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74.10 KB
- 文档页数:2
尿激酶治疗超早期脑梗塞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途径尿激酶治疗超早期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通过经股动脉穿刺导管介入途径及静脉给予尿激酶及非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对比研究。
结果经脉介入溶栓有效率90.3%,静脉溶栓87.5%。
结论:尿激酶介入途径及静脉给予能提高早期脑梗塞的治愈水平。
【关键词】超早期脑梗塞;治疗方法;溶栓治疗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44-0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的资料室在我院住院神经内科的患者,时间是2002年1月——2007年6月的患者,那么,发病的时间是在6个小时之内,一共有80例患者,经过检查全部都符合脑血管会议的诊断标准,另外,在经过仪器诊断之后,已经排除了是脑出血的可能,确诊为脑梗塞,分为2组,各40例患者,①经股动脉穿刺插管介入溶栓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5-72岁,平均56.4岁。
②静脉溶栓组:40例。
男25例,女15例,年龄37-73岁,平均61.2岁。
1.2 入选标准[1]①临床确诊的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患者,头部ct或mri排除脑出血。
②发病6小时内。
③年龄<75岁。
④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20mmhg。
⑤无严重意识障碍。
⑥瘫痪肢体肌力低于ⅲ级。
⑦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
⑧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即检血小板及凝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
⑨排除tia。
⑩患者家属同意。
1.3 治疗方法①介入动脉栓组:在dsa下,经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确定梗塞部位后,泵入尿激酶70-100万u,每分钟1-2万u,6小时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以后每日二次,共用3天,第4-15天同非溶性栓组。
②静脉溶栓组:用0.9%生理盐水100ml加尿激酶70-100万u,6小时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以后每日二次,公用3天,第4天-15天同非溶栓组。
1.4 疗效判定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就是在患者入院的时候和在住院后15天时在进行记录,也就是说临床疗效的评分就是将引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来作为评分的依据的。
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作者:王月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就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心源性脑梗塞患者108例,随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
给予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加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能力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关键词】尿激酶溶栓;心源性脑梗塞;临床效果;作用机制;分析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48-02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1]。
包括心源性脑梗塞和非心源性脑梗塞两种,心源性脑梗塞子主要来源是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脱落等,以及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脏导管、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等[2]。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8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分别予以常规用药治疗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108例在我院脑外科接受心源性脑梗塞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
在患者接受诊断期间,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 检查、腰穿检查、脑血流测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确诊108例患者均符合心源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
采用抽签的方式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重庆 409000)【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与致死率,早期治疗对降低该病的致死率、致残率至关重要。
当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治疗方式为溶栓治疗,我国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在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本文将就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机制、适用剂量、溶栓后主要并发症及相关转化因素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尿激酶;综述【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7-0295-0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一般指发病周内的卒中,指发病2周内的卒中,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亡率非常高[1]。
目前认为,以时间窗为指导的早期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静脉溶栓因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创伤相对较小、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2]。
尿激酶(urokinase,UK)在我国是使用较为广泛的静脉溶栓药物,研究认为溶栓治疗效果较为可靠,且具有成本相对低、易获得等特点,更适合我国国情,更宜在我国中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3],现对尿激酶静脉溶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1 静脉溶栓主要机制静脉溶栓的理论基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局部缺血区域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形成梗死病灶。
脑梗死病灶由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两部分构成,核心梗死区神经元细胞发生坏死,神经功能已完全丧失,故短时间内该区域的血流再灌注对其神经功能恢复无益。
周围缺血半暗带在发病后短时间内因有侧枝循环的血供,故有大量神经元存活,该区若数小时内恢复血供,神经细胞有可能存活并恢复功能。
缺血半暗带的发生过程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理论根据。
[2]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其神经细胞存活就会越多,神经功能的恢复就会越好。
观察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2021年05月-2022年06月本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9)和研究组(n=39),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梗死治疗中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可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且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值得推广。
【关键词】尿激酶;脑梗死;神经功能;不良反应[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urokinase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21 to June 2022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39) and the study group (n=39).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urokinas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urokinas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obtain more ideal therapeutic effect,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significantly, and there will be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Key words] Urokinase; Cerebral infarction; Nerve function;Adverse reactions急性脑梗死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占比约为70%,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
阿替普酶、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对比目的探究阿替普酶、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心脑血管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8例,按照随机表法均分两组,各134例。
予以对照组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尿激酶,观察对比两组NIHSS评分差异。
结果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4.7±3.1)分,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阿替普酶+尿激酶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病情,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标签:阿替普酶;尿激酶;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导致的脑组织坏死。
通常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狹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1]。
临床常采用血栓溶解药剂阿替普酶对患者进行治疗。
但临床常常存在出血等并发症,预后效果不理想。
为此本文选取2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进行阿替普酶+尿激酶疗效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心脑血管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8例,按照随机表法均分两组,开展本次研究。
观察组(n=134)男71例,女63例,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59.9±5.7)岁;对照组(n=134)男72例,女62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59.7±5.9)岁。
所有患者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试验告知书。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中,存在可比性,P>0.05.(1)纳入标准:依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予以患者临床确诊。
纳入NIHSS评分≥4分;经头部CT筛查无颅内出血患者。
(2)排除标准:存在颅内出血;严重糖尿病;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不配合患者。
1.2 治疗方法予以对照组阿替普酶(爱通立,勃林格殷格翰,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19990020)治疗。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评价摘要目的研究评价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溶栓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好,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采用溶栓治疗方式,临床效果较佳,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溶栓治疗和早期的诊断至关重要。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临床疗效在脑血管疾病中,急性脑梗死较为常见,因其复发率及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备受人们广泛关注。
现本院采用溶栓治疗的方法,有效恢复患者至正常的脑组织功能,疏通脑血流从而改善了半暗带的血液供应,减小了脑梗死的面积,取得了较佳的治疗效果[1]。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5月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检查60例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9.2±6.4 )岁,有糖尿病史7例,高血压史19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50~69岁,平均年龄(59.4±4.8 )岁,有高血压史20例,糖尿病史4例。
两组患者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标准[2] 患者在意识方面没有障碍,且发病时间不超过72 h;近3个月内无外伤出血、脑部手术;最近7 d没有用溶栓剂及抗凝剂,且脑扫描没有脑出血症状的患者;肢体瘫痪肌力在3级以下的患者。
1. 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法,依达拉奉注射液注入氯化钠中静脉滴注,30 mg/次,2次/d,配合冰敷治疗双侧颈动脉区,连续敷3 d,每小时换1次冰块。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及疗效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在脑血栓颈动脉斑块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46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与尿激酶联合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血栓颈动脉斑块临床治疗中,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溶栓临床效果显著,预后情况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脑血栓;颈动脉斑块;低分子肝素钙;尿激酶;溶栓临床上,脑血栓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脑血栓患者病发后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血管增厚,管腔因此变得狭窄闭塞,病情严重的可直接导致患者出现偏瘫或死亡[1]。
治疗过程中,尿激酶广泛应用于溶栓治疗中且相对安全、有效,低分子肝钙也具有较好的溶栓作用,它可作用于血管,激活体内纤溶酶原,同时对血小板功能影响较小。
本次研究中,对本院收治的46例脑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探讨了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溶栓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了2012年3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共4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
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3.8岁,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12例,舒张压≥90 mm Hg 11例;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55.7岁,收缩压≥140 mm Hg 15例,舒张压≥90 mm Hg 8例。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确诊的脑血栓患者,年龄43~73岁。
②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血压0.05),具有可比性。
注射用尿激酶的临床研究【摘要】注射用尿激酶为尿激酶加适量稳定剂和赋形剂的无菌冻干品。
本品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
尿激酶的作用机理是它能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使之变为纤溶酶,部分药物进入血栓内部,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原,起到内纤溶的作用;部分药物激活循环中的纤溶酶,起表面溶纤作用。
本品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
包括急性广泛性肺栓塞、胸痛6~12小时内的冠状动脉栓塞和心肌梗死、症状短于3~6小时的急性期脑血管栓塞、视网膜动脉栓塞和其他外周动脉栓塞症状严重的骼-股静脉血栓形成者。
也用于人工心瓣手术后预防血栓形成,保持血管插管和胸腔及心包腔引流管的通畅等。
溶栓的疗效均需后继的肝素抗凝加以维持。
【关键词】注射用尿激酶;临床研究;药理学;毒理学1、临床研究资料1.1对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的治疗作用日本安部英对帝京大学住院患者经临床及脑血管造影确诊的脑血栓症71例进行了尿激酶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剂量为6~12万U,每天1~2次,静脉缓慢滴注,连用七天为一疗程,其结果从发病到3日以内者症状改善率用药组为72.7%,对照组为60%;从发病4~7天的症状改善率用药组为66.7%,对照组为20%;从发病8~30天的症状改善率用药组为77.8%,对照组为14.2%。
从发病4~30天的平均症状改善率用药组为72.3%,对照组为17.1%(P<0.001)。
1个月到6个月的陈旧病例的症状改善率较低,用药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可见脑血栓形成的较新鲜阶段,使用尿激酶的效果较好,而陈旧性病例症状改善率较低。
1.2对心血管疾患(如心绞痛、心肌梗塞)的治疗作用赵文燕等应用尿激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
每日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10万U,连用10天。
20例患者经尿激酶治疗后,其中9例ST段下移程度较前减轻,2例恢复正常,9例无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9例发作次数较前减少,1例无变化,10例2周内无再发心绞痛;心绞痛持续时间:4例较前减少,6例无变化。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时间窗及对TNF-α、D-D、S-100β、NO的影响顾亮亮;付国惠;张保朝;邢娟【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有效治疗时间窗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二聚体(D-D)、S-100β、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接诊的9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照发病至治疗时间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5例,A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在6h内,B组发病至治疗时间6h~12 h.两组均在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解除血管痉挛、清除自由基等基础治疗上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连续治疗14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NF-α、D-D、S-100β、NO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的变化,并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TNF-α、D-D、S-100β、NO及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D-D、S-100β、NO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A组TNF-α、D-D、S-100β、NO均低于B组(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A 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B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95.56% vs 77.78%,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6h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和早期降低TNF-α、D-D、S-100β、NO的表达相关.【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7(015)019【总页数】3页(P2472-2474)【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窗;肿瘤坏死因子-α;D-二聚体【作者】顾亮亮;付国惠;张保朝;邢娟【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43;R255.2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低治愈率等特点,有数据显示,60%以上的病人有明显的遗留性残疾存在,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1]。
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尿激酶溶栓治疗中,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所具有的双抗疗效。
方法:择取2013年11月到2015年11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按照双抗治疗中的不同用药分组:15例仅加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归入对照组,15例加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归入研究组。
对比其疗效。
结果:就总疗效及相关临床指标而言,研究组均要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
结论:对于超早期脑梗死而言,尿激酶可以溶栓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可以抑制血小板积聚,三药联用疗效更强。
关键词:阿司匹林;尿激酶;溶栓;氯吡格雷;双抗;超早期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起因于脑部组织的血氧供应障碍,神经功能因神经组织的坏死而出现功能性缺损,从而使患者失去语言功能、活动能力。
该病为一种危重脑病,临床治疗越早越好,否则坏死的脑组织失去了重组的可能,患者将会受到不可逆的伤害。
临川多以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最佳时间为发病后的6小时以内[1]。
但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患者通常在就诊时已错过这一最佳时间窗,这时便需要临床使用其它药物来扩充患者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灌注,提供给脑组织以足够的血氧,以供其恢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2013年11月到2015年11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30例患者,按照双抗治疗中的不同用药分组:15例仅加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归入对照组,15例加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患者归入研究组。
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82岁,平均(71.37±10.62)岁;发病至入院的时间最短为23小时,最长为71小时,平均(36.84±5.46)小时;对照组: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最小57岁,最大83岁,平均(72.06±10.88)岁;发病至入院的时间最短为24小时,最长为72小时,平均(37.98±5.87)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