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教育报发言稿尊敬的参会代表、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中国教育报社的一名记者,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发表演讲。
首先,我要感谢中国教育报社给予我这个机会,也要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
中国教育报社作为中国教育战线的重要媒体机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朋友和导航仪。
多年来,中国教育报不断跟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沿,积极宣传和报道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为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宣传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作为中国教育报的一员,深知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将努力做到“直通百姓心灵,传递教育价值”的口号。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计,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基础和强大力量。
中国教育报作为党的喉舌和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一直致力于宣传和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火种,是繁荣国家的动力源泉。
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们的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声誉,这与中国教育报的宣传推动是分不开的。
教育是引导和塑造青少年的良师益友,也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教育报的引导作用不可低估,它通过报道校本文化、教育热点、教育专家的观点等内容,引导广大师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培养正确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一环,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
中国教育报积极宣传和推动教育公平的理念,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教育差距的减少,深入报道来自农村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推动教育公平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是推动中国创新科技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教育报通过报道青少年科技创新、学校创新实践、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内容,推动教育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尊敬的各位代表、嘉宾,中国教育报不仅仅是一份媒体报纸,更是我们办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助力和朋友。
我与中国教育报征文
《我与中国教育》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我与中国教育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教育是生命的启蒙之光,我在这片沃土上,感受到了教育的温暖和力量。
首先,中国教育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们为我们呈现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启迪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从语文的经典阅读到数学的逻辑推理,中国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学科体验,让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其次,中国教育锻造了我的品格。
在学校的生活中,我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老师们用榜样的力量塑造了我们的品德。
在每一次的班级活动中,我学会了团结合作;在每一次的考试中,我懂得了奋发拼搏。
中国教育不仅教给了我知识,更是培养了我积极向上的品格。
再者,中国教育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机会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锻炼不
仅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更是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潜力。
中国教育不仅培养了我对事物的好奇心,更是让我学会了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与中国教育的关系如同江水与大地,深厚而广阔。
中国教育让我在求知路上不断前行,让我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让我在成功时保持谦逊。
中国教育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让我在迷茫时找到了方向。
总的来说,我与中国教育的征程是一段深刻而美好的经历。
在这片沃土上,我汲取着知识的养分,锻造着品格的坚韧,发现着思维的广阔。
我与中国教育同行,心怀感激,愿意将所学所得回馈社会,为中国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10篇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10篇)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开学公开课来了,共7讲,8月28日晚开始,除9月1日外,每天晚上八点播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10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篇1】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父母的所做所为最为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的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父母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怎么料理自己的事,怎么同别人说话,怎么对待朋友等,这一切都对孩子的教育有意义。
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我觉得应用最成功的教育方法是正向成功策略。
正向手段包括表扬,鼓励,夸奖,赞美,符合人的天性。
那是孩子上小学1年级时,刚开始有正规的家庭作业,孩子做完作业,我总是要求太高,说这个字不好,那个地方太脏,没几天孩子的积极性就没了,做作业拖拖拉拉不想做,后来我的母亲到我家一段时间,老人看到我总是训孩子,说了一句;“孩子刚开始学,一放学就自觉做作业很不错了,不要总是要求孩子太高。
”从那以后,我听从了老人的建议。
老人这一句认可的话,使孩子一直保持一放学先做作业的好习惯。
解决缺点,有时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当着别人批评自己的孩子,不要在别人表扬孩子说负面的话。
这方向自己也深有体会,父背教育自己时就是这种方法,伤害了我的自尊心。
当时,如果父亲当着别人的面说我不行,虽然我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内心里很难过,而且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自己自信心不足。
这方面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良影响。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篇2】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
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物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了传之千古、揪之四海的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我与中国教育报征文摘要:1.征文背景及目的2.我与中国教育报的结缘3.参与征文的过程与感受4.对中国教育报的评价与期望正文:1.征文背景及目的中国教育报是我国教育界的权威媒体,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传播教育资讯、解读教育政策、探讨教育问题、推动教育改革。
近期,中国教育报举办了一场征文活动,旨在吸引更多关注教育、热爱教育的人士共同探讨教育发展的未来。
作为一个热爱写作、关心教育的人,我决定积极参与这次活动,以表达我对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2.我与中国教育报的结缘其实,我与中国教育报的缘分并非偶然。
在我求学的过程中,我曾多次阅读过中国教育报,它为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和观点。
可以说,正是通过中国教育报,我对教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当我了解到这次征文活动时,我便毫不犹豫地决定参加。
3.参与征文的过程与感受在参与征文活动的过程中,我首先认真阅读了活动通知,明确了征文的主题和要求。
接着,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育经验,以及对中国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开始了我的写作。
整个写作过程,我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论述严谨、文字简练。
在完成稿件后,我反复修改,力求将最佳的作品提交给中国教育报。
参与这次征文活动,让我对中国教育报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教育问题。
同时,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了对教育的认识。
4.对中国教育报的评价与期望我认为中国教育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媒体平台,它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平台。
通过阅读中国教育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还可以学习到很多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
对于中国教育报的未来,我期望它能够继续保持权威性和专业性,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教育报》读报体会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面对各种扑面而来、应接不暇的新的理念、学说、个案, 教师需要对教育各方面学习和研究,重新认识,全面、客观地梳理和评价,并学习了解一些先进的东西、巧妙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使知识和阅历成为自己创新的孵化器和动力源,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和知识境界。
正因为这样教师需要大量阅读,阅读能丰富和充实自己,积累智慧。
《中国教育报》是一份集政策性、新闻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报纸,它为我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阅读《中国教育报》使我增长使我增长了很多见识,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接触了更多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潮,了解到了更多的地区的教育现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在党的关怀下,中国的教育事业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着。
《中国教育报》每一个板块有每一个板块的风格,每一个栏目有每一个栏目的作用。
有的版块针对近来发生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展开评论,对教育的见解,对社会、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期盼特别的关注,深入而有针对性。
这样的栏目能真实有效的反映社会教育的现实,让我们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书人得教训受启示。
教师书房带给我们一个新的读书视角,读书是每个教师毕生应坚持的一件事情,只有读书才能成长,只有成长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但是读什么书?如何读书?怎么读才更有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它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我们读书,还有针对性的刊登一些一线学校读书故事和一些教师的读书笔记,这些使报纸更加贴近了我们的生活,读书周刊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不同的读书指导,我喜欢深度阅读和阅读指导,虽然我在读书方面实在是粗浅,但我喜欢看专家的专论,介绍精彩的书目,帮我们更好的读书。
人文阅读版块是以书评为主的版面,以有关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新书的相关话题为主,载发热点读书话题讨论、书评、读书随笔、读书问题杂文等方面的文章。
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悟10篇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悟10篇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来了!直播时间2023年8月28日20:00。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悟10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悟(精选篇1)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
所以,我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和他们谈心得体会:一、应该有榜样的意识。
要想孩子热爱学习,父母首先要热爱学习。
为带好头,当父母的应该每天要给自己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这个时间最好是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哪怕看看报纸或小说都行,主要是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学习的氛围。
要想孩子有良好品德,父母首先要有修养。
父母平时待人接物要热情,谦虚,礼让,诚实,守信,一句话:在品德教育这个问题上,身教重于言教。
心胸狭隘的父母很难培养出一个胸怀大志,襟怀坦荡的后代。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小学,自觉学习能力很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帮孩子拟定一天的学习安排。
如起床,漱洗,朗读,识记,听写,预习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慢慢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帮孩子集中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做任何事情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干扰。
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家长专门设一间书房,孩子做作业时,一个人到书房里做,尽量避免家人的活动影响她的注意力;书桌上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孩子做作业前要全部清除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东西放多了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尽量让孩子在台灯下学习,这样房间其他地方处于暗光中,这样也能促进孩子集中注意力。
三、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
当今社会非常复杂,一些不良文化,不良社会现象以及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对孩子影响很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越成功,不良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就会越小。
家庭教育首先应该让孩子认同家长,感受到家的温暖,孩子应该把家当作心灵的归宿。
我与中国教育报征文
题目:《我与中国教育》
敬爱的编辑部:
我怀着无比敬畏和感激的心情,以一位普通学子的身份,谨以《我与中国教育》为题,投稿征文。
在这个大地上,中国教育是我成长的土壤,见证我茁壮的春华秋实。
这是一份对中国教育的真挚回顾,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从我初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中国教育就像是一位悉心的园丁,为我灌溉知识的雨露,培育我心灵的花朵。
每一堂课都是一幅绚丽的画卷,老师们用辛勤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知识的世界,让我在其中探索、感悟。
中国教育不仅教会我知识,更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攀高峰的决心。
老师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人生的引导者。
在我迷茫的时候,他们总是倾听我的心声,给予我悉心的关怀和建议。
中国教育不仅是理性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渗透。
在中国教育的大舞台上,我学会了自主思考,学会了团队协作,更学会了如何承担责任。
这里不仅教给我理论知识,更让我懂得了如
何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然而,中国教育也在进步的道路上不断调整和完善。
我愿意与中国教育携手前行,共同谱写未来的乐章。
我期许未来的中国教育更加注重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我渴望未来的中国教育更注重创新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与中国教育》是我的成长历程,更是我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我愿在中国教育的引导下,继续前行,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谢您的审阅,期待我的文章能够引起您的关注和共鸣。
敬祝编辑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衷心感谢,
[你的名字]。
我与中国教育报征文
(最新版)
目录
1.征文背景及目的
2.作者与中国教育报的结缘
3.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心得
4.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5.结语:对中国教育报的感激和期待
正文
1.征文背景及目的
中国教育报是我国教育界的权威媒体,一直致力于传播教育信息,推动教育改革,宣传教育成就,服务教育事业发展。
近期,中国教育报举办了一次征文活动,旨在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的创作热情,汇聚智慧,共同探讨教育发展之路。
2.作者与中国教育报的结缘
作为一名热衷于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深知中国教育报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因此,在得知征文活动消息后,我积极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表达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观点,同时向更多的同行学习和交流。
3.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心得
在创作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国教育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力求全面把握教育报的发展脉络。
随后,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力求为作品注入灵魂。
在创作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写作的艰辛和快乐。
一次次的修改和完善,
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
这次创作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4.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我的作品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主题,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教育创新的观点。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也能引发更多关于教育事业的思考和讨论。
5.结语:对中国教育报的感激和期待
这次征文活动给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学习他人的平台,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教育报》教师的良师益友——我读《中国教育报》的体会房县大木希望小学校长;刘运生我是《中国教育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她是我的导师。
从2005年至今,我担任了7年的小学校长,7年来我认真地学、用《中国教育报》,把她作为平时学习的中心内容、开展工作的方向导师、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思想武器,学校工作在学用中取得辉煌。
《中国教育报》已经成为我和每一个教师的良师益友,我们对学用《中国教育报》的依赖,如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空气、阳光和水。
我校对学用《中国教育报》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每天到办公室,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中国教育报》,所有的版面都一一翻阅,然后用铅笔把重要的文章和栏目标注出来。
二是把标注内容推荐给相关教师学习使用,并写学习笔记。
三是、在周会上简单交流学习体会,一月检查一次学习笔记,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继续教育。
四是、每学期将其中的精华部分撰写成论文或心得体会,有机地融入工作总结和工作意见。
7年的《中国教育报》读用生涯,使我的思想和智慧能够经常保持“新鲜”,从而不落后于教师、不落后于时代、不落后于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各地各校的办学经验,我们把这些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等与我校实际相结合,中国教育报》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助推我校教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在《中国教育报》的一路陪伴下,我校先后被评为市级“远程教育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宿舍”、市级“绿色学校”、“继续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通过阅读《中国教育报》,使我们这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了新的领悟,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使我们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了。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学习只有终身、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
最后祝《中国教师报》越办越好,在今后的期刊里多刊载一些广大普通教师的心声、农村学校的办学经验。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浅谈阅读《中国教育报》的心得体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浅谈阅读《中国教育报》的心得体会初识《中国教育报》是在一个午后,学校领导通知我说,有一个征文活动需要参加。
就这样,我与《中国教育报》不期而遇,伴随着窗外那明媚的阳光。
有点迷茫有点彷徨。
对于我来说,读报纸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行为了。
现在很多新闻或者故事都是用网络来完成流通的,像手机晚报,或者一些手机常用APP。
已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一杯清茶,一张报纸,沐浴着阳光,有所触动有感而发。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每天都面对着一张张纯真与质朴的脸。
没有城市里的那种喧嚣,也没有城市里的那种疲惫。
每天来到学校都是对生命的一种净化和一种洗涤。
乡村学校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
很喜欢现在这样的生活简简单单,认认真真,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话语,堪称经典。
的确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德智体美劳有全面的发展。
教师是有多重身份的职业,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也需要塑造孩子的品德。
当我看到报纸上《“身价百亿”的村小特级教师》这一文章时,我有所思考,如果有一天我离开我所在的学校,孩子们是会难过的和我说:“老师,请您留下来。
”还是会弹冠相庆,庆祝我离开了这里。
同样在教育岗位,同样在乡村,为什么吴老师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吴妈妈”,和她相比,我差在了哪里。
我能向“吴妈妈”学习什么呢?有一本书叫做《爱的教育》里面书写着海伦.凯勒和她的教师安妮.莎莉文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海伦是一名盲聋的残疾人,在安妮的帮助下,海伦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成为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并且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广为流传的作品。
是什么让这一位残疾人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呢?是的,我可以向那些优秀教师学习的就是“爱”。
因为有爱,所以我们奉献自己的时候虽疲惫却心甘情愿,因为有爱,所以我们挑灯批改作业时,虽累却义无反顾,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身处乡村环境下,虽苦却甘之如饴。
教育的真谛——读《中国教育报》有感茅塔中学陈明燕叩问教育的内涵与真谛,我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学生快乐成长、健康人格的乐园。
《中国教育报》是针对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案例指导和方法介绍的全国性日报。
每次阅读,我都受益匪浅,而我的思想也在这一次次的阅读中产生震荡与洗涤。
是啊,我们的教师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与真谛?我们又有多少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了快乐?我们有多少人格的孩子是健全的?我们又有多少孩子的心智正在走向自我成熟与完善?在10月1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我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路径走对了,处处有共鸣》,是一篇关于内蒙古包头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采访报道。
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当我们真正对它进行探讨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理解的概念和内涵都不尽相同,那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包头市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科研项目立项,拨付专项资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前期工作进行调研,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素质教育示范地区”,最终由包头市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包头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使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从学生、教师、学校、校长、家长、社会环境、资源配置督导评估等各方面得到了具体规范和要求。
包头市教育局局长鲁性瑜认为“素质教育改革具有社会性,单靠教育一家无法完成。
”因此,《包头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明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
例如针对政府对校长的任用不与推行素质教育挂钩,对推进素质教育不利这一情形,规范明确规定,对旗县政府和学校的考核不以升学率为标准,而是对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从这篇报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乌兰小学五年级学生孙畅为了做一个航天模型,一年多来坚持去少年宫,很少间断,原因是他打心眼儿里喜欢。
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感受1. 教育家的心说到教育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些面孔,他们或许穿着简单的衣服,脸上却洋溢着智慧的光辉。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育家们可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者,他们的心中有着一个大我,心怀祖国,心系未来。
想想那些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几乎每天都在教室里,与一群小捣蛋鬼斗智斗勇,耐心地传授知识,实在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1.1 传承与奉献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传承。
教育家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这种奉献精神简直是感人至深。
像是那种师生情,简直比亲情还亲。
在课堂上,教育家们不仅教书,更是引导学生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小时候我有个老师,他总是笑眯眯的,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们。
他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还关心我们的生活,教我们做人、做事,这种温暖至今让我铭记于心。
1.2 真诚与信任教育家的真诚更是无可替代。
一个好的老师总能以身作则,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时候,教育家们就像是心灵的引路人,带着我们走出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你们知道吗,真诚的交流能让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深厚的信任。
这种信任就像是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谈,随便聊聊天,都会觉得特别舒服。
每当我想起那些课堂上的轻松气氛,总是忍不住嘴角上扬。
2. 教书育人说到教书育人,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光是面对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小脸,真的是“心里有数”,但也“无奈又可爱”。
教育家们每天都要想尽办法让课堂生动有趣,生怕一不小心就让孩子们打瞌睡。
想象一下,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用幽默的语言把知识讲得生动形象,那种效果简直是事半功倍。
孩子们都坐得端端正正,听得津津有味,真的是很有成就感!2.1 知识的魅力知识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传播,教育家们用自己的热情把这份魅力传递给学生。
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因为理解而闪闪发光,教育家们的心中总是充满了自豪感。
这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就像是看着一颗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会适应教育发展—读《中国教育报》有感河北承德武守祥近日,我读了2012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上刊载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韩立福的文章《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新视角》读后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师能够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素质教育的规律,就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大胆创新。
韩立福博士在文章中提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正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经过课题实验,作者认为当前课堂应从“教师导学”课堂走向“问题导学”课堂,继而走向“自我导学”课堂,围绕这种转型,课堂将呈现以下特征:在思维方式上,由教师主导的“先教后学”思维走向师生和学的“先学后导”思维。
大多数老教师习惯了“先交后学”的教学思维,这种思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先学后导”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然后针对学习中的共性问题,通过“生本联导、生生互导、师生相导”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型上,由单一化的新授课,走向多元化的课型体系。
他剖析了单一化的新授课弊端,也就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潜能,学生的思维被限制,情感被压抑。
多元化的课型则何以有效地利用合作讨论展示对话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内涵上,由传递知识为主走向问题导学为主的学习,“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问题发现、生成、解决的主体。
在角色上都是发现者、生成者、解决者、合作者、分享者、建构者,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天性被保护、潜能被挖掘、兴趣被激发,学生既能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个性发展。
在课时上,由统一固定走向弹性化,现在中小学课时都是40分钟或45分钟已经成为习惯。
如果按着这个时间来学习只能支持讲授式课堂教学,在新视野下,课堂学习不完全是关注注意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中国教育报读后感范文三篇篇一:中国教育报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中国教育报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储朝晖所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阐述作者在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专著《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一书后的感想,文章主题就是引导学生自育自学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主人,自育自学是教育教学的原点;教育教学都要从这个原点出发,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
”我认为,这鲜明揭示了教育教学本质的理念,以这样的理念作为“自育自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如何达到学生自育自学的最终目标呢?我认为互动课堂就是要实现让传统课堂从厌学走向乐学,从低效走向高效。
解决课堂效益问题,解放学生的*,形成人人参与,各个精彩的新局面,彰显了新课堂的独特魅力。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在合作式的小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意识和*价值观。
作为教师,应当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现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谈一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分组原因: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我班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老师留的作业基本上能够完成,但质量太差,背的任务大多数学生完不成,有的学生根本就是在“混日子”,老师交给的任务能少写就少写,查出来就写,查不出来就算,这样,差的学生会越来越差。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具有2年教龄的教师,我竟然才第一次接触《中国教师报》。
但是,这第一次,竟让我从此与它产生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愫。
第一次见它,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村小的晚上,宁静而祥和,改完学生的作业,备完第二天要上的课,无所事事的我满办公室瞎转悠。
自小被长辈称为“书虫”的我,不想放过任何可以补充精神粮食的机会。
于是便到每位老师的办公桌前看看、搜搜,转了一圈,最后到了校长的办公桌前。
嘿!老大就是老大,果然储备丰富吧!呵呵,不管了,咱还是先看了再说!就这样,漫不经心地拾起眼前的《中国教师报》看了起来...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报头得一句话“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呵,好大的口气!那我就看看你有何资本让中国教育改变!然后看下目录,这是2011年10月26日出版的第404期,这期的主题是“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五环课道与学道”探索及其相关的人物与教学案例。
”
我渐渐沉浸于发现新教学的惊喜与感动中!虽然一直梦想着有一个这样平等、开放、自由的课堂,但终究觉得那只是一个梦,遥不可及!而如今看到它变成现实,心中不由地佩服铜都双语学校的领导与老师们。
看这些报道很深的一个感触就是:
作为教师,真正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提升自我;不断地尝试与反思,改变自我,才能使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变为现实。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生活,数学课堂教学的源泉-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承德县二中刘学东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今天我与学生关系的民主与和谐,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属于美丽而有丰富内涵的她——《中国教育报》。
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我是一名老教师,现在任数学学科的教学。
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教学过程中让我对中学的教育有了很深刻的感触。
我深切的发现在我的周围有一些孩子是害怕学习数学的,一上数学眼睛就发呆、发直,于是我在课下便对这样的孩子多了一些关注,没事就找他们谈话聊天,最终这些孩子对我开口了:“老师,我们不是不想学好数学,您的讲课非常能吸引我,每每你给我们讲解习题的时候,我都能明白,可是一让我自己做题就不知道该去怎么做了!”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这样,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脑子里没有成形的数学思想,遇到问题当然就会束手无策,不知从哪里开始思考了,在被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开始变得消极、反应也随之开始迟钝、焦虑甚至产生了想要放弃数学的不正确的想法。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走出这个可怕的怪圈圈,我想尽了办法,书里查、网上找、经常请教有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向他们取经谋求解决的办法。
得到的答案差不多大同小异,那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到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是啊,学生是一个社会群体,来自生活;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的学科;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来自真真实实的现实生活。
所以要想根本上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就必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就必须将我们的数学教学切切实实的生活化。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10篇2023年开学季,中国教育报推出系列公开课——好老师公开课开学特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篇1)时光荏苒,随着九月开学季的到来,每年九月一日都在看的《开学第一课》也准时开播了。
《开学第一课》是央视九月开学季必播的一档重要节目,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而且也会邀请很多的嘉宾来演讲,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课外知识。
今年《开学第一课》内容主要是讲奋斗成就梦想、节目内容有着和往年的重要教育意义。
看——着节目的慢慢展开,呈现了一大批为了祖国前赴后继,不畏险阻,牺牲奉献壮举的人。
正是有那么多仁义之士,才有祖国如今的繁荣,身为祖国的接班人的我们,应该传承弘扬先辈的大无畏精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我们要肩负责任挑起重担,要报效祖国,我们就要努力学习。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继承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我们要铭记着历史使命,我们要承担起这个重任;我们都知道祖国如今的繁荣富强,国泰民安景象,离不开祖辈的艰苦奋斗,所以更应该传承先辈们的精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不断努力奋进学习,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建设道路上做出贡献,在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我价值。
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到《开学第一课》对我们学生的重要性,感悟《开学第一课》节目给我们带来的各个悲壮又励志的故事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内在精神,坚定自身的爱国之心。
因而,我们都应该要树立好自己的理想,好好学习,向目标的道路前进,为祖国未来发展更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价值有所展现。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篇2)暑假就这么悄悄而过,转眼间又是开学之际了,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
我们全校师生集中在体育馆内,一起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结合目前学校教师素质现状,在以下几方面引领每一位教师幸福成长。
一、首先自己必须学习,每天必读《教育时报》、《中国教育报》和新教育书籍,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学习进步的办学思想,优秀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
作为校长,只有自己发展了,教师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认真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途径、方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
二、搭建平台,提供条件,促进教师发展。
1.学校要求45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新教育实验团队,参加新教育实验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每月写无偏教育日记,要求广大青年教师读书、看报。
主要有《教育时报》、《小学青年教师》、《新教育月刊》等杂志,学校形成制度,每周进行检查教师读书笔记,评出读书学习榜样教师,树立典型。
以好带差,以优带懒。
建立青年教师读书会,让青年教师互相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开展教研组备课活动以新教育框架学案为整体,重点以教学模块,预习作业,学生清单,教学反思等模块入手。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纠错---评价等新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周三下午定时召开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在交流发言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创新,形成新的课题。
形成教学反思制度,每周教师上交不少于500字的教育教学反思。
4.坚持听课、赛课制度,教师通过赛课,在课堂中发现不足,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从听课中找差距,从评课中出反思。
5.每周出一次新教育简报,通过新教育教师写博情况。
以博腕儿为榜样,互相发帖,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6.以“十二五”课题为契机,抓好常态教学,树立课改及课题工作的理念,每月课题组组织两次活动,每月上交一篇课题小论文。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全国首届新教育研训营有感五月二十五日全国新教育种子教师相约焦作,从南国的四川浙江江苏,到西北边陲的新疆,再到山东河北,大家济济一堂,共襄这次新教育的饕餮盛宴。
同时在全国种子教师项目负责人张硕果老师的努力下,参加此次的有新教育研究院副所长陈东强,新父母研究会所长童喜喜,苏州大学陶新华教授。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生活,数学课堂教学的源泉-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
承德县二中刘学东
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今天我与学生关系的民主与和谐,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属于美丽而有丰富内涵的她——《中国教育报》。
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我是一名老教师,现在任数学学科的教学。
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教学过程中让我对中学的教育有了很深刻的感触。
我深切的发现在我的周围有一些孩子是害怕学习数学的,一上数学眼睛就发呆、发直,于是我在课下便对这样的孩子多了一些关注,没事就找他们谈话聊天,最终这些孩子对我开口了:“老师,我们不是不想学好数学,您的讲课非常能吸引我,每每你给我们讲解习题的时候,我都能明白,可是一让我自己做题就不知道该去怎么做了!”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这样,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脑子里没有成形的数学思想,遇到问题当然就会束手无策,不知从哪里开始思考了,在被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开始变得消极、反应也随之开始迟钝、焦虑甚至产生了想要放弃数学的不正确的想法。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走出这个可怕的怪圈圈,我想尽了办法,书里查、网上找、经常请教有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向他们取经谋求解决的办法。
得到的答案差不多大同小异,那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到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是啊,学生是一个社会群体,来自生活;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的学科;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来自真真实实的现实生活。
所以要想根本上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就必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就必须将我们的数学教学切切实实的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提炼有趣的喜闻乐见、普遍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从生活的现实背景中学会知识,最后利用所学的知识再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生活化是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故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切入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学生明确数学的作用和学习数学的动机,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让孩子轻松学习,给孩子创造健康,有趣,生动全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