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特色小镇与贫困治理
- 格式:doc
- 大小:44.39 KB
- 文档页数:8
特色小镇报告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发展的日益壮大,特色小镇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
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前往探索和体验。
本篇报告将对特色小镇的意义和特点进行探讨,并着重介绍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划和布局,依托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独特资源,打造出具有特色和魅力的小型城镇。
特色小镇旨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吸引人们投资、居住和旅游。
它们通常具备多元化的功能,不仅拥有传统的商业和居住区域,还融合了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等元素。
一个成功的特色小镇需要具备清晰的定位和特点。
首先,特色小镇需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例如美丽的自然风光或者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
其次,特色小镇需要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特色,打造出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同时,特色小镇还应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和服务。
最后,特色小镇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色发展,以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特色。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特色小镇众多,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例如位于江苏无锡的蠡园,以其精美的园林和传统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里的建筑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气息,游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湖泊和水上花园。
此外,蠡园还有许多知名的文化活动,如无锡戏曲节和梨花节,吸引了国内外观光客的关注。
另外一个例子是位于四川乐山的峨眉山城。
峨眉山城位于蜀山深处,拥有壮美的山水景色和丰富的佛教文化。
这里有许多古刹和庙宇,吸引了大批信教者前来朝拜。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宁静和平和的氛围,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
除了以上的特色小镇,还有许多其他具有独特特色的小镇,如位于云南大理的古城和位于河北秦皇岛的北戴河等。
这些特色小镇各具特色,各自呈现出精彩的风景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特色小镇的兴起不仅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旅游业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离城市喧嚣、接触自然、感受文化的机会。
提升贵州特色小镇发展质量的路径研究—以贵州丹寨万达小镇为例摘要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贵州丹寨万达小镇为例,通过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环境和文化资源等六个维度对丹寨万达小镇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进一步提出推进贵州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丹寨万达小镇评价指标体系现状与问题发展路径1 引言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是促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培育特色小镇,切合贵州发展实际,助推脱贫攻坚,是可持续脱贫与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
贵州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着力建设特色小镇,提升特色小镇的发展质量,对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文以丹寨万达小镇为例,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丹寨万达小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得出提高贵州特色小镇发展质量的统一路径。
2 贵州特色小镇建设现状2.1 贵州特色小镇创收现状2015-2019年间,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迅速。
5年间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总收入增长约3.5倍,具体表现为2015年贵州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为37630.01万人次,到2019年为113526.60人次,其中外国游客数量由2015年的39.83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102.11万人次,表明其国际化程度也在与日俱增。
贵州旅游业的强势发展,带动贵州特色小镇呈现出快速而又稳定的发展态势[1]。
以丹寨万达小镇为例,开业4年来,其游客超过2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万亿元。
2.2 贵州特色小镇发展特点现状贵州省是全国独一无二、仅由山区组成而无平原的省份,其依靠自身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蒸笼”式的小城镇,突出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空间布局[2]。
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对于特色小镇类型的界定,将贵州省特色小镇划分为生态休闲、商贸物流、现代制造、传统文化和教育科技5种类型,具体结果如下表2.1所示。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1. 引言1.1 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特色小镇建设是指在保持传统文化和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利用地方资源和特色产业,通过规划设计、产业培育、宣传推广等手段,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小镇,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特色小镇建设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特色小镇,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新机遇。
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文化、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乡村产业、改善农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是我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的重要举措。
通过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可以不断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1.2 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性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特色小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特色小镇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景区,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小镇可以改善农村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最重要的是,特色小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生活富裕化的重要途径。
加强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需要,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2. 正文2.1 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一、注重文化传承成功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注重文化传承,挖掘小镇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故事的文化景点和活动。
这样可以吸引游客,增强小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一、特色小镇的概念与构成特色小镇是指以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资源和特色为基础,利用创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培育而成的集生产、生活、休闲、旅游、文化、创新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发展模式。
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成:1.资源要素的构成:主要包括人文、自然和经济资源,如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地理特点、旅游资源、产业基础等。
2.功能要素的构成:主要包括生产、居住、服务、文化、教育、健康、休闲等多种方面的功能。
3.系统要素的构成:指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建筑风格、商业服务、交通设施、环保、管理和维护等系统性的要素。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和目标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压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也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地方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提升城市品位:特色小镇不仅能够提供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还能够为当地城市提供特色餐饮和休闲娱乐,为城市的品位提升做出贡献。
3.促进经济发展:特色小镇建设能够发挥当地特色产业的优势,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增加特色小镇的经济收益。
此外,特色小镇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条和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路径1.突出特色鲜明: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资源利用,突出特色小镇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氛围。
2.依托产业支撑: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要依托当地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例如传统手工艺、农产品加工、旅游业等来支撑特色小镇的发展。
3.注重环境保护: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通过科学理念的建设,保障小镇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创造出宜居的生态环境。
4.注重社会调和:特色小镇建设应该注重社会和谐和发展,注重公共服务提供和社会效益的产生;引入大众参与和社区建设,注重社会差别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提升和发展。
四、特色小镇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机遇作用,逐渐推进文化、旅游和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以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摘要】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特色小镇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动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特色小镇模式也在其他地区得到借鉴与推广。
特色小镇不仅推动了农村产业升级,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还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来,特色小镇面临着发展方向和挑战,但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特色小镇的崛起将继续引领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特色小镇、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农民收入、借鉴与推广、发展方向、挑战、不可替代性、重要意义。
1. 引言1.1 特色小镇的兴起特色小镇的兴起,是指在中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以传承地方文化和特色产业为核心,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通过挖掘乡村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小镇或村落,实现乡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特色小镇的兴起不仅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乡村振兴策略的有力支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升级的需求,特色小镇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也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特色小镇的兴起不仅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电商的兴起,成为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
特色小镇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实践。
1.2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指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只有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特色小镇实践意义特色小镇是近年来在我国城乡发展战略中出现的新概念,旨在通过培育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实践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
首先,特色小镇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特色小镇依托当地的资源和特色产业,在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还能够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特色小镇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消费,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同时,特色小镇还能够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特色小镇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一直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将城市与农村联系起来,实现资源、人才和产业的互补。
通过特色小镇的引领作用,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前往特色小镇观光、休闲,实现城乡之间的互惠共赢。
此外,特色小镇还具有社会意义。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建设、文化传承的过程。
特色小镇往往富有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特色小镇还能够带动当地居民的文化创造活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
最后,特色小镇还能够带来环境效益。
特色小镇的建设通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倡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特色小镇的出现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对于大城市而言,特色小镇也可以分流人口,减轻城市的环境压力。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还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环境质量。
当然,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积极地支持和引导。
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为我国的城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乡村治理与乡村旅游扶贫近年来,乡村治理和乡村旅游扶贫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乡村治理是指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以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而乡村旅游扶贫则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乡村治理与乡村旅游扶贫息息相关。
首先,乡村治理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乡村旅游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同时,乡村治理还可以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和管理,确保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其次,乡村旅游扶贫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金流入农村地区,带动农村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乡村旅游还可以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乡村治理与乡村旅游扶贫还可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乡村治理的改善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可以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动力。
例如,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可以引入乡村旅游企业和专业团队,借助其经验和技术优势,提升乡村治理的水平和效果。
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可以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增加农村财政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升乡村治理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然而,乡村治理与乡村旅游扶贫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农村地区的资源和条件相对有限,乡村治理的难度相对较大。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治理的投入和支持,提升农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注重可持续性。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和乡村社会的影响,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乡村振兴农村特色小镇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特色小镇在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一下十个方面展开回答乡村振兴农村特色小镇。
一、起源和意义农村特色小镇是指在保留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发展农村独特产业和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出集旅游、休闲、度假、文化艺术等功能于一体的小镇。
农村特色小镇既满足城市人民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也为农村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新机遇。
二、特色产业农村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特色产业的支撑。
特色产业可以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点进行选择,如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度假、文化创意产业等。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特色小镇可以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包括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基础设施,也是农村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不能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特色小镇应该以生态为优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利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增加了农村特色小镇的吸引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五、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农村特色小镇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通过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农村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来推动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也可以增强居民对农村特色小镇的认同感。
六、农民收入增加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特色小镇的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就近务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此外,通过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农村特色小镇的发展应该注重让百姓更多受益。
申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申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科学规划:一些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选址不当、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等。
2. 建设资金不足: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等。
然而,一些地区由于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满足特色小镇建设的需要,导致建设进度缓慢。
3. 产业特色不鲜明:特色小镇的核心是特色产业,但是一些地区在建设特色小镇时,缺乏对产业的深入了解和挖掘,导致产业特色不鲜明,同质化严重。
4. 人才支撑不足: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是一些地区由于人才资源有限,难以支撑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
5. 生态环境破坏: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可能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如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6.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但是一些地区可能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的问题,导致特色小镇缺乏文化底蕴。
7. 政策支持不足: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政策支持是关键。
然而,一些地区可能存在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导致特色小镇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受到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例如,加强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培育特色产业、引进高素质人才、保护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政策支持等。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论特色小镇政策分析与发展机遇特色小镇是指依托地方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以特色产业为支撑,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打造独特的文化风貌和社会氛围,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型城镇形态。
特色小镇政策则是指由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政策举措。
本文从政策层面分析特色小镇的发展机遇,同时探讨政策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推动和规范作用。
一、特色小镇政策分析特色小镇政策是指为了促进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以及给予特色小镇相关利益主体便利和奖励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目前特色小镇政策主要包括土地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人才政策等。
1.土地政策土地政策是特色小镇政策的基础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出让土地、划拨土地、土地增值收益分享等方式,提供土地支持特色小镇建设。
土地政策可以为特色小镇开发和建设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保障,降低特色小镇建设的成本,促进特色小镇的发展。
2.财政政策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特色小镇政策的核心内容。
政府可以为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提供针对性的产业支持和导向。
产业政策可以促进特色小镇形成特色产业集聚,提升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水平,增强特色小镇的经济竞争力。
4.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特色小镇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特色小镇相关税收、为特色小镇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特色小镇的发展。
税收政策可以降低特色小镇的税收负担,增加特色小镇的利润空间,激发特色小镇的发展活力。
5.人才政策特色小镇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
特色小镇政策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不断增加。
特色小镇以独特的文化和自然风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居民,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特色小镇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特色小镇打造了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遇。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动力。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综述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旨在通过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农村治理,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
特色小镇建设则侧重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小镇,通过特色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措施,推动小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在中国近年来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2018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任务。
2019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意见》,提出了扶持发展特色小镇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政策的出台为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这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村产业、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等手段来实现。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吸引投资等方式,推动特色小镇经济的发展。
这不仅可以为农村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中,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也是重要的方面。
乡村振兴需要重视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发掘乡村的文化资源,挖掘农村文化产业的潜力。
特色小镇建设也需要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点和特色活动,提升小镇的文化魅力。
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建设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等。
未来,需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推动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果,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一、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通过开发特色小镇,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乡村,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游客的增加将带动当地饭店、农家乐、手工艺品店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政府增加了旅游税收,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促进当地产业升级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中还发挥着促进当地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激活乡村生产力。
通过挖掘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可以带动当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当地产业的转型发展。
特色小镇还可以为当地政府提供更多的产业发展合作机会,引进更多的投资和技术,促进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三、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特色小镇的发展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特色小镇带动了农村旅游业和当地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特色小镇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来到乡村,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四、带动乡村经济增长五、促进文化和生态保护特色小镇的发展也为当地的文化和生态保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特色小镇的建设将促进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
特色小镇的发展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保护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发挥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应该加大对特色小镇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提高特色小镇的社会影响力。
特色小镇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和社会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州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城乡结构、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在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规划定位不清、产业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缺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的特色小镇为例,深入分析其培育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湖州市作为浙江省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
通过对湖州特色小镇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揭示当前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中的普遍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全国范围内的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明确特色小镇的内涵与特征;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详细阐述湖州特色小镇在培育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和湖州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湖州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的现状分析湖州,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在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对湖州特色小镇的深入调研,我们可以发现其在规划布局、产业定位、生态环境、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规划布局上,湖州特色小镇充分结合了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空间布局。
这些小镇在规划过程中,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实现了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产业定位上,湖州特色小镇立足于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发展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例如,一些小镇以旅游、文化、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创新和升级,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生态环境方面,湖州特色小镇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提升了小镇的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特色小(城)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贫困地区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为特色产业脱贫搭建平台,为转移就业脱贫拓展空间,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提供载体。
为深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与脱贫攻坚战略相结合,加快脱贫攻坚致富步伐,现就开发性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推动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紧密衔接,夯实城镇产业基础,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特色小(城)镇建设带动区域性脱贫,实现特色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双重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
从各地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规范引导特色小(城)镇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防止盲目建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坚持协同共进、一体发展。
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农民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确保群众就业有保障、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
——坚持规划引领、金融支持。
根据各地发展实际,精准定位、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特色小(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通过配套系统性融资规划,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金融支持,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区域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主体多元、合力推进。
发挥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导作用和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融资、融智优势,聚集各类资源,整合优势力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共同支持贫困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
在改革开放号中国巨轮不断前行,中国现代化建设令世界瞩目震惊的今天,关于特色小镇建设,在社会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人说特色小镇的概念还未理解透彻,单一的风情民俗就以蜂拥而至;有人说特色小镇建设可能名存实亡,违背初衷;还有人说特色小镇应该体现文明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而我要说,发展特色小镇应深挖特色产业,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文化品牌。
“众里寻他千百度”,建设特色小镇需打造文化品牌。
陕西Y镇、西班牙胡斯卡小镇……他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和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与众不同,能够吸引游人流连忘返的特色小镇。
这些特色小镇的特点都在于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
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如果只侧重于经济发展和景观建设,忽视特色小镇的内涵,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这样的小镇建设也终会离“特色”渐行渐远,终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基之台、无源之水,成为没有“灵魂”的小镇。
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离不开文化品牌的打造。
“民为贵社稷次之”,建设特色小镇需坚持以人为本。
特色小镇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对房地产企业来说,顶着特色小镇的名目,可以向政府拿到相对较低的土地成本。
可是原本应当方便于民的特色小镇建设变成“房地产化”之后,就会导致企业在盈利后放弃经营管理,会造成小镇的人的流失,土地成本增高,最终也成为了小镇的“空壳化”,名存实亡。
反观全球特色小镇建设的范本,也都具备着以人文本的成功基因。
所以说,特色小镇建设始终都应坚持民本理念。
“剪刻作此连天花”,建设特色小镇需发展特色产业。
英国的斯特拉特福德镇依托哈姆雷特故乡发展旅游业,成为文旅特色小镇;西班牙胡斯卡小镇推出主题乐园等旅游项目,创造了颜色小镇奇迹;陕西Y镇,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成在全国声名显赫的传奇村落。
他们的成功都来自于对自身特色产业的挖掘与培育。
被誉为“东方古瓷艺术活化石”的C镇因为烧窑用户的减少,没有了“窑变”的精细,也面临“熄火”的尴尬。
论特色小镇的特色维护与可持续发展摘要:特色小镇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模式,是一个国家生活形态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怎样进行特色小镇的特色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中之重。
在厘清特色小镇概念定义的基础上,选取以“旅游”为主导的小镇-黄山市黟县宏村镇;以“产业”为主导的小镇—亳州市涡阳县义门镇;以“红色”为主导的小镇—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并依次分析其不同模式特征。
认为进行以上类别特色小镇的特色维护与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造品牌特色;以辅助功能促进核心功能;合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进行人才管理;完善体制机制和更新理念等。
关键词:特色小镇;特色维护;可持续发展;安徽省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8-0023-03(亳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安徽亳州236800)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现有的小城镇大多数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小城镇的发展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在产业升级、科技发展、人才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特色小镇”应运而生。
[1]综上所述,特色小镇是经济转型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必然产物和先进载体。
其一,从经济转型升级角度看,传统镇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处于价值链低端,需要嵌入一些新的创新元素和发展动力。
其二,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看,“特色小镇”是其独有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
其三,从创新战略角度看,创建特色小镇,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现实压力和难题,是推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之一。
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民生活品质。
然而,在实践中,特色小镇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规划设计、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特色小镇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规划设计问题与对策1. 缺乏整体规划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单个项目的开发,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
这导致了特色小镇内部功能分散、布局混乱,影响了小镇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效益。
对策:加强规划引导,要求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特色小镇规划的指导,确保小镇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形成有机的空间结构。
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金紧张和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小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色小镇建设应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政府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方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三、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1. 产业单一化一些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布局,过度依赖某一种产业,一旦该产业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小镇经济的崩溃。
对策: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发展多元化产业,降低风险。
同时,鼓励小镇内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竞争力。
2. 人才流失由于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吸引人才的条件相对较差,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小镇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
对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特色小镇应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培养本地的创新创业人才。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人才引进的支持和激励措施。
四、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1. 生态环境破坏一些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了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城市正在变得愈发拥挤和不宜居。
这也促使了中国政府开始关注乡村的发展,提出了以小镇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这一战略的推动和实施,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中国特色小镇的概念和特点中国特色小镇是指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同时也保持了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小城镇。
与传统城市不同,中国特色小镇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传承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多数中国特色小镇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传承了大量的国家和地方的文化遗产,如名胜古迹、风景名胜、传统民俗、民间艺术等等,这也是中国特色小镇的一大亮点。
2.依靠现代化产业进行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变得复古且低效,不再能满足现代生活发展的需求。
因此,中国特色小镇开始借助现代化的产业进行发展,这些产业常常包括旅游、文化创意、手工业、现代服务业等。
3.坚持依托特色资源进行发展。
中国特色小镇常常以当地的具有特色的资源作为突破口,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传统产业、文化资源等等。
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它们通过打造生态型、休闲型、文化型等不同的小镇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4.注重人文环境和社区管理。
新型城镇化不只是单纯的城市扩张,它强调的是质量和品位,更注重人文环境和社区管理。
中国特色小镇也一样,会注重打造人性化、文明化、智慧型、绿色环保型的社区环境。
二、影响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因素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外两方面,具体如下:1.内部因素(1)土地政策:对于小镇的规划批准和用地审批,往往存在激励力度不足、程序繁琐、制度漏洞等问题,也会对小镇发展带来阻碍。
(2)资金:由于小镇处于一个微小的经济维度内,一旦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特别是没有政府支持和市场依托时,将会极为艰难。
(3)知识水平:中国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才储备和专业素养,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先模式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特色小镇研究的文献综述及展望特色小镇是指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结合旅游、农业、商贸等产业资源,全面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以特色产业为引领,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保障,以文化传承为支撑的综合性小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特色小镇的发展愈发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特色小镇正在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对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特色小镇的研究现状1.特色小镇的概念特色小镇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型城镇发展模式,它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地域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和宜居空间,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居民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就业创业。
特色小镇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城乡一体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探索。
2.特色小镇的类型根据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特色,可以将其分为文化特色小镇、旅游特色小镇、生态特色小镇、农业特色小镇、商贸特色小镇等多种类型。
各类特色小镇在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发展优势上存在差异,但都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核心,以多元产业的融合和发展为支撑,以宜居环境的营造和维护为保障。
3.特色小镇的成功案例我国各地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如浙江的乌镇、江苏的周庄、四川的都江堰、广东的大鹏新区等,都是以传统文化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生态环境和宜居空间为支撑,建设起了独具特色的特色小镇,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二、特色小镇的展望1.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模式特色小镇的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才能赋予特色小镇更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特色小镇也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和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特色小镇的核心是宜居,只有通过改善环境、提高服务,增加居民福利,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口,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文章乡村治理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领域,吸引了许多国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方法,对乡村治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让我们来看看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定义。
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乡村治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来解决乡村地区面临的问题,并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
这种治理方式强调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实现乡村发展的目标。
接着,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们认为,乡村治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乡村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服务不足、资源短缺等,而乡村治理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然后,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对乡村治理的实践进行了分析。
他们发现,成功的乡村治理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居民的积极参与。
政府应起到引领和协调的作用,为乡村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而居民的积极参与则是乡村治理的基础,他们应该参与决策、监督和评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国外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治理进行了研究。
他们关注了乡村治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强调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差异性。
同时,他们也研究了乡村治理的创新和变革,探索了新的治理模式和实践经验。
这些研究为乡村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他们认为,乡村治理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流动,乡村治理需要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
同时,乡村治理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乡村发展。
国外学者对乡村治理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定义、重要性、实践、角度和未来发展。
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推动乡村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希望国内学者能够借鉴和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动我国乡村治理的进步和发展。
特色小镇与贫困治理
乡村和内城的贫困并不能妨碍城市的崛起。
在乡村衰落的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选择却有一个就地城镇化到大城市的政策演变,从而使乡村与城市日益远离。
同时由于区域不平衡以及制度准备不足,快速城市化导致的一些城市政府治理能力低下,城市土地等成本高企,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杭州等地跳出中心城区,开始积极尝试设立特色小镇,并把产业集中引入这些小镇,从而成为中国城市化的又一趋势。
首先,贫困的蔓延与城市形态的反思。
在今天的中国,城市化面临100多年前法国和英国相似的问题,乡村快速衰退,大城市拥挤不堪并向郊区蔓延。
大城市和乡村的问题使城市学者开始反思美好城市的形态,霍华德就是其中的一位。
1919年,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与霍华德协商,对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冶进行了定义院田园城市是为了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2014 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公布,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20 万以下的城市为域型小城市。
细分小城市主要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细分大城市主要是实施人口分类管理的需要。
在2014年的城市分类中,出现了两个开放的数据,即超大城市和域型小城市,如果说北京、上海两座超大城市是国际性城市,那么域型小城市则在文化更加具有本土性。
城市的分类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治理紧密联系。
从中国城市发展的现有条件看,大城市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是国家城市治理的重点,从而在规模上被严格控制、小城市则是国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为农村人口的属地城市化提供了可能。
特色小镇,应该符合国家城市政策的基本判断。
其次,居住与产业的功能性耦合。
让特色小镇首倡者无法预设的是,特色小镇不仅仅是一个政策选择的问题,它也触动了对于中国城市化的新一轮学术讨论。
但是总体上对于特色小镇的讨论基于两个视角:一些学者关注具体小镇的经验分析,对小镇的形态及其发展方向提出了质疑、一些学者则从比较的视角,分析了国外小镇的运作模式。
我们认为,在经验分析与比较研究之外,还需要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发
展的基本脉络,尤其要分析上个世纪80 年代一度兴盛的乡镇工业对于村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首先是居住的,然后是理性的。
虽然勒·柯布西耶不同意霍华德的观点,但是他也强调“我们需要一座适合居住的城市,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和我们所有活动得以开展的地方。
要生活(要呼吸。
)要生活浴!(要居住!)我们需要一个商业办公区。
一个理性汇集的地方。
我们需要一个制造中心,工厂聚集的地方。
”特色小镇的提倡者并不否认小镇产业功能与居住功能的结合,但是在中国,这种产业功能与居住功能的结合有过数十年的探索。
被打上“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就是我国农村地区城镇化的重要形态,基于上海、苏州等工业城市的地缘优势,苏南地区乡镇企业迅速繁荣,但是“因陋就简的乡镇企业从1990年代初开始面临改革后的国营企业、产权明确的民营企业及随全球化发展而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的重大挑战……其产值在2011 年只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3%。
”如果说沿海的江浙地区能够将具有国际视野的产业引入小镇,那么在内地,缺乏国际资源而重启简陋的乡镇工业的可能就依然存在。
因此,无论特色小镇首倡者提出的“产业区”和“行政区”的双重排除,还是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特色小镇“非行政区”提法的纠正,都没有对小镇的生活功能进行排除。
事实上,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中,产业和住宅的功能耦合是被确认的,至于旅游观光,不过是提升城镇居住质量的另一种表述。
第三,乡村生活的刻板印象。
按照阿玛蒂亚·森的逻辑,中国乡村的贫困既体现为物质的荒芜,更体现为能力的贫困。
这种双重贫困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也有现代工商业发展的负面痕迹。
从前者看,乡村是自然的、前工业革命时代的主要社会形态;从后者看,只是在工商业发达以后,乡村或者融入这一结构性的社会变革,或者为工业社会所抛弃。
城市视野中的保守、落后的乡村于是成为一种刻板印象,成为城市统驭下的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
从乡村社会剥离出来的城市的形成意味着人类社会形态获得了新的动力,在城市形成的动力系统中,人口变迁和社会变迁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人口决定了城市的规模、结构及分布;而社会变迁则关注城市不同的社会特征。
这种动力的存在解释了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也割裂了城市与乡村的逻辑互通。
同时,发展经济学将劳动力的乡要城
转移视为城市化的必然路径,也暗示了城市对于乡村发展的终极意义。
而中国早期城市化的人口流动确实也为刘易斯等经济学家的人口迁移理论提供了证据。
但是在中国,这种迁移理论还附着了城市身份与福利,从而强化了乡要城流动的刚性特征。
2014 年底,清华建筑学院的硕士梅静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在老家河北易县清西陵附近的五道河村创建了“听松书院”。
这个书院功能包括公共图书馆、公共教室及活动室、绘画创作空间、民宿等,同时进行一些教育活动及带有清西陵和易县元素的文化产品设计。
梅静还会邀请以前的同学和同事不定期来做一些公益讲座,包括高考咨询、乡村建设、传统文化。
同类的新闻还有很多,但这些记载了城里人回到乡村,设计并复兴乡村的做法并不为多数理解。
公益讲座、高考咨询乃至乡村建设和传统文化,在城市里颇为常见,但是当
这一常见的生活形式伴随着一个建筑学的硕士回到乡村时,却成为一种逆城市化的标志性事件。
这样的事件表面上反应了人们对于乡村、城市及城市化的刻板印象,也论证了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依然呈现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一维性认知。
在上个世纪中叶,亨利·丘吉尔就预见性地指出:“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来说,城市规划有一个重要的衍生品,它可以,实际上非常有可能,带给人们一种充满美感的环境。
随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不断增强,对休闲享受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愉悦感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在这样的意义上,城市并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模式,正相反,那些只有在乡村中才会出现的充满美好环境的人群聚落,恰恰是城市的内在诉求。
中国的人口流动仍然在缓慢地发生变化。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心城市吸收的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正在缓慢下降。
2013年流向中心城市的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56.8%,2015年降为54.9%。
中心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吸纳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比例在增加,逐渐成为吸收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主要地区。
2013年流向中心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的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占全国相应人口的比例为45.6%,2015年该比例为50.5%。
中心城市的流入人口持续性下降说明,中国的城市日趋多元。
一项基于1998原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更加详细地说明,虽然城市化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积
极影响,但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乡减贫的影响存在异质效应。
城市化影响农村贫困的主要机制是通过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实现减贫,因此核心城市对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减贫效果更为显著。
而二级城镇对东部地区,尤其是对东部城市地区充当了贫困人口的野就业避风港冶,二级城镇的减贫影响更大。
因此这样的研究基本符合人们的常识性判断,由于东部地区人口集聚较快,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市,这些城市在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助推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其中一些并不著名的村镇均担任了产业分工的职能。
当然,城市视“中的乡村减贫,并不意味着城市的单一角色,离开乡村的发展,城市只是个。
远的建筑体。
“都市化的所谓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合作努力的整体性的失败,而这种社会合作的努力正式由于现代的集体思想才成为可能的。
大都市的文明尽管有丰富的技术独创性,以及构造精美的物质组织,但在其可能支配的利益的分配结构方面确是失败的。
‘富足状态下的饥饿’不但可以描述其不公平的分配系统,也同样适用于大都市的社会生活。
”在相对剥夺理论看来,贫困将长期存在,城市与乡村的结构性结盟并不意味着乡村脱贫仅仅依靠城市的反哺、其实,从城市发展史的
角度,村镇本身就是城市的起点,在后工业时代,借助于网络等手段,城市的形态将日益抽象,弥散性的城市有可能无法与村镇加以区分,而这,恰恰是特色小镇的未来之道。
(弘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