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充满感情_人教版新课标
- 格式:docx
- 大小:18.29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一、何为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情感教育就是通过施者和受者的努力,让这片肥沃的土地开满生机勃勃的花朵。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是情感性较强的学科,君可见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一篇篇的美文一一呈现在课文中,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急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生动的人物脉络以及他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了。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递教师的情感教育1.建立师生的信任和感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递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热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入口处。
古人说过,“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师如果将对学生期待、信任、热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映,然后他们会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这个老师所教的功课上去。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林所实验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证明了这一点。
2.教会学生阅读、解析文本(1)深入挖掘教材,体会情感。
有些文章表达的感情比较含蓄,则需要我们对作品反映的时代,文中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以及写作方法上分析、领会。
如教《荷花》这篇二年级的语文课文,我是这样教学生的:①找出文中作者描写荷花形象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②请你圈出文章当中描写荷花颜色、气味的词语③为什么作者说,若这是一幅图画,那么画家一定是最优秀的创造者?④作者最后写道,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想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不难理解:文中的描写细致、美丽,特别是体会出作者最后感觉自己也变成荷花时候的美的享受,学生们再读课文的时候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论文将情感融入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小学语文论文将情感融入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小学语文论文-将情感融入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中人教版新课标如何正确把握并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交融,和谐共振,达到语文审美教育的最佳境界?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一、入境动情——挖掘美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如独具风格的文字美、生动活泼的语言美、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
正确认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前提。
教师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成功地传达给学生,首先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要使学生获得美感,教师自己必须先有美感。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剖析作品,竭力挖掘作者创作的匠心,设身处地地体会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
这样教师就具有一种激情,再把这种激情融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讲则如同出我口,读则如同出我心,才能用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感和自己健康的思想感情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一位教师在准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查阅了大量的周总理生平资料。
为周总理卓越的外交才华和领导能力而折服;为总理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为总理病危时仍在关心人民疾苦、国家前途的伟大情怀而落泪。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紧扣学生心弦,激发起学生对总理的怀念、爱戴、敬仰之情,使学生仿佛看见十里长街上人们望着灵车缓缓驶去而掩面痛哭的场面;仿佛听见高亢悲壮的悼歌在天穹回旋缭绕的情景;仿佛进入了群山呜咽、大海悲号、天地万物共悼总理的境界中。
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力量的震撼,在动人心魂的情感中,文章、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迸发出强烈的感情共鸣。
总而言之,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体验来自教师体验过的情感,而教师体验的情感则来源于对教材所蕴含的情感的体验。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要陶冶学生情感人教版新课标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
”教师要富于情感,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及作者的情感世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吸收内化构成学生自己的情感。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只有融进自己的情感,才能唤起学生对我们的情感认同,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到达入迷入痴的情境,随着教师、文本的感情而产生缠绵不断的情感波涛,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善用导语,激发情感教师要善于抓住并挖掘课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到感染。
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课始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曾记得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老作家魏巍对我们最可爱的人热情颂赞:‘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生活在幸福之中呢?’……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老作家魏巍那真实的故事之中,去感受那血与火的峥嵘岁月吧!”朗诵导语时,我以凝重而又激越的语调和肃穆的神情来进行。
教室里鸦雀无声,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满脸肃然。
可以看出这段导语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为课文学习提供了情感铺垫和心理准备。
由于气氛的感染,学生情感十分投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动作,以情感情如《曼谷小象》一文,抓住“三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开头讲,汽车陷入坑里不能行驶,阿玲出现在“我们”面前。
她走到车前,“冲我们微微一笑”。
我让学生思考:“冲我们微微一笑”,联系上下文,这“笑”里包含着什么?学生说:“这一‘笑’是表示对我们打招呼。
”有的说:“这一‘笑’,是说她能帮助拉出汽车。
小学语文论文-及时点拨,激发情感交流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作文教学的要点是情趣的激发,小学作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激发情趣事事皆可成文,张扬个性人人能作妙章。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它有积极的动力作用和消极阻力作用。
一般来说,学生认为外界事物符合自己需要时就会产生喜悦、兴奋之情,可引起积极的动力作用。
作文是一种受情绪、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方式活动。
苏联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只有学生对写作有浓厚兴趣,才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
没有情感参与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灵性的也是不完美的。
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指导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呢?1、以情激情。
要搞好作文教学,首先语文教师得是个富有情感的人。
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
”老师要怀情而教,教师只有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
要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老师应该富于感情地教学,用热情、真情、激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以声激情、以声传情,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导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掀起情感的波澜。
设想一下:如果老师阴沉着脸站在讲台上,却要让学生来写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将是多么别扭的情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老师的真情,拨动学生的“情”弦。
作文教学已不能囿于古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了,它要求师生真情投入,倾情演绎。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的双边作文教学活动中,体现互动,而不是单向的“灌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巧设习作情景,引导学生。
师生之间没有情感距离,师生互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开。
譬如在作文教学中,事先可以让学生拟题、议题和定题,给学生2~3周准备时间;还可以共同协商,交流生活的体验,谈论人生的意义,探讨习作的窍门和方法等等。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与教师、同伴、文本、生活的多向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作用人教版新课标一、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仅从文字材料来说,因为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多是应用文及图表居多,没有应用到动画以及声音来表达文章内容。
但是就教学方式来说,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大部分都应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应用PPT的授课模式,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内容进行丰富,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像画面以及色彩来构造一个图文并茂的教学氛围,应用制作课件的方式将原教材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很好的弥补,使教材的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能因此将自身的视野很好的拓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也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一种共鸣。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六个矮儿子》的时候,教师在精心的备课后,设计出了几个问题“文中六个儿子是干什么的?结果是什么样?对此有什么启示?学生在认真的阅读后,老师在进行提问,就会有学生答道“大儿子抓螃蟹,六儿子养鱼”等。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把六个儿子从事的职业应用PPT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对每个儿子所从事的职业简洁明了的进行了解,而结果以及启示也能应用趣味的图片进行表示,小学生对卡通图片都非常的喜爱,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应用卡通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与文中的角色有情感上的共鸣,不仅增添了学习乐趣,还以此使教学效率能大幅度提高。
二、应用朗诵将学生情感激发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是非常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应用效果在能将作者的感情应用朗诵将其很好的表达出来,该激情时激情,该婉转时婉转,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情感尽可量的发挥出来。
而感情丰富的朗读又能使枯燥的无声文字向有声语言进行一系列转换,能将作者的心情感受应用朗诵的方式完美再现,以此让学生能对课文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更为深入的了解到,同时也能体会出课文中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而且朗读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时仿佛深入到课文中,与文章所创设出来的情境完美的相融,以此对文中所表达出的深厚情感很好的体会。
小学语文论文-让习作教学充满情趣人教版新课标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会非常执着非常投入的去做,即便劳累也会乐此不疲。
这样一种做事状态是人人都渴望的,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作文,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有效渠道,应该成为孩子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生命的需要,一种让孩子感觉累并快乐的事,可是现在很多孩子往往对作文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不知道写什么?而是不知道怎么写。
怎样引导孩子在平凡的生活里发现作文的素材,激发孩子习作的兴趣呢,我本着“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积累习作素材,同时打破常规的作文教学形式,让习作训练不再局限在几节作文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建立开放的活动作文场所,具体的实践有以下几点:一、亲近自然,探索生命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儿童的生活中往往有不少这样一些难以捉摸的情感意境: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可能震撼心灵,也可能丝毫不被觉察,这一切完全取决于儿童用怎样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让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教会他们去感受观察的喜悦和忧虑,这是情感教育、美育和德育中最细腻的东西。
”1.“春之声”风和日丽的春天,当草地铺上一层幼嫩的绿茵,当树木蒙上一层淡绿的嫩芽时,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聆听世界为我们奏出的最为细腻和谐的乐章。
当我们感受着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喜悦时,会由衷地感叹: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也是细致而丰富的。
于是春天不仅活跃在孩子的心灵里,也跳动在孩子的文字里……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面对一丛野菊花都会怦然心动的情怀。
春天原本就最富诗意的季节,当这份诗意浸入作家的心灵,化成美妙的文字,就会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魅力。
结合我们的“每日一诗”活动,我和学生一起选择诵读描写春天的诗词,感受春天的无穷魅力。
为了激发学生背诗的热情,我们开展了“中秋赛诗会”“田园赛诗会”等活动,活动中有配乐朗诵,有诗词对句,还有一字妙用等等,这些活动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储备。
小学语文论文-倾注一个“情”字人教版新课标现今的语文课堂上,正在泛滥的失当评价语,不仅很难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也会对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形成误导,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试想,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小脸会通红、小眼会发光、小手会直举、小嘴会常开吗?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活力可言!基于以上认识,下面结合平时在听课中发现的一些有效的课堂评价和本人的课堂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
这里的“倾听”并不仅仅指听清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它的内涵意味着教师心里要真有学生,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真正把自己看作是和学生平等的一员,和学生“平等对话”,,全神贯注地聆听,并及时作出回应,热情、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加以评价,以教师自己的情感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再从学生层面看,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发言,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希望得到教师公正的、热情的评价。
此时教师的态度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因此,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有时不应只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出现偏颇在所难免,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简单以答案的对错来下结论,而应全面看待学生的回答,可以对他们的思路、语言、体态等作出具体分析,努力去发现、捕捉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某一方面的肯定,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学习过程。
※一是及时捕捉学生的点滴学习成果。
学生回答得对错与否,是许多老师最关注的内容。
但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果,及时赞赏,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如:──你把每个字音都读准了,读得很正确。
──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
──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写得多好啊!仿佛孙膑就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那么胸有成竹。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情趣”人教版新课标课堂中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一切都是无效的。
语文课堂中若没有“情趣”滋润,就会令人疲乏、生厌,难以哺育学生成才。
惟有给学生思维的时间,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和深刻;惟有给学生表现的空间,他们的生命才有张力和活力。
所以,语文课要让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产生难忘的情感经历,深刻的审美体验,从而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一、寻找趣点,让学生感受到兴味盎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有乐趣的课堂,孩子们才会真正地投入;有趣味的课堂,孩子们才会真正喜欢。
在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课上,多媒体出示奶奶图,我说:“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客人,你们看,是谁?”学生畅所欲言,我顺势一导:“小朋友,你们从哪里看出她是位老奶奶?”让学生从头发,脸上的皱纹,服饰等多方面说一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慈祥的奶奶,快跟奶奶打招呼。
”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都热情地打起招呼来。
“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自己的奶奶。
课文中也有一位非常喜欢奶奶的小朋友。
他说呀,他奶奶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头白发。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所教课文是《奶奶的白发》,因此,在此时通过让学生跟奶奶亲热地打招呼,能勾起学生对奶奶的熟悉感、亲切劲,乃至一种莫名的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识字6》时,我与小朋友们一起唱《闪烁的小星》这首歌,直接告诉小朋友天上很多很多的星星就叫“繁星”,课文导入直观、自然。
做到课伊始,趣即生。
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充满了好奇心,马上就被老师给吸引过来。
通过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使整堂课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
二、激发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有滋有味课本中有很多充满激情、真情的课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情感教学探析人教版新课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
这是一个老的教学研究课题,然而又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并通过不断实践获得规律性认识的研究课题。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情感教学的研究远远不如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研究来得广泛而深入,对情感教学的方法、途径还未作系统的整理与总结。
因而,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偏重于语言文字训练,忽视情感教学的现象。
正因为对情感教学的方法、途径缺乏研究与总结,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或吝惜情感,板起面孔教学,使本来充满着健康情感的文章变得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或感情泛滥,离开课文本身所蕴含的健康情感,过分渲染,矫揉造作,使学生无法真正从思想上接受。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为了要全面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对情感教学这个教学研究课题,必须作深入地探讨,并通过不断实践,获得规律性的东西。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入情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首先,教师必须入情。
这里的所谓入情,即教师进入文章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境,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研究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折射出自己深厚的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语文教师必须正确把握。
而教师对作者的情的把握,又必须通过“披文”的手段,即要凭借抒发情感的载体———语言文字来把握,或于含蓄中发掘深意,或于直率中见其真情,或借文章布局揣摩作者情感的起伏,或于反复吟咏中悟其真情实感。
总之,要做到作者所感即我所感,作者之情与我相同,做到浑然一体,共同进入情境,这样,才可以带着情感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2传情在情感教学的环节中,入情是传情的基础,传情是入情的延伸。
教师不是一般诗文的阅读者,不应停留在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与共鸣上,不应以懂得了“字字看来都是血”“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满足,而应该要把自己理解、把握的情传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让学生对情有所倾慕、热爱与追求。
小学语文论文-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交融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堂首先就应该是情感的课堂,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全可以在课堂中获得统一的,工具性落实得自然,不落痕迹,这是一种荡漾着情感的课堂。
一、师生平等,自然生情教育家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就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才可能有语文课上的和谐。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热情诚恳的教师,把学生看得很重,关爱、呵护他们。
反过来,学生也就会敬爱老师,亲近老师。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必须教师心中有爱,必须以表扬、鼓励学生为主,这也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原则。
有人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常受表扬,而是常受表扬使学生变得聪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有不尽人意之处,这时候,最需要的自然是鼓励,给他们增添自信心,增添学习的原动力。
在课堂上,应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常常给学生戴戴小高帽子,让他们不断地有成功的喜悦,知道自己“行”。
学习的兴趣就会与日剧增,课堂上就能与老师配合,形成良性循环。
二、教师信任,保护激情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这些孩子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如,好表现本是孩子们的一个年龄特征,课堂中,往往有一些孩子举手站起来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时如果我们不问因由的批评他们一顿,那么孩子的学习热情势必会大打折扣,以后可能还会使他们变得不爱举手,而换个说法,如“哦,你一定是暂时忘记了,先坐下去想想,等想起来了你一定会回答得很好”。
这时,孩子会点着头坐下去认真地思考,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热情,又使他们对老师更多了一分信任。
三、语言含情,学生生情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文课堂充满幸福和诗意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俱全的大餐。
当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发现朴实,简单,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
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
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
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
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一样,处处有美,处处存在着诗意。
它是教人求真,向善,臻美,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事业。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培育诗化了的心境,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源。
纯美的文本——诗情画意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丽与朴实相辅相成,就像银装素裹的北国之春。
是虚与实,俗与雅,空灵与厚重于一体。
她既要做“下里巴人”,又要成为“阳春白雪”;是“入世”中物质的语文,也是“出世”中精神的语文。
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文本那样包罗万象又体察入微。
我们所用的苏教版文本是一套富有诗意的教材,一幅精美的画面,一篇篇纯正的文字,流淌指间,是一股浓的诗意。
走进文本,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上劈波斩浪,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中荡漾;登临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回望《芦沟桥烽火》,泪湿陆游的遗嘱《示儿》,品尝的是《碧螺春》。
诗意的文本,能让学生绽放生命的华彩。
《拉萨的天空》那行云流水的优美文字,是一首精巧的诗,课文中的三幅图是一幅幅精美的画,无不透露出拉萨独特的民族风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统一的美,美得无与伦比,美得激荡人心。
美文配佳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岂止是一篇课文,更是一幅让人难以割舍的艺术作品。
可以说,缺失了诗情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语文教学。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了一种可以复制的技术,语言的习得成了一种可以模仿的技巧。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人教版新课标语言是情感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荡漾着情感的涟漪。
其中有对祖国的忠、对亲人的爱;有赤子之心、骨肉情深;有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有会心一笑、无尽愁绪……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巧点妙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在课堂中共同演绎和谐妙音。
一、情感,在角色中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无论课文语言如何煽情,事件如何感人,可学生就如身着金钟罩,无动于衷。
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多把自己当成文外人,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情感难以激起学生共鸣。
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
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差、心理差,从而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
请看《蚁国英雄》教学片断——师:同学们,此刻你们就是这些外层蚂蚁。
外层蚂蚁呀,你们那么弱小,怎么能抵挡这熊熊烈火呢?生:烈火虽然很可怕,但是我们相信团结力量大,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它。
师:你们有大无畏的精神。
你们的同伴已被灼焦,为什么还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呢?生:我要保护我的同伴,所以我死都不能松动。
师:你这是挺身而出的无畏啊!你们的寿命很长,有的甚至能活几十年,活着多好!你们难道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吗?生:为了让我的同伴能活着,我死了也值得。
师:你们真是舍我其谁的英雄!显然,你们已经明白了蚂蚁的心,读懂了这区区弱者的情。
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最高的荣誉送给这群小生灵,让我们恭恭敬敬地称它们为——生(齐):蚁国英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中,我以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人教版新课标一、小学语文是一门情感教育丰富的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学科中的主要学科之一,其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为学生的情感教育提供了资料,在小学情感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教育是教育者根据自身或教学常规所设定的教学目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活动,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积极的响应,从而形成新的情感的过程。
师说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老师在帮助学生解决知识上存在的困惑的同时,也应做好情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难发现很多带有插入的文章,这些插图一般描述了整篇文章的场景或部分重要桥段,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上有重要的作用。
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鲁迅儿时到青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叙事娓娓道来,画卷如诗。
教师在讲述这篇文章时,可以采取音乐伴奏朗读的方式,努力营造出文中描写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先生当时的心境,拨动学生的情感神经,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文中的插图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鲁迅先生儿时居住的条件,以及当时的生活背景,教师再结合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对鲁迅先生当时的生活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为理解文中所要阐述的思想埋下伏笔。
语文是一门语言丰富的学科,每篇文章,作者都用了细腻的手法,丰富的语言,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情感交流世界。
感受作者的写作心情,体会文中主旨,是学生学习文章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学生情感塑造的过程。
丰富的课文内容为学生展现了多彩的世界,而对情感因素的合理运用是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人们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明了情感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再塑造,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取自信心,感受正能量。
二、浅析语文情感教学方法在小学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出现了新的内容,即情感教育。
随着苏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整改,小学课本文章篇幅的缩短,难度系数的降低,语言更具时代性,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使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更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品德教育、情感教育,以情感人,寓情于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呢?一、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
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无论是写人记事的,还是写景状物的,作者的感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小学生难以深刻理解。
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桥梁作用。
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有的课文,感情比较明显,可以从特定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引导,通过对词句的学习,加深对思想感情的领会。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故乡在江南。
我爱故乡的杨梅。
”这一语就道破了作者的写作动机,直接表达了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感染力。
因此,在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中心思想进行定向引导。
例如:第一段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杨梅的赞美,“我爱故乡的杨梅”,其实就是爱出产杨梅的美丽的故乡。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段文字,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不只是单纯地赞颂故乡的杨梅,而是在发自内心的赞美自己的故乡。
如:第一句写到“细雨如丝”使杨梅得以“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这又是作者发自内心地从另一个侧面赞美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这才是杨梅繁生的优势所在。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第三段的内容就更具体了。
作者用对自己故乡的满心喜悦之情,生动具体地对家乡杨梅的形、色、味进行了透彻的描述。
这一感情投入是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的思想意境所在,他用他对自己故乡的喜爱之情打却了读者,也勾起了读者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掌握科学本领,将来为家乡繁荣做贡献。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课堂充满感情人教版新课标
生命活力的课堂源于一个教师对课堂生命的一份感情,对手头文本的一份真情,对解读自己的一份激情。
如何激发学生对一堂课的热情,引发学生对一篇文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何构筑学生发展的理想平台,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近几年,我在工作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欣赏文本心中有情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要自己心中有阳光。
”同样,面对案桌上的教科书,倘若主人无动于衷,不屑一顾,备课翻抄了事,上课敷衍了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活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既而达到理想的生成与内化也就无从说起了。
为此,教师只有对每天手捧的教科书有了一份感情,我们所导演的课堂才会充满阳光,学生才会对这样灿烂的舞台上拥有自我表现的欲望。
深入钻研教材,切身体会文本内涵是教师在内心播种一份感情的奠基工程。
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路脉络,倾听作者的感情诉说,从而使自己先被真正的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言出时才会发自肺腑,听来真切,自然,掷地有声,这样才能引发听者感情上的共鸣。
亚里士多德也在《诗学》中曾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想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
”
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由于吃透了作品的内容,深明作者的情怀,整个课堂展示的是一幅生机盎然、历史灿烂、地大物博的大好河山的巨大画卷。
由于把自己对作者的情感呼唤及对祖国的一腔炽热、满怀的自豪融汇贯注到这巨大的画卷中,正因为心中已经播种下的一份情感,所以极大地感染了学生的课堂情绪,使学生在激奋中对自己的国家能多种角度拥有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感受,激发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读书、交流中流淌的那份浓浓的自豪感自然真切、感人颇深,从而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但因文抒情,取决于真挚之情,绝非矫揉造作。
因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庄子·渔父》)因此善教者应有与作者合二为一的灵性,只有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只有勤于钻研,深入体会,先在心中种下一份情感,才能敞开心扉,倾吐由衷的真情,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以已之情动人之情的理想境界,倘若“为赋新词强说愁”,恐怕只能败坏文章的韵味和学生的口味。
由此可见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毫无价值可言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丢失职业良心、极度“危险”的过程。
二、着眼学生巧于激情
刘勰说过:“失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因此,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
一堂课教者能根据文章特点,精心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挥洒自己的一份感情,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品味朗读以情动人
不少文学作品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若把这么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分割进行讲析,往往是教者越讲越有劲,而学生是越听越无味,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肢解的维纳斯,这样的作品往往重在教师的范读,以读带讲,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中去,感染熏陶,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增强他们对作品的自我感悟能力。
如讲《在大海中永生》,可用沉重、悲壮的语调有表情地朗读,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情感早已和作者融会贯通,师生共同沉浸在缅怀邓小平爷爷的情感海洋中,通过对文字的深切感悟,挖掘作品的情感因素,读中移情,读中悟情,读中孕情。
学生对邓小平先生的丰功伟绩,对他对祖国,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至然有了深刻的理解,无疑能收到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像这样重读的文章需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昴,委婉中还他个委婉。
”此类文章若以“讲析”为主,到最后往往是劳而无获。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的“读”首先应融之以情,而后才能读出真情,只有教师
“读”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感情,他们才能很快进入文章所创造的意境,从而达到理想的生成与内化。
另外“读”不应只限于师一人读,而应立足于学生在教师“读”的渲染下自己读,可采用对读、齐读、默读、分解色读等形式,总之,读法丰富多样,但要做到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学生的情感认知方能油然而生。
2、点拨语言,情动于衷。
语言“点拨”如同中国画中的“渲染”技法,可以创设意境激活情绪,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说到底就是文章的作者用词的准确到位,此类词汇、语段只要教者点拨到位,便会成为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教学《陶校长的演讲》一课,陶行知先生以让学生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课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极具启发性,第一问中他希望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科学的健康堡垒”。
谈到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抓住了“自觉持久”与“科学合理”让学生再去认识锻炼与作息,学生便由衷地理解到锻炼不仅需要的是个人的主动意识,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科学合理”让学生明白了作息与锻炼同样重要,学生交流中得出生活中衣食住行,安排的要井然有序。
精辟的遣词造句只要巧抓到位,学生的感性认识往往能上升为一种理性认识,促动了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加强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了进步的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提高了认识水平,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活想像,再现情境。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
一边站着读者,一边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他所强调的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创造的情境,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反之,如果教师能根据文章的描述引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象,那么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学生心灵能够在与作者作品的情感对话中受到极大的熏陶。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人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此时,通过课件再现情境,通过资料阅读,了解诗歌背景,让学生能深度感悟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得出出远门久了愈是靠近家乡之人,往往思念的情怀愈发强烈。
所以诗人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授课时,很多学生赞同这一观点,沉静于思绪之中。
毫无疑问教者是抓住了所述之境与学生情感体验的契合点,张扬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起了已有的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作品之境与学生之情,情与景会,心物交融,再现了中国古诗的魅力所在。
情由心生,“情”移默化,师者只要对自己的职业多一份感情,对所教学科多一份热情,对课堂拥有一份激情,善于千方百计从书中积累丰富的情感,沉淀于胸,到时才不会有“情到抒时方恨少”的遗憾。
深感感情是巨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只有她才能浇灌出姹紫嫣红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