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在ARDS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医学的应用及护理查房1俯卧位通气在重症医学的应用及护理查房1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是一种在重症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患者。
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使气体在肺部分布更加均匀,增加胸腔内的通气量,改善氧合水平,减少肺损伤,提高重症患者的生存率。
本文将介绍俯卧位通气在重症医学中的应用以及护理查房的相关内容。
一、俯卧位通气在重症医学的应用1.重症ARDS患者: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症状。
俯卧位通气被广泛应用于重症ARDS患者中,可以改善气道峰压,提高气体交换和氧合水平。
这是因为俯卧位使患者的背侧肺组织得到充分展开,增加通气量,从而有效改善ARDS患者的肺功能。
2.窒息性胸膜炎患者:窒息性胸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胸膜疾病,常常导致胸腔内炎症反应和渗出液的积聚,进而影响呼吸功能。
俯卧位通气可以通过改变胸腔内的压力分布,减少胸腔积液和改善气体交换,从而提高窒息性胸膜炎患者的生存率。
3.其他呼吸衰竭患者:除了上述疾病外,俯卧位通气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呼吸衰竭患者,例如重症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等,并且在一些研究中显示,俯卧位通气还可以降低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查房在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进行相关的护理查房,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以下是俯卧位通气护理查房的主要内容:1.监测氧合水平: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并及时调整氧疗设备和参数,以保持患者的氧合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2.移位和固定:俯卧位通气需要将患者从仰卧位转至俯卧位,这个过程中需要多人合作,并确保患者安全、稳定地完成移位,并且进行合适的固定,以减少移位的风险。
3.监测体位相关并发症:俯卧位通气可能引起一些体位相关的并发症,如低血压、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等。
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
俯卧位通气原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呼吸辅助技术,它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帮助改善通气和氧合。
俯卧位通气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气均匀性,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通气均匀性,特别是对于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
在仰卧位时,肺部通气不均匀,容易发生肺泡塌陷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俯卧位可以减少这种不均匀性,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2. 减少肺泡塌陷,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肺泡塌陷,特别是在ARDS患者中。
由于重力的作用,俯卧位可以使肺部下部通气更加充分,减少肺泡塌陷的发生,改善氧合。
3. 降低肺内分流,俯卧位通气可以降低肺内分流,改善氧合。
肺内分流是指氧合血流和不氧合血流混合在一起,导致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俯卧位可以通过改善通气均匀性和减少肺泡塌陷来降低肺内分流。
4. 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氧合,特别是对于患有ARDS的患者。
通过上述机制,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患者的氧合水平,改善呼吸功能。
5. 预防肺部感染,俯卧位通气可以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在俯卧位时,患者的口腔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进入下呼吸道,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总之,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呼吸辅助技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帮助改善通气和氧合。
它可以改善通气均匀性、减少肺泡塌陷、降低肺内分流、改善氧合,同时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俯卧位通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ARDS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于需要呼吸辅助的患者,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医生重视和应用。
俯卧位通气法的操作俯卧位通气法(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体位来改善呼吸功能的治疗方法,通常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或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
俯卧位通气法被证明可以提高氧合、改善通气、降低气道压力等,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俯卧位通气法的操作步骤。
1.患者选择:俯卧位通气法适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或ARDS患者,一般需要机械通气支持。
此外,患者的颈椎、背椎等骨骼结构也需要满足俯卧位通气的要求。
2.准备工作:在进行俯卧位通气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通气设备正常工作,气囊、管路等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其次,注意患者是否有禁忌症,例如心脑血管疾病、急性颈椎损伤等。
最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俯卧位通气的目的、操作方法及可能的不适感。
3.确保安全:在将患者转为俯卧位前,需要确保患者的安全。
包括注射必要的镇静剂和肌松剂,避免患者出现抗拒或意识不清的情况。
同时,提前准备好脊柱稳定器,在必要时进行固定。
4.转换体位:患者需要进行平滑、连续的体位转换,避免造成对患者的不适和损伤。
通常是由2-3人组成的团队进行操作,其中包括医生、护士等。
在转换体位时,要确保患者的头和脊柱保持平直,以避免颈椎的过度伸张。
使用护士或医生平滑且规律的动作,逐渐将患者从卧位转为侧卧位,再由侧卧位转为俯卧位。
在转换体位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5.固定体位:将患者转为俯卧位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固定,以减少体位移动和对呼吸机连接的干扰。
可以使用特殊的固定装置,如床边支架或专用的体位支撑垫等。
同时,患者的头和颈部应保持平正,避免过度转动或外屈。
可以使用护士或医生来支撑患者的头部,保证其颈椎处于安全状态。
6.监测与调整:在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后,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功能,并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以达到最佳效果。
常规的监测项目包括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心率、血压等。
俯卧位通气在 ARDS上的应用关键词:ARDS;俯卧位通气;护理;应用ARDS患者肺部病变不均一性,通过体位改变可以改善患者的气体交换。
俯卧位通气[1.,2,3]已经被证实可以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是机械通气有效辅助手段,因此近年来关于俯卧位通气在ARDS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
本文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俯卧位通气治疗时机的选择、俯卧位治疗的实施方法、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并发症和禁忌症进行综述,为临床俯卧位通气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1.俯卧位治疗时机选择目前,国内医学界关于俯卧位治疗时机的研究不多,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姬金兰。
姬金兰[4]在其研究中指出,当患者PaOz / FiOz<300,病人需要较高吸入氧浓度( 或)PEEP 水平过高时, 或者传统方法的机械通气不能改善病人氧合时,排除了禁忌标准的前提下,由医疗团队在操作前进行风险评估,并结合专家意见,应尽早考虑应用俯卧位通气。
风险评估主要针对患者氧合改善需求程度以及俯卧位的重要性上是否超出潜在价值。
当患者存在以下情况时:如有左右室辅助装置、近期行心血管手术/纵隔不稳、体重>90kg,脊柱侧弯等,仍需要在结合排除标准的前提下进行风险评估。
卧位通气对早期ARDS 的治疗效果较好, 而对ARDS 晚期出现肺纤维化及单纯肺纤维化的病人可能无效。
2.俯卧位治疗的实施方法护理前做好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常规监测。
陈军华[5]等学者比较完整的总结了实施方法的步骤:① 向患者和家属说明俯卧位通气目的、意义、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理解、支持和配合;②准备好若干个软垫和枕头;③保证足够的搬运人员;④固定好气管导管,防止因搬运牵拉导致气管导管弯曲、移位、脱落;⑤关闭各种引流管道防止反流,如留置鼻饲的患者,要夹闭胃管,必要时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误吸;⑥固定中心静脉管,分离不重要的静脉输液管道;⑦分离心电图导线和电极,使用血氧饱和度仪监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⑧确定翻身的方向,将所有的管道及引流袋置于即将要翻身的对侧;⑨充分吸净鼻腔、口腔、气管插管内的分泌物;⑩由5~6人同时实施体位转变,明确分工,有经验的护士站在患者头侧,负责保护患者的气管插管及头颈部,床的左右两侧各站2~3人,先将患者移到床的一侧(与翻转方向相反的一侧),两手伸直,紧贴患者身侧,1人发出口令,先使患者转为90度侧卧位,进而翻至俯卧位。
ARDS的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是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一种改善ARDS气体交换的方法。
随后的观察显示,通过简单的病人轮换,氧合功能有了显著改善,这推动了接下来几十年的研究。
这项工作阐明了俯卧通气时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变化的机制。
然而,将生理上的改善转化为临床上的益处已被证明是具有挑战性的;几项当代的试验显示俯卧位对临床没有重大益处。
通过优化患者选择和治疗方案,最近的Proning-Severe-ARDS 患者(PROSEVA)试验显示,俯卧通气对死亡率有显著的益处。
这项试验和随后的荟萃分析支持俯卧位作为有效治疗以降低严重ARDS的死亡率,特别是早期应用其他肺保护策略时。
本文就俯卧通气在ARDS中的生理学原理、临床证据及实际应用作一综述。
美国每年约有170000例ARDS发生,死亡率为25%至40%。
治疗ARDS 的费用占所有医院呼吸机日的5%,这就产生了巨大的费用(平均每住院1.15万美元),早在20世纪60年代,ARDS的知识库由描述性病例系列组成,对有效治疗的需求就显而易见。
早期研究者注意到肺顺应性降低和晚期肺切除增加是该病的特征,并建议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来改善氧合。
为了减少受伤肺的进一步肺不张,Bryan建议俯卧位,推测俯卧位可以降低胸膜压力梯度,恢复背侧肺段的通气。
临床病例系列支持这一概念,记录了俯卧位对氧合的显著改善。
随后的研究表明,俯卧位可改善大多数ARDS 患者(70%-80%)的氧合,使PaO2/FiO2的平均比值增加35mm Hg。
因此,俯卧位被确立为抢救ARDS的一种策略严重低氧血症,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改善气体交换的机制上。
俯卧位换气当一个人仰卧时,腹肺、心脏和腹部内脏的重量会增加背侧胸膜压。
这种压迫降低了背侧肺区的跨肺压力(气道开放压力-胸膜压力),水肿性ARDS肺的质量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腹侧背侧胸膜压力梯度,减少了依赖背侧区域的区域通气。
据估计,腹侧心脏对下层肺组织的压力约为3至5cmH2O,实验研究表明俯卧位改善了心包内肺区域的通气量。
俯卧位通气的相关文献
首先,临床研究方面,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俯卧位通气对改善ARDS患者通气/氧合情况和预后的积极作用。
例如,Guérin等人在2013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与卧床位相比,俯卧位通气显著降低了重症ARDS患者的28天病死率。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研究也支持了俯卧位通气的益处,包括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肺损伤等。
其次,荟萃分析方面,有多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对俯卧位通气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这些综述和分析从不同角度综合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俯卧位通气在改善ARDS患者预后方面的积极效果。
例如,一些荟萃分析发现俯卧位通气可以显著降低重症ARDS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此外,一些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文件也对俯卧位通气进行了相关建议。
例如,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联合发布的ARDS诊疗指南中明确提到,对于合适的ARDS患者,可以考虑采用俯卧位通气以改善氧合情况。
总的来说,俯卧位通气的相关文献涵盖了临床研究、荟萃分析和指南建议等多个方面,这些文献的内容丰富多样,从不同角度充分证实了俯卧位通气在改善ARDS患者通气情况和预后方面的重要作用。
希望这些文献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一种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用于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方法。
通过将患者从仰卧位转至俯卧位,可以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减轻重症患者的呼吸负担,提高患者生存率。
下面将详细介绍俯卧位通气在临床上的意义。
1.改善氧合: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功能损伤,患者的氧合功能严重受损。
通过将患者转至俯卧位,可以改善气道开放性,减少居于背部的肺区塌陷,增加低通气/灌注区域的通气,提高氧合功能。
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增加床侧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
2.优化肺通气:重症患者因为反射性的通气模式改变和床旁体位限制而导致呼吸模式困难,使得通气效率降低。
将患者转至俯卧位可以改善肺的通气分布,减少背部肺萎缩,改善通气效果。
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提高患者肺的顺应性和通气均匀性,降低外源性呼吸机气道压力和潮气量的需求。
3.降低肺间质水肿:ARDS患者往往伴随着肺间质水肿的发生,这会导致氧气的弥散受阻。
将患者转至俯卧位有助于改善肺泡内胶原纤维重积,减少肺间质水肿,从而有助于提高氧气的弥散效能。
4.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重症患者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而机械通气常常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相关,如肺炎、肺不张、气压伤等。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肺的通气和氧合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5. 改善生存率: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可以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生存率。
在Papazian等人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将ARDS患者转至俯卧位通气组与仰卧位通气组相比,生存率明显提高。
因此,俯卧位通气已成为治疗ARDS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俯卧位通气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
首先,转位过程中需要人工干预和耗费额外的劳力和时间,对于病情较稳定的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次,不适宜的患者选择和不合理的俯卧位通气策略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低血压、消化道损伤等。
俯卧位通气效果评价指标俯卧位通气(pronation ventilation)是一种将患者从背卧位转换为俯卧位,以提高通气效果的治疗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特别是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在俯卧位通气中,通气面积增加,肺顺应性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更好,而不良的通气分布和肺水肿得到改善。
本文将讨论和评价俯卧位通气效果的指标。
1.氧合指标氧合指标是评价俯卧位通气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ARDS患者中,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氧合水平。
通常使用氧合指数(PaO2/FiO2)来评估氧合情况,PaO2为动脉氧分压,FiO2为吸入氧浓度。
ARDS患者在俯卧位通气后,氧合指数通常会显著提高,说明俯卧位通气对改善氧合有积极作用。
2.顺应性指标3.潮气量指标潮气量指标是评价俯卧位通气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潮气量(tidal volume)是每次呼吸周期中进入或出去的空气量。
在俯卧位通气中,潮气量可以改善肺通气分布,促使患者的每个肺泡都得到充分通气。
因此,潮气量的增加可以反映俯卧位通气的效果。
4.通气指数通气指数(ventilation index)是评估俯卧位通气效果的指标之一、通气指数是每分钟通气量与潮气量的比值,可以反映肺通气状态。
在俯卧位通气中,通气指数通常会减少,说明通气改善。
5.生理参数总的来说,俯卧位通气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氧合指标、顺应性指标、潮气量指标、通气指数以及生理参数等。
通过评价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对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反应,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来评价治疗效果,以个体化的方式进行治疗。
俯卧位在ARDS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监测与护理措施。
方法:心理护理后将患者镇静取俯卧位,行机械通气,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结果:俯卧位通气后未出现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血氧饱和度好转。
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呼吸,有利于痰液的引流,使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好转,早日脱机。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机械通气;监测
【中图分类号】r6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237-0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肺组织发生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和多器官功能紊乱,临床上以顽固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为主要特征。
病死率高达50%~70% 左右[1]。
目前提高吸入氧浓度和使用呼气末正压是常用的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的手段,但都有一定的缺点和并发症。
近年来发现对ards 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是改善氧和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8 年6月~2011 年6月实施俯卧位辅助通气患者14 例,其中食道癌术后并发ards 患者6例,急性肺损伤并发ards 患者4例,创伤性休克并发ards 患者4例,所有病例均有以下共同点:①有发生ards 的高危因素;②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呼吸窘迫;③顽固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pao2) /吸氧
浓度(fio2)≤200 mm hg(1mm hg=0.1333 kpa);④胸部x线检查两肺浸润阴影;⑤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
考虑患者出现ards。
予气管切开并呼吸机辅助呼吸,予俯卧位通气(1 h/ 次,2次/d)后血氧饱和度好转,6~10 d 后成功脱机。
1.2俯卧位通气改善ards 患者的氧合机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部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害,早期呈肺泡和肺间质水肿,进而发展为肺纤维化。
俯卧位时水肿液重新分布,肺内气体重新分布使得背侧的萎缩的气泡复张,全肺的通气情况得到改善。
同时在肺灌注不变的情况下,背侧肺通气增多,可改善通气血流比,从而减少肺内分流,俯卧位时因心脏直接指向胸骨,肺脏几乎不受心脏重量影响,从而改善通气与血流情况[3]。
1.3俯卧位的实施及方法
1.3.1俯卧位的实施:无须特殊的翻身床,但床面必须柔软。
可由四人同时实施体位转变。
一人负责头部并注意保护气管导管的连接,一人负责其他线路、导管的连接,两人各站于患者两侧准备翻身。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给患者镇静,以减低患者卧位转换而产生的不适。
在置患者于俯卧位之前,评估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况和对卧位改变的忍耐力,可将患者慢慢向右转45 °角,使患者感到舒适,同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 5 min 内参数转为正常,说明患者可以耐受俯卧位。
1.3.2俯卧位的安置:采用俯卧位时必须考虑患者头、躯干、四肢的位置,注意这些部位的病理学改变。
选择俯卧位的同时尽量减少
腹部的压力,给横膈肌的运动留有余地,保证基本的肺扩张,避免压迫股动脉,女性要让乳房处于舒适的位置,男性避免压迫生殖器。
1.3.3具体方法是:①将枕头或泡沫垫置于头、胸、骨盆、膝;②双臂自然放在头面部两侧,方便肩关节和上肢活动,避免臂丛受压。
一侧上臂与身体平行,另一侧臂置于头面部,肘自然弯曲;③头面部朝下或面向左、向右均可,手臂和腿朝着与面部一致的方向自然弯曲;④下肢应避免膝部受压,避免踝关节前软组织过度伸展、肌腱缩短,压迫腓骨头导致神经损伤。
总之,俯卧位的原则是保护软组织,让患者的关节发挥最大功能。
床头可升起以减少面部水肿,下肢护理应避免膝部受压,避免踝关节前软组织过度伸展、跟腱缩短,压迫腓骨头导致神经损伤;⑤俯卧位后,检查各种管道,使气管套管位置合适,与呼吸机管道连接好。
各种管道保持通畅在位,使腹部免受压、避免乳房或生殖器受压,使肢体处于功能位。
2护理
2.1心理护理:进行俯卧位之前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其作用、方法及时间,减少其恐惧心理,以取得配合。
在俯卧位的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以便处理。
俯卧位结束后,引导患者主诉不适的感觉,以减轻其焦虑恐惧的心理。
多鼓励患者咳嗽、咯痰,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俯卧位通气对ards 患者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
但部分患者由仰卧位转变为俯卧位时,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失常或氧饱和度下降,一般
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变换回仰卧位[4]。
患者使用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记录翻身前体温、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参数。
俯卧位前后整理好心电监护导线,翻身时电极片置于免压部位或安置于背侧,注意观察、记录心电监护效果及各参数的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大夫,并积极配合处理。
2.3引流管护理:在翻身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管内管路及气管插管的脱出,为保证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可适当给予镇静或肌松剂[5]。
翻身时注意夹闭各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而引起感染,翻身时至少需四人同时搬动患者,以减少感染和并发症。
翻身后及时开放,整理及检查各引流管有无滑脱、扭曲、移位等,妥善固定,保持通畅及有效引流。
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并记录。
2.4呼吸机管理:俯卧位前调整好呼吸机管道支架位置,能间断脱机者予100% 氧吸入2 min 后短时间脱离呼吸机,避免翻身时牵拉气管插管或套管而引起呛咳与不适。
俯卧位时避免气管套管口被堵及导管移位,翻身后整理及检查呼吸机管道,防止扭曲、折叠,调节呼吸机支架适应体位改变,避免牵拉气管套管或气管导管。
因重力作用口鼻腔内可有大量分泌物流出,应派专人监护,垫上软纸或敷料,并及时更换,保持干燥。
每30~60 min 拍背1次,以促进气体分布均匀及气体交换,促使痰液排出。
俯卧位给呼吸机管理带来难度,要克服困难,定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呼吸机应用效果,严格无菌操作,观察记录痰液的色、质、量变化。
2.5基础护理:做好基础护理,使患者舒适、安全,使床铺清洁、干燥、整洁,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的皮肤,预防压疮的发生。
每天做两次口腔护理,两次尿道口护理,可以预防口腔和泌尿系感染。
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做好气道湿化及雾化,使痰液易于咳出,减轻呼吸道感染。
3注意事项
每次翻身前要夹闭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导尿管等以防反流,翻身后及时开放导管并妥善固定,检查各种导线连接是否完好。
同时要注意患者选择,对不稳定型脊柱损伤及骨盆骨折、胸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俯卧位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属相对禁忌证。
其次,实施俯卧位通气要给予镇静。
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躁动不安、挣扎等,要适当地给予肢体约束与固定,防止管道拉脱。
观察是否有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趋势,必要时报告医生,追加镇静剂[6]。
卧位时取两个枕头分别放置于两侧肩部,避免面部及气管套管受压。
在俯卧位过程中随时观察面色与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4小结
俯卧位通气的主要优点是可在改善氧合的前提下降低气道峰压(peak pressure)和吸入氧浓度(fio2),从而减少肺损害和氧中毒的发生,因此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预后[7]。
俯卧位通气有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排出,减少堵塞,保持气道通畅,由于体位引流的作用,俯卧位时呼吸道分泌物会增加,可利用俯卧位给于充分拍背,促使
气体均匀分布,加强气体交换,促使痰液排出。
另外,俯卧位可缓解患者背部和臀部的压力,使血液循环恢复正常,有利于压疮的护理及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水英.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俯卧位的方法及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4):159
[2]毕严斌.俯卧位体位在ards 治疗中的作用[j]. 国外医学·麻
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22(3):153
[3]陈妙霞,陈昕,王雪华.卧位通气在ards 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8):1141
[4]李莉娟.俯卧位通气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与监
测[j]. 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10
[5]杨小敏.麻醉术后icu 患者机械通气的监测与护理[j]. 实用护理杂志,1996,12(4):160
[6]陈建裕,陈来娟,金丁萍.俯卧位通气患者的监测与术后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495
[7]苗玉良,李金宝.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 中
国急救医学,2002,2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