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 格式:docx
- 大小:21.98 KB
- 文档页数:6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仁篇,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仁。
阅读论语里的仁篇,我深感到对待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论语》里仁篇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论语》里提到了很多关于仁的论述,比如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曾子)。
这些论述表明了仁者对他人的爱和关怀。
仁者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更注重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只有通过关爱他人,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仁与道德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论语》里,孔子说:“恕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表明了人性的善良和相互关联。
仁是人们内在的善良之心,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基础。
只有通过发扬仁爱之心和理解他人之善,才能真正做到待人宽容和谦逊,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仁与修身仁是一种修身的方法和准则。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培养自己的仁心。
《论语》里有关于仁的论述提醒我们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做一个修身养性的人。
比如,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公冶长),告诫我们要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朋友的帮助和指导,共同追求仁的境界。
四、仁与和谐社会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论语》中,孔子讲到了很多关于仁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告诫我们不可以加害他人,应该尽力帮助和体谅他人。
只有通过实践仁的理念,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五、仁与教育仁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颜渊)。
这句话强调了榜样的力量。
仁者通过自身言行的榜样效应,对他人进行教育。
通过教育他人,我们将培养更多具有仁心的人,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导读: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一)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
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
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
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
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
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
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
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二)《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论语有关仁的读后感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有关仁的读后感5篇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引用书中的经典语句或对话,增加文章的亮点和吸引力,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作品中的美和哲理,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有关仁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分享了论语里仁篇的读后感,一起了看看吧!论语里仁篇读后感1《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仁”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这篇文章对仁的内涵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也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义为重,而不是以利为重。
这就是仁者的精神所在,他们不图名利,只图天下太平,民众安宁。
他们不为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个人利益,忽略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利己主义的思想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另外,在《论语》中,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以同理心对待他人,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行为。
这也是仁者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行为准则,尊重他人的感受,善待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仁者还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以德为重,而不是以物质为重。
他们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这种品德修养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
这种追求物质享受的行为会导致人的道德沦丧。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品德修养,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仁”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习仁者的精神,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尊重他人的感受,追求内心的高尚品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就好比说,住在一个充满仁爱氛围的地方才是好的呀。
要是你选居住的地儿都没有仁德的风气,那能算聪明吗?这让我联想到现在选房子,大家都看重周边的环境、邻居素质啥的。
要是周围都是些冷漠自私的人,估计住着也糟心。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早早地就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可大了。
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句话就把君子和小人分得门儿清。
君子啊,满脑子想的是大义,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道义的角度出发。
而小人呢,就只看到利益,眼睛里全是钱啊、好处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食人间烟火,不追求利益。
只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君子会把义放在前面。
就像有时候做生意,有那种赚快钱但是不道德的法子,君子就不会去做,而小人可能就扑上去了。
这也提醒我自己,在生活里可不能光盯着好处,还得有点道德准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努力变得和人家一样好。
要是看到那些不咋地的人,可别光在那儿嘲笑人家,得回头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就好比在公司里,看到同事业务能力超强,就去讨教学习;看到有人因为爱占小便宜而被大家讨厌,就得反省自己有没有这种小心思。
这一篇里还有很多像这样充满智慧的话,感觉每一句都能展开来讲好多故事。
读的时候就像在挖掘宝藏,越挖越觉得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真的是把人生的道理琢磨得透透的。
这些道理虽然过了几千年,但一点都不过时,还能给我们现在的生活提供很多指导呢。
读完就想把这些话贴在墙上,每天都看几遍,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仁德、懂道义、会自省的人。
论语里仁篇第四读后感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一句让我特别有感触。
就好比咱们挑房子,要是周围邻居都特别友善、充满仁爱,那这个居住环境得多棒啊。
要是不选择这样充满仁爱的地方住,那可真有点傻。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交朋友、选择工作环境也是这个理儿。
要是身边都是些充满正能量、心地善良的朋友,工作环境也是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包容的,那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更好。
要是整天跟那些斤斤计较、心怀恶意的人混在一起,自己也得被带偏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话说得可真犀利。
君子心里想的是大义,而小人满脑子都是利益。
不过这也不是说君子就不要利了,而是说君子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会把义放在首位。
就像我们生活里,有时候会碰到一些事儿,是选择为了钱坑蒙拐骗呢,还是坚守自己的原则。
真正有修养的人肯定会选后者。
可现在有些人为了一点小利,就把道德什么的都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种人在孔子眼里,那就是小人啦。
这也提醒我,在生活中可不能只看眼前的那点利益,得有点长远眼光,更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
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简直就是自我提升的秘籍啊。
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学习,把自己变得跟人家一样好。
看到那些不怎么样的人呢,可别光在那嘲笑人家,而是得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我就经常这样,看到别人文章写得好,就琢磨人家的写作方法,看到别人脾气不好乱发火,就赶紧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时候,有的话就得赶紧改改。
这就像给自己装了一个自我纠错和提升的小雷达,时刻提醒自己进步。
论语关于仁的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docu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论语关于仁的读后感7篇阅读过程中,我们不断体会到文字背后的读后感,读后感如同心灵的倾诉,让我们与作者情感相通,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关于仁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里仁篇读后感《里仁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一篇重要著作,全篇以“里仁”为主题,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等问题。
在阅读完《里仁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孟子在《里仁篇》中提出了“里仁”这一概念。
他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善良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里”,而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这种本性得到发挥,这就是“仁”。
孟子强调,人们应当以“仁”来对待他人,以仁义来行事,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要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用仁义来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
其次,孟子在《里仁篇》中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责任。
他认为,人们应当不断地修养自己,使自己的内心充满仁爱之心,同时,还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同时,还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再次,孟子在《里仁篇》中还提出了“仁政”这一概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当以仁义为核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在国家政治建设中注重仁义,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建立和谐稳定的政治制度。
通过阅读《里仁篇》,我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孟子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论语里仁篇心得体会《论语》中的“里仁篇”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每一次研读都能给人带来新的启发和感悟。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不选择与仁德之人相处,不处于充满仁德的环境中,又怎么能称得上有智慧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环境确实会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像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团队中,我们往往会受到激励,努力进取;而在一个消极怠惰、充满抱怨的环境里,我们可能也会变得意志消沉。
因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能够滋养我们心灵、促进我们成长的环境,与那些品德高尚、心怀仁爱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修养。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
这让我思考,仁德并非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时表现,而是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
不仁的人在困境中容易为了摆脱困境而不择手段,在顺境中又容易放纵自己、迷失方向。
而真正有仁德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对于智者来说,他们能够认识到仁德的价值,并善于运用仁德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利益。
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不能违背仁德,而应当以仁德为基础,这样才能实现长久的成功和幸福。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
这里的“好”与“恶”并非出于个人的偏见或私欲,而是基于公正和道德的判断。
仁德之人能够以客观的标准去评价他人,对于有善行的人给予真诚的喜爱和赞扬,对于有恶行的人则表示坚决的厌恶和批判。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个人情感、利益关系等因素而不能公正地对待他人,有时会对自己喜欢的人过分宽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过分苛刻。
然而,只有以仁德为准则,我们才能拥有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5篇)《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你认为一篇论语读后感怎么写才优秀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篇1《论语》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里仁读后感300字精选篇2《论语》,一部中国人的圣经,一条古老而又永远不朽的龙脉,一条浸透了中国人血脉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4《论语》一书的真谛必须精读细解,但我的时间和学识都有限,只能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发,谈一点感想。
仁“仁”是什么?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时突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越墙外出。
但他只是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
过了一会儿,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小和尚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顿时惊慌失措。
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这便是“仁”。
平和《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
孔子曾赞赏他的学生颜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之所以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是因为他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人际交往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
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并不赞同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5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
《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根据史实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曾向顽童请教问题。
可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博学的孔子,还需新的向别人求教,谦虚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
那么,骄傲自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通过对《论语》的学习领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头呢?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3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
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
细想身边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
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
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透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
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4《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有人说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的弟子却说“仲尼不可毁”。
孔子那一声又一声的子曰,难道没有时时刻刻的点醒着我们吗?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就不具备仁了。
我想仁德难道不是人一生所具备的品德吗?花言巧语和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行为,所以几乎没有仁德可言。
就像一些男生为了夺得女生的青睐而用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去骗取他人的感情,这应该是丧失了他们自身的仁德。
更胜者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去获得高收入,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可能他们只是动了动手指,说了几句好听的话就得到了别人的信任,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诈骗。
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作品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弟子编写。
读完《论语》后,《论语》给了我生活中很多启示。
子说:“学而时习之,不是说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闷,不亦君子?“一开始,我对这句话很困惑,但在亲身经历之后,我就完全明白了。
在学校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始学习一首古诗。
我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集中精力听讲。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像流水一样过去了。
我学会了这门课的.所有主要内容。
第二天早上,我一走进教室,就听到了同学们铿锵有力的声音。
看到同学们朗朗上口地读着昨天新学的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团队”一起读。
我一读,就发现了新的知识。
这不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学””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经历过。
有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姐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聊得很好,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有些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恨别人,也就是说,“人不知而不闷,不是君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学会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难道不是很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遥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开心吗?人们不认识我,我心里却从不怨恨,难道不是正人君子吗?论语第四章里仁读后感2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 秋水中的一句话,浮在心头。
“德国人,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动物弗能贼。
不是说它薄,言察乎安全,宁愿祸福,也不愿意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拉船的纤夫,是一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化、被哄抬或被排斥,终身在困境中追求不成功的“仁”理想。
善良的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但他们总是把德国人列为强者,这似乎自然不属于同情的范围。
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优秀的人都成为了最弱的弱者,因为他们的分享、竞争和排斥。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谈论理想时,浅浅的一句话:“我和点一样!”(“莫春,春装已成。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
“巧言令色,鲜矣仁。
”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
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17去年暑假,读了一遍《论语》,当时对一些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类的好理解的句子做了背诵。
对于一些不好理解的句子,一知半解的就过去了。
宋朝宰相赵普研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所以学《论语》对学习及做事很有帮助,我就找出书架上的《论语》书开始了第二次阅读。
起初,我认为《论语》不是整篇的文章,连贯性不强,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有些句子不能理解,故运用起来也不能自如。
这第二次阅读,感到有了新的理解,《论语》中的句子听起来很深奥,但仔细一想,他讲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学习上的基本的道理,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多是从其自身出发,很接地气,符合实际。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里仁篇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1《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
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
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
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
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
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
”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
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2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
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
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
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
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
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
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
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3第三章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此句须反复诵读,方能真正体悟圣人之殊胜意。
“仁者”是儒家价值的中心,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觉、自尊的`必然选择。
贤人、圣人、天人构成了儒家价值的果位次第,层层递进。
发什么心,成什么果。
孟子说过一段话:“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
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如此看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自有大义在那里,大义就是仁者爱人、恶人的标准。
进一步解释,“惟”是“只有”、“仅仅”的意思,有强调的语气。
“能”是“能够”的意思,指有能力做。
“好”、“恶”是动词,分别指“喜欢”与“痛恨”。
“人”与“仁者”相关,这句话就是:只有仁者能够喜欢有仁的人,能够痛恨无仁之人。
联系里仁一章、二章之句义,仁是内在于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
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仁者。
仁外化为天地万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万物之生,仁内化于社会文物制度就是礼义廉耻,在孔子的政治世界里就是克己复礼了。
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够根据儒家知礼义廉耻之大义喜欢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游酢的话:“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
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朱熹根据一般人的好恶突出仁者的好恶,仁者有其正,这个正就是那个大义吧。
针对宋代士大夫的生活风气,朱熹与游酢所指的宋代的那个仁者就有无私心的大正大义了。
其实,仁者能够好人恶人不仅会随着时代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关键还在于对仁义这一话语的再阐释罢了。
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公民,也未免不至于是了。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4第四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第三章孔子说仁者能好人恶人。
那么,如果自己仁的还不圆满的话,自己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这个语境还原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孔子认为即使自己的仁不圆满,但是如果志于仁,则做事为人就不会作恶了。
什么是志呢?根据《汉语字典》,志作名词,属于形声结构。
从心,士声。
战国时“志”从心、之,之亦声。
意思是心之所往。
其本义为志气、意愿,亦谓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且大的打算。
《说文解字》解释“至,意也”;《国语·晋语》释志为“德义之府也”。
《论语·学而》说“父在观其志”。
《孟子》则曰:“夫志,气之帅也。
《荀子·解蔽》说》“志者,臧也”。
《毛诗序》又说:“在心为志。
”志作为动词,意思是有决心、有意志于什么,专心于什么。
《论语·为政》就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处志于仁与志于学属于同一用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决心以仁为本,把仁道作为处事做人的根本,那么,就不会做恶事了。
”什么是恶呢?《说文解字》说“恶,过也。
”《周易·象传》有“君子之遏恶扬善”语;《荀子·王制》则说:“元恶不待教而诛”。
古代有十恶不赦之罪。
仔细体悟孔子“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的思想,其意义就应该是:“如果一个人有决心行仁道,则不可能犯什么大恶之罪了。
”其实,生活中行仁道、做仁事才可能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康幸福,否则的话,人人无仁道可行,仁事可做,世弊就会丛生。
正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社会,正因为有多元价值存在的可能,甚至现实中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样态,所以儒家不求人家报德,以直报直即可,人人行仁道,生活中可能因无知而有过,却不至于主观生恶、戕害生命。
如果说某高校大学生药某开车撞人致伤是过,但是拔刀杀人就是恶,无论药某说什么,都不足以抵命。
甚至药某的某些同学还联名保药某,足见这些人多么麻木不仁,多么不义,违背社会公正的大义试图维护个体的江湖义气即是不义,何有仁在?正因为药某寡仁少义才使得类似“他爸是李刚”的悲剧一再上演。
这不是西学心理学能够解决的问题,解释的问题,而是从家庭到社会学校缺失“以仁为本”的教育所致啊!朱熹说:“其心诚在于人,则必无为恶之事矣”就是这个道理!朱子引杨时的话“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古今同理,学校不教育学生做人的道德底线,家庭缺乏道德关怀,社会以缺乏道德的做法为个性,以唯利是图为创新。
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会兴仁感恩呢?感恩教育不是徒具形式,而是要发明人的仁性啊!论语里仁篇读后感5首先、《里仁》第十八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本章旨在讲子女与父母的家庭关系。
几谏是关键词,《说文解字》云:“幾,微也,殆也”。
《易·系辞》有语:“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又云:“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说文解字》解释:“谏,证也。
”《楚辞·七谏序》有语:“谏者,正也。
”《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
以道正人行”。
事父母几谏就是侍奉父母要孝敬,如果父母有错,则要委婉地劝说父母,即使父母不听劝谏,也要保持对父母的孝敬,不要违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礼仪,实实在在地侍奉父母不要心生埋怨。
钱时曰:《融堂四书管见》卷二:“迎其未形,便当救止。
既形则过,已显无及矣。
微察其不然,便不敢拂。
才拂则意已伤,难再进矣。
既能如此委曲,又须劳而不怨。
所谓怨者,非必形之辞色也。
心之隐微稍有不足,便不可为人子者,所宜深体。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问几,微也。
微谏者,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
见得孝子深爱其亲,虽当谏过之时,亦不敢伸己之直,而辞色皆婉顺也。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才见父母心中不从所谏,便又起敬起孝,使父母欢悦。
不待父母有难从之辞色,而后起敬起孝也。
若或父母坚不从所谏,甚至怒而挞之流血,可谓劳苦。
亦不敢疾怨,愈当起敬起孝。
此圣人教天下之为人子者,不惟平时有愉色、婉容,虽遇谏过之时,亦当如此。
甚至劳而不怨,乃是深爱其亲也。
曰‘推得也好’又云‘又敬不违’者,上不违微谏之意,切恐唐突以触父母之怒;下不违欲谏之心,务欲置父母于无过之地。
其心心念念,只在于此。
若见父母之不从,恐触其怒,遂止而不谏者,非也。
欲必谏遂至触其怒亦非也。
南升”可能当下的社会,夫子关系、母子关系最难把握,父慈子孝的儒家伦理也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如果拿朱夫子的标准去约束现代人,许多人会认为是强人所难、迂腐之至。
其实,无论是春秋战国时代,还是宋明时期,儒家在把握父子、母子的关系时无非是一个敬字。
无论是父子、母女关系,还是父母子女关系,都是一面镜子,照在不同的角色身上,自有不同的伦理价值在那里。
当一个人脱离家庭,心中不再有家庭的观念时,家庭成员的那面镜子便不复存在了,家中那份敬也就没有了,或许变成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如那份敬来得亲切。
正因如此,我们的文化才有了一份从容、一份深沉、一份历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