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17.40 KB
- 文档页数:4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答案
一.基础知识
1.重要的词语(略)
2.翻译句子(略)
二.课文理解
(一)文中的月色冰清玉洁(“空明”或“清”)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空明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水草,给人一种庭院积水的感觉,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营造出一种清冷洁净的境界。
(二)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三)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四)两篇课文的主题(略)
三.同步检测
1.D 2. D 3.D 4.C
四.能力提升
(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和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1—4题。
1.(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二)比较阅读
1.(1)原来 (2)仅仅,只是
2.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呢!
3.甲文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比喻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表现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1。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巩固训练1】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衣欲睡。
()遂至承天寺。
()72.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作者为什么去找张怀民?(用原文回答)。
4.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5.品析文中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妙处。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二句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它有什么言外之意?8.本文的写作思路先是写夜游的缘起,接着是写(),最后写(),采用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和()。
9.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考虑,想到。
②共同、一起到。
③原来是。
④只清闲的人。
⑤脱下。
⑥于是,就⑦形容水的清澈2.翻译句子。
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②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念无与为乐者。
4.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如真如幻的美妙境界。
6.如: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言外之意:那些在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人是领略不到这种情趣的。
8.夜游的所见夜游的所思叙事描写抒情9.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巩固训练2】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班级姓名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A.贤于.材人远矣B.于.我如浮云C.于.厅室之东北角D.积于.今六十岁矣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请结合全文;说说“闲人”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虎丘①小记李流芳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尝.秋夜坐钓月矶未尝.识书具B.时闻.风铎一老河兵闻.之C.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矣风烟俱.净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自康乐以.来C.非淡泊无以.明志D.以.刀劈狼首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14.虎丘的夜色有什么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试题共四部分:文言实词解释、翻译句子、理解性默写、阅读选择题一、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纪念,思念2.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句中意为:3.其他重点实词(1)解衣欲睡欲:(2)月色入户户:(3)欣然起欣然:行:(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5)怀民亦未寝寝:(6)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中庭:(7)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8)盖竹柏影也盖:(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耳:二、翻译句子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理解性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清澈透明的句子是:“”2《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3.《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这几句包含作者能尽赏这清虚冷月仙境之快意,又隐隐有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
四、阅读理解选择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这篇散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C.遂至.承天寺(至:到)D.但.少闲人(但:只是)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B.念无与.为乐者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C.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诫子书》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B.怀民亦未寝.(寝:睡觉)C.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D.盖.竹柏影也(盖:差不多)5.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A.告之于.帝(《愚公移山》)B.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C.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邹忌讽齐王纳谏》)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庭下如积水空.明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佳肴》)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7.选出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22 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四季(2)散尽(3)潜游水中的鱼(4)参与,文中指欣赏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2)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答案:(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C.实是/欲界之仙都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析】选D。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按要求填空。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4)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答案:(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怎样理解《答谢中书书》的首句和末句的含意?答:答案:首句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
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颇有惆怅、寂寞之感,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得意之情。
6.课内阅读。
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四时俱.备( )②沉鳞竞跃..( )③五色交辉..( )④夕日欲颓.( )答案:①全,都②竞相跳出水面③交相辉映④坠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答案: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答:答案: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绘其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能背诵并默写本文。
3.揣摩、品读课文,理解作者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训练积累(15分钟小练)一、基础存盘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xīng)遂.至承天寺(suì)B.藻.、荇.交横(zǎo)(xìng)C.亦未寝.(qǐn)竹柏.影也(bó) D.念无与.为乐者(yù)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解衣欲.睡(想要)欣然..起行(高兴、快乐的样子)B.念.无与为乐者(想念)寻.张怀民(寻找)C.怀民亦未寝.(睡)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D.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但.少闲人(只是)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B.念/无与为乐者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庭下/如积水空明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
5.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被贬至黄州,《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C.“记承天寺夜游”中,“记”即游记,“承天寺”点明游览的地点,“夜”点明游览的时间。
D.《记承天寺夜游》通过记叙自己夜游承天寺的经过,描绘了月色的清澈透明,再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自己内心无比欣喜、陶醉之情。
二、阅读经纬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首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B.“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表明作者与张怀民情趣相投,都有着欣赏美景的情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课内基础积累】一、为下列划线字注音欲颓( ) 石壁()沉鳞( ) 与()其奇遂( )至藻()荇( ) 未寝()竹柏()二、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答: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答: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答、7、《答谢中书书》写出作者什么样的的思想感情?答:五、【迁移过关】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1-5题。
(10分)[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qǐng)夕日欲颓.(tuí)B.遂.至承天寺(suí)沉鳞.竞跃(lín)C.藻、荇.交横(xìng)能与.其奇者(yù)D.盖竹柏.影也(bái)相与.步于中庭(yǔ)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衣欲.睡欲:打算B.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C.念.无与为乐者念:思念D.水中藻、荇交横..交横:交错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做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作者。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几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4.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细读《记承天寺夜游》,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6.请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8.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9.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姓名:班别:座位:一.基础知识1.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
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因直谏得罪王安石,遂被贬黄州,曾写下《记承天寺夜游》,41岁时又被贬山东,中秋夜写下《水调歌头》,怀念七年未见的弟弟。
2.重要的词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翻译句子(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课文理解(一)文中的月色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描写月光的?请作简要分析。
(二)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三)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四)柳宗元写《小石潭记》与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三.同步检测1.哪两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A.皆若空.游无所依庭下如积水空.明 B.日光下.彻庭下.如积水空明C.如鸣佩环,心乐之念无与乐者 D.欣然起行斗折蛇行2.下面划线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凄.神寒骨 B.碎裂..奏牍之地 C.便实.钉之 D.月色入.户3.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哪一项不正确?()A.欣.然起行欣然:快乐 B.念.无与乐者念:想,想到C.寻.张怀民寻:寻找 D.盖.竹柏影也盖:大概4.下面哪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A.以其.境过清坐其中 B.楚王闻之.乃记之.而去C.寂寥无.人何处无.竹柏 D.盖.竹柏影也盖.地有高低四.能力提升(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和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1—4题。
(A)《记承天寺夜游》(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答案1.A2.C3.B4.D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6.(1)描写议论(2)闲,仙7.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古文八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8.(1)①于是,就,②睡觉,③共同,一起,④大概是(2)①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苏轼、作者)和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4)A9.(1)①考虑,想到,②只是(2)①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②月光照进门来,(我)高兴地动身出门。
(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10.(1)A(2)D(3)D(4)C,D11.(1)文学,东坡居士(2)B(3)A(4)比喻。
写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
(5)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12.(1)C(2)D(3)D(4)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5)不相同。
【甲】文重在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乙】文中赏月晚归,“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论述了得与失的关系,并“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表达了随遇而安的达观的生活哲理。
故两文的思想内涵不同。
(意对即可)13.(1)C(2)B(3)B(4)A(5)①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参考答案1.C2.B3.D4.(1)瞿塘峡、西陵峡、巫峡(2)水经注,郦道元,北魏,地理学,散文5.(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6.(1)①同“缺”,空隙、缺口,②如果不是,③甚,很,④回声(2)①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早上(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词语解衣欲睡欲:想要。
月色入户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至:到。
怀民亦未寝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交横: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表判断,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三)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3)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标一处)【详见本课“学法点津”】(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盖/竹柏影也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一起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5.填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院中的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阴晴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
弘楚中学团委会准备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诵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
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本次活动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5字)“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
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示例一】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示例二】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2)请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示例】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3)活动筹备组准备邀请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敏担任本次活动主评委,请你以团委会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第19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试基础题1.先学习,后做题。
(9分)“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
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iè,如:解送(iè sòng )、解元(i è yu 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2)解铃系铃()(3)识解字()( 4)解不开这个道理()(5)苏三起解()(6)跑马卖解()(7)使出浑身解数()(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9)把犯人解到县里()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6分)(1)怀民亦未寝()___ _____(2)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3.解释加粗的词。
(12分)(1)念无与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盖竹柏影也()(5)寻张怀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默写课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
(6分)5.本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学家、书画家。
本选自《________》。
(2分)6.本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7.读故事,完成题目。
(15分)有一天,本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
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
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
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
记承天寺夜游一、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积水空明..( ) (3)月色入户.( )..( ) (2)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 ) (5)念.无与为乐者 ( )(6)相与..步于中庭( )2.划分下列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把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作者虽不写月光,但通过高度传神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空明澄澈、幽静迷人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嘲、自矜而又自解、自慰的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6.本文短小精悍,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炉,细读这篇短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并完成填空。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本层以________为主;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本层以________为主;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本层以________为主。
其中重点对________进行了描写,给我们创设出________的意境。
7.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
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参与“感受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看风景去!(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词。
(2)请你仿照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10《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A.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 .相与步于中庭
C .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4、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 .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
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 .无所事事的人
才能欣赏到美景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 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 界,真让人心 醉神迷。
B. 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 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 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 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 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 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
《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 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8、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庭下如积水空明一一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一水中交错的藻、荇这样的水草,原来是竹子 和松柏的影子啊。
C.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1、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2、
本文的构思角度
是( )
A.
托物言志
E.即景生情 C.
类比象征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成绩:
)
B.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D .遂至承天寺(就,于是) D.以物喻人
)
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 。
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描写月光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的角度是________________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按“叙事、写景、抒情”―标示(3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
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
1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答
14、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
1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
10《记承天寺夜游》冋步练习
答案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A .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 .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 .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 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
界,真让人心 醉神迷。
B. 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 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 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 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 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 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
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
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8、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 庭下如积水空明
C )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D .遂至承天寺(就,于是)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 象征 D.以物喻人
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A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3、 横 4
、 A.托物言志 E.即景生情 C.类比
B )
B .相与步于中庭
C .水中藻荇交 5、 6、 A )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 《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
)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水中交错的藻、荇「这样的水草,原来是竹
B.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C.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
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
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或月夜美景)______ 。
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的角度是侧面描写(或视觉描写)(如果学生前面只答_:“庭下如积水空明”则为正面描写或视觉描写__ )—。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示(3分):①②
③|④|⑤⑥⑦
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
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________ 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1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答:①作者描绘的世界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②作者的心境是: _________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或: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
14、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
分析。
________ 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________ 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1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
反衬“吾两人”的“闲”。
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
“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