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
- 格式:doc
- 大小:389.50 KB
- 文档页数:15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高中历史必修二练题第一章:古代中外史前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发展1. 什么是史前文明?列举两个史前文明的代表性文化。
2. 古代文明发展的五个阶段是什么?3. 描述黄河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发展阶段。
4. 简述古代埃及文明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其发展。
5. 请列举一些古代文明遗址或遗物的发现,说明其对于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性。
第二章:我国古代的历史前文明与古代历史的发展1. 请简述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和主要特征。
2. 简述夏朝和商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3. 描述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
4. 详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多元化的特点。
5. 请列举一些古代中国的经典著作,以及其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与近代欧洲文化和世界历史的发展1. 描述古希腊罗马的地理环境对其文明发展的影响。
2. 请简述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3. 详细说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对现代欧洲文化的影响。
4. 描述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5. 请列举一些古代希腊罗马的科学家、哲学家或作家,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四章:封建社会历史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1. 描述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和发展阶段。
2. 详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
3. 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发明。
4. 描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 请列举一些中国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或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五章:世界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与现代社会文化1. 请列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源地和代表性城市。
2. 简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制度。
3. 描述工业革命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4. 详细说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5. 请列举一些现代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发明家或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第六章: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现代社会文化1. 简述清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
[随堂基础巩固]
1.先秦成书的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记载:“天子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这表明()
A.我国官营手工业起源很早
B.西周天子善于手工制作
C.西周手工业者职业世袭
D.西周手工业分工细致
解析:从材料中看出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是归天子管辖,属于官营手工业,因此答案为A。
答案:A
2.“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
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B.毛
C.棉D.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结合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元代以前,百姓穿着的主要布料是麻,元代以后,棉逐步成为民众的主要布料。
丝织品由于造价高,在民众中并没有普及。
答案:D
3.“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
”“中国人把那个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中国人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成就出这种美丽的器皿。
”文句描述的是中国的()
A.青铜器B.铁器
C.玉器D.瓷器
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从材料“看似普通的泥土”烧制成“美丽的器皿”分析,应是当时中国的瓷器。
答案:D
4.关于我国古代冶金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早期青铜器主要是生产工具②我国较早冶炼生铁③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④西汉时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装置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我国早期的青铜器主要是用来祭祀和供宫廷使用;水排是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
答案:C。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B[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显然是在揭示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故B项正确。
] 2.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出的信息最恰当的是( )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②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③男女分工明确④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D[材料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故④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3.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B C DA[文物A是商代的青铜器,它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故A项正确;文物B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排除;文物C是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排除;文物D属于彩色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
]4.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D[从材料中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下才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这说明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方面,C项与材料无关;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正确。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2.(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5·扬州高一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B4耕作方式时间(天) 面积(担田)锄耕 1 1木牛 1 4牛耕 1 14A.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C项。
无锡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及说明: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5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已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填写答题卡: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枢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其他题目,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簋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
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
这实质上反映了A.分封制卞的实物配给B.宗法制下的内外亲疏C.奴隶制下的等级秩序D.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导致王朝覆灭的重大农民起义几乎都首发于黄河流域,这垦是小麦种植最悠久的地区,由于耕作条件不良,一旦土地兼并,往往导致农民起义;而水稻的种植区则相对泰平,因为南方有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这种观点A.违背基本的唯物史观B.体现独特的历史解释C.忽视一定的时空逻辑D.缺乏科学的家国情怀3.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人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A.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B.专卖政策阻碍了农产品商品化C.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极为缓慢D.土地税是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4.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
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模块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图)‚用耦犁,二牛,三人‛。
此耕作方法(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C.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解析:两牛牵引的耦犁通过人力和牛力的合作,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
答案:A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
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B.此次航海路线是由西向东横渡太平洋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D.此次航海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 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本题应选A项。
答案:A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入迷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
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
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解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需要大量原料,中国农产品大量出口,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原料产地。
答案:C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商品经济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解析: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出现于明朝中后期;C项出现于商周时期;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则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故B、C、D三项均应排除。
答案:A3.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
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
这表明洋务派认为()A.“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B.“求强”是“求富”的先决条件C.民族富强是民族独立的先决条件D.民族独立是民族富强的先决条件解析:“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表明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在此基础上以“自强”。
答案:A4.洋务派是域外文明的感知者,同时扮演着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
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
下列对洋务派所得的“瓜”的最准确理解是()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B.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D.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中关键词“种豆得瓜”的理解。
洋务派实质上是借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并不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A5.19世纪70年代,中国最早投资于民族资本主义性质近代工业的是()A.商人、地主和官僚B.官僚和手工业者C.手工工场主和地主D.商人和高利贷者解析:由于洋务运动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的官僚、地主、商人跃跃欲试,最早投资于近代工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2.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傭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 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3.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 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5.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
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
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6.欧阳修撰《新唐书·地理志》,于所修农田水利事,皆祥记载。
据其所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处,而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为独多。
北起楚州(治所在今天江苏淮安),南迄明州(治所在今天浙江宁波南)海滨,络绎不绝。
据此可知,当时A.农业区域差别明显 B.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安定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7.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
第一、二单元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原创)七八千年前,中国的农业与农耕聚落有了很大发展。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这不能说明( )A.农业生产力的提高B.人类出现定居生活C.农业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D.社会出现贫富分化2.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3.下图为汉代牛耕图画像砖。
此图说明当时( )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缓和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4.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天下户口,亡逃过半”。
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者,论死”。
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
宋初这一政策( )A.旨在抑制工商业发展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D.抑制了土地兼并5.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物种交流(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6.(原创)2020年5月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西非地区代表处表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大约有2.39亿人面临粮食安全问题。
随着疫情暴发,这个数字可能会急剧增加。
据此可知( )A.疫情加剧粮食安全问题B.中国大量增加粮食进口C.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D.中东国家面临饥饿威胁7.下表是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
据此可知( )春秋时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铜、铁兵器约4万件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冶铁以煤为主要燃料;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出现的时间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于社会生产8.据《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等手工业品在当时闻名于世。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块检测题及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①养殖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④已出现了曲辕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
”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A.“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贫富之道,莫之夺予”4.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南北朝时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 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沉船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的是()A.青瓷盘 B.珐琅彩 C.白瓷碗 D.铜钱6.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
不正确的是()A.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B.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C.宋代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明清时期,农产品尚未进入市场7.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一些市镇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这说明明清时期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出现重大的变化C.市镇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D.城市经济功能得到了加强2.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据此可推断,当时()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3.《诗经-甫田》曾这样描述齐国的农业状况:“无田(佃)甫田(大田),维莠(杂草)骄骄。
”。
据此可知A.战国时期战争相当频繁 B.井田制逐步瓦解C.诸子百家有轻农思想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A.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B.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C.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5.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提到:“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
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
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千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
”这一现象导致了:A.商品经济日益萎缩 B.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6.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规定:“侥有违例出洋,每丝一百斤发边卫充军;不及一百斤者杖一百,徒三年……”。
政策实施五年后,“不特丝价依然昂贵,未见平减,且遇值蚕事收成稍薄,其价较前更昂”。
上述现象说明海禁政策A.无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B.导致手工业产品物价上涨C.不利于中外贸易的交流D.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7.明朝朱元璋严令士农工商各守本业,即使是医、卜,也强迫他们必须“土著”,不得远游,凡“有不事生业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游民者,皆迁之远方”朱元璋这一政策的意图是A.固化社会分层以巩固统治根基 B.鄙薄压制工商业者以固守农本C.打击游惰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严禁人口流动以安定社会秩序8.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A.商品经济B.小农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3、下列这种工具的名称、出现时间和用途是A、耦犁、汉朝、松土工具B、耧车、汉朝、播种工具C、曲辕犁、唐朝、松土工具D、耧车、唐朝、松土工具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A、唐朝B、北宋C、南宋D、清朝5、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A、粤商和徽商B、徽商和晋商C、闽商和粤商D、台商和港商6、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A、邸店B、柜坊C、飞钱D、坊8、唐朝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所反映的实质是A、杜绝在乡村以及边远地区设市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惟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9、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A、400亩B、300亩C、700亩D、100亩10、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船证明书(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11、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屯田制D、摊丁入亩12、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A.西汉B.东汉C.唐代D.宋代13、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大西洋——欧洲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欧洲14、掌握着当时的世界商业霸权,成为“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作“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15、在争夺殖民霸主的过程中,英国打败了下列哪三个国家,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A、西班牙、法国、葡萄牙B、荷兰、德国、法国C、西班牙、荷兰、美国D、西班牙、荷兰、法国16、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原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开始了。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A.是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 B.与西方国家入侵无关C.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2、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弱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于()A.19世纪50年代前后 B.19世纪70年代前后C.19世纪80年代前后 D.19世纪90年代前后4、不属于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是()①外资企业的刺激;②洋务企业的刺激;③清政府的保护政策;④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5、下列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同他们创办的民族工业有误的是()A.方举赞,孙英德——发昌机器厂B.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C.荣宗敬,荣德生——新洋灰公司D.张謇——大生纱厂6、甲午战争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
其直接原因是()A.西方技术的传播B.重农抑商思潮的影响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D.改良思想的推动7、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
此事说明()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C.洋务企业惧怕民资企业与之争利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8、下列关于1927—1936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受益最大 B.轻工业得到发展C.官僚资本对金融业的控制削弱 D.完全没有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9、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
这期间,内忧外患重重,但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从弱到强,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
2014-2015学年高三其次次段考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一、必修二;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
1.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白()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谐的前提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谐的基础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D.维护家庭和谐是重大的社会责任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突出表明春秋时()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D.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心集权制形成3.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B.九品中正制弊端严峻C.后世用人以公起先于宋明时期D.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4.《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
”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意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允和公正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有这样的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起及到日月夙暮。
”此材料传达的精确信息是( B )A.秦朝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力增加B.秦朝通过法律保障邮驿通信制度C.秦朝时交通空前发达D.秦朝皇权至高无上6、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3、“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勤劳主要是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5.下列诗句所描述的生产方式不利于自然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是A.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C.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6、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地主经济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D、封建庄园经济7.“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取作商贾。
”这首唐诗不能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是A、商人众多B、商业繁荣C、农村破败,天地荒芜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8.阅读下表:表中内容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古代A.农耕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粮食产量徘徊不前C.农业的发展世界领先 D.王朝对农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9.“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特点是少投人多产出10.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1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2、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制度?A、土地私有制B、土地公有制C、土地均分制D、土地租佃制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人民在上面进行耕种使用。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式?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工商业3、题干:以下哪种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男耕女织”?A. 水稻种植B. 玉米种植C. 耕牛犁地D. 棉花种植4、题干:以下哪项政策推出后,使中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出现了一次高潮?A.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唐太宗实行科举制C. 隋唐时期开放海上丝绸之路D. 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省制度5、下列哪一项不是汉代农业发展的表现?A.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B. 牛耕技术的普及C. 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D. 租佃关系的消失6、关于宋代经济的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如推广了稻麦轮作制C.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产品质量显著提升D. 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7、在古代中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A. 铁犁牛耕B. 耧车C. 火药D. 钱币8、以下哪项不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A. 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管理B. 商业活动地域范围扩大C.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 商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9、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主要体现了哪个方面的控制?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矿业 10、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由政府统一铸币的朝代最早的是哪一个?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1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A. 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B. 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C. 发展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D. 生产资料主要依靠农民自给自足12、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唐代商业活动进入城市,出现了专业市场和夜市B. 宋代商业发展进入高峰,出现了“草市”C. 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达到鼎盛D. 所有古城镇都准许商人在城内自由经商13、明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A. 推广双季稻种植B. 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赋税改革C. 大力发展海外贸易D. 鼓励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14、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B. 宋代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 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并不发达D. 宋代的货币制度较为落后15、题干: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以下哪项不是其基本特点?A.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B.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C. 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D.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男耕女织”的模式16、题干: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A. 钱币的流通B. 长期存在地方割据现象C.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D. 商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必修二专题一、二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南地区考古开掘的战国秦汉墓葬遗址出土了很多铁制农具,其中䦆锄锸镰斧铲铧四川(77) 战国晚期—西汉晚期战国晚期—东汉初期公元前329年—西汉战国晚期—秦战国早期西汉汉武帝时—东汉初年云南(37) 西汉西汉中晚期—东汉初年西汉中晚期—东汉初年贵州(43) 西汉西汉末年—东汉西汉西汉西汉A.冶铁技术程度先进 B.农业消费力有了较大开展C.铁农具分布较均匀 D.青铜农具为铁农具所取代2.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这一制度的宗旨是()A.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打破“累世公卿〞场面C.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3.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常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农村局部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消费 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D.农村自然经济开场瓦解4.(2022·河北唐山三模·26)以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拟〞图。
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D.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5.元代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每日绝早人局,抵暮方散〞,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务要造作如法,工程不亏,违者随即究治〞。
这一制度()A.保证了手工产品的质量 B.束缚了消费者的创新力C.进步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开展6.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
〞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
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开展 B.是小农经济开展的结果C.适应了商品经济开展的需要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7.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兴旺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高三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专题检测题13.H1[2014·浙江卷]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2.H1 O1[2014·天津卷]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13.H1[2014·广东卷]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15.H1[2014·全国大纲卷]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13.H1[2014·福建卷]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1.[2014·衢州质检] 《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3.[2014·南通一模] 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5.[2014·乌鲁木齐一模]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6.[2014·湛江测试]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期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这说明当时()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2.H2[2014·江苏卷]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4.H2[2014·江苏卷]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3.H2[2014·重庆卷]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7.H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6.H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5.H2[2014·山东卷]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14.A2、C2、H2[2014·浙江卷]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①《山阴志》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②《临安志》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③《四明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志》路儒学)《绍兴④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志》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15.H2 Q1[2014·北京卷]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12.H2[2014·全国大纲卷]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14.H2[2014·福建卷]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10.[2014·湖南常德模拟] 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曾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
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据此,可以得出明清时期()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士首商末”的观念受到冲击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D.商人经商动机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11.[2014·石家庄质检] 《尚书·洪范》在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
”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C.提倡“工商皆本”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12.[2014·济南质量调研] 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
这主要说明()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15.J1[2014·浙江卷] 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6.J1[2014·天津卷]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18.J1[2014·全国大纲卷] 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年份佃农(%) 半佃农(%) 自耕农(%)193529 24 47年193630 24 46年193737 26 37年193838 27 35年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土地兼并的趋势7.J1[2014·江苏卷]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17.J1[2014·山东卷]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28.J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2014·金丽衢十二校联考] 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
”这说明李鸿章()A.认为洋务运动会诱导近代工业的兴起B.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实行的必要C.反对向西方学习D.主张政府立法阻止国人创办近代工业3.[2014·绍兴期末调测]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