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 格式:doc
- 大小:53.02 KB
- 文档页数:35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民俗2.宗族3.巫术4.母题5.一国民俗学二、简答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4.表演理论的意义三、论述1.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生活属性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2.20世纪初叶现代民俗学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一运动包括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民俗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
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
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
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
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4.母题答:母题是英文Motif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
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
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重点
中国民俗学最为重要的概念是“民俗学”,它涵盖了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等等。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他将民俗学之研究架构化,强调民俗学不仅要专注于研究具体的民族传统,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其在学科本身的建构和研究建构两个层面。
首先,钟敬文强调,民俗学是一门对形式、文化、和世界观的深远认识的学科,因此,它的研究和解释聚焦于文化的结构和形态是重中之重。
其次,钟敬文指出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形象研究,即文化理论的研究,要发掘人类的文化表现的形象的内涵,而不只是内部的文化交流。
此外,重视人类意识发展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文化结构和发展的影响,也是钟敬文研究民俗学时所重视的内容之一。
最后,此外,钟敬文还强调,民俗学又被称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它要注意研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形式、历史发展变化以及其与个体行为表现有何关系,民俗学研究是一门对混合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研究。
综上所述,钟敬文在民俗学研究中最关注的是建构学科理论以及研究文化形态和结构,形象内涵以及个体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混合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从而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由此可见,钟敬文对中国民俗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是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节选自识库学习网,转载请注明出处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一、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1.春秋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记录,从各方面表现了初民社会的古朴风俗。
它们对于殷周时期和稍后一段时间的社会信仰、习俗惯制、生产生活以及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相关的采风活动,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如《尚书》中的《汤誓》《盘庚》等。
2.成书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一些典籍,如《周礼》和《穆天子传》,主要记述了上层礼俗,描绘了贵族的生活和社会理想,说明当时上、下两个阶级之间的民俗已开始分化。
3.有的文献记叙了民俗的地区性差异,如《诗经》中的民歌反映了北方的民俗,《楚辞》中的唱诵则反映了南方楚地一带的风尚等。
4.特点以人论俗,是先秦伦理民俗观的主要特征。
(1)很多民俗资料出自当时史官记录的关于社会政治的重要史事和言论,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倾向。
(2)各种史籍反复使用这些民俗资料去勾勒上古社会的“理想国”的图景,先秦诸子则一再征引古代神话来说明各自关心的社会问题。
(3)民俗被吸收者们用来给动荡的春秋社会制定规范。
5.诸子的民俗观(1)孔子的民俗观①孔子从人学的角度来使用民俗资料。
他主要是在阐明人治的过程中,力图把古代民俗观改造成与礼治体制有关的学问。
a.他以“志古之道,居今之俗”为指导思想,让历史介入民俗;然后,抛弃传统民俗观中的“怪力乱神”的思维,用人文历史的观点解释神话;b.他以“民教俗朴”说为前提,致力于贯彻男女、父子、君臣、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
②孔子理解民俗,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如冠、婚、丧、祭等人生仪礼。
③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丧制学说。
④影响:孔子民俗观的历史方法和人文原则,对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民俗观系统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
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与信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荀子的民俗观①荀子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
他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有____、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遗留物说【解析】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四种。
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家有良田万顷,____”的俗谚,反映了传统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如薄技在身【解析】工匠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3.有些地方的婚礼中,婆婆要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就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寓意“____”。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传种(宗)接袋(代)【解析】在结婚仪式的迎娶阶段中,接亲多用花轿。
花轿到女家村口,过各村和迎回男家村口时,放鞭炮。
迎亲队伍中一般有乐队演奏,造成喜庆气氛。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家门,有些地区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称为“传种(宗)接袋(代)”。
4.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所说“事无形”,即“____”,这是巫的原型。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事看不见的鬼神【解析】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巫又称祝,专事鬼神,“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
5.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演剧已成习俗,它们或称“院本”,或称“杂剧”,共同的特点是____。
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一、信仰对象(一)灵魂1.人类最初的信仰是从自身开始的,如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导致人们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
2.在人们的意识中,最初的灵魂是有血缘、远近和亲疏之别的。
3.灵魂信仰不限于人,也涉及自然神、图腾,包括人类自身役使的牛马和使用的器物。
(二)自然神1.自然神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
2.自然神的种类(1)天体,包括天神、日神、月神、星神。
(2)自然现象,包括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火神。
(3)无生物,包括山神、土地神、水神、石神、海神、潮神,土地神,又称社神。
(4)生物,其中有两种,一种是动物神;一种是植物神。
(三)图腾1.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2.在同一图腾内禁止通婚。
图腾还有一定的祭祀和禁忌。
(四)祖先神1.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
由于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者,也是人死后的管理者。
2.祖先神包括不同层次:有远古祖先或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五)生育神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
它们大都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
(六)行业神1.含义:行业神是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2.起源:它起源于生产的发展。
最初的行业神就是生产神。
二、信仰媒介人类为了取得与鬼神的密切联系,就必须有沟通人与鬼神的桥梁,于是出现一种媒介—巫觋或萨满。
(一)灵媒由于人、鬼、神的分野,人类要经常求助于鬼神,因此曾有一个时期,人人为巫。
后来由于宗教事务频繁,产生了一些专事通神的人,出现了人、鬼、神之间的媒介:这种人物,中原称巫觋,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
(二)巫的种类1.巫觋巫觋通鬼神的两种方式:(1)请神附体。
请神附体有请神、探源、抓鬼和谢神四个步骤。
(2)过阴,即“灵魂出走”。
2.祭司祭司是由巫觋发展来的,是一种高级的巫,即大巫,皆由男性担任。
3.术士术士,即专门巫师,主要包括山、医、命、卜。
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一、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一)民歌的起源1.从客观着眼的有:劳动说、巫术宗教说、劳动与宗教说、性引诱之需说等。
2.从主观着眼的有:自发天籁说、模仿说、节奏中介说、心理说、性欲化装说等。
3.从出现先后着眼的有:歌、舞、乐始为一体,后分流独立说;劳动、音乐、诗歌三位一体,前者为核心要素,后二者为附加说;歌词先于音乐说;作品由散文向韵文形式转化说;由韵文退化为散文形式说等。
4.从作者着眼的有:群体共创说、个体创作说、个人与群体合作说等。
(二)民歌的传播1.民歌具有相当强的传承力,主要是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书面记录也是保存和传播民歌的一种途径。
2.我国收集民歌的两种情况(1)官方派专人或设专门机构采风。
(2)文人学士出于对社会关注与个人的喜爱而编制采集。
如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3.到现代,日益增强的具有歌谣学学科自觉意识的采风,不论采录的理论建设、组织领导、人员组成以及采录的目的、地域范围、记录整理方法和所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有新的变化或大的突破。
当代更有长足的发展。
4.独特地伴随着历史的民歌,也随生活的变化而产生变异。
二、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一)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1.劳动歌(1)狭义的专指号子。
它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基本特征。
劳动歌多取“一领众和”形式,可分为仅有“咳”“嗬”等劳动呼喊声,有的还有具体歌词两种。
(2)广义的还可包括在劳动中唱的与劳动生活有关的歌。
广义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2.仪礼歌(1)含义: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
(2)分类:大致有诀术、仪式、礼俗三类。
①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咒语,多由巫师唱诵,也有老百姓自诵的。
②仪式歌,是与节令、祝庆或各种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
③礼俗歌,用于生子、嫁娶、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场合。
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1.起源于宗教原始初民由于对自然界缺乏知识,认为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即“万物有灵”。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神崇拜,并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自信力日益增强,宗教观念渐趋淡漠,祭祀活动也日益失去其严肃性,由娱神向娱人过渡,最终演变为民间娱乐项目。
2.起源于巫术(1)巫术与宗教的区别:宗教是通过祈祷祭祀,祈求自然与外界事物的恩赐;巫术则是操纵虚构的“超自然力量”,企图驾驭自然与社会,实现施行者的非人力所能实现的意图。
(2)巫术是在科学尚不昌明时代,人们认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实用手段,不少娱乐项目与之相关。
随着岁月的流逝,巫术性减弱,娱乐性增强,演变为惊险动人的杂艺表演。
3.起源于劳动“劳动”,广义地理解,包括人类战胜自然、发展自身的一切生产活动,它是大量娱乐游戏项目得以萌发的源头活水。
4.起源于兵事“寓武于娱”的竞技项目的形成,大多与军队训练相关。
(二)民间游戏娱乐的特征1.娱乐性与竞技性——基本特征(1)娱乐性游戏竞技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娱乐性。
游戏娱乐不仅给人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使人们的教育活动在愉悦的形式下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加强。
娱乐是游戏的灵魂,没有娱乐也就没有了游戏。
(2)竞技性竞技性,主要是就游戏娱乐活动中所包含的竞技心理即争胜心理而言的。
一般说来,游戏娱乐活动多含有程度不一的竞技心理。
2.阶层性与对象性(1)阶层性游戏娱乐作为生活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显现出阶层性的特征。
①在上层有宫廷游戏、文人游戏。
宫廷游戏娱乐多与宫廷的特定生活形态相关。
文人游戏较为古雅,以静态的文字游戏为主。
②社会中、下层的民间游戏丰富多样a.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第一,市民游戏的主要参加者:一为在城市居住的、有钱有闲的官宦富豪子弟,一为部分商人及某些无固定职业的城镇游民。
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一、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一)民歌的起源1.从客观着眼的有:劳动说、巫术宗教说、劳动与宗教说、性引诱之需说等。
2.从主观着眼的有:自发天籁说、模仿说、节奏中介说、心理说、性欲化装说等。
3.从出现先后着眼的有:歌、舞、乐始为一体,后分流独立说;劳动、音乐、诗歌三位一体,前者为核心要素,后二者为附加说;歌词先于音乐说;作品由散文向韵文形式转化说;由韵文退化为散文形式说等。
4.从作者着眼的有:群体共创说、个体创作说、个人与群体合作说等。
(二)民歌的传播1.民歌具有相当强的传承力。
它主要是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书面记录也是保存和传播民歌的一种途径。
2.我国收集民歌的两种情况(1)官方派专人或设专门机构采风。
(2)文人学士出于对社会关注与个人的喜爱而编制采集。
如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3.到现代,日益增强的具有歌谣学学科自觉意识的采风,不论采录的理论建设、组织领导、人员组成以及采录的目的、地域范围、记录整理方法和所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有新的变化或大的突破。
当代更有长足的发展。
4.独特地伴随着历史的民歌,也随生活的变化而产生变异。
二、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一)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1.劳动歌(1)狭义的专指号子。
它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基本特征。
劳动歌多取一领众和形式,可分为仅有“咳”、“嗬”等劳动呼喊声,或者还有具体歌词两种。
(2)广义的还可包括在劳动中唱的与劳动生活有关的歌。
广义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2.仪礼歌(1)含义: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
(2)分类:大致有诀术、仪式、礼俗三类。
①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咒语,多由巫师唱诵,也有老百姓自诵的。
②仪式歌,是与节令、祝庆或各种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
③礼俗歌,用于生子、嫁娶、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场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
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一、农业民俗(一)含义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二)特点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三)内容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4.农业禁忌习俗(1)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2)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
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7.农业娱乐风习。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猎户、牧民的禁忌习俗,反映了他们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
这些习俗的核心文化价值意识,在于经济效益的实际功能需求。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1.狩猎习俗是猎户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智慧的积累,也是战胜野生动物得以生存的手段。
2.游牧习俗。
在一些游牧地区,牧民经常迁徙。
他们逐水草居住,居住毡帐,在农牧并存的地区,人们对牲畜的饲养特别用心,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饲养经验。
(四)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民俗是鱼文化的主要内容。
其经济和文化价值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五)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伴随着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进行。
因此,渔业民俗既要适应渔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
(六)渔业生产操作习俗由于全国各地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很大,所以渔业生产的工具、操作方法和过程都明显不同,捕捞经验也因地而异。
这就是渔业民俗既具稳定性又有变异性的原因。
(七)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渔民对渔具及操作方式,都有特殊的语言、信仰、禁忌,以保障趋吉避凶。
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逢福避祸。
三、工匠民俗(一)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原始市场的出现和交换生活用品的需要,一些手艺超群的能人便从最初的原始经济群体中独立出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变副业为主业,出现了各类专职工匠,这就有了进一步的社会分工。
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一)神话学派1.产生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第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派,是在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2.基本观点(1)一切民间文化源出于神话,由于神话的演化,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等才相继产生。
(2)神话乃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
(3)以神话为主体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部族)的集体创造,反映了他们的集体心理,因此倘要对某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世界观进行阐释,就非从神话人手不可。
3.格林兄弟的著作(1)民间文学作品:《儿童和家庭故事集》(即《格林童话集》)、《德意志传说集》等。
(2)专门论著:《德语语法》、《德语史》、《德意志神话学》。
(3)兄弟俩还合作编写了《德语词典》(生前未完成)。
4.格林兄弟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
他们认为,作为每个民族世界观核心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他们同周围世界的关系。
神话是宗教信仰的体现,而语言是神话的载体。
透过语言不但可以掌握神话,了解宗教信仰,而且还可以看到经济结构、法律、风俗习惯、物质文化形态乃至国际和民族关系的某些方面。
(二)语言学派1.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缪勒。
2.缪勒的主张(1)缪勒擅长的是印欧比较语言学,曾注释印度史诗《梨俱吠陀》,理论代表作是《比较神话学》。
在该书中,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点。
(2)他致力于复原印欧语系的“原始共同神话”,认为“民间故事就是古神话的现代方言”,主张民俗研究必须追溯原始神话这个源头,即主张由今溯古的研究思路。
(3)他提出了区分民俗中固有成分与新生成分、外来成分的某些原则。
(三)人类学派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哲学和方法论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当时正在茁壮兴起的社会人类学。
3.先驱者:泰勒。
4.主要代表人物:安德鲁·朗。
5.基本观点(1)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管如何原始,如何独特,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
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一、民间音乐(一)含义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
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戏曲、民间器乐等在内的诸类音乐,统称民间音乐。
(二)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与宗教祭祀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雅士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
(三)民间音乐的门类1.民间歌曲(1)组成部分:由唱词(文学)和曲调(音乐)相结合而构成。
(2)体裁形式:“号子”、“山歌”、“田歌”、“小调”四大类。
①“号子”产生并使用于各种集体劳动场合a.唱词有历史传说、人物故事,也有即兴编就的生活内容。
同时加入大量的虚词衬字,使音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b.曲调受到劳动的方式、节奏、速度的支配,大多具有鲜明、激奋、简洁的风格特征。
c.在歌唱方式上,号子大多采用“一领众合”(或“众领众合”)形式,由此形成此起彼伏,交错重叠的歌唱。
②山歌,即山野之歌a.传播环境:主要是山区、高原及草原,也在劳动生活中咏唱,多出现在砍柴、放牧、赶路之类个体劳动生活中。
b.特征:具有悠长、自由、奔放的体裁特征。
山歌体裁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它鲜明的地域性。
③田歌a.田歌是流传于长江、汉水流域广大稻作区的一种特殊的民歌体裁。
b.特征:它介于号子与山歌之间。
即在歌唱形式上,它运用“领合”手段,但音乐性格却十分自由,不受种田劳动动作的制约。
歌者不参与劳动,常常站在地头田边,一面敲锣打鼓,一面分节而歌,成为一种半职业性的歌手。
④小调a.小调是一种完全脱离了劳动,主要在城镇市民社会生活中流传的民歌。
而且,它也不再完全是“自娱”的艺术,常常由职业、半职业歌者在茶楼、酒肆、书场等处向听众演唱。
b.特征:在艺术上有明显的加工修饰痕迹,追求结构的匀整对称、旋律的婉转典雅和内容的世俗情调。
在形式上,分节歌唱的现象十分普遍。
2.民间歌舞含义:民间歌曲与舞蹈相结合,构成“民间歌舞”。
3.民间器乐(1)含义:民间器乐,即用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
它是民间音乐中唯一不直接与文学(唱的)相结合,仅通过乐器作为演奏工具构成的特殊类别。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一、民间科学知识(一)民间科学含义民间科学是一个历史概念。
就广义来说,民间科学可被界定为曾存在于民间的传统科学。
(二)民间科学知识1.算学知识(1)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应用性、独特的筹算记数法、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
(2)民间算学知识①七巧板。
又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
它是由唐代的燕几演变而来,原为文人的一种室内游戏,后在民间演变为拼图板玩具。
其原理便是古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②纵横图(亦称幻方)。
纵横图是把1到n2的连续自然数放在自有n2个小方格的正方形里,使同一行,同一列或同一对角线上几个数的和都是(1/2)*n(n2+1)。
③九连环。
这也是汉族民间传统智力玩具,用九个圆环相连成串,以解开为胜。
④韩信点兵。
亦称“孙子算”、“鬼谷算”、“隔墙算”、“翦管术”和“秦王暗点兵”,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
2.物理学知识(1)重心与平衡知识。
运用于杂技百戏中的走钢丝、单臂撑、顶竿;建筑中的燕子窝楼、开宝寺斜塔;器具中的“酒胡子“(不倒翁)、石磬等。
(2)运动知识体现在儿童玩具陀螺、空竹。
(3)香炉、火笼、灯球、香球等的设计,运用回转运动原理,与现代科学中的万向支架有异曲同工之妙。
(4)简单机械知识方面,如杠杆与桔槔、衡器运用的是杠杆原理、辘轳应用的是定滑轮省力原理,“大木为车”运用的是滚动摩擦原理,弹弓、锁、镊子等运用的是弹力原理。
(5)浮力原理的事例如皮筏子、竹筏(排)和浮桥等。
(6)有关物体比重知识方面,民间常用鸡蛋、莲子和桃仁测试液体如盐卤的浓度。
(7)气体知识在民间也有运用。
如船和车上的风帆。
(8)民间运用弦线振动,管振动和板振动的振动知识。
弦线振动知识主要集中在各种弦线乐器上,管振动知识集中在吹奏乐器上,而板振动知识则集中在打击乐器上。
(9)民间使用木燧、石燧和金属燧取火,包含有热力学知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
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⑥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
3、【民俗学的内容】(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的形成、发展是集体参与的结果,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传播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民俗的传播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是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与传播性相结合,形成民俗文化多元化的互相撞击与吸收,融合与发展,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与渐进的变化。
它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中国的民俗文化特色。
★中国的傩俗。
四、民俗的模式性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不同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
★中国著名四大传说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的规范性,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图腾民俗的服务性,是指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尊老爱幼习俗;春节时贴的门神、窗花、年画。
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
三、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
第四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一、史前民俗史前民俗,是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
1、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以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民俗为中心,兼容周围各族的民俗,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民俗格局的时期。
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
3、汉代以后,封建社会的民俗继续发展,中间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达到了高度的繁荣。
4、宋、元、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继续发展与繁荣期。
【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民俗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2)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民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3)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
因此,二者之间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的关系表现得十分复杂。
三、近现代民俗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遗留物” Folklore2、思考题:(1)民俗与风俗两种称谓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说民俗是属于特定群体的?(3)民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有哪些?(4)叙述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
(5)为何民俗的形成是群体心愿的认同?(6)叙述某一民俗象形成的具体过程。
阅读书目:(美国)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民俗事象的学习内容与重点掌握并正确评价诸如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科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长期传承的民俗事象,能够发现这些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积淀,并通过调查实践,学习有关田野作业的本领。
★实践活动与方法步骤实践活动:调查当地某一生产活动,描述具体的生产过程。
实践步骤:1、选择你熟悉的一项生产活动(或物质生产,或工艺品的生产);2、观察生产的全过程;3、集中考虑某一生产环节,对生产的程序、用具、环境等进行描述,同时提供图像文本。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
(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
第一节农业民俗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
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传承性特点。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河南农谚“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江苏农民“岁朝看风云,以卜田事”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正月十九(或二十五)“填仓节”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
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李冰“川主之神”;“扫晴娘”;祭腊八神仪式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七、农业娱乐风习。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九曲莲灯”;《采茶歌》、《数九歌》第二节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业。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反映了猎户、牧民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
☆正月初五“牛日”;为牲畜招魂的习俗。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牧民谚语“水膘,草力,都精神”。
四、渔业民俗1、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
这些地区的渔民“饭稻羹鱼”,大多依赖渔盐业为主。
2、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占风”看潮汛;“占潮”看水势。
3、渔业生产操作习俗。
4、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得福免祸。
第三节工匠民俗一、工匠的技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