大↓小】造物者真是神奇,竟把至毒极鲜二物融于一体,让人又爱又恨,而且欲罢不能,想要一膏馋吻,只有拼命一试。
基本上,“拼死吃河豚”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谚,早在宋代即有,当时人孙奕所撰的《示儿编》这部书内,载有一则苏轼吃河豚的轶事,写得颇为生动。
话说苏轼谪居常州(今江苏省常熟、武进、阳湖、靖江一带)时,爱吃河豚。
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吃一顿。
既蒙这位妇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无不大为兴奋。
待苏轼吃河豚时,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苏学士”如何品题。
即使挤得水泄不通,依旧鸦雀无声。
但见苏轼埋头大啖,不闻赞美之声,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屏风后面的人,听到无不大悦。
名小说家高阳便称:“由一…也‟字去推敲,可知…拼死吃河豚‟为当时通行的俗谚。
”不过,另有笔记指出:苏轼所说的,乃“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
意思是说如此美味,毒死也值得的。
字句略有出入,本意却无不同。
河豚美名“扬子江中第一鲜”只见过标本,从未吃过河豚的文人不少,像高阳及汪曾祺均是,汪氏甚至说,他在以擅烧河豚著名的江苏江阴待过两年,“竟未吃过河豚,至今引为憾事”。
河豚真的很有意思。
它古名鯸鲐、赤鲑、鯸(鱼臣)、(鱼市)(鱼市)之鱼、河鲀等。
其别名则有“吹肚鱼”、“嗔鱼”、“气泡鱼”、“鸡泡鱼”、“腊头”及“西施乳”等。
其鱼体较短,呈纺槌状,头腹肥大,牙愈合成牙板。
尾部较细,背鳍一个,无腹鳍,皮面平滑无鳞,背面及腹面布满小棘。
背部多为黑灰色,并有各种颜色的条纹或斑块,腹部为乳白色,内有气囊,遇敌害时,能吸气膨胀如球,全身上下棘刺怒张,使敌更不敢侵犯。
然而,此适为人们得以捕获它的致命弱点。
基本上,河豚与海豚同属一类,只因栖息之水域不同,而各异其名称。
河豚三吃:美味“西施乳”的诱惑中国人自古就有食用河豚的习惯,河豚有150多种,其中有60
多种可以食用,河豚的毒主要是因为在海水与淡水中交替生存,身体不断积累沉淀毒素。
野生的河豚会在每年春季从海里游回江河中产卵,过去人们都会在这个时间捕捉河豚,因其洁白丰腴的肉质和鲜美无比的口感,被古人称为“西施乳”。
相传,当年常州有位精于烹饪河豚的厨娘请苏东坡品河豚,想博取大文学家的夸奖后出名,结果苏学士一言不发埋头吃河豚,等待多时的厨娘焦急之际,苏生突然将筷子用力往桌上一拍,大吼一声:“死也何妨!”于是拼死吃河豚的民谚便流传开了。
现在已经不必为吃河豚而冒死一拼了,多年的淡水养殖技术已经完全抑制了河豚的毒素,而且口感与肉质变化甚少。
有人认为河豚的毒素越多,味道就越鲜美,其实这是个误区,味道鲜美的程度取决于河豚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
食用河豚的最佳季节,是在春季的三四月里。
苏东坡曾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已经是无须等到三月才能过口瘾,四季皆能尝美味。
河豚传统的烹饪法有红烧、黄焖、萝卜煮、清蒸。
在这里,推荐一款“河豚三吃”供各位解馋。
①鲜河豚沙拉:将河豚洗净吸干水切成小方粒,用橄榄油、盐、洋葱碎、蒜蓉、沙律油、黑椒碎、豉油、白菊醋拌均。
鲜香爽滑,清新可口。
②礼云子鲜笋蒸鱼球:将河豚去骨起球,放入鲜笋、火腿丝、礼云子,蒸熟后用清汤勾芡扒上即成。
鲜滑、香浓、惹味。
③萝卜丝滑子菇煮河豚鱼滑:将河豚起肉打成鱼滑,加浓汤与萝卜丝滑子菇同煮,汤鲜、肉爽、味香,真正体现河豚的鲜美。
龙源期刊网 拼死吃河豚作者:王仁湘来源:《读书文摘》2012年第07期东坡一生多次遭贬谪,在第一次谪居地黄州,他在城外的东坡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也就得了“东坡”的别号。
黄州给了东坡安身之所,也给了他美食,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句子,一开始就歌颂了那里的美食。
还有“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的诗句,表明他对笋焖猪肉的偏好。
东坡自己也会烹肉,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说,“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肉色香味俱佳,慢火,少水,多酒,据说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后人将他创制的这道菜名为“东坡肉”,现在不少南北饭馆都能见到。
黄州的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东坡那颗狂放的心。
他喜欢吃油酥食品,当地人将“千层油酥饼”称为“东坡饼”。
他也爱豆腐,当地传有“东坡豆腐”。
东坡豆腐的烹法,宋人林洪记在《山家清供》中说,制作要点是将豆腐放入调好的面粉、鸡蛋和盐糊中挂糊,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过沥油,再与笋片和香菇合烹。
东坡曾写下“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正是为赞美这有滋有味的豆腐。
猪肉烹之得法,可以味美诱人,江鲜更是如此。
宋时在江南流行“拼死吃河豚”的说法,东坡先生虽不是江南人,也不怕冒此风险。
宋人孙奕的《示儿编》记有这样一事:东坡谪居常州时,极好吃河豚,有一士人家烹河豚极妙,准备让东坡来尝尝他们的手艺。
东坡入席后,这士人的家眷都藏在屏风后面,想听听他究竟如何品评。
只见这客人只顾埋头大嚼,并无一句话出口,大家都十分失望。
失望之中,忽听东坡大声赞道:“也值得一死呀!”“拼死吃河豚”,正是河豚诱惑力极大的证据。
东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七言绝句,更是写出了他对河豚美味的期待。
河豚的烹调,是专门的技艺,东坡未必亲自掌过厨,但他在烹鱼一技,确是一把好手。
苏轼“鲀并六菜”
作者:张华
来源:《小学生学习指导_趣味课堂·中年级》2019年第12期
相传,苏轼去京城参加科舉考试,有六位考生不服气苏轼的名气,想杀杀他的威风,他们决定请苏轼吃饭。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后,一人提议酒令先行,每个人列举历史故事,与桌上摆放的菜直接对应,所说即所得。
其余五人齐声叫好。
排序时,他们将苏轼排在第七位,桌上却只有六道菜。
第一位考生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他就捧走了那盘鲈鱼。
第二位考生说:“秦叔宝长安卖马!”说完他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第三位考生说:“苏子9即北海牧羊!”说完他立刻拿走了那盘羊腿。
第四位考生说:“张翼德涿县杀猪!”说完他也毫不客气地端走了猪肉。
第五位考生说:“关云长荆州刮骨!”说完他迫不及待地端走了桌上的排骨。
第六位考生说:“诸葛亮隆中种菜!”说完他连青菜也拿走了。
他们原以为苏轼会一筹莫展,不料苏轼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说:“秦始皇吞并六国!”
说完,他将那六盘菜悉数端了回来,大大方方吆喝道:“恭请各位兄台开怀畅饮,大快朵颐!。
苏轼《河豚发怒》原文及翻译
苏轼
【原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
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
【翻译】
有一种鱼叫河豚,小脑袋,大肚子,喜欢在木桥的柱子之间游来游去。
一天,风和日丽,河豚边唱歌边游泳,不小心,一头撞在桥柱子上。
河豚顿时怒气冲冲,无论如何也不肯游开。
它怨恨桥柱子为什么要碰撞自己。
它的两腮(sāi)张开了,身上的髻(qí)也竖起来了,肚子气得鼓鼓的,浮在水面上,瞪着血红的眼睛要跟桥柱子算帐。
这时候,有只老鹰飞来,伸出利爪,一把抓住圆鼓鼓的河豚,撕裂了它的肚皮,把它吃掉了。
【小故事大道理】
遇到不痛快的事情,心胸要开阔,态度要冷静,要分析原因,从中得出必要的教训和启示。
如果象河豚那样,一味怨天尤人,意气用事,那么,事情只会越来越糟。
苏东坡关于河豚的诗句
嘿,朋友!你知道苏东坡写过有关河豚的诗句吗?就像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哎呀,这诗里的画面感,难道不就像咱们在春天走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菜市场吗?到处都是新鲜水灵的蒌蒿和芦芽,而那即将上市的河豚,就像一个神秘的嘉宾,让人满心期待!
你想想看,苏东坡他看到满地的蒌蒿和短嫩的芦芽,心里是不是就在琢磨着:“这河豚要是来了,得多美味啊!”这就好比咱们逛街看到新出的美食,馋得不行,对吧?
他这诗句,把春天的气息和对河豚的期待写得活灵活现。
这不就跟咱们盼着过年吃大餐的心情一样急切嘛?
我觉得啊,苏东坡这诗句,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对美食的向往,让人读着读着,就仿佛能闻到春天的味道,尝到河豚的鲜美!。
河豚之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河豚之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一、原文:宋苏轼《河豚之死》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
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竖鳍。
鼓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
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二、翻译:
河豚是河里的一种鱼,喜欢在桥墩之间游动,撞到桥的柱子,不知道离开桥远点。
河豚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张开鱼鳃立起鱼鳍,因恼怒而鼓起肚子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
老鹰飞过抓住了它,撕裂它的鱼腹把它吃了。
喜欢游却不知道停止,因为游行而碰到东西,不知道反省自己的过错,胡乱发泄它的怒气,导致被撕裂肚腹而死,多么可悲啊!
三、注释
触:碰到,这里指撞。
去:离开。
颊:面颊,这里指鱼腮。
鳍(qí):此指鱼颔下两侧的鳍。
鸢(yuān):鹰类猛兽。
攫:(jué)抓取。
之: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
磔[zhé]:原指分裂,此指撕裂。
食:吃。
好:爱好,喜好。
止:停止。
罪:错误。
肆:发泄。
至于:因此,以至于。
可:令人。
苏轼写河豚的诗
哎呀,你知道吗?苏轼这位大文豪,竟然还写过有关河豚的诗呢!就像我们平常看到好吃的忍不住流口水一样,苏轼看到河豚,那灵感也是哗哗地来。
苏轼写河豚,可不是随便写写。
他那诗句里呀,仿佛能让你看到活蹦乱跳的河豚在水里游来游去。
比如说他那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你想想,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这画面多生动!这不就好比春天的大舞台,蒌蒿和芦芽是配角,而河豚就是那即将登场的主角,多让人期待呀!
再想想,苏轼为啥要写河豚?难道只是因为它长得可爱?当然不是啦!这就像我们看到一道超级美味的菜,不只是因为它好看,更是因为它能让我们的味蕾欢呼雀跃。
苏轼大概也是被河豚的美味和独特给吸引住了,才忍不住把它写进诗里。
我就想问问,这样有趣的诗句,能不让人喜欢吗?能不让人对苏轼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吗?
在我看来呀,苏轼写河豚的诗,不仅展现了他对生活中细微美好的敏锐捕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颗充满热爱和好奇的心。
这诗,就像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一角,也看到了苏轼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青年文摘上吃河豚的文章以下是青年文摘上吃河豚的文章:东坡居士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中特别提到河豚:“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梅尧臣也是毫不掩饰对河豚的赞誉:“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而汪曾祺说得更直接:“我在江阴读书两年,竟未吃过河豚,至今引为憾事。
”我却从没有吃过河豚。
我也从没有吃过河豚,其实,我有过吃河豚的机会。
一次,有位老同学赴外地办事几天,不知谁的提议说是无论如何要找个机会去共进晚餐,于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下班后,四辆车载着一群同学奔赴该地,由一位常年在该地做生意的同学做东。
饭店叫什么名字,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只记得在大运河边上。
临水的地方总会给人诗意灵动的感觉。
门口区域很大,视野开阔,令人豁然开朗;加之岸边杨柳依依,一派旖旎的江南风光,环境委实不错。
东道主同学介绍说,这是一家吃河豚的饭店,此地河豚烧得最好的便是这家饭店,顾客大老远都慕名而来,生意兴隆。
对此,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从门口宽广的场地上停得满满的车子看得出来。
同学偶然一聚,自然免不了觥筹交错。
酒兴正酣时,饭店服务员托着方盘进来,分给我们每人一只精致的小盅。
我低头看,只见里面盛着一只肥嘟嘟的河豚,还有些配菜,并用碧绿的香菜点缀。
我从小见过河豚,听家中长辈说民间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意指河豚有毒,但由于味道极其鲜美,引得食客愿意铤而走险。
彼时,在我看来,这只躺在盅里的河豚像极了一只放大版的蝌蚪,何况它还这么肥,更吃不得。
但这可是一只一百八十元的河豚!只怪我见识短浅,以为河豚是烧成一大盘,愿吃的人自取。
早知道这样,一定要提醒饭店少烧一只。
我们这辈人身上基本保持着节约的品质,真不舍得浪费。
同学建议我尝试一下,但我实在没有这股勇气,最后我把这只河豚悄悄“推销”给了邻座的同学。
一桌子的人都说味道肥美,吃得很欢,唯我不愿做次尝试。
如此这番,至今我都不知道河豚的味道。
现在想起来确实有些后悔:同学不一定会再去那个地方有事,也不会正好有这样一群同学还有那么高的兴致;别的饭店即便有河豚吃,未必能烧出一样的味道。
四方食事河豚中的典故和故事
南通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吴王夫差大胜越国之后,越王勾践奉上美女西施,一日,夫差拥西施于怀,正逢品尝一条河鲀,其洁白如乳、丰腴鲜美、入口即化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形容,随口说道:“爱姬玉乳可比之!”从此,“西施乳”就在民间传开了。
而到了宋代,苏轼谪居常州,一士大夫请苏东坡品尝河豚,但见苏轼埋头大吃,就是不吭声,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
河豚真是神奇的生物,竟把至毒极鲜融于一体,让人又爱又恨,而且欲罢不能,想要尝鲜,只有拼命一试。
河豚,又叫气泡鱼,它的毒性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1250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
其实,河豚的肌肉中并不含毒素。
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
河豚常见的吃法分别是:红烧河豚,香味浓郁,汤汁浓稠,白汁河豚汤汁奶白如瓷,味道鲜美。
苏东坡拼命吃河豚:也值得一死!造物者真是神奇,竟把至毒极鲜二物融于一体,让人又爱又恨,而且欲罢不能,想要一膏馋吻,只有拼命一试。
基本上,“拼死吃河豚”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谚,早在宋代即有,当时人孙奕所撰的《示儿编》这部书内,载有一则苏轼吃河豚的轶事,写得颇为生动。
话说苏轼谪居常州(今江苏省常熟、武进、阳湖、靖江一带)时,爱吃河豚。
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吃一顿。
既蒙这位妇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无不大为兴奋。
待苏轼吃河豚时,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苏学士”如何品题。
即使挤得水泄不通,依旧鸦雀无声。
但见苏轼埋头大啖,不闻赞美之声,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屏风后面的人,听到无不大悦。
名小说家高阳便称:“由一‘也’字去推敲,可知‘拼死吃河豚’为当时通行的俗谚。
”不过,另有笔记指出:苏轼所说的,乃“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
意思是说如此美味,毒死也值得的。
字句略有出入,本意却无不同。
河豚美名“扬子江中第一鲜”只见过标本,从未吃过河豚的文人不少,像高阳及汪曾祺均是,汪氏甚至说,他在以擅烧河豚著名的江苏江阴待过两年,“竟未吃过河豚,至今引为憾事”。
河豚真的很有意思。
它古名鯸鲐、赤鲑、鯸(鱼臣)、(鱼市)(鱼市)之鱼、河鲀等。
其别名则有“吹肚鱼”、“嗔鱼”、“气泡鱼”、“鸡泡鱼”、“腊头”及“西施乳”等。
其鱼体较短,呈纺槌状,头腹肥大,牙愈合成牙板。
尾部较细,背鳍一个,无腹鳍,皮面平滑无鳞,背面及腹面布满小棘。
背部多为黑灰色,并有各种颜色的条纹或斑块,腹部为乳白色,内有气囊,遇敌害时,能吸气膨胀如球,全身上下棘刺怒张,使敌更不敢侵犯。
然而,此适为人们得以捕获它的致命弱点。
基本上,河豚与海豚同属一类,只因栖息之水域不同,而各异其名称。
它属鱼纲、鲀科鱼类。
在中国分布极广,江、河、海中皆有,多半栖于江中多沙处,江、海之交(即淡水与海水交会之处),分布尤多。
苏轼吃河豚的典故国人爱吃会吃,这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
本来嘛,圣人都说“食色、性也”,古语又云“民以食为天”,况从古至今,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美食家。
就以宋朝的苏轼为例吧,毫无疑问,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
不仅仅因为他发明过一味至今广受欢迎的佳肴东坡肉,让他久负吃名誉满饕界的还因他的那首关于河豚的诗,即《惠崇春江晚景》,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人孙奕撰《示儿编》,载有一则苏轼吃河豚的轶事,写得颇为生动。
话说苏轼谪居常州时,爱吃河豚。
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秘方,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品评,大约想制造点如时下的广告效应吧。
待苏学士前来品尝,全府上下一干人等皆躲于屏风后,想听“苏学士”高论。
但见苏轼只顾埋头大啖,不置褒贬,众人不免相顾失望。
当此之际,只见饱嗝上涌、酒足饭饱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大赞:“也值得一死!”闻者无不雀跃。
这大约即是苏学士“拼死吃河豚”典故的来历吧。
仅此以“笑傲食林”誉之,已绝非溢美之辞。
况东坡先生又不仅于此,《觚剩》有载:“味之圣者,有水族之河鲀,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狸。
河鲀于桃苏春涨时,盛鬻于吴(今江南)市,偶中其毒,或至杀人;荔枝初擘绛囊,状若晶丸,液玉染指,啖之甘芳溢口;玉面狸以果为粮,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无渗。
”可见苏东坡之食不厌精。
吃荔枝当是苏轼贬至惠州时,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且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即云:“似闻江瑶听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
”江瑶柱即新鲜干贝,有荔枝吃,还念念不忘江瑶柱与河豚鱼,这种“吃一看二眼观三”的境界,着实令人艳羡不已。
然谨以此断定坡翁乃饕餮之徒则过于武断,东坡先生虽食不厌精,追逐口舌之奉几近痴迷,但也不过是“君子略尝之味”而已,恐怕吃的不如说的多,近于魏晋名士的清谈,也许是以此来掩饰仕途的不如意吧。
君不见凡是大谈食经皆在他仕途最黯淡时。
其实东坡先生在吃的方面是很节俭的。
蒌蒿与河豚蒌蒿与河豚熙园文汇报2017-03-09第12版丁帆先生的《蒌蒿河豚齐上时》(见2017年3月1日《文汇报·笔会》) 写食用野生河豚和蒌蒿的经历,文笔清雅,饶有趣味,也让缺少口福的我辈羡慕不已。
不过其中涉及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饮食风俗的内容,我却看到了不同的说法。
丁文说:“有些赏析这首诗的文人因为不懂美食,所以就望文生义、穿凿附会地歪曲了诗的原意,说蒌蒿烧河豚这道鲜美的佳肴正是此时人们追求的美味。
殊不知,苏东坡在这里只是说蒌蒿在水边满地蓬勃生长,以及芦芽刚刚冒尖时,正是河豚要上市的时候,这里只是借植物的生长来点明季节,而非是要把蒌蒿去烧河豚,况且宋朝时人们或恐还没有将蒌蒿和芦芽当做餐桌上的野味呢。
可能这位赏析者不谙河豚的吃法,以为蒌蒿烧河豚是绝配呢……”这一说法,或系行文时不暇细检所致。
关于此诗诗意,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有一段细致的说明:“这首诗前三句写惠崇画里的事物,末句写苏轼心里的想像。
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参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四论梅尧臣诗),因此苏轼看见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
鸭在惠崇画中,而河豚在苏轼意中。
‘水暖先知’是设身处地的体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将诗画“关合生情”、“亦即亦离”的虚实之妙说得很透彻。
今检《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倦游杂录》云:“河豚鱼,有大毒,肝与卵,人食之必死。
暮春柳花飞,此鱼大肥,江淮人以为时珍,更相赠遗,脔其肉,杂蒌蒿、荻芽,瀹而为羹,或不甚熟,亦能害人,岁有被毒而死者。
”又引张耒《明道杂志》云:“河豚,水族之奇味,世传以为有毒,能杀人。
余守丹阳及宣城,见土人户食之,其烹煮亦无法,但用蒌蒿、荻芽、菘菜三物,而未尝见死者。
”可见用蒌蒿等烹制河豚鱼是宋代江淮一带常见的食用方法。
张耒还说:“此鱼出时必成群,一网取数十。
初出时,虽其乡亦甚贵,在仲春间,吴人此时会客,无此鱼则非盛会。
其美尤宜再温,吴人多晨烹之,羹成,候客至,率再温以进。
宋朝人为何拼死也要吃河豚,因为有一解毒良方,一般人不敢尝试“拼死吃河豚”是吃货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话的意思不是说努力的去吃河豚,而是说吃河豚是在用自己生命开玩笑。
科学证明,河豚的肝、脾、肾、卵巢、睾丸、眼球、血液,浑身上下都有毒,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食物中毒。
因为满足口腹之欲而死,死了也容易成为活着的人的谈资,似乎有些得不偿失。
明明知道河豚有毒,美食家们仍趋之若鹜,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美味有着令人难以抵挡的诱惑。
河豚肌肉洁白如雪,肉味腴美,鲜嫩可口,富含蛋白,营养丰富。
自古以来江浙一带就盛产河豚,当地人也喜食河豚。
因为吃的河豚太多,时间一久,江苏一些地方甚至产生了食河豚的文化,不吃母鱼。
这并不是考虑到雌鱼会繁殖,而是因为雌河豚肚子里的籽有剧毒,不吃母的是尽量减少中毒的概率。
自从第一个人因为食河豚送了性命后,千百年来,当地形成了几个习俗:一是不请客。
吃河豚只是事先通知一下亲朋好友,客人不怕死,愿意来就来,不来的话绝不允许再去邀请。
这个习俗,是担心因为吃河豚摊上官司。
就算是真的因此而死那也是自愿来的,死了活该。
二是给钱。
接到邀请主动赴宴的人,就算是父子兄弟姨姥姑舅,在动筷子之前都要象征性地放几个钱在桌子上,然后才能大快朵颐。
这个习俗的意思是,河豚是自己拿钱买来吃的,死了自认倒霉,与主人无关。
三是主人不递筷子。
请吃河豚,主人只是将一把筷子放在桌子上,谁用谁拿 , 主人不主动递筷子。
四是厨子先吃。
一盆河豚肉烹好上桌,厨师要当着众人的面先尝一口,过一会儿这厨子没有任何中毒迹象,大家这才动筷子。
五是主先客后。
厨子尝过,接下来是主人先吃一块肉或喝一匙汤,这才开口邀大家一齐吃喝。
正是因为有了这几条规矩,扬子江河畔每年都有若干起吃河豚死人的事发生,但没有一例闹事或经官的。
另外,吃河豚不能同时喝酒。
不喝酒,并不是担心喝酒后会令味蕾迟钝,而是如果河豚有毒,在酒精的作用下,毒性会发作的更快,喝了酒后脑袋昏昏沉沉,不知是喝酒头晕还是中毒头晕,耽误了解毒也不是闹着玩的;再有就是吃完河豚不能马上睡觉,吃了河豚后,人往往会产生食困,万一睡眠中毒性发作,会影响及时抢救。
且持卮酒食河豚作者:沈嘉禄来源:《食品与生活》 2010年第4期沈嘉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新民周刊》主笔。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兼及报告文学和散文、影视作品。
出版有长篇小说、中短小说集、散文集20本,包括四本美食随笔集。
河豚鱼经过一个冬季的滋养,弓背鼓腹,肉嫩脂厚,底气十足地在长江中下游徐徐逡巡。
它们不知道,不怕死的老饕此时正在酝酿一个阴谋。
与吃长江刀鱼一样,吃河豚鱼也一定要赶在清明前,过了时节,刀鱼的刺骨发硬,河豚鱼表皮少许很难除去的细鳞也坚硬而拉舌了。
中国人吃河豚鱼,是一趟冒险的口腹之旅,而且已经磕磕碰碰地走了上千年,还没有停顿下来,看样子也不会歇脚或浪子回头。
在漫长的欲望与毒素的拉锯战中,不时有人两眼翻白,口吐白沫,腿脚一蹬,与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彻底拜拜,连私房铜钿也来不及转移。
为美食而死,虽然说不上重如泰山,但也不能斥之为轻如鸿毛。
毕竟,美食家都是有理想的,有品位的,有经验的——当然,经验往往于无意间致经验主义者于死地。
古人咏河豚鱼的诗留下不少,这是老祖宗满足口福后的真情告白。
比如“如刀江鲚白盈天,不独河豚天下稀”。
再比如“柳岸烟汀钓艇疏,河豚风暖燕来初”。
最有名的当数苏东坡的那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今人引用此诗,往往着意审时度势的“鸭先知”,但苏东坡可能没想这么多,他就想念河豚鱼的美味,春笋、鸭子、蒌蒿和芦芽都是铺垫,是开胃菜,为压轴戏的登场打前站。
每年清明前后,为河豚鱼殉情而死的新闻会略带夸张表情地出现在小报的社会新闻版上。
初出茅庐的小记者喜欢板起脸来教训大人:河豚鱼有毒,不要拿生命开玩笑。
这道理就跟“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虚伪警告一样,不照样有人怀揣着一家一当杀进去,股指不也照样“跌跌不休”,到今天拦腰一刀?河豚鱼代代相传,基因拷贝,毒性依然,漂在长江一线,繁衍生息。
它五短身材,貌不惊人,却有一口整齐而锐利的牙齿,这是肉食水族的必要条件和特征。
龙源期刊网 吃河豚作者:古清生洪烛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0年第05期有些食物因价格昂贵,令芸芸众生望而却步。
有些食物即使你愿意一掷千金,也不一定寻觅得到,还有一些食物,哪怕你腰缠万贯,纵然将其无偿供奉在你面前,你也不见得敢吃——譬如河豚。
吃河豚是需要勇气的,它使和平环境中的饮食也成为一次冒险。
在我心目中,这简直是非敢死队员不能胜任的一项事业。
难怪江南古谚云:“拼死吃河豚”,笼罩着英雄主义式的悲壮气氛。
河豚仿佛成了鉴别胆量的一块试金石。
凡是惜命的食客,肯定会退避三舍的。
但古往今来,自告奋勇吃河豚的仍大有其人,有的不幸中毒,似乎做鬼也风流;至于那些有惊无险的生还者,皆一副不虚此行的架势,河豚之美味,似乎天堂里才配拥有。
这就是河豚的魔力,你必须以性命作为抵押,才能饱览那终极的风景。
否则,还是远离河豚为好——别人强迫不了你,你也强迫不了自己。
吃河豚是要心甘情愿的,要有点“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
苏东坡的一句诗使河豚大大地出名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但他本人是否曾趁着春江水暖尝试河豚,则不得而知。
我宁愿相信他是有这等勇气的。
古人对河豚大多是津津乐道的,即使不敢亲口品尝的人,谈论起来也很兴奋——譬如以河豚诗得名的梅尧臣所作《食河豚鱼》诗中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我想关键在于,河豚是一种有毒的美食,因而有特殊的诱惑力。
难怪有人最终弄明白了:“河豚有剧毒,老饕们为什么还要争相品尝?就因为其鲜美远在一般鱼之上”。
此话若是由吃过河豚的人口中说出,将更具说服力。
朱伟在《考吃》中记载古人烹杀河豚的方法,其小心谨慎近似于外科手术:“剖河豚,要先割眼,再去腹中鱼籽、内脏,自脊背下刀剁开,洗净血迹,肥厚之处血丝要用银簪细挑干净。
然后剥皮,将皮入沸水一滚捞起,用镊子镊去芒刺。
然后鱼切成方块,用猪油爆炒后下黄豆酱入锅烹煮。
烹河豚,要告诫必须烧透。
要是烹不透,必死无疑。
苏东坡吃河豚的故事
苏轼吃河豚的典故如下:
苏轼不愿居住河南的临汝,一心一意只要居住常州。
元丰八年(1085)二月,朝廷告下,准了他的申请。
苏轼到常州时,正是江南春老,桃花犹盛,园蔬柔绿,江鱼鲜美的好时候。
老饕苏轼,不免食指大动,尽情享受一番。
扬子江中的鱼产,他最欣赏两种,只可惜鮰鱼多骨,河豚有毒。
他曾戏作一绝句说
河豚鱼生活在江河入海口处,咸淡水混流的暖水之中。
每年春初,沿江上溯,于四五月间杨花乱舞时,它们在淡水中产卵,等到所产的卵育成鱼苗后,再顺流而下,洄游海口,这时候,身含剧毒,割烹不得其法,食之立即中毒而死。
然而,河豚尚未入海之前,有毒的部分还未发达,是可以吃的,盛产于镇江、南京、太仓、江阴、常熟、常州一带的江面上。
苏轼来时,正是河豚当令的时节,据说这是一味千古无双的珍馐美味,它有鱼类的鲜嫩,又有豚肉的腴厚,尤其腹内有膏,色白,俗名“西施乳”,风味只可想象,不能言传。
苏轼对此念念不忘,甚至当他题建阳僧惠崇所绘《春江晚景图》时,竟将春花春水江南一时的美景,都拿来做了河豚鱼的配角。
如言:吃货苏轼嗜食河豚,不久就出了名。
当地有一仕绅,特地烧了河豚鱼请他,全家女眷躲在屏后窥视,要看这位大名士吃了如何品评。
只见此老坐上桌后,下箸大嚼,一言不发,偷觑的妇人们甚为失望。
正在此时,苏轼夹了一大块,狠狠说道:“也值一死。
”即时放入口中。
请客的主人,全家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