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217.50 KB
- 文档页数:59
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动物微生物学教案系部:护理系任课教师:卢军霞教师职称:授课对象: 12畜牧课程学时: 50学时学年学期: 2013—2014年第二学期第 1 次课学时 2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细菌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2.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3.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4.掌握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5.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教学方法、手段:板书、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一、新课导入采用问题式教学形式引出本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一: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存在情况是怎样的?——教师陈述“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微生物就存在,分布非常广泛。
”问题二:微生物和人类有哪些关系?————教师陈述“微生物的存在,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将来为兽医工作者,动物体的疾病由微生物引起。
”二、讲授新课一、绪言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微生物的分类二、细菌的基本结构(一)细胞壁(二)细胞膜(三)细胞质: 1、核蛋白体 2、质粒 3、异染颗粒(四)核质:DNA 和蛋白质合成。
以上四个结构先让学生回忆高中时学的内容,再深入介绍。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一)鞭毛:分为单毛菌、丛毛菌、周毛菌等。
(二)荚膜:细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黏液性物质,包绕整个菌体。
(三)芽孢:处于休眠状态。
对不良环境因素的抵抗力比繁殖体高得多。
例如:炭疽杆菌芽孢在干燥条件下能存活数10年,破伤风梭菌的芽孢煮沸一至三小时仍不死。
可以用来鉴别细菌。
(四)菌毛:。
详细说明,大量图片的使用增强直观性与趣味性(5分钟)新课导入(30分钟)微生物基本概念(30分钟)细菌基本结构(20分钟)结构特点四、细菌的形态结构1、球菌2、杆菌3、螺旋菌。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在动物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认识常见的动物微生物及其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讲解微生物的定义,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微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2. 微生物的分类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并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微生物。
3. 微生物在动物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讲解微生物在动物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包括分解有机物、氮循环等。
4. 常见的动物微生物及其应用讲解常见的动物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等,并介绍其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5. 微生物的观察与研究方法讲解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如显微镜观察,以及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如培养、分离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微生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按照教学内容,逐一向学生讲解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在动物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常见的动物微生物及其应用。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微生物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4.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微生物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和实物:用于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2. 实验器材:用于微生物观察实验,如显微镜、培养皿等。
3. 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微生物在动物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在动物生活中的益处和潜在危害。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让学生分析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教学:通过图片、实物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生物的形态和特点。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观察和培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与人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2. 动物微生物的分类3. 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4. 动物微生物的生活方式5. 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及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动物微生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动物微生物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动物微生物的特点和生存环境。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微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动物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微生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发酵、疾病传播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分享彼此的看法。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动物微生物的形态和生活环境。
2. 教学PPT:呈现课程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 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动物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
在学校中,动物微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可以制定一份有效的教学教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课程目标在制定教学教案前,必须先确定课程目标,明确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对于动物微生物,我们的课程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特点。
(2) 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和分析微生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
(3) 学生了解微生物对动物生长和身体健康的影响,掌握对微生物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学习,以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几种方法可选:(1) 课堂讲授。
适用于学生对微生物概念和种类等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讲授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实验教学。
适用于学生对微生物的观察、比较和分析。
在教学中,可在实验前给学生相应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总结,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3) 小组讨论。
适用于学生对微生物相关问题的探讨。
可以形成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网络学习。
适用于学生自学和综合整理。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自学相关内容,从而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可以整理和总结所学内容。
3.教学内容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方法后,我们还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在动物微生物的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必须的:(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形态和结构等。
(2) 微生物的特点和生长规律。
包括微生物的生长条件、生长周期和生长速度等。
(3) 微生物对动物生长和身体健康的影响。
包括微生物与动物共生、致病和治疗等。
(4) 微生物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包括饮食卫生、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
4.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整。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教案第一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一、概念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许多肉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结构,称为微生物。
2、病原微生物(病原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植物是有益的,仅有一小部分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害的,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疾病。
这种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3、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仅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种类根据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不同,可将微生分为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病毒八大类。
1、病毒仅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是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2、真菌属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浆中有完整的细胞器,细胞核有核膜与核。
三、细菌的形态1、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大小通常用微米为测量单位,1μm=1/1000mm。
球菌的直径为0.2~1.25μm;大型杆菌为0.2~1.25×3~8μm(宽×长);中型杆菌为0.5~1×2~3μm(宽×长);小型杆菌为0.2~0.4×0.7~1.5μm(宽×长);螺旋菌为0.3~1×1~50μm(两点间的距离)。
各种细菌的大小有一定的差异,既使是同一种细菌的大小也受菌龄、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
但在一定范围内各种细菌的大小,是相对稳定的,并具有明显的特征,可作为鉴定细菌种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2、细菌的形态和排列⑴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双球菌呈一个平面分裂,菌体成对排列;链球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后,呈链状排列;葡萄球菌在多个不同角度的平面上作不规则的分裂,分裂后菌体堆集成葡萄患状。
;四联球菌在两个垂直的平面先后分裂两次而形成的;八叠球菌在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先后分裂三次而形成的。
⑵杆菌呈杆状或近似杆状。
根据杆菌的形态可分下列几种:平而直、弯曲、两端钝圆、两端平切、短粗呈卵圆形、呈圆柱状、分枝状、棒状。
动物微生物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动物微生物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了解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2 教学内容动物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物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1.4 教学准备PPT课件:制作动物微生物概述的PPT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介绍和案例分析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动物微生物案例素材,用于分析和讨论1.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动物微生物的学习讲解:讲解动物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第二章:动物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2.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条件掌握动物微生物的利用技术了解动物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2.2 教学内容动物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条件动物微生物的利用技术动物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物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实验演示法:进行动物微生物的培养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培养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的利用实例,帮助学生形成对微生物利用的认识2.4 教学准备PPT课件:制作动物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的PPT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实验器材:准备动物微生物的培养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2.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微生物培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动物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的学习讲解:讲解动物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实验演示:进行动物微生物的培养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培养过程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微生物的利用实例,帮助学生形成对微生物利用的认识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微生物的利用技术及其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第三章: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3.1 教学目标理解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作用掌握动物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特点了解动物微生物与动物host 的相互关系3.2 教学内容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动物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特点动物微生物与动物host 的相互关系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实验演示法:进行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作用3.4 教学准备PPT课件:制作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的PPT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实验器材:准备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3.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微生物在不同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的学习讲解:讲解动物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实验演示:进行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作用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微生物与动物host 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第四章:动物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4.1 教学目标掌握动物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学会动物微生物的鉴定技术理解动物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动物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动物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动物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重要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物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实验演示法:进行动物微生物的鉴定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鉴定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对检测与鉴定的认识4.4 教学准备PPT课件:制作动物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的PPT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实验器材:准备动物微生物的鉴定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4.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微生物鉴定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动物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的学习讲解:讲解动物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实验演示:进行动物微生物的鉴定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鉴定过程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对检测与鉴定的认识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动物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重要性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第五章:动物微生物与疾病5.1 教学目标理解动物微生物与动物疾病的关联掌握动物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类型及防治方法了解疫苗制备与微生物的关系5.2 教学内容动物微生物与动物疾病的关联动物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类型及防治方法疫苗制备与微生物的关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动物微生物与动物疾病的关联,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实验演示法:进行微生物疾病模型实验,让学生了解疾病发生的过程5.4 教学准备PPT课件:制作动物微生物与疾病的PPT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实验器材:准备微生物疾病模型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5.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微生物疾病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动物微生物与疾病的学习讲解:讲解动物微生物与动物疾病的关联,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实验演示:进行微生物疾病模型实验,让学生了解疾病发生的过程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疫苗制备与微生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重点解析重点:1. 动物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教案CONTENTS•课程介绍与目标•动物微生物基础知识•动物微生物检验方法与技术•动物常见病原菌及其检验•动物性产品微生物污染与控制•实验操作与案例分析课程介绍与目标011 2 3介绍动物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动物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阐述不同种类动物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代谢特点等。
动物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探讨动物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共生、寄生和致病等。
动物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动物微生物概述03动物微生物检验的应用范围介绍动物微生物检验在畜牧业、宠物医疗、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01动物微生物检验的目的明确动物微生物检验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02动物微生物检验的意义阐述通过动物微生物检验可以了解动物健康状况,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检验目的与意义能够独立完成动物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等实验操作,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
01020304掌握动物微生物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常见动物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培养学生对动物微生物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按时完成实验报告等任务,以达到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态度目标技能目标课程要求课程目标及要求动物微生物基础知识02微生物分类与形态微生物分类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将微生物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几大类。
细菌形态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形态的细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
真菌形态包括酵母菌、霉菌等,真菌以菌丝或孢子形式存在,具有多种繁殖方式。
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营养类型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自养型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异养型则必须依赖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来源。
呼吸类型包括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和兼性厌氧呼吸,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不同。
代谢产物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如酸、气体、色素等,这些代谢产物对于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试行)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基础》《畜禽解剖生理》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实验室诊断和免疫防治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畜禽疫病防治》《畜禽普通病》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将动物微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畜禽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敏感药物选择、病毒鸡胚接种和传染病防治等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动物疫病防治员等岗位需求,围绕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常见细菌病和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良好的职业意识。
1.了解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掌握细菌、病毒等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长繁殖规律和主要特征。
2.掌握微生物检验常用仪器的使用保养,能完成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玻璃器皿的准备。
3.能采集细菌病料,能熟练地进行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分离培养,会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4.掌握病毒病料采集方法,能熟练地进行病毒的鸡胚接种。
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动物微生物学教案
系部:护理系
任课教师:卢军霞
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 12畜牧
课程学时: 50学时
学年学期: 2013—2014年第二学期
第 1 次课学时 2
第 3 次课学时 2
第 4 次课学时 2
第 5 次课学时 2
离体活细胞上培养病毒的方法
(三)组织块培养:取组织片(如一段胎儿气管或一小块鼻黏膜)进行培养。
(四)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细胞后,大多数引起细胞病变,称为病毒的致细胞
第 6 次课学时 2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四)、病毒的血清学试验: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4
第7 次课学时 2
形态,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防治第 8 次课学时 2
第 9 次课学时 2
第 10 次课学时 2
第 11 次课学时 2
第 12 次课学时 2
第 13 次课学时 2
第 14 次课学时 2
第 15次课学时 2
第 16次课学时 2
第 17 次课学时 2
第 18次课学时 2
第 19次课学时 2
第 20次课学时 2
第 21次课学时 2
第 22次课学时 2
第 23次课学时 2
第 24次课学时 2
第 25 次课学时 2。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教案pdf 教案: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动物微生物和免疫学的基础知识。
教材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免疫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概念,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理解免疫的功能。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微生物的概念、分类、特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关系,实验操作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培养皿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微生物和免疫学的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和免疫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微生物的定义:介绍微生物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
2. 微生物的分类: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3. 微生物的特点:阐述微生物的特点,如体积小、繁殖快、适应性强等。
三、实例讲解(10分钟)以流感病毒为例,讲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如何对抗病毒。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微生物与免疫学在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
五、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2. 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免疫细胞的功能,如白细胞、淋巴细胞等。
六、板书设计(5分钟)板书设计包括微生物的分类、特点,以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作业设计:1. 教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疫苗研发、免疫治疗等。
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二节1. 微生物的定义2. 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病毒、真菌等3. 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繁殖快、适应性强4. 免疫系统的组成:白细胞、淋巴细胞、抗体等5. 免疫的功能:防御、自我稳定、免疫监视二、教学目标:1. 理解微生物的概念,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动物微生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动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包括微生物的种类、结构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微生物在动物健康、疾病及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动物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微生物分离、培养及观察的基本技能。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动物微生物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动手能力逐渐增强的阶段特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微生物基础知识,还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环境保护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课程强调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微生物概述2. 动物微生物与生态平衡:微生物在动物健康、疾病及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微生物与生态平衡3. 微生物的生殖方式及影响因素:微生物的繁殖速度、生殖方式及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三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4. 微生物实验室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观察及鉴定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微生物实验室技术5. 动物微生物的应用与防控:微生物在动物生产、疾病防治及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防控措施。
教材章节:第五章 动物微生物的应用与防控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周: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第三周:微生物的生殖方式及影响因素第四周:微生物实验室技术及操作第五周:动物微生物的应用与防控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逐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动物微生物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生态特点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动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了解其与动物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2.熟悉各类动物微生物的分类特征和生态习性。
3.了解动物微生物在生物技术和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动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征、分类及与动物的关系。
2.动物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等。
3.动物微生物的生态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生态分布等。
4.动物微生物的应用:生物技术、生态研究、疾病防控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和生态习性等知识点。
2.讨论法:针对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实验法:进行微生物实验室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动物微生物学》等相关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学术文章和研究报告,供学生拓展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生动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4.实验设备:显微镜、培养箱、生化分析仪等,用于开展实验教学。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评估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教学设计教研室预防兽医教研室
使用班级
任课教师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1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2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3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4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5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 6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7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 8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9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 10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 11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12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13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14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15 任课老师:教研室主任签字: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16
畜牧兽医学校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动物微生物及检验》授课次序:17。
第一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一、概念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许多肉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结构,称为微生物。
2、病原微生物(病原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植物是有益的,仅有一小部分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害的,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疾病。
这种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3、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仅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种类根据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不同,可将微生分为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病毒八大类。
1、病毒仅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是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2、真菌属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浆中有完整的细胞器,细胞核有核膜与核。
三、细菌的形态1、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大小通常用微米为测量单位,1μm=1/1000mm。
球菌的直径为0.2~1.25μm;大型杆菌为0.2~1.25×3~8μm(宽×长);中型杆菌为0.5~1×2~3μm(宽×长);小型杆菌为0.2~0.4×0.7~1.5μm(宽×长);螺旋菌为0.3~1×1~50μm(两点间的距离)。
各种细菌的大小有一定的差异,既使是同一种细菌的大小也受菌龄、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
但在一定范围内各种细菌的大小,是相对稳定的,并具有明显的特征,可作为鉴定细菌种类的一个重要依据。
2、细菌的形态和排列⑴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双球菌呈一个平面分裂,菌体成对排列;链球菌在一个平面分裂后,呈链状排列;葡萄球菌在多个不同角度的平面上作不规则的分裂,分裂后菌体堆集成葡萄患状。
;四联球菌在两个垂直的平面先后分裂两次而形成的;八叠球菌在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先后分裂三次而形成的。
⑵杆菌呈杆状或近似杆状。
根据杆菌的形态可分下列几种:平而直、弯曲、两端钝圆、两端平切、短粗呈卵圆形、呈圆柱状、分枝状、棒状。
第____课时绪论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内容,明确微生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微生物的概念和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一、微生物简介(一)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绝大多数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低等生物的总称。
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单细胞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酵母菌、藻类(蓝绿藻)、原生动物等;多细胞的霉菌;以及不具细胞结构的病毒(动物、植物、昆虫病毒,噬菌体)。
(二)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与动、植物相比,除了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以下特点:1. 种类多分布广2. 繁殖快3. 代谢旺盛4. 容易培养5. 容易变异二、微生学的研究对象三、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任务与目的(一)研究的任务(二)研究目的四、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一)感性认识时期(二)形态学描素时期(三)生理学发展时期(四)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复习题:1. 什么是微生物?2.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3. 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并描绘其前景。
第____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这四大类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2. 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繁殖方式3. 初步了解病毒及噬菌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 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
2. 芽胞和荚膜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一样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进化。
目前,微生物种类繁多,与动植物食品有关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噬菌体等,研究这些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是食品微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节细菌细菌是以横二分裂方式繁殖,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或者说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基本形态一、球菌二、杆菌三、螺旋菌细菌的结构一、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构造模式图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各种菌都具有的细胞结构。
它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细胞质)、核体、核蛋白体亦称核糖体和内含物等。
(一)细胞壁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2.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1)G(+)菌细胞壁化学组成:①肽聚糖: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
其含量占细胞壁物质的40~60%,多达90%。
多层网状结构。
双糖单位: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它们交替通过β—1,4苷键连接成的多糖骨架,四短肽:由L—丙氨酸、D—谷氨酸、L—赖氨酸,D—丙氨酸形成的小短肽,与胞壁酸相连交联桥:存在于相邻的两个短肽之间,连接一个短肽的L—赖氨酸与另一短肽的D —丙氨酸,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交联桥由5个甘氨酸形成的小短肽。
从而使G(+)菌的细胞壁形成多层的空间网状、坚固致密结构。
②磷壁酸(垣酸):占细胞壁干重的50%。
分为甘油磷壁酸和核醇磷壁酸③脂类:其含量占细胞壁物质的2%。
除此之外,还有少量10%蛋白质。
(2)G(-)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G(-)菌比G(+)菌细胞壁的结构与化学组成要复杂些,为多层结构。
①外膜(外壁层):它位于肽聚糖层的外表面,呈不规则的波浪形,主要由脂多糖、脂蛋白、脂质构成。
这些成分常与细菌的抗原性、毒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②肽聚糖:仅占细胞壁干重的10~20%。
机械强度抵抗力比G(+)菌弱,双糖单位与G(+)菌相同。
差别在于:四短肽:由L—丙氨酸、D—谷氨酸、m—二氨基庚二酸、D—丙氨酸构成。
没有交联桥。
两肽尾的连接通过甲肽尾的D—丙氨酸与乙肽尾的m—二氨基庚二酸之间直接交联;并且不是所有短肽都连接,有许多游离的短肽。
③脂类:其含量占细胞壁物质的20%,脂类含量多少与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抗性有关,脂类能防碍药物的穿透。
除此之外,还含有60%蛋白质,但G(-)菌不含有磷壁酸。
表1-2 G(-)菌与G(+)菌细胞壁的比较菌型肽聚糖脂类蛋白质磷壁酸二氨基庚二酸G(+)菌40~60% 2% 10% + -G(-)菌10~20% 20% 60% - +菌型细胞壁交联桥层数外膜机械强度G(+)菌厚+ 单层- 大G(-)菌薄- 多层+ 小3.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原理: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其化学组成决定了革兰氏染色反应。
现知G(+)菌由于细胞壁肽聚糖含量高,脂类含量低,乙醇处理中被脱水引起细胞壁肽聚糖层中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被脱色,再用沙黄复染仍呈紫色;对于G(-)菌细胞壁中脂类含量高,肽聚糖含量低,因而经脂溶剂乙醇的处理,溶解了脂类物质,导致G(-)菌细胞壁肽聚糖层中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碘复合物亦被乙醇抽提出,再用沙黄复染菌体呈红色。
4. 细胞壁与溶菌酶的溶菌作用(二)细胞膜细胞膜的功能为:①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送、交换;营养物质的选择性渗透和转运必须通过细胞膜。
②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作用;③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LP、肽聚糖、磷壁酸)和荚膜等大分子的场所;与生物合成作用有关。
④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⑤许多酶(β-半乳糖苷酶、有关细胞壁和荚膜的合成酶、ATP酶)和电子传递链组分的所在部位;与细菌的呼吸作用有关。
⑥鞭毛的着生点和提供其运动所需的能量等。
⑦与物质的分解作用有关。
(3)细胞质质粒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携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在胞浆中自我复制,可维持许多代,细菌分裂时质粒可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核蛋白体(4)核质体第____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这四大类微生物的基本形态。
2. 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繁殖方式3. 初步了解病毒及噬菌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 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
2. 芽胞和荚膜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二、细菌的特殊结构(一)荚膜(capsule)l.糖被(glycocalyx)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称为糖被。
糖被按其有无固定层次、层次厚薄又可细分为荚膜(capsule或 macrocapsule,大荚膜)、微荚膜(microcapsule)、粘液层(slime layer)和菌胶团(zoogloea)。
荚膜的功能为:①保护作用;②贮藏养料;④表面附着作用,⑤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如根瘤菌属(Rhizobium);⑥堆积代谢废物。
(二)鞭毛鞭毛(flegellum):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的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根,具有运动的功能。
(三)菌毛(Pilus或fimbria):菌毛(曾有纤毛、激毛、伞毛、线毛或须毛等译名)是长在细菌体表的一种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较为常见。
(四)芽孢(endospore,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
由于每一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故芽孢无繁殖功能。
1.芽孢的种类2.芽孢的构造和化学组成芽孢构造地模式图3.芽孢形成(sporulation):4.芽孢的萌发(germination)5.芽孢的耐热性与抗不良环境因素6. 研究芽孢的意义7.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三、细菌的繁殖四、细菌群体(菌落)的形态菌落(colony)菌苔(lawn)复习题1.细菌概念2.什么是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怎样?3.绘图描述细菌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
4.试述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构造的异同点。
5.简述细菌的形态及其排列方式。
6.什么是细胞壁、细胞膜、间体、核质体?它们有何功能?7.什么是糖被?糖被分集中类型,其化学组成和功能怎样?8.鞭毛的着生方式怎样?如何证实细菌是否存在鞭毛?9.什么是芽胞?绘图描述芽胞的构造,试分析芽胞抗逆性的原因。
10.芽胞是怎样形成的?研究芽胞的意义是什么?11.什么是菌落和菌苔?细菌的菌落特征是什么?第____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放线菌的基本形态。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线菌的概念教学内容第二节放线菌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放线菌菌丝体分为营养菌丝(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菌丝三个部分。
链霉菌孢子丝的形态多样,有直、波曲、钩状。
螺旋状、轮生(包括一级轮生和二级轮生)等多种。
各种链霉菌有不同形态的孢子丝,而且性状较稳定,是对它们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指标。
螺旋状的孢子丝较为常见。
其螺旋的松紧、大小、转数和转向都较稳定。
转数在1~20转间,一般为5~10转,转向有左旋或右旋,一般以左旋居多。
根据孢子菌丝着生情况,形态以及孢子的形态等特征,是鉴定放线菌的重要依据。
二、放线菌的生理特性放线菌大多数为需氧菌,只有少数为厌氧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32℃,寄生菌则适宜在37-40℃生长,高温放线菌可在50-65℃下生长,绝大多数适宜在中性偏碱的pH6.8-7.5环境中生长。
放线菌的菌落常呈辐射状,故称放线菌。
菌落由菌丝体构成,因菌丝体能产生孢子,使菌落表面呈绒状和皱褶。
由于放线菌菌丝及孢子常具色素,也使菌落的正面、背面因菌种和培养基成分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颜色。
水溶性色素可扩散至培养基,脂溶性色素则不扩散。
三、放线菌的菌落特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放线菌的细胞有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到成熟时又会分化成孢子丝并产生成串的干粉状孢子,这些气生菌丝或孢子丝伸展在空气中,菌丝间一般都不存在毛细管水。
这就使放线菌获得其特有的与细菌不同的菌落特征:干燥、不透明,表面呈紧密的丝绒状,上有一层色彩鲜艳的干粉;菌落和培养基的连接紧密,难以挑取;菌落的正反面颜色常常不一致,以及菌落边缘培养基的平面有变形现象,等等。
四、放线菌的繁殖根据电子显微镜对放线菌超薄切片进行观察,发现放线菌孢子的形成只有横割分裂而无凝聚分裂方式。
复习题:什么是放线菌?其菌落有何特点?小结:第____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酵母菌、霉菌的基本形态。
2. 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酵母菌和霉菌的的繁殖方式教学内容:第三节真菌主要的真核微生物有:真菌酵母菌真核微生物丝状真菌——霉菌大型真菌(蕈菌):如灵芝、银耳、凤尾菇、猴头等。
显微藻类原生动物由于大型真菌(蕈菌)和显微藻类一般在植物学中有详细介绍,而原生动物则在动物学中有较多描述,因此,这里就着重介绍真菌中的酵母菌和霉菌。
真菌是一类低等的真核生物,它们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含有叶绿素,无根、茎、叶分化;②以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真菌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主要是孢子生殖;③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多为多细胞的丝状体;④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⑤陆生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