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蒸汽”的力量》素材人民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三“蒸汽”的力量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这句话强调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哪一因素()A.资本原始积累B.技术革新D.自然资源,“市场的扩大,需求的增加,引起了工业革命”,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故选C项。
2.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
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A.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C.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是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第一台机器,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3.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D.蒸汽机的发明中“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的理解,其含义指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进一步发展,而需要在发明之前。
在棉纺织业中,由于飞梭的发明,加快了织布的速度,进而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体现了“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
4.“在1763—1871年的一个世纪中,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
”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事”主要指()A.世界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英国的“善事”是指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方面,英国发挥了主要作用。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落后地区所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是()A.激发了当地人民的革命斗志B.促进了当地传统经济的发展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工业化地区之间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而且也促进了其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进步,故D项正确。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三节“蒸汽”的力量素材英国为什么会率先发生工业革命?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诸多方面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与法、德、俄等大陆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封建割据势力相对弱小,较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实现了政治统一,并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法国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虽不比英国晚,但因疆域比英国大、封建割据的残余势力相对强大,地区间的隔绝状态继续存在了一个较长时期。
德国1871年才实现政治统一,各地区间关卡林立,缺乏统一市场,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的自由发展。
英国在17世纪中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不利于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专制统治,使经济有了比其他国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财产和私人企业的安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废除了骑士领地制和对圈地的法律限制,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后形成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经济观念比较有利于经济变革。
革命期间所采取的种种革命措施,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桎梏,扫清了工商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这方面,英国比其他主要欧洲国家早一、二百年。
英国社会相对稳定,较少受战争破坏。
17世纪中叶的内战以后,英国本土未发生过大的战争,英国虽多次卷入国际战争,但因本土被海峡与大陆隔开,战争基本上在境外进行,不像大陆国家经常受战争和社会动乱的破坏。
英国自然条件比较好,煤铁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美,适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众多的河流和港口,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的良好条件;通向美洲的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便于向海外发展。
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中叶,英国先后通过对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打败了殖民掠夺和海运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取得了制海权,掠夺了大量财富和海外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上霸主和奴隶贸易国,获取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英国社会比较开放,英国人在同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三节“蒸汽”的力量素材英国为什么会率先发生工业革命?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诸多方面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与法、德、俄等大陆国家比较起来,英国封建割据势力相对弱小,较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实现了政治统一,并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法国实现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虽不比英国晚,但因疆域比英国大、封建割据的残余势力相对强大,地区间的隔绝状态继续存在了一个较长时期。
德国1871年才实现政治统一,各地区间关卡林立,缺乏统一市场,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的自由发展。
英国在17世纪中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不利于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专制统治,使经济有了比其他国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财产和私人企业的安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废除了骑士领地制和对圈地的法律限制,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后形成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经济观念比较有利于经济变革。
革命期间所采取的种种革命措施,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桎梏,扫清了工商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这方面,英国比其他主要欧洲国家早一、二百年。
英国社会相对稳定,较少受战争破坏。
17世纪中叶的内战以后,英国本土未发生过大的战争,英国虽多次卷入国际战争,但因本土被海峡与大陆隔开,战争基本上在境外进行,不像大陆国家经常受战争和社会动乱的破坏。
英国自然条件比较好,煤铁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美,适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众多的河流和港口,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的良好条件;通向美洲的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便于向海外发展。
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中叶,英国先后通过对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打败了殖民掠夺和海运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取得了制海权,掠夺了大量财富和海外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海上霸主和奴隶贸易国,获取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英国社会比较开放,英国人在同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
英国实行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使非国教徒能在革新技术和发展工业方面发挥自己的才智。
根据对随意挑选的一批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和企业家的宗教信仰所作的考察,他们中的49%都是非国教徒,而非国教徒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不到5%。
英国还向大陆受迫害的新教徒敞开大门,大批新教徒迁居英伦三岛,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为英国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早已在基本的采煤工业和炼铁工业中领先。
由于英国的保存林正被耗尽,它很早就开始用煤作燃料,利用煤末冶炼铁。
法国大革命时,英国每年大约生产1 000万吨煤,而当时有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
英国还率先发展起高炉;这种高炉迥然不同于旧时的熔铁炉,能成批生产铁。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是法国的三分之一,到1840年,却是法国的三倍多。
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英国正在生产被大规模消费的、其需求量又大又稳定的商品方面向前推进。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
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多。
英国的宫廷支出和军费较法国的低,英国征税较少,政府的财政状况较好。
此外,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
到17世纪末,伦敦已在与世界的借贷中心阿姆斯特丹竞争;伦敦的证券交易所于1698年建立,而巴黎直到1724年才有正式的证券交易所。
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由于行会较早瓦解及其多方面限制的消失,使采用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拥有动力机械的工厂更为容易。
圈地于16世纪开始,继续了三个世纪,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达到最高潮。
自耕农时常不得不出卖劳动力。
1714至1820年间,英国有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
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
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
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地逐出家园,这一现象把关心社会的个别人吓坏了,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
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因此,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圈地也在欧洲一些别的国家发生过,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
例如,在法国,法国革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从而增加了他们对故乡的依恋,使他们不愿意收拾行李上别处。
培根、牛顿等开创了现代实验科学,使英国在近代科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技术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智力条件。
法国虽也有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但因社会条件欠佳,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落后于英国。
由于英国具有以上种种优势,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和完成的时间都比其他国家早,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
182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高达50%,法国其次,占15~20%。
但英国保持这种优势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下半叶,美国和德国异军突起,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英、法。
至19世纪80年代,美国已在工业总产值方面超过英国,而德国则超过法国。
至20世纪初,德国也超过英国,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退居第三位。
关于欧美诸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以后,很快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那么,各国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到底怎样呢?这个问题,历来在史学界是有争论的。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出现的标志是在一个主要工业部门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如棉纺织业,而不是所有工业部门,如前民主德国的著名经济史家库辛斯基。
根据这样的标准,他在《论工业革命问题》一书中提出英国的工业革命起止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830年左右;法国是从1789年到1849年;美国是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德国是整整一个19世纪;俄国则是直到1917年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
另一些人认为,工业革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相继不断的出现,并在许多工业领域引起了连锁反应时,才能算工业革命开始了,如珍妮机发明以后,英国纺织业出现了一连串的机器发明和使用,并很快波及到了动力、冶金、采矿、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紧随英国之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是比利时,但是,由于比利时的影响较小,所以教材中没有介绍。
根据这样的原则,有人把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俄国的工业革命时间大体定为:英国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法国是19世纪初至60年代;美国是19世纪初至80年代;德国19世纪30年代至7019世纪50年代开始到19世纪90年代才算初步完成。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个别企业已经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19世纪20年代起工业革命发展迅速,60年代末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美国的工业革命几乎与法国同时开始,19世纪5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美国主要工业部门已经占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大体完成,但发展不平衡,工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德国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真正踏上工业革命的道路,70年代末,最终完成;俄国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到19世纪80年代末才基本完成。
本教材编者认为,对高中学生来说,起止年代宜粗不宜细,因此教材中采取了相对粗线条的说法。
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工业革命在使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飞跃的同时引起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火车以及汽车、飞机先后发明,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这种变化更加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有助于国际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本流通;扩大了分工的规模,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扩大了新兴工业世界的范围,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首先,由濒临大西洋的英国开始的这场技术革新,冲破种种阻力,打破国界、洲界,越过大西洋向欧、美和亚洲扩展。
工业革命深入和扩展的过程,就是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不断传播发展的过程。
1825年英国解除关于机器输出的禁令后,大批机器和先进技术被引进法、德、美、俄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工业革命的全面开展,同时也刺激了英国的机器制造业。
其次,英国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的扩展,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分工。
例如:美国南方生产的大量优质棉花是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后盾。
该地区又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广阔销售市场,美国棉花与英国工业品的相互流通,成为两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使两地经济休戚相关。
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
外国移民大量涌入美国,不仅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而且带来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技术,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人力资源。
其三,到19世纪中叶,英国凭借它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而独占鳌头,成为“世界工厂”,这意味着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和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工业革命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人把英国在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以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和家庭作坊的经济大变革称作“工业革命”。
但一些学者认为,不能把工业革命混同于一般的技术革命,因为工业革命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一个独特时期,它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社会方面均独具深刻性。
具体说来,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
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还造成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使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使城市文明把乡村文明排挤到次要地位,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为基本特点的两极社会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多层社会结构,并使思想政治领域、社会观念、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
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决不亚于后者。
工业革命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变革。
3.学术观点英国工业革命研究概述我国史学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但成果并不多(颇有影响的是林举岱先生),且观点受苏联影响较大;而进入80年代后,这个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相关论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进步。
关于“工业革命”的含义,我国史学界在本质上都没有分歧,即包含两方面根本性变革:一是生产技术上的,二是社会关系上的。
而且,都把“工业革命”同“技术革命”区分了开来。
许永璋更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在政治革命夺取了政权之后,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
关于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大概有两类,一类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如王民国认为:一是拥有为发展所需要的大批廉价劳动力,一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了巨额资金。
另一类则顾及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刘淑敏在《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中列出三个条件:一是英国最先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二是英国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三是英国制定了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治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