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公开课教案_7
- 格式:doc
- 大小:182.50 KB
- 文档页数:6
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经历探索轴对称性质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2.理解轴对称的性质: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轴对称的性质.【教学难点】运用轴对称的性质作图及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18~P11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我们把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重合的线段叫做对应线段,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轴对称的性质: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3.画轴对称图形,首先应确定对称轴,然后找出对称点.4.如图,五边形ABCDE是轴对称图形,线段AF所在直线为对称轴,找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解:相等的线段:AB=AE,CB=DE,CF=DF;相等的角:∠B=∠E,∠C=∠D,∠BAF =∠EAF,∠AFD=∠AFC.5.把如图所示的图形补成以直线l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解:如图所示: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ABC和△AED关于直线l对称,若AB=2 cm,∠C=95°,则AE=________,∠D=________.【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因为△ABC和△AED关于直线l对称,AB=2 cm,∠C=95°,所以AE=AB=2 cm,∠D=∠C=95°.【答案】2 cm9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此类问题应先根据条件确定对应点,从而确定对应线段、对应角.【例2】画出△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画已知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的关键是什么?【解答】如图所示:【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时,先确定一些特殊的点,然后作这些特殊点的对称点,顺次连结即可得到.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l对称,若∠A=50°,∠C′=30°,则∠B的度数为(D)A.30°B.50°C.90°D.100°2.如图,直线MN是四边形AMBN的对称轴,与对角线交于点Q,点P是直线MN上面一点,下列判断错误的是(D)A.AQ=BQ B.AP=BPC.∠MAP=∠MBP D.∠ANM=∠NMB3.如图,一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成轴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BAD=150°,∠B =40°,则∠BCD的度数是(A)A.130°B.150°C.40°D.65°4.如图,将已知四边形分别在格点图中补成关于已知直线l、m、n、p为对称轴的轴对称的图形.解:如图所示:5.如图,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打击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1=∠2,∠3=∠4,并且∠2+∠3=90°,∠4+∠5=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5=30°,那么∠1应该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解:∠1=30°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理由如下:如图,因为∠5=30°,所以∠7=∠5=30°.因为∠3=∠4,所以∠6=∠7=30°,所以∠2=∠6=30°,所以∠1=∠2=30°.即∠1=30°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DE折叠,使点A落在BC上的点F处,若∠EFB=60°,则∠CFD=()A.20°B.30°C.40°D.50°【互动探索】根据图形翻折变换,得△ADE与△FDE关于直线DE成轴对称,所以△ADE≌△FDE,所以∠EFD=∠EAD=90°.因为∠EFB=60°,所以∠CFD=90°-∠EFB=30°.【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并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对轴对称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本节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的性质。
2.难点: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2.情境教学:利用图片、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的性质。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轴对称性质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系列具有对称性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图形,尝试找出它的对称轴,并总结对称轴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尝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找出的对称轴,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轴对称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应用场景。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教材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演示,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对对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轴对称图形与以往学习过的对称图形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能够从直观的图形中抽象出对称轴的概念,并理解对称轴的性质。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发现图形对称后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够找出常见图形的对称轴。
2.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能够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对称轴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直观的图形演示,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对称后的图形特点,发现对称轴的性质。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4.归纳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进行巩固练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轴对称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圆形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形和动画。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建筑等,引导学生回顾对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轴对称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圆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对称轴在哪里?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观察对折后的两部分是否完全重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让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轴对称的图片和实例,如剪纸、对称图形等。
2.准备一些关于轴对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一些关于轴对称的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轴对称的图片和实例,如剪纸、对称图形等,引导学生关注轴对称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轴对称的性质。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轴对称的定义是什么?(2)轴对称有什么性质?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分析轴对称的性质。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知识点概述1. 基本概念轴对称是指存在一条直线,使得该直线将一个图形分成互相对称的两个部分。
这条直线称为轴线,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2. 性质轴对称图形具有以下性质:1.对称轴上的任何一点到图形中的一个点的距离,等于该点到对称点的距离。
2.任意一对对称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并且交于对称轴上的一点。
3.轴对称图形中,如果一个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形内,则它是轴对称图形的内点。
3. 应用范围轴对称性是许多图形和物体的重要特征,许多现实对象都具有轴对称性。
因此在生活中,对轴对称性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或物体,让学生用手捏一捏或者就近找到一面镜子观察是否有轴对称线。
然后询问学生这些图形或物体有何共同之处,并引出轴对称性的概念。
2. 讲解在学生初步了解轴对称性的概念后,老师可以通过PPT或其他方式讲解轴对称性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通过图形进行展示和解释。
让学生了解轴对称性的具体性质与特点。
3. 实践探究老师可以出示多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的轴对称线,并在纸上画出来。
然后让学生在纸上任意找几个点,求它们对称点的坐标,并通过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图形。
再次问学生这个新的图形是否有轴对称线,并让学生找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线。
此外,请学生找出几个具有轴对称性的物体或图形并进行解释,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体等。
4. 巩固练习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练习册上或者其他出题方式上完成有关轴对称性的练习题,例如:给定一个轴对称图形,求其中某一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等等。
三、知识体会了解和掌握轴对称性的概念和性质,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主要可以应用到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轴对称性可以判断某些图形或物体是否对称,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轴对称性可以求出轴对称图形中一个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从而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轴对称的概念和简单的性质,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够求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但是,学生对于轴对称的深入性质了解不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的性质,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和讲解。
2.准备对称轴工具,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对称轴的概念。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回忆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案例1:一个正方形,将其沿着一条对称轴折叠,折叠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案例2:一个圆,将其沿着一条对称轴折叠,折叠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圆的半径相等,任意两条直径互相平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对称轴工具,自己动手操作,验证轴对称的性质。
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下数学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轴对称的实例,如剪刀、飞机模型等。
但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还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能够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的性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以及如何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轴对称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轴对称图形,如剪刀、飞机模型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2.准备一些与轴对称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实例,如剪刀、飞机模型等,引导学生感受轴对称的存在。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介绍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内容,本章主要研究图形的轴对称及轴对称的性质;本节要求归纳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通过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
教学目标1.归纳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2.通过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3.经历探索成轴对称的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探究学习的方法;4.经历图形欣赏与相关数学思考、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活动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轴对称的性质的理解;【教学难点】轴对称的性质的归纳,体会从特殊图形到一般规律的归纳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对于两个平面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二、新课学习如图5-5,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1)上图中,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上面扎字的过程中,点E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 的线段与l有什么关系?点F与点F′ 呢?(3)线段AB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CD与C′ D′ 呢?(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观察图5-6的轴对称图形:(1)找出它的对称轴及其成轴对称的两个部分.(2)连接点A与点A′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连接点B与点B′的线段呢?(3)线段AD与线段A′ D′有什么关系?线段BC与线段B′ C′呢?为什么?(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 呢?说说你的理由?在图5-6中,沿对称轴对折后,点A与点A′重合,称点A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是点A′.类似地,线段AD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线段是线段A′D′,∠3关于对称轴的对应角是∠4.议一议在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与对称轴中有什么关系?对应线段有什么关系?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在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图5-7是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三、习题讲解1.用笔尖扎重叠的纸可以得到下面成轴对称的两个图案.(1)找出它的两对对应点、两条对应线段和两个对应角.点A与点A`,点B与点B`是对应点;线段AB与线段A`B`是对应线段;∠ABC与∠A`B`C`是对应角.(2)说明你找到的对应点所连线段分别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四、知识拓展1.某乡为了解决所辖范围内张家村A和李家村B的饮水问题,决定在河MN边打开一个缺口P将河水引入到张家村A和李家村B。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
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
具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主要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和教具准备:长方形白纸一张,圆规一个,并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平台。
三、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复习引入、探索发现、巩固新知、能力拓展、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活动内容:(1)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怎么判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2)掌握轴对称的性质,会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轴对称性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索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现象,通过对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欣赏,我们了解了轴对称图形,以及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建筑、剪纸等艺术可以看到轴对称现象之外呢,我们的汉字也会有这样的轴对称现象。
现在,我们来看几个字的一部分,大家来猜一下是什么字。
【过渡】大家能猜到这是什么字吗?一起来试一下吧。
(学生回答)【过渡】这几个字呢,就是成轴对称的图形。
那么,轴对称到底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二、新课教学1.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过渡】现在,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将这张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过渡】结合你们刚刚的动手过程,我们来看一下下边几个问题吧。
(1)两个“14”有什么关系?【过渡】大家可以再将手中的纸对折,这两个“14”能够完全重合吗?(学生回答)【过渡】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这两个“14” 成轴对称图形.。
(2)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和E′的线段和l有什么关系?点F和F′呢?【过渡】对折过后,我们能够发现,点E和E′重合,大家动手连接E E′,再对折一次,你们能发现什么呢?【过渡】我们发现,线段E E′与对称轴l形成的两个角也是重合的,我们知道这两个角总共有180°,那么分别的两个角就是90°。
因此,我们知道,线段EE’与直线l垂直。
【过渡】同样地,线段FF’与直线l垂直。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下册教案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则表示这两个图形为轴对称。
两个图形零点中对应的点叫做对称点。
对称轴且欧佩什县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数学是整理的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北师大版以下初一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探索轴对称的物理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探索四方形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等于零的性质;2、能够按要求作出贴切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3、鼓励学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观察、分析、作图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学生的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教学重点:1、轴对称的大体上性质,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利用四方形长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实验操作: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2、合作交流:(1)图中,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扎字的过程中,点E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新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的线段与l有什么关系?点F与点F/呢?(3)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CD与C/D/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在图中,沿对称轴对折后,点A与A/重合,称点A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是点A/,类似的,线段AB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线段是线段A/B/,∠1关于对称轴的对应角是∠2.利用比较直观的方法使学生比较清晰地观察到每一组对应点与折痕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对应角、常量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情境引入学生可以根据折叠过程中的某些的重合说明理由,进一步验证结论上一个社区活动得到的结论。
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三)实战演习利用轴对称人体工学图案: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想象完整图案的形状,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探索画出图案另一半的方法。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
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
具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主要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和教具准备:长方形白纸一张,圆规一个,并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平台。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复习引入、探索发现、巩固新知、能力拓展、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活动内容:
(1)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怎么判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对于两个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是对称轴(幻灯片给出答案)。
(2)观察动画后回答
1、动画(1)中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动画(2)中的三角形是个什么图形?)
活动目的: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而本节课是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实际上是以上两者都具备的性质,因此先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了明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所做的“14”,再结合幻灯片引导学生探索得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展示、讲解亲自获取的数学知识,而且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学生们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认识的更为深刻。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
活动内容: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应点所连的线段
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图⑴是轴对称图形,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子,你可以得到
相等的线段是,相等的角是。
(1)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对称点一定在()
A.这直线的两旁B.这直线的同旁
C.这直线上D.这直线两旁或这直线上
4.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对称轴两旁的部分 ( )
A.完全重合B.不完全重合 C.两者都有
5.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设A,B关于直线MN对称,则AB垂直平分MN。
B.如果△ABC≌△DEF,则一定存在一条直线MN,使△ABC与△DEF关于MN对称。
C.如果一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不止一条,则它是等边三角形。
D.两个图形关于MN对称,则这两个图形分别在MN的两侧。
6. 已知互不平行的两条线段AB,CD关于直线l对称,AB,CD所在直线交于点P,
下列结论中:①AB=CD;②点P在直线l上;③若A,C是对称点,则l垂直平
分线段AC;④若B,D是对称点,则PB=PD 。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7.若直角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为。
活动目的: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基本都能准确完成本环节的内容,并且已基本掌握了轴对称
的基本性质。
3、4、5、6都是概念性问题,应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入手:(1)运
用书上的概念加以判断;(2)肯于动手按要求画出图形再加以判断。
第7题由于
有了多媒体的动画展示,学生会比较容易解决。
第四环节能力拓展
活动内容:
1.已知点A 、B 是直线MN 同侧两点。
点A 1、A 关于直线MN 对称。
连接A 1B 交直线MN 于点P,连接AP 。
(1)如图(2)若A 1B =5cm ,则AP+BP 的长为 5cm 。
(2)如图(3)若P 1为直线MN 上任意一点(不与P 重合),连结AP 1、BP 1, 试说明 AP 1+BP 1>AP+BP 。
(3)某乡为了解决所辖范围内张家村A 和李家村B 的饮水问题,决定在河MN 边打开一个缺口P 将河水引入到张家村A 和李家村B 。
为了节约资金,使修建的水渠最短,应将缺口P 修建在哪里?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并用红色线段画出水渠。
2.如图(5),已知点P是∠AOB 内任意一点,点P1,P关于OA 对称,点P2,P关于OB 对称。
连接P 1P 2,分别交OA ,OB 于C ,D 。
连接PC ,PD 。
若P 1P 2=10cm ,
则△PCD 的周长为10cm 。
3.如图(6),△ABC 与△DEF 关于直线l 成轴对称
①请写出其中相等的线段;
②如果△ABC 的面积为6cm,且DE=3cm ,求△ABC 中AB 边上的高h 。
解:① AB=DE 、AC=DF 、BC=EF
②
活动目的:通过由浅入深的习题设置,让学生在收
A B P A 1 N M (2) (4) 2331DE cm
AB DE cm =∴==A1 A B P N M P1 (3) A B P A1 N
M (4) A
B
C F
D
E l
(6) (5)
获成功体验的同时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动手、讨论,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决策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更增加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实际教学效果:由于习题的设置有明显的梯度,绝大部分学生都收获了成功体验,比较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这节课的体会,重新回顾这节课的知识点以及新知识点应用方面的一些技巧。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包括在研讨活动中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并再次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独立完成习题5.2 知识技能:第1题、第2题;问题解决第1题、第2题。
2.小组合作探究联系拓广:第1题。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对于教材的应用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课件也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应用时不宜过于受两者的拘束。
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决定如何应用教材以及课件上的内容。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新型课堂决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仅仅在于接受老师所教授的,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新知识及运用新知识能力。
这要求老师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
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应注意适当增减内容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