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和”的四个维度
- 格式:doc
- 大小:12.08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我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蔡江宁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摘要】春秋战国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对此后的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思想领域的大开放,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呈现出灿烂多姿的景象。
先秦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音乐美学理论中“和”、“同”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论题。
至今为止,“和”“同”观仍具有现实意义和美学功用。
本文关于我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中的“和”与“同”进行研究与讨论,试图说明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时期;音乐美学;“和”;“同”一、我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中的“和”与“同”(一)史伯关于“和”与“同”音乐观点的论述公元前8世纪周幽王时期太史史伯对于音乐的认识是:作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是存在于不同的音高、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节奏等诸多音乐要素的不断对比与变化发展之中。
如果总是使用相同或类似的表现手段,则将不会产生任何有价值的音乐作品,音乐也将由此走入歧途。
即所谓“声一无听①”。
史伯讲述音乐的构成的出发点与其政治观点是结合在一起的。
他明确主张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反对“去和而取同”的这种音乐观点,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二)晏婴关于“和”与“同”音乐观点的论述继史伯之后的齐国丞相晏婴进一步发展了史伯的观点。
晏婴认为,只有不同的音乐要素的“相成相济”才能构成协和统一的音乐。
同时还特别强调了音乐与人心,音乐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②。
”晏婴认为“和”是许多不同的对立因素统一及相互调剂,而“同”则是简单的统一。
他认为音乐的和就必须做到音质音色的清浊刚柔,音量大小,音值的长短,音位的高低,音调的起伏,节奏的疏密,乐曲的始终,感情的哀乐等对立因素的变化统一。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摘要: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从表面看来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避世,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对立碰撞,但实际上两者充满了人文关怀,对立中互补与交融,达到了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的合一。
关键词:先秦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一、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先秦时期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国家的四分五裂,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最具有开拓创新时期。
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前音乐源头思想,另一面这个时期文化思想逐步积淀形成汉文化的民族思维文化心理结构。
这个时期出现了儒、道、法等诸子百家争鸣景况,并逐渐产生了以儒道两家为主的音乐思想流派,形成了先秦主要音乐思想脉络,儒道两家在对立互补中,形成了我国两千年来,音乐艺术家创作的根基。
孔子的音乐思想核心记录在《论语·泰伯》中,“礼乐”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仁进乎乐,义进乎礼”中国孔子礼乐思想一直被我国音乐家和世界美学家所研究,为什么“乐”前“礼”来限制。
它传达了中华审美什么理念精神?追溯“华夏”和“中华”之称的由来,唐代学者孔颖达认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也。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唐侓名例疏议释义》“写道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武,习俗孝悌,居身礼仪,为之中华。
”《乐记》中记载“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礼乐结合是天地万物程序的体现,礼于乐相辅相成是一种乐内礼外的表现。
《乐记》曰“礼乐不可须臾去身,致乐以治心,故乐者,动之乐者也,礼也者,动之外者也。
”儒家认为,只有内心建立起德的根基,外在的言行规范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礼,以乐治内,重在引导人的性情心志,没有乐的礼不是礼,没有礼的乐不是乐,“礼”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内涵和标志,“礼”浸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
“礼”在西方思想中似乎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西方用风俗的差异来区分文化,礼是中西方文化的区别。
论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二)【摘要】: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学术空气最宽松、最活跃的时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
音乐美学思想最为丰富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
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儒家; 道家; 音乐美学思想中国的音乐文化,很多能从先秦的历史中寻得它的发端。
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子百家争鸣,还是以自已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去影响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主面,都已达到了前所为有的程度。
诸子百家当中,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音乐美学思想更是如此,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可谓是儒道结合的音乐美学观。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对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准则。
三是提出“乐则《韶》、《舞》,放郑声。
”的正乐主张,认为治理国家必须用《韶》、《舞》一类的雅乐,而应禁绝郑声。
四是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个人要“文之以礼乐”,用礼乐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孟子主张“性善”论,从“仁”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提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命题,认为天下人对于音乐有共同的美感,所以圣人和凡人在这方面只有先后之分,而无贤愚之别。
同时他提出“乐之实,乐斯二者”的命题,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应该不是人的其他感情,而是人的喜乐之情,而且是这种喜乐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流露,是对仁义之德的喜乐之情。
他又提出“与民同乐”的命题,要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娱乐活动不能过多加重人民的负担,也就是政和、人和才能乐和,要想享受音乐,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必须具备政治和顺、人心和乐的前提。
荀子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乐论》篇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
研究
西先秦(约公元前722-22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较为完善的国家,它的文化及其艺术曾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其中最能反映出这种影响的就是中国乐学及其乐学文化,西先秦时期的社会音乐以丰富多彩的舞曲和曲调表现出来,它是古代中国乐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先秦乐学思想,一方面可追溯至古代古印度的“音乐学”,即“攸”,其发展主要集中在音乐的定量研究上,比如:把音乐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例如:声、调、旋律。
另一方面,西先秦乐学思想着重于对音乐艺术的审美研究,主要根据古代中国儒家伦理观点,强调音乐应该与和谐平衡,关注音乐本质上优美的品质,例如:修辞、典故、秩序等等,以及西先秦乐学中独特的“抒情”理论,注重音乐本身的抒情性和哲性,比如:引用和表现心情的技法。
西先秦乐学思想对于古代中国的乐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特有的审美理论也得到后世乐学家的广泛认可,使得古代中国乐学思想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和个性的本土文化,成为中国乐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
除此之外,西先秦乐学思想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先秦乐学思想对古人的舞蹈、绘画、文学、乐。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作者:王玫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0期摘要: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从表面看来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避世,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对立碰撞,但实际上两者充满了人文关怀,对立中互补与交融,达到了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的合一。
关键词:先秦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一、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先秦时期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国家的四分五裂,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最具有开拓创新时期。
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前音乐源头思想,另一面这个时期文化思想逐步积淀形成汉文化的民族思维文化心理结构。
这个时期出现了儒、道、法等诸子百家争鸣景况,并逐渐产生了以儒道两家为主的音乐思想流派,形成了先秦主要音乐思想脉络,儒道两家在对立互补中,形成了我国两千年来,音乐艺术家创作的根基。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孔子的音乐思想核心记录在《论语·泰伯》中,“礼乐”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仁进乎乐,义进乎礼”中国孔子礼乐思想一直被我国音乐家和世界美学家所研究,为什么“乐”前“礼”来限制。
它传达了中华审美什么理念精神?追溯“华夏”和“中华”之称的由来,唐代学者孔颖达认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也。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唐侓名例疏议释义》“写道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武,习俗孝悌,居身礼仪,为之中华。
”《乐记》中记载“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礼乐结合是天地万物程序的体现,礼于乐相辅相成是一种乐内礼外的表现。
《乐记》曰“礼乐不可须臾去身,致乐以治心,故乐者,动之乐者也,礼也者,动之外者也。
”儒家认为,只有内心建立起德的根基,外在的言行规范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礼,以乐治内,重在引导人的性情心志,没有乐的礼不是礼,没有礼的乐不是乐,“礼”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内涵和标志,“礼”浸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
隧;塑曼:凰.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尚媛(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宝鸡721013)脯要】先泰时期的音乐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芄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古代社会音乐美掌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
不仅从审美的角度认识音乐创作、表演、鏊赏等音乐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展开论述,使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以儒家学派刨始人孔子为代表,进步阐述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旨在为以后的音乐文化发碾产生积极的影响。
法;键词】儒家;乳于;音乐思想我国系统的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周朝。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日趋复杂化和尖锐化。
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并且以自己的音乐观念及其审美意识去影响社会音乐生活。
先秦时期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三个流派。
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我国后世的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要从孔子谈起。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礼乐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复兴礼乐,尊崇周公。
其立身于教育,终老于教育。
虽曾从政,但受排挤不得其志,无法实现其政;台理想,结果愤而出走,周游列国。
最后返回鲁国,主要从事乐教以及其他活动,直至终老。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镝》、倘=f务、喀蓉彰◇等,教授弟子。
孔子的弟子将他的谈话和他与弟子的问答,辑成啪,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美学思想与他的乐教实践经验,乃至音乐的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教育家,孔子以礼乐教育为其主张,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乐教实践,直至今日,仍然对今天的文化教育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论中国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中国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每一个年代都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成就出现,
其中中国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音乐,从先秦时期的“宋礼”直到明清时期的"格律"乐章,他们都有着
具有特定分类和节奏的特点,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它将“完美”的理念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形成了独特的时期特征,从而对后代音乐文化起到了极大影响。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以“完美”为目标,追求音乐必须由和谐、有秩序、有结构、安定的特点组成。
因此,中国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和谐”、“秩序”、“结构”和“安定”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实践,则就是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构造和格式。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通过对主旋律、吉他演奏、和声、和谐等核心完美要素的认识,为构成中国传统音乐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进而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它将完美概念诠释为独特的美感,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各种正能量。
中国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对传统音乐的演奏、表演和发展
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精神的博大精深和饱满激越。
它不仅枝繁叶茂,而且独具魅力,深受音乐史上所有爱好者的青睐。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时期。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体现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礼记》、《孟子》等。
以下将对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做一综合总结。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追求音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
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调节人的情感和修养人性的功能。
他们注重音乐的美感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把音乐和道德、政治等方面联系起来,认为音乐是社会秩序的一种表现。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顺音”。
《礼记·乐记》中提到:“声者,气也;音者,声之所舍也;乐者,以顺也。
”这里的顺音指的是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意志,使人感到舒适、愉悦。
古代音乐家们认为,顺音有助于调整人的情绪,使人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内心的宁静。
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有关音乐的审美要求也有一定的规定。
例如《诗经》中提到:“意言志行,怀思豫感。
”古代音乐家们认为,音乐应该富有情感,能够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使人对生活产生共鸣。
同时,音乐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一种美感和和谐感。
另一个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是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
《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古之人,感天地之音,而和四时之气,使心和之。
”意思是古代的人们通过欣赏音乐,可以感受到天地间的美好和谐,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古代思想家们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能够修养人的德行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他们还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合适的音乐能够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正义。
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古代音乐家们还注意到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指出,音乐应该注重个性和创新,避免拘泥于传统和陈旧的形式。
《乐记》中提到:“百乐出自一脉,而性情各殊也。
”这意味着音乐艺术应该有多样性和创新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古代音乐家们还认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应该与时代和社会背景相适应,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观。
浅析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具有美的功能。
在儒家的观念中,音乐的美是通过音乐的规律、和谐来体现的,规律与和谐是音乐的精髓。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规律性,认为音乐的规律是通过调式、节奏、音高、音色等元素来体现的。
这些元素都是音乐的组成部分,调式是音乐的基本结构,节奏是音乐的时间结构,音高是音乐的空间结构,音色是音乐的质地结构。
儒家认为,音乐的规律性是通过这些元素的协调来体现的,只有这些元素协调一致,才能使音乐成为一种美的艺术。
儒家音乐思想还强调音乐的礼仪性,认为音乐的礼仪是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演奏方式、演奏场所等元素来体现的。
这些元素都是音乐的组成部分,表现形式是音乐的形式结构,演奏方式是音乐的手法结构,演奏场所是音乐的环境结构。
儒家认为,音乐的礼仪性是通过这些元素的协调来体现的,只有这些元素协调一致,才能使音乐成为一种礼仪的艺术。
儒家音乐思想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礼貌、有序、有规律、有和谐的艺术。
在儒家看来,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道德。
通过音乐的艺术表现,能够调节人的情绪,使人的心情得到舒畅,使人的道德得到提升。
因此,儒家认为音乐是一种有益的艺术,能够培养人的品德、修养人的情操、陶冶人的灵魂。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
秦始皇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秦音乐美学思想的诞生。
秦音乐的美学思想为中华文化的不断前进提出了新的理论基础,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音乐美学思想是以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而构建的。
主要源于传统中国古代思想,如《易经》中的“阴阳”哲学,“五行”学说和“大道”理念等。
它以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为理论基础,吸收了其他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对音乐美学的新概念。
秦音乐美学认为,“音乐既可表达人心与意境,则其本质也是一种唯心思想;音乐的形式是由此推出的,它将感情的唯心主义与形式的实践统一起来。
”
秦音乐美学认为,声音是一种循环的结构,可以唤醒人的情感,影响人的心境,且声音对健康有益。
因此,音乐可以引导人们走向一种活跃、而又和谐的独特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人们安坐在自己的世界中,使身心愉悦。
此外,秦音乐美学还强调了音乐的视觉性。
它认为音乐的节奏、伴奏、旋律和分解等都需要良好的视觉指导才能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秦音乐美学思想是一种指导性的思想,表达出了音乐的独特性、音乐的视听性以及良好的表现和组织。
它为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时代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几千年来一直依存流传于中国文化之中。
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本文以《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为题,旨在探讨古代中国音乐美学概念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古代音乐文明中,两汉时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转折点,它包含着先秦时代经典文学和音乐文明的先进成果,也开启了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完善和发展。
经由我们对先秦两汉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的特质,为发展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主要内容是以古代哲学为基础。
古代的哲学思想,以儒家为代表,认为“道”为万物之命,追求调和、协调、安宁与和谐,并把“和谐”视为宇宙大生态秩序的维护。
因此,根据和谐论的思想,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回归到唱腔的调和协调上,以实现心灵的和谐为主要目的。
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出其继承传统的特点,例如周易的韵律思想和《诗经》的音律思想,以及颂词的叙事结构。
其主要的美学内容是以合音调谐为核心,双调和三调的律度体系受到非常重视,诸如四音步和八音步等律式也在这一时期被形成。
《毛》中强调“正”,《老子》中也承认“正”,因而把“纯正”也作为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在两汉时期,儒家主义和道家主义这两大学说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力非常大。
其中,儒家的思想侧重于以“孝”、“礼”、“乐”等公共性和法制行为为准则,把“仁”、“恕”和“乐”作为挑战和谐的重要策略,注重做人的道德和礼仪,以及调和协调的律式与节拍。
而道家的思想则更加追求自然之美,以寻求心灵的自由与安宁,将“虚”、“静”作为心灵和谐的核心理念。
两家思想较重翻了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古代音乐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势头,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从上述探讨可以看出,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对音乐表演的指导要求,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理念在当今也仍然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如何把古典和现代的音乐语汇结合起来,以及如何把古代优秀的传统和新式音乐精神结合起来,都是值得研究者深思的课题。
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以《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本文就以《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为标题,针对先秦两汉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探讨。
首先,论及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不得不提起《诗经》中的“五音十二律”,“五音十二律”是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形态,即五声之间的协调和高低关系,以及使用其中的十二种音调进行音乐表演。
而《周易》的“九宫八卦”,则是阐明了五音十二律的发展方向,比如在每个宫中包含其应有的十二种音调,这就使音乐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楚辞》中也提出了“诗思韵律”,即把现实中的自然形象和日常生活抽象化,运用押韵和对仗的方式,来表现诗人以及读者的情感。
继先秦时期,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以曹植的《沁园春雪》为例,文中采用了精致的诗句来描写雪花的景象,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充分发挥了四季的变化,使其有如诗一般的清新柔美,表现出自然美的音乐美学思想。
又如张衡的《归去来兮辞》,文中使用了绝美的文字,令人感受到全文中的意境、激情和浪漫,并利用押韵处理和节奏的变化来凸显作者的情景,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先秦两汉时期涌现出一系列优秀的理论思想家,他们对音乐美学思想也提出了不少理论探讨,如老子提出道家理论,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以及孔子提出的“和音道”理论,即君子之内有“情义”、“仁义”,而外有“智谋”和“义理”,因此音乐的创作也体现出深厚的内涵,乐曲能够调和人心,治疗疗伤。
总而言之,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以五音十二律和九宫八卦等等,通过不断发展和变化,形成了音乐美学思想的完整体系,为我们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它的不断发展也为中国古代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现代人提供深刻的启示,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使我们的社会在古典音乐中更好地理解自然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浅谈先秦诸子的音乐美学观念作者:马琳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7期【摘要】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儿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发生新变化,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儒、道、墨、法各家先后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观念,在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中起着深刻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核心思想;音乐艺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生活中有礼必有乐,有乐必有礼可以看出音乐思想在当时社会已相当活跃,音乐文化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成熟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以先秦诸家各学派在音乐美学方面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观念。
一、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孔圣人,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世界十大名人之首,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愿天下苍生内心都充满爱;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正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基本的音乐美学观念:1.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在孔子看来,音乐艺术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既具有“善”的特征,同时又要有“美”的形式,这样的音乐才是完善完美的音乐,故“尽善尽美”。
2.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这个人就是粗野的,但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的道德品质,这个人就是虚浮,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能成为君子。
这句话看似表面上说人,也可用于音乐艺术方面,不能过于突出外在形式,而忽略内在道德品质,只有内在与外在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或一部优秀的作品。
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而悲哀却不止于过于悲伤。
孔子认为,艺术所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必须符合“礼”的规范。
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初识
在中国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是从儒家学说中发展起来的。
儒家学说认为,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的重要工具,而且音乐也具有纯洁和善良的品质。
儒家学者认为,通过聆听音乐,人们可以获得智慧和道德教育,从而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
此外,在中国先秦时期,还有一种称为"调御"的音乐美学思想。
调御理论认为,通过调整音乐中的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调御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聆听某种特定的音乐来达到平静、放松或兴奋的心理状态。
总的来说,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的功能和作用,认为音乐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智慧和道德教育,并且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音乐中的反馈作者:郭紫晔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在奴隶制社会中,早期的原始乐舞更多的在反映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以及巫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直至先秦时,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逐步从奴隶社会中解放,音乐思想呈现出“诸子蜂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昌盛的现象,后世中国传统音乐也利用这些思想加以发展,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分别以时间及音乐形式为线索,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表现。
关键词:先秦;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30-02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根据意识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带有一些神学唯心主义色彩的一种音乐美学思想,这种思想是殷商与西周奴隶主贵族因为相信“天”“帝”形成,主要通过巫术或占卜,以及当时人们祭祀活动中的乐舞表现出来;二是春秋时代出现的一种思想,要求音乐为生产和人们生活服务,并带有早期阴阳五行思想雏形的音乐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出现了唯物主义色彩,代表特征为古琴以及古琴音乐的出现;三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以《礼记·乐记》及《乐论》集大成,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与道家、墨家、法家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中反“礼乐”的斗争,其思想的核心便是“礼乐治国”;四是战国末期形成了强调“天人感应“五德始终”并与儒家思孟学派唯心主义“天命”论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的后期阴阳五行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从原始乐舞到周朝的礼乐制度原始乐舞是指远古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强调自娱性,也常与巫术、宗教相结合。
作为初民最基本的艺术活动,原始乐舞或可说是当时人类一切精神活动例如哲学、艺术、宗教等赖以生息发展的土壤。
常见的乐舞包括《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等,分别反映了原始人类与旱灾、水灾作斗争及原始农牧的生活。
先秦两汉音乐美学思想研究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为时至今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审美观。
本文从文献资料和历史史料出发,深入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尝试梳理出该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首先,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取其自古代《大学》和《中庸》等中国哲学古籍中的观念,以“道”、“合”作为贯穿。
《大学》中“天道”的观念表明,音乐具有天赋的高贵属性,并具有治理宇宙、调和内涵的功能。
它具有安抚心灵、提高品性和高度作用。
与此同时,《中庸》中“道”的观念表明,音乐具有神圣宏伟的特点,能够联结宇宙,并贯彻自然之道,具有调和宇宙内部矛盾的功能。
这两种哲理思想融合在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形成了“天道、道化”的美学核心观念。
其次,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取自那个时期的传统文化,以“乐”、“音”作为贯穿。
以“乐”为例,以诗经《九歌》为代表,讲述了舞蹈与音乐之间的互动;以《韩非子》中的“乐德”观念为例,反映了舞蹈和音乐带来人类精神和道德的升华;以《论语》中的“乐智”观念为例,反映了舞蹈和音乐对理智的影响。
这些经典案例,都凸显出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音乐美学思想对人类智慧和道德的提升。
此外,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尊崇”、“尊重”作为主旋律。
《论语》中提到的“仁义礼智”是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暗示着人应尊重和尊崇仁义礼智。
它也暗示着执行音乐行为时,应该以谨慎和尊重为原则,避免虚浮、肤浅的态度。
此外,《楚辞大雅》中的“尊君”观念,强调音乐表演应以尊重君王和臣民的原则为前提,充分表现出那个时代贵族格物致知的精神。
最后,先秦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以“自然”、“和谐”为贯穿。
“贴近自然”是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它说明了音乐表演者应以和谐的态度追求对自然的融合,从而达到动静相宜、清新悠远的境界。
在《楚辞大雅》中,有关“淳厚”的论述,揭示了艺术家应该拥抱自然,以和谐的态度实现音乐审美理想的启示。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和”的四个维度
本文系统总结了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四个维度:音与声“和”、音与心“和”、乐与德“和”、乐与天“和”,四者也概括了先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全部音乐审美形态。
可见,在中国音乐史上,音乐形态的特征一言以蔽之,曰“和”。
音与声“和”面向音乐本体,是音乐之为音乐的艺术性所在,是其他三种音乐审美观的基础。
音与心“和”指“美音”与人的自然性情的和谐,其音乐载体表现为以“郑声”、《诗经·风》为代表的民间音乐。
乐与“德”和指儒家礼乐和合人伦政治,这一维度在中国先秦乃至整个古代音乐审美历史中占据统治地位。
乐与天“和”指以“乐”和合天地,即音乐美学思想上的“天人合一”,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人对自然的依赖和顺从反映到音乐美学领域,表现为“天乐”成为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音乐审美最高境界,但二者真义大不相同:儒家礼乐以心性论和“气论”为哲学基础,以人性之善为媒介,联合天、人,而擅长表情达意的音乐就是表现这样联合的最佳载体,另外万物的“生气”和人之“血气”同源,都是宇宙“气”的表现,而古人认为音乐来源于风、气,与音乐关系极为密切,所以音乐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但是这种“平和”审美观主要表达的是阶级统治下的人伦道德情感,没有看到人的性情丰富多样,忽视了人的自然情感需要,这种审美观为秦以后的统治阶级所利用,对以“郑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以无情地打击;道家“自然”之乐法天地之自然,弥补了儒家忽视自然性情之美的不足,却又“避于天而不知人”,没有看到音乐的社会性。
最后,本文立足于音乐艺术本体,对先秦乃至中国音乐史上四种音乐审美观进行逐一梳理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