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 公开课获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细读关键语句,理清一条线索。
2.研读重点语段,品析一种形象。
3.联系时代背景,感悟一种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析文章语言,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等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民族精神的礼赞之情。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过程中将不明白的问题写下上交,根据学生的疑难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课前播放《小白杨》。
这首歌唱出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也唱出对边塞军人的高度赞扬。
茅盾先生写的散文《白杨礼赞》和这首歌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我们跟随茅盾先生走进大西北,一起去感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英姿吧!(板书课题)二、问题聚焦1.解题释题题目是白杨礼赞,那么什么是礼赞呢?(赞,赞美。
礼,表示尊敬。
题意:对白杨树表示尊敬和赞美。
)2.面对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白杨树有哪些值得赞美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对白杨树要表示尊敬呢?(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了不起!3.问题聚焦(在预习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出示学生问题及姓名。
)4.根据大家的疑问,咱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师读)三、理清一条线索请大家带着赞美的语气,大声朗读课文,勾画疑难词语,并画出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段落和句子。
1.下列词语,你会读了吗?(同桌互读-个别读-问题点击-齐读)有两个多音多义字错误率较高,我们来看一看。
2.细读全文,看看哪些段落和句子是对白杨树直接赞美的,找到的同学赶紧来分享一下吧。
出示屏幕明确: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4.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6.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8.我赞美白杨树……9.……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追问:从这些赞美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生答)(提示:哪些词语反复出现,并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从始自终,白杨树的“不平凡”一再出现,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组织材料。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理解课文《白杨礼赞》的内容,了解白杨树的形象描写和表达。
(2) 能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3) 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的方式理解诗歌。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
3. 情感与态度(1) 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之情.(2) 培养学生返回自然、回归本真的思维意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白杨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并提问“你们觉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并利用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 朗诵与表达(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诵,并要求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出白杨树的形象和情感。
并且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合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创作与分享(40分钟)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验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和情感。
并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5. 总结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演和作品进行评价,并提醒学生要保护好身边的自然环境,加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三、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读后感,在班级分享之前,学生要进行修改并表达出自己对白杨树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导入、学习与讨论、朗诵与表达、创作与分享以及总结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情感表达。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和听取他们的意见,我发现学生们对白杨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与互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作品没有时间展示。
白杨礼赞教案模板一、教案概述教案名称:白杨礼赞所属学科:语文适用年级:初中教案时长:2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 理解白杨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3. 能够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式描述白杨树的特点和价值。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细节、分析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了解白杨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小组合作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白杨礼赞》。
2. 导入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白杨树在你们生活中出现过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展示与讨论(20分钟)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杨树的外貌特点。
2. 分组合作讨论:请学生分为小组,围绕白杨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展开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 引导学生思考:白杨树在中国文化中有何象征意义?请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并以小组形式汇报讨论结果。
(三)文本阅读与理解(40分钟)1. 学生阅读《白杨礼赞》课文,理解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述和赞美。
2. 分组撰写读后感:请学生按小组为单位撰写读后感,包括对诗中美景的描绘、感受和思考等。
3. 小组展示与讨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读后感的展示,并与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四)激发情感与展望(10分钟)1. 学生观看与白杨树相关的文化作品,如电影、纪录片等。
2. 讨论白杨树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和价值,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珍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增强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并且培养了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4 白杨礼赞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3.体会本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对比的写法。
第一课时导入一(音乐导入):(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导入二(问题导入):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白杨礼赞”意思为“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那么,一、白杨树有什么值得我们崇敬和赞美的呢?二、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崇敬和赞美白杨树吗?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
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人,茅盾是笔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的活动。
著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
2.交流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人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3.知识链接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3. 体会作者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白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杨树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明确:白杨树是一种高大挺拔的树,它的树干笔直,树枝向上伸展,给人一种坚强、不屈的感觉。
二、作者简介1.介绍茅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
明确: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总称“农村三部曲")及《林家铺子》等。
2. 讲述“矛盾”笔名的由来。
明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被蒋介石通缉,由于报社不敢登他写的文章,所以他内心十分矛盾,便在手稿上署笔名为“矛盾"。
后来,叶圣陶建议在“矛”字上加草头,改为“茅盾",沈雁冰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
三、背景链接1.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明确:1940年,茅盾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1941 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作者在重庆写下这篇文章。
本文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
四、文体知识1. 讲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昂扬向上的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教学难点: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词语积累。
课前同学们预习课文时整理了白杨树的四字词语,这些典雅的四字词语是西北高原的白杨树留给作者茅盾先生的印象。
请大家齐声朗读(PPT):(西北高原)坦荡如砥;(白杨树)参天耸立伟岸正直不折不挠倔强挺立:(而非)屈曲盘旋姿态婆娑旁逸斜出直挺秀颀。
(二)梳理情语。
请同学将勾画出的直抒对白杨礼赞之情的语句写在黑板上,并标注上段落。
预设: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9段)联读这四句话,思考存疑:为什么极普通的白杨树作者却反复赞美下面我们就重点研读作者为什么反复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二、聚焦“不平凡”,理文脉(一)通读全文,说说文中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l~3段,生长环境的不平凡;4~5段,外貌形态的不平凡;6~8段,内在品格和象征意蕴的不平凡。
(二)小组讨论,任选以上一个方面,结合具体段落和语句,探究作者是如何展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示例1:写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第1段开篇指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第2段运用衬托手法,写西北高原的辽阔无垠、雄浑壮丽,不仅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更以雄奇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树傲然耸立的不平凡,为突出其不平凡蓄足气势。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一、设计说明《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
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
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3课时五、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其中一具体事物来表现其中一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其中一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其中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6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
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
礼赞。
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
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
第1篇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1.学情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
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句。
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白杨礼赞优质教案(通用7篇)白杨礼赞优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
然后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1、白杨礼赞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重点: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视野黄绿错综妙手偶得锤炼主宰垠坦荡如砥倦怠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教时安排:2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茅盾总结: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给下列字注音: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总结: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1,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明确:“一条大毡子”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4,讨论文中提示“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修身正己",所选的课文都是表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
《白杨礼赞》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作为象征物,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意志。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但是,由于这篇文章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可能会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文章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品味和欣赏文章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2. 讨论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 比较法:通过与其他文章的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白杨礼赞》精彩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重点把握文章5、7两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及反问、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突出朗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推进民主、平等、和谐、友好,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的'白杨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
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
由此导入第7段。
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反问句改成陈述句……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4、讲解什么是象征幻灯片:象征是……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幻灯片:绿色——长城——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幻灯片:《白桦林》歌词……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板书设计】白杨礼赞茅盾象征树人北方农民哨兵上进的精神《白杨礼赞》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细读文本,学习象征手法,深入理解和开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学习象征手法,深入理解和开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纵声朗读课文,同学们想一想,他仅仅只是在赞美白杨吗?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我观白杨,白杨着谁之色彩呢?这节课,我们深入文本,去为白杨着色。
二、“我”观白杨,白杨着北方军民之色彩1.再读文章,找赞美之人物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到作者想要赞美的除白杨以外的事物,并将这些语句读出来。
明确:文章中作者直接告诉了我们,他不仅仅只是在赞美白杨,他说:“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他还说:“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所以,在作者的眼中,白杨是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细读文本,寻外在相似处(1)作者是如何将白杨与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联系在一起的呢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点?请同学们回到文本中寻找,根据老师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白杨树的干笔直,绝无旁枝;白杨树的枝笔直、紧紧靠拢;白杨树的叶片片向上;以及白杨树的皮光滑淡青色,这些外部形态都与北方的农民以及坚守在敌后广大土地上的哨兵一样正直、团结、进取和质朴。
3.知人论世,寻内在相似处(1)置身创作年代茅盾先生深情赞美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呢?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外部形态相似吗?我们置身其中,回到创作年代。
第15课白杨礼赞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白杨礼赞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3.体会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姿"的,如: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有写“柳韵”的,如:①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有写“梅影"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字面上写的是“竹”“柳"“梅”,实际上赞颂的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白杨礼赞》。
【看视频】播放视频:《小白杨》【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总称“农村三部曲”)及《林家铺子》等。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940年5月,作者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邀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作者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作者便写下了这篇歌颂北方抗日军民的抒情散文。
【文体知识】托物言志散文托物言志散文一般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者表达作者的思考。
因此,对这类散文的写作,作者往往先细致描绘某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志向,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说课稿《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说课稿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公开课说课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教材的处置《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和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和描写”的深入。
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中华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
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
第二课时以探讨和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和谈论的特色及作用。
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段。
第三,感触中华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1.白杨礼赞茅盾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an1)开垦(ken3)外壳(qiao4)主宰(zai3)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秀颀(qi2)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
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乌镇人。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
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
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
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
作协主席。
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
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
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
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2.什么是象征手法?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
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
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4.导语(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三、正课1.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讨论、明确。
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讨论、明确。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提问: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讨论、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4.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明确。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5.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
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
它的含义又是什么?讨论、明确。
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色彩:“银色”“淡青色”;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四、小结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
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
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
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五、作业1.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1 2、3小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一、预习1.细读课文第四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就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自身的“形美”及白杨树内在的“神美”作了讲析。
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三、正课1.读一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
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讨论,明确。
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句法中有异。
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讨论、明确。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讨论,明确。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
“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
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
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提问:白杨树象征了什么?讨论,明确。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讨论,明确。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讨论,明确。
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讨论,明确。
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
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
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
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四、小结《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
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
“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
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
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
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五、作业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