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骚《公共政策学》四、五章真题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
宁骚《公共政策学》四、五章真题练习第四、五章真题练习一单选题1、美国学者林德布罗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A 渐进主义模型B 理性主义模型C 规范最适模型D 政治系统模型2、系统论的创始人是()A 申农B 维纳C 贝塔朗菲D 韦伯3、提出有限理性论的学者是()A 德洛尔B 西蒙C 拉斯韦尔D 韦伯4、美国学者莱瑟姆从集团理论的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
而集团理论史于1951年出版的《政策过程》一书使之更加系统化的,这部著作的作者是()A 托马斯·戴伊B 戴维·伊斯顿C 詹姆斯·安德森D 戴维·杜鲁门5、美国学者戴伊和齐格勒提出的公共政策分析模型是()A 精英模型B 集团模型C 机构-制度模型D 规范最佳模型6、提出渐进主义决策模型的学者是()A 德洛尔B 西蒙C 林德布罗姆D 贝塔朗菲7、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和普适力的一个模型是()A 政治系统模型B 理性主义模型C 混合扫描模型D 规范最适模型8、“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A 决策现代化B 本土化C 民族化D 科学决策9、强调公共政策在本质上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政策的理论模型是()A 政治系统模型B 渐进主义模型C 理性主义模型D 精英模型10、混合扫描模型的提出者是()A 德洛尔B 培根C 埃齐奥尼D 西蒙11、“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A 后现代主义B 理性主义C 逻辑实证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12、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的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A 精英模型B 集团模型C 混合扫描模型D 渐进主义模型13、在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中,揭示现代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的模型是()A 机构-机制模型B 精英决策模型C 集团模型D 政治系统模型14、使我们能够窥视在多元政治体制里如何让在集体竞争中使相互对立的利益得以聚合、整合和综合为统一的公共利益,并据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政策模型是()A 机构-制度模型 B 集团模型 C 精英模型D 理性主义模型15、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作过程的学者是()A 西蒙B 伊斯顿C 德洛尔D 埃齐奥尼16、从政治学的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的学者是()A 埃奇奥尼B 戴维·杜鲁门C 莱瑟姆D 米歇尔斯17、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 政策问题的认定B 政策目标的认定C 政策方案的认定D 社会问题的认定18、不能归入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的选项是()A 客观的社会现实B 现实与利益期望的一致性C 团体与组织活动D 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为19、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A 前者是属于后者的一种基本类型B 后者是属于前者的一种基本类型C 二者互不隶属D 二者相互排斥20、公共政策问题不同于一般公共问题的关键在于()A 前者影响范围更大B 前者已被更多的人所认识C 前者已被政府领导人所察觉D 前者已被列入政策议程21、公共政策问题一定是()A 已经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B 尚未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C 不需要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D 没有引起公共权力机关注意的公共问题22、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A 结果B 中间环节C 起点D 目标23、只有进入政府议程的问题才能成为()A 社会问题B 政策问题C 公共问题D 私人问题24、代表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利益,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但竭力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是()A 政党B 法院C 政治领袖D 利益集团25、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为许多次类的方法是()A 边界分析B 类别分析C 层次分析D 假设分析26、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A 边界分析B 多角度分析C 类别分析D 层次分析27、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是()A 头脑风暴法B 类别分析C 层次分析D 假设分析28、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的过程是()A 外在创始模型B 内在创始模型C 动员模型D 三源流模型29、公共政策的政府议程又称为()A 正式议程B 政策议程C 公众议程D 系统议程30、科珀等人认为,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A 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B 不太民主的社会C 民主和平等的社会D 财富和权力高度分散的社会31、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A 外在创始模型B 动员模型C 内在创始模型D 自发模型32、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是()A 系统议程B 政府议程C 公众议程D 社会议程33、系统议程又称()A 政府议程B 公众议程C 实质性议程D 象征性议程34、政策议程通常可分为()A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B 系统议程和公众议程C 政府议程和国会议程D 政府议程和非政府组织议程35、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A 外在创始模型B 动员模型C 内在创始模型D 史密斯模型36、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A 系统议程B 政府议程C 正式议程D规划议程37、科珀等学者认为,动员模型通常出现在()A 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B 不太民主的社会C 民主和平等的社会D 财富和权力高度分散的社会38、通常由与某一政策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它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它本身又常常不是固化的利益集团,这一类型的政策网络被称为()A 利益型政策网络B 意见型政策网络C 议题网络D 混合型政策网络39、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些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称为()A 个人问题B 政策问题C 组织问题D 公共问题40、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A 政党组织B 大众传媒C 政治人物D 政府部门41、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公共问题B 社会实践问题C 公共政策问题D 私人问题42、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A 客观性B 主观性C 历时性D 动态性二多选题1、使“集团理论”更加系统化和建立公共政策分析的“集团理论”的学者是()A 戴维·伊斯顿B 戴维·杜鲁门C 莫斯卡D 帕累托E 莱瑟姆2、下列政策过程模型侧重反映和解释政策过程的社会本质的模型有()A 机构-机制模型B 集团模型C 精英模型D 理性主义模型E 渐进主义模型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A 关联性B 主观性C 单一性D 静态性E 动态性4、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有()A 客观的社会现实B 问题的察觉C 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D 团体与组织的活动E 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5、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包括()A 政治领袖B 民意代表C 大众传媒D 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E 政府部门6、政策网络主要可以分为()A 利益型政策网络 B 意见型政策网络C 政党型政策网络D 社团型政策网络E 混合型政策网络7、公共政策问题的边界分析法所包括的具体方法有()A 类比分析法B 饱和抽样法C 边界估计法D 类别分析法E 诱导性提问8、多角度分析所运用的角度有()A个人角度 B 组织角度C 理论角度D 技术角度E 实践角度9、理性主义政策过程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而理性人被赋予的特征有()A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B 他的公正、客观和理性是极为有限的C 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D 他拥有的知识、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E 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三简答题1、试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批判的原因。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宁骚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策的内涵、功能与类型一、公共政策的内涵(二)本课程的定义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经由一定的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的总称。
二、特点(一)政治性、强制性和权威性(二)公共性和偏好性(三)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四)回应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三、功能(一)分配功能(二)导向功能(三)管制功能(四)协调功能(五)象征功能基本法律制定程序的区别:作用上区别内容上区分命令条例四、类型第二节政策系统一、系统与政治系统二、政策主体与客体(一)政策制定系统(二)政策执行系统(三)政策咨询系统(四)信息系统(五)监督系统(六)评估系统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过程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一、政策问题的内涵(二)政策问题的特征1、问题的一般特性(1)相互依存性(2)主观性(3)客观性(4)历史性和动态性2、影响政策问题议题化的特征(1 ) 问题的重要性 (2 ) 复杂性;(3)有无先例和流行程度;(4))戏剧性的和危机性的事件。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1)失范性问题(2)结构性问题二、政策问题的确认过程1、政策问题察觉2.政策问题的界定3.政策问题描述三、政策问题确定中的因果关系(一)因果关系确定模式(二)因果关系的利用第二节政策目标的形成一、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一)定义(二)政策目标体系1.方向性目标2.调适性目标3.量化目标(三)政策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四)目标的层次性(五)政策目标确定的意义二、公共政策的一般目标(一)自由(免受强制或阻碍)(1)消极自由(外在自由)(2)积极自由(内在自由)2、自由的政策边界(二)平等第三节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选择一、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二、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一、政策方案的细化设计二、政策方案的评估三、政策方案选择1、乐观决策法大中取大2、保守决策小中取大3、折衷决策4、后悔值决策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1.最大期望收益值决策第四节决策模式一、理性决策模型(一)理性、非理性与决策(二)完全理性决策模型二、渐进主义模式三、团体主义模式四、精英主义模式五、垃圾箱模式第三章公共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第一节政策议程一、政策议程的含义和类型三、政策议程提出的模式1、科布模式2、政策之窗理论(约翰·W·金登)1、关门模式2、动员模式(3)内参模式(4)借力模式(5)上书模式(6)外压模式四、政策议程的引发机制1、内在的引发机制包括:(1)自然灾害;(2)意外的人为事件;(3)科技方面的重大变革;(4)资源分配中的偏执与失衡;(5)生态变迁。
第四章政策问题的认定4.1复习笔记一、政策问题1.概念的界定(1)社会问题是指人的价值、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受威胁或产生矛盾而需要解决的问题。
包括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
①私人问题,或称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少数私人身上的体现,包括个人和其他非公共领域产生的问题;②公共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多数人身上的体现;③私人问题是公共问题产生的基础,私人问题的扩展就成为公共问题;(2)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和社会权威机构的代表,应该在公共问题解决方面负有主要责任。
①政府解决公共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就是查清发生的问题,分析认定问题的原因、性质、发展后果,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公共政策;②政策问题是指应该由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威机构负责解决的,且已经纳入政府工作程序或宣布即将纳入政府工作程序,开始实际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2.概念的含义政策问题概念的含义可以阐释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问题是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不良现象或事实能够体现为政策问题,成为政府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对象,是社会多数人达成共识的一种结果。
(2)政策问题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客观存在的不良现象和事实能被社会多数人认定为问题,是因为这些现象和事实的出现损害了公共利益,并与现行的主导价值观念、社会行为规范产生严重的冲突。
①政策问题的出现,必然要引起利益冲突;②政策问题的出现,必然体现为精神领域的失调,出现价值观念的冲突;③政策问题的出现,必然体现为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
(3)政策问题是政府纳入工作程序开始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是公共问题就都应该由政府负责解决。
3.政策问题的内在特征(1)相关性政策问题的相关性是指任何一项政策问题都不是毫无联系的孤立个体。
①政策问题要与其他社会公共问题息息相关、互为因果,体现为一种横向相关性政策问题的横向相关性提示人们,在分析解决一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到它连锁性的影响。
②政策问题又是历史问题演变发展的结果,与历史问题体现出一种纵向相关性政策问题的纵向相关性,不仅提示人们一项政策问题的产生有可能是先前有关政策偏差或失误积累的结果,而且提示人们一项政策问题一经解决,很可能会出现另一个与其相关的新问题。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缘起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使用的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是()A.公共政策学B.政策学C.政策科学D.政策分析2.最早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是()A.林德布洛姆B.洛克C.科勒曼D.梅伊克尔扎克3.公共政策学、政策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这些不同的学科名称表达的是()A.同一概念B.不同概念C.相关概念D.同一学科的各个分支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A.《过秦论》B.《战国策》C.《论积贮疏》D.《商君书》5.全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可能是()A.《国家论》B.《政治学》C.《理想国》D.《智囊补》6.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A.勒纳B.拉斯韦尔C.德洛尔D.马克思7.被人们认作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的公共政策学名著是()A.《经济与社会》B.《国富论》C.《战争论》D.《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8.公共政策学的发源地是()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9.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形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是在20世纪的()A.50年代B.6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至今尚不统一,常见的名称有()A.公共政策学B.政策学C.政策科学D.政策分析E.政策研究2.能够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是()A.“国待农更而富,主待农战而尊”B.“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C.“是以国家务农重谷,使凡州县守倅,皆以劝农为职”D.“宽以养民,严以治吏”E.“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富民”3.古代政策研究没有形成独立学科的原因是()A.古代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B.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显露出来C.参与决策的人很少D.决策过程纯属“黑箱”运作E.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政策在那时还不可能4.公共政策学这门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有()A.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B.决策科学的形成C.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D.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策略领域的扩大E.德国学者对社会政策的研究5.在90年代,公共政策研究的课题的选择偏重于()A.价值取向B.政策取向C.论理取向D.管理取向E.政策改革取向三、简答题1.简述凯恩斯主义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影响。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五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系统答: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公共政策主体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公共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主体的两种划分方式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
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3.官方决策者答: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在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故在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4.非官方参与者答:非官方参与者是指除官方决策者之外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其作为体制外的力量,通过游说官方决策者,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5.利益集团答:利益集团是指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
利益集团具有两大特征:①有共同的利益和主张;②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司法诉讼、政治捐款、示威抗议等。
6.思想库答:思想库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
天津工业大公共政策学考研宁骚《公共政策学》考研真题一、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湖南师大2016年研;武大2012年研;华中农大2007年研;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研]答: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3)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
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2政策链[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同一系列的决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但其中一、二项政策在形态上更具有完整性,在内容和功能上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起着统摄全系列的政策的作用,从而使得同一系列的政策环环相扣,如同一个链条。
3政策系统[厦门大学2015年研;对外经贸大学2008年研;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研]答: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1.试述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答:(1)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2)政策执行的特点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它具有如下特点:①目标的导向性公共政策是以公共政策目标为行动方向的,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②内容的务实性公共政策执行要面对具体的公共问题,因此其计划、步骤、措施、手段等必须务实,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③行为的能动性执行者必须在全面领会政策内容的前提下,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情况,能动地执行公共政策。
④手段的权威性公共政策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规范,其执行具有强制性。
(3)政策执行的作用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它在政策过程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②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③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2.试分别论述第一代、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优缺点?试述执行研究整合路径的主要模型的变量关系以及施柏丽划分的府际运作关系类型。
答:(1)第一代、第二代政策研究路径各有其优缺点,主要表现为:①第一代政策研究的自上而下路径a.这种政策执行研究的优点:第一,正确地指出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的鸿沟,强调了政策制定者所处的核心地位,要求政策执行者必须秉承上级的意志,忠实地实现上级的意图和目的,拓宽了政策研究的视野,提高了行政效率;第二,指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多元参与者联合行动的复杂性,因而也为后来府际间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b.自上而下政策研究路径的缺点:第一,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过多地关注与中央或高层决策者的目标设定和方案规划,容易忽视其他基层组织、地方执行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要求完美的、天衣无缝的政策方案,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第三,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且在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难以实现;第四,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偏重于个案研究,存在着局限性;第五,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强调层层节制的科层制,不易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也容易引起基层组织的反弹;第六,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背后所隐含的是强调科学管理的泰勒主义,其忽略政策执行者的内在世界与价值观都是值得检讨的缺失。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精选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学1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1)政策研究的含义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因此,政策研究是一门科学。
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2)政策分析①政策分析的兴起背景a.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和社会问题的研究突破了社会科学各门类的科际分界线,政策分析成为社会科学各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聚合点;b.众多的思想库的兴起,推动着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者走出象牙之塔,寻找和探索学术研究适合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而政策分析则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②政策分析的内涵a.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b.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c.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d.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公共政策学①公共政策学的含义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②公共政策学的内涵a.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b.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强调运用科学方法,强调实证研究,既强调研究发现具有逻辑一致性又强调其可检验性,是这门学科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c.在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d.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公共政策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绝对多数规则(政策方案的择优情境)2. 公共政策客体3. 市场失灵4. 政策执行偏差二、简答题1.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 公共政策与法的相异之处包括哪些方面?3. 基于中国经验的“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具有哪些特征?4. 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哪六个环节?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要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则需要对投赞成票的具体比例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要求达到1/2或2/3或3/4等多数票,也称“过半数规则”、“比例多数制”。
2.政策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公共政策是针对特定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群体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3.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如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市场无法消除外部性、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等,以及外部环境的限制,从而使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
4.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二、简答题1.首先,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
其次,公共政策处理的问题是大多数民众的问题,是以民众问题为导向的,是和每个公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
再次,公共政策是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
2.强调的重点不同;执行中的主动性不同;权利义务的统一性不同;条文与精神的侧重不同;强制性的程度不同;稳定性不同;调整和适用范围不同。
3.(1)哲学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政策运作的逻辑流程是“上”“下”互动的双向流程。
(3)“一切经过试验”对于政策的正常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上下来去”模型明确地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设定为社会集体行为(5)“上下来去”模型的根本诉求是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所以乐于容纳具有同样诉求的其他政策过程模型。
4.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
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式一、概念解释1.线性规划答: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
这个目标既可以使产出最大,也可以使投入达到最小。
2.决策论答: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3.可行性分析答:可行性分析,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论述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条件与能力。
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政治、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上。
(1)政治上的可行性。
政府的政策,从最终的实际执行结果来看,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反映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作为指导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政策,必须反映和代表那些具有共同经济地位的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在我国,强调政策的实施结果,首先要有利于政治稳定,这是政治可行性考虑的出发点。
(2)经济上的可行性。
其基本目的是全面研究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
在制定政策与实施政策中,都需要消耗资源,即消耗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资源。
考虑经济效益,既要重视投入项,更要重视产出项。
(3)技术上的可行性。
其主要表现在实现目标的科技手段上。
政治、经济及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成功的政策,往往要全面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可行性,并选出一个最佳结合点。
4.规范分析答: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
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
宁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第三章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1.某地有30所高校,分布在该市所辖的10个区内。
政府为了对已经出台的“关于高校收费改革的意见”进行政策评估,需要了解大学生对该政策的评价。
请分别设计用多段抽样和定额抽样中的交叉控制定额抽样两种办法,抽取1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具体抽样方案。
答:(1)多段抽样具体抽样过程为:①先将调查总体——本地的30所高校按地区划分为10个群组,作为抽样的第一级单位;②再将每个地区内的高校按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小群组,作为抽样的第二级单位;③采用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这10个群组内按照每个群组占抽样框内高校总数的比例,确定每个群组要抽取的样本数量,即每个地区要抽取的高校数量;再按照每个高校的学生数占该地区学生总数的比例确定每个高校所要抽取的学生数。
抽取的样本总量为1000。
(2)交叉控制定额抽样具体抽样过程为:①确定样本总体的控制特征:对本地30所高校的所有学生按照地区、年级、性别划分为16个类别。
即A地区,B地区,C地区,…,J地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男,女。
②抽取样本: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向本地的大学生随机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项控制特征及对政策的看法。
③对样本数额进行交叉分配:对抽取的样本按照地区、年级、性别同时进行分类,规定每个控制特征的样本分配数。
2.试述焦点团体座谈会与传统座谈会的区别。
答:焦点团体座谈会与传统座谈会的差别:(1)主持人的角色①焦点团体座谈会的主持人只是起协调作用,不起核心作用;②传统座谈会以主持人和会议的中心人物为核心。
(2)与会者之间的亲和力①焦点团体座谈会以陌生人为主要参与者,与会人员之间身份概念淡化、心态平等;②传统座谈会以熟人为主要与会者,且与会者具有可以识别的地位标志,身份概念较强。
(3)信息的互动条件①焦点团体座谈会重视现场即时互动,不需要对与会者进行事前动员;②传统座谈会通常要求与会者进行事前准备,并且可能形成一定的基调。
第四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研;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这个定义所揭示的公共政策的内涵有如下几点:①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
②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权力意志的表现。
③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2.元政策(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2011年研)答:(1)元政策,或者叫作总政策(又作总路线、总方针),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元政策的基本功用在于保障其他各项政策遵循同一套政策理念、谋求实现统一的政策目标。
因此,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
认识到元政策或总政策的这一功用,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③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3.部门政策(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指政府或者权威部门,根据需要所指定的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旨在达到政策目标,实现部门利益或公共目的。
4.公共政策预测(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答:公共政策预测是指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政策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
可以将政策分析中的预测定义为一种程序或方法,它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
公共政策学各章历年真题(完整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单选题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这就是()A.政策群B.政策链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2.单选题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属于()A.政策群B.具体的个别的政策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3.单选题对公共政策学描述正确的是()A.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企业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B.公共政策学还不具备基本的学科要素,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C.对公共政策的动态分析主要就是对政策过程的分析D.公共政策学是与政治科学、公共管理学并立的一门“显学”4.单选题(202204)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不包括()A.控制论B.系统论C.信息论D.相对论5.单选题(202204)公共政策学属于()A.自然科学B.人文科学C.社会科学D.文化艺术6.多选题(202204)B.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D.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E.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7.多选题(202204)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A.具体的个别的政策B.政策群和政策链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E.政策功能8.单选题(202207)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始创“公共政策”这门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A.政策学B.政策科学C.政策分析D.公共政策分析9.单选题(202207)属于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的是()A.政策实验B.政策替代C.政策宣传D.政策效果10.多选题(202207)属于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的类型有(A.线性结构B.职能结构C.线性-参谋结构D.矩阵结构E.圆形结构11.多选题(202207)属于公共政策对象特点的有()A.政策规定性B.一定的能动性C.受动性D.客观相同性E.主观差异性A.拉斯韦尔B.德洛尔C.韦伯D.西蒙13.单选题(202207)属于公共政策学核心概念的是()A.政策诉求B.政策宣传C.政策替代D.政策实验14.单选题(202207))2属于公共政策学次级概念的是()A.政策替代C.政策宣示B.政策诉求D.政策变动主观题1.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第四、五章真题练习一单选题1、美国学者林德布罗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A 渐进主义模型B 理性主义模型C 规范最适模型D 政治系统模型2、系统论的创始人是()A 申农B 维纳C 贝塔朗菲D 韦伯3、提出有限理性论的学者是()A 德洛尔B 西蒙C 拉斯韦尔D 韦伯4、美国学者莱瑟姆从集团理论的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
而集团理论史于1951年出版的《政策过程》一书使之更加系统化的,这部著作的作者是()A 托马斯·戴伊B 戴维·伊斯顿C 詹姆斯·安德森D 戴维·杜鲁门5、美国学者戴伊和齐格勒提出的公共政策分析模型是()A 精英模型B 集团模型C 机构-制度模型D 规范最佳模型6、提出渐进主义决策模型的学者是()A 德洛尔B 西蒙C 林德布罗姆D 贝塔朗菲7、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和普适力的一个模型是()A 政治系统模型B 理性主义模型C 混合扫描模型D 规范最适模型8、“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A 决策现代化B 本土化C 民族化D 科学决策9、强调公共政策在本质上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政策的理论模型是()A 政治系统模型B 渐进主义模型C 理性主义模型D 精英模型10、混合扫描模型的提出者是()A 德洛尔B 培根C 埃齐奥尼D 西蒙11、“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A 后现代主义B 理性主义C 逻辑实证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12、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的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A 精英模型B 集团模型C 混合扫描模型D 渐进主义模型13、在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中,揭示现代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的模型是()A 机构-机制模型B 精英决策模型C 集团模型D 政治系统模型14、使我们能够窥视在多元政治体制里如何让在集体竞争中使相互对立的利益得以聚合、整合和综合为统一的公共利益,并据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政策模型是()A 机构-制度模型 B 集团模型 C 精英模型D 理性主义模型15、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作过程的学者是()A 西蒙B 伊斯顿C 德洛尔D 埃齐奥尼16、从政治学的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的学者是()A 埃奇奥尼B 戴维·杜鲁门C 莱瑟姆D 米歇尔斯17、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 政策问题的认定B 政策目标的认定C 政策方案的认定D 社会问题的认定18、不能归入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的选项是()A 客观的社会现实B 现实与利益期望的一致性C 团体与组织活动D 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为19、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A 前者是属于后者的一种基本类型B 后者是属于前者的一种基本类型C 二者互不隶属D 二者相互排斥20、公共政策问题不同于一般公共问题的关键在于()A 前者影响范围更大B 前者已被更多的人所认识C 前者已被政府领导人所察觉D 前者已被列入政策议程21、公共政策问题一定是()A 已经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B 尚未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C 不需要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D 没有引起公共权力机关注意的公共问题22、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A 结果B 中间环节C 起点D 目标23、只有进入政府议程的问题才能成为()A 社会问题B 政策问题C 公共问题D 私人问题24、代表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利益,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但竭力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是()A 政党B 法院C 政治领袖D 利益集团25、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为许多次类的方法是()A 边界分析B 类别分析C 层次分析D 假设分析26、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A 边界分析B 多角度分析C 类别分析D 层次分析27、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是()A 头脑风暴法B 类别分析C 层次分析D 假设分析28、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的过程是()A 外在创始模型B 内在创始模型C 动员模型D 三源流模型29、公共政策的政府议程又称为()A 正式议程B 政策议程C 公众议程D 系统议程30、科珀等人认为,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A 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B 不太民主的社会C 民主和平等的社会D 财富和权力高度分散的社会31、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A 外在创始模型B 动员模型C 内在创始模型D 自发模型32、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是()A 系统议程B 政府议程C 公众议程D 社会议程33、系统议程又称()A 政府议程B 公众议程C 实质性议程D 象征性议程34、政策议程通常可分为()A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B 系统议程和公众议程C 政府议程和国会议程D 政府议程和非政府组织议程35、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A 外在创始模型B 动员模型C 内在创始模型D 史密斯模型36、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A 系统议程B 政府议程C 正式议程D规划议程37、科珀等学者认为,动员模型通常出现在()A 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B 不太民主的社会C 民主和平等的社会D 财富和权力高度分散的社会38、通常由与某一政策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它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它本身又常常不是固化的利益集团,这一类型的政策网络被称为()A 利益型政策网络B 意见型政策网络C 议题网络D 混合型政策网络39、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些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称为()A 个人问题B 政策问题C 组织问题D 公共问题40、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A 政党组织B 大众传媒C 政治人物D 政府部门41、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公共问题B 社会实践问题C 公共政策问题D 私人问题42、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A 客观性B 主观性C 历时性D 动态性二多选题1、使“集团理论”更加系统化和建立公共政策分析的“集团理论”的学者是()A 戴维·伊斯顿B 戴维·杜鲁门C 莫斯卡D 帕累托E 莱瑟姆2、下列政策过程模型侧重反映和解释政策过程的社会本质的模型有()A 机构-机制模型B 集团模型C 精英模型D 理性主义模型E 渐进主义模型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A 关联性B 主观性C 单一性D 静态性E 动态性4、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有()A 客观的社会现实B 问题的察觉C 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D 团体与组织的活动E 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5、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包括()A 政治领袖B 民意代表C 大众传媒D 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E 政府部门6、政策网络主要可以分为()A 利益型政策网络 B 意见型政策网络C 政党型政策网络D 社团型政策网络E 混合型政策网络7、公共政策问题的边界分析法所包括的具体方法有()A 类比分析法B 饱和抽样法C 边界估计法D 类别分析法E 诱导性提问8、多角度分析所运用的角度有()A个人角度 B 组织角度C 理论角度D 技术角度E 实践角度9、理性主义政策过程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而理性人被赋予的特征有()A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B 他的公正、客观和理性是极为有限的C 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D 他拥有的知识、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E 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三简答题1、试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批判的原因。
2、简述“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容纳性与开放性3、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基本内涵)4、简述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5、简述比较常见的几种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6、简述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7、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多角度分析方法8、简述问题认定的主要步骤9、简述政策过程的渐进主义模型10、简述政策过程中的精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