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35.26 KB
- 文档页数:21
广东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目录前言 (1)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2)(一)发展基础 (2)(二)发展环境 (3)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5)(二)发展原则 (6)(三)发展目标 (7)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7)(一)主要任务 (7)(二)发展重点 (9)四、保障措施 (17)(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7)(二)创新产业服务平台,建立产业服务体系 (18)(三)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9)(四)强化监督管理,规范产业市场运作 (20)(五)加强组织实施,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合力 (20)附件1:重大项目表 (22)附件2:重点基地园区表 (31)前言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
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省重点培育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十一五”时期我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拉动社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家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科学编制我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对指导和促进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9‟119号)精神,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及编制《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我省节能环保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综合性新兴产业,为推动我省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
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
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
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
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
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
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2.06.16•【文号】国发[2012]19号•【施行日期】2012.06.1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环境保护综合规定,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
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第1篇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一、背景及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节能减排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制定本方案。
方案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 到2015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8%、10%、10%、10%。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主要任务(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1.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转移。
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二)加强节能降耗1. 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
2. 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加强节能监察,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
(三)推进污染减排1. 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污染物减排工程。
2. 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3. 推广应用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循环经济。
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1. 成立“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国节能减排工作。
2. 各级政府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
(二)完善政策体系1. 完善节能减排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投入。
2. 制定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价格、收费政策,激励社会节能减排。
(三)加强执法监管1. 加大节能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2. 加强节能减排监测、监察、考核,确保任务完成。
(四)强化科技支撑1. 加大节能减排科研投入,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2. 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技术普及率。
大庆市“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前言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引导和促进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战略环境与发展基础(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节能行业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1)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气候恶化、能源短缺、经济困局、粮食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四大难题,尤其是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已经成为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节能环保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需要通过四种途径解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建立资源节约消费模式;开发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比例;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
从技术层面分析,需要对现有能源技术进行改造,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并大力发展电力转换技术、碳捕捉等新型节能环保技术。
(2)中国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政府大力鼓励节能减排相关产业发展在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世界做出中国的碳减排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
但到2009年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仅降低了14.38%,后续任务艰巨,依靠调整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节能减排成为目前迅速降低能耗的最有效手段。
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节能减排产业发展。
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减排两个最大的领域。
国家环保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在我国所有行业中,工业能耗最大,占比达到72%,其中钢铁、石油石化、建材、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等高能耗行业,在工业能耗中占比62%;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0%左右;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能耗较低。
目前全国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总体良好。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
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
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
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
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前言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前和未来的方面都需要考虑到。
十二五规划作为过渡性规划,它的制定旨在继承和发扬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取得的成绩,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能够实现协调发展。
规划目标国家在未来5年的发展计划中,提出了以下的目标:•GDP年均增长率不低于7%•城镇化率达到50%•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能源和环境领域重点改革成效显著•教育卫生服务及社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明显这些目标是在综合考虑国内外环境之后,制定的一个科学的五年计划。
总体战略十二五规划将发展的道路确定在以节约型,环保型为主的新路上,将绿色发展作为本次规划的核心任务。
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民生、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同时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创新能力和扩大内需,推动稳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任务促进经济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主要重点是推动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规划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
同时加强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实力的培育,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拓展开放型经济。
在扩大内需方面,注重优化消费结构,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服务业等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促进地域协调发展和经济一体化。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关键的一环。
规划将建立和完善以知识和技术改变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教育、科技和文化的人才资源投入。
此外,重视农村地区和农民发展,加大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增强可持续发展规划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进节能和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提高水、土、空气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回收利用技术,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在社会方面,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的普及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
——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十五”后三年上升9.8%转为下降19.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由“十五”后三年上升32.3%、3.5%转为下降14.29%、12.45%。
——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0年与2005年相比,电力行业3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由50%上升到73%,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产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39%上升到81%。
——推动了技术进步。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行业干熄焦技术普及率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水泥行业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普及率由开始起步提高到55%,烧碱行业离子膜法烧碱技术普及率由29%提高到84%。
——节能减排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500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燃煤电厂投产运行脱硫机组容量达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82.6%。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目录编辑本段制定背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于2010年11月25日经通过国务院批准。
作为“十二五”时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之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对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利用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支持,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编辑本段规划内容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结构上,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三个方面。
具体而言,在节能产业方面,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重点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财产权的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产品;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在环保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
国内外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一国内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1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一方面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提供坚实的产业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规划》分析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提出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政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引领、重点工程带动、市场秩序规范、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十二五”时期,为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我国将实施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城市矿产”示范、再制造产业化、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等八大重点工程,必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2 《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十二五”期间资源产出率提高15%的目标,并且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
为完成“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提出要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十”是十大工程,“百”是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千”是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
其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规划》提出,要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以及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同时要在社会层面上推广循环经济。
3中国实施绿色船舶规范在世界各国发展高效低耗船舶的同时,中国船级社从10月起正式实施绿色船舶规范,规范采用绿色评价分级机制,以能效、环保、工作环境为三要素,评出GreenShipⅠ、GreenShipⅡ、GreenShipⅢ(GreenShipⅢ为最高级)三个等级。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
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
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
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
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
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
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四是政策机制不完善。
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困难,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尚未建立。
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
合同能源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待建立和完善。
(二)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内容。
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制造绿色壁垒。
为使我国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从国内看,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必须加快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着眼于满足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突出自主创新,培育规范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
(二)基本原则。
1.政策机制驱动。
健全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完善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拉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的有效需求。
2.技术创新引领。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立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提升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优势。
3.重点工程带动。
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实施节能、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动,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4.市场秩序规范。
打破地方保护,加强行业自律,强化执法监督,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5.服务模式创新。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推动节能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总体目标。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2.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到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质量、性能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部分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到2015年,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4.节能环保服务得到快速发展。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到2015年,分别形成20个和50个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
城镇污水、垃圾和脱硫、脱硝处理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
三、重点领域(一)节能产业重点领域。
1.节能技术和装备。
锅炉窑炉。
加快开发工业锅炉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装备;推进燃油、燃气工业锅炉、窑炉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产业化;加快推广等离子点火、富氧/全氧燃烧等高效煤粉燃烧技术和装备,以及大型流化床等高效节能锅炉。
大力推广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粉煤加压气化、非熔渣-熔渣水煤浆分级气化等先进煤气化技术和装备,推动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
电机及拖动设备。
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电动机用铸铜转子技术等高效节能电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能效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以及变频调速等技术和设备,提高电机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余热余压利用设备。
完善推广余热发电关键技术和设备;示范推广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烧结及炼钢烟气干法余热回收利用、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回收、螺杆膨胀动力驱动、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等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高效换热器、蓄能器、冷凝器、干法熄焦等设备。
节能仪器设备。
加快研发和应用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能效检测设备,大力推广在线能源计量、检测技术和设备。
2.节能产品。
家用电器与办公设备。
加快研发空调、冰箱等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高效换热及相变储能装置,各类家电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待机能耗技术;重点攻克空调制冷剂替代技术、二氧化碳热泵技术;推广能效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设备。
高效照明产品。
加快半导体照明(LED、OLED)研发,重点是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设备(MOCVD)、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大尺寸衬底及外延、大功率芯片与器件、LED背光及智能化控制等关键设备、核心材料和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半导体通用照明产品,加快推广低汞型高效照明产品。
节能汽车。
加快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油直喷、涡轮增压等先进发动机节能技术,以及双离合式自动变速器(DCT)等多档化高效自动变速器等节能减排技术,新型车辆动力蓄电池和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机电耦合动力系统、车用动力系统和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推广采用各类节能技术实现的节能汽车;大力推广节能型牵引车和挂车。
新型节能建材。
重点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以及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复合保温砌块、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等新型墙体材料;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门窗、隔热和安全性能高的节能膜和屋面防水保温系统、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3.节能服务。
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不断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集成和融资能力。
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推动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专栏1节能产业关键技术高压变频调速技术用于大功率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拖动系统。
节电潜力约1000亿千瓦时。
研发重点是关键部件绝缘栅极型功率管(IGBT)以及特大功率高压变频调速技术。
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技术用于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领域,可提高电机系统能效30%以上,大幅度节约硅钢片、铜材等。
重点是中小功率电机产业化。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用于工业窑炉及煤粉锅炉,提高热效率。
重点是钢铁行业蓄热式加热技术、有色行业蓄热式熔炼技术等,以及固体燃料工业窑炉适用的蓄热式燃烧技术。
螺杆膨胀动力驱动技术用于工业锅炉(窑炉)余热发电或直接驱动机械设备,高效回收利用中低品位热能。
研发重点是千瓦级到兆瓦级系列设备、精密机械加工和轴承生产。
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用于凝汽式火力发电厂、热电厂余热利用,循环水余热充分回收,提高热电厂供热能力30%以上,降低热电联产综合供热能耗40%,并可提高既有管网输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