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第十章
- 格式:docx
- 大小:15.36 KB
- 文档页数:4
11级语教六班牟兴敏绪论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一般认为成书于先秦)3、教育学的地位: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
4、教育学的作用★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是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是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5、怎样学习教育学?答:(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4)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第一章教育1、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傍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3)心理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禄(美)(4)劳动起源说(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个人发展。
代表人物:恩格斯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生产性。
(主要体现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民主性。
(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公平性上。
)(3)科学性。
(科学的内容和方法,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
)(4)革新性。
(生产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
)4、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面向”(指针)(1983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推行素质教育(中心环节)第二章学校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一)、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1、学校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社会机构。
第十章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一、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少,所占分值不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一般掌握。
从题型来讲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名词解释题及简答题的题型也要加以练习。
另外,这部分内容是最近出案例分析题的一个方向,建议学员注意。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学生集体概述【识记】(一)学生集体的概念1.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特殊的群体,它表现出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点,如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2.就学校内部而言,学生集体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
全校学生构成了统一的全校性集体,而班级、团支部、少先队中队是学校的基层学生组织。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这些基层组织实现的。
3.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它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
【领会】(一)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二)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1.建立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集体的特征首先是共同奋斗目标。
奋斗目标首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其次,要有针对性;再次,应具有吸引力、时代感,能鼓舞全体成员达到目标而努力奋进(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学生干部,首先要有严格的要求;第二,要耐心引导;第三,要注意学生集体领导机构的经常变动,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的置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培养健康的舆论,首先,要经常进行正面教育;第二,要结合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第三,要注意控制各种信息;第四,要特别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第十章课外活动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的( B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B.课内与课外C.学习与思考D.学习与行动2.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称为( C )。
A.体育活动 B.课余活动 C.课外活动 D.群众活动3.课外活动不包括( D )。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4.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B )。
A.教师 B.学生 C.少先队组织 D.学校管理人员5.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 A )。
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6.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B )。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体育活动 D.社会活动7.学校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属于课外活动中的( B )。
A、小组活动B、群众性活动C、学科活动D、科技活动8.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造精神为主的课外活动是( C )。
A.学科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C.科技活动D.社会活动9.我国于1986年第一次将( D )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A.体育活动 B.群众活动C.文娱活动 D.课外活动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这就是说教学是学校唯一的工作B.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两者没有质的区别C.《学记》中就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D.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的任务11.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B )。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12.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它的内容深度、广度,以及学习的进展速度,是以参加者有愿望、爱好、特长和接受水平来确定的,说的是课外活动的(A )特点。
《小学教育学》教案目录:说明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第三章学校第四章学生第五章教师第六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七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八章课程第九章小学教学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说明一、《小学教育学》学科性质1、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专业必修课程及学位课程。
2、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3、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学好小学教育学,掌握小学教育规律,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教学目的要求1、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理论素养]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实践能力]3、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受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道德品质]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体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精神,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国内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2)要联系小学实际,充分反映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及其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
3、实用性原则。
在传授给师范生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培养,重视训练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并加强教学中的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适度性原则。
从高师院校实际出发,照顾师范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论述教育理论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难点适当分散。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章,教师资格考试朋友们来看看自己对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吧,以下资讯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章”,预祝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1、教育途径: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借以传授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渠道。
2、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3、课外活动: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基本内容:社会政治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活动、劳动技能学习活动、社会公益活动4、社会实践: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内容:以德育为目的的活动;以智育为目的的活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活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勤工俭学活动、自我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等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个人成长的教育效益,及对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教育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全面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是影响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6、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受教育这个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人类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的活动。
教学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是一种间接的认识。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这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个体认识,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一种以间接认识为主的认识过程7、教学的任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受教育者体力,增强体质,使其健康成长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教学的教育性表现在: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8、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l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l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是学校于工、农、商等其他部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他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比其他途径更强,能更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历史上正反2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l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9、课外活动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广泛性活动上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基本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包括: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群众性课外活动的特点:参与人数多,活动规模大,教育效率高以个人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外活动具有的特点:活动场所广活动内容宽泛开放性强10、课外活动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11、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坚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重视综合效益加强领导与保障安全12、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13、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14、中小学的科学技术课外活动的主要有:科技探索活动和技术普及活动15、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16、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反映了古代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17、学生收集废电池、防止环境污染是一种社会公益活动宣传时事政策是社会政治活动宣传交通法规是社会公益活动18、课外活动的主人是:学生19、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都是正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各具特点,无法互相替代20、中小学社会实践应重视综合效益,但处于第一位的只能是教育效益21、夏令营是一种群众性活动22、原始社会的教育途径:生产实践、政事活动、宗教活动、艺术活动23、以智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教学实验,专业实习,科学考察与普及活动,信息咨询服务24、社会公益劳动是:以德育为目标的活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活动注重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25、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影响(广义)指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狭义)26、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类型: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以社区为中心,由社区领导机构负责组建社区教育组织统一社区内的各种力量,为社区的统筹发展服务地位:是学校教育的大环节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学校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7、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28、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十章》练习题第一节、班级和班级管理一、班级和班级管理的概念1、班级的概念: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2、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艾拉斯莫斯,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师制”,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班级管理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
4、班级管理的作用:(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班级管理的模式(具体阐述见P124)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三、班集体的特征和意义(一)、班集体一般特征:一个班的学生群体并不能叫做班集体,还需具备如下特征: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一定的组织结构3、具有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二)、建设与发展班集体的意义(P125)(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奋斗目标2、选择培养班干部3、形成正确舆论和优良的班风(班集体形成的标志)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四、中小学集体活动的类型(一)、日常性活动:晨会、班会、值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阐述见P126)(二)、阶段性活动1、工作型活动注意:工作型活动不是班主任和少数学生干部参与,而是有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班级成员不仅共同制定计划、目标、决定等认同。
而且明确完成这些任务对个人来说,有什么价值,自己应该做什么;注意相关活动之间的连贯性;每一阶段的活动要有重点、有新意,并能体现在经常性班级活动中。
2、竞赛型活动要求:(1)、将取胜看作参赛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不能要求每次比赛都取胜,但可以要求每一次比赛都有获胜的目标。
教育学第十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1、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2、17世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18世纪,赫尔巴特进一步设计和实施了班级教学。
19世纪,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
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
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班级组织开始在全国推广普及。
3、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4、班级管理的功能是由班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教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的高效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我国中学班级管理主要有四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彻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每个班级都应制定和遵守规章制度,这是衡量和评价班级工作的基本标准。
3、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其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在班级管理中,最首要的就是要解决好对学生个人和学生集体的管理问题。
4、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其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激发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的热情,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的核心,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对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5、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
小学教育学第十章练习与答案第十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一、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一)课外活动的含义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止业,退息必有居学。
”说明古代学校就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
在现代学校教育工作中,课外活动是课程体系中的—个重要织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和发展个性特长教育的—条音分重要的途径。
为了使课外活动更加规范化,更有口的性和计划性,在我国1986年公布的《义务教台全日制小学、初级小学教学计划(初稿)》中,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1)学生参加深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基本上是个别化、个性化的,不具备强制性。
这和课堂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相比是一个显著的不同。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不受班级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限制。
(3)学生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方法有独立自主性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辅导者,对学生活动的组织起辅助作用。
二、课外活动的任务和作用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教育作用:(一)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三)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一)不仅加深、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二)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三)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第二节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确定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兴趣、爱好。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1)科技活动。
这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各种科技实践性作业的活动。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章节知识要点:第十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十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识记:1、课外活动:指学校根据学生的的意愿,载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2、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参与;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第二节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识记:1、课外活动的内容种类:(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体活动;(4)课外阅读活动;(5)游戏活动;(6)社会活动;(7)主题活动;2、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参加活动的人数(即活动的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类,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分为:(1)个人活动:也叫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个人的特长、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独立地进行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
这里的个人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在教师专门指导下的单独活动,往往是针对特长生和某些方面有学习障碍地学生实施地一种活动形式。
(2)小组活动:课外活动小组,是各种普遍参与的持续性专项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主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组织,也有进一步按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的小组划分。
学校要为课外活动小组提供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使小组活动有计划地按进度进行。
(3)群众性活动;其规模比较大,至少以一个年级的学生作为活动参与者,也可扩大为全校活动或校机联合活动。
第三节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应用:1、课外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基础;(2)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3)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顾,使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2、课外活动指导应遵循的原则:(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第十章德育练习题一、填空题1.德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的方法,另一种是的方法。
2.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和提出来的。
3.德育过程由、、和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4.思想品德由、、、四个要素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1. 在学校工作中,应当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A. 德育B. 教学C.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D. 管理工作2. 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过程。
A.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 开展学习模范人物活动,主要运用了德育的()。
A.说服教育B.陶冶教育C.示范教育D.指导自我教育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发展的过程,这种内部矛盾的实质是。
A、两种不同思想的矛盾B、知与不知、正确与错误的矛盾C、先进的思想与落后行为之间的矛盾D、新的思想道德需要与原有的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三、名词解释德育德育原则四、简答题1.简述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哪些?3.简要回答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
4.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五、案例分析题有位老师,在班上进行卫生教育时,把一位男同学叫到讲台前,指着他的耳朵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看,他的耳朵有多脏呀!大家可不能像他一样啊!这个学生羞愧地走回座位,整个一堂课都是心神不定的,好象有几十双眼睛在看他的耳朵。
从此,这个学生一上这位教师的课就心神紧张,课也听不进去,学期结束时,成绩在全班最差,最后调到别的班学习了。
请分析这位教师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德育原则,应该如何教育为好?六、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并给出你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说服压服2.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3.知情意行二、选择题1A;2ABCD;3C;4D三、名词解释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第十章知识要点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章节)1、态度与品德的结构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4、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5、品德和态度的关系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一)态度的含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对态度含义的理解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
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三)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
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对品德定义的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1、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两者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③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1、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权利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性原则2、教师中心论:近代教师史上传统教育学派的主张,德国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近代教育史上进步教育派美国杜威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的教育对象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4、教育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因素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5、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及其教育要求总体看,小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小学生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正在发展中,其心肺功能与成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发展,经过了五六岁的第一个发展加速期,大脑重量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而且大脑额叶的发展特别显著,表明小学生具备了参加以学习为主的活动的生理基础6、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与教育要求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又在学习活动中发展感知能力: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注意能力:小学生已经能够集中注意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但其注意容易分散,无意占较大比重,常受情绪影响记忆能力: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由无意记忆为主向有意记忆为主发展,由机械记忆为主向增强理解记忆发展,由对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为主向对抽象内容记忆能力发展。
思维和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
/考·试·大/言语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等想象能力:小学生已经能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景物风光等进行有目的的想象,到高年级可以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初步写进自己的作文。
7、小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及其教育要求:小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都有所表现,但还是初步的,他们的情感表现一般形之于外,但不稳定,变化教快,小学教师要注意观察个人或集体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把握教育时机,引导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小学生的意志力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和自制能力上,在小学阶段其意志力有了一定发展,但这种能力还比较弱,小学教师要从学生的意志水平出发,逐步向学生提出克服困难的要求,锻炼其意志力,提高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离,为使学生具有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8、小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要求:个性指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表现为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
小学教育学章节复习:第十章第十章课外活动 复习提要 本章简要介绍了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任务与作用、内容和形式,论述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知识点梳理 1.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2.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4.课外活动的内容 课外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即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5.课外活动的彤式 (1)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它包括:①报告和讲座;②各种集会;③各种比赛;④参观、访问、调查、旅行;⑤社会公益活动。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主要包括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3) 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个别单独地进行。
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课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活动、短期性活动、临时性活动;根据活动场地,可分为室内活动、室外活动、校外活动;根据活动机能分,可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训练性活动。
6.课外活动的指导 (1)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
《小学教育学》第十章德育的组织与实施第一节德育途径一、德育途径概念德育途径是指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各种活动和工作。
包括传统途径,如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德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途径,如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二、德育的基本途径(一)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1、通过德育课程进行德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遵循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按照课程计划,开好思想品德课。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德育课程及其课程目标:《品德与生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品德与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德育教学中可利用学科优势,把德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去,结合学科的特点实施德育。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1)历史课。
最易于具体、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同时教育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语文课。
语文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
(3)音乐、美术课。
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
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4)数学课。
数学教学是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5)地理课。
地理常识教学易于具体、形象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3、通过综合实践课进行德育(1)社会实践。
社会公益劳动和服务;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
(2)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通过班主任工作进行德育1、通过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进行德育班集体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力量;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途径。
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
班主任在德育中首先要从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开始,在树立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选拔任用班干部、形成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组织班集体活动中,根据目标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组织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班风优良、舆论导向正确、人际关系融洽的班集体,从而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2、通过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德育首先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功课,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完成学习任务结合起来。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班主任要指导班级团队组织开展活动,发挥团员、队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协调性工作进行德育班主任必须做好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形成一致的教育影响,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做好协调工作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所面对的教育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增强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通过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德育1、少先队活动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肩负重要职责,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少先队组织服务广大队员健康成长的本质要求。
通过自己的组织,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课外教育活动3、校外教育活动(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德育1、通过优化校园环境进行德育2、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行德育3、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德育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并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
4、通过学校制度建设进行德育(五)通过学校管理工作进行德育1、建立科学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德育作用。
2、抓好德育工作的常规化管理。
(六)通过网络信息交流进行德育1、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弥补德育信息量的不足。
学校应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德育,弥补传统德育中信息量不足、手段落后等缺陷,使学生学会筛选、学会鉴别、学会吸收,增强分析辨别能力,从而促进学校德育质量的提高。
2、利用网络交流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互联网中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能够激发师生共建德育的兴趣,提高德育的效能。
第二节德育的方法一、小学常用的德育基本方法(一)说服教育法是德育的基本方法。
(1)讲解。
(2)报告。
(3)谈话。
(4)讨论。
运用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
2、说服教育要有真实性。
3、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
4、说服教育要有民主性。
5、说服教育要有艺术性。
(二)榜样示范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榜样是无声的语言,而这种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力量。
儿童的可塑性强,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他们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从而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榜样示范的形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和先进事迹。
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1、榜样要有真实性、先进性和时代感。
2、宣传和树立榜样要实事求是。
3、学习榜样要见之于思想和行动。
(三)情感陶冶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利用情境的暗示和感染作用,将理与情、情与境融为一体,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情感陶冶法的形式:(1)人格感化。
(2)环境陶冶。
(3)艺术陶冶。
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基本要求: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2、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控制克服不利因素。
3、情感陶冶要与启发说服教育相结合。
(四)实际锻炼法通过实际锻炼法,可以使学生加深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培养起优良的思想品德。
实际锻炼的形式:实际练习;制度约束;委托任务;组织活动;实践活动等。
运用实际锻炼法的基本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及时检查和总结。
(五)自我教育法小学生常见的自我教育的形式:学习;立志;座右铭;自我批评。
运用自我教育法的基本要求: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六)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的形式: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运用品德评价法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品德评价的目的。
2、品德评价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
3、坚持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二、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1、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必须具有针对性。
2、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必须具有灵活性。
3、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必须具有时代性。
第三节德育评价一、德育评价概述(一)德育评价的含义德育评价是指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
(利用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二)德育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德育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运用这些标准评价学生,对于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给以肯定性评价,对于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给以否定性评价,这就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2、诊断功能教师可以借助品德评价了解学生品德的形成状况,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也可以用它来检查过去一段时间教育活动的成果,为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提供反馈信息。
3、强化功能强化功能是指在德育评价时,通过扬善抑恶,引起被评价者强烈的情绪体验,进而强化良好的品质,抑制不良的品质。
由于品德评价具有强化功能,因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直接的教育作用,即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促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4、调节功能能调节学生的言论和行为,为做好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服务。
二、德育评价的内容1、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标准《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守则》《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评价可分为以下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2、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内容(1)学生道德认知的评价。
一般采用测验法(主要运用书面考试)来进行。
(2)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
三个类型:由对某一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直觉情绪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以对道德要求的清晰认识为中介而形成的情感。
(3)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是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外化,它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重要标志。
我国现行小学教育的学生品德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行为品德上。
三、德育评价的方法(一)德育评价的基本方法1、问卷调查法2、行为观察法3、情境测验法4、整体印象评价法(二)运用德育评价法应注意的问题1、加强多元化评价2、重视过程性评价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