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征求意见稿)》专家咨询会成功举办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问题与完善一、导论我国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实践始于20 世纪50 年代,早期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范围比较狭窄,仅仅包括文书送达等。
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不断增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对当前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法律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存在的问题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指不同国家的司法机关为履行刑事司法职能的目的而相互提供便利、帮助与合作行为的总和。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一般可以分为狭义的刑事司法协助、广义的刑事司法协助和最广义的刑事司法协助。
狭义的刑事司法协助是指刑事诉讼文书的送达、调查取证、冻结或扣押财产和提供法律情报等。
广义的刑事司法协助包括狭义的刑事司法协助和引渡。
最广义的刑事司法协助包括狭义的刑事司法协助、引渡、相互承认与执行刑事判决和刑事诉讼移管。
( 一) 我国引渡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本部分将重点讨论引渡的原则和简易程序。
其中,将重点讨论两个引渡原则,也是最具有争议性、引发众多学者讨论的引渡原则,即死刑犯不引渡原则和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1. 死刑犯不引渡原则与一些发达国家死刑已经被废除的法律现状不同,我国现行法律仍然有死刑这一刑种的存在。
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法律趋势是限制适用并逐渐废除死刑。
法律上,我国20XX 年刑法修正案( 八) 撤销了13 种死刑罪名,并且规定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这显示了我国控制死刑的立法趋势。
实践中,我国在与西班牙签订的双边条约中首次作出了对被引渡人不判处或不执行死刑的承诺。
同时,我国与澳大利亚、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签订的引渡条约中,也将死刑犯作为应当拒绝引渡的理由。
案例方面,最著名的案件莫过于赖昌星案。
为了将赖昌星以引渡或者引渡的替代方法召回国内接受我国的刑事审判,我国作出对赖昌星不适用死刑的承诺。
可以合理预测的是,在我国未来双边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死刑犯不引渡原则将得到贯彻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中文本)文章属性•【缔约国】尼泊尔•【条约领域】刑事•【公布日期】2019.10.12•【条约类别】条约•【签订地点】加德满都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中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以下称“双方”),在相互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促进两国在刑事司法协助领域的有效合作,达成协议如下:第一条适用范围一、双方应当根据本条约和各自国内法的规定,在刑事侦查、起诉和审判程序中相互提供尽可能最广泛的刑事司法协助。
二、协助应当包括:(一)送达刑事诉讼文书;(二)获取有关人员的证言或者陈述;(三)提供文件、记录和证据物品;(四)查找、辨认人员;(五)进行勘验或者检查;(六)安排有关人员作证或者协助调查;(七)移送在押人员以便作证或者协助调查;(八)查询、搜查、冻结和扣押;(九)有关犯罪所得和犯罪工具的处置;(十)通报刑事诉讼结果和提供犯罪记录;(十一)交流法律资料;(十二)不违背被请求方法律的其他形式的协助。
三、本条约仅适用于双方之间的相互司法协助。
本条约的规定,不赋予任何个人以取得、隐瞒或者排除任何证据的权利或者妨碍执行请求的权利。
四、本条约不适用于:(一)为引渡目的逮捕或者拘留人员;(二)移交羁押人员以便服刑;(三)刑事诉讼程序转移;(四)在被请求方执行请求方作出的判决,但被请求方法律许可的除外。
第二条中央机关一、为本条约的目的,双方指定的中央机关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联系,相互请求和提供司法协助。
二、本条第一款所指的中央机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为司法部,在尼泊尔方面为法律司法与议会事务部。
三、任何一方如果变更其对中央机关的指定,应当通过外交途径通知另一方。
第三条应当拒绝协助的理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应当提供司法协助:(一)根据被请求方法律,请求涉及的犯罪仅可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提供司法协助将损害被请求方主权、安全或者公共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0.26•【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号•【施行日期】2018.10.26•【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司法协助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18年10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18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刑事司法协助请求的提出、接收和处理第一节向外国请求刑事司法协助第二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请求刑事司法协助第三章送达文书第一节向外国请求送达文书第二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请求送达文书第四章调查取证第一节向外国请求调查取证第二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请求调查取证第五章安排证人作证或者协助调查第一节向外国请求安排证人作证或者协助调查第二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请求安排证人作证或者协助调查第六章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第一节向外国请求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第二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请求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第七章没收、返还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第一节向外国请求没收、返还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第二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请求没收、返还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第八章移管被判刑人第一节向外国移管被判刑人第二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移管被判刑人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正常进行,加强刑事司法领域的国际合作,有效惩治犯罪,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外国在刑事案件调查、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等活动中相互提供协助,包括送达文书,调查取证,安排证人作证或者协助调查,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没收、返还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移管被判刑人以及其他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18年10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页数】10页(P764-7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2
【相关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修改意见的报告2018年10月26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J], ;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2018年10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J], 周光权;
3.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草案)》的说明——2017年12月
22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J], 傅莹;
4.浅论我国跨境执法司法协助制度的新突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出台为例 [J], 钟芸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协定文章属性•【缔约国】法国•【条约领域】刑事•【公布日期】2005.04.18•【条约类别】协定•【签订地点】巴黎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 (以下简称“双方”),在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有效地促进两国在刑事司法协助领域的合作,兹达成协定如下:第一条适用范围一、双方应当根据本协定的规定,就请求方法律规定的刑事犯罪的侦查、起诉以及相关诉讼程序,相互提供最广泛的司法协助。
二、协助应当包括符合本协定目的并且与被请求方法律不相抵触的所有形式,特别是:(一)辨认和查找人员;(二)送达司法文书;(三)提供、出借或者移交证据、物品或者文件;(四)执行搜查和扣押的请求;(五)询问证人和鉴定人,讯问被指控犯罪的人;(六)临时移送在押人员以便出庭作证;(七)提供有关人员的犯罪记录;(八)查找、冻结和没收犯罪所得和工具。
三、双方可以根据本协定,就违反税收、关税、外汇管制或其他税务法律的刑事犯罪提供协助。
四、本协定不适用于执行逮捕决定和判决。
此项规定不妨碍双方就没收事宜开展合作。
第二条中央机关一、根据本协定提出的请求,应当由请求方中央机关直接递交被请求方中央机关,答复通过相同的途径进行。
请求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在紧急情况下,中央机关可以采取任何其他留有文字记载的方式转交请求,但是须按通常的方式予以确认。
二、被请求方中央机关应当迅速执行请求,或者视情将请求移交主管机关以便执行。
三、中方的中央机关为司法部,法方的中央机关为司法部。
第三条协助的限制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请求方应当拒绝提供协助:(一)被请求方认为,执行请求会损害本国主权、安全、公共秩序或者其他根本利益,或者与国内法的基本原则相抵触;(二)请求涉及政治性质的犯罪;(三)被请求方有充分理由认为,请求将导致某人由于其种族、宗教、国籍或者政治见解而受到损害;(四)请求涉及军事犯罪。
浅论我国跨境执法司法协助制度的新突破跨境执法司法协助是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国之间相互协助,共同打击跨国犯罪活动的重要法律手段。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跨境执法司法协助,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深入发展。
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跨境执法司法协助制度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跨境执法司法协助制度的新突破。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深入发展。
我国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贩卖人口公约》等多项国际公约的缔约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推动国际合作。
近年来,我国还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主义公约》《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腐败公约》等地区合作公约,扩大了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这些举措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执法司法协助,有力推动了我国跨境执法司法协助制度的发展。
我国不断优化跨境执法司法协助制度,提高执法司法效率。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跨境执法司法协助的法律体系,出台了《刑事诉讼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跨境执法司法协助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我国还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的执法司法协助机制,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司法协助协定,建立了与其他国家的执法司法协助机制,提高了执法司法效率。
我国在跨境追逃追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国际追逃追赃合作,不断加大对外逃犯罪嫌疑人的追逃打击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追回外逃犯罪嫌疑人4000余名,追回赃款数十亿人民币。
我国还与多个国家建立了执法司法协助机制,积极开展追逃追赃合作,推动了各国司法机关的合作与交流,有效遏制了跨国犯罪的蔓延势头。
我国在跨境执法司法协助方面加大了公共外交力度,推动了国际合作的发展。
我国积极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机制,不断扩大了国际合作的范围。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及中国的实践王铮建立国际司法协助制度,在中国是一个新课题,在立法、司法及理论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试图以我国司法实践为基础,遵循国际法原则和规范,对健全中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间题作一些评析和初步探索。
(一)刑事司法协助的范围刑事方面的司法协助,其范围与形式是随历史发展而逐步扩展的。
最早的合作形式仅表现为引渡罪犯。
即将刑事被告或被判刑又移交有管辖权的他国审判服刑(含诉讼引渡和执行引渡)。
当今,国家间的刑事司法合作关民已从引渡发展到多种诉讼事务。
“刑事司法协助”这一词可以从广狭不同意义上来理解。
狭C的刑事司法协助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代为送达法律文书,代为调查取证以及互通犯罪情良和诉讼结果。
①这是各国采用最多、最经常的合作形式。
广义的刑事司法协助还包括引渡制芝在内。
为了在用语上更合逻辑,有的学者建议用“司法合作”一词来表示广义。
最广义的PJ事司法协助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它有两种新方式。
其一,诉讼移管,是指在管辖权发性冲突的情况下,根据国家间的条约、协定由一国请求将其拟进行的或已在进行的刑事诉讼专移到另一国司法当局完成。
这实际上是一国刑事管辖权的转移。
1972年,欧洲委员会制定勺《欧洲刑事诉讼移管公约》对这一合作方式作了详细规定。
这种方式多实行于制度相近、关i密切的国家之间。
其二,承认与执行外国刑事判决,以及随之可引起的囚犯移管。
实行这种合作有利于囚犯的改造,也体现了人道主义。
但因为这实际上是有条件承认外国刑法在本国的效力,因此各国在这方面的行动都比较谨慎。
反映这一制度的典型公约是1970年《关于刑事判决的国际效力的欧洲公约》。
欧洲一些国家有较为相近的文化和法律背景,采用这一制度也不会产生重大冲突。
从当前我国司法实践看,我国在民商事方面的司法协助发展很快。
据统计,我国与外国开展民事司法协助案件已由1990年6起和1991年4起,急增至1992年的179起和1993年的428起。
!""#$%"(下)人民检察!""#年$月!%至!!日,第三届中韩刑法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刑法学会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与西南政法大学毒品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承办。
围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问题,以及中韩两国之间近年来刑事司法协助的实践,与会学者对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跨国有组织犯罪、犯罪所得追征、毒品与偷渡犯罪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一、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法律根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国家主权在行使刑事管辖权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国根据本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及与本国缔结、参加的国际条约或国际惯例,为他国代为一定刑事诉讼行为的活动。
也就是说,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法律根据主要来自于一国的国内法及相应的国际法。
%&国内法。
国内法是国家进行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最主要的法律依据。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国家行为,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单行条例和自治条例等各种国内法渊源中,只有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的宪法、基本法律和法律才能成为规范国家实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活动的国内法渊源。
比如,在我国,规定相关国内法产生方式的宪法第五十七条、五十八条等;规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活动基本原则的刑法第九条、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以及规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方式的《缔结条约程序法》、《引渡法》等。
在韩国,%’$$年$月#日公布施行的《犯人引渡法》、%’$’年!月!$日实施的《关于引渡审查机制的大法院规则》以及%’’%年(月$日颁行的《国际刑事司法共助法》等法律和规则成为开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国内法基本依据。
!&国际法。
国际法是指适用于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包括国际公约、多边条约,等等。
关于刑事司法协助方面的国际法,就成为不同国家之间开展刑事司法协助的主要依据。
比如,在我国,自%’#)年%%月#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十次会议决定批准《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起,到!""(年$月!*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批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为止,我国已经加入了!"多项涉及国际司法合作的多边国际条约。
国际司法协助原则
法律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第17条的规定,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相互请求刑事司法协助的规定。
国际司法协助的概念:国与国之间,根据缔结、参加的国际条约或互惠原则,相互请求和相互帮助完成与刑事诉讼有关的某种事项的互助合作行为。
对于根据互惠原则进行的刑事司法协助,只要符合互利、对等的前提,应当严肃对待,认真履行协助的义务,或者行使请求协助的权利。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一切与刑事诉讼事宜有关的协助,它既有审判阶段的协助,也有侦查、执行等阶段的协助。
我国与外国在互相请求和刑事司法协助时,有条约关系,并且对联系途径和办法有明确规定的,应当按照条约的规定进行联系和移交材料。
没有条约关系或者条约中对联系途径和办法未作明确规定的,则就通过外交途径办理。
在请求给予刑事司法协助时,请求书及所附文件,均应附有被请求国通用的文字或者国际条约规定的其他文字的文本。
对请求代办的事项必须叙述准确、清楚,所附材料必须齐全。
被请求国对于不符合上述
要求、难以代为办理的请求,应当告知请求国予以补充。
我国地方各级司法机关,如果需要向外国提出刑事司法协助请求,一般应逐级上报中央一级司法机关审查、办理,不能自行直接联系、办理。
实行国际司法协助原则的意义:促进我国与外国的刑事司法合作,加强我国与外国共同预防、制止和惩罚犯罪的斗争。
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案犯移交问题【内容提要】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案犯移交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引渡,性质不同,问题相似。
在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案犯移交应以坚持双重犯罪原则为基础,但不应采取政治犯不引渡、死刑犯不引渡、本国国民不引渡等项原则。
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刑事司法协助属于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区际刑事司法协助,所以不存在发生于主权国家之间的“引渡”问题。
但是,案犯的跨法域移动或流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与“引渡”相类似的“移交”案犯的问题。
具体说来,以下情况下内地可以向港、澳、台地区提出协助缉捕并移交案犯的请求:(1)内地人、港澳台人或外国人在内地犯罪后逃往港、澳、台地区;(2)内地人、港澳台人或外国人在外国犯有依内地刑法应予追究的罪行,而逃往港、澳、台地区;(3)内地人、港澳台人或外国人在港、澳、台地区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有依内地刑法应予追究的罪行,而且案犯现在正在港、澳、台地区。
港、澳、台地区司法机关向内地提出移交案犯请求的前提也大致如此。
为了合理有效地惩处犯罪,在就某一具体的刑事案件的管辖权问题达成协议之后,实际控制犯罪嫌疑人的一方应将之移送至行使管辖权的一方。
协助缉捕和移交案犯是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通过国际刑警组织的途径、司法途径以及其他途径,内地分别与港、澳、台地区进行了多起移交案犯的合作,为以后的合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在这方面海峡两岸双方共同签订的“金门协议”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但从实践的发展和需要来看,该协议应该进一步加以完善。
[1](P329)从总体上说,这种合作,应体现程序简便、条件灵活的精神。
在具体程序上,请求方应提出基本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协助方经审查认为符合协助条件的应予以协助。
在必要的时候,经各方协商同意,一方警务人员也可以到另一方域内协助缉捕案犯。
但是,内地与港、澳、台地区间的协助缉捕和移交案犯活动尚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兹择其要者加以探讨:一、关于双重犯罪原则有的学者认为,在开展移交案犯这项协助活动时,除基于必要的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外,双方均不得使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双重犯罪”标准作为拒绝协助的理由。
国际警务合作和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比较思考作者:周晗菲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06期摘要:全球化给国际秩序带来了新的问题,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和国际警务合作是当前全世界打击跨国犯罪和国际犯罪的主要合作手段。
虽然目前在立法上、实践上和理论研究上关于二者并没有过多的区分,但他们在性质、合作主体、合作内容方面是不同的。
国际警务合作由于其便捷性,国际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在实践中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关键词:国际警务合作;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司法权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6-0315-02全球化推动了超国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各种价值观相互影响,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
传统的国内犯罪开始向国外发展,不局限于一国领域内的犯罪明显增加,单个国家对于跨国犯罪的单独打击显得束手无策,国际警务合作和刑事司法协助制度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迅速发展。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一般是指一国的法院或者其他的主管机关,根据另一国法院、主管机关或相关当事人的请求,代为或协助实行与诉讼有关的一定的司法行为。
它的产生是因为国家司法权的严格属地性,只有加强各国司法机关之间的合作,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
对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概念的理解,也在随着合作内容的发展而不断广义化。
在本文我们便采用广义的理解。
而关于国际警务合作,如果简单地理解为各国间警察合作办案,几乎与现代警务体制的历史同样久远。
从为了政治目的展开的合作到为打击跨国犯罪而开展的合作,虽然它的实际开展已经有一段历史,但目前国内对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警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跨国犯罪,维持国际社会的秩序。
国际警务合作是指世界各国或者地区经主权国家授权的警察机关,在惩罚、预防跨国犯罪和维护国际社会秩序领域互相提供帮助,协调配合的一种执法行为。
然而关于二者的关系,无论是从具体的立法上还是理论上都比较混乱,有的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具体是指什么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犯罪的就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我国与很多国家签订了刑事司法互助协议,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司法协助,那么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具体是怎样的?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具体是指什么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指中华⼈民共和国和外国在刑事案件调查、侦查、起诉、审判和执⾏等活动中相互提供协助。
《中华⼈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第⼆条本法所称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指中华⼈民共和国和外国在刑事案件调查、侦查、起诉、审判和执⾏等活动中相互提供协助,包括送达⽂书,调查取证,安排证⼈作证或者协助调查,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没收、返还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移管被判刑⼈以及其他协助。
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条件是怎样的1、犯罪嫌疑⼈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犯罪事实是对犯罪嫌疑⼈正确定罪和处刑的基础,只有查清犯罪事实,才能正确定罪量刑。
因此,⼈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必须⾸先查清犯罪嫌疑⼈的犯罪事实。
这⾥的“犯罪事实”,是指影响定罪量刑的犯罪事实,包括:(1)确定犯罪嫌疑⼈实施的⾏为是犯罪,⽽不是⼀般违法⾏为的事实。
(2)确定犯罪嫌疑⼈是否负刑事责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的事实。
⽐如犯罪嫌疑⼈的主观状态(包括故意、过失、动机和⽬的)、犯罪嫌疑⼈的年龄、精神状态等。
(3)确定对犯罪嫌疑⼈应当从轻、减轻或者从重处罚的事实。
查清上述各项事实就符合犯罪嫌疑⼈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的条件。
2、证据确实、充分。
证据是认定犯罪事实的客观依据。
因此,⼈民检察院指控犯罪嫌疑⼈实施的犯罪⾏为,必须要有确实、充分的证据。
证据确实,是对证据质的要求,是指⽤以证明犯罪事实的每⼀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事实,同时⼜是与犯罪事实有内在的联系,能够证明案件的事实真相。
证据充分,是对证据量的要求,只要⼀定数量的证据⾜够证明犯罪事实,就达到了证据充分性的要求。
3、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两国之间开展刑事司法协助通过什么联系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两个国家相互签订了司法协助协议的,在有需要的情况下,是可以申请司法协助的,例如送达传票等,那么两国之间开展刑事司法协助怎样联系的?下面由我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两国之间开展刑事司法协助通过什么联系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外国之间开展刑事司法协助,通过对外联系机关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是我国外联机关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外国之间开展刑事司法协助,通过对外联系机关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等对外联系机关负责提出、接收和转递刑事司法协助请求,处理其他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相关的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外国之间没有刑事司法协助条约的,通过外交途径联系。
审判公开的便民措施有哪些1、为社会公众旁听审判过程保证只有法院重视此项工作,应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
在审判庭里,购置一台自动饮水机或者在开庭前买一些矿泉水;准备足够多的座位以便于群众旁听;为旁听审理的老百姓工作餐,等等,都是法院从物质上为社会公众旁听审判过程了力所能及的保证。
2、改善人民法院的工作条件拓宽审判公开的渠道。
一方面要切实坚强人民法院的物质建设,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努力为全面贯彻实施公开审判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发布开庭公告、公布公开审判结果,听取意见或举行阅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拓宽审判向社会的公开面,接受群众监督。
公开审判制度是一项司法民主的制度,使人民群众了解司法过程,监督司法活动,促进司法的民主化和司法的公正性,促进国家和社会法治化的进程。
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司法改革活动中,只有真正做到了几上几个方面的要求,才可能将公开审判制度落到实处,从而保证审判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同时,也能督促审判人员公正办案,提高素质,认真接受公众监督,进一步提高人民法院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以上知识就是我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的解答,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外国之间开展刑事司法协助,通过对外联系机关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是我国外联机关之一达出庭传票的,应当按照有关条约规定的期限提出。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12.22•【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草案)》的说明——2017年12月22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一类项目,由司法部牵头起草,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负责提请审议。
我受外事委员会的委托,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草案)》的说明。
一、制定本法的必要性(一)制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推进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败和国际追逃追赃的法律制度建设,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是反腐败国家立法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制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指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强调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
当前,民商事司法协助、引渡合作分别在民事诉讼法和引渡法中已有规定,刑事司法协助只在刑事诉讼法第17条有原则性规定,具体合作内容、要件以及执行程序等未予明确。
制定一部内容较为完备、行之有效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规范和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协助体制,填补刑事司法协助国际合作的法律空白,完善追逃追赃有关法律制度,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出应有贡献。
(二)制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打击跨国犯罪,为我国履行国际条约义务提供法律依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
深化司法领域国际合作,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扩大国际司法协助覆盖面”。
法律援助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征求意见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6.10•【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法律援助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征求意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
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邮编:100805。
信封上请注明法律援助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2021年7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机构和人员第三章形式和范围第四章程序和实施第五章保障和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和有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法律援助,是指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法律援助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和保障人权,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国家保障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健全法律援助保障体系,将法律援助相关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障法律援助工作需要,促进法律援助均衡发展。
第五条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监督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保障当事人依法获得法律援助,为法律援助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
司法警察学与国际刑警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国际刑警组织成为许多国家间开展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司法警察学作为研究刑事司法体系和执法机构的学科,与国际刑警组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司法警察学与国际刑警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以及这种合作和交流对双方的意义。
一、司法警察学与国际刑警组织的合作司法警察学作为研究刑事司法体系和执法机构的学科,与国际刑警组织合作紧密。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司法警察学院与国际刑警组织合作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供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交流平台。
这为执法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其专业能力和全球视野。
其次,司法警察学通过与国际刑警组织合作进行科研项目,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刑警组织的资源和专业知识,还可以拓宽研究领域。
国际刑警组织在打击国际犯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与其合作,可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刑事司法体系的改进和创新贡献力量。
另外,司法警察学与国际刑警组织的合作还可以促进执法标准的统一。
不同国家的司法体系和执法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国际犯罪的打击存在障碍。
通过合作与交流,可以加深对各国执法标准的了解,提高各国执法机构之间的协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国际犯罪的打击力度。
二、司法警察学与国际刑警组织的交流司法警察学与国际刑警组织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既有司法警察学对国际刑警组织的学术支持,也有国际刑警组织对司法警察学的专业借鉴。
首先,司法警察学作为学科,通过对国际刑警组织进行学术研究,向其提供专业建议和支持。
司法警察学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可以为国际刑警组织的工作提供指导,促进其在打击国际犯罪、维护国际社会安全等方面的职责履行。
其次,国际刑警组织作为实际执法机构,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经验。
司法警察学可以通过与国际刑警组织的交流获得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司法警察学的教学和研究中。
这种交流可以提高司法警察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为执法机构培养专业人才。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征求意见稿)》专家咨询会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作者:佚名日期:2015年03月16日浏览:208
中国法学会2015年第9期立法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召开
2015年3月14日下午,《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征求意见稿)》专家研讨会暨中国法学会2015年第9期立法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召开。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外交部等有关中央部门负责同志和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由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兼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赵秉志和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教授李仕春共同主持。
合影
会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陈冀平书记一行,就加强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法学会进一步密切合作等事宜展开了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高铭暄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分党委书记张远煌教授参加会见。
陈冀平书记出席会议并讲话
陈冀平书记在研讨会上指出,中国法学会对“立法专家咨询会”非常重视,今年已经召开了8期,每次会后都把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原汁原味地形成了专家咨询报告,除了送给委托单位,还报给了中央有关部门,有的咨询报告党和国家领导人还作出了批示。
今天召开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征求意见稿)》专家研讨会是2015年第9期立法专家咨询会,这是受中央政法委的委托而召开的,非常重要。
中央高度重视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反腐的不断深入,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工作日益重要,迫切需要尽早出台《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
今天与会人员的代表性就非常广泛,希望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深入研讨,凝聚共识。
司法部司法协助与外事司郭建安司长、外交部条法司孙昂参赞分别介绍了《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背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实践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赵秉志教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泽宪,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检察官、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陈雷,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原副庭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薛淑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宋英辉,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黄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时延安,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杨宇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文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黄芳,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志鹏,北京市建筑工程学院法律系副教授王俊梅,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君祥等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并先后发表了意见。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制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非常必要,《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征求意见稿)》已经具有比较好的立法基础,可在进一步完善后尽快提交国家立法机关,尽早出台这部法律。
同时,专家学者从调整范围、管理体制机制、具体规定、章节结构、文字表述以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
会议从2:30开始一直持续到6:30结束,气氛热烈,卓有成效。
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央政法委司法办副处长崔博,司法部司法协助与外事司巡视员吴求真、副司长张晓鸣、处长闫国,外交部条法司副处长史晓斌等。
研讨会由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和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具体承办。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郭晶,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孙立军等同志列席了本次研讨会。
更多链接:中国法学会2015第1期立法专家咨询会------《国家安全法(草案)》专家研讨会(点击进入)
中国法学会2015第2期立法专家咨询会------《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专家研讨会(点击进入)
中国法学会2015第3期立法专家咨询会------《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专家研讨会(点击进入)
中国法学会2015第4期立法专家咨询会------《人民防空法(修订草案)》专家研讨会(点击进入)
中国法学会2015第5期立法专家咨询会------ 《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专家研讨会(点击进入)
中国法学会2015第6期立法专家咨询会------ 《原子能法》专家研讨会(点击进入)
中国法学会2015第7期立法专家咨询会------ 《关于律师刑事辩护的规定》专家研讨会(点击进入)
中国法学会2015第8期立法专家咨询会------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专家咨询会成功举办(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