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弱势群体的就业与税收政策
- 格式:pdf
- 大小:188.45 KB
- 文档页数:5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调整方案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分配公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推动收入分配的公平化和可持续发展,制定一套全面且有力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调整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套旨在实现收入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调整方案。
一、建立全面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政策体系1. 平等原则和差异补偿相结合建立收入分配的平等原则,要求个人和家庭在相同条件下享受相同的收入权益。
同时,要考虑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通过差异补偿来消除城乡差距,确保所有居民都能够分享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发展红利。
2. 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服务水平。
通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覆盖率,可以减少因基础设施不平衡而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 优化税收政策合理设置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率、减免一部分税款等方式,减轻低收入城乡居民的负担。
同时,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控力度,建立起相对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
4. 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增加农民进城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工资待遇,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缩小。
二、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1. 加强收入分配监管和调节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调整的监管机制,确保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
适时进行调整,根据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保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2. 促进创业和就业机会加强创业和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3. 提高农民土地经营权和资源产权保护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民土地经营权的保护力度,确保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加大资源产权保护力度,防止资源集中和公有制改革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城乡居民的合法收入来源。
内容提要: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社会巨大的变化,平均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但必须承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失业率上升等诸多问题,这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障碍。
失业人员的增加,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困人口的激增及对社会公平的思考。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城镇,由于失业,大部分人陷入绝对贫困,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正在逐步形成个新的阶层:城市新弱势群体。
一、城市新弱势群体的现状与一般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不同,城市新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职业技能差、文化水平低,虽然都在积极寻找工作,但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就业也基本属于临时就业或弹性就业,就业质量低下,享受不到各种保险和有关福利待遇的人员。
下岗失业人员与进城务工的农民是城市新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者。
在数量上,他们已经超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在生活水平上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点。
如表1、表2所示。
就业环境不利于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
近两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明显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业弹性逐年下降。
不但城市新弱势群体需要工作岗位,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
经济模式的转变是引起失业严重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模式走向集约化发展道路的情况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拉动60万~70万个就业岗位。
而过去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可以达到200多万人。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结构性冲击,受影响的行业、企业必将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结构性失业人员的增加不可避免,进一步加大了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
城市新弱势群体自身素质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城市新弱势群体的显著特点是职业技能差、文化水平低,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下岗失业人员大专及以上的占到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约7.9%,中专及高中的占到38.4%,初中及以下的占到53.7%;农民工情况更差,大专以上的只占到0.4%,中专及高中的占到11.3%,初中及以下的占到88.4%.这种情况使他们在就业方面往往面临着种种劳动力市场障碍,如受歧视、缺乏接受培训的机会、自身不能适应经济的迅猛变革,以及伴随贫困而来的各种不利因素,这些都阻碍了他们就业。
城市更新中如何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基础设施老化、功能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等。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城市更新成为了必然选择。
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多方面的平衡与协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提升。
从经济角度来看,城市更新能够为城市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增长。
通过对老旧商业区的改造,可以提升商业氛围,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商家,增加商业活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对工业遗址的更新利用,可以打造创意产业园区,培育新兴产业,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在社会方面,城市更新应当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例如,增加公园绿地、体育设施等公共空间,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改善交通状况,优化公交线路和道路布局,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
此外,城市更新还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避免造成社会分化和不公平现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更新中,应当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许多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和文化景观,这些是城市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更新过程中,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使其与现代城市发展相融合。
例如,将历史建筑改造成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既能发挥其文化价值,又能为城市增添文化氛围。
然而,在实际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资金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城市更新项目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拆迁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
如何筹集足够的资金,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其次,利益协调难度较大。
城市更新涉及到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各方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
论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新时期,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弱势群体,这些措施包括:一、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我国政府制定和完善了许多法律法规,在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国实施了《儿童权益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法律,并针对各个特定群体的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使得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落实。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包括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还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征收全国统一的个人缴费标准,联网直接结算等,提高了覆盖面。
三、加大扶贫力度减贫扶贫是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措施之一。
新时期,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实行精准扶贫,通过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措施,使得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积极推动就业就业是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益之一的重要方式。
我国政府对推动就业高度重视,实施创业补贴,鼓励创业创新,鼓励企业吸纳困难群体就业、加强培训、实施稳就业,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
五、加强教育改革教育是改变个人命运,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教育改革,加强义务教育基础,加大助学金支持力度,优化中高等教育管理,普及职业教育,建立起学生资助体系和教育保障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加强,包括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力度、积极推动就业、加强教育改革等。
关于新形势就业环境下促进年轻人的高质量就业的建议一、背景与问题在当今的就业环境下,年轻人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包括技能与需求的匹配、职业规划、就业机会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就业质量不高,影响了年轻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年轻人的高质量就业。
二、目标与愿景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年轻人的就业质量,帮助他们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我们希望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这个目标:1.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弱势群体的年轻人。
2. 增强年轻人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 帮助年轻人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三、策略与方法以下是我们建议采取的策略和方法:1. 政府和企业应该增加对年轻人就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补贴。
2. 教育机构应该加强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应该为年轻人提供就业咨询和职业规划服务,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4. 年轻人自身也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
四、实施与执行为了确保这些策略和方法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应该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年轻人就业问题的解决。
2.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3. 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4. 加强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促进年轻人高质量就业的事业中来。
五、预期与评估通过实施上述策略和方法,我们预期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 年轻人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就业质量得到改善。
2. 年轻人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得到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
3. 年轻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
为了评估这些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定期对年轻人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和满意度。
促进就业主要措施
1. 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政府和企业可以提供就业培训项目,帮助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
2. 支持创业和创新:政府可以提供贷款、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鼓励创业和创新,促进新企业的成长,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 降低劳动力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方式,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鼓励企业雇佣更多员工。
4. 扩大公共投资:政府可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5. 鼓励外资引进和对外开放:政府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并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增加就业机会。
6. 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发布和匹配: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并促进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有效匹配,提高就业效率。
7. 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到城市就业,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8.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可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其发展壮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9. 提供就业保障: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失业救助体系,提供一定的失业救助金和职业培训机会,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10.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支持:政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政策,提供就业援助和培训机会,帮助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融入就业市场。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就业形势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虽然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就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就业压力加大1.大学生就业困难: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大学生规模逐年增加,导致竞争激烈。
同时,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大学生很难找到合适工作。
2.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仍然较大,在城市中找到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岗位是一个挑战。
3.老年人再就业困难:据统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延迟退休或再次参与工作。
然而,他们却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困境。
三、职业结构升级1.传统产业矛盾突出:我国目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如制造业和建筑业。
这些行业存在人力资源浪费和就业岗位稳定性低的问题。
2.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尽管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在部分地区和群体中,对这些领域的需求与现有人才供应之间存在失衡。
四、劳动力市场问题1.用工成本上升:随着社会成本的增加,如劳动力成本、社会保障等费用增加,企业开展招聘活动所需投入也逐渐增加。
2.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虽然农民工承担着重要劳动力资源转移的角色,但他们仍面临许多问题,如低收入、薪资欠缺等。
五、政策对策1.优化教育体系: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
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在提高求职者综合素质的同时,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2.加大产业升级力度: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人才、吸引资金。
3.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吸纳程度。
4.完善劳动法律制度:加强对企业用工成本的监管并减轻其负担,确保正常用工权益。
新时期弱势群体经济法保护探析摘要:任何一种法律制度均是以诉诸公平,保护弱者为己任的,经济法也不例外。
本文从新时期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其实施经济法保护的重要性及科学理念,并就如何保护展开了深层次讨论,对健全经济法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法;弱势群体;保护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6-0226-01一、何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对该类群体范畴的界定学术界论点不一,经过了长时间的探讨目前已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弱势群体主要指由一些缺乏相应政治、经济与社会机遇而导致的在社会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一类人群。
也就是说弱势群体紧靠自身能力很难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因此他们必须受到社会、国家等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纵观弱势群体的存在发展状况其包含三类特征,即生活基本状况无法满足社会认可标准;由于缺乏自然、社会及人力资本或一些均等机遇,弱势群体社会地位仅依靠自身努力很难有所改变;他们的生存、发展状况仅能通过国家、社会的宏观倾向与特有支持、扶植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改变。
二、对弱势群体实施经济法律保护的科学理念法律制度的科学建立需要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因此在探讨如何对弱势群体实施法律保护时我们也应将公众意识引入其中,令其成为凸显法律保护价值性的基础与前提。
我们首先应在观念上合理转变,变歧视弱势群体为关怀、善待弱势群体;由随机性救助变为有效建立固定的生存保障机制;由单一的自我救助转向社会连带责任的全员性保护;由单一输入式救助向输入与创造双重并进的发展。
对弱势群体实施保护既可借助市场力量、又可借助政府力量,然而无论何种力量均需要法治、法律的科学保障。
这是由法制法规固有的整体公平理念、实质公平理念及社会发展理念决定的。
法律最基本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公平,而弱势群体则往往由社会权利不公平分配、结构不合理等缺陷导致。
论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弱势群体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妇女、农民工等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的群体。
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围绕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一、弱势群体的现状和挑战弱势群体在我国社会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普遍受到歧视和排斥,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有限。
老年人在养老保障、医疗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儿童和妇女在教育、就业、家庭暴力等方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扰,农民工在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不足,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也给弱势群体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等背景下,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和紧迫。
二、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制度建设为了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弱势群体的保护。
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惠民政策力度。
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条例》、《儿童福利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实施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等,从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救助和保障。
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实施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实施了残疾人综合扶持计划等,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参与,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扶持和关爱。
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力度。
加大了对侵害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追责力度,督促社会各界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为其提供更多的法律保护。
三、切实加强弱势群体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外,我国还需要加强对弱势群体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服务。
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的关爱力度,扩大对弱势家庭的救助覆盖面,使他们能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新失业群体就业形势及对策“新失业群体”,主要是指每年社会新增加的失业人员,既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也包括城镇新加的失业人员,本文特指每年增加和历年结转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没有从业经历的城镇失业人员。
随着这部分人数日益增加,这部分人员就业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来自“新失业群体”方面的社会就业压力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基本形势近年来,社会上的“失业人员”往往是指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
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日益壮大的失业群体,即新失业群体的存在。
尽管这部分失业人员与下岗失业人员具有身体、年龄等方面的就业优势,表面看来,他们的就业问题个对比下岗失业人员容易解决,但实际上,“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水平较低。
新失业人员大都是初中或高中等较低学历毕业甚至辍学。
文化水平不高,又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当中,吃苦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
二是职业素养不高。
新失业人员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中没有学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也就没有系统的从业经历,也就没有什么自身特长。
三是社会经验不多。
这部分人年纪不大,涉世不深,社会阅历尚浅,价值观混乱,可塑性极强,而这部分人员也同样面临着成家和生存需求,失业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这也是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四是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
由于“新失业群体”在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一没经验,二没专长。
毫无优势可言,属于社会就业弱势群体,大部分人又长期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的数量的大量增加,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失业人群中的主要成份。
据统计,长春市每年各类失业人员达20余万人,其中新增长的失业人员就达6万多人,且每年正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可想而知,社会就业形势因新失业人群的增加而愈发显得严峻。
因此,如何解决好“新失业群体”就业困难,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是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乃至于全社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要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
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及实践路径目录一、内容综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4)(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5)二、新就业群体的特征及其融入基层治理的价值意蕴 (7)(一)新就业群体的特征分析 (8)(二)融入基层治理的价值理念 (9)(三)价值意蕴的实现机制 (11)三、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现实挑战 (12)(一)社会认知与认同的困境 (13)(二)制度设计与执行的偏差 (15)(三)资源整合与能力提升的难题 (15)(四)沟通互动与协同参与的障碍 (16)四、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 (17)(一)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 (19)(二)完善制度规范与流程优化 (20)(三)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水平 (21)(四)搭建平台载体促进互动融合 (23)(五)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 (24)五、案例分析——以某地实践为例 (26)(一)背景介绍与主要做法 (27)(二)成效评估与经验总结 (28)(三)存在问题与改进对策 (29)六、结论与展望 (30)(一)主要研究发现与结论归纳 (31)(二)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32)(三)研究不足与展望空间 (33)一、内容综述随着新时代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新就业群体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这一群体不仅具有独特的职业特征,更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期待与诉求。
探索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及实践路径,对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价值意蕴在于实现社会共治与和谐稳定。
新就业群体作为新兴社会力量,其快速融入基层治理体系,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治理模式的不足,丰富社会治理主体,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新就业群体的参与也有助于缓解基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实践中,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新就业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准确识别其需求和利益诉求成为一个难题。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的内容、主旨及释义一、条文内容: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一)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二)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二、主旨:本条是关于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优惠的规定。
三、条文释义:本条规定的加计扣除优惠分为两项: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优惠是对原优惠政策的延续;对安置特殊就业人员所支付工资的加计扣除优惠是在对原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转变优惠方式并进行整合后形成的。
加计扣除是指按照税法规定允许企业在按实际发生数额扣除成本费用的基础上,再允许其对某一类成本费用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
与直接减免税相比,由于加计扣除的对象是企业的某些具体支出项目,在这些项目上支出越多,得到的优惠越大,因此加计扣除对于鼓励企业加大对某些项目的支出更有针对性。
直接减免税政策一般都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和执行期限,而加计扣除则往往是一项长期且适用企业范围更广的政策,故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加计扣除方式作为鼓励企业加大某些方面投入的手段。
本条规定的加计扣除优惠分为以下两项:(一)研究开发费用为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原税法规定,对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在按规定实行lOO%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即如果企业当年开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实际支出为10000元,就可按15000元(10000×150%)数额在税前进行扣除,在税前多扣除5000元,在适用税率为25%的情况下,可以少缴所得税l250元,以体现对研发支出的鼓励政策。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T作的突出位置,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开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政治一、选择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六个必须坚持”()①是新时代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③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系统回答④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的基本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全国20余个省(区、市)1万多个专利权人开展专利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专题调研。
调研结果见图。
根据调研结果,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政府应将重心放在()①加强专利技术交易市场或平台建设②激励企业购买和引进国外专利技术③吸纳社会资本、建设科研成果转化试验基地④制定和完善专利产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政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以下能直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措施是()①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②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法规标准,淘汰落后产能③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④提高企业所得税征收中研发费用扣除比例,激发创新活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规定,中央社会工作部统一领导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指导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
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非正规就业一、非正规就业是中国城市农民工的就业主渠道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考察都证明,在20世纪末叶,非正规就业有了很大的增长。
“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中,非正规部门在城市就业中的份额由70年代的40-60%上升到80年代的50-70%”(努罗?阿明,1994:5)。
在东南亚的曼谷、雅加达、马尼拉,南亚的加尔各答、达卡,非正规部门在城市就业中的份额也呈现连年上升之势(Hallgren,1990:5)。
起初,“多数国家都以为非正规部门只不过是一种过渡性的现象,它将随着经济发展而消失。
但不幸的是,非正规部门并没有呈现任何衰落的趋势,相反还出现了扩展的情况。
”(努罗?阿明,1994:16)尤其是在拉美国家,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占全体非农劳动力比例大体上都超过了一半,根据1996年数据,阿根廷53.6%,巴西59.3%,哥伦比亚57.2%,墨西哥60.2%,秘鲁57.9%,玻利维亚63.1%,巴拉圭67.g%,等等(刘燕斌,2000:160-161)。
中国城市农民工在非正规就业领域的增长,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表1)。
表1您是哪一年第一次外出务工、经商的?第一次外出年代人数百分比(%)1979-1989206.61990-19944113.51995-19989029.61999-200215350.3合计304100.0在表1中,1999-2002年第一次外出的农民工占相当高的比例,显示,已经持续了20年的民工潮,丝毫没有衰减的趋势。
预示着,农民工所构成的非正规就业,将有增无减。
由于户籍障碍等因素的限制,北京市的农民工以及大部分外来人口,属于“非正规就业”。
所谓“非正规就业”就是没有取得正式的就业身份、地位不很稳定的就业,传统上大陆叫“临时工”。
对于外来民工来说,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上述的临时工,虽然,农民工所在的单位是正式单位,但是,农民工只是临时的工作,与正式职工在收入、福利上均有明显差别;另一种情况则是,农民工所在的单位本身就是非正式的单位或者称非正规部门。
浅谈“新失业群体”问题(一)【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新失业群体”开始出现。
随着“新失业群体”比例的增加,我国未来失业人员的主体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
这不仅涉及到一个政策衔接问题,更有可能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变革。
从目前来看,对“新失业群体”,无论是从政策层面上,还是社会认识层面上,都需要进一步地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新失业群体相对失业对策1新失业群体1]的涵义以往人们所说的失业人员往往指的是下岗者,但事实上,目前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日益增大的失业群体,他们是城市里的年轻失业者。
他们中大部分人长期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的数量的大量增加,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失业人群中的主要成份。
随着这部分人数日益增加,这部分人员就业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2新失业群体出现的原因从成长环境说,他们基本属于最初几代独生子女,是作为“小皇帝”被养大的,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较弱;在以升学为取向的应试教育中,他们没有学到或得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他们在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人员相比,他们很少有系统的就业经历,缺乏生活阅历,价值观也比较混乱。
尽管具有身体、年龄等方面的就业优势,表面看来,他们的就业问题个对比下岗失业人员容易解决,但在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过程中毫无优势可言,属于社会就业弱势群体。
3新失业群体呈现的特点“新失业群体”的失业是一种相对失业而导致的绝对失业,这是“新失业群体”的特点应引起关注。
所谓相对,是指相对而言于就业的薪金和就业的岗位。
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增长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政府为增加就业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但就业压力仍然相当大,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不过,从总体而言,收入较低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条件环境较为艰苦的就业岗位还是比较充分的。
而这些就业岗位对城市赶时髦长大的独生子女这个群体来说,他们不肯屈尊也不屑一顾,而且,事实上他们也不能胜任这部分岗位,一部分被那些下岗失业人员所分割,大部分则由农民工来承担。
总第期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社会巨大的变化,平均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但必须承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失业率上升等诸多问题,这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障碍。
失业人员的增加,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困人口的激增及对社会公平的思考。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城镇,由于失业,大部分人陷入绝对贫困,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从种种迹象显示,中国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新的阶层:城市新弱势群体。
一、城市新弱势群体的现状与一般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不同,城市新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职业技能差、文化水平低,虽然都在积极寻找工作,但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就业也基本属于临时就业或弹性就业,就业质量低下,享受不到各种保险和有关福利待遇的人员。
下岗失业人员与进城务工的农民是城市新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者。
在数量上,他们已经超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在生活水平上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点。
如表1、表2所示:表1 城市新弱势群体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规模 单位:万人调研,2001,2002年仅进行了监控,故数据暂无。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
城市新弱势群体的就业与税收政策刘 军内容提要:城市新弱势群体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解决好其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税收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对促进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的特殊性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税收政策作为外生变量要引起如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以及企业雇佣新弱势群体的积极性等内生变量发生变化,才能起到作用。
其次,就现行的税收政策进行了分析,认为必须在就业培训、政策的适用对象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同时考虑,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
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弱势群体 就业 税收政策表2 城市新弱势群体中下岗人员家庭收入状况论 坛 Forum2005年第2期 总第237期《税务研究》就业环境不利于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
近两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明显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业弹性逐年下降。
不但城市新弱势群体需要工作岗位,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
经济模式的转变是引起失业严重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模式走向集约化发展道路的情况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拉动60万~70万个就业岗位。
而过去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可以达到200多万人。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结构性冲击,受影响的行业、企业必将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结构性失业人员的增加不可避免,进一步加大了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
城市新弱势群体自身素质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城市新弱势群体的显著特点是职业技能差、文化水平低,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下岗失业人员大专及以上的占到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约7.9%,中专及高中的占到38.4%,初中及以下的占到53.7%;农民工情况更差,大专以上的只占到0.4%,中专及高中的占到11.3%,初中及以下的占到88.4%。
这种情况使他们在就业方面往往面临着种种劳动力市场障碍,如受歧视、缺乏接受培训的机会、自身不能适应经济的迅猛变革,以及伴随贫困而来的各种不利因素,这些都阻碍了他们就业。
二、税收政策与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关系与一般性失业不同,城市新弱势群体失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解决该问题,不能单靠劳动力市场的自发调节,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起着二次分配的重要作用,很多政策与企业、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通过积极发挥其杠杆作用,并与其他政策手段相配合,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
现代失业理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失业原因进行了解释:最低工资限制、工会集体谈判、效率工资理论、隐含契约理论等,在解决该问题上,认为可以通过降低税收负担,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刺激厂商增加就业。
① 而我国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困难、失业严重很大程度上是体制转轨所必须付出的一种成本体现以及隐蔽性失业②的释放。
如胡鞍钢(2004)认为,在转轨中期(1992至今)国有集体企业等传统部门被摧毁的岗位远远大于新兴行业及私营个体经济所能创造的就业岗位,造成严重的工人下岗失业问题。
尤其是1996年后,由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双因素驱动的格局变为非正规就业单因素驱动,正规就业出现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甚至抵消了非正规就业所带来的增幅,导致总体就业增长能力下降,甚至变为负增长。
熊志军(2004)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长期实行的是低收入高就业政策,减少了社会就业的压力,但实际上是将显形失业隐性化,把社会失业人口转到了企业,造成国有企业富余人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化,国有企业赖以生存的软预算约束(财政和信贷)不复存在,不进行减人增效国有企业就不能进入市场,就没有竞争力。
同时,在改革以前,城市化是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制度安排为基础的。
市场化改革后,劳动力流动及劳动力供求的市场机制力量不断增大,阻挡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隔离墙被打破,大批农民进入城市,加入城市工业化劳动力中。
也就是说,在国有部门和乡村存在着大量的隐蔽性失业,而现在所要解决的正是这部分隐蔽性失业释放后所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
税收政策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要想解决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必须引起内生变量如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以及企业雇佣弱势群体的积极性等增长,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另外,税收政策的实施必须和其他政策相配合,尤其是财政政策,如果财政连基本的公共服务都不能保证,怎么可能满足城市新弱势群体这一特定类型人员的基本需求呢。
Erkki Koskela和RonnieSchob(1999)提出了一项很有新意的解决失业的税改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为我所用。
他们认为,通过对污染产品征税所获得的额外收入可以被用于替代劳动税收,因而获得双重收益,一方面改进了环境①Pierre M.Picard和Eric Toulemonde(2003)指出,失业许多年以来一直是欧洲的主要问题。
高劳动成本经常被认为对这种状况负有责任。
因而许多政府被迫通过重塑税制结构或减税以降低劳动力成本。
Lutz Altenburg和Mart in St raub(2002)也指出,在欧洲一个普遍流行的观念是高税收负担是高失业的主要原因,降低税收负担将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下降,并刺激厂商增加劳动力需求。
②隐蔽性失业是指劳动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时的就业。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隐蔽性失业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都存在,但以农村部门最为普遍。
结构学派和新古典派在这里存在着分歧,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区分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时间的边际生产率。
隐蔽性失业是否存在,主要取决于工作日长度是否能够改变。
由此可见,如果工作日长度可以改变,以前需要N个工人所干工作,现在只需要M个工人(M<N),只要这M个工人增加有效工作时间,这与我国企业情况很类似,所以应该认为我国以前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隐蔽性失业。
总第期质量;另一方面减轻了失业。
按照我国现有已经出台的与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10项:税收减免政策、小额贷款政策、社保补贴政策、就业援助政策、主辅分离政策、就业服务政策、财政投入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企业裁员政策、社区平台政策。
笔者根据政策效用发挥阶段不同,将其归纳为三类,即事前、事中、事后政策,事前主要针对企业的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政策、主辅分离政策、财政投入政策和企业裁员政策;事中主要针对个人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的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政策、小额贷款政策、社保补贴政策、就业援助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社区平台政策;事后主要针对实现就业后后续稳固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政策和就业服务政策。
可以看出,税收政策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政府解决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的主要优惠措施之一。
在国外,为解决就业问题,税收优惠政策也是重要手段。
① 所以,针对城市新弱势群体实施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是目前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促进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税收政策的着眼点为支持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我国政府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8年至2004年6年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达2800多万人,其中1890多万人从第二产业转到第三产业,② 实现了再就业。
2004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110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但是,从这些政策中很难找到针对农民工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再就业培训、优惠对象和范围等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亟需改进。
具体建议如下:(一)增大对教育培训的支持由于城市新弱势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如职业技能单一、文化教育水平低,尤其是下岗职工以前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里从业,③ 再就业过程往往是职业类型的转变,从资本密集型行业向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变,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再就业过程一般要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过程。
很多地区实行就业训练中心计划,通过就业训练以达到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目的。
2002年全国就业训练中心经费来源总计为7.59亿元,其中通过财政补助经费1.86亿元,两者缺口相差5.72亿元,需要通过其他方式予以筹集。
而且从地区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经费远远大于下岗较为集中的中、西部地区,如广东2002年就业训练中心经费合计1.36亿元,财政补助6056万元,占经费来源的44.53%;辽宁仅407万元,财政补助70万元,占经费来源的17.12%。
在上述情况下,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如上海市政府实行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计划,形成“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瞄准需求”的体系。
上海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用人单位定向委托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这类培训项目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机构确认后,纳入政府培训经费补贴范围;二是职业介绍机构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的培训项目,这类项目通过就业培训网络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后,确定中标培训机构,由其实施培训,培训结束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其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予以不同的培训经费补贴。
④ 这种有针对性的办法,可以有效地将搜寻工作的城市新弱势群体和企业的空缺匹配起来,提高培训效果,节省经费开支。
从税收政策角度讲,为促进城市新弱势群体就业,通过给予像上述这种新型培训机构一定的税收支持,鼓励其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培训机构发展以及就业培训的社会化、专业化和企业化进程,从而提高新弱势群体的职业技能,这应作为税收政策的着眼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