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法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6
研究方法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来获取信息和进行研究。
本文将介绍文献法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文献法是一种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取信息和进行研究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现状、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结果。
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者可以获取到前人的经验和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同时也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文献法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文献法是一种非实验性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分析和解释已有的文献来进行研究。
文献法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文献法,研究者可以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理论框架,从而指导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选择。
其次,文献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前人研究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创新点和研究思路。
最后,通过文献法,研究者可以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形成对某个领域的全面理解和深入认识。
文献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来获取信息和进行研究。
它具有非实验性、筛选评估和熟练运用文献检索工具等特点。
文献法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指导研究方向和方法选择,发现研究问题和提供理论支持。
因此,研究者在进
行科学研究时应充分运用文献法,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献查阅和分析能力,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文献法和文献研究法的区别
文献法和文献研究法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
文献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通过收集文献材料,识别其中的内容和关系,形成文献资料,最后利用文献资料来探讨、阐释、或论证相关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是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和推断等研究过程,探讨社会科学现象,搜索、挖掘出社会科学知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基本原理不同
文献法的基本原理是查阅文献资料,形成文献档案,由此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推断新的观点。
文献研究法的基本原理是分析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文献内容,比较文献内容的差异,从而推断出研究结果。
三、研究目的不同
文献法的目的是查阅文献资料,研究事物的发展及变化,加深学者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文献研究法的目的是分析文献资料,搜索和挖掘出有价值的文献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主见,发表新的见解。
四、信息来源不同
文献法的信息来源是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文章、报刊杂志等,
它们都是由其他学者所发表的。
文献研究法的信息来源也是文献资料,但也可以从实地调查、实验观察、视频剪辑和专家访谈等其他方面获取信息。
五、研究方式不同
文献法是静态的,主要是比较表面的文献内容,着重画外在的形象。
文献研究法是动态的,不仅是比较文献内容,而且要用自己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文献资料,着重深入的运用文献资料来探究研究问题。
第八章文献法8.1、文献与文献法文献及其要素·文献法及其特点·文献资料的种类8.2 文献资料的收集文献调查的意义·检索·浏览·筛选·阅读·记录·鉴别8.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的特点·内容分析法案例·内容分析法的实施·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及评价8.4 现有统计资料分析迪尔凯姆的研究·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文献定性分析回眸一、填空题1.文献是内容、形式和(载体)三者的统一体。
2.今天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征就是信息共享。
文献法使我们在利用信息方面跨越了(时空限制)。
3.文献法的一个独到之处,即它以(非介入性)与其他调查方法相区别。
4.根据文献的来源,文献资料可分为公事文件、(发表读物)、私人文件三种。
5.根据文献资料的形式,则可以将文献资料分为文字文献、统计文献、(视听文献)。
6.所谓文献调查,实际上是一种文献资料收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步骤是:检索、(浏览)、筛选、阅读、记录、(鉴别)。
7.在图书馆常用检索工具中,(书目)是著录一批相关的文献,并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道文献的检索工具。
8.在图书馆常用检索工具中,(索引)是查找图书、期刊或其他文献中的语词、概念、篇目、人物等资料的检索工具。
9.在图书馆常用检索工具中,(文摘)是概括介绍文献的主要内容,按一定方式排列起来的检索工具,一般以原文节录为多,述而不评。
8.关于手工检索工具查找法,(抽取法)是指针对课题的特点,选择有关该课题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如选择课题领域发展迅速、研究成果较多的时期),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的方法。
9.机读检索工具有多种索引,可以提供多种检索途径。
一般来讲,检索途径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分类途径、(主题途径)、著者途径和其他途径。
10.所谓(筛选),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目的的需要,将数量众多的文献分为必用、应用、不用等几个基本部分。
第二章文献法一、文献法概述文献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积累文献资料,养成文献意识,是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文献的基本概念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明确指出了文献即是贤者及其思想学说的典籍记录。
在我国的《文献著录总则》中,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所有资料。
既包括图书、报刊、学位论文、科研报告等书面印刷品,也包括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带、幻灯片等事物形态的各种材料。
文献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寻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法既可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它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理论解释和比较分析,能使研究者发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
①(二)文献的作用1.文献有助于研究者全面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熟悉此研究领域内已有的成果。
开展科学研究首先应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先充分熟悉和掌握与要研究问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能否做到这一点,会对该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只有通过全面回顾已有文献,收集与该研究领域有关的信息,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此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尤其是他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通过了解哪些问题已基本解决,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补充,在该问题上是否存在争论和异议,从而找到自己研究的突破口。
2.文献为教育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研究者在探索此领域的问题时,采取哪些不同研究方法和策略。
并且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信息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线索。
不论这些策略、方法是否成功,我们都可以在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时进行参考和借鉴,从中受到启发。
3.文献可以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参考资料。
通过全面回顾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与要研究领域有关的参考资料。
在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事先没预料到的事,①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9或者出现与研究者所希望的结果不同,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
文献法和文献研究法的区别
文献法和文献研究法的区别
文献法和文献研究法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两者的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和目的。
一、方法上的区别:文献法是将文献(包括古典文献和近代文献)的根据研究实践,以及它们的共同特点和分析,以各种史料形式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关历史现象,尽可能解释这类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献研究法则是根据文献(古典文献和近代文献)、史实和现实情况,运用文献修订及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实现文献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手段。
二、理论依据上的区别:文献法是根据各类史料,采用客观记录的历史事实,以及解释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从而查明和比较历史过程发展的规律、形成历史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而文献研究法则是根据文献(古典文献和近代文献)、史实和现实情况,结合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运用文献修订以及文献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历史事件与社会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和阐述,从而进行文献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目的上的区别:文献法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和比较历史过程发展的规律,以及建立历史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而文献研究法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献修订及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历史事件与社会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和阐述,从而进行文献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
- 1 -。
文献法名词解释题文献法是一门研究文献法的科学,它将文献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依据案例和教材,构建全面的文献法系统。
文献法不仅涉及法律学,还可以延伸至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多学科领域,从而促进司法实践的完善和司法制度的变革。
文献法的定义文献法,又称文书法,是一门研究文献法的科学,它融汇了文献、法律知识、判例研究与文献研究等内容,是构建全面文献法系统的理论基础。
文献法是法律套路,它研究的对象是司法活动,例如审判、检察、法官、律师等文献,它既是司法实践习惯,又是总结司法实践结果的基础。
文献法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诉讼、仲裁、调解、外交等活动的文献法,以及文献的构成、文献的整理、文献的分析、文献的应用等。
文献法的内涵文献法是司法活动的评价与指导工具,它包括诉讼文献法、仲裁文献法、调解文献法、外交文献法等。
文献法的内容是指实际司法活动中文献的构成、内容、篇章、意义、整理与应用。
文献法根据其实际适用,一般可分三类:一是诉讼文献法,它研究的是法律程序中的实证文书,以及审判、申诉、异议、诉讼程序等文献的构成、内容、篇章、意义、整理与应用。
二是仲裁文献法,它研究的是仲裁程序中的文书,以及申请人、被申请人、仲裁机构、仲裁员等文书的构成、内容、篇章、意义、整理与应用。
三是调解文献法,它研究的是调解程序中的文书,以及调解人、当事人等文书的构成、内容、篇章、意义、整理与应用。
文献法的特点文献法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它将法律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关注司法实践,聚焦文献法,注重解决实际案件的过程;二是跨学科综合研究,结合社会科学、经济学、行政法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借鉴案例和文献,对案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三是实践研究,以研究司法实践中文献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为主;四是总结实践,以研究司法实践中的文献法总结性研究结果为主。
文献法的重要性文献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实践司法活动的基础,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与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文献法名词解释题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文献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相关名词的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研究中所用到的文献法术语。
一、文献法介绍
文献法是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了解某一特定问题或主题的研究方法。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文献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引导和支持自己的研究。
二、相关名词解释
1.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指对0-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语言、身体、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2. 研究问题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研究问题是指研究者要解决或回答的核心问题,通常会围绕某一教育现象、理论或实践展开。
3.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对已有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整合的过程,以便获取对研究问题有启发和指导的信息。
4.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开展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各种研究方法。
5.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新知识、理论或技术成果,对学前教育实践和理论构建有一定的贡献。
三、结语
通过本文对学前教育文献法相关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所用到的文献法术语,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支持。
希望本文能对学前教育研究工作者有所帮助!。
第八章文献法文献法既是社会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又是使社会调查少走弯路的预备步骤。
利用文献法,我们收集到的是第二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当然它的价值比原始资料要低,还得分析其可靠性。
但是,今天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征就是信息共享。
文献法使我们在利用信息方面跨越了时空限制。
因此在现代社会研究中,它的地位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更何况,我们就是用问卷法、访谈法或观察法等搞社会调查,也无不是从文献资料开始的。
因为在不占有前人的有关资料的情况下,是难以展开卓有成效的研究的。
8.1 文献与文献法一、文献及其要素文献就是人们用一定技术手段建立起来的储存与传递信息的载体,其上有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纪录。
文献有三个基本要素,即(1)有一定知识内容或信息;(2)有一定纸质或非纸质的固态载体;(3)有一定纪录手段。
凡是在一定的载体之中记录人类的知识或价值判断或审美情趣的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都是文献。
或者说,凡是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形式记录了人类的知识或价值判断或审美情趣的一定的载体都是文献。
也可以说,凡是存在于一定的载体之中的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形式记录的人类的知识或价值判断或审美情趣,都是文献。
由于文献是内容、形式和载体的三位一体,所以上述三个界定是等价的。
二、文献法及其特点文献法,又称历史法,则是指从前人或别人留下的资料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文献法收集的是文献资料,因此相对于其它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它体现出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1)没有时空限制;(2)没有反应性问题;(3)效率高、花费少。
文献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倾向性;(2)对路性差;(3)整理困难;(4)滞后现实。
但文献法作为收集第二手资料的方法,它的最大缺点在于,其可靠性难以评估。
三、文献资料的种类文献调查依据的是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的种类繁多,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根据文献的加工程度,文献资料可分为一次文献和多次文献。
什么叫文献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文献法”资料,供大家参阅。
文献法的特点文献法是研究者通过查阅、鉴别、加工整理有关文献,从而正确地探索所要研究的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一般地说,文献法具有以下特点:1、研究不受时空限制.用文献法,可以研究那些受地域或时代限制而无法接近的对象.因为运用文献法进行教育科研不受时空限制,所以适合于对古往今来的教育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从而有利于对教育现象进行历史的分析,并展望其发展趋势.2、研究不受研究对象“反应”的干扰.运用文献法进行教育科研,由于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并不直接出现,因而就避免了研究对象在被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对研究的干扰.3、研究体现批判性和创新性的结合.在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教育科研过程中,研究者总是以自己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和当代的教育思想、观点去进行分析研究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体现批判性.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比较、鉴别的研究中,又总是对各种文献资料加以重新组合,寻找新的联系,发现新的规律,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研究体现创新性.所以,文献资料研究可以说是批判和创新的结合.4、研究具有客观性.大部分文献资料的写作并不具有研究目的,作者是自发地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里记录下来的,具有较高的"坦白程度"和真情实感.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必然增强了客观性.另外,作为运用文献法进行研究的人,由于不参与前人或旁人的实践,看问题也就比较客观,分析问题比较全面.5、信息容量大、费用低.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信息容量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收集到的文献资料,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文献法的概念和特点1. 文献的概念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2. 文献的种类教育研究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内容加工方式、用途大致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
文献法:是指对体育科学文献的检索,收集,整理,分析并进行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零次文献:只为出版发行的原始文献。
一次文献:只首次出版的各种文献,也作为原始文献。
二次文献:是指报道和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书刊。
如各种目录,题录。
三次文献:指利用二次文献提供的线索,选用大量一次文献的内容,经综合,整理,概括和评述后再度出版的文献。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不加控制条件,但有目的、计划地对客观对象,包括人和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系统的考察,记录,从而获得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调查者根据研究目的,有意识地通过直接接触,询问研究对象或现场观察等手段来获得研究对象事实材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又称问卷法,是以书面形式提出,经过周密设计的若干固定问题,询问调查对象;或让其填写,然后对所得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效度:也称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专家调查法:是指调查者针对某些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调查,依靠专家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创造性智慧,采用系统的逻辑方法和匿名问卷的形式。
背靠背的分别对事物进行评估与分析,预测与判断,从而获得客观,可靠的意见与信息的方法。
访谈法:也称访问调查法,是访问者(调查者)通过有计划地与被访问者(即调查对象)通过口头交流等方式来收集调查资料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是人们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程序,认为地对研究进行控制模拟或改革以观察其变化和结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科研道德修养:就是科研人员对这种行为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及以此为基础在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
科学态度:是人们对科学,科研工作与此相关的人和事的认识和看法及其言行中的表现。
科研道德:属于职业性或特定活动领域内的行为规范,它是以一般意义的道德规范为基础,结合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和对人们态度行为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是用于科学活动领域的行为规范。
文献法文献法是研究文献学与法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旨在规范和管理文献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利用。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文献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合理地利用文献信息对于学术研究、法律实践等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文献法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文献法的基本概念文献法是指根据特定的规范和标准,对文献信息进行的规范化管理和利用。
文献作为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其数量庞大、类型繁多,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利用这些文献信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献法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而产生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文献信息的获取、整理、存储、检索、利用等各个环节。
在文献法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包括:文献标引的规范、文献检索的技术、文献信息的利用等方面。
通过文献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信息的特点,有效地利用文献资源,满足不同领域对于信息的需求。
二、文献法的发展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文献法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目前,文献法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馆学领域,而是涉及到信息科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同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研究的兴起,文献法在信息管理、知识组织等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多样化使得文献法的研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图谱的构建等都为文献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文献法的未来趋势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文献法将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文献信息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等。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法的研究还将迎来更多的创新和改变。
同时,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将更加密切。
因此,文献法也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全球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八章文献法文献法既是社会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又是使社会调查少走弯路的预备步骤。
利用文献法,我们收集到的是第二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当然它的价值比原始资料要低,还得分析其可靠性。
但是,今天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征就是信息共享。
文献法使我们在利用信息方面跨越了时空限制。
因此在现代社会研究中,它的地位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更何况,我们就是用问卷法、访谈法或观察法等搞社会调查,也无不是从文献资料开始的。
因为在不占有前人的有关资料的情况下,是难以展开卓有成效的研究的。
8.1 文献与文献法一、文献及其要素文献就是人们用一定技术手段建立起来的储存与传递信息的载体,其上有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纪录。
文献有三个基本要素,即(1)有一定知识内容或信息;(2)有一定纸质或非纸质的固态载体;(3)有一定纪录手段。
凡是在一定的载体之中记录人类的知识或价值判断或审美情趣的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都是文献。
或者说,凡是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形式记录了人类的知识或价值判断或审美情趣的一定的载体都是文献。
也可以说,凡是存在于一定的载体之中的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形式记录的人类的知识或价值判断或审美情趣,都是文献。
由于文献是内容、形式和载体的三位一体,所以上述三个界定是等价的。
二、文献法及其特点文献法,又称历史法,则是指从前人或别人留下的资料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文献法收集的是文献资料,因此相对于其它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它体现出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1)没有时空限制;(2)没有反应性问题;(3)效率高、花费少。
文献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倾向性;(2)对路性差;(3)整理困难;(4)滞后现实。
但文献法作为收集第二手资料的方法,它的最大缺点在于,其可靠性难以评估。
三、文献资料的种类文献调查依据的是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的种类繁多,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根据文献的加工程度,文献资料可分为一次文献和多次文献。
●根据文献的来源,文献资料可分为公事文件、宣传性读物、私人性文件三种。
●根据文献资料的形式,则可以将文献资料分为文字文献、统计文献、视听文献。
近年来,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带来数字化革命,上述各种文献形式都可以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现。
“电子出版物”是将文字、声音、动画等信息数字化以后存储于磁盘上或光盘上。
从信息记载和传播的角度来看,它们可看成一种全新的数字化“纸张”。
互联网被付诸广泛应用后,层出不穷的“网络文献”开始为知识人所青睐。
在网络环境下,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只需几秒钟即可得到所需的文献信息,纸质文献对此望尘莫及。
8.2 文献资料的收集一、文献调查的意义一般来讲,课题选定之后,社会调查研究都是从文献调查开始的。
文献调查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能够使我们的研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文献调查是任何一项社会调查研究的初始工作,也就是文献回顾(即查新)。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可以单独用文献法来做一个课题,完成一个特定项目的研究,那么资料应该怎样收集呢?所谓文献调查,实际上是一种文献资料收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步骤是:检索、浏览、筛选、阅读、记录、鉴别。
二、检索搜集文献资料,首先要把它们查到。
常用的查找文献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工具法;(2)追溯法;(3)循环法。
三、浏览浏览,通俗地讲,就是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普遍地、粗略地翻阅一遍。
通过浏览,使自己对搜集到的文献有个初步认识或大致了解。
在浏览文献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速度要快;(2)善于抓要点。
四、筛选所谓筛选,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目的的需要,将数量众多的文献分为必用、应用、不用等几个基本部分。
也就是将众多的文献进行“排队”。
·筛选依据筛选依据。
即文献中有用信息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
我们把那些与调查课题有用的信息称为有用信息。
哪些文献包含的有用信息数量最多、质量最高,我们在排队的时候就把它们排在最前头这个显眼的位置上,称之为必用信息。
数量和质量次之的信息我们把它们排在必用信息的后边,称之为应用信息。
随后依次为可用信息和不用信息。
·筛选关键筛选的关键在于,善于比较。
·筛选顺序筛选顺序因个人习惯或实际情况而定。
当手头资料比较多时,你可以先从大量文献中筛选出可用文献(淘汰掉的是不用文献),再从可用文献中筛选出应用文献,最后从应用文献中筛选出必用文献。
当手头资料比较少时,你可以按照另一种顺序进行筛选,即先选出必用文献,再选应用文献和可用文献。
如此分明的层次,会让你对搜集到的所有资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阅读无论是浏览还是筛选,都是走马观花式的收集文献。
真正要从文献中摘取有用信息,还是需要进行认真的阅读。
阅读文献也是有技巧的:(1)先读文摘,后读原文;(2)先读综述性文献,后读专题性文献;(3)先读现刊文献,后读过刊文献;(4)先粗读,后精读。
六、记录许多人阅读文献都曾有过这样的教训,即只注意阅读而忽视了及时记录,结果阅读时发现的许多有用信息,到用的时候却找不到了。
这说明,及时记录非常重要。
所谓记录,就是把通过阅读寻找到的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使用。
文献信息的记录与平常我们做读书笔记不尽相同,相对来说它的规范性更强一些。
文献调查中,我们常用的记录方法主要有4种,即提纲、标记和眉批、抄录、心得。
七、鉴别对于准备使用的文献进行真伪、可靠程度的判定,即鉴别。
由于文献是第二手资料,所以在文献收集的过程中,鉴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鉴别的方法因资料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通过对同类、同年代文献的相互比较,对文献做出鉴别。
还有请专家鉴别,尤其是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对于当前资料也要核对,尤其是统计数字,一定要查看其来源的可靠性。
根据鉴别,我们可以对文献做出取舍。
8.3 内容分析法一、内容分析法的特点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从现有文献或文本之显性内容中析出可进行定量研究之系统信息的一种文献法。
具体而言,内容分析法中的“文献或文本”指凡是有记录、可以保存、具有文献价值的资料,如报纸、电视、书籍、杂志、照片、广告、小说、歌曲、诗歌等等;而“显性内容”是指对“文献或文本”进行分析的对象不是其内涵(如小说情节、人物思想),而是那些外在的便于捕捉和传播的内容(如小说中人物的年龄、性别等)。
将后者作为分析单位,通过内容分析可以进行比较和量化处理。
贝雷尔森指出:“内容分析是一种客观地、系统地和定量地描述传播交往中所表达内容的研究技术。
”这个定义突出了内容分析法的三个特点:客观、系统、定量。
所谓“客观”是指完全忠实于文献或文本,一以贯之地根据某种统一的判断标准给分析单位编码,研究结果不为研究者主观态度所影响,即对同一素材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编码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所谓“系统”是指有关显性内容的完整析出,不允许出现任何重要遗漏;所谓“定量”是指在传播内容中找出重要的且又易于计量的特征及属性,所有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分析过程高度被控制,使析出之信息能够用数量加以准确描述。
二、内容分析案例内容分析作为一种非常具有灵活性的方法,已经时日不短了。
二战期间,美国的情报部门就通过监听欧洲电台播放的流行音乐的数量和类型,并将德国电台与其它德国占领区内电台的音乐节目相比较,用来推测欧洲大陆上盟军反攻的战况。
战后,日本人摸清中国大庆油田的具体情况,更是内容分析法成功使用的一个著名案例。
三、内容分析法的实施内容分析法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对一份内容资料进行分析以取得量化的结果;二是如何根据课题的需要,设计选择系统化分析的模式,合理地把各种内容分析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并定量地说明研究的结果。
内容分析的基础性工作是对样本的每一个分析单位就分析内容加以编码以取得量化结果,所以下面对此着重加以讨论。
内容分析的一般过程包括(参见图8.1):①确定课题,即明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②抽样,即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并抽取分析样本;③类目设计,即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就分析单位内容资料之维度分解设计出编码单;④编码记录,即按照预先设计的编码单对样本中的每一个分析单位就分析内容完成编码工作,从而把分析样本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⑤信度评判,即对量化结果,关于样本两个以上的独立编码之间要有满足一定要求的一致性;⑥统计分析,即最后要靠数据作出事实判断。
四、内容分析应用及评价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基于图8.1,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则主要依赖于比较模式:①对同一对象的不同情景或不同场合的内容资料进行比较的分析模式;②对同一对象的不同时间的内容资料进行比较的分析模式;③对两个(或以上)不同对象的相同分析类目的内容资料进行比较的分析模式。
内容分析法作为文献法的一种发展形式,自然具备文献法所应该具备的优点,比如经济性、非介入性等等。
除此之外,内容分析法的一个的突出优点就是,其研究结果可以经受可重复检验。
而且只要你愿意,可以反复实施,出了问题只需对资料重新进行编码记录,而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内容分析还能够用于历时研究,从不同时期的资料中进行抽样分析就能够把脉研究对象的历史变化。
但内容分析法也有其局限之处。
有些问题能够通过内容分析法得到解决,有些则不能。
内容分析最大局限性在于它只对文献或文本的显性内容(特别是传播内容)有效,能够“出奇制胜”,但难以“到处开花”。
8.4现有统计资料分析一、迪尔凯姆的研究现有统计资料也可以作为社会研究的主要资料,迪尔凯姆的经典之作《自杀论》是一个范例。
分析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功能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
在迪尔凯姆研究自杀现象之前,关于导致自杀的原因或因素,主要有两种观点:心理论和自然论。
迪尔凯姆的假设是:自杀的原因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
这样他就面临着双重研究任务:否证(也就是证伪)关于自杀现象的心理论和自然论,证明关于自杀现象的社会论。
《自杀论》既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也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迪尔凯姆对待研究既基于严谨的科学态度,又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实证主义方法。
他发现,面对研究主题,只要研究者加以挖掘,其实往往不费太多功夫就可以找到许多既有统计资料。
尽管这些统计资料存在两大不确定因素:一资料本身的质量问题,它们能准确反映所要反映的东西吗?二既有资料很难准确包括研究者所感兴趣的事物。
但是通过逻辑推理以及复证,许多对否证或者实证有作用的社会事实还是可以从中得到的。
二、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利用现有统计资料这种特别的文献法,也是笔者在测算上海市非正规就业规模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非正规就业观察容易衡量难。
但对非正规就业进行测算,真正的困难并不是统计口径的问题,而是“不可测度”的测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