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15
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普通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计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不分版本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实验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共计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的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开展过程。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
《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而《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仁〞“智〞“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仁〞,未达无忧;“智〞,未达无惑;“勇〞,未达无惧。
这些自我评判说明,孔子是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到达了君子标准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情感〞“意志〞。
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到达“智〞,情感上到达“仁〞,意志上到达“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开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
这种人性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说,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是同类,因而同自己一样也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并且自己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的文明生活。
在后一种意义上,人性自觉包含着对他人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对他人的责任感,才会有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识。
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普通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新挑战。
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育才学校 2018—— 2019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实验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合计9 分)阅读下边文字,达成1—— 3 题。
①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②儒家学说中对于君子的人品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在孔子创办儒家学说时, 君子被描述为介于贤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品。
《论语 >对此有各种详细描述, 如“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等等。
而《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应孔子对君子的人品定位 : “子曰 : “君子道者三, 我无能焉 : 仁者不忧 , 知 ( 智 ) 者不惑 , 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 , 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 即在孔子自己看来, 他在“仁”“智”“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 : “仁” , 未达无忧 ; “智” , 未达无惑 ; “勇” , 未达无惧。
这些自我评判表示 , 孔子是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来议论一个人能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 , “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到的人品定位, 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感情”“意志”。
按孔子的思想, 君子的人品特色就在于 : 认知上达到“智” , 感情上达到“仁” , 意志上达到“勇” , 换言之, 孔子所谓君子 , 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 , 就是 , 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 , 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贤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能够为尧舜”的看法此后 , 儒家的君子看法和贤人看法不再有实质性差别, 实质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纳一种切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
这类人性自觉包含两个方面: 对自己来说 , 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当做一个差别于禽兽的文明人; 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来说, 是认识到别人与自己是同类 ,因此同自己同样也应当做一个差别于禽兽的文明人, 而且自己应当和别人共同努力来创建人类的文明生活。
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实验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计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1-3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
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
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
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
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
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
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
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
”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
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
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
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
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普通班)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陶诗的自然美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
《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
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如“种豆南山下”, “今日天气佳”, “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
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
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安徽省滁州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左传的“闲笔”“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
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
《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观念。
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
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
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
“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
“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
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
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
《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
《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
定远要点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 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 I 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以下小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锋芒毕露。
但是,直到唐朝,特别是到了盛唐期间,对游侠的赞叹才如奇峰崛起,成为全社会广泛的歌唱。
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其余、有时的现象,它跟着唐诗热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俗。
所谓任侠精神的详细内容,大概包含下边数端,即 : 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胸襟;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德的操行;“不衿其能,羞伐德”的风采;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负气,不以礼制为意的个性。
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单获取了全面的颂扬,并且因为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联合相浸透,因此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叹,闪耀着立功能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辉,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进而表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相貌。
而对豪荡负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崇,也是和反礼制、反显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联合在一同的。
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发掘和赞叹,表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精神相貌。
它明显并不是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构成部分,倒是不容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朝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供应了深沉的土壤。
社会上流行的游侠民风,一旦和特准期间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联合,就形成强盛的精神力量,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
商业资财的累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供应了物质基础 ; 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移,不单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也使其雄杰强悍的风俗深入内陆。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语文第I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
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
不少人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
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浓缩书”,说白了就是给书做笔记,把最精华的部分划出重点来,让读者得以快速把握全书内容。
这听起来像是个新概念,但我们或许早有接触。
举个通俗的例子,网上经常有人炒作的“状元笔记”,其实就是针对教材及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的“浓缩书”。
但大家也都清楚,绝对不是买了“状元笔记”就能成为状元,“状元笔记”也无法替代上课与教材,它只是个人对学习方法及思路的总结,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对于“浓缩书”来说,道理也是如此。
“浓缩书”的原作多是具有深厚影响力的名著,为我们划重点的毕竟不是作者,作为知识中介,固然可以给你描述、推荐书籍的精彩之处,但是书的全貌如何,恐怕还是需要自己去亲自体会。
更何况,知识中介对全书的理解是否到位、对精髓的把握是否准确,这些都要暂时先打个问号。
而即便是原作者来给书进行摘要浓缩,做的也是留下全“骨架”、剔除内容“血肉”的工作,也会让阅读的乐趣大幅下降。
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提高吃饭的效率,不吃丰盛的肉类、水果、蔬菜,直接喝营养液、吃维生素片——吃饭变成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而丢失了享受美味的乐趣和饮食文化的内涵。
当然,“浓缩书”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
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拿出完整的几个小时来安静地读书,很多时候已成奢念。
这种情况下,与其不读书,还不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几本“浓缩书”,至少能做到开卷有益,让人保持获取知识的积极心态,而不至于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
从长远来看,如果人们看了“浓缩书”,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能就会产生将原作拿出来看的动力,这不失为一个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出版物中甄别筛选的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也大有裨益。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 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
第I卷(选择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
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
这里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
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诚然如此。
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
比起林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
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
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
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普通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计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工艺及其器具产品历来是用与美的完美结合典范,凝结着人类自身的生活智慧,线条优雅、纹样工整、器形端庄、功能适度、取材天然。
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远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并且极大地制约了传统工艺的发展。
传统工艺多采用一些纯天然的材质进行手工制作,不管是编扎工艺所用的草、竹、藤,还是雕刻工艺所用的玉石、原木,从产品个体而言都非常绿色环保,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也很少产生污染。
但从大的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角度着眼,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极大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础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
传统工艺素以制作精美细致著称,故而技艺较为繁琐堆砌,很多传世的传统工艺品有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美,这是古人对日用器具的品质追求以及其审美特性的一种极大表现,也因此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目光。
可是也不难发现,传统工艺背后所隐藏的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固然令人赞叹与欣赏,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审美特性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缺乏根基,因其与现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完全相悖,市场低迷在所难免。
此外,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是口口相传的师徒制,技师与传人之间的面对面长时间授艺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但这种传承方式也相对脆弱,极易出现人才断层与流失,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潜藏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在没有大工业生产普及、也没有那么多外在从业诱惑的年代,经年累月的从业训练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艺传人,但到了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面临“人在技在,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
因此,传统工艺传承,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深入挖掘现代生活需求,通过要素整合创新提供更合理有用的产品,使传统工艺借由这些产品重新走进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梁玲琳、朱麒宇《再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的要素整合创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这一鲜明的特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B.依赖天然的材质,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捉襟见肘,进而导致工艺衰退。
C.精雕细琢是传统工艺的艺术追求,但这种审美特性与现代人的追求相去甚远。
D.师徒制曾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却陷入了绝境。
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材质特性、审美特性、传承特性等三个角度阐述传统工艺的发展问题。
B.文章综合运用了分点阐述与辩证说理的方法,但没有列举典型事例进行论证。
C.文章在论述中先阐述了传统工艺的优点,然后再揭示出这些优点背后的隐忧。
D.文章针对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先总后分,逐层分析,最后提出总体解决方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自然资源不会耗尽枯竭,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问题就可以不用担心。
B.产品是传统工艺的最终承载者,它可以带着传统工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生活。
C.只有顺应上时代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D.制约传统工艺传承的因素有很多,围绕工艺本身特性进行分析只是一种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断腿母狼邓林外公是生产队的护林员,他和外婆两个人就住黄巢坪山上的小木屋。
木屋的四周有竹篱笆围着,种着玉米、番著、青菜、萝卜,养着十几只鸡鸭。
那天,外公外出巡山,走到白佛崖底时,听到了一种动物凄惨的叫声。
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被野猪夹夹住了后腿的狼。
狼满嘴是血,一条后腿已经短了一截,脚爪子连着皮,和另一条腿一起,夹在野猪夹里。
狼为了自救,活生生地咬断了自己的一条后腿爪子,正打算咬另外一条腿爪子。
外公向来对狼没有好感,砍下了一棵小树做木棍,打算结果狼的性命。
狼没有龇牙咧嘴,眼露凶光,只是轻轻地哼哼着,眼里竟然流出了泪水。
外公才发现,这是一只怀崽的母狼,从它那滚圆的肚子可以看出。
外公对母狼有了怜悯之心,丢下木棍,试探着靠近母狼,狼也不挣扎——它太疲乏了,怀崽加上失血过多,已完全没有反抗能力——当外公弯下腰,用力掰开野猪夹,取出母狼那条受伤的腿时,母狼已经昏死过去。
外婆看到外公把母狼抱回了小茅屋,很生气,一定要外公把狼打死。
那刚刚苏醒过来的母狼,眼泪又“吧嗒、吧嗒”地落下来。
外婆心软了,同意让母狼留下来。
外公在鸡棚旁边给母狼做了个窝,端来一盆玉米糊。
母狼凑过来闻了闻,舔了舔,然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外婆说:“狼是吃肉的动物,光吃玉米糊,营养不够,不光腿上的伤好不了,它肚子里的崽子也保不住。
”外婆敲了两个鸡蛋在食盆里。
母狼闻到了腥味,贪婪地把嘴巴伸进食盆里。
第二天一大早,外公走到狼窝一看,大吃一惊:母狼的身边多了四只毛茸茸的小狼崽。
外公外婆很高兴,听说野狼驯服了就是威猛无比的狼狗。
从小好好调教,说不定明年就有了四条出色的狼狗,到那时,他们就不用再担心黄鼠狼来叼走小鸡小鸭了。
以后每天,外公外婆都把鸡蛋留给母狼吃。
母狼的奶水很充足,四只小狼崽养得胖胖的。
一个多月过去了,母狼的腿伤好了许多,但那条被它自己咬断了一节的脚爪,长不出来了;那条骨折了的腿,一时半会儿也好不了。
小狼崽在一天天地长大,它们跟外婆养的鸡鸭混熟了,经常在一起玩耍,互相之间没有一点惧怕。
那天夜里,外公外婆迷迷糊糊中听见了鸡的尖叫声,没在意。
天亮了,外婆发现下蛋最多、最大的芦花鸡,竟被咬断了脖颈——死了。
外婆认定是小狼崽干的,随手操起一把扫帚,追着小狼崽就是一阵痛打。
破口大骂:“你们这些畜生,忘恩负义的东西,没有芦花鸡下的蛋,你们能有今天?!”之后一连三天,鸡窝平安无事。
外公外婆渐渐地把这件事忘了,依然每日两餐给母狼喂食。
这天早上,外婆发现又少了两只母鸡。
外婆急坏了,连忙叫外公去找。
很快在篱笆边上找到了两只老母鸡的尸体,它们也被咬断了脖子。
外婆气极了,拿过一根竹竿,见着狼崽就打。
小狼崽被追得四处逃命,撞开篱笆,逃进了树林。
看着外婆追打小狼崽,母狼在窝里唔唔地叫着,流着泪。
当天晚上,四只小狼崽没有回窝。
第二天,外婆打开鸡棚,竟然又有三只母鸡和一只麻鸭被活生生地咬断了头颈—一四只小狼崽为报复外婆,竟然各自咬死一只!外婆火从心头起,举起扫把,对着母狼就是一顿痛打:“养不教,母之过,你这个不知好歹的畜生!你这忘恩负义的东西!”母狼也不躲闪,只是哀号着,流着泪。
天亮了,外公外婆听到轻轻的敲门声。
外公打开门一看:门槛上坐着那条断了后腿的母狼,母狼的身后,齐刷刷地躺着四只小狼崽的尸体,每只小狼崽的嘴都被咬得稀烂,惨不忍睹。
母狼看到外公开了门,拖着受伤的双腿,缓缓地爬到门外的大石头上,然后转过头,对着外公外婆,嗥嗥地大吼两声,滚下了悬崖。
外公外婆都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听说过野兽会自杀的。
显然,那四只小狼崽都是母狼咬死的。
外公外婆看到这个情景惊呆了。
他们不再为死去的鸡鸭伤心,反而为母狼杀死狼崽,滚崖自尽,感到过意不去。
外公来到悬崖底下找回母狼的尸体,在屋后的树林里,把它和四只小狼崽埋在一起。
当天夜里,鸡棚里又传来了鸡的尖叫声。
外公外婆赶到鸡棚,在雪亮的手电光下,两只黄鼠狼正在咬着鸡的脖子在吸血呢!外公外婆明白了:原来,咬死鸡鸭的凶手,不是小狼崽,而是那黄鼠狼!外公外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水……(摘自《微型小说选刊》)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部分写小狼崽和鸡鸭混熟了,互相之间没有一点惧怕,还能一起玩耍,是为了接近鸡鸭,为后面小狼崽被外公外婆认为是咬死鸡和鸭凶手的情节做铺垫。
B.当外婆第一次给母狼吃鸡蛋的时候,母狼闻到了腥味,很快把嘴巴伸进食盆里,这说明狼凶残贪婪的本性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不会因为人的恩情而改变。
C.外公外婆养的鸡鸭被咬死的数量由一只鸡增加到两只鸡,再增加到四只鸡鸭,外婆的行为由追打小狼崽,到痛打断腿的母狼,感情也由生气逐步变为愤怒。
D.断了后腿的母狼将小狼崽的嘴咬得稀烂,惨不忍睹,四只小狼崽的尸体齐刷刷地躺在母狼的背后,此处属于细节描写,凸显了母狼没有人性。
5.小说中的母狼形象有哪些特点?结合内容简析。
(6分)6.小说中多处描写了母狼的叫声,每次叫声表现不同,心理也不一样。
选择其中的三处描写,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
这次勇敢的尝试被普遍认为是共享单车的起源。
现今,共享单车在全球遍地开花,但是发展得都不尽相同。
“西雅图的共享单车太烧钱,已经宣告夭折。
”今年1月,西雅图市长宣布该市单车分享计划彻底做黄。
报道称,西雅图自行车共享服务的收入及推广效果远不及预期。
有数据显示,西雅图市的斜坡道路是该计划夭折的重要因素。
“想用车的时候空无一车,要停车的时候找不到停车桩”。
纽约市公共自行车共享计划在用户体验不佳的情况下,经营状况也每况愈下。
又比如,巴塞罗那的Bicing每年赤字竟高达1200万美元,与Bicing同属难兄难弟的还有伦敦公共自行车系统……与众不同的是,法国成了世界上首个成功推行共享单车项目的国家。
最为著名的案例应数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
在发展初期,Velib出现过8成单车被损坏和盗窃的状况,但如今却成功化解危机,年均利润高达2000万欧元。
Velib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便宜。
无论是巴黎市民还是旅居者,只需支付29欧元(约合人民币216元)的年租金,便能够无限次地使用。
当然,该系统运转良好还离不开资本及政府的配合——通过与德高广告公司合作,Velib 获得了用于建设和管理整个公共自行车系统十年的费用,用于交换的则是巴黎50%户外广告牌的独家使用权。
(摘编自《共享单车在中国很火热在欧美日子并不好过》) 材料二往何处去?爆发式的增长过后,刚刚起步的共享单车已经面临发展之问。
解决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的贡献无须多言,但是随之出现的乱停乱放等管理困局,“如何骑得更远”已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现实之问。
只有共享的旗帜,没有共治的思路,“骑得更远”只会是一句口号。
毫无疑问,共享单车是当下的投资热点,然而,共享单车会不会只是一场资本的游戏?事实上,资本推动下的重投入轻管理的缺陷,正是共享单车乱象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