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俯卧位通气及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11.90 MB
- 文档页数:65
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护理是指在患者俯卧的姿势下进行的各种呼吸护理的活动,是重症护理的重要内容。
下面介绍一下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
1、患者俯卧位护理: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促进生理函数的评估,在呼吸护理过程中及时调整患者体位,保持呼吸护理期间患者姿势稳定,防止患者感染疾病和新机构,同时需要定期更换患者身体支撑物和护具,以免摩擦或压迫患者皮肤。
2、护理支持呼吸:确保患者的肩膀和上肢能够自由自如地张开,避免控制患者的活动,保持正确的呼吸方式。
3、管理呼吸护理:定期检查患者的氧气饱和度,如有必要及时更换气管插管,专业护士进行呼吸科护理,及时识别患者的呼吸状况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
4、食物安全管理:向患者提供安全有益的饮食,防止因进食造成呼吸问题。
通过以上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重症护理患者的呼吸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让患者尽量保持平静,避免吸烟和太多其他刺激物。
同时,也希望专业护士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有时选择俯卧位护理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措施,它可以帮助病人改善呼吸,减轻呼吸困难。
由于它不需要使用任何设备,因此也被称为自然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基本原理是,病人将身体从坐姿或半坐姿改为仰卧位,使头低于躯干,使腹部的内容物上移,这样可以减少腹压,从而减少膈肌的压力,减少胸腔内的压力,使病人能够更轻松地呼吸。
在采取俯卧位通气护理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俯卧位护理时头低于躯干,但不能太低。
病人的头应处于20-30度的角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腹部压力,从而达到最佳通气效果。
其次,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俯卧位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不宜过长。
再次,应确保病人的肢体姿势舒适,不能太紧或太松,以免拉伤肌肉。
最后,应经常检查病人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以确保病情稳定。
俯卧位通气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但也需要遵循相关护理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俯卧位通气的基本要求及护理要点1.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将患者的头部外展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使用头后仰器或胸圈将头颈固定,同时注意观察鼻孔和口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阻塞。
2.避免压迫腹部和胸部:在俯卧位通气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压迫患者的腹部和胸部,以免影响呼吸肌的运动,可以使用柔软的垫子或床垫,将患者的胸部和腹部垫高,使其呼吸更加顺畅。
3.保持舒适和稳定:俯卧位通气需要长时间卧床,因此需要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稳定性,可以使用柔软的床垫和靠垫,以及适当的固定装置,使患者感觉舒适,并且避免在移动过程中产生意外伤害。
4.保持通气口和氧气面罩的位置稳定:俯卧位通气需要使用面罩或管道来输送氧气和辅助呼吸,因此需要确保通气口和面罩的位置是稳定的,避免面罩脱落或滑动,影响通气效果。
1.定期更换体位:俯卧位通气时间较长,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定期更换体位,以减轻压力和促进血液循环。
一般可以每2-3小时更换一次体位,同时可以进行简单的被动活动,如翻身和伸展等。
2.确保通气口的通畅:俯卧位通气需要使用通气面罩或管道,因此需要经常检查通气口的通畅情况,清洁面罩或管道,防止积聚细菌和污垢,同时也可以定期更换面罩或管道,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损坏。
3.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情况: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情况,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脉搏强度和血压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通知医生。
4.注重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俯卧位通气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和肌肉康复问题,因此需要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如高蛋白饮食和合理的补充维生素,同时也可进行康复训练,如肌肉力量练习和关节活动,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总之,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辅助通气方法,但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应注意以上基本要求和护理要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需要密切与医生的沟通和协作,以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通过将患者置于俯卧位并结合机械通气来改善气道通畅度和通气功能的方法。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改变胸腹部腔压,增加胸腔内的气体交换。
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气道清洁度、改善气道栓塞和肺不张等问题,对于重症患者和呼吸衰竭患者尤为重要。
1.确定适应症: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有气道分泌物潴留、气道狭窄、呼吸功能不全或肺不张等情况的患者。
在进行俯卧位通气之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适合进行俯卧位通气。
2.准备设备:准备好所需设备,包括呼吸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等。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洁度。
3.位置控制:将患者翻至俯卧位,通常需要2-4人协助。
在翻身过程中需要小心患者的皮肤,避免划伤或压迫。
4.定位辅助: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定位辅助,以确保其充分获得通气支持。
调整床位的高度和角度,使患者的气道保持通畅。
5.观察监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
观察气道分泌物的变化、呼吸机参数的调整、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等。
6.高效翻身:定期进行高效翻身,以保持患者的皮肤完整和舒适度。
高效翻身应该在机械通气前后进行,避免机械通气时的异常呼吸和气道不稳定。
7.安全保护:保护患者的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确保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稳定和安全,避免意外脱出和移位。
8.疼痛管理: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进行相应的疼痛管理措施。
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9.护理交流:保持良好的护理交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意见。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10.定期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气道清洁度、通气功能、皮肤完整性等。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
总之,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气道管理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和气体交换。
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护理人员需要熟悉俯卧位通气的原理和操作技巧,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俯卧位通气护理注意事项
一、保持呼吸管的安全和正确使用
1.与病人保持密切接触,确保机械通气的无缝连接。
2.每半小时病人体位变化一次,防止病人因静息长时间停留在卧床的原因粘膜及呼吸
机械受损。
3.每锻炼一次,用干燥温柔的抹布擦拭呼吸管外被堵塞,避免煽动污染物,并将抹布
放回原位。
4.经常检查管道是否漏气,密封。
5.严格控制气路口压,防止由于气道太张而损伤病人。
6.应及时把呼吸管拔出,防止咽喉受损。
二、护理技术
1.评估病情。
1)要不断关注病人的呼吸情况,注意其血气理化指标和气道压力,如有必要,及时调
整治疗参数。
2)注意病人的全身状况,密切观察呼吸外科手术后的康复情况,给出必要的治疗及护
理措施;
2.判断机械通气效果。
1)要关注机械通气过程中病人的要呼吸频率、潮气流量等指标,判断机械通气的效果。
2)要定期监测病人的血气分析,以观察氧合状态,判断机械通气的效果。
3.加强心理护理
1)要给予病人信心,鼓励病人控制呼吸管的使用有关的恐惧心理,以确保机械通气的
顺利进行。
2)定期给病人讲解机械通气的利弊,使病人明白机械通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调
整病人与机械通气的关系。
4.巩固机械通气护理
要及时清理呼吸管上的痰、异物,使呼吸管保持清洁,并用干湿纱布两次覆盖病人鼻部,增强病人的舒适感。
5.建立和执行呼吸管更换方案
根据病情的变化,定期更换呼吸管,增强病人的安全感,保证机械通气的效果。
俯卧位通气患者护理常规一、定义俯卧位通气是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让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机械通气。
二、护理关键点1.预防并发症(误吸、压力性损伤、管路滑脱低血压心率失常)2.镇静镇痛三、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年龄、体重、肌力、血糖、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等情况。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和气道压,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评估气管插管的深度,患者咳嗽、咳痰情况和气道分泌物的颜色、性质、量。
4.评估有无呼吸困难、缺氧症状。
四、护理措施1.操作前护理(1)向患者说明俯卧位通气的意义和方法,做好必要解释和沟通,取得配合。
(2)在持续生命体征监测下进行,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变换体位。
(3)俯卧位通气前2h暂停肠内营养的供给,操作前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过多胃残余量致反流误吸;重度ARDS患者早期置入鼻肠管。
(4)检查各种管路是否打折,留出足够的长度并妥善固定,保持管路通畅。
(5)充分镇静,必要时给予肌松剂。
(6)操作前充分吸痰,清理口鼻咽腔分泌物。
(7)将减压贴预先贴于胸部、髂嵴、会阴等俯卧位压力性损伤好发部位。
(8)准备好中单、软枕、U形垫、约束带等器具。
(9)使用隔帘保护患者隐私。
2.操作中护理(1)妥善分工:指挥者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路和人工气道固定、头部安置发出号令;第二人位于左侧负责固定监护仪导线及同侧其他管路;第三人位于右侧负责同侧管路(颈内静脉导管、同侧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其他人负责协助。
夹闭可以暂时夹闭的引流管等,以防反流。
(2)协同操作:指挥者发出号令,其他操作者同时将患者移向床的一侧,翻转俯卧。
操作时将患者稍向上抬,避免拖拽。
(3)用软枕、水袋等支撑患者的重要部位,包括头部、胸部、髂部及小腿,并注意避免膝关节受压。
3.操作后护理(1)操作结束后再次查看各种管路是否在位,检查是否通畅,打开夹闭的管路。
(2)正确摆放肢体位置,避免牵拉伤。
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
1、及早识别:有喘息、肝大、查体不便、呼吸节律紊乱、危重症状出现者宜置于密
闭式压力保护通气。
2、在确认准备及护理过程中,要依据患者的体位和主要问题来确定置入灌洗的面积
及深度,分层置入以减少吸收。
3、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等,并及时做出调整。
4、在置入前,应拔出患者耳里夹着的别针,防止造成感染。
5、置入前,要注意患者头部的位置,使得肩胛骨和锁尺侧颈椎骨之间能够较好地限制,避免置入的气管内吸入太多的气体。
6、置入气管内应有一定的水平度,避免致患者胸廓不平均受压。
7、通气过程要注意控制患者的气道压力以及更新比例,以避免发生气道受压损伤的
情况。
8、若患者本身状况有改善,在通气结束时,应逐步减小气道压力,以避免气道受压
损伤。
9、应定期监测患者的比例和灌洗情况,并及时拔置气管内插管,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10、置入结束后,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呼吸、血氧等情况,以及对患者的护理需求,如
胃管的护理等。
俯卧位通气护理常规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指将患者从传统的仰卧位改为仰卧位,以便改善氧合和通气情况的一种护理手段。
在俯卧位通气期间,患者的头、肩和躯干均朝下,使其胸部处于依赖于胸腹重力推动气体向外排出的状况下,从而改善了通气和氧合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常规。
患者选择:1.患者气道通畅,能够独立维持呼吸或依靠呼吸机通气;2.患者估计能够耐受至少16小时的俯卧位通气;3.患者无禁忌病史,如颅内压增高、颅脑外伤等;4.患者皮肤完整,没有出血倾向。
护理准备:1.评估患者的气道、呼吸和循环状况;2.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如呼吸机、氧气供应、负压吸引装置、护理垫、皮肤保护膜等;3.准备好固定患者的必要装置,如带头固定装置、腹带等;4.为患者提供足够的静脉通道和导尿。
护理实施:1.说明和安慰患者,并告知他们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可以保持安全;2.将患者从卧位改为仰卧位,注意防止撒腿、肩部对压和头部和四肢过度弯折;3.根据需要使用头固定装置固定头部,以减少颈椎压力;4.使用氧气供应设备,如高流量面罩或导管,以维持血氧饱和度;5.将导尿管插入患者膀胱,以便排尿;6.建立动脉血气监测,监测气体交换情况;7.根据医嘱设置呼吸机参数,如呼吸频率、潮气量、吸气时间、PEEP 水平等;8.根据需要应用负压吸引装置清除分泌物;9.进行常规护理,如翻身、护肤等;10.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气体交换情况,并随时调整治疗措施。
护理考虑:1.密切观察患者的氧合情况,如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分析,及时调整氧气浓度和呼吸机参数;2.保护患者的皮肤,定期更换体位,清洁和护理患者皮肤;3.定期翻身患者,以减少压力和降低压疮的风险;4.检查患者的留置导尿管,保持导尿管通畅;5.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和形态、循环状况、尿量、体温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6.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镇静和镇痛,以减少不适感和焦虑;7.密切监测呼吸机的运行情况和报警信息,保证其正常工作;8.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解释治疗过程和预期效果,提供必要的支持。
俯卧位通气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支持力度、镇静状态、维持药物、管道。
2.观察患者的意识、血氧饱和度,有无呼吸困难、缺氧症状,以及气管插管的刻度、咳嗽咳痰的情况,监测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和气道压。
3.观察约束部位、绳带固定部位、受压部位和骨突处有无压疮。
二、护理措施1.操作前准备(1)人力的准备∶根据患者的情况准备6-8人参与协助俯卧位通气,床头站1人指挥并负责头部,床两侧各站2-3人,另1人负责观察生命体征及摆放软枕。
(2)用物准备∶密闭式吸痰装置、软枕(3个)、软垫、翻身单、U型枕、护理垫、电极贴。
(3)患者准备∶暂停肠内营养液1小时并回抽胃管;吸净病人口鼻腔及气道分泌物,夹闭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连接密闭式吸痰装置;对受压部位予以减压敷料保护。
2.实施∶分离电极贴,翻身单覆盖患者,将患者平移至床的一侧,将患者俯卧,面向一侧,胸部(软枕上缘平锁骨)、髋部(软枕置于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之间),小腿胫前各放一软枕,会阴部垫护理垫。
3. 转换体位成功后,安置好各管道,背部贴电极贴(位置同胸部),双上肢置于头两侧,掌面朝下,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
4.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镇静用量,每2小时转动头部(双人操作),防止颜面部水肿及角膜损伤;定时检查上肢摆放位置,预防神经麻痹或关节僵硬,注意患者受压部位;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管道受压、打折,脱落.观察并及时调整身体下软枕的位置及斜坡卧位的角度。
5.俯卧位通气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耐受情况,适时吸痰,监测血气等实验室指标,观察俯卧位通气效果。
6.注意观察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低血压、气胸、青光眼、压疮、气管插管阻塞、反流、误吸)。
三、健康教育1.进行俯卧位通气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其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征得家属及患者的同意,取得患者的配合。
2.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安慰患者,减轻患者思想负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俯卧位通气是一种特殊的通气方式,常用于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
这种通气方式有助于改善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同时提供对患者呼吸机的优化支持。
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患者需平躺在低床,胸部高于盆腔。
本文将介绍俯卧位通气的概念、适应症、机制、操作步骤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通过将患者置于俯卧位来改善气道通畅性、肺复张和分布的通气方式。
相比于其他通气方式,俯卧位通气能够增加胸壁的机械约束和限制,进而改善气体交换,减少通气和肺循环的不匹配。
此外,俯卧位通气还有助于改善呼吸系统力学和肺过度膨胀。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
2.重症医学科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机械通气。
3.患有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需进行辅助通气。
1.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不同肺区域通气和肺血流不均匀性,有助于优化通气-血流比例。
2.增加局部肺容积: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变重力作用,使背部肺泡展开,增加局部肺容积,改善肺复张。
3.减少肺损伤: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胃液和食物反流入气道的风险,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和损伤的可能性。
4.调节气道分泌物:俯卧位通气可以通过改善气道排气改善通气功能,减少黏液和分泌物的阻塞。
1.准备工作:保持患者处于平躺位,将床调至适当的高度,确保患者的胸部高于盆腔。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垫子以支撑头部和足部。
2.更换气管插管:将患者气管插管固定,确保通气管路畅通无阻。
3.调整呼吸机参数: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医嘱,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如潮气量、吸呼比和呼气末正压等。
4.将患者改为俯卧位:在有足够人员协助的情况下,将患者转至俯卧位。
确保患者头、躯干和足部得到适当的支撑,避免压迫患者软组织。
5.调整呼吸机参数:在俯卧位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一步调整呼吸机参数,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通气支持。
6.观察和监测:在俯卧位通气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动态、氧饱和度和血流动态。
定期记录相关指标,并及时调整通气支持。
俯卧位通气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支持力度、镇静状态、维持药物、管道。
2.观察患者的意识、血氧饱和度,有无呼吸困难、缺氧症状,以及气管插管的刻度、咳嗽咳痰的情况,监测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和气道压。
3.观察约束部位、绳带固定部位、受压部位和骨突处有无压疮。
二、护理措施1.操作前准备(1)人力的准备∶根据患者的情况准备6-8人参与协助俯卧位通气,床头站1人指挥并负责头部,床两侧各站2-3人,另1人负责观察生命体征及摆放软枕。
(2)用物准备∶密闭式吸痰装置、软枕(3个)、软垫、翻身单、U型枕、护理垫、电极贴。
(3)患者准备∶暂停肠内营养液1小时并回抽胃管;吸净病人口鼻腔及气道分泌物,夹闭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连接密闭式吸痰装置;对受压部位予以减压敷料保护。
2.实施∶分离电极贴,翻身单覆盖患者,将患者平移至床的一侧,将患者俯卧,面向一侧,胸部(软枕上缘平锁骨)、髋部(软枕置于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之间),小腿胫前各放一软枕,会阴部垫护理垫。
3. 转换体位成功后,安置好各管道,背部贴电极贴(位置同胸部),双上肢置于头两侧,掌面朝下,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
4.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镇静用量,每2小时转动头部(双人操作),防止颜面部水肿及角膜损伤;定时检查上肢摆放位置,预防神经麻痹或关节僵硬,注意患者受压部位;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管道受压、打折,脱落.观察并及时调整身体下软枕的位置及斜坡卧位的角度。
5.俯卧位通气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耐受情况,适时吸痰,监测血气等实验室指标,观察俯卧位通气效果。
6.注意观察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低血压、气胸、青光眼、压疮、气管插管阻塞、反流、误吸)。
三、健康教育1.进行俯卧位通气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其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征得家属及患者的同意,取得患者的配合。
2.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安慰患者,减轻患者思想负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