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村福利制度对我国新农村福利制度建设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日本农村福利制度对我国新农村福利制度建设的启示
[摘要]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概述了日本农村福利制度的现状,并就日本农村福利制度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日本农村福利制度启示
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对于促进农村繁荣稳定、改善农村人民生活、全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上,西方先进国家,特别是我门的近邻——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日本农村福利制度概况
日本是一个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属于西方高福利国家。
其中农村福利制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日本农村的福利制度形成于50年代,以后,从50年代年代末到60年代初,建立了一系列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尤其是国民健康保险法和国民年金法的颁布,开辟了日本农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先河。
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阶段以后,农村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和功能随之发生变化。
传统的以家庭为主体的生活保障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家庭成员的所有需求,家庭保障功能的社会化越来越明显显露出来。
7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低增长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社会保障财政困难,给日本农村社会保障蒙上了阴影。
日本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地域型保障制度,它与城市劳动者、公务员以及其他团体等以不同职业为特点的职域型保障体系相对应,是以农民为对象建立起来的。
从制度形态上看,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救助制度、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公共卫生等几个方面。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对农民进行健康保险和年金保险(相当于城市的退休养老保险),当农民因生理疾病、负伤、分娩、死亡及老年丧失收入,生活困难时,由国家和地方自治体为其提供相应的金钱和物质以及服务性保障。
社会救助则主要是国家对那些受生活保护法保护的,因无固定职业和低收入的贫困者,为其无偿提供生活补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救贫性制度。
通常,社会保障还包括狭义的社会福利及公共卫生等。
狭义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除了受生活保护法保护之外的其他对象,例如对母子家庭、精神薄弱者、身体障碍者及高龄者等
提供必要的生活指导、康复辅导以及其他援助。
但后来,社会福利的对象由过去的社会弱者扩大到一般国民。
日本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不断的被修改,其大致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特点:①家庭保障功能退化,社会保障功能增强。
②国家和地方自治体的作用很大,社会保障是自上而下的官厅主导型。
地方自治体是社会保障法律与制度的承担者和执行者。
③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虽落后于城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城乡格差缩小,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城乡平等化。
总体来看日本农村的社会保障现状基本上是由诸法律和制度所规定的,并形成其特征。
此外,日本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委托和协同地方自治体付诸实现的。
各都道府县的市町村中,都有各种不同的服务和保障设施,例如社会福利事业所、公民馆、医院、诊疗所、母子保健中心、老人福利中心等。
偏僻地区也设有保健福利所、农村健康诊断中心等保健卫生团体。
这些设施和服务对老人及家庭成员的福利服务方面提供具体照顾,其作用日趋显得重要。
二、我国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经济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从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我国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应该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一)农民家庭最低收入保障机制。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全国人口的主体,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弱势群体。
农村经济多为传统经济,产业结构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又经常遭受着人灾人祸的影响,如此等等原因,都说明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建立农民最低收入保障机制,根据一定的政策标准,在世贸规则允许范围内,对农民收入实施则政转移支付、直接补贴、成本补贴和价格补贴,确保农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保险事业,分散农民经营风险和受灾损失,加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采取有效的支持政策推动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提高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水平.,城乡经济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建设农民家庭最低现金收入保障机制,有利于改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平等地位,增强农民的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教育福利制度。
农村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村教育事业落后。
由于经济贫困,不少农村家庭缺乏足够的资金送子女上学,农村失学率高,教育投入少,教育设施落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步履维艰。
建设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福利,使农村年幼公民每月享受一定的教育福利,可以从家庭层次上加强农村重视教育的物质基础把义务教育制度和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
对农村年幼公民提供受教育福利,有利于加强和维护农村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增强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根本上扎实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
(三)农村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
老年人是农村的弱势群体.他们中的不少人年迈体弱,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生活帮助。
老年福利制度建设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根本性措施。
我国己经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福利建设刻不容缓。
建设农村老年人福利,将直接改善农村60岁以上年长公民的经济状况和在家庭中的地位,为晚辈孝敬老人提供物质条件,促使全社会形成爱老、敬老、尊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也是中华美德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农村残疾人群体是农村社会的弱势群体一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农村残疾人的生产生活而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建设和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残疾人群体的经济和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发展事业、改善生活.弘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友爱精神,使每一个残疾公民都分享一份社会的帮助和祖国的关,.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和物质基础。
(四)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补贴制度。
农村地域分布范围广,覆盖人口多,是植树种草、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等公益事业的主体。
财政支持是政府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等公益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凡是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给农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要给子足够的财政补贴。
建设农村政策性和公益性事业的财政补贴制度,有利于国家农村经济政策的推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人民生产、生活状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有效措施。
(五)农村人民医疗保障制度。
农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设施落后。
由于经济贫困、生活质量差、营养不良,致使不少农村民众疾病缠身,生病后进行治疗又使不少农村家庭贫困加剧,陷入“因穷致病、因病致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要通过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形式.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为农民治病就医创造条件,改善农村医疗健康状况。
建设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加强维持农民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减轻农民的医疗卫生负担,为农民就医吃药提供方便,是农村经济全而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日本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农村的社会福利制度刚刚起步,又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面临创新的任务。
原来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改造,这既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鉴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外社会福利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和日本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在社会福利方面仍不乏共通之处,例如中日两国都有把家庭、家族等共同体社会作为原始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单位的传统。
对于生老病死以及其他生活问题的解决,都有不是通过社会,而是通过身边的家庭或共同体寻求解决的习
惯。
家庭对其成员生活的保障功能很强。
这也是导致两国在树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时群众缺乏热情和经验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在外工作人口的增加,家庭内部的扶养体系功能下降,家庭生活的社会保障倾向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如何建立合理的社会福利机制,以适应这种需求,是两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当然,由于两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农村人口,以及社会福利发展的状况不同,两国在农村社会福利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
中国在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福利时,日本的某些作法值得我们考虑。
首先,加强对农村社会福利的立法。
农村社会福利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就需要通过国家立法,使农村社会福利措施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中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力。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这是建立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立法的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能和责任。
第二,社会福利制度应体现公平原则,尽量缩小差别。
这种公平原则不仅应表现在城乡之间,也应体现在农村不同地区之间。
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因各地经济水平不同,难免存在地区性差异,但是作为国家施行的基本政策而言,国家有责任对不同地区的差异进行调节。
这个问题应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普及加以解决。
第三,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机制,以适应农村居民的不同需求。
例如,除了建立和普及养老金保险以外,还应建立新的医疗保险和其他福利制度。
同时,还应鼓励农民参加除国家福利以外的其他形式的保险。
第四,继承和发扬我国家庭养老的传统,发挥家庭的福利功能。
同时提高社会福利的效能,使其能够适应家庭福利社会化的需求。
当然,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会遇到种种困难,有些问题不能一下子得到解决。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还需长时间的探索,但我们应站在农民的角度,提供能够满足农民生活需求的各种社会福利。
结语
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有利于增强农村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我们应广泛借鉴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利库,缪向华,韩国,日本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生
产力研究,2006(2)
2、刘克军,日本互助保险制度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示, 卫生软科学,2005(10)
3、顾天安,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探析及其启示, 日本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