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4章第1节有机物从哪里来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5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1节生物与生物学一、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植物生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二、生物都能够表现出一些生命现象。
这些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大多数生物由细胞构成。
(2)生物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
(3)生物能进行呼吸和排泄。
(4)生物有生长发育现象。
(5)生物有繁殖现象。
(6)生物有遗传变异现象。
(7)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8)生物具有应激性;三、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四、生物学发展前景:取得的重大成就(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杂交水稻、试管婴儿、仿生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三、探究实验遵循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置对照原则;平行原则。
四、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1、主要结构(1)目镜、物镜:目镜是用左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2)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范围较大。
(3)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4)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2、使用方法(1)正确使用方法:取镜安放对光放置标本观察收镜(对光时先升高镜筒,再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
)(2)显微镜中观察的像:倒像,例如“上”“”(3)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4)排除污点:先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跟着移动,则说明污点在玻片标本上。
再转动目镜,若污点移动,则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若皆不动则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5)调节标本在视里中的位置:如果在视野中看到的像偏向左上方,则应把装片继续向左上方移动,才能使像在视野中央。
(物像往哪偏,标本就往哪移)(6)显微镜镜头要用擦镜纸擦。
第一节有机物从哪里来(共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地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
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上课地点:电脑房)。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1、在自然界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2、自然环境是指水、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岩石等。
3、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不管是幽深的海洋、浩瀚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第2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1、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有:①、种间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互利共生。
②、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种内斗争(蜜蜂)。
2、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
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它们都影响生物的生长、生存和分布。
如:极地狐和大耳狐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空气湿度在45%--55%范围内,病毒死亡较快。
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多种能力。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保护色:动物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
例如,变色龙,沙漠蜥蜴等。
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例如,竹节虫,警戒色:如毒蛇,瓢虫的鲜艳斑纹。
第5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
2、实验常用的器材,(见课本第16页)3、显微镜的结构,(见课本第17页),4、显微镜的使用:(见课本18页),①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较大的______和____面反光镜。
②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_ ___。
苏教版七上生物练习册第二单元第四章一节1.草履虫生活在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或水沟中,以水中的和为主要食物,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2.草履虫的形状像倒转的,前端略圆,后端较,全身布满,身体的一侧有。
3.草履虫的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它靠进行运动,体内多余的水和废物由收集,然后进入,通过排出体外。
4.下列不是单细胞生物的是( )A.变形虫B.衣藻C.草履虫D.鼠妇5.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A.食物泡B.伸缩泡C.胞肛D.口沟6.在环境适宜时,草履虫繁殖的方式是( )A.细胞分裂B.细胞生长C.细胞分化D.出芽生殖7.草履虫进行呼吸的结构是( )A.表膜B.伸缩泡C.口沟D.细胞质8.草履虫的结构主要包括( )A.细胞膜、细胞核、食物泡B.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C.细胞质、细胞膜、纤毛D.伸缩泡、细胞核、细胞质9.草履虫口沟里的纤毛不停地摆动,其作用是( )A.使草履虫在水中旋转前进B.完成呼吸作用C.完成生殖过程D.使水里的食物由口沟进入细胞质,形成食物泡10.小明把钢笔中的碳素墨水滴了少许到草履虫的培养液中,12分钟后,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些草履虫细胞内的某结构被染成黑色,该结构是( )A.染色体B.液泡C.食物泡D.伸缩泡1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时,常在盖玻片下放几丝棉花纤维,这样做的目的是( )A.限制草履虫的运动B.为草履虫提供营养C.有利于草履虫的呼吸D.供草履虫附着12.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有时呈现绿色,这是因为( )A.含叶绿体B.食物中有绿色藻类C.含叶绿素D.折光的效果13.李平同学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过程如下:①擦拭:用洁净的纱布擦干净载玻片和盖玻片,以防杂物影响装片效果。
②滴液: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吸管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
③取材:用滴管吸取草履虫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
④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水滴,保持45°角,然后轻轻地放下盖玻片,盖在薄膜上。
(新)苏科版生物七上《第1节生物与生物学》公开课(教案)新苏科版生物七上《第1节生物与生物学》公开课(教案)导学目标: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认识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一、引入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探索生物的起源、发展和现象,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本公开课中,我们将一起探索生物学的奥秘。
二、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是建立在细胞学的基础上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组织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等。
同时生物学还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生物的定义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的组织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
三、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生物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但其分布并不均匀。
生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植被覆盖等。
1.地理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地理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和空气等。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分布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水生生物主要分布在水域中,陆生生物主要分布在陆地上。
2.气候条件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合不同类型的生物。
例如,寒带气候适合生长针叶林,而热带气候适合热带雨林的生长。
3.植被覆盖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植被覆盖对生物的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植被适合不同类型的生物。
例如,草原适合生长家畜,而丛林适合生长各种野生动物。
四、实践探究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1.活动目的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植被覆盖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提高对生物学的兴趣和了解。
2.活动内容在实地考察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地点,调查该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植被覆盖情况,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
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一章生物与生物学第一节、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1生物c生物都需要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与排泄;b生物大多由细胞有序构成;a、生物的基本特征:2d 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的科学。
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生物学是研究3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二节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实验和观察其中测量等,调查、、实验、观察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1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
有时需要借助于一定判断和分析,仔细看对象的特征和特性。
再做出观察目的观察时,首先要根据、2等。
显微镜和放大镜的仪器,如、实验过程:3 设计并实施实验步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明确实验目的→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4 、认识显微镜、显微镜的成像5→物镜→镜筒→(一定要透明)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目镜(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6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取镜和安放:)1(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三转)对光:)2(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 B.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A. 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转动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C.圈对准通光孔。
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较大的光圈和凹面反光镜。
)放置切片标本3(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用压片夹压住,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A. 看着侧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B. 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观察:4(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两后,两旁,一垂,一降))收镜5(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
总结提升拓展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部分:1、突出实验变量(光的有无)的操纵、反应变量(淀粉的生成与否)的准确检测及对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精确保证。
实验保的各种做法就不难明白得了,如什么缘故要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什么缘故要对绿叶进行脱色2、实验现象能够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但最要紧的是说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拓展:P103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部分:突出总结恩吉尔曼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1、选材2、检测氧气的方法2、排除空气中氧气的干扰4、两次的对比实验拓展:探究光质(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成效。
用三棱镜将光分散开照耀在不同的临时装片(仿照恩吉尔曼实验)上,观看现象、分析结论。
听讲笔记发表观点听讲笔记发表观点进一步明白得重难点。
进一步明白得重难点知识。
扩大知识面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或知识归纳一、光合作用的表示式光(条件)二氧化碳+水―――――→贮能的有机物(要紧是淀粉)+氧气(原料)叶绿体(场所)(产物)物质变化: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二、光合作用的实质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三、恩吉尔曼实验巧妙之处:选材、对比设计、检测方法、排除干扰使知识体系更加明了,便于教师的回忆总结,也便于学生的系统把握和复习。
训练反馈把两盆天竺葵按下图装置分别放在甲、乙两个玻璃罩内,甲玻璃罩内放清水,乙玻璃罩内放氢氧化钠溶液(提示: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取二氧化碳)。
把他们放在黑背地一天,然后移到光下照耀几个小时。
分别剪下一片绿叶,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
用清水冲洗洁净,再滴上碘液。
试分析:(1)甲乙两装置设计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将会使甲乙两装置内_____________含量的不同。
(2)实验的预期结果为:甲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梳理总结第1单元走进生命世界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1节生物与生物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熊猫和玩具熊猫的根本区别是熊猫具有生命特征。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2.生物的基本特征(1)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2)生物生活过程中需要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和排泄;(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繁殖后代,具有遗传变异现象;(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学习观察与实验(1)观察微小物体或微小特征,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
(2)实验的一般规程有: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二、学习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1)成像原理: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
对实验材料的要求是:薄而透明,才有利于透光。
(2)倒像:在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翻转的倒像(180度旋转)。
例如:玻片上p ,物像是d 。
(3)目镜物镜:目镜没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标本的距离越近。
(4)放大倍数:物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例如:一台显微镜有5X 、10X 、15X 三个目镜,有10X 、45X 两个物镜,那这台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和最大放大倍数分别是50倍和675倍。
(5)视野中物像的变化: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范围越小;视野越暗;所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细胞体积越大;结构越细微。
视野内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总数量的变化,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6)调焦:若要使镜筒明显上升或下降,应调节粗准焦螺旋,要使观察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1、在自然界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2、自然环境是指水、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岩石等。
3、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不管是幽深的海洋、浩瀚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第2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1、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有:①、种间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互利共生。
②、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种内斗争(蜜蜂)。
2、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
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它们都影响生物的生长、生存和分布。
如:极地狐和大耳狐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空气湿度在45%--55%范围内,病毒死亡较快。
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多种能力。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保护色:动物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
例如,变色龙,沙漠蜥蜴等。
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例如,竹节虫,警戒色:如毒蛇,瓢虫的鲜艳斑纹。
第5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
2、实验常用的器材,(见课本第16页)3、显微镜的结构,(见课本第17页),4、显微镜的使用:(见课本18页),①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较大的______和____面反光镜。
②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_ ___。
第五章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第一节有机物从哪里来教材分析前面学习了生态系统、食物链等相关知识,了解了作为消费者的人和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能量的来源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那么绿色植物是如何生产有机物的呢?光合作用是微观的生命活动,内容抽象,教材创设了问题情景,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安排了探究性实验。
指导思想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1.根据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难点:探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本节关键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具准备盆载天竺葵、黑纸片,酒精灯。
课时安排2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学习了生态系统、食物链等相关知识,了解了作为消费者的人和动物,以生存的食物和能量的来源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那么绿色植物是如何生产有机物的呢?师:我们先来看看光合作用是怎么被发现的?2.学案之一:光合作用是怎么被发现的师:科学成果都是后人继承前人的经验,又经过多次的探索和研究才获得的。
光合作用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师:古时候,人们一直以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的大树,它那粗壮的树干和繁茂的枝叶完全是由“土壤法”变化而来的。
事情果然是这样吗?生:不是。
师:后来人们又做了这样的实验,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重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
有机物从哪里来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要求,重新编排了教学顺序。
从五个方面来安排本节教学内容。
分别是:众多实验、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探究历史、光合作用意义、光合作用的应用。
在“众多实验”中,介绍了5个实验,从而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
其中,实验2(萨克斯实验)是重点实验;实验4(探究银边天竺葵或者青菜不同部位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光合作用概念”中,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公式和实质,其中“实质”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
介绍“光合作用探究历史”,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艰难性、漫长性有所理解。
对于“光合作用意义”,通过学生查找资料,用事实、数据等来理解。
通过3个实践问题,理解“光合作用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实质和公式。
⑵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历史,即众多实验。
⑶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和意义。
2、能力目标:
⑴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⑵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产生保护植物、爱好环境的情感。
⑵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漫长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