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为灵魂,读为载体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情为灵魂,读为载体
作者:梅秀波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年第05期
[摘要] 新课程标准实施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整合三维目标,再现生活,走进文本,还原情感,蕴情阅读,借助情感之动力,阅读之功能,使阅读教学异彩纷呈。
[关键词] 阅读教学情感教师学生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师偏重于认知过程,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理解,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独立见解,繁琐的理性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教学过程忽视“情感”,把情感因素置于语文教学之外,为教语文而学语文,把语文教学囿于繁琐的理性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力求突出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感染。
因此,语文阅读实践中,我坚持“情是灵魂,读为载体”的情感教学模式,充分借助情感之动力,阅读之功能,使阅读教学异彩纷呈。
“情感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通过师生、生生、人文情感的互动,带动学生去掌握知识,明白事理。
其过程充分强调的是学生,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合作者去看待。
正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所言“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素质教育。
”
一、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孔子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列宁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这些理论都强调了情感的功能性。
2.心理学的角度
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产生的,它具有动力性。
愉悦的情感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施目标
1.强调“情感”,能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秀品质。
2.调动“情感”参与学生的认知过程,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运用“情感”实现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操作步骤(以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
1.激情促读
就是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巧妙构置悬念,利用多媒体大胆创设情境等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求知的需要形成“要学”的情感。
如在学习《月光曲》之前,教师让学生边听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奏鸣曲》,边观看“月光照进窗子到洒满海面及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的景象,把学生很快地带入美妙的情境中,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曲名叫什么吗?他是谁谱写的?是如何诞生的?”以此迅速地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要读的欲望。
2.调情自读
这一环节着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带“情”去自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形成“能学”的情感,并能提出自己读懂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辅导,消除学生读书的障碍,达到字正句通,了解主旨,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需要。
如《月光曲》一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轻放《月光曲》。
读后,让学生汇报“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懂得了《月光曲》曲名的由来”;有的说:“看到哥哥对妹妹的爱护”;有的说:“盲姑娘太了不起了”;有的说:“感受到了《月光曲》的美”……学生争相发言,各抒己见,情绪高涨。
3.诱情品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的情感,并有目的地设计问题,诱导学生以饱满的情感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
这个环节是关键,运作起来也比较复杂。
通过自读,学生大多已整体地感知了课文,初步产生了“会学”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激发学生去抓文章的中心部分,细细品味。
《月光曲》一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问学生:“《月光曲》美不美?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请用笔划出来。
”学生便很快地找出了盲姑娘听曲时而产生联想的那段话。
紧接着,老师又问“谁能读出它的美?”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景象之美,读后学生议一议。
然后问“为什么美?”“你觉得什么美?”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曲的调子美”;有的说“曲的节奏美”……大多是从曲子本身来思考,并没有抓住文章的中心,于是,我又提醒地问:“从这首曲子中,你认为贝多芬美吗?盲姑娘
美吗?他们的美又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一下,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悟出了曲美人更美。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细读,最后让学生听着乐曲,看着画面,根据提示去品读。
这个环节要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将读、思、议、想交叉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想象情境、体会情感、感悟语言、提高能力。
4.带情朗读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那“学会”的情感、表现的欲望,给以机会,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带着愉悦的情感进一步去领会文章中心。
通过朗读,将已认知的事物在他们的大脑中积淀与吸收,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朗读水平和导演能力。
在完成《月光曲》的基本教学后,老师让全班学生读联想的那部分内容,并请一位女生和两名男生分别扮演盲姑娘、哥哥和贝多芬,把当时每个人会有的神态、动作表演出来,然后组织评议再读,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真正体会到“曲美人醉”的意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5.蕴情爱读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延伸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愿读、爱读书的兴趣,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生活学习中去。
众观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课的结尾,善于调动、保持学生的情感,产生课结束而学生情未尽之功效,能使学生继续愉快地去读书,去探索新知。
在《月光曲》一课的结束后,老师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阅读有关“贝多芬”的书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了一次“贝多芬”故事会,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四、几点策略
1.注意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教师要挚爱每一个学生,无歧视、不偏爱,善于营造一种“亲、乐”的师生情感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紧紧牵着一条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情感线索去教语文。
2.准确掌握情感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
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往往都带有他们自己的个性。
无论成功与否,教师都要以鼓励和尊重为主,掌握他们的情感规律。
3.善于营造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
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景,让自己进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学生”和学生进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课文中的角色”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一种新感受,热情而主动地去探索。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教学技能技巧,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在实践中,“情感教学”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要让学生的情感变为持久的动力,主动探究的需求,仍需付出更艰苦、更细致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