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血管瘤增殖、退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12.35 KB
- 文档页数:3
文献综述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伍玲玲张士发一、概述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最常见的婴儿期良性肿瘤,其起源于皮肤血管,由血管瘤干细胞(HemSC)产生[1],在儿童中发病率高达10%,男女比约1:3[2]。
传统分类法依据形态学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统称为血管瘤,并分为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
1982年,Mulliken等按血管内皮生物学特性分类法将传统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
1996年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ISSVA)制订了更详细的分类系统,并于2015年及2018年再次进行了修订,其将婴幼儿血管瘤依据形态分为单发型、多发型、节段型、中间型等,依据侵袭深度分为浅表型、深在型、混合型等。
IH以头面颈及躯干部好发,约占43.8%和31.0%[3],肌、粘膜、深部组织器官中也有少数发生。
IH多于出生后1周内出现,在2个月后迅速变大,3个月大概达到峰值,4~6个月时,肿瘤表现出萎缩趋势[4],具有明确增生、稳定、消退的自然病程。
迅速增长的病变不仅影响生理功能,还可能因其产生的损伤、出血、溃疡、毁容甚至呼吸道阻塞等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负担。
目前多认为在血管瘤增殖期前进行干预治疗是最佳时机[5]。
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近年关于IH治疗方法的研究,将其治疗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IH的发病机制报道不统一,其临床表现复杂程度不一,有显著个体差异,目前国内外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法。
部分皮肤IH简单,不需要特殊治疗。
对于危害较大的病变则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应优先紧急治疗可能会危及身体功能或生命的并发症[6]。
有治疗决定的家庭和临床医生应考虑诸如病灶位置、大小、数量、类型以及患者和家庭偏好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7],目前主要接受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联合治疗等。
二、治疗(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便简单、疗效肯定,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用药、局部瘤体内注射药、口服药、肌注或皮下注射药、静脉注射药。
Vol. 44 NO. 2APR. 2722第44卷第4期2227年74月赣南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GANNAN MEDI/AL UNIVERSITY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曾 勇1,谢明峰1,方 涛1,刘海金2,3,徐仙赞25,刘 潜45(赣南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脉管异常性疾病研究中心;4•基础医学院;•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赣州341000)摘 要: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未明,目前认为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可能是胚胎发育时期血管发育异常所致。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婴幼儿血管瘤的各种起源学说的科学性,为婴幼儿血管瘤 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等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干细胞;血管发生;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5779(2420)04 -0422 -05DOI :10.3766/j. imp 1001 -5779.6424.04.022Advanc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fantile hemangiomasZENG Yong 1 , XIE Ming-feng , FANG Tao 1 , LIU Hai-jin ,, XU Xian-yun ,, LIU Qian 4(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 Postgraduate students , Grane 202; 2. The First Affiliaten Hospital ; 3. The Research Centre farthe Studu l Vascalas Anomalirs 0 Jiangxi ; 4. School 0 Basic Medicina ; 5. Ken Laboratora ul the MinisPa nl Education for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i 0 Caraiovaschlas ant Cerebrovascidar DOeases , Ganzhon , Jiangxi 341000)Abstraci : The pathogepesis of infan/lc hemangiomas is unknown , but cyrrenl studies suayest that the pathogepesis of in-fanPlc hemangiomas may be capsed by vascylar dysplasia duPng emboonic UeveCpmep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Wdiscyss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various theoPes aPout the origin of infan/lc hemangiomas throuah the pVospec/ve analysisof domes/c and inWrnaConal research proPpc/on. So a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etiology , pathogepesis and treatment of infan/lc hemangiomas.Key wordt : Infan/lc hemangioma ; Stem cell ; VaschCgenesis ; Pathogenesis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Uemangiomas , 1H )是新生儿常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多呈散发,其患病率较高,约为3%~16%,男女比例为/ 2.4,白人发病 率更高7]。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研究进展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性肿瘤[1]。
目前治疗血管瘤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冷冻治疗、激光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但传统上首选全身性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激素、干扰素、长春新碱等都曾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但这些药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并发症,限制了其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上的临床推广使用[2-3]。
2008年,普萘洛尔被发现对婴幼儿血管瘤有效[4],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治疗血管瘤的一线药物。
但β受体阻滞剂诱导婴幼儿血管瘤消退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总结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及消退的特点,并对β受体阻滞剂诱导血管瘤消退的机制综述如下。
1 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特点婴幼儿血管瘤好发于早产儿、女婴,在我国新生儿的发病率为l%~2% [5],出生后1年,发病率增加到12%[6]。
IH 大多于出生后1周发病,男女比例约为1:3。
低出生体重是血管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体重低于1 000g 的早产儿,IH 发病率是正常婴儿的2倍,上升到22.9%[6],婴儿体重每减少500g,患血管瘤的风险可增加40%[2]。
婴幼儿血管瘤其自然病程可包括增殖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7]。
其区别于脉管畸形等其他血管病变的主要特征可总结为:出生时没有或很小,出生后2~4周被患儿家长发现,4周~1年内快速生长,1年后开始消退,80%的患者在7~12岁就基本或完全消退[8]。
婴幼儿血管瘤有两个典型的快速增殖期,第一个在出生后4~6周,第二个在4~5个月[9]。
快速增殖期瘤体常表现为鲜红色,出现触痛、溃疡、出血等临床症状,该期血管瘤镜下常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密集呈团状,细胞圆而大,细胞团内见微血管增生,管腔内无血细胞[10]。
电镜下见内皮细胞有丝分裂活跃。
消退期常于出生1年后出现,该期瘤体色泽渐转为灰暗,体积逐渐缩小,镜下可见大量肥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呈扁平状,逐渐失去增殖能力,大部分微血管闭塞消失,以纤维脂肪组织增多。
婴幼儿皮肤增殖性血管瘤的治疗进展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4 下载:0<篇首>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新生儿发病率为1.1%~3.8%,到1岁时可高达10%~12%.男女比例为1:(3~5).在白种人中发病率较黑种人、黄种人高.好发于头面部,约占60%.Mulliken等[1]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特性将以前所谓的"血管瘤"分为增殖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Williams等[2]认为,此病会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较大的社会心理创伤,因此早期治疗非常重要.随着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增殖性血管瘤的治疗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治疗模式向美容模式转变[3].本文就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作者黄和平(330000,南昌,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整形激光美容中心) ;胡琼华(330000,南昌,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整形激光美容中心) ;刊名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 年11卷01期英文期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AESTHETICS AND COSMETOLOGY栏目名称继续教育被引次数7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鉴别诊断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2 下载:0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婴幼儿比较常见的血管性疾病,过去由于对两者的分类和诊断比较混乱,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不便,也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
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提出了血管疾病的生物学新分类,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归类为2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血管疾病。
血管瘤是多发于婴幼儿的良性肿瘤,大多数可以自行消退; 而血管畸形是血管结构的发育异常,不会自行消退,随患者的生长发育持续增长。
因此,对于确诊的血管畸形。
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这就要求临床医师能及时、准确、有效地鉴别诊断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本文就目前关于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秀娟母体文献2007'全国口腔和面部脉管性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会议名称2007'全国口腔和面部脉管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会议时间2007-07-20T12:00:00会议地点杭州主办单位中华口腔医学会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脉管畸形鉴别诊断分类号R732.2 R543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瘤的实验研究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9 下载:3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瘤的相关机制.方法以裸鼠为载体,将婴幼儿增生期毛细血管瘤标本剪成小块转种于裸鼠皮下.转种后第45天随机分成两组:曲安缩松组的每个瘤体瘤内注射曲安缩松0.05 ml(4 mg/ml), 生理盐水组的每个瘤体瘤内注射生理盐水0.05 ml.于注射前当天、注射后第3天、1、2周观察移植血管瘤变化,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结果移植血管瘤瘤内注射曲安缩松后,大多数瘤体迅速在2周内消退,而生理盐水组瘤体继续生长,光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均显示血管瘤处于消退状态.注射曲安缩松后,移植血管瘤糖皮质激素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Ki-67表达明显减弱. 瘤糖皮质激素受体阳性颗粒积分光密度在注射后第3天、注射后1、2周与注射前及同期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44±585比495±48;P<0.05,P<0.0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颗粒积分光密度在注射后第3天、注射后1周、注射后2周与注射前及同期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99±1336比407±76;P<0.05,P<0.01).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注射后2周与注射前及同期生理盐水组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19±2810比399±46;P<0.01).糖皮质激素受体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Ki-67的表达正相关(r=0.766, P<0.01;r=0.643,P<0.0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Ki-67的表达正相关(r=0.567,P<0.05).结论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曲安缩松)可能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阻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瘤的消退.作者俞松(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 ;刘文英(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 ;唐耘熳(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 ;魏艇(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 ;刊名中华医学杂志2005 年85卷16期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资助项目被引次数29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鉴别诊断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32 下载:7目的研究探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鉴别要点.方法以Mulliken和Waner分类为基础,选择1997年3月至1999年2月在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初诊,初步诊断为血管瘤未行任何治疗、8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患者81例.81例中,38例说服家长,随访观察,4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全组病例随访5~7年.38例病变外观呈红色草莓样、仅局限于皮肤的病变,均于2岁以内开始消退.30例病变外观草莓状并伴明显皮下肿物病变,20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退;10例皮下肿物逐渐长大,无消退迹象,其中4例组织活检,3例病理证实为血管瘤伴静脉畸形,1例为血管瘤伴动静脉畸形.13例病变表面皮肤淡蓝色或正常,均伴有皮下肿物者,7例有不同程度的消退;6例持续长大,无消退,其中2例活检,病理证实为静脉畸形.结论婴幼儿血管瘤均在2岁以内开始消退,血管畸形或血管瘤合并深部血管畸形(混合性病变)时,则病变持续长大,无消退.发病时间、病变的生长速度、病变表面皮肤温度、加压后的变化、病变周围皮肤是否有扩张显露的浅静脉、病变区能否扪及动脉搏动以及瘤内造影是否有明显增粗的回流静脉等指标是临床区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或混合性病变的重要依据.作者秦中平(276001,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省A级血管瘤特色专科) ;任莉(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病理科) ;李克雷(276001,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省A级血管瘤特色专科) ;刘学键(276001,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省A级血管瘤特色科) ;胡秀启(276001,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省A级血管瘤特色专科) ;刊名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 年40卷04期次数13婴幼儿血管瘤49例的诊断与处理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10 下载:4目的观察与记录婴幼儿血管瘤自然消退完成的年龄与美容结果.方法回顾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1986至2004年49例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年龄、初诊年龄、性别.用照片记录血管瘤的部位与体积,每隔3~12个月随访1次,直到血管瘤完全消退为止.49例中用泼尼松治疗16例,修整手术5例,其余33例未经任何治疗,观察并用照片记录直到自然消退为止.结果49例婴幼儿血管瘤中的33例(67%)完全自然消退,完全消退的年龄最早9个月,最晚10岁,平均5.4岁.消退后不留过多的皮肤、纤维脂肪、瘢痕,无血管扩张,有很好的美容结果.结论除具有严重并发症的婴幼儿血管瘤,例如扩张、破坏、阻塞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需即刻积极治疗以外,绝大多数患儿(观察随访到5~6岁)可完全消退,获得满意的效果.作者曾祥辉(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赵福运(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张建国(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张震康(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俞光岩(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何冬梅(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刊名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 年40卷03期小儿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三例报道及文献分析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7 下载:0<篇首> 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BRBNS)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等多处海绵状血管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在小儿至成人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在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往往仅表现皮肤病变,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由于人们对该病认识不足,因而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以致于到青少年、乃至成人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得到重视.2003年9-10月,我院收治3例BRBNS,现结合检索到有完整病史的39例国外病例,分析如下.作者邓朝晖(20002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儿科) ;许春娣(20002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儿科) ;舜年(20002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儿科) ;刊名中华儿科杂志2005 年43卷09期英文期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分类号R72栏目名称临床经验交流被引次数2电化学疗法治疗血管瘤22例分析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10 下载:0<篇首> 血管瘤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良性血管增生性肿瘤,发病率达3%,以前的治疗手段如激光、冷冻、局部硬化剂注射、手术切除等均有其局限性,尤其对重症血管瘤以及发生在颜面、会阴、前囟等特殊部位的一些血管瘤治疗尚存困难.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mical therapy,EChT)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治疗肿瘤的方法,是在瑞典专家Nordenstrom[1]提出的生物闭合电路学说(biological closed electric circuits,BCEC)基础上建立的,由我国辛育龄等首先将该法引入中国并用于临床肿瘤的治疗.我院自2000年12月至2004年6月共用电化学疗法治疗体表血管瘤22例,取得较好疗效.作者刘彩霞(山西省儿童医院外科,030013) ;陈瑞(山西省儿童医院外科,030013) ;唐伟椿(山西省儿童医院外科,030013) ;杨晋明(山西省儿童医院外科,030013) ;刘志刚(山西省定襄县人民医院外科) ;刊名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 年5卷05期栏目名临床研究称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疗效再探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13 下载:2目的对皮质类固醇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明确激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适应症.方法对采用激素口服和局部注射治疗的56例婴幼儿血管瘤随访8年,依据瘤体生长的快慢和出生时有无皮损等临床特征,按Mulliken的生物学分类法分为39例血管瘤和17例血管畸形,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39例真性血管瘤激素治疗有效并最终消退,而17例血管畸形激素治疗无效.结论激素治疗血管瘤的适应症应为生物学分类诊断方法中的增生期血管瘤,而血管畸形和消退稳定期的血管瘤则不应采用激素治疗.作者刘燕(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陕西,汉中,723000) ;刊名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 年19卷08期英文期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关键词皮质类固醇激素血管瘤血管畸形分类号R739.5栏目名称临床经验被引次数 2VEGF bFGF C-myc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中的作用及相关性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3 下载:0目的探讨VEGF、bFGF、C-myc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增生期和38例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VEGF、bFGF、C-myc.结果VEGF、bFGF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均为100%,而在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3.68%,84.21%,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C-myc在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增生期血管瘤81.25%,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Spearman相关分析,VEGF与bFGF在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呈正相关(rs=0.523,P<0.01; rs=0.541,P<0.01),而C-myc和VEGF在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呈负相关(rs=-0.413 ,P<0.05;rs=-0.472,P<0.01).C-myc与bFGF在增生期血管瘤中呈负相关(rs=-0.475,P<0.01),在消退期血管瘤中无相关性(rs=-0.229,P>0.05).结论VEGF,bFGF,C-myc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bFGF共同促进血管瘤增生,而C-myc与血管瘤增生、消退有关.作者王康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04) ;孙亚丽(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04) ;黄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04) ;靳耀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陕西安,710004) ;康安静(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04) ;孙润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陕西安,710004) ;杨军(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04) ;张镁(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陕西安,710004) ;刊名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 年19卷01期英文期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C-myc 婴幼儿血管瘤分类号R739.5栏目名称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被引次数2婴幼儿血管瘤800例病因及疗效分析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8 下载:1目的:探讨母孕期病毒感染与血管瘤发生的关系及尿素治疗血管瘤的疗效分析.方法:对800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和100例正常婴儿母亲进行母孕期健康情况问卷调查及血管瘤患儿尿素注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母亲孕期病毒感染率较正常婴幼儿母孕期病毒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即显著升高;尿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肯定.结论:母孕期病毒感染与血管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应积极预防,尿素治疗血管瘤疗效明显.作者徐泉(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04) ;孟保英(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 ;段怡涛(西安交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04) ;李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04) ;刘宾(西安市中心医院整形美容科) ;刊名中国美容医学2005 年14卷01期英文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期刊名关键血管瘤尿素病例分析词分类R654.3号栏目皮肤与激光美容名称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项目人血管瘤裸小鼠移植模型中内皮细胞形态学动态研究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2 下载:0目的:该研究拟借助既往对人类恶性肿瘤和部分良性组织建立免疫缺陷动物在体模型的研究思路和经验,将增殖期人血管瘤移植于免疫缺陷的裸小鼠皮下,建立其异种移植动物模型,并动态观察移植瘤的生长状况和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结论:将增殖期人血管瘤组织移植于免疫缺陷的裸小鼠体内,可建成异种移植人血管瘤在体动物模型.移植瘤大部分存活并生长,在度过缺血期后,表现快速增殖,继而自发出现缓慢消退.形态学观察表明,移植瘤形态学动态变化与人血管瘤自然状态下的变化相似,且整个观察过程中移植瘤内的内皮细胞主要为人内皮细胞,移植瘤在宿主体内保持了相对独立性.该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人血管瘤早期快速增殖而后自行缓慢消退的自然过程,操作简便,移植存活率高,不脱离在体环境,观察周期短,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研究人血管瘤生物学特性的在体动物模型.鱼肝油酸钠、得保松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混合性血管瘤疗效分析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4 下载:0<篇首> 作者选择体积较小的混合性血管瘤136例,采用局部液氮冷冻,配合局部注射5%鱼肝油酸钠和(或)得保松注射液,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作者李冬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450052) ;余蜀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450052) ;于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450052) ;刊名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 年21卷03期英文期刊名CHINA JOURNAL OF LEPROSY AND SKIN DISEASES栏目名称经验交流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7 下载:1幼年性血管瘤(infantial hemangiomas)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由于其确切病因不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新的血管瘤分子标志相继被发现.可溶性细胞因子、基因突变、内皮祖细胞、细胞凋亡等在血管瘤发病中的作用已被众多学者所证实.本文对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作者王延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上海,200011) ;蒋欣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上海,200011) ;郑家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颌面外科,上海,200011) ;张志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上海,200011) ;刊名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 年3卷01期栏目综述名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引6次数血管瘤同位素治疗体会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15 下载:0<篇首> 血管瘤是先天性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并随年龄丽增大.由于好发人群为婴儿,因此实行手术治疗不易被患者家属所接受,而32P或90Sr敷贴治疗皮肤疾患简便、无痛、无创伤、疗效肯定,婴幼儿患者可以在甜美的梦中接受治疗,因此,此方法也极易被患儿家属所接受.我院自1999年开始血管瘤的同位素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作者张文(章丘市人民医院,山东,章丘,250200) ;陈岩(章丘市人民医院,山东,章丘,250200) ;刊名中国辐射卫生2005 年14卷02期英文期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HEALTH分类号R817栏目名称工作报告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bcl-2和bax与细胞凋亡的研究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4 下载:0目的研究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与婴幼儿血管瘤细胞增生、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在血管瘤增生、消退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bcl-2阳性表达率在增生期和消退期分别是82.14%和46.67%,两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消退期与血管畸形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ax在血管瘤增生期和消退期均为100%表达,与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cl-2和bax在血管畸形组织中均不表达.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期和消退期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为30.52±10.25和80.22±6.82;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分别为11.40±8.90和4.79±3.63,两者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AI 与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r=-0.318,P<0.05),AI 与bax 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077,P>0.05),AI 与bcl-2/bax 比值呈负相关(r=-0.307,P<0.05).结论在血管瘤增生消退中存在着逐渐活跃的凋亡现象,细胞凋亡是血管瘤的典型生物学特征,是血管瘤的自然消退的关键因素.bcl-2和bax 参与了血管瘤中细胞凋亡的调节.作者王元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 ; 黄莺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 ; 王康敏 (710004,西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 ; 李恭才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 ; 杨军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病理科) ; 靳耀锋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 ; 康安静 刊名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5 年26卷03期英文期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关键词血管瘤 基因,bcl-2 细胞死亡,程序 栏目名称临床研究 被引次数 2平阳霉素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婴幼儿腔颌面部血管瘤疗效观察下载全文 加入收藏夹 点击:11 下载:0<篇首>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出生时或出生不久,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它占全身血管瘤的60%[1].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等,可造成颜面部畸形、功能障碍,且可引发感染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我科采用平阳霉素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分类号R739.8栏目名称短篇报道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35例临床分析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2 下载:0<篇首> 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其传统治疗方法一般为手术和局部注射硬化剂.最近我科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各种血管瘤患者3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作者阿力比亚提·艾尼(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四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马斌林(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耿中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四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刊名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 年28卷07期英文期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分类号R978.7 R732.2栏目名称短篇报道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3 下载:0目的探讨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外科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对92例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接受手术治疗者追踪观察术后效果及并发症. 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切除肿物,其中81例行含血管瘤及腮腺组织整体切除,11例仅行腮腺浅叶和血管瘤切除术.累及皮肤总28例,占30.4%,所有病例均未输血.术后出现暂时面瘫18例,占19.7%,永久性面瘫1例.1例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术后创口延迟愈合13例,占14.2%.追踪最长达3年,最短1年,所有病例远期局部凹陷不明显.英文期刊名MODERN HOSPITAL关键词血管瘤腮腺肿瘤外科治疗并发症分类号R73栏目名称临床探究对放射性32P敷贴治疗皮肤血管瘤患儿家属宣教的效果评价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6 下载:0目的加强放射性32P敷贴治疗皮肤血管瘤患儿家属的护理宣教,提高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1997年5月~2004年5月行放射性32 P敷贴治疗的皮肤血管瘤婴幼儿32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患儿家属进行系统、全面的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护理知识宣教,发放宣教小册子和宣教图片,进行必要的电话随访指导.结果经过加强宣教后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患儿家属人数明显提高, 实验组中的痊愈、基本痊愈的治疗效果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治疗护理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对患儿家长加强知识宣教及护理指导,使得家长能积极有效地配合治疗护理,增强疾病治疗效果,减小放射性皮炎和皮肤感染的发生,对患儿早日康复有实际意义.作者陈丽春(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300) ;陈琼芳(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300) ;廖玉联(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300) ;刊名现代医院2005 年5卷07期英文期刊名MODERN HOSPITAL关键词放射性治疗皮肤血管瘤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分类号R1栏目名称社区服务被引次数128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治疗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3 下载:0目的:探讨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手术治疗要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8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年龄2个月~1岁,均施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或血管瘤切除术,随访1~5年,检查患者有无永久性面瘫等并发症.结果:创口全部Ⅰ期愈合,无感染、无永久性面瘫等并发症.结论: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保护面神经及控制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作者焦光辉(河源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广东,河源,517000) ;刊名实用临床医学2005 年6卷08期英文期刊名PRACTICAL CLINICAL MEDICINE关键词血管瘤外科手术婴幼儿分类号R739.8栏目名称临床五官科学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的研制及其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的基础研究下载全文加入收藏夹点击:4 下载:2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最常见的婴幼儿疾病,而血管畸形还可出现在成年人,口腔颌面部是其最好发部位,占全身的60﹪.由于口腔颌面部病变发生部位的特殊性,常造成颜面畸形及功能障碍,并且可能继发感染和出血等,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根据临床应用观察,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方法,对于血管瘤和范围较小的海绵状血管畸形疗效佳,但对于范围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畸形,则需较长治疗周期;对于动静脉畸形效果欠佳.基于目前平阳霉素在血管瘤或血管畸形中停留时间短,为了达到提高和延长平阳霉素局部浓度和时间,提高疗效,缩短平阳霉素的治疗周期,减少用药剂量和全身毒副反应,以及减轻病员负担的目的,该课题采用牛血清白蛋白为载体,研制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PYM-AMS)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该研究经过对比分析,采用乳化热固化法,在140℃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39.422 μ m的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其载药量达26.47﹪,同时具备缓释效果,24h释放88﹪,经5号和6号药典筛筛分,分装.经过对日本大耳白兔的急性毒性实验和安全性实验,表明制备的微球没有明显毒副反应.通过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的生长抑制研究,表明该研究中制备的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与临床使用的平阳霉素注射剂的药效一致,并有缓释作用.通过日本大耳白兔的耳中央动脉注射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和单一平阳霉素注射剂,观察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的影响,显示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同时具有动脉机械栓塞和药物作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动脉壁增厚、闭锁以及小静脉壁增生.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的作用强于单一平阳霉素注射剂.为临床采用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治疗血管畸形提供了组织学和形态学的依据.该课题通过研制的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经前期的体内外实验研究,为其应用于临床血管畸形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并较为系统地探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畸形的可能机制,且首次提出肌纤维母细胞在其中的作用.。
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女性多发,男女比例约为1:3~5。
40%的IH发生于面部,其次是颈部20%。
IH 有其独特的自然病程,患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出生后数周开始快速增殖,1岁左右开始缓慢消退,历经数年、甚或十年完全消退。
临床上通常将IH分为三期:增殖期(3~12月)、消退期(1~3岁)和消退完成期(3~7岁)[1]。
目前IH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对IH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胎盘理论胎盘理论是血管瘤发病机制中的经典理论,众多证据支持这一理论。
1.1 IH和胎盘组织表达相同的细胞表面标志: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对葡萄糖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它能为细胞的代谢增殖提供能量。
在正常组织中它只表达于具有血液-组织屏障功能的微血管上皮,如中枢神经系统、胎盘滋养层,而在正常皮肤、皮下组织的血管系统中不表达。
North 等[2]研究发现GLUT-1在血管瘤病例中高度表达,而在血管畸形中不表达,可将GLUT-1作为鉴别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组织学标志。
North等[3]在血管瘤组织中检测到了在胎盘绒毛内皮细胞特异表达的表面标志:FcRγII(Fc recptorγII, FcRγII,又称CD32)、Lewis Y 抗原(Lewis Y antigen,LeY)、分层蛋白(merosin),这些标志物在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中不表达,提示血管瘤源于“意外”脱落后增殖的胎盘细胞。
Barnes等[4]研究证实胎盘绒毛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瘤内皮细胞具有相似的基因表达谱,如共表达GLUT-l、Lewis Y、CD32 等胎盘标志物。
上述细胞表面标志的相同表达,提示血管瘤可能来源于胎盘细胞,推测胎盘内皮细胞可由绒毛膜绒毛进入胎血循环,在胎儿体内进行克隆化增殖,形成血管瘤。
儿童血管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李基伟综述吴学伟审校作者单位大理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云南省,6),通讯作者吴学东,3@63综述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病,由胚胎时期血管网增生所形成。
胚胎早期,原始血管是一种单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管状物。
它们在间质中形成一个致密的网,以后随着各器官和组织的发育,原始血管网逐渐分化成为器官与组织间相互联系的血管丛,根据原始血管内的流量和压力,形成供应血管或引流血管。
体表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网易发生不规则的局部增生,日后即形成血管瘤。
血管瘤可生长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以皮肤和皮下组织占绝大多数,其次为口腔粘膜和肌肉。
较少见于骨骼、肝、脾和颅内,偶尔发生在消化道、肾、心、肺等部位[1]。
基础学科的进步推动了对该病的研究,且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国内外学者针对儿童血管瘤在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中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有了大量报道,现综述如下。
一、儿童血管瘤的分型1、传统分型:①毛细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可分为新生儿斑、葡萄酒斑及草莓状血管瘤。
新生儿斑是由于毛细血管扩张所致,是一种淡红色或淡蓝色的表皮病变,出生时即存在,一般在数月内逐渐消失。
葡萄酒斑是由于毛细血管扩张所致,不高出皮肤表面,出生即存在,很难消失。
草莓状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细血管组成,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也可因为血管栓塞而自行消失。
②海绵状血管瘤。
由扩张的血管腔隙或血管窦组成(以静脉为主),腔隙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海绵状,自行消失的可能性小。
③蔓状血管瘤。
由极度扩张的小动脉与小静脉互相交通而成,不能自行消失。
④混合型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与毛细血管瘤成分同时存在。
2、组织学分型:传统的血管瘤命名和分类方法非常繁杂,且与血管瘤的自然病程及临床特征无直接关系,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难以起到指导意义。
1982年M ulliken搜集49例样本,依据血管瘤生理特性、血管瘤显微镜下组织学特征、血管瘤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将血管瘤分为两类:①血管瘤(Hemangio mas)。
婴幼儿血管瘤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婴幼儿血管瘤为良性先天性血管病变,在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2%,男女发病比例为1:3~5。
约三分之一的患儿在刚出生即被发现有红色毛细血管扩张的斑点,其余大多在出生后2周才被发现[1]。
所有婴幼儿血管瘤都表现出特殊的病变过程,即瘤体增生后有一自发的缓慢消退过程[2]。
临床上婴幼儿血管瘤通常分为三期:增生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
目前,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
近年来的各种研究进展,可大体分为两大类。
1内皮细胞具体来源的内在理论机制假说1.1婴幼儿血管瘤胎盘来源假说:由North等[3]在2000年首次提出,他们研究发现婴幼儿血管瘤均表达胎盘微血管标志物——层粘连蛋白、FcγRⅡ、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和LeY,鉴于血管瘤独特的临床特点及与胎盘抗原的相似性,他们提出了血管瘤起源的两种假设:血管瘤是入侵的血管形成细胞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的间质中向胎盘微血管表型不规则分化的结果;血管瘤来源于栓塞的胎盘细胞。
Barnes等[4]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比了胎盘和婴幼儿血管瘤基因转录情况,发现其相似性远远超出了其他8种组织和其相关来源的病变组织的基因转录水平的相似性,进一步支持了该假说。
1.2 内皮祖细胞来源假说:由Kleinman等[5]在2003年第一次提出,该研究小组通过分析血管瘤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中内皮祖细胞数,发现其比例为健康志愿组的15倍。
此外,他们将获取的健康志愿者的内皮细胞在体外培养,发现也可以表达血管瘤特异的表面标志物:CD32与分层蛋白。
上述研究提示血管瘤细胞与内皮祖细胞在分子生物学上具有相关性。
1.3 血管瘤干细胞来源假说:由Khan等[6]提出,认为在血管瘤增殖期出现大量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扩增,其来源可能为原本就已存在的血管瘤干细胞的克隆性增生。
该研究小组从血管瘤组织中分离出具有干细胞表面特异标志CD133的细胞,并证明此单克隆细胞具有多项分化的潜能。
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血管瘤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从已存在的血管中形成新的血管,涉及内皮细胞、周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生成血管的细胞因子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
增殖期血管瘤的突出特点是内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血管迅速生长,内皮细胞核大而淡染,细胞基底膜呈多层结构,可见增生的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该时期血管瘤组织的主要成分包括聚集成簇并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的内皮细胞以及无典型官腔样结构的血管条索。
在血管管道周围存在大量的间质细胞,结缔组织很少。
在自然病程中,血管瘤的增殖期结束后会自发、缓慢的进入消退期,血管瘤的消退表现为血管瘤生长减慢甚至停止、病变中心组织发白,在病理学上,内皮细胞减少,逐渐显现血管管腔样结构,扁平的内皮细胞覆盖血管管腔,随后管腔逐渐增大,甚至可能在管腔中出现红细胞。
间质细胞逐渐减少,细胞外基质开始分解,扩大的管腔为多层基底膜所围绕。
当其消退完成后,其组织结构则表现为少数散在的由细长的内皮细胞构成的厚壁管腔,且伴有丰富的间质纤维脂肪组织。
有时在一个标本上不同的地方显示多个时期的表现,表明在血管瘤的演进中,发生着一系列持续性的变化。
作为广泛使用的RAS抗高血压分子调节剂及其对癌症风险潜在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研究报道。
一项创新性研究表明,使用ACEI和ARBs可以降低患某些癌症的风险,特别是涉及女性的癌症。
已有关于RAS抑制剂应用于肿瘤的meta分析表明,RAS抑制剂的使用能够延长其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1]。
卡托普利(ACEI)被证实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具有耐受性,并能够降低前列腺癌患者的复发率。
而培哚普利作为一种与其他传统治疗相结合的联合疗法,降低了肝细胞癌复发的风险。
一些实验已将Ang1-7/MAS轴用于乳腺癌化疗前后、耐受良好的转移性肉瘤[2]和一些晚期的实体肿瘤,结果对一些患者是有益的。
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来阻止神经递质的结合,就阻止了肾素的分泌及其作用,从而导致血压的降低[3]。
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目前对婴幼儿血管瘤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于对血管瘤发病机制的认识不够彻底。
为了更有效彻底的治疗该疾病,有必要开发研究新的血管瘤动物模型,以期阐明血管瘤发生、发展及消退的确切机制,为血管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开辟新思路。
本文回顾分析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血管瘤发生、发展及消退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进展【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018-02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infantile hemangiomaLiu Ke, Li Pingsong.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 (Northern Jiangsu People's Hospital),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225001,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hemangioma is lack of effective method, the reason is that not en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hemangioma thoroughly. In order to more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he disease,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new aneurysm animal model research, in order to clarify hemangioma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resolve the exact mechanism,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mangioma in new idea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hemangioma and retreat mechanism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research trends are prospected.【Key words】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Hemangioma; The pathogenesis of; Progress婴幼儿血管瘤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据报道[1],其发病率高达3%~5%,男患儿与女患儿的患病比例为1:3~5,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大量血管增生为主要病理学特征的血管病变。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瘤体在早期增长迅速,有时可自行消退。
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局部注射治疗、手术切除等。
本文旨在对上述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方法及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婴儿;血管瘤;β受体阻滞剂;手术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发生在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肿瘤,一般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良性增生所致[1]。
瘤体多在出生后几周后开始明显变化,之后快速增长并于3~5个月达到其最大体积80%。
有部分患儿在1岁左右可自行消退,未经治疗的瘤体常伴有退行性改变,如瘢痕、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松弛等[2]。
根据瘤体的位置、大小、影响功能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本文就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1治疗1.1口服药物治疗1.1.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作为IH全身治疗的一线药物,对增生期及消退期血管瘤、肝脏血管瘤和呼吸系统血管瘤都有较好的效果。
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收缩毛细血管、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口服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治疗IH的副反应主要有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低血压、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痉挛、低血糖及高血钾等[3],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检查患儿生命体征。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IH的有效率为88.75%,是其他治疗方式1.19倍,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lH的最佳年龄为出生后1个月,最佳推荐剂量为2~3mg/kg/d。
口服普萘洛尔适用于各种IH,对处于增殖期的IH患儿效果最佳。
1.1.2糖皮质激素口服糖皮质激素最佳剂量是2~3mg/kg/d,典型的治疗方案是4~12周,逐渐减量,完成治疗周期并停止用药6个周以上才可进行疫苗注射。
糖皮质激素的大量的应用会造成较大的不良反应,如:满月脸、水牛背、增加感染风险等。
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艾君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3(22)20
【摘要】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皮肤科最常见的血管瘤,影响达婴幼儿的5%。
最近一项澳大利亚新生儿前瞻性研究指出,6周岁新生儿的血管瘤发病率为2.6%。
美国的一项相似研究发现,4.5%的婴儿血管瘤发生于3个月的婴儿。
IH是一种良性肿瘤且极少发生癌前病变,在出生时通常不存在,而出生后几周内即会出现。
【总页数】4页(P2080-2083)
【作者】艾君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四川泸州 6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薛文丽
2.β肾上腺素受体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中作用的探讨 [J], 刘超;刘少华;王丽丽;魏奉才
3.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与病毒感染研究现状 [J], 傅荣华(综述);袁华;吴欣乐(审校)
4.婴幼儿面部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春翔;孙亚夫
5.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曾勇; 谢明峰; 方涛; 刘海金; 徐仙赟; 刘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医学20l睥1月第16卷第1期总第192期ContemporaryMedicine。
Jan.2010,V01.16No.1IsSUeNo.192婴幼儿血管瘤增殖、退化机制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要幼儿。
血管瘤;增殖。
退化刘国株血管瘤是婴幼II.最常见的良『蜘中瘤之一,发病率在》%~1∞0左右,好发于头面部。
血管瘤发病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多于男,比例约为3:l。
在早产JL中,低出生体重是血管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体重每减少soog,患血管瘤的风险可增N40%W。
婴幼儿血管瘤具有独特的生命周期,基本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增殖期和退化期。
出生后凋到侗被患儿家长发现,碉一1年内快速生长,1年后开始消退,80%患者在7-12岁左右就基本或完全消退。
目前,血管瘤的增殖及退化演变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近年来,研究表明,许多因子参与了血管瘤增殖及退化过程。
1与婴幼儿血管瘤增殖有关的因子1.1雌二醇(E2)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睾丸及肾上腺也能分泌少量,其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可促进细胞DNA、RNA和蛋白合成,刺激细胞分裂增殖。
研究表明四,正常外周血清、血管畸形外周血清与血曹瘤外周血清三者间E: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依次增加。
血管瘤E: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二者;而血管畸形E:表达与正常儿童有差别,但相差不大。
雌激素作为—种促有丝分裂原,能与胞核内的雌激素受体(ER)结色发生构象改变,作用于转录辅助因子'导致特异性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促进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分裂增殖。
血管瘤中的E:在多种生长因:rr(VEGF,MMP,bFGF等)的参与下'通过与ER结氙可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
1.2VEGFVEGF是—种糖基化分泌性多肽因子,分子量约48KD,VEGFmRNA不同剪接,形成6种VEGF变异体,分别含有121、145、165,183、189、206个氨基酸残基,以二硫键连接成同源二聚体,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诱导血管形成等作用,是广泛存在的内皮细胞特异性生长因子,它对内皮细胞有极强的促有丝分裂作用。
王康敏等Ⅲ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观察VEGF的表达,在增生期血管瘤中均为阳性,且着色较强,而在消退期血管瘤中明显降低,从而表明VEGF在血管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3bFGFbFGF是一种多肽生长因子,与肝素有很强的亲和力,它能诱导中胚层的分化,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诱导或促进毛细血管形成,增加胶原酶及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的产生、释放,后者是组织增生的关键产物。
研究【31发现bFGF在增生期血管瘤均为。
2,~“3+升,而在消退期逐渐降低,表明bFGF参与了血管瘤增生,消退的发展过程,提示bFGF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4端粒体逆转录酶(TERT)TERT是细胞内依赖RICA的DNA聚合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为端粒末端不断合成DNA,使细胞能够持续分裂。
其常在肿瘤细胞、生殖细胞及干细胞等具有强大分裂能力的细胞中呈高度表达,而该酶在成熟体细胞中很少表达。
在增生期血管瘤中的TERT作者单位:061001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刘国林)表达均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第一。
1.5缺氧诱导因子-1c【(HIF-Ia)血管瘤增殖期血管内皮细胞内可发现明显增高的HIF一1仅表达,而消退期的表达则明显降低;再将血管瘤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比较,后两者HIF一1o【表达较血管瘤中有明显差异(低表达)嘲。
这说明血管瘤内可能存在着缺氧微环境,诱导HIF一1c【产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活跃增殖,尤其是在增生期。
而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中HIF—l0【仅低表达,可能是在这些组织中并不存在缺氧现象,不存在诱导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
1.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李劲松等蚓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中iNOS蛋白的表达时,发现血管瘤组织中iNOS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血管畸形,说明血管瘤与血管畸形除了在组织细胞形态和细胞增殖能力等不同外,在病理生理方面还存在有差异,因为iNOS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静息的细胞极低表达或缺乏,而在病理状态下可以过度表达,可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虽然增生期的iNOS蛋白阳性率比消退期高,但两期比较却没有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在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所含消退期改变的成分多少不等而造成的,若所含消退期的成分多,则iNOS蛋白的阳性率也低;相反,若所含消退期的成分允则iNOS蛋白的阳性率也高。
2与婴幼儿血管瘤退化有关的因子2.1Fas/FasLFas为非特异性抗原分子,在人体组织和细胞中都可表达或经激活诱导表达,在胸腺、肝脏、心脏、肾脏、卵巢、子宫、皮肤以及激活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细胞、造血系统细胞中广泛存在。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都和Fas系统的异常相关。
细胞Fas表达增加,使得细胞凋亡率增加。
研究发现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Fas和FasL表达增加,尤其是在增殖晚期和消退早期的血管瘤组织中,Fas和FasL表达最显著。
Fas和FasL是—对和死亡受体通路相关的细胞膜表面分子,Fas和FasL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的增加,提示血管瘤的消退可能与Fas和PasLfr导的细胞凋亡相关。
研究显示Fas在Jurkat细胞中表达量很高”1,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Fas表达量很低,通过某种因子(如IeN-v)刺激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Fas表达量可明显增加捌,廖洪跃等例采用Jurkat细胞中的Fas表达量作阳性对照,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Fas表达量作阴性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Fas㈩细胞数量达(90.97+2.36)%。
与阳性XCN,细胞Fas表达量接近,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细胞Fas表达量,血管瘤内皮细胞高表达.Fas蛋白,提示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凋亡可能与Fas/FasL相关。
2.2Rb及P21Rb和P21抗原在小儿血管瘤增生期少量表达,在退化早期的血管瘤组织中阳性表达最强,阳性细胞率也最高,在血管畸形组织中仅有少量表达。
Rb的表达在血管瘤各期中基本一致。
在增生期血管一27——黔综述一∽§暑瓯万方数据当代医学20l眸1月第16卷第l期总第192期ContemporaryMedicine。
Jan.2010,V01.16No.1IssueNo.192瘤组织中PCNA抗原呈强阳性表达,而Rbt及P2l不表达或呈弱阳性表达,肿瘤组织内仅见少量凋亡细胞,退化期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ftb及P2l的阳性表达率呈明显增高,血管瘤组织内可见大量的凋亡细胞“”。
Rb和P21表达和激活与血管瘤的退化有密切关系,其机制可能与Rb他l参与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的调控与介导有关。
2.3C-mycC-myc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既具有转录功能又能抑制转录,对细胞有双重作用,既促进增殖,又诱导凋亡,C-myc是细胞中对血清和生长因子作出迅速反映的早期应答基因。
当环境中有足够的生长因子存在时,myc蛋白与Eax形成杂合二聚体,调控0DC促进细胞生长。
因此只要环境中有足够的生长因子存在,C—myc表达,细胞仍呈增殖状态。
只有生长因子缺乏细胞不能增殖时,过度表达的C—myc可诱导细胞凋亡。
研究D1发现在增生期血管瘤虽有C—myc表达,但是由于VEGF、bFGF的高表达,细胞仍处于高增殖状态,血管瘤生长。
消退期C—myc表达水平增高,而VEGF、bFGF显著降低或缺乏,细胞则以凋亡为主,提示由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不同,C-myc的作用不同。
2.4葡萄糖转运蛋白一l(GLUTl)GLUTl是婴幼儿的一种特异性标记物。
GLUTI是一种单糖转运蛋白,正常情况下在血液组织(脑、视网膜、胎盘、神经内膜)屏障的微血管内皮上有表达,而不在皮肤上表达。
在增生早期,较多血管瘤内皮细胞表达GLUTl;增生中期,绝大部分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散在分布的内皮细胞表达GLUTl,增生晚期,GLUTI表达迅速减弱;消退期血管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不表达GLUTI。
所有海绵状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畸形、正常皮肤软组织中的小动静脉和微血管均不表达GLUTl。
提示GLUTl是血管瘤内皮细胞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型,而不是其固有特征,GLUTI表达是血管瘤内皮细胞适应代谢需要而产生的“”。
2.5p16抑癌基因p16的表达产物(MTSI)是细胞周期素依耐性激酶(CDK4)的抑制蛋白,而CDK4是增殖周期从G.-S期转化的关键因子,p16蛋白正是特异地与CDK4结合,使之失活,从而抑制细胞的过度分裂,成为细胞增殖过程中的负调控关键因子。
p16基因缺失、突变、或过度甲基化等异常使细胞无节制的分裂增殖,失去控制,成为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
p16蛋白在血管瘤消退期明显高于增生期,而在血管畸形组织中不表达,提示p16对血管瘤内皮细胞有调控作用。
在血管瘤形成的早期,由于bFGF、VEGF等血管形成因子起主要作用,引起内皮细胞分裂、增殖“2J,p16蛋白表达的缺失,又失去了对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使血管瘤迅速生长。
而在消退期p16的存在,抑制了内皮细胞由Gl期向S期转化,使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受到抑制,血管瘤消退。
提示p16与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生抑制有关,而与血管畸形无关“…。
2.6TRAILTRAIL又称Apo-2L,与FasL(Apo-1L)具有较高同源性。
TRAIL有两类受体:死亡受体(DR)和“诱骗”受体(DcR),TRAIL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死亡受体结合,通过其下游的受体结合分子向细胞内传递死亡信号,最后通过Casepase弓l发细胞凋亡“引。
人体大多数正常组织细胞、外周淋巴细胞及肿瘤细胞都可表达TRAIL。
Robert等在体外用TRAIL处理多种肿瘤细胞,结果发现这些细胞都可以发生凋亡,证明TRAIL可诱导细胞凋亡。
黄莺等“列证实TRAIL在血管畸形中全部为阴性,与血管瘤中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血管瘤消退期的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期,表明TRAIL在血管瘤消退中起重要作用,可能血管瘤消退与TRAIL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2.7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血管瘤增殖期,内皮细胞增殖活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质及mRNA表达明显增加闷,糖皮质激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糖皮质激素能非常明显地抑制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也表明体外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抑制其增殖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现已知道,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效应需通过GR介导,即激素和GR结合形成激素一受体复合物,与靶基因中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相互作用,调节靶基因的表达,最终引起各种生物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