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理论与政策(经典的总结和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5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导论
第一节
人类产生初期:无剩余物资(→无贸易)→有剩余物资需交换(→贸易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引发)生产国际化发展
跨国公司
区域经济一体化
现实的国际贸易问题往往牵涉或反映一个国(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问题。
第二节
中国目前有四个关境:内地、港、澳、台
中国内地与港澳台的贸易越过关境,故也称为对外贸易
第三节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国家的形成(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商品交换)
国际贸易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三次社会分工(畜牧业、农业、商人分离)→对外贸易开始萌芽
主要形式:物物交换,以食物等生活资料为主
2)奴隶社会(水上交通便利)
商品结构: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
生产目的:为奴隶主阶级直接消费和官府采办、朝贡为主
3)封建社会(城市兴起、商品经济发展)
地中海沿岸: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出现了固定交易场所和有组织的贸易行为
贸易方式:现场看货
商品结构以奢侈品为主,目的主要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多用于消费
4)资本主义社会以来(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一二次世界大战)
对外贸易目的:生产和消费
商品结构复杂化,贸易方式多样化
WTO的建立
第四节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1)封建社会:帝王旨意在对外贸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规模小
2)三次辉煌
汉朝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安息→大秦:罗马)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马来半岛→马六甲→孟加拉湾
出口:丝织品、治铁技术、水利灌溉技术
进口:中亚、西亚的毛皮、马匹、珍奇异物——主要供统治阶层奢侈享受唐宋唐太宗实行自由开放贸易政策(以“丝绸之路”(陆)为主)
宋太宗“招诱奖进”政策(以海路为主)
元:重商
二.中国近代对外贸易
明清:禁闭大门——闭关自守政策→1840:鸦片战争(英国)
中国:独立自主→半殖半封: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结构:出口以农、副、工矿产品为主
服务对象:帝国主义、封建统治阶级
贸易对象: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不等价交换
三.新中国的对外贸易
1949年新中国成立→掌握对外贸易独立主权
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贸易大国
出口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为主
第五节
国贸理论概览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
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H-O理论…
保护贸易理论(托马斯·孟):
重商主义,强调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当代国贸理论(里昂惕夫之谜):
新要素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需求偏好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案例】:郑和下西洋V S 哥伦布远航
中:封建专制主义目的不同郑和:①宣威异域②朝贡贸易——扩大政治影响,巩固封建统治
西:资本原始积累哥伦布:①寻金②探索新航线——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原始积累
第一章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
主要观点:
①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专业化→劳动者生产技能提高
避免不同工作进行转移造成的时间损失
导致简化劳动的机械出现
②分工原则:绝对优势——如果一国购买某种商品所花费的成本比在国内生产该产品的耗费低,那么本国就
不应该生产这种商品,而应当大量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商品以换取货币,然后再购买这种商品,这样就比自己生产要便宜得多。
③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是国际分工的基础(地域分工理论)
评价:
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开展
弊: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利的情况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
主要内容:该理论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一国即使不能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与另一国进行贸易,而且使贸易双方都能够得到好处。
评价:
利:证明国际贸易是因为比较利益的差异产生的
弊:无法解释一些实际情况(eg.放弃某些行业所面临的巨大失业,及工人的政治压力)
第三节
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
——实际上是比较优势论的补充,核心是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值
补充内容:
②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两国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
第四节
要素禀赋论[H-Ol理论](赫克歇尔)
——国际贸易理论中居主导地位
概念:
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土地、劳动、资本、管理& 租金、工资、利息、利润)
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型产品(eg. 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 要素丰裕(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主要内容:
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贸产生和一国进出口贸易类型。即一国应该出口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理论分析:
国贸的直接基础: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结论:
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贵,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
ps.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上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逐步缩小。即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
评价:
利: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寻求解释了国贸产生的原因
弊:忽略了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eg.技术进步降低成本)
第五节
里昂惕夫之谜
——要素禀赋论的反论
现象:
按要素禀赋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所以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事实研究发现,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换言之,美国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
解释:
①劳动效率的差异(eg.美国工人生产率是他国3倍,所以工人数*3变劳动力丰富的国家)
②人力资本差异(美国劳动包含更多人力资本,即教育投资、工作培训等)
③贸易壁垒的存在(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限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
④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进口的自然资源密集度高的初级产品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⑤要素密集型逆转的发生
【案例】警惕中国的比较优势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