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140.07 KB
- 文档页数:7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9·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3.(2019·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课时检测(七)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繁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
这种思想()A.崇尚神学迷信B.吸收道家学说C.倡导学以致用D.动摇儒学正统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产生,是对当时动荡社会厌倦的产物,但是并未崇尚神学迷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逃避现实,而不是学以致用,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仍是正统,故D项错误。
2.(2019·合肥期末)魏晋玄学名士阮籍认为儒家鼓吹的名教具有虚伪性,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
该主张说明()A.儒学正统受到猛烈冲击B.道教思想适应统治需要C.三教合一得到普遍推崇D.社会变动影响士人思想解析:选D题干只是反映了阮籍的主张而已,未反映儒学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道教思想并不适合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三教合一是隋代儒学家才提出的,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学者对儒学的功用产生质疑,故D项正确。
3.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
这一现象说明()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解析:选C根据“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可知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日益中国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排除。
4.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
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9·山东威海模拟)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C.壮大自耕农队伍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解析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 B3.(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据此可知()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解析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
答案 B4.(2018·山东烟台模拟)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材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选C项。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②隋唐:出现筒车。
③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2)隋唐⎩⎪⎨⎪⎧①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②出现缂丝技术。
③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
4.商业(1)发展 历程⎩⎪⎨⎪⎧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城市的繁荣⎩⎪⎨⎪⎧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允许设市。
②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唐长安城实行坊市制。
(3)商业都会⎩⎪⎨⎪⎧①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
②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港口城市也繁盛一时。
(4)“重农抑商”: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
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2.科技(1)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一、魏晋时期的经济1.农业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手工业(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总体上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北魏以后,北方有所恢复,南方相对活跃。
4.江南经济的开发(1)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
(2)表现: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3)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1)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2)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成都等。
(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
这主要是因为()A.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需要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答案 A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战乱的环境,君权相对较弱,这一时期士大夫思想追求的转变,体现的是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故选A。
2.(2019·宜宾模拟)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
然而自东晋以来,佛教学者却对佛经中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他们译出的若干佛经不是来自南亚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
这表明当时()A.佛教与儒学实现了“两教合流”B.儒学的理论建构比佛教更先进C.佛教受儒学排拒而不断自我调适D.佛教学者被儒家伦理纲常同化答案 C解析据材料“有关人际关系的说教不断加以调整……而是就地取材于中国‘孝’的经典”可知佛教受到儒学排拒从而吸收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
3.(2019·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答案 D解析三教合归儒的实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反映,但《西游记》是虚构的神魔小说,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涉及的三教的并立,并没有凸显道家的衰微,故C项错误;材料中记载有道家、佛教与儒学,但是其目的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4.(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答案 D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解析:A 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
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
绝密★启用前2020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跟踪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1.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据表可知A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2.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3.《唐律疏议》载,依选举令,“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者,不得仕。
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以后听仕。
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即依庶人例”。
这反映了唐代A.抑商政策崩解B.商人社会地位低下C.科举制度完善D.封建等级制度森严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5.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C.壮大自耕农队伍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6.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D .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7.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解析:选D根据材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项错误。
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组织屯田()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力增强,从而推进了北方的统一,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2019·宜昌调研)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解析:选D根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作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选D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A项错误;因为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C 两项错误。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选D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福建福州质检)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解析:C 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律保障土地买卖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包含土地经营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内容,B、D两项错误。
【新知生成】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唐代用来均田的土地极其有限,能够用来授给的只有数量有限的无主土地和荒地,加上实际上口分田能还官的很少,用来均田的数量严重不足。
加之后来土地兼并严重,荒地数量有限导致均田不足,使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
2.(2018·安徽合肥一模)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这说明唐朝时(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解析:B 据材料可知,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唐代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需求加大,种植规模扩大,并成为国家税收的一部分,这说明茶叶作为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消费观念”“农民主要财源”“南北经济交流”,故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3.(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
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荆襄地区都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图证历史] 曲辕犁[问题探究1]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2]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一”指什么?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01三教合一”的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1)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3)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4)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学艺术(1)文学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7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 C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2019四川成都模拟)上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
这可以佐证唐代(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答案 D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水利在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材料信息看,与汉代相比,唐代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治水次数明显增加,这反映了这些地方农业的发展,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选D项。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治水的效果,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故C项错误。
3.(2019江西九江模拟)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
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4.(2017·广东珠海模拟)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江淮十校联考)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
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C.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项正确。
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排除A项;6世纪时,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项;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 )A.土地兼并的缓解B.消除地方割据基础C.自耕农队伍壮大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答案 C解析材料中“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为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的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壮大了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B项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但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排除D 项。
3.(2018·天水一中模拟)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
这表明( )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答案 B解析从“轮番上役”和“雇佣工匠的制度”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国家对工匠的控制松弛,故B项正确。
一、选择题1.[2018·贵州凯里一中模拟]唐代《田令》中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
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
……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此规定()A.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B.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C.防止了豪强占农民的土地D.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答案 B解析材料体现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故选B项。
题干无从体现是专门针对农民或者地主豪强,排除A、C、D三项。
2.[2018·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期末]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汉代治水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南方的浙江也有治水活动,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并且此表无法反映整体经济状况,故B项错误;此表是治水活动情况,反映不了整体农业状况,故C项错误;在唐代浙江治水次数最多,治水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表明东南地区农业获得较快发展,故D项正确。
3.[2017·衡水中学调研]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居世界前列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答案 A解析材料中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和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的状况,并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故D项错误。
4.[2017·河北唐山模拟]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
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4.(2017·广东珠海模拟)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通宝的出现说明(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解析据题干材料“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及“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称为“宝”或“宝货”,故选C项。
答案 C5.(2018·四川资阳模拟)唐朝继承发展前代均田制,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
《通典·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
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
受田民户要承担租庸调。
这一措施( )A.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B.化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矛盾C.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D.有利于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开发利用解析根据题目中“将无主土地分配给流民及王公、贵族、官僚”信息,可知均田制把无主土地分配给各阶层的人,有利于实现土地和人口资源的有效利用,故选D项。
答案 D6.(2017·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 )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解析据题干材料用磁石“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表明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制瓷业的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瓷器的世界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于制瓷业,并没有体现十分广泛,故D项错误。
答案 A7.(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
这主要反映了( ) 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D.市场监管的加强解析据题干可知,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选B项。
答案 B8.(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调研)唐代中前期,朝廷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
唐代采用市籍制度意在( )A.限制商人势力过快发展B.为征收资产户税服务C.实现对工商业者的管理D.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解析根据“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可知国家对工商业的造籍登记,本质就是强化对其管理,故选C项。
答案 C9.(2018·甘肃兰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表明文化多元化,故选A项。
答案 A10.(2018·山东淄博模拟)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其命名的主要特点是( )A.强调内外有别 B.注重风水迷信C.侧重地理因素 D.彰显教化功能解析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这些内外里坊的命名,“崇教”“明义”“旌孝”“靖安”,都流露着明显的儒家教化色彩,故选D项;内外有别,这并不能由材料中的命名来看出,故A项错误;“注重风水迷信”,材料中同样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地理因素只是襄阳城的选址考虑因素而非命名考虑条件,故C项错误。
答案 D11.(2017·广东清远期末)唐太宗:“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而“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
”从材料中可看出( )A.儒学长期受到唐朝统治者的重视B.道教在唐朝遭到灭顶之灾C.唐太宗重视儒学D.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而“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可知唐太宗重视儒学,故选C 项。
答案 C12.(2018·陕西榆林模拟)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说“人肉治羸疾”,中唐以后割股疗亲成为普遍现象。
孝子们割股千年,清代的《江南通志》记载了2 000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其中有过割肉(含割肝,剜眼等)疗亲行为的多达500个以上。
导致材料所述孝子行孝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社会鼓励B.儒家思想尊崇孝道C.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影响D.“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推动解析在古代,朝廷推行孝道,往往还有配套的物质刺激,被公开旌表的孝子不仅直接受赏,还能终身免税,例如材料中清代《江南通志》记载了2 000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故选A项。
答案 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湖南常德模拟)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
(10分)(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
(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来归纳总结。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夹路列店肆待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夜市、草市的出现来回答。
答案(1)状况:商品运输活跃,富商众多,商品交易广泛。
(4分)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地开发山林川泽。
(6分)(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或交通发达、店肆众多)。
(5分)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10分)14.(2018·四川南充调研)解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附:《唐代学制系统图》解读《唐代学制系统图》,围绕“唐代学制的特点”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简要阐述。
(12分,要求观点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教育体制分为中央和地方官学,结合所学不同学校的学生的前途不尽相同,体现出唐代官学封建等级性强,如观点一。
根据材料国子监、中书省下学习门类的多样性和中央到地方的学校系统,得出教育体制系统化和学校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如观点二。
答案观点一:唐代官学封建等级性强。
(3分)唐朝时中央地方各级都办有学校,如中央贵族学校崇文馆和弘文馆,公侯卿大夫学校国子学、太学等,地方州县也有相应学校。
弘文、崇文学生的门荫地位优越,仕进多途;国子监学生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入仕;而职业教育诸学校的学生,大都从事所学专业工作。
因此,唐朝前期仍盛行重贵族士族的风气,强化了等级性。
(9分)观点二:教育体制系统化,学校形式多样化。
(3分)唐代教育已经形成体系,分中央和地方两大层次。
县州府学业优胜者参加科举考试或进入国子监的中央学校深造;儒学经典成为各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卜筮、医学、兽医、天文等实用性的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各种实用性人才。
(9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