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及其生物进化过程。
2.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主要依靠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年代测定和研究。
3. 研究意义:古生物地史学对于了解生物进化、地球历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学基本原理1. 地层概念:地层是地球表面一层层的岩石和土壤,按照形成顺序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2.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类型、颜色、结构、化石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地层系、地层群、地层段等。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研究各地层单位的岩石特征、化石组合、古地理环境等,确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三、化石及其分类1. 化石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地质作用而保存下来的证据。
2. 化石类型:化石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生活痕迹化石等,其中遗体化石包括骨架化石、牙齿化石、鳞片化石等。
3. 化石分类:化石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质分布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
四、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1. 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带是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单位,如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群等。
2.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划分的不期,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3. 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物地层带的化石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五、古生物地理与环境1. 古生物地理:古生物地理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迁移规律和演化趋势的学科。
2. 古生物环境:古生物环境是指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水体、土壤等。
3. 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能力及地质历史背景。
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古⽣物学1.化⽯的定义;化⽯的保存类型(1)化⽯的定义:化⽯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物遗体和遗迹。
它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地史时期指全新世以前,即1万年或1.2万年)(2)化⽯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的保存特点,⼤体上可以将化⽯分为4⼤类,即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1实体化⽯:古⽣物遗体本⾝⼏乎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
变化实体:由⽣物硬体部分经不同程度的⽯化作⽤形成;未变实体: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其硬体与软体可以⽐较完整的保存⽽⽆显著的变化。
○2模铸化⽯:指⽣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4类:a.印痕化⽯:即⽣物⼫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物软体的印痕。
b.印模化⽯:即⽣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c.核化⽯:即由⽣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物体⼤⼩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外核和内核两种。
d.铸型化⽯: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质充填所形成的化⽯。
○3遗迹化⽯: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物⽣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分为痕迹化⽯和遗物化⽯)○4化学化⽯:地史时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蛋⽩质、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2.⽣物的⽣活⽅式;海洋⽣物环境分区(1)(海洋)⽣物的⽣活⽅式:○1底栖⽣物:指⽣活在⽔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物。
底栖⽣物如果⽣活在基底表⾯以上则称为表⽣⽣物(a.营海底爬⾏或跳跃⽣活——底栖活动型;b.营海底固着⽣活——底栖固着⽣物),⽣活在基底表⾯以下的⽣物称为内⽣⽣物(a.营潜⽳;b.营钻孔)。
○2游泳⽣物:体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1、化石保存类型:类型分类: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分为未变化石、已变化石模铸化石分为印模化石、印痕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2、.四射珊瑚分类位置:腔肠动物门刺胞亚门珊瑚虫纲四射珊瑚亚纲四射珊瑚。
四射珊瑚的基本结造:A、外部构造:外壁、表壁、鄂部。
1.外壁:珊瑚虫发育的基础;2.表壁:位于外壁表面,是软体下垂部分的分泌的生长线,细的称“线”,粗的称“皱”;3.萼部:杯状,是软体生活的地方。
B、内部构造:隔壁、横列构造---横板、边缘构造----鳞板、泡沫板。
轴部构造-----中轴、中柱。
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
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的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
泡沫板:切断隔壁大小不等的板。
中轴:一条实心的轴。
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
3、三叶虫分类位置: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三叶虫。
三叶虫生活在浅海环境中,是寒武纪、奥陶纪的标准化石。
三叶虫的基本构造,头甲构造+胸甲构造+尾甲构造。
头甲构造:面线、眼脊、头鞍、活动颊、颊刺、固定颊、头鞍沟颈环、颈刺、边缘沟、背沟、眼叶、眼、颊角。
(头盖=头鞍+固定颊+颈环)面线的位置,后颊型、前颊型、角颊型、边缘型。
4、蜓的分类位置: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蜓目蜓。
蜓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是石炭纪、二叠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蜓壳形态:透镜形、球状、椭球状、圆柱状、仿锥状。
蜓壳构造:初房、房室、壳圈、旋壁、隔壁、旋脊等。
(旋脊和拟旋脊不可同时出现)旋壁的细微构造: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5、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早、中、晚、末)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上、中、下、顶)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6、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固着底栖、浮游,游泳三种方式7、地质年代表及符号(前面为符号,后面为几分)显生宙(PH)新生代(Cz):第四纪Q《2》、新近纪N《2》、古近纪E《3》。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复习思考题古生物学部分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二章•古生物学第三章•什么叫化石第四章•化学(分子)化石第五章•生物层序律第六章•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第七章•石化作用第八章•化石的石化作用有哪些类型?第九章•矿质充填作用第十章•置换作用第十一章•碳化作用第十二章•如何区分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第十三章•概述“ 化石记录不完备性” 的原因影响化石记录的因素有哪些?•化石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外模•内模•核化石•内核•外核•铸型化石•遗迹化石第二章古生物的分类•古生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古生物的分类系统•双命名法•优先律第三章古无脊椎动物一 . 珊瑚动物•珊瑚的隔壁•鳞板•横板•泡沫板•中轴•联接孔•联接管•联接板•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包括哪些构造?•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上见不到横板,而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又可以见到横板呢?•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不同点二软体动物•软体动物主要分哪几个纲?•双壳类的新月面•双壳类的盾纹面•外套湾•外套线•如何确定双壳纲的前后?•头足类的住室•头足类的缝合线•头足纲体管类型及其特征•头足纲缝合线类型及其特征三 . 三叶虫动物•三叶虫的头鞍•三叶虫的头盖•三叶虫的固定颊•三叶虫的活动颊•三叶虫的面线•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以分为几种尾甲类型?四 . 腕足动物•腕足动物的铰齿在哪一个壳瓣上?•比较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双壳纲在硬体上的不同点?五 . 笔石动物•树形笔石有几种胞管?•判断笔石枝生长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的依据是什么?第五章古植物•茎的分枝方式主要有哪些?•叶序•植物界分哪些主要门类?蕨类植物和裸子包括哪些门类,各有什么特点?•试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第六章微体古生物学•有孔虫壳壁成分及其特点•蜓壳的旋壁有哪些组合类型,每种组合有哪些构造?•牙形石的主要类型•牙形石的地史分布地史学部分1.鲍马序列2.地史学3.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4.地层层序律5.复理石6.什么叫相、相变、相分析?7.垂向加积作用8.标准化石9.层面构造10.暴露标志11.非补偿、补偿、超补偿12.历史构造分析13.地缝合线14.被动大陆边缘和主动大陆边缘15.地层划分对比有哪些方法,每个方法的原理是什么?16.简述古板块的识别标志17.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8.试述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19.论述岩石地层单位系统20.补偿与非补偿21.沉积组合22.组与阶23.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24.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25.海侵超覆和海退退覆26.什么是年代地层单位,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并写出与其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简介1. 讲解古生物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古代生物的种类、结构、生活习性、分布和地史演变规律的学科。
2. 介绍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对象:古代生物的化石和地层。
3. 阐述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意义:了解生物进化历程,探讨地球历史,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的分类与演化1. 讲解古生物的分类: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地质时代,将古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2. 介绍古生物的演化:阐述生物种类的变化、生物群的演替和生物界的进化趋势。
3. 分析生物演化的重要事件:如寒武纪大爆发、恐龙的兴衰、哺乳动物的崛起等。
三、地层的形成与划分1. 讲解地层的定义:地球表面一层一层的地形地貌,由沉积物堆积而成。
2. 介绍地层的形成:分析沉积环境对地层形成的影响,如海洋、湖泊、河流等。
3. 阐述地层的划分:根据岩性、化石、层位等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单元。
四、古生物地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1. 讲解古生物地史研究的传统方法: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等。
2. 介绍现代古生物地史研究的技术:地球化学、同位素测年、遥感探测等。
3. 分析古生物地史研究中新技术的应用:如数字化地层学、分子古生物学等。
五、古生物地史学的应用1. 讲解古生物地史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如油气、煤炭、铀矿等。
2. 介绍古生物地史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公园建设等。
3. 阐述古生物地史学在地质教育和社会科普中的意义:提高公众地质素养,培养地质人才。
六、古生物地史的案例分析1. 分析我国典型的古生物地史案例:如澄江化石地、热河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等。
2. 讲解案例中的重要发现:如澄江化石地的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热河生物群的中生代鸟类和哺乳类化石,凯里生物群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
3. 探讨案例研究对古生物地史学的贡献:如揭示生物进化新历程、填补地史空缺等。
七、古生物地史的变迁与全球变化1. 讲解古生物地史的变迁:分析古生物地理分布的变化,如古特提斯海、古太平洋等。
一、名词解释及填空题1. 岩层:一般把组成地壳的层状岩石(包括沉积岩、成层的火山岩以及由这两类岩石变质而来的变质岩)统称为岩层。
2. 地层:具有一定层位或形成时代的岩层(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层状岩石的总称)。
地层与其相邻的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层面或不整合面分开,也可由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决定的明显的界面分开。
3.化石层序律:地层形成的时代越早,其中含有的化石构造越简单,形成时代越晚的地层其中含有的化石越高等构造越复杂。
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基本相同;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其中所含的化石也不同。
4.非史密斯地层:是指非重力机制下(热力、机械力、构造力等)形成的地层,不服从史密斯地层三定律,因而不属于史密斯地层学的范畴,我们称之为非史密斯地层。
5.地层的划分: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地质时期中无机界和生物界的演化都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根据这个特征将地层分为若干自然组合的过程称为地层的划分。
根据地层的各种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界面等)将地层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称地层的划分。
6.地层的对比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将不同地区的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特征进行层位上的比较,论证它们是否相当。
7.多重地层划分理论:组成地层的岩石是客观物质,它有多少种能够用于划分地层的不同特征,地层就有多少种类的划分方法,一种特征的变化不一定和另一种特征的变化一致。
地层有多少种类的划分,地层就有多少种类的单位。
8.岩石地层单位:以岩性特征作为主要依据所划分的地层单位;根据可观察到的和可鉴别的岩石学特征,或岩石学特征组合(如沉积韵律)及其地层关系所定义的岩石体。
9.岩石地层单位的类型分为四级:群、组、段、层。
10.生物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带(生物带):指具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特征的一套地层体。
在厚度、地理分布及时间跨度上变化均很大。
原始水平性原理: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岩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岩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
原始侧向连续原理:沉积地层中的岩层在侧向上是大规模甚至全球性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
地层叠覆原理: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上而下是从老到新的,如果这种顺序被改变,说明有构造作用的改造。
海侵超覆: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小壳动物群: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始见于震旦纪末期,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志。
象州型沉积:象州型沉积是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
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
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南丹型沉积:南丹型沉积是一套暗色的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
准层序:准层序是层序地层分析中最基本的沉积单元,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序列。
在中国境内晚三叠世以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一线为界,南方以D-C(网脉蕨-格脉蕨)植物群为特征,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北方以D-B(拟丹尼蕨-贝尔瑙蕨)植物群为特征,代表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磨拉石:地槽急剧隆起,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
简答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分布规律、演化历程以及地层形成与地质变迁的学科。
2. 研究对象:古生物地史学主要研究地球历史不期生物的种类、结构、生活习性、演化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采用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对化石和地层的分析,揭示地球历史生物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二、生物演化与地质变迁1. 生物演化:生物演化是指生物种类在长时间内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种的形成、发展和灭绝。
生物演化受遗传、自然选择、突变等因素影响。
2. 地质变迁:地质变迁是指地球表面地形、地层和构造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
地质变迁对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3. 生物与地质的关系:生物与地质紧密相关,生物演化受到地质变迁的制约,生物在地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生物沉积、生物礁等。
三、古生物地层划分与地层单位1. 古生物地层划分:古生物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中化石的种类、组合和层序,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
2. 地层单位:地层单位是地层划分的最小单元,包括底层、亚层、组、段等。
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是化石和地层的特征。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对不同地区地层单位的岩石、化石和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地层的分布规律和地质变迁。
四、古生物分类与演化1. 古生物分类:古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亲缘关系等,将古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门、纲、目、科、属、种等。
2. 古生物演化历程:古生物演化历程是指生物从起源到现代的演化过程,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和变迁。
演化历程受地质、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
3. 生物演化趋势:生物演化趋势包括生物体型由小到大、生物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生活习性由水生到陆生等。
五、古生物地史学应用1. 地质找矿:古生物地史学在地质找矿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推断地质年代和岩相,为找矿提供重要依据。
1.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2.化石化作用的三种形式:充填作用、交代作用、升馏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4.属的命名法:1)所有生物的命名全部都要用拉丁文2)科以上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个字母大写。
3)属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单名法)属名要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4)种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法(双名法)由本身种名和它从属的属名两个名字一起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都用斜体字书写和印刷,但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用小写。
5)亚种的命名法(三名法)属名加种名加亚种名,三个词均斜体,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小写。
5.适应:生物在其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机能等方面反映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现象,这是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型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
7.特化:是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
8.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生物进化历史又是新陈代谢的历史,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继兴起;已演变的生物某一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
9.相关律:生物体的各部分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这就是相关律。
10.重演律: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
因此可以说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这就是重演律。
地质年代表背诵口诀新生第四新古近,六千万年喜山期,第四人类现,新古哺乳盛,新生被子盛;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万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海西加里东,两栖鱼类盛;震旦青白蓟长城,晋宁吕梁地台成。
绪论1,地层学三原理:地层叠覆原理,原始水平性原理和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2,将今论古思想,均变论和灾变论。
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3,化石形成保存条件:硬体;矿物质成分;还原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长;压实与重结晶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
5,化石命名三原则: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化。
6,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如异养到自养,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如鱼类进化成哺乳类,哺乳类不可能有鱼类的构造。
3,相关律和重演律,如长颈鹿颈部变长前肢也要跟着变长。
4,适应与特化,如哺乳动物前肢,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如陆地上有各种恐龙,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空中有翼龙;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
无脊椎动物1,四射珊瑚带型及代表时代:单带型O奥陶纪-P二叠纪(O,S志留纪为主);双带型S-P(S,D泥盆纪为主);三带型(S-D);泡沫型C石炭纪-P。
2,缝合线: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3,菊石缝合线类型及代表时代:无棱菊石型D1-2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棱菊石型Pz—T古生代-三叠纪;齿菊石型P-T二叠纪-三叠纪;菊石型J-K侏罗纪-白垩纪4,笔石的胞管类型:10种,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复习思考题古生物学部分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古生物学•什么叫化石•化学(分子)化石•生物层序律•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石化作用•化石的石化作用有哪些类型?•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如何区分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概述“ 化石记录不完备性” 的原因影响化石记录的因素有哪些?•化石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外模•内模•核化石•内核•外核•铸型化石•遗迹化石第二章古生物的分类•古生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古生物的分类系统•双命名法•优先律第三章古无脊椎动物一 . 珊瑚动物•珊瑚的隔壁•鳞板•横板•泡沫板•中轴•联接孔•联接管•联接板•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包括哪些构造?•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上见不到横板,而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又可以见到横板呢?•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不同点二软体动物•软体动物主要分哪几个纲?•双壳类的新月面•双壳类的盾纹面•外套湾•外套线•如何确定双壳纲的前后?•头足类的住室•头足类的缝合线•头足纲体管类型及其特征•头足纲缝合线类型及其特征三 . 三叶虫动物•三叶虫的头鞍•三叶虫的头盖•三叶虫的固定颊•三叶虫的活动颊•三叶虫的面线•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以分为几种尾甲类型?四 . 腕足动物•腕足动物的铰齿在哪一个壳瓣上?•比较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双壳纲在硬体上的不同点?五 . 笔石动物•树形笔石有几种胞管?•判断笔石枝生长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的依据是什么?第五章古植物•茎的分枝方式主要有哪些?•叶序•植物界分哪些主要门类?蕨类植物和裸子包括哪些门类,各有什么特点?•试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第六章微体古生物学•有孔虫壳壁成分及其特点•蜓壳的旋壁有哪些组合类型,每种组合有哪些构造?•牙形石的主要类型•牙形石的地史分布地史学部分1.鲍马序列2.地史学3.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4.地层层序律5.复理石6.什么叫相、相变、相分析?7.垂向加积作用8.标准化石9.层面构造10.暴露标志11.非补偿、补偿、超补偿12.历史构造分析13.地缝合线14.被动大陆边缘和主动大陆边缘15.地层划分对比有哪些方法,每个方法的原理是什么?16.简述古板块的识别标志17.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8.试述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19.论述岩石地层单位系统20.补偿与非补偿21.沉积组合22.组与阶23.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24.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25.海侵超覆和海退退覆26.什么是年代地层单位,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并写出与其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
一.古生物学部分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 )( )( )和( )四种方式.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 )( )和(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和(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 )( )( )和(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 )( )和( ).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志是(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 )提供物质基础,( )提供条件,( )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遗传变异、隔离、自然选择)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 )( )和(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 ),恐龙的绝灭属于(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 )( )和( ).11.影响海洋生物的环境因素有( )( )( )( )和( ).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 ( ).13.多房室有孔虫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 )( )( )( )和( ).14.筳的分类地位:15.依照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 )( )和( )16.筳的繁盛时代是: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 )和( ).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 )( )和( ).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 )( )( )和( ).20.依据头足纲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体管分为如下类型( )( )( )和(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 )( )和( ).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 )( )( )和( )等.23.筳的旋壁的维系壳层包括( )( )( )( )和( ).24.三叶虫头鞍的演化趋势是由( )到( ),头鞍沟的演化趋势是由( )到( ).25.根据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可以将其分为( )( )( )和( ),按上述分类莱得利基虫属于( ).26.三叶虫生活在( )环境中,是( )时期的标准化石.27.筳生活在( )环境中,是( )时期的标准化石.28.腕足动物的匙形台按照其支撑方式可分为( )( )( )和( ).29.树形笔石的生活方式主要为( ),正笔石的生活方式主要是( ).30.树形笔石的胞管可分为( )( )和( ).31.根据牙形石的形态可以将其分为( )( )和( ).32.孢子的萌发器官为( ),花粉的萌发器官为( )( )和( ).33.古生代介形虫的背缘( ),腹缘( ),铰合构造多为( );中/新生代介形虫背缘( ),腹缘中部呈( ),中/新生代陆相介形虫的铰合构造多为( ),海相的多为( ).34.按照腕足动物腕螺螺尖所指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 )( )和( ).35.笔石的分支方式有( )和( ).36.按照线管是否形成中轴,可以将正笔石分为( )( )和( ).37.牙形石随温度的升高依次呈现( )( )( )和( ).答案:古生物学部分一. 填空1.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2.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3.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4.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5.趋同、趋异和并行6.是否存在生殖隔离7.遗传变异、隔离、自然选择8.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9.世系绝灭、集群绝灭10.游泳、浮游和底栖11.温度、盐度、光照、底质和气体12.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13.列式壳、平旋壳、螺旋壳、绕旋壳和混合壳14.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筳亚目15.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16.C、P17.水螅型和水母型18.横板、鳞板和泡沫板19.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20.无颈式、直颈式、弯短颈式和全颈式21.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22.筳、横板珊瑚、四射珊瑚和三叶虫23.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明层和蜂巢层24.前窄后宽、前宽后窄,多、少25.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和大尾型,小尾型26.浅海,寒武纪、奥陶纪27.温暖的浅海,石炭纪、二叠纪28.单柱型、双柱型、坐落型和悬空型29.固着底栖,漂浮30.正胞管、副胞管和茎胞管31.单锥型、复合型和平台型32.裂缝,孔、沟和孔沟33.长、直,外凸,无齿型;短、上拱,波状内凹,无齿型,三、四元型铰合34.石燕贝式、无窗贝式和无洞贝式35.同分支和后分支36.有轴正笔石、隐轴正笔石和无轴正笔石37.浅黄色、褐色、黑色和白色二.名词1.古生物2.地质历史时期3.古生物学4.化石5.指相化石6.生长节律7.标准化石8.笔石页岩相9.混合相10.牙形石的自然集群11.孢粉分析12.世代交替13.双形现象14.叠层石三.填图四.判断1.人们将分布局限/演化快/特征明显/延续时间长/具有较强的地质年代意义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其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2.具有拟旋脊的筳出现于晚石炭世.3.四射珊瑚只有单体珊瑚,没有复体珊瑚.4.腕足动物的壳体由背壳和腹壳组成,两辦壳大小相等,形态相似.5.具有无棱菊石式缝合线的菊石繁盛于泥盆纪.6.正笔石类的胞管可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三种类型.7.牙形石出现于寒武纪~三叠纪的海相地层中.8.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共同产物.9.双壳类是通过闭壳肌和开壳肌来控制壳子的开合.10.双壳类/介形虫/腕足类的壳体上都具有生长纹.11.原始动物通过器官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12.处于无性世代的有孔虫:壳大/房室多/初房小,处于有性世代:壳小/房室少/初房大.13.由于介形虫为雌雄异体,所以介形虫只能进行有性生殖.14.所有的横板珊瑚都是复体珊瑚,所有的四射珊瑚都是单体珊瑚.15.松形粉的单沟位于远极面上.16.就腹足类的定向而言,塔尖朝上,壳口再指向观察者,若壳口位于观察者的左侧就是左旋壳,反之为右旋壳.17.所有的腕足动物全部是通过肉茎固着生活.18.孢子是蕨类植物的繁殖细胞,花粉是种子植物的繁殖细胞.19.珊瑚身体呈辐射对称,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组成.20.萌发器官为多孔或多沟的花粉的孔或沟散布在花粉粒的表面上.五.问答1.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应具备什么样的保存条件?2.如何区分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的化石?3.筳的演化趋势及阶段性?4.试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5.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6.画出菊石缝合线的类型并表明其繁盛时期?7.头足类的演化趋势?8.举例说明性双形现象?9.介形虫的演化趋势?10.比较腕足类与双壳类的壳体的形态/结构差异?11.对比树形菊石与正笔石的形态结构差异12.简述叠层石的形成环境和条件13.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答案:二.名词1、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生物2、地球形成到全新世以前3、研究古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4、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5、分布广、狭适性、能够明确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的生物化石6、生物生活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生物的生理和形态的周期变化现象7、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明显、延续时间短8、黑色页岩,所含化石几乎都为浮游笔石,为缺氧、海水宁静、含硫量达7%的还原环境9、页岩为主,也有砂岩、灰岩,笔石与腕足类、三叶虫等伴生,为正常海的沉积环境10、不同牙形石自然成对成行地有规律地排列在一起,人们认为这些牙形石是同一生物的骨骼,它们的排列方式能体现其在动物体内的原始状态,因此,人们将这种牙形石的自然集合体成为自然集群11、通过对地层中的孢子花粉的离析、鉴定、统计来研究孢子花粉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和变化,以此来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及植被类型12、在有孔虫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13、由于有孔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造成了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14、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共同产物二.地史学部分一.填空1.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和()三大方面.2.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化石层序律是英国工程师()提出的.3.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和()四级,其中()为最基本的单位.4.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5.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和()两种类型,前者如(),后者如().6.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的含义.7.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等方面.8.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地区,岩性以()为主.9.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群.10.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时期.11.南华纪~震旦纪(800~543Ma)地层在我国宜昌峡东地区发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发育()组()组()组和()组.12.张夏组属()统,长山组属()统.13.()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1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的陆表海.15.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和()等.16.华北唐山奥陶纪剖面自下而上发育有()组()组()组和()组的地层.17.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类型的扬子区,相对()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18.地质历史中的南方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和().19.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 ()洋关闭,形成()大陆.20.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洋相隔.21.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泥盆纪又被称为()时代.22.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状态,仅在祁连山南/北坡和塔里木板块边缘发育以()为主的沉积.23.古生代期间,自()时期至()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相沉积.24. ()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25.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于()区,以()繁盛为代表.26.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和()等多种类型.27.早/中二叠世末期的地壳运动使()基本升起,与华北-塔里木连成一片,致使中国沿()一线为界,出现“南海北陆”的对峙局面.28.海西构造阶段,劳俄大陆与()大陆拼接,古乌拉尔洋消失,西伯利亚古陆与()大陆的拼接,古亚洲洋西南段闭合, ()大陆形成.29.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为界,南()北()的地理格局.30. ()后期至()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31.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为界的南()北()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32.侏罗纪被称为()的时代/()时代/()时代.33.恐龙绝灭于()时期.34.依据构造运动的旋回性,自早古生代以来,可以分为()()()()()几个构造阶段.35.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和()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值时刻.二.名词解释1.地层叠覆律2.地史学的定义3.沉积相的概念4.板块学说5.前寒武纪6.小壳动物化石7.海西构造运动8.地层学9.地层划分10.地层对比11.层型12.岩石地层单位“组”13.穿时14.瓦尔特相变定律15.沉积组合16.补偿盆地17.蛇绿岩套18.加里东构造运动三.简答题1.以湖北宜昌剖面为例,简述扬子区奥陶纪地层发育特征及沉积环境2.简述我国华南地区志留纪的地理面貌及沉积特征3.以黔中剖面为例,简述华南地区二叠纪地层发育特征及沉积环境变化4.简述印支构造阶段全球海/陆变迁5.简述陕甘宁盆地侏罗纪的地层发育及沉积特征6.简述松辽盆地白垩纪的地层发育特征及沉积环境变化7.简述新生代渤海湾盆地的构造单元组成8.简述中国第四纪的主要地质特征9.三叠纪的生物面貌10.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11.侏罗纪生物界的面貌12.中国侏罗纪古地理格局及地层特点13.白垩纪生物界面貌14.中国白垩纪地质特征15.古近纪/新近纪的生物面貌特征17.中国古近纪/新近纪的地质概况18.第四纪生物面貌19.全球第四纪的主要地质特征概述20.中/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21.中/新生代全球板块漂移及海/陆变化特征22.晚古生代生物面貌特征23.海西构造阶段全球海/陆变化格局24.中国二叠系的分布特征及沉积特点25.二叠纪生物界的面貌26.中国石炭系的分布特征及沉积类型27.石炭纪植物分区28.石炭纪生物界面貌29.中国泥盆系的分布及沉积类型30.泥盆纪生物界的面貌特点31.全球加里东构造阶段的大地构造特征及古地理格局32.中国志留纪的古地理轮廓33.志留纪的生物面貌34.中国奥陶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35.奥陶纪的生物面貌36.中国寒武纪古地理轮廓37.寒武纪生物界的面貌38.前寒武纪的重大地质事件39.简述威尔逊旋回40.构造环境条件与沉积的关系41.地层划分主要方法42.地层对比的主要方法43.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44.地史学的研究内容。
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化石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谱系,其所代表的古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时空分布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地层:指地球表面保存的层状岩石的综合,包括沉积岩地层、火山岩地层和变质岩地层。
地史学研究的任务可概括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涉及3个方面:一是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和进行时空对比;二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三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他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
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化石形成和保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条件。
化石的类型:(1)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持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3)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借助一些现代化仪器可以把他们从岩层中分离和鉴别出来。
石化作用的三种形式:(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的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2)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保存下来;(3)炭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古生物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
)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
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8,化石的命名原则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
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
对于亚种的命名。
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
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
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
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
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
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
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
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
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地史学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
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为连续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接触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积作用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层单位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是相同的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的特征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地或饥饿盆地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被动大陆边缘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