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1013.00 KB
- 文档页数:10
《农村小学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工作报告
自我校承担的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立足实际、坚持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强化管理、总结经验、扩大研究成果。学校对该课题研究予以高度重视,把该课题研究做为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构筑科研优势的途径,加强了课题组管理,为课题组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使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
一、营造研究环境、做好实验保障
组建研究小组、形成研究网络。课题申报以后,我们就积极组建实验队伍,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颜士君担任课题组长,负责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的管理,研究质量的考核;韩敏、崔改莲、王春英、李光忠任成员,负责落实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供研究信息,总结研究经验。
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教学研究。为了开展好课题研究,给课题组老师提供研究支撑。一是,组织了新课题方案、教育信息化理论信息技术与课题整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等大量资料,提供理论指导。二是搜集兄弟学校开展相关研究的经验以及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研究资源等,提供研究借鉴。
提供研究经费、保障研究实验。学校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组购买学习材料,订阅杂志、报刊,外出学习培训,以及课题研究的考核
奖励。
二、注重研究过程,务实研究工作
本课题研究严格按照申请报告执行,共分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三部分进行。
1、准备阶段充实扎实,为实际研究奠定基础。
在本阶段,课题组认真撰写了开题报告,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经过科研专家的论证和指导,课题组对开题报告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课题在准备阶段就明确目标和步骤,以充实扎实的准备工作,为后期研究奠定基础。
农村小学美育类校本课程的教学探究
一、引言
美育是指以美的感受和美的情感为基础,通过美的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加强他们对美的认知和理解。美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的情感,更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抓手。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师资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美育教育的开展常常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农村小学合理设计美育类校本课程,有效开展美育教育,成为一项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二、美育类校本课程的设计
1. 完善的课程结构
美育类校本课程应当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在设计课程结构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农村小学生的美育课程内容,构建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体系。
2. 突出地培养情感体验
美育是要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观摩、实践、表演等方式深入感悟美的内涵,增强对美的情感认知和理解。
3. 强化亲子教育
在农村小学中,亲子教育尤为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美育课程设计应当结合家庭教育,增加家庭参与的元素,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美育教育,共同感受美的魅力。
1. 动员家长和社会资源
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和资源相对匮乏,因此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动员家长参与美育教育。可以邀请有美术、音乐、舞蹈等专长的家长担任义务教师,开展美育课程教学活动。也可以邀请美术家、音乐家等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艺术讲座和指导,丰富学生的美育教育体验。
浅探农村小学校本教材的创建
摘要:缺少理念,我们强化实践;缺少名师示范,我们要置身同一起跑线;缺
少专家指导,我们与学生共同成长;缺少资源,我们挖掘“本色”,提升“本色”,
创造“特色”,创建我们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全体教师以“在平凡中炼真经,本色中
创特色”为目标,营造课改气息。本文从“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创建的研究现状以及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校本教材创建初探”两个方面浅探农村小学校本教材的创建。
关键词:农村;校本教材;创建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5-0048-01
对于农村学校教育,大家都有共识:缺少理念支持、缺少名师示范、缺少专
家指导、缺少资源……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面临困难重重,但我们更需要多一份理性的思考:缺少理念,我们强化实践;缺少名师示范,我们要置身同一起跑线;缺少专家指导,我们与学生共同成长;缺少资源,我们挖掘“本色”,提升“本色”,创造“特色”,创建我们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全体教师以“在平凡中炼真经,本色中
创特色”为目标,营造课改气息。
一、农村小学校本教材创建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
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
白果树中心小学校本教材
前言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
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小学生行规礼仪常识
“ 前言
亲爱的同学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
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好习惯使人享用一辈子”。中国青少
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足见培
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优良素
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形成一
个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而好习惯更适宜在早期养成。
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
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
下来的。中国有句老话 :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习惯养的
好,终身受福;养的不好,则终身受累。一个教师教给学生的只
是有限的。而培养一个良好习惯的受益却是无穷的。良好的习惯
是孩子所储存资本,会不断的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他的
利息。这正是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我们之所以要编写这套《行规礼仪儿歌读本》校本教材,是
基于以下知识和实际:
一是认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礼习惯
的重要性,有一个好的习惯对学生是一生的财富,对他们的未来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应是学校和教育
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从其中意义上讲比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
知识如果有不足,还有时间再进行学习和弥补,而人的习惯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二是处于我们农村的家长的整体的素质偏低,不重视和不会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的教材
与我们生活实际有较大的差距。且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教育的很少。
德育教育校本课程
写在前面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好习惯使人享用一辈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足见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形成一个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而好习惯更适宜在早期养成。
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中国有句老话: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习惯养的好,终身受福;养的不好,则终身受累。一个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是是有限的。而培养一个良好习惯的受益却是无穷的。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资本,会不断的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他的利息。这正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我们之所以要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知识和实际:
一是认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礼习惯的重要性,有一个好的习惯对学生是一生的财富,对他们的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应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从其中意义上讲比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知识如果有不足,还有时间再进行学习和弥补,而人的习惯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二是处于我们农村的家长的整体的素质偏低,不重视和不会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的教材与我们生活实
际有较大的差距。且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教育的很少。
农村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现状分析
【摘要】
本文针对农村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现状进行了分析。在介绍了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在分析了校本课程建设和高年级综
合实践活动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现状,展望未来,并给出了结论和建议。通过
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农村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
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质
量的提升,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
习效果,为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农村小学, 高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 现状分析, 调查, 问题,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结论, 展望未来, 建议。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农村小学高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校园中开展多种活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精神。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农村小学中,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以及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
开展情况受到广泛关注。
背景介绍中也包括了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社
团活动、农场实践、科技创新等内容的开展情况。农村小学的特殊地
域和资源环境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场所,但也存在
一些困难和挑战。
深入了解农村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现状,分析存
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对农村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现状进行深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成效
标签: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对策;成效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国家课程提供学生所必须的核心知识,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则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还可以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但对于广大的农村小学特别是办学规模比较小、师资力量有限的农村学校而言,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一直是薄弱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的有效推动和发展。我校从2012年开始自主开发了三个系列共计10种11册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丰富并完善了学校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现总结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1.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校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尊重地方的差异,发挥教师的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不是用来炫耀作秀,迎合上级要求的。学校应该把办学理念纳入课程管理之中,持之以恒地开发完善并实施校本课程。同时,还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抱着为学生的未来和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进行课程开发。实践证明,凡是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办学思想的学校都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2. 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对于农村办学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处于思考探索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应该选择一些师资条件具备的课程项目或者单项课程进行校本开发,待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范围,以便集中优势,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也为更大范围地开发积累经验、创造师资条件。学校决策管理、教学模式都要根据课程开发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进行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调整和改革。
农村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运用策略研究冯伟
摘要:朝那中心小学从2012年起,坚持搞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组织人员编写
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熟诵成吟》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并运用到实践
中去,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文化底蕴等方方面面的行为及活动,多次受到县
教育部门的关注、支持与指导,兄弟学校多次组织老师学习交流探讨具有地方特
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更多的是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及家长所关注,极大地拓宽了学
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成为素质教育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可喜的是我校正式
将校本课程安排到了课表之中,每班都有专人上课,保证了校本课程教学不流于
形式,踏踏实实地开展好校本课程。总的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农村学校的发
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是农村小学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运用文化底蕴
一、课题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我校从2012年起,坚持搞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2012年学校组织人员编写
了第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熟诵成吟》,但在运用中没有具体安排,没
有考核评价办法。从去年起,通过我校校本课程的研发与推动,我们更注重将开
发出的校本教材《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和以前的校本教材《熟诵成吟》运用到实
践中去。《熟诵成吟》主要在大课间学生上下楼、早操、放学集合站队时分班级
集中诵读。通过实践观察、了解、实践结果发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和以前的
校本教材《熟诵成吟》均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文化底蕴等方方面面的行为
及活动。为此,学校安排每周星期一,大多数班级在早上第四节课,星期三早自
习统一为今年新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课,每班都有专人上课,保
第一章
安全教育
安全工作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全校师生一定要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在工作中一定要始终坚持“计划、要求到位;监督、指导到位,;检查、评价到位,;总结、反思到位”四个“到位”的工作准则;,确保我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抓好小学的安全保护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首先学校、家庭、学生都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重视安全管理和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及自我保护教育,这样才能使学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对小学生来说,一定要多学习一些有关安全教育方面的常识,加强安全意识,多掌握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和逃生的技能。才能远离危险,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为此我们特意将安全知识编排进了这一校本教材,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减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校纪
为了全面顺利贯彻教育方针,顺利实施教育手段,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校纪,望全校学生执行。
一、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要求自己。
二、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班级思想品德考核条例》。
三、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对教师的合理要求不顶撞,同学之
间不打架,不吵嘴。
四、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必须请假,课堂认真听讲,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左顾右盼,不玩其它东西。
五、讲究卫生,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果皮纸屑,饮料袋,经常保持教室
及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不留长发,不穿奇装怪服,勤洗手脸,勤剪指甲。
浅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校贯彻县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开展了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等系列化建设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校本研究为起点,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快了学校特色化建设的进程。
一、结合实际,努力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很广阔的空间。我们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礼仪、安全及热爱家乡方面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切合学生实际的课程。
二、搭建校本教研平台,研究开发学法课程。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法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新课程实施的质量。我们以学法研究为突破口来扎实落实新课程精神。我们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为基本形式,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引领教师们走进新课程,实现专业成长。
1、校长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专业带头人。在实验研究的不同阶段,校长给老师们做理论上的辅导和实践中的指导。校长深入到教研组内和老师一同进行备课研究;到课堂上做现场指导;组织教师进行课例研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校长确定编写思路,拿出具体的课时内容,指导教师怎样定准学法,怎样将学法指导的过程阐述清楚。校长定期召开课程编写组会议,听取老师的汇报,教给老师们课程开发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们解除疑虑和困惑,鼓励老师们大胆开展工作。
在校本教研中,校长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充分发挥了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作用。给老师们拓宽了发展的空间,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使得全体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校本教研观,自觉地成为研究的主体。
浅谈农村小学校本教材的研究
【摘要】校本教材是学校长期必设的课程,它是以学校为基础研究的课程,学校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尽可能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关健词】小学;校本教材;研究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必须在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特点,从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必须注重挖掘教师和学生本身的资源,必须有效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在我就校本教材的研究谈谈,与大家共免。
1校本教材研究的意义
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全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有机统一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但是校本教材建设呈现的不良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科学有效实施。
在这种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我组织学校五位骨干教师开展以《农村小学校本校本教材的研究》为课题进行研究,并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立项,为市级课题。
2研究的内容
我们课题小组,通过讨论研究,决定围绕“农村小学生的文明礼仪、学习兴趣、生活自理和安全防范能力、学会感恩”等内容进行研究,为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第一部分杞柳的美丽传说
柳条,学名白杞柳,
当地俗名簸箕柳、南
柳。把柳条剥去皮,通
体呈白色,就叫白柳
条。我镇的农民擅于把
柳条、白柳条编成上千
种筐、篮等制品。
我镇的柳编师出有
名,相传它始于鲁班的徒弟泰山。泰山系今沭河岸边人,起初跟鲁班学木匠,但很不专心,总是偷着跑到河边柳条丛中练柳编。鲁班看他不长进,很生气,于是就辞掉了他。而泰山不久却成了一个出色的编匠,做出的柳编制品比木制品还精致,鲁班知道泰山的情况后,很内疚,并且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受到师傅的鼓励,泰山越发努力,技艺不断提高,品种花样也日渐增多。不久,皇帝要庆寿,当地的县官便请泰山用柳条编几样东西献给皇帝。泰山命徒弟挑选出质量最好的柳条,褪皮熏白,自己亲自动手把篾编得薄薄的,刮得亮亮的,使出最好的技艺编织出一只精致的高脚盘,盘内几只大寿桃,只只青里透红,光彩夺目。旁边还放着几串紫葡萄,晶莹透明,令人馋涎欲滴。县官一看,连连叫绝,他看着看着,突然发现盘里还放着两枚钱币,觉得很奇怪,就伸手去拿。结果连盘
子也一起拿起来了。原来那两枚钱币也是柳编的。后来,皇帝见了这件珍宝也连声称赞。从此,沭河柳编名声大震。泰山死后,徒弟们继承他的手艺编织了篮子、簸箕、筐子和各种用品,畅销大江南北。现在用柳条编织的工艺品远销国外,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陶醉于这个美丽动
人的传说,我们去寻访
临沭县的柳编之乡—
—白旄镇。走进柳编之
乡,看到的是一方方、
一片片嫩绿的柳条。微
风吹拂下,万亩柳田那绿色的波浪此伏彼起,景致煞是壮观。更引人入胜的还要数坐落在十多个村庄的柳编制品贸易货栈或加工厂。一溜摆开的10多间宽敞明亮的大仓库,库房里盛满了上千个品种的柳编制品。其中有供观赏用的各式花盆外套、花篮、吊花篮等;有日常生活用品如纸篓、洗衣筐、提篮、挎篮。一件件玲珑剔透,各自错落有致,静动结合,栩栩如生。走进农户,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编着柳条。不知是谁家传出悠扬的《柳条歌》:“涝洼湿地可发芽,青枝绿叶不奢华……”歌词唱出了这里的劳动人民对柳条的赞美。其实,这里的农民也正如柳条一样勤劳、质朴、率真。
中心校校本教材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课本
策划:主编:
副主编:编委:
编者的话
学校是传承文明、培养文明、发展文明的场所,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是美好心灵的展现;文明礼仪是个人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等修养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完善自我、与人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学习做人就让我们从了解礼仪、学习礼仪开始吧!
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掌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是每个人成长中的必修课程。小学生要主动学习掌握必要的礼仪,自觉地运用礼仪规范,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会内外兼修,从仪表、举止、谈吐和待人接物等方面展示出高雅的教养,通过主动学习、热爱劳动、诚信友善等来体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会再接再厉,深入持久地开展礼仪、养成教育。
由于我们缺乏编写课本的经验,有加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本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平阳小学《文明礼仪》校本教材”和“夏辉小学校本课程教科书”作了参考,在此一并致谢。
国庆乡中心校校本课程编写组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编写说明
一、编写目的
为配合本校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研究工作,切实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好掌握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规范,感受文明的快乐!并最终形成国庆乡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特色,特计划编写本套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
二、编写原则及要求
本套教材的编写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原则。教材的编写要配合文明礼仪课题研究,有选择、有重点地介绍学生日常生活礼仪常识,阐明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从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述说。教材设计力求图文并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研发力求体现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本土性。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作者:李安东
来源:《天津教育·上》2023年第10期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农村小学生的作业量被有效减少,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更快乐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落实“双减”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了深入贯彻“双减”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中心小学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科整合,涉及领域广,内容丰富,多彩多样,着眼于发展学生个人素养,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需要,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
一、校本课程概述
“校本课程”这一意识滥觞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国家的公立学校,要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课程计划框架内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主张以学校为核心,让教师、家长、学生等参与课程决策。几十年的时间内,这一思想迅速被世界各国运用进入教育系统的课程决策中。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就是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三级,课程决策权力开始逐渐下放,主要体现在各级学校在国家方针领导下,由教师队伍作为主体对课程自行开发和实施,以落实课程计划、彰显学校优势、培养学生特长。进入21世纪,各地学校开始掀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热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校本课程建设得到极大推动,课程决策权力分配得到很好优化,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决策的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成为中心决策者。
二、“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数学课堂一般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眼里的数学就是数学概念、法则、公式、习题的累积,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一情况在农村尤为严重。学生感受不到数学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学科,缺少机会从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改以来,倡导人人学必需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获得终身发展的数学思想,得到数学发展,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的情趣、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因此,农村学校在保证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应该顺应学生的天性,将“玩”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数学课程里玩出情趣、玩转思维、玩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