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0.32 KB
- 文档页数:7
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工作之余,捧起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翻到第五章《田园林泉》,便耐心阅读,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东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这“田园”不是世外桃,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也不是一个地方,它是一个让我们可以感到温暖的归属,它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
我想说,其实它就是一种心态吧。
陶渊明出身在晋朝一度辉煌而急剧败落的官宦世家。
他一面想要恢复先祖的荣耀,一面又感到时运不济,力不从心,一面厌弃官场的纷乱芜杂,一面又忘怀不了曾经有过的繁华。
所以他才在进退出隐之间有如此多的犹豫,如此多的反复。
最后他终于不能从仕途上看到光明前景,这才决然离去,留下无穷感慨,无穷怅惘,而终于觅得了恬静心境,创造了另一种繁华——“田园”,那种不会被时代吞没、不会随光阴飞逝的繁华——文学上的卓绝成就。
他有真才实学,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许只有在这种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里,人的心才能真正安宁祥和下来,才能真正心态平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看到诗人热爱生活,爱自己的家,一种知足常乐的心境,自叹不如。
我们往往会与身边的人比,工作的轻松与繁重、待遇的上下、住房的地段与装修档次、购物穿着品牌、代步车辆价位等等,所以越比越不知足,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哪有诗人“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耕读状态,从中寻找乐趣,调节心态。
由此我想到,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外寻找解脱,调节心态,诸如旅游、野钓、登山、舞蹈、瑜伽、健身、学乐器等等,寻找属于每个人的“田园”。
我的“田园”有好几块:野钓、学吹竹笛和学吹葫芦丝。
记得二十几年前,单位组织工会活动,到附近的一个水库野钓比赛,在水库边我钓不到一条鱼,后来转移到河坝下试钓,结果满载而归,自从那次以后,本来不会钓鱼的我一下子就上了瘾,一直到前年,每年暑假水库边都有我的踪影。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于丹:重暖最美今诗词》读后感(一)尔置信任何一个外国人,即使读过再长的书模板,领有再长的文明,谈起“但愿人恒久,千面共婵娟”那样的今词佳句去,也会感觉如糊口外的觅常话语,更是“每一遇佳节倍思亲”时最难涌上口头的感叹。
便像一轮亮月,映正在外国人眼底的会是熟命的阳晴方缺,会是嫦娥的娇媚相思,会是恒久分离的密意眺望,但很易是一个只会反射阴光的暗中球体;再如这抹落日,映正在外国人的口底,撩起了人熟晚年的已解难过,衬着了边陲和事的壮怀惨烈,描画了渔樵早回的安谧暖馨,但续没有会是天球自转的日日瓜代;另有这秋夏春冬,平地流火,花鸟鱼虫,所有的所有正在外国人的世界面素来可能是丰盛多情的,民气总取做作融合,总取万物照映。
古代糊口的繁忙、喧闹、无序将近将咱们淹没的时分,感激于丹教师的《重暖最美今诗词》为咱们合时送上了一圆浑口静气的良药,这些已经正在咱们讲义面出被孬孬心得的诗歌,这些天天呈现正在糊口外却被咱们麻痹疏忽的美妙事物,齐被从头粗口梳理天出现正在咱们里前。
跟着于丹教师的谆谆教导,观赏着书模板外意境深近的今代绘做,细细品尝先人穿梭千百年的随念或是感怀,每一个人的心田皆像多了一单温顺的脚正在抚仄口头的忧愁,每一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谅解一切的口事。
尔念那原书模板,除了了能协助孩子、教熟们更熟动天文解今代诗词中,更有协助的应该是咱们那些成年人。
心思教上说,人的熟命正在14岁之后,便停止了一半。
果为14岁之前的儿时忘忆,占来了年夜脑的泰半,尔后余熟,皆是时光似箭。
尔念,那不过乎人越少年夜,对糊口外的意象越领相熟,从而变失众浓索然,出有了这么多的领现战欣喜,也出有了可以战值失被忘忆的事、物。
以是,咱们慢需前人的反思战细致叫醒咱们对糊口现象的珍爱,便像于丹教师正在书模板的最初说的这样:人的年纪越是删少,便越须要一种和煦,须要熟命年华外的浪漫,让咱们正在现真的纠纷以外找到一种摆脱天口引力的力气。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6篇【篇一】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象征着万物复苏,象征着无私奉献,正如书品读的那些诗句,春天带给人的感受的确是多变的。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每个人对于春天的感受都是多样的。
那么在品读了如此多古人诗句后,我对于春天的感受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的我说起春天,想法是单一的,不变的——无非就是滋养。
滋养的意思就是犹如诗句“春雨润如酥”,春天似乎就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带来的似乎也只有单一的幸福感。
幸福感又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简单来说,就是春天代表这一切好的事物:例如万物复苏是好,离人相聚是好,宦途高升是好……但是当我读过了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深刻地发现了春天的多变性。
春天原来也充满了忧愁。
曾经年轻的我们以为人生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曾经的我们,少字当头,无怨无悔,总觉得做什么都是对青春的不负,做什么都是像春天润物无声一般只好不坏。
可后来呢,我们渐渐被现实擦亮了双眼,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无奈,我们领略了现实的残忍,最后我们才发现了人生是复杂的,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松掌握的,正如春天的多变,人生也是多变的。
我们能做的只是掌握当下,活好当下,努力让自己不负人生不负自己。
春天在每个人的生命之都会担任一个导师的角色,她或许不会直接教你要怎么做,但她总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让你在每一个春天的结尾,总能够得到一些,收获一些,感悟一些。
于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终于相信了,每一个国人心都蛰伏这一种共同点,那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可,是对我们身上共同流淌着的炎黄子孙血液的共鸣,就像从古至今那么多的春天的诗词,我们总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符合你当下心境的那一首,然后,跨越时间长河,隔岸相望,颔首微笑。
那么我,授业解惑,作为从古至今许许多多平凡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想我们都是这条传统文化长河上的一名无名的摆渡者,我们帮助学生渡岸,徜徉在知识瀚洋,我们都光荣无比,好比春天,润物细无声。
但愿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在自己授业解惑的过程,找到自己人生的春天,找到教学意义的春天,让自己的人生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作者:磐安县尚湖镇中心小学潘微最近有幸拜读了于丹写的《最美古诗词》这本书。
对于于丹这个人,说实话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听说过她曾在央视说《论语心得》。
可是当我读了她写的这本书后,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与其说她是在说古诗词,不如说她是在用古诗词写自己的诗。
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的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
记得自己曾经读诗时,只是为了了解而了解,有时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从来没有这么深入的去读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的完成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不懂什么是乡愁,但眼睛却像月光一样请清亮亮,跟着李白念床前明月光,跟着孟浩然读春眠不觉晓。
长大以后,开始经历初恋,耳边响起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我们的感情寄托在春蚕和蜡烛上。
再长大些,有了工作的烦恼和生活的烦恼,于是想着放松,想着逃避这世间的一切,跟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当我们步入中年,有了更多的心事,又会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终于到了老去的时候,面对这逝水流年,也许又像蒋捷说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古人最喜欢写诗,寥寥几个字却能把包含作者的最深的感情。
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都寄托在诗里,留给我们后人传唱。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谈到的意象。
记得自己读书时,最不喜欢也可以说是最讨厌的就是作文课,不知道怎么去写,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它写得具体。
老师说是因为我们观察得不仔细,用的意象不足。
读了于丹的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古人的诗里有提到很多的意象。
在古人的诗里,最喜欢用春秋两字来概括历史,却从来没有管它叫冬夏。
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合于中国的诗情吧。
比如问老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比如白居易《长恨歌》的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其实有关于春秋的诗有很多很多,在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5篇【篇一】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象征着万物复苏,象征着无私奉献,正如书中品读的那些诗句,春天带给人的感受的确是多变的。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每个人对于春天的感受都是多样的。
那么在品读了如此多古人诗句后,我对于春天的感受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的我说起春天,想法是单一的,不变的——无非就是滋养。
滋养的意思就是犹如诗句“春雨润如酥”,春天似乎就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带来的似乎也只有单一的幸福感。
幸福感又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简单来说,就是春天代表这一切好的事物:例如万物复苏是好,离人相聚是好,宦途高升是好……但是当我读过了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深刻地发现了春天的多变性。
春天原来也充满了忧愁。
曾经年轻的我们以为人生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曾经的我们,少字当头,无怨无悔,总觉得做什么都是对青春的不负,做什么都是像春天润物无声一般只好不坏。
可后来呢,我们渐渐被现实擦亮了双眼,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无奈,我们领略了现实的残忍,最后我们才发现了人生是复杂的,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松掌握的,正如春天的多变,人生也是多变的。
我们能做的只是掌握当下,活好当下,努力让自己不负人生不负自己。
春天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中都会担任一个导师的角色,她或许不会直接教你要怎么做,但她总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让你在每一个春天的结尾,总能够得到一些,收获一些,感悟一些。
于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终于相信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蛰伏这一种共同点,那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可,是对我们身上共同流淌着的炎黄子孙血液的共鸣,就像从古至今那么多的春天的诗词中,我们总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符合你当下心境的那一首,然后,跨越时间长河,隔岸相望,颔首微笑。
那么我,授业解惑,作为从古至今许许多多平凡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想我们都是这条传统文化长河上的一名无名的摆渡者,我们帮助学生渡岸,徜徉在知识瀚洋,我们都光荣无比,好比春天,润物细无声。
但愿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能在自己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春天,找到教学意义的春天,让自己的人生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学习的脚步永远都不应停止,学习是为了成就自己,不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学习诗歌可以陶冶性情,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我带来的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青银的“全面大学习全员大学习”活动,在全处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作为一名青银人,我也积极参与其中,积极学习。
在读了《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之后,我被其中散发的古典与优雅深深折服。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在这本书引子中提到的一句话,春天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在这时,万物复苏,生命像音符一样在跃动。
我们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
若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都不能身心投入的去学习,那么这大好时光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么?抓住了学习的好时机,就等于抓住了成功的链条,当明确了内心的方向,我们只需努力就是了。
“向明月学习一颗平常心”是于丹提倡的,他认为为人处世,不需太斤斤计较,遇到事情,不必在心中大起波澜,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这个世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你眼中的世界将如明月一般月朗风清。
作为一名收费员,似乎诗词与我们很遥远或不相关。
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诗歌,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灵动起来,让自己的文化涵养变得丰厚起来。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势必会转移到工作中去,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展示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诗歌对于气质的提升,对于我们外在形象塑造作用是极大的。
我们每天都要与很多事情打交道,面对众多的司乘,我们要做好缴费工作,维持好缴费秩序,在出现矛盾问题时候,首先要注意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平心静气的处理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与同事之间做好信息的传递和工作的配合,团结友好合作。
也许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把持一颗像明月一般的平常心,勇敢的面对这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正如于丹书中所言“唤起心中的诗意”。
学习的脚步永远都不应停止,学习是为了成就自己,不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学习诗歌可以陶冶性情,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
诗歌是生命的音符在跃动,品一首诗就像品一杯茶,回荡在齿间韵味无穷。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范文(精选)北魏诗人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栽树》中写到:“时时灌溉,常令润泽。
”作为中华儿女,应拥有一颗中华之心,这便需要让五千年的经典文化不断润泽自己的心灵,在文化的浇灌下成长。
翻开这本300页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很细腻,没有太多刻板的说文解字,仅仅是清风明月,几度春秋。
深夜,窗外繁星点点,在灯下耐心地阅读,于字里行间,寻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给内心深处的那份诗意一抹安宁的气息。
哪个中国人不是听着“床前明月光”,学着“明月何时照我还”长大的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古的文学,全都沉淀在这一轮明月之中了。
多少远行的游子,是否都会在中秋之夜遥望远方,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属于中华儿女的,有温度也有感情的千年文化。
说到明月,自然就会提到李白,从“小时不识月”到“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明月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友情,自小相识。
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就常常饮酒、赏月、写诗,明月,也是李白的情怀吧。
若明月是夜里浅浅的思念,夕阳就是傍晚深深的眷恋。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沧桑的感叹,两行千古的诗句,《小王子》里说,“当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他会爱上看日落。
”其实这可能就是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因为我们的诗意不仅仅是悲哀,还有许许多度的情感深藏其中,或许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也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悠悠的眷恋与情思跃然纸上,夕阳也意味着安宁,那就是苏轼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了。
或许又一天黄昏,金色的光辉在我的桌前停留了一瞬,我愿停下手中的事情,凝视这一抹灿然的亮色,让回忆在晚风中纷飞,也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细细体会春去秋来,用诗人的目光看山清水秀,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在不自信的时候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寂寞的时候想到“独坐幽篁里”,在郁郁寡欢的时候想到“月若无恨月长圆”,也就是让自己悄悄沉醉、融入中华的千年文化了呢。
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诗意人生,人生如诗——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中学语文站孙东霞于丹教授常说:“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周易》有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俯察世间人文百态,还需用一种思想理念去流化天下,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我愿意作为一个‘动词’活着。
”这正是于丹教授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选择的人生态度——去承担“化”这件事。
于丹教授以强烈的自觉意识,奉行知识分子的这一使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诠释与传播,探寻着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激发起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于丹教授推出《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以及《于丹趣品人生》等书之后,于丹又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新作《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著名学者于丹在北师大做教学工作,也是她寄托感情最深的古典诗词研究。
她从小爱诗、背诗,自1995年开设古典诗词课至今积淀长达19年。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只是少年痴谈。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此言不虚也,只是,在这灯红酒绿、霓虹闪烁的时代,非常感谢于丹先生,能够用她如玉般温润沉静的心带领我们穿过那层蒙叠嶂的名利是非,重温那古人用风花雪月排字遣词、靠千百年来心意相通流传下来的绝美诗。
一、博才多学,才华横溢细品读这本书,真实的让我感受了于丹老师。
该书由“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长虹”,“诗酒流连”八个篇章组成。
从表达上看,既不是按诗词历史断代设置,也不是按照诗人分类,而是按照中国的意象。
作者把那些最美的古诗词用八个常见的意象串连起来,结合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连贯的、美妙的诗词画卷。
?春草夏雨、秋风冬雨、孤灯、柴扉、夕阳、寒蝉?……?一点点地排列下来,中国古典诗词有特定的意象数以百千计。
于丹对此表示,她不做理论的梳理,也不给出任何结论和答案,只是让大家一起用心去接触,去感受中国的这些最美的古诗词,唤醒现代人蛰伏在生命深处的诗意。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6篇诗意如画映于心心中仿佛一缕阳光透入,温暖,宜人,又带有一丝感动。
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此感触吧!书中用如梦幻般唯美的语言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诗意故而在记忆深处低回,熟悉而又陌生,却牵动着我的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
我喜欢这种淡淡的诗意,就像书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
”事实亦如是,诗意的世界充满了浪漫,如画而映于心。
在诗意的世界中,在这幅画卷里,尽管纸张有些破旧,有点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载的情思。
何人独倚明月楼?何人琵琶语凝愁,思如泪,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旧,谁叹那年愁满头?诗意的世界,情感总是细腻,朦胧而美好。
夕阳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边界,马上就要坠入茫茫黑夜,这一瞬间,人心百转千回。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可总有那么一些人日落不得归。
正如《诗经王风》中所说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短短八个字,道出了多少人思归不得归的苦,又让人懂得了多少悲伤与苦痛。
每当斜阳晚照你又是否对着夕阳叹息哀愁?可惜现在每天都忙碌着生活,哪还会有许多人对着夕阳诉说情思?其实,诗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画般映在心头,只要你去发现,诗意的世界会被你营造。
水阔山长,辛弃疾曾在登楼时写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他将自己所有的情思寄于楼上。
那种愁苦,如今在我眺望远方时也能体会的到。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柳宗元也依旧用充满诗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
他们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
在他们眼里,风花雪月都是诗,春夏秋冬皆为意。
诗意如画映于心,在你听到李清照这个名字,你会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会不禁叹息到:“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在诗意的世界中,你会不动声色饮茶,踏碎一世繁华的潇洒,会有执著如泪,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会有月满西楼人独守的静谧。
诗意就这样如画映于心。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篇(二):吟中华诗词传中华气韵近日,我收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是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精选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读后感1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
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
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
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
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1500字《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让我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与情感的力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古人智慧和情感的丰富性。
首先,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古诗词所传递的情感所吸引。
每首诗都能让我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对爱情的渴望等丰富的情感。
有的诗歌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大自然的景色的描绘,有的诗歌歌颂的是友情的真挚和爱情的深情。
这些情感都是那么真实、那么动人,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通过古诗词,我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美好,也体会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多彩。
其次,通过《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通过阅读古诗词,我得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琴棋书画等艺术修养,以及他们对人生、性情和命运的思考。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此外,通过这本书,我还深深感受到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古诗词以其简练、精炼的语言、优美、流畅的节奏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人无法自拔。
古诗词的意境深远,多以意象描写和寓情于景的方式表达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我被古诗中那几句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词语所打动,这些词语往往寥寥数语,却能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古诗词的艺术之美让我对语言的表达和掌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和古人智慧的丰富性。
古诗词不仅是我们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座我们沟通古代文化、感受古人情感的桥梁。
通过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妙和情感的力量。
《重温最美古诗词》学习心得《重温最美古诗词》学习心得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学习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月21日,我读了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132-138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杜甫在王昭君故居前写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诗的最后两句,如此描述这位奇女子的一生,写得多么玲珑,多么明艳,又有着多少凄寒。
她远嫁匈奴,走向大漠,最后留下什么呢?一个美丽的传奇,一个凄凉的青冢。
如果说斜阳只是一个人的心事,那它不会留下这么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斜阳照彻古今,见证江山更迭。
刘长卿面对金陵城,想起惆怅南朝事,写下了“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一个王朝的兴衰,与斜阳的光芒、寒磬的声音、长江的.流水勾连在一起。
斜阳曾经探望过多少人,见证过多少事?刘禹锡在《乌衣巷》中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今天,那些野草闲花都融入了夕阳晚照中,春天里燕子飞来,它们落脚的地方,当年的华丽楼阁,如今却变成了寻常百姓人家。
真正的惊心动魄不是风云突变的瞬间,而是再大的辉煌也终将归于平淡。
残阳照彻人生,每个人在黄昏落照之中都有自己的感受,也许残阳如血,永远映照在兴衰交跌的关隘之上,永远照彻人们的心事。
3月22日,我读了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138-154页,至此“斜阳晚钟”已全部读完。
黄昏多情,黄昏无奈,将黄昏刻画得最细腻的是南渡之后的李清照。
由北入南,失去夫君,失去家国山河,这样一个走向暮年的女人,黄昏时刻,她的心事又能怎么书写?我们都记得她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1心中仿佛一缕阳光透入,温暖,宜人,又带有一丝感动。
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此感触吧!书中用如梦幻般唯美的语言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诗意故而在记忆深处低回,熟悉而又陌生,却牵动着我的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
我喜欢这种淡淡的诗意,就像书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
”事实亦如是,诗意的世界充满了浪漫,如画而映于心。
在诗意的世界中,在这幅画卷里,尽管纸张有些破旧,有点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载的情思。
何人独倚明月楼?何人琵琶语凝愁,思如泪,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旧,谁叹那年愁满头?诗意的世界,情感总是细腻,朦胧而美好。
在诗意的世界中,你会不动声色饮茶,踏碎一世繁华的潇洒,会有执著如泪,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会有月满西楼人独守的静谧。
诗意就这样如画映于心。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2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的丝丝暖风,随着“随风潜入夜”的滴滴雨声,我打开了这本于丹著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以她的人生感悟和角度,将她认为最美的古诗词按照原诗内容分成了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冠以四字题目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
“春风飞扬”到“秋思浩荡”、“明月千古”到“斜阳晚钟”、“田园林泉”到“登临况味”、“剑啸长虹”到“诗酒流连”,从四季到日月,从田园到山林,从豪放到婉约,作者以自己的诗意在书卷中刀刻出了所谓的“诗者,天地之心”。
不论你是初学者才刚刚开始窥探诗词海洋的浩瀚,还是学有所成的诗词达人已经满腹经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能让你在不同的切入点感受到那些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佼佼者们所有的悲天悯人的意识、对大自然无限的深情和他们看待人生的艺术眼光,从而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
作者在旁征博引的基础上更用她优美精炼的语言,串联起了那一首首诗词,将它们近距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更贴近了现代社会的理解,就作者说在这个不用仗剑的时代里,倘若剑气不泯,也许会化成风骨,流露在一个人的眉宇之间,昂扬、潇洒。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5篇【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
】内容如下-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5篇【篇一】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象征着万物复苏,象征着无私奉献,正如书中品读的那些诗句,春天带给人的感受的确是多变的。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每个人对于春天的感受都是多样的。
那么在品读了如此多古人诗句后,我对于春天的感受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的我说起春天,想法是单一的,不变的——无非就是滋养。
滋养的意思就是犹如诗句“春雨润如酥”,春天似乎就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带来的似乎也只有单一的幸福感。
幸福感又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简单来说,就是春天代表这一切好的事物:例如万物复苏是好,离人相聚是好,宦途高升是好……但是当我读过了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深刻地发现了春天的多变性。
春天原来也充满了忧愁。
曾经年轻的我们以为人生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曾经的我们,少字当头,无怨无悔,总觉得做什么都是对青春的不负,做什么都是像春天润物无声一般只好不坏。
可后来呢,我们渐渐被现实擦亮了双眼,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无奈,我们领略了现实的残忍,最后我们才发现了人生是复杂的,也不是我们可以轻松掌握的,正如春天的多变,人生也是多变的。
我们能做的只是掌握当下,活好当下,努力让自己不负人生不负自己。
春天在每个人的生命之中都会担任一个导师的角色,她或许不会直接教你要怎么做,但她总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让你在每一个春天的结尾,总能够得到一些,收获一些,感悟一些。
于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终于相信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蛰伏这一种共同点,那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可,是对我们身上共同流淌着的炎黄子孙血液的共鸣,就像从古至今那么多的春天的诗词中,我们总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符合你当下心境的那一首,然后,跨越时间长河,隔岸相望,颔首微笑。
那么我,授业解惑,作为从古至今许许多多平凡伟大的教育工作者的一员,我想我们都是这条传统文化长河上的一名无名的摆渡者,我们帮助学生渡岸,徜徉在知识瀚洋,我们都光荣无比,好比春天,润物细无声。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优秀3篇)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篇一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诗意的生活——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
而唐诗宋词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
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
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
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蔣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
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
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
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2013年12月6日下午,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洪老师到我校来作讲座,向在场的语文老师推荐了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
于是,寒假前我赶紧在当当网上定了一本,在寒假里,捧起书细细品味起来。
如今,乍然读完于丹先生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淡淡的诗词思绪和如水般的春花秋月氛围似故人来访,举手投足、星眸流转间似有暗香盈袖。
这种感觉,与自己重温古诗的触感完全不同,从于丹老师的描述里,更可以感受到一种拨云见日,像是活生生的缱绻于那“有美好,有眷恋,有失落,有感伤”的诗词意境里。
诚如作者所言,“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谁不曾咿咿呀呀的背诵过“床前明月光”,谁不曾年少懵懂时“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消说暗自神伤“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唐诗宋词,每位匠人皆是“字字千金”,或五言或七字,寥寥数语即勾画一幅融人意与情景的图画。
诗词的婉转与意境的营造与选用,都将诗人心中无限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春花秋月、清风流水,意象的应用是“天人合一”的最佳证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荷凝恨背西风”……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而其实拿出哪一句,按于丹先生分析的那般细细琢磨,只怕是浑然坠入意境中,“欲辨已忘言”了,这真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
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而今,这已成为了对教师最多的比喻,最高的赞美。
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时,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观《太白醉酒图》有感纵观古今,李白确实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
他有庄子的旷达自在,也有屈原的执著不悔。
他有儒家修身养性,济世的思想;也有仙家放弃浮华遗世独立的思想,还有侠者纵横天下,快意恩仇的气概。
李白就是用他的率真和酣畅把这种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气概融于一身。
李白爱酒,世人皆知。
而酒,几乎是他的信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那如果没有“五花马”,“千金裘”,又当如何呢?那么“且就洞庭赊月色,酒船买酒白云边。
”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即是他的出路。
大多数人喝酒越喝越糊涂,他们喝酒是为了忘却,为了逃避……而李白的酒,有时能喝到很清醒,超脱世俗地贴近这个世界的本质。
人生苦短,一生不过百年,对于漫漫时间长河而言,实在如蝼蚁一般微不足道,他喝酒是为了留住光阴。
李白喝酒,“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当然,他不是酒鬼,他是醉仙,他在酒中彻悟,在酒中超脱。
他虽为诗仙,醉仙,但正是这样的仙,却具备了完美的人性。
像李白这样“乐得身前一杯酒,何须千载身后名。
”,又怎会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那样的惆怅呢?李白爱酒,也爱剑,虽年过花甲,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还想眼看永王李陵去平定“安始之乱”。
他曾大放狂言:“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筳。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在李白的生命中,腰间的宝剑即是他万丈豪情的依据,也是一件漂亮的配饰,剑装点了李白的豪迈,也装点了李白的天真和浪漫。
剑,成了他诗篇中最美的道具。
老子说过,“得其所在的人才能长久,虽死不亡才能称作长寿。
”人生不过百年光阴,但当你的肉身老去时,你的事迹,你的操守,你的精神,还在这世界上成为传说,那么这个人就永远活着。
李白说,“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他只希望在他的身后留下一段铮铮侠骨香。
诗是情感表现的一种载体,是心扉向外敞开的一扇大门。
当生活中的滋味在心中涌现时,无论甜酸苦辣,诗意便油然而生。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和心得跟着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然后与读者们交流一下心得,然后你就会变得更有气质了。
下面是XX精心为你整理,希望你喜欢。
篇一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
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
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
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
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
”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
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
《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7篇【篇一】诗歌起源于劳动,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原始社会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
当表现情感的某些劳动呼声被相适应的语言所代替时,语言和劳动呼声便结合为一体:语言有了它的歌唱形式,呼声有了它的确切含意。
从而便形成了原始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诗歌。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李白的《朝发自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
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
诗仙未曾想到会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读诗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熏陶着人们的生活!读诗是一种来自古今中外的慰问,慰问读者的心灵!读诗是一种享受,享受着人生的快乐!【篇二】11月,再次翻开于丹的《最美古诗词》,又一次细读书中的文字,心中生出的又是不同的感受。
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这本书对古诗词进行了分类整理,将我们之前学习过的古诗词按照相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这样我们之前学习过的零散的内容就被归置在相应的位置中了。
书中的第二章“春风飞扬”,里面讲了诸多关于春天的诗词,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描述了春日的植物的变化。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跟着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然后与读者们交流一下心得,然后你就会变得更有气质了。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一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
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
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
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
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
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
”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
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感受颇深。
古往今来大多诗人寄情于温柔的明月。
含情而吟诵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飘逸洒脱的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我所知晓的明月诗歌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
说出来不怕笑话,虽然至今我也未看过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为我内心独有的思绪。
我始终相信读诗就如弹筝,虽说有纸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每个演绎作品的后人都会随心、随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全新的演绎。
今天在书上看
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每天硬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
它永远给予你光和热,给予能量,促使人们发奋进取。
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
但是在月亮之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在独处,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这一轮万古明月。
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悬在空中,它的阴晴圆缺,有着诸多面目,和太阳的永恒形状不一样。
在它的周期性变化里,在它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学到了平常心。
”的确月缺月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生活亦这般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圆有时,缺亦有时吗。
只要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篇二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在高雅文学中,没有其他艺术形式可以与之比肩。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是一本带我们领略诗意的书,品完全书,我不禁想起林语堂所说“诗词是中国人的宗教”,然而我们对这个“宗教”的信仰,还在吗?一天之中,我们甚至来不及看朝霞到落日的变化,而旦暮晨昏正是感伤的机缘,春花秋月才是心中的诗意。
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再一次触发这一流淌在中国人
血液里的基因,唤醒心中的诗意。
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
“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
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骨子里的诗意,是沉重人生中一种轻盈的平衡。
诗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担当社会的使命。
诗歌指引成材之路。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放松懈怠时,诗歌提醒我们珍惜光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灰心失落时,诗歌给我们俯视一切的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妄自菲薄时,诗歌让我们保持一颗自信乐观的心。
诗歌道出处世之理。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多么巧思慧心的新嫁娘,我们初入社会,也需旁敲侧击摸索前进;“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接近美好的事物,才能比别人优先取得成功;“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距离是微妙的平衡,平淡的语言道尽复杂的人性,含义隽永。
诗歌阐释修身之道。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品格高尚、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处逆境更要志存高远,厚积薄发;“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圆满难求,举重若轻才能省却无数烦恼。
在诗词中重温人间真情
“今天,我们有几个人会为一份寄托不出去的情思而断肠呢?我们有几个人会对那种无法回应的音信还执著呢?有几个人会在乎对自己的心、自己的感情有一份交代?有几个人还会勇敢地面对斜阳去感伤呢?”——《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现代社会带来物质的极大满足后,我们的精神世界渐成荒漠,当亲情、友情、爱情缺乏心灵交流时,情感立刻不再温暖。
让诗意回归到亲情里。
曾有老人在家庭聚餐时,因看到孩子们都在玩手机,摔盘离去……这是现代家庭生活的掠影,而古人用诗意的情怀记录生活的乐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只要处处用心,我们的家庭生活依旧可以兴味盎然,充满温情! 让诗意传递在友情间。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论细文”表达对故友的相思之情,在现代人看来,无非是分一段春色,隔空邀其喝酒聊诗而已,可我们却分明读到了知己间最可贵的情谊。
现代的人们已很难脱离物质表达友情,其实,只要附上心意,芳草、斜阳、柳丝、莺啼便都是无价的,若有诗意传递在友情间,我们的相聚离
别便不会那么单调了吧!让诗意弥漫在爱情中。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大好年光无人陪伴,该是多么寂寥;这首描写无忧少妇忽生闺怨的诗,正是对“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反思。
爱情固然需要物质,但并不需要奢华,爱情应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坚定相守,惟如此,才能有“白发方兴叹,青蛾亦伴愁”的同喜同忧。
在诗词中体会审美意蕴
“今天,生活在都市也有一种惆怅,我们离山很远,离水很远,我们去山水之间,只是作为休闲度假,是一种奢侈的享乐。
但是,我们本来是从山水中来的,斜阳、清风、明月、山林,这一切本身都是无价的,曾经与我们朝夕相伴,不离不弃。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在生活的忙碌间隙,让我们拾起一份闲适心情,在诗歌中体会别样的美。
诗歌教我们领略自然之美。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是心随景动的愁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孤寂之后的淡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天地交融的壮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是衰败萧瑟的悲凉,古人用诗词记录音响、画面、感受相交织的一刻,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可现代建筑遮住了自然美景、工业噪音掩盖了动物之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
诗”已不是随处可得的机会。
然而,就像书中所说“愿意相信诗意的人,诗意就浮沉在他生活的每一瞬间,用心就一定抓的到。
”记得有日,开车路过十里芳径,蠡湖一片开阔,残霞落于天际,游人三三两两,这一瞬的美景让我顿时忘却了一天的疲累,这便是诗意的作用吧!诗歌教我们领会含蓄之美。
在口水歌铺天盖地、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时代,大众早已习惯了直白,殊不知多少句“我好伤心”,诉不出“冷月葬花魂”的凄凉;多少句“我好郁闷”,叹不尽“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怆;多少句“我想你”,抵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
诗歌传递出一种永恒的古典美,历久弥新,耐人回味。
我们固然要追赶现代的潮流步伐,但也请不要遗忘岁月积淀下的温尔儒雅。
诗歌是生命深处潜藏着的节奏和韵律,就让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浅吟低唱,唤醒我们心中的诗意,给自己一个和灵魂对话的空间。
就像于丹书中所说,把自己交付给诗歌,循着美丽诗意,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在诗歌里完成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