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追寻教育的本质 上篇
- 格式:docx
- 大小:28.42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教育报发言稿尊敬的参会代表、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中国教育报社的一名记者,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发表演讲。
首先,我要感谢中国教育报社给予我这个机会,也要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
中国教育报社作为中国教育战线的重要媒体机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朋友和导航仪。
多年来,中国教育报不断跟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沿,积极宣传和报道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为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宣传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作为中国教育报的一员,深知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将努力做到“直通百姓心灵,传递教育价值”的口号。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计,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基础和强大力量。
中国教育报作为党的喉舌和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一直致力于宣传和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火种,是繁荣国家的动力源泉。
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们的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声誉,这与中国教育报的宣传推动是分不开的。
教育是引导和塑造青少年的良师益友,也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教育报的引导作用不可低估,它通过报道校本文化、教育热点、教育专家的观点等内容,引导广大师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培养正确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一环,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
中国教育报积极宣传和推动教育公平的理念,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教育差距的减少,深入报道来自农村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推动教育公平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是推动中国创新科技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教育报通过报道青少年科技创新、学校创新实践、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内容,推动教育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尊敬的各位代表、嘉宾,中国教育报不仅仅是一份媒体报纸,更是我们办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助力和朋友。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传承的方式,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本质和培养学生求知欲望的方法。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顾名思义,是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和方式来影响和指导个体的整体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态度,并激发他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领域取得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个体。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渴望。
二、培养学生求知欲望的方法1. 营造积极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者需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和艺术设施,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追求知识和理解世界的动力源泉。
教育者应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有趣的故事、例子和实验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教育者也应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领域和学科的开放性,以充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者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并鼓励他们分析、思考和总结。
通过课后作业、项目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4. 鼓励学生尝试失败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失败,并帮助他们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学生通过失败和挫折,能够培养坚韧的品质和持续的学习动力。
教育者应通过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奖励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望。
5. 教育者的榜样作用教育者作为学生的榜样,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和专业素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育学研究:探索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
教育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因此,探索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同时,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
二、教育的手段教育手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育手段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形式,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现代教育手段应该包括多种形式,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这些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的文化背景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因此,探索教育的本质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教育的目的、手段和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和影响。
因此,在探索教育的本质时,应该注重对文化背景的研究和分析,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首先,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好的职业和社会地位。
其次,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之一,它可以使不同阶层的人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最后,教育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它可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追寻教育的本质作者:李建成来源:《江苏教育》2012年第20期当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级政府都在围绕“促进教育公平”这一主旨全力推进“均衡教育”。
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交流,改良教师队伍……应该说,各地在实施时开拓了很多渠道,创新了许多策略。
洪泽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教育本质出发,架构自己的推进方式,创建自己的实施途径,以“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为价值追求,开创了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道风景。
每次与洪泽教育人交流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发展教育故事,在这些故事背后折射出很多前瞻的教育思想。
马斌局长说的“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我们要…追寻教育的本质‟,不折腾”道出了洪泽教育改革得以成功的真谛。
这是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也是他们的教育哲学——一切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出发,尊重规律,让教育“道法自然”;这也是他们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一种诠释。
应该说,在社会热衷精英教育的今天,说出这样的话不容易,做出这样的事更困难。
读他们所走过的路,我们应得到很多启迪。
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基点,让教育返朴归真。
这是洪泽教育人用实践谱写的“教育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江苏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教育投入,不少地方常常投入一两个亿建一所小学,五六个亿建一所高中。
很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也在“跟风摆阔”,以建筑高大作为教育政绩,以装潢豪华作为办学目标。
洪泽人却有他们的思考,在探索他们的教育学——从人出发,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意义是“让人成为他自己”。
从教育存在的价值中,我们应明白:教育对象是人,教育应为人的发展服务。
洪泽教育从学生出发,探究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正切合教育的本意。
追寻教育的理想与诗意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教育的理想与诗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追寻的目标。
教育的理想是指追求教育事业的完美与卓越,其意义是为了培养有品格、有智慧、有能力、有担当的公民;教育的诗意则是指教育事业能够给人以美感、情感与生命的启迪,让教育成为生活的诗意与意义。
教育的理想与诗意,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与探索,也是对教育实践的不懈努力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追寻教育的理想与诗意的过程与方法,以期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的热情与创造力。
1.1 树立教育理想教育的理想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之上的。
教育的理想应当是尊重人的自由与尊严,培养人的道德与情感,弘扬人的智慧与创造,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快乐。
追寻教育的理想,首先要树立理想,让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的价值与目标,明白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只有在理想的激励下,教育工作者才能坚定信念,敢于创新,不断追求教育的卓越与完美。
1.2 立足教育实践教育的理想是要通过教育实践来实现的。
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的理想才能得到验证与实现,才能让学生受益与成长。
追寻教育的理想,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实践,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水平。
只有以实践为基础,教育的理想才不会脱离实际,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1.3 不断追求卓越教育的理想是不断追求卓越的。
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及复杂性很强的工作,要实现教育的理想绝非易事。
追寻教育的理想,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只有在理想的驱使下,教育工作者才能持续不断地进取,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实现对教育的理想追求。
二、诗意的寻觅2.1 培育美感与情感教育的诗意在于给人以美感与情感。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欣赏美的东西,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美的艺术作品、美的自然景观和美的人文社会现象等,激发学生的美感和情感,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获得心灵的滋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灵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龙源期刊网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作者:顾明远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8年第06期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
我对生命教育没有研究,但是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
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
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一要生存,二要繁衍,三要发展。
要生存就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要繁衍就要生儿育女;要发展就要教育、学习,把前辈的生产经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而这三者也是分不开的,人类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战胜恶劣的环境,获取更好的生存、繁衍的条件。
可见教育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通过教育,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
因此我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
追求身心的健全发展。
其实,自古以来的教育家们都是在追求如何使下一代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发展。
虽然东西方的教育理念不同,但其道理是一样的。
无论是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东方的孔子、孟子,都追求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
但由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方面教育被历代的统治阶级所利用,一方面被压迫、被统治的阶级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教育的本质被掩盖了,教育成了各种利益集团的工具,忽视了人的生命的发展。
生活即教育。
及至文艺复兴,批判了神的统治,打破了神权,提倡人权。
儿童发展问题逐渐得到教育家、思想家的重视。
特别是启蒙思想家如夸美纽斯、卢梭等都关注儿童的自由发展。
20世纪以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儿童中心主义”,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再一次引起对儿童生命发展教育的关注。
陶行知先生从他的老师杜威那里得到启发,在中国创建“生活教育”,并且把老师的教育理念反转过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他们两者的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关注儿童的生命发展,不过在方法途径上不同。
转变教育理念。
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是何时、何人最先提出来的,已无从考证,也不重要。
且读且思叩问教育本真“且读且思”是一句古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的意思是,不仅要阅读,而且要思考。
这个古语的含义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个古语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且读且思”的意义非常显然。
学生应该不仅仅是阅读课本和其他学习材料,同时还要考虑他们阅读的内容和它的意义。
学生应该思考这些内容的含义,以及这些内容如何与他们正在学习的其他材料相关。
教育本真是什么?教育本真是关于教育过程的真实本质。
教育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人的成长、拓展思维和知识领域的过程。
教育应该不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而且还应该是一种思想开拓、人格塑造以及思维方式改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且读且思”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教育过程中“且读且思”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且读且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阅读教材,而且还要思考这些材料所包含的内容。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并将它们应用到其他领域。
此外,“且读且思”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所学的内容,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如果一个教师可以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那么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最后,“且读且思”是一种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非常有帮助。
总而言之,“且读且思”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将其纳入到自己的学习和教学中。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同时,这也是一个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能力对于每个人的职业和生活都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将其视为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
品读《中国教育报》编织美好“教育梦”河北邯郸武安市第六中学办公室主任秦延涛教育维系国家发展,教育关乎民生福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的每一次改革,都触动着人们的神经。
关注教育的报刊、杂志和网络等媒体举不胜举,在众多涉及教育的媒体中,我对《中国教育报》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特殊的认识:学校办学的智囊参谋;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诊治教学的良方好药;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展现教育的百科全书……。
——题记与时俱进,领悟顶层设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在国家改革发展事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党和国家立足全局高端定位,对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教育方针的制定;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无不显示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然而,好的政策贵在落实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贵在落实于师生的学习生活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起初,我没能深刻的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推进素质教育?怎么渗透素质教育?诸如此类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后来,通过品读《中国教育报》的相关论述,我越发认识到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积极践行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为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2009年4月,我组建了广播协会,广播协会下设广播站、记者站和写作站三个职能部门,并承担校刊校报的编辑出版、校园新闻制作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任务。
学生围绕学校工作大局创造性开展工作: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度采访;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宣传报道;整理发现的问题向校领导民主反馈;编辑校刊校报记录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
学生在广播协会的经历,丰富了课余生活,拓展了综合素质:会员包揽学校文艺演出主持人的重任;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频繁获奖;《中国教师报》、团中央《辅导员》杂志和《河北电视台》等争相刊载广播协会的案例。
指导广播协会的经历,使我意识到《中国教育报》作为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教育报纸,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法律法规方面更加全面深刻,在传达教育部的工作意见与重大举措方面更加权威系统。
追寻教育的理想与诗意教育是一种神圣的事业,是一种渗透着理想与诗意的活动。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怀揣着美好的理想,不断地探索着教育的诗意,为学生们播撒着希望的种子,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追寻教育的理想与诗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的理想,是对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理想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用之人。
教育的理想,是要让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有爱心,有责任感,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理想的教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追寻诗意,去发现教育中的美好和真理。
教育的诗意,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惊喜,让他们对生命和世界充满敬畏和热爱。
教育的诗意,还要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懂得尊重和珍惜每一个人的不同和独特。
只有在理想与诗意的交融中,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和力量。
追寻教育的理想与诗意,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勇于创新和实践。
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有能力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们应该注重跨学科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关联,形成整体化的学习观念。
我们应该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我们还应该注重教育的情感关怀,让学生们在教育中感受到爱与尊重,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追寻教育的诗意。
我们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诗歌、音乐、绘画等形式去感受美的力量,去感受情感的升华。
我们可以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们在自然中探索,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生机。
这些都是教育的诗意,是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的重要途径。
追寻教育的理想与诗意,也需要我们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共同努力。
追寻本质的教育作者:李志欣来源:《教师·综合版》2010年第03期我曾经在年底一次与老师们的思想交流中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学校在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上有了一定的突破,我认为,这些应该归功于我们遵循了教育的规律,让教育得以道法自然。
”著名专家柳夕浪老师曾经在点评本校的校本教研时说,“北宋一中的校本教研无非是创设了一种让普通学校、普通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自然流淌的场境。
”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思想会客厅”发端,后来的“教师成长志愿者协会”“成长月刊”“成长博客”“课堂学习走访”“博客评课”等,乃是“思想会客厅”的拓展和延续,是一个不断拓宽思想交流的时空、渠道的过程,一个不同的思想观点不断碰撞的过程。
让校长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同伴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能够彼此平等地,而不是一方主宰另一方地交流;是自由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言不由衷的,或者只是跟着别人说;聚焦于课堂,而不是游离于现实课堂之外;在行动中体验、通过行动来表达,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一句话,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在思想的聚餐中,丰富着教师的精神生活,改变着教师贫乏的思想状态,赋予教师真正的生命活力。
如此,校本教研也有了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徒有“沙龙”“赛课”“论文”等诸多躯体、形式。
柳老师满富哲理的话语,流淌出的是本校发展的思想路径与创新实践,让我们有了几份喜悦,更让我们增添了几份责任。
到学校任职不久,我突发奇想地把校长室的牌子换成了“思想会客厅”,结果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最主要的是不少人有时找不到校长室。
而这正是我需要的效果,一所学校一旦离不开校长一个人的左右,这所学校肯定不是一所开放自由的学校,不是一个宽容幸福的场所。
有的只是束缚、苦恼、苍白、无助。
本校的发展密码,其实就是在追寻教育的规律,努力还原教育的本质,在此思想的指领下,也就有了学校之中生命的百花齐放、思想的百家争鸣。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讨论过。
教育的本质与追求作者:孟佳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年第10期专家简介:孟佳,曾担任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支部书记,《北京教育丛书》编委会办公室主任,现任北京什刹海书院教务长,长期从事德育和教师教育等研究工作。
价值观是构成人精神世界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认可、维护和践行的共同价值理想和目标准则。
在青少年学生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成功的价值观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的人生方向,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注入理想信念和动力,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奠基。
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简称“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管理和教育实践方面,还面临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作为一个区域,如何整体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石景山区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取得了鲜活生动、特色突出、富有实效的教育成果,给我们以启示和引领。
第一,构建整体的育人环境,形成有效管理机制。
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学习有关的知识,关键是促进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并内化为比较稳定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重在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价值引领,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整体的健康成长环境。
石景山教委在区级层面明确育人目标,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区域教育总体规划,构建起一套氛围浓厚、执行有力的价值观教育的管理、实施与评价体系,形成了有效的工作保障机制,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地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营造全员育人环境。
教师群体的日常行为和精神追求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素质和思想意识往往决定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因素。
石景山区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抓好区级管理核心团队和校级教师队伍的建设,全区学校有所侧重地为学生配备导师,古城中学的“三位班主任”的学生导师配备,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身心成长有机融合提供了鲜活的经验;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依托家校社区三方和谐办学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构建了全员育人的成长环境。
探寻教育的生命情怀做学生成长路上引路人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洗礼,是一种生命的滋养,是一种情怀的传递。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求知,更是为了成长,为了生活,为了生命的追求。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着责任和使命,引导学生探寻教育的生命情怀,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培养人更需要情怀。
情怀是对生活的态度,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人生的追求。
一个人如果一直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知识的热爱,他的人生就不会枯燥,不会平淡,不会失去奋斗的力量。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探寻教育的生命情怀,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
怀着对教育生命情怀的追求,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首先是用心去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只有用心去教育,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教育的生命情怀,才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迷失自己,不迷失追求。
我们需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陪伴和引领。
我们需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深度来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在充满挑战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追求。
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引导者。
教育的生命情怀需要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耕耘。
为了引导学生探寻教育的生命情怀,我们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成长中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让他们在包容和理解中懂得尊重和爱。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育的生命情怀中找到自己的成长动力,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递,更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让他们懂得坚持和奋斗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懂得承担责任和奉献社会的意义。
当学生在教育的生命情怀中茁壮成长的时候,他们也能成为他人生命的引路人。
教育的真谛——读《中国教育报》有感茅塔中学陈明燕叩问教育的内涵与真谛,我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学生快乐成长、健康人格的乐园。
《中国教育报》是针对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案例指导和方法介绍的全国性日报。
每次阅读,我都受益匪浅,而我的思想也在这一次次的阅读中产生震荡与洗涤。
是啊,我们的教师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与真谛?我们又有多少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了快乐?我们有多少人格的孩子是健全的?我们又有多少孩子的心智正在走向自我成熟与完善?在10月1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我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路径走对了,处处有共鸣》,是一篇关于内蒙古包头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采访报道。
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当我们真正对它进行探讨时,就会发现:每个人理解的概念和内涵都不尽相同,那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包头市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科研项目立项,拨付专项资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前期工作进行调研,并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素质教育示范地区”,最终由包头市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包头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使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从学生、教师、学校、校长、家长、社会环境、资源配置督导评估等各方面得到了具体规范和要求。
包头市教育局局长鲁性瑜认为“素质教育改革具有社会性,单靠教育一家无法完成。
”因此,《包头市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规范》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明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
例如针对政府对校长的任用不与推行素质教育挂钩,对推进素质教育不利这一情形,规范明确规定,对旗县政府和学校的考核不以升学率为标准,而是对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从这篇报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乌兰小学五年级学生孙畅为了做一个航天模型,一年多来坚持去少年宫,很少间断,原因是他打心眼儿里喜欢。
余秋雨如何看待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个贯穿人类文明始终的重要话题。
对于教育的本质,不同的学者、思想家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
而余秋雨,这位在文化领域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大家,他对教育本质的看法,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余秋雨认为,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于唤醒人的内心。
他强调,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内心深处沉睡的智慧和情感被唤醒。
一个真正成功的教育,应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物,并为之投入热情和努力。
这种唤醒,能够赋予学生内在的动力,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凭借这份源自内心的热情和追求,坚持不懈地前行。
在余秋雨看来,教育也是培养完整人格的过程。
他指出,现代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培养。
一个完整的人格,应当包括善良、正直、勇敢、宽容等诸多品质。
教育应当让学生明白,知识和技能只是工具,而如何运用这些工具,以何种心态和价值观去运用,才是更为关键的。
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不仅实现个人的价值,还能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余秋雨还强调,教育是传承文化和文明的桥梁。
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是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沉淀而成的宝贵财富。
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将这些文化和文明传承下去。
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衰、文化的多元、文明的演进,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让他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开拓创新,为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余秋雨认为,教育不应受限于功利的目标。
在当今社会,教育常常被视为获取学历、谋求职业的手段。
然而,他认为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念是短视的。
教育的真正价值,远远超越了眼前的利益。
它应当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成长的关注,是对人类智慧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当教育过于追求功利,就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导致教育的僵化和模式化。
此外,余秋雨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回归生活,彰显教育本质发表时间:2019-01-10T11:33:35.2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8期作者:王花[导读]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将道德与法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求的。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第三中学211300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将道德与法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求的。
通过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丰富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学习的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并通过生活实践,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最终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应用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但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占据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限制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当前的特点,充分地运用生活化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轻松、愉悦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一、通过贴近生活的素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初中学生正处于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的阶段,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努力将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通过贴近生活的问题或者事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有很多家长打着关心孩子的旗号,偷偷看学生的日记,这是初中生经常遇到的烦恼。
在讲到个人隐私权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发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因为这是会遇到的问题,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是一棵树的作文立意1. 引言1.1 概述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议题,因为它直接关乎着社会的未来和个人的成长。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进化。
然而,无论怎样变化,教育的本质依然存在并且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讨论教育的本质,并强调心灵教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围绕教育的本质展开讨论,首先会对教育进行定义和界定,并阐述心灵教育在这个定义中所扮演的角色。
接着,我们将探讨心灵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及与整体教育之间的关系。
紧接着,我们将介绍一些实践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灵发展,包括培养品德和人格素养、培养情感智慧和情商、倡导自我反思和内在成长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探讨教育者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引导者和榜样时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引起人们对于这一重要议题的关注,并提醒教育者和决策者们在制定教育政策和实践中重视心灵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
因此,教育者需要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成长中的责任与使命,并积极参与到心灵教育的实践中去。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唤起每一个人对于教育与心灵成长关系重要性的思考,并为构建一个富有思想、健全发展、同理心铸就、个性独立而又有创造力的社会而努力。
2. 教育的本质2.1 定义教育教育是一种系统化和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它不仅仅包括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品德素养和人格发展。
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从身心两方面获得成长,塑造他们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
2.2 心灵教育的重要性心灵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它关注培养学生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爆炸,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与焦虑。
而纯粹追求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育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
这段时间,我利用休息时间认真阅读了《中国教育报》,感觉学习是充实的,使我的思想产生一次次震荡与洗涤。
这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感触很深:阅读报纸的收获绝不仅仅是传授给了我们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事例的引领,让我们静下心来对某些问题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便会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想第一社会职能应该是教育,要教会学生成人。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对于学生本人人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每位教师从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着各自的差异,也就是说从我们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每位教师就已经带上了自身的教育习惯,它有共性,但也有很大的个性差异,每个教师的教育习惯都会受其自身个性的影响。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也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这意义上说,也体现了我们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的一种存在价值。
报刊中王财贵博士认为,现在的语言教育,不是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不是调动其阅读的兴趣,而是将一篇本无多大意义的课文讲来讲去,直讲得味同嚼蜡,将学习的兴趣一扫而空;或者将一些浅而没有价值的作业让学生反复练习,直练得潜质尽失,甚至成为完成作业的“容器”。
孩子厌学,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但这不是其本来面目,而是最爱他的家长和老师没有将其脑子建构好,以至使最爱学习的孩子反而谈“学”色变,由此对学习形成一种心理恐惧。
这种心理障碍影响的还不只是小学阶段的学习,更为可怕的是障碍其一生。
让孩子由此没了聪明头脑,而且终生对学习没了兴趣。
孩童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开发的最佳时段,如果训练及时和得法,就可以5倍到10倍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据王财贵博士讲,现在读经的孩子,一篇文章读上两遍三遍就能背诵者越来越多,过目不忘的也已不再是什么新闻。
而一旦拥有了这种记忆力,在以后学习外语、数学等学科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追寻本质的教育
李志欣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我曾经在年底一次与老师们的思想交流中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学校在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上有了一定的突破,我认为,这些应该归功于我们遵循了教育的规律,让教育得以道法自然."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李志欣
【作者单位】山东省利津县北宋镇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追寻教育的本质——洪泽县“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实践价值
2.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寻——李海林语文教育智慧
3.在人工智能时代追寻教育本质
4.疫情之下对教育本质的追寻——基于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
5.新时代对教育本质的追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追寻教育的本质——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上篇)校长李希贵说: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
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本报记者李曜明高靓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题海中埋头苦读,为提高分数而殚精竭虑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自己开办广告公司、组建投资银行,甚至还可以用盈余设立奖学金。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拿着全班一样的课表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课间穿梭在没有班级和班主任的校园,奔向自己所选课程的教室。
当全国大部分中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每一分钟都被他人安排好时,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不仅能够选择学什么,还能选择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跟谁一起学、以什么方式学。
这是一所全新形态的学校。
不久前,教育部在这所中学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十一学校实施5年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首次公之于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为什么是十一学校?它究竟有何不同?自主选课会不会影响目前的中考和高考?取消班级会不会让师生无所适从?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急于找到答案,一拨拨前来采访的记者也希望揭开谜底。
在森林中发现那棵不一样的树“我还想跟您谈谈数学、语文免修的事。
”刚到十一学校,记者就碰上了这样一幕。
高二学生郑子豪来找年级主任王春易,声称自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明年报考一所知名艺术院校的导演系。
出乎记者意料,郑子豪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支持你的选择”。
王春易告诉记者:“这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我们已经讨论了半年,数学、语文教师会为他制定专门的学习方案,学校还在影视中心给他安排了专业教室和指导教师。
”这样的学生在十一学校绝非个例。
可以说,这里的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私人定制”的未来。
谈起改革初衷,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得很形象:“当我们走过一片森林,只会感叹森林的壮观,却对每棵树的情况语焉不详。
就如同我们过去只关注学校办得好,但对每名学生发展得好不好缺乏关注。
”“但是,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
”这位在中学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县市教育局长等多个岗位历练了大半辈子的教育人,决心让“创造适合每名学生的教育”成为现实。
再加上十一学校一脉相承的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文化,以及老校长李金初为学校打下的良好基础,都让他对把这个理想变为现实充满信心。
从2009年开始,十一学校开始对现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分层、分类设计,开发出近300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
在这里,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采取分层设计,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采取分类设计。
在这里,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开发出了数据库、移动互联应用、电子技术、机器人、电脑平面设计、影视技术、机械技术、汽车造型设计、服装设计与制作、厨艺等15个模块课程。
在这里,体育课变成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游泳、艺术体操、击剑、滑雪、龙舟等22个模块。
在这里,艺术类课程开发为中国画、油画、书法、动漫、声乐、戏剧等24个模块,仅戏剧课就有音乐剧《歌舞青春》、京剧《三岔口》、话剧《雷雨》等12个剧目的不同选择。
除此之外,学校还设计了综合课程和特需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
更有意思的是,所有课程,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
当同类学校的学生每天埋头题海,为分数而无暇他顾的时候,十一学校的学生前所未有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开始关照自己的梦想和未来。
希望将来做导演的郑子豪将精力放在了影视编导与制作课上。
在老师樊勃的指导下,这个过去大家眼中“意见多、主意大”的刺头学生,在光影世界中汲取成长的养分,还成了全校学生微电影大赛的主办人。
秦雨菲是517生物学科教室的“主人”,大年初二她还在教室里接生了一窝小兔子。
虽然文科生只需要选修生物I,但身为文科生的秦雨菲,选择的却是最高难度的生物III课程,还打算向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发起挑战。
“你高考又不考,何必浪费时间?”面对家人的不解,秦雨菲回答:“因为我喜欢,谁规定文科生不能学生物了?”正是因为学校将选课的权利交给了学生,秦雨菲这个文科生才有接触生物学科前沿的可能,让她一下子被生命的奥秘所深深吸引。
至于未来,“兴许会诞生一门生物与人文的交叉学科呢。
”2013届学生黄婧怡,本是一名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偏内向的女生,正是选修了戏剧课《雷雨》,并在剧中扮演了女主角繁漪,让她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名一直以为自己没有艺术细胞的学生说:“这已经不是一门选修课,或许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经历……我也知道了,有那样一个灵魂,是为镁光灯而存在的。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
十一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秦建云说,开设不同的课程,就是为了给学生开辟成长所需要的不同“跑道”。
“过去,我们的学生就像一节节车厢,在升学、分数的单一跑道上被动前行;现在,学生装上了‘发动机’,变成了‘动车’,在不同的跑道上奔驰。
”十一学校采取的是一种大课程观,时时处处都有课程。
学校除了有通常意义上的课程之外,还开发了“思方”、“行圆”、“志远”、“意诚”等许多“非典型”课程。
打扫卫生、参加社团、看电影、听讲座、接待外宾都成为了有评价、有学分的课程。
十一学校甚至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课程。
上学期,高二学生刘毅伦创建“校服文化中心”,和一家知名服装公司合作,把学校单一的校服变为近50种款式,深受同学欢迎。
前不久,刘毅伦和他的中心被评为自主实践课程“精品项目”。
十一学校提供如此丰富、可选择的课程,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
只有从内到外的充分了解,才能谈得上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生才能走出“被因材施教”的尴尬境地。
课程改革,触及的是这场育人模式改革的核心。
在校园中寻找自由呼吸的空间学生自主选课后,同一个班里的学生课程安排千差万别,固定的班级授课制已无法容纳变化了的课程。
于是,学校索性将所有教室改造成学科教室,任课教师常驻教室,学生走班上课。
走班上课后,行政班和班主任消失了,学校呈现出另一种生态。
高一学生王立婷告诉记者:“过去,我们3年待在一间教室里,只认识自己班里的40多名同学,有事就找班主任,学校里大多数同学、老师、教室跟我都没什么关系。
而现在,我一个学期就和200名同学一起上过课,我的朋友里既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不同的事情可以向不同的老师求助。
”当了20多年班主任的历史教师李亮,在取消行政班后找一名学生谈话,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时间,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没有效果,只好约定下次再谈。
“过去做班主任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再难对付的学生,最多15分钟结束‘战斗’。
现在看来,那时的教育是不真实的。
”而真实的教育一旦还原,教师的管理权威立刻受到了挑战。
年级主任于振丽也经历过丢面子的事情。
她曾想约谈一名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这名男生反问道:“谈什么?”“谈你的学习,我觉得我得关注你。
”“回头再说吧。
”男生漫不经心地回绝了。
面对这样的回绝,于振丽不能强制,只能等待,因为十一学校规定,未经学生同意,教师擅自占用学生时间属于“违法”。
“如果强制,学生心里积怨,更不会真正从心里服你。
”等待基于耐心,基于师生间隔膜的消失,基于彼此成为朋友。
当师生成为了朋友,就无话不谈了。
曾有一男一女两名学生主动“约谈”一名教思想政治的教师。
“我们互相有好感,但怕影响学习,想问问老师该怎么办”。
甚至有学生直接发短信给校长,袒露自己暗恋女生的心迹。
取消班主任、实行全员育人,这些看似因走班选课而不得不改的地方,实际上是改革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为,因材施教也好,个别差异也好,首先需要教育者走进学生的内心,而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一切真实教育的起点。
为此,十一学校不惜刻意制造一些“看得见的平等”。
十一学校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拆掉了所有教室里的讲台。
“这意味着,教师只能站在学生中间,平等的对话交流成为常态。
”语文教师闫存林如此解读。
每年6月的“泼水节”,学校会在操场上晒好几大箱水,师生抄起水枪、水盆、水桶一起上阵,每个人都被泼成落汤鸡,教师和学生难分彼此,玩得不亦乐乎。
每年最后一天的“狂欢节”,校长必须按学生的意愿进行装扮。
他已被学生安排扮演的角色就有“加勒比海盗船长”、“邓布利多校长”和“变形金刚大黄蜂”。
居于平等状态下的学生,深知这样的氛围来之不易。
一名女生对记者说:“其实,我们心里都明白,为了我们,老师牺牲了很多。
”在无拘无束中发现最好的自己“我不是标准定义下的好学生。
在学习上,我只是个成绩浮动在平均分上下的学生,甚至考过班里的倒数第二,没有任何值得偷偷自豪的资本。
但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校园里,我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
”高二学生徐子晗说。
如果你知道他有多么丰富的社会活动,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徐子晗那么自信。
他的诸多“头衔”中包括星月共辉文学社创始人、校文学院院士、模拟联合国骨干成员、松林书院特别管理员以及“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常任主持人。
去年,这个文质彬彬的男生完成了一项“壮举”——带领80多名同学的团队,历时一年,编写出版了十一学校历史上第一部学生年鉴。
他也因此成为校园明星,上了校刊《瞰十一》的封面,还获得了校长奖学金。
徐子晗说,自己“成不了学霸,也不期待成为大神;我只是特立独行与非主流的代表;我和你一样,都是世界的奇葩”。
在十一学校,像徐子晗这样的“奇葩”随处可见:2012届毕业生王栊正酷爱画画,在美国前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到学校访问时,亲手为骆家辉画了一张全家福。
当初,因为父母让他学金融,这个孩子曾长期拒绝学习。
为了满足王栊正的心愿,学校为他设立了“工作室”、举办画展,并为他举办了个人表彰会。
现在,他已被世界顶尖的芝加哥艺术学院录取。
高三女生叶大家,是生物课上的“奇葩”。
别人坐着讨论、看书,她像老师一样来回巡视。
从没听过一节课,却次次考年级第一。
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给老师当助教。
学生有任何问题必须问她,如果问了老师,她还会着急。
为了给同学解答问题,背地里她要多学很多内容。
当年高考,她考了十一学校的生物最高分。
在这个校园里,“奇葩”们还开了咖啡店,当上了广告公司总监、银行总裁、联合国大会主席……在这个校园里,任何不特别的学生,处于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都可以变得很特别。
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这所学校给予他们的“自主”。
每周一的“校长有约”是十一学校雷打不动的传统,“有想法”的学生都可以跟校长共进午餐。
一次,两名学生因为就寝时间,当着校长的面争论起来。
于是,李希贵让这两名学生负责调研,拿出解决方案。
两人回去后在全校范围发放问卷,访谈调研,历经4个月拿出一份详细的“分层睡觉”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