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二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43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目标分解1. 掌握古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影响2. 掌握古代中国指南针发明以及使用,理解指南针发明的影响3. 了解古代中国火药的发明和使用状况4. 掌握古代中国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影响5. 结合古代中国的发明成就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及其局限性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以及建筑、纺织、陶瓷、造船、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如何发明及使用的?它们的发明有何影响?又是如何向外传播的?本课教学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四大发明的发明和使用过程及影响,尤其要注意四大发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发挥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在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一、纸的发明1.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1)秦汉时期,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
(2)考古工作者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纸的残片,可能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书写用纸。
(3)东汉蔡伦于105年造成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
课标要求: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3.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4.简述孟德斯鸠、伏尔秦、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第五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了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2.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3.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人文主义观点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的重要影响。
[情景导学]材料下图是古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塑像。
古希腊神话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
但是,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点是众神的人格化。
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说明古希腊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教材导学]1.历史背景(1)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1)研究领域: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2)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3)主要观点①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4)历史意义①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②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轻巧识记]智者学派[深化拓展]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含义是充分肯定人的意义、人的价值,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就是广义的人文主义精神;第二是理性,就是人的大脑对真理的思考和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实质上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是超越性,即对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实质上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科目:历史级别:高二级任课教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师用书必修二本文档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关于必修二教材的指导和支持。
必修二是新课标高中历史课程的一部分,涵盖了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教材特点- 适合高中二年级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认知能力- 内容广泛且多样,有助于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全面了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欣赏教学内容本教材分为若干个单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世界历史重要事件和主题。
每个单元都包括以下内容:1. 教材背景介绍:提供学生对所学历史时期或事件的初步了解。
2. 重要事件和人物:介绍该时期或事件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影响。
3. 文化特点和交流:探讨该时期或事件的文化特点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 影响与启示:分析该时期或事件对世界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启示。
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阅读材料、多媒体素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
- 利用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参与度。
- 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
-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阅读,拓宽历史知识和视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适应,使教学更加有效和有趣。
结语通过使用《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师用书必修二》,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和系统的世界历史教育。
希望本文档对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帮助。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精品说课稿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课题是《百家争鸣》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地位,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讲述。
一、教材地位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
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视频相关的角色扮演,动手写人物碑文和寓言成语故事的讲解令生感知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
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
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整理1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1)原因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教材整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目的主张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维护统治秩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
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也会被他采纳。
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教材整理3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精品)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二主编朱汉国副主编马世力编委王子今刘军郝瑞庭本册主编王子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古代中国曾经有许多发明创造,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四大发明”等贡献,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放射着永久的光辉,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丰富多彩、成就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创造出灿烂的精品。
本专题的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领略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在初步了解中国科技史和文化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科技和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应当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后来发展滞后的原因。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突出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主要成就,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文物资料的利用。
难点:是涉及范围比较宽阔,如对于古代文化的介绍,既要涉及先秦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时代特征的区别,又要关照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以及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的不同。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
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专题知识网络历史纵横中国古代的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1.中国古代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的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3.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4.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5.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6.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7.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2.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最成熟的汉字。
3.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4.《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
《诗经》主要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5.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还有短篇小说。
6.诗、词、曲的简单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词句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曲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7.毕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并在隋唐时期就开始西传到阿拉伯,而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
8.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文艺复兴后西方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两者有质的不同,中国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科技则是近代科技。
解答漫画题的一般方法——“漫画的表意、寓意及折射的教材知识”及案例下图为座落在湖北秭归县城(长江北岸)的屈原庙和屈原像,每年都有大批的当地人及游客到来祭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2.掌握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5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2.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2.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2手工业技术的发展2.3商业贸易的繁荣2.4经济政策的演变3.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3.1百家争鸣3.2汉代儒家思想的确立3.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和佛教3.4宋明理学3.5清代的思想启蒙4.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4.1科学技术的繁荣4.2教育的发展4.3科技教育的交流与传播5.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的艺术5.1书法艺术5.2绘画艺术5.3音乐艺术5.4建筑艺术三、教学过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导入:以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特点。
2.讲解:详细介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度等。
3.讨论:分组讨论夏商周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导入:回顾夏商周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
2.讲解: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诸侯争霸、变法运动等。
3.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1.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导入:以秦朝统一六国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讲解:详细介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包括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3.讨论: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1.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导入:回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出版社20XX年8月第1版20XX年8月北京第2次印刷主编朱汉国副主编马世力编委王子今刘军郝瑞庭本册主编王子今前言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的教学而编写的。
教师教学用书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内容与教科书严格一致。
本书体例以“专题”为单位设计。
每一专题编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和“本专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专题中的每一“学习内容”,大约用1学时完成。
每一学习内容以下几部分组成:1.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为依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提出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的解读、具体教学进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3.问题解答。
就课文中“想一想”、“议一议”、“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提示。
4.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重在对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是多元的,每节课只能对学生学习的某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建议是供教师参考用的案例。
5.历史问题注释。
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拓宽教学知识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
本书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织编写。
参加编写的有:马世力、吕厚轩、吕艳、刘汝明、夷萍、陈红、陈芬芳、陈宇、李星驰、李美、李东海、张雪萍、周巩固、周莉莉、周百鸣、周建新、徐贵亮。
于时间紧迫,本书中如有错漏之处,真诚地希望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及时改进。
编者 20XX年6月目录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声源与发展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充实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学习本单元内容,一要注意纵向把握书画、文学和戏曲的发展脉络,理解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二要结合具体作品的背景、艺 术内涵,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历史人文精神。
第7课 汉字与书法[学习目标]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早期文字(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文字(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条件。
(2)概况: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
(3)意义:文字的改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尚书·多士》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你认为这一说法是否可信?为什么? 提示 可信,因为商朝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二、书艺历程1.形成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2.发展历程[轻巧识记] 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3.艺术特色(1)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
(2)是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2.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提示 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3.下图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史称《龙门二十品》,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
上述书法有何特点?提示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
4.下图是汉字“文”字的书写变化,从中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什么?提示汉字在历史变迁中得到传承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主题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1.隋唐书法艺术史料①图一张旭草书②图二颜真卿《多宝塔碑》(部分)[教你读史]①其狂草“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
②其楷书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
[问题思考]史料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书法艺术?结合图片分析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
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
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第7课 启蒙运动[学习目标]一、理性时代的到来1.背景(1)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
(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过程(1)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
(2)18世纪中叶,法国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3.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4.主张(1)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3)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4)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误区警示]“理性”并非始于启蒙运动时期。
启蒙运动强调的“理性”并不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否定,而是发展。
“理性”是指人的思考和判断,仍然是强调人,只是把人的自然欲求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概念辨析]天赋人权与人民主权(1)天赋人权:指与生俱来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其中包括人的生存平等权、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以及财产所有权,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
(2)人民主权:即掌握在人民手中的国家主权,也可以理解为人民掌握主权的政治制度。
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的一切权力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
人民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依照人民意志行使,接受人民的监督。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1.扩展(1)代表人物:德意志著名哲学家康德。
(2)代表作品:《纯粹理性批判》。
(3)主张①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③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④认为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2.影响(1)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人民版教师用书探索历史奥秘专题1—3前言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探索历史的奥秘》的教学而编写的。
教师教学用书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内容与教科书严格一致,全书体例以“专题”为单位设计,每一专题编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以明确专题教学的学时数,同时提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一些历史小说的了解,理解文学与史学的关系。
通过对历史戏剧的了解,认识到历史剧对历史知识普及的作用,古代戏剧是反映历史迹象的文化形式。
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咏史诗的了解,认识到诗歌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过程与方法】阅读一些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比较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围绕现在影视作品戏说历史进行讨论,讨论题可设为:历史是否可以戏说?在班级举办一场咏史诗朗诵比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咏史诗中的名篇、名句,体会诗歌艺术中的语言美、艺术美,提高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注。
通过阅读历史小说,观看历史戏剧等活动,体会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能够借助各种形式的史料去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小说里的历史故事、历史剧、史诗和诗史三个方面内容的介绍说明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
【小说里的历史故事】中国早期的小说,就有反映历史的特点。
有的古小说,甚至被目录学家编列在史部的杂传类里边。
古代有不少小说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毛泽东就把《聊斋志异》当做清朝史料看,还把《红楼梦》当做历史读。
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经说,《红楼梦》是一部有价值的史书。
小说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宋代以来,已经有讲史的高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专题二主编朱汉国副主编马世力编委王子今刘军郝瑞庭本册主编王子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古代中国曾经有许多发明创造,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
“四大发明”等贡献,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放射着永久的光辉,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丰富多彩、成就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创造出灿烂的精品。
本专题的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领略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在初步了解中国科技史和文化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科技和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应当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后来发展滞后的原因。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突出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主要成就,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文物资料的利用。
难点:是涉及范围比较宽阔,如对于古代文化的介绍,既要涉及先秦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时代特征的区别,又要关照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以及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的不同.■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
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
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
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分析◆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发展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教材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
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课文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概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历程。
◆首先,教材从总体上概括了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接下来,教材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几方面介绍了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纸的发明]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
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
汉代,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
据20世纪中叶以来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麻质古纸,专家确认为西汉麻纸的片状纤维物,说明造纸术可能出现在蔡伦之前,而且可能与人们对纺织用麻的处理过程有关。
但这些西汉麻质古纸上都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书写文字,加上对化验分析结果解释不同,对西汉是否已出现了造纸术学术界尚有很大争议。
《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准确记载造纸术发明的文献记录,有比较大的影响。
《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记载:蔡伦造纸之前,书写记事的纸实际上是丝织物(缣帛),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出植物纤维纸。
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
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其柄指南"的“司南之勺”。
此后,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了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四《杂志一》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
”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
西方直到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
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的《药议》中又记载道:“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
”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方法:第一种是“水浮法”,就是把灯芯草剪成几小段,横穿在指南针上,让指南针浮在水面上。
第二种是把指南针放在指甲上,叫做“指甲旋定法”。
第三种是把指南针放在碗边上,叫做“碗唇旋定法”。
第四种是把指南针用线吊起来,叫做“缕旋法”。
此外还有所谓“指南鱼”,就是把人造磁铁片做成鱼形,放在水面上指示方向。
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
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元朝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
由于宋代期间与阿拉伯地区海上往来频繁,指南针很快就传到阿拉伯地区,其后又传到了欧洲。
欧洲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最早见于1190年.[火药的发明和使用]火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的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
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在《孙真人丹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
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黑火药主要是硝酸钾、硫磺、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
这种混合物遇火易燃,燃烧起来相当激烈。
燃烧时发生的主要反应是:2KNO3+S+3C=N2↑+3CO2↑+K2S。
体积很小的火药点燃后,由于氧化还原反应迅猛进行,在短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使产生的大量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增至几千倍,假如反应发生在密封的容器中,就会发生爆炸。
易燃烧能爆炸的混合物为什么又称为“药”呢?这是由于它的主要成分硝石(硝酸钾)、硫磺是古代中医治病用的重要药材,火药在发明之后亦被列为治湿气、避瘟疫、治皮肤病的药类,更重要的是火药的发明来自长期炼丹制药的实践,因而被称为药是十分自然的.人们发明了火药,很快在军事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北宋初年火药技术已较完备,并开始使用在军事方面。
最初研制推广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药武器。
稍后,曾公亮、丁度等人编著的《武经总要》中记录了多个制造火药的处方,根据不同的军事需要,配制不同的火药。
比如有所谓毒药烟球火药法,蒺藜火球火药法,火炮火药法等等。
这些处方非常具体、详尽、实用,这些处方与后世黑火药的处方已十分接近。
自宋初开始,火药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许多史料都有关于火炮的记载.北宋末年,在宋、金战争中发明了“霹雳炮"、“震天雷”等杀伤力较大的火炮。
据《金史》记载,“震天雷”威力很大,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到了元初,出现了铜铸火铳。
这种武器具备了炮的雏形,有较大威力。
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元朝至顺三年(1332年)铜火铳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铳。
明代以后,火药兵器有了更大发展,出现了具有手榴弹、地雷、水雷等现代武器雏形的兵器,以火药作为推进动力运送火药至敌方爆炸的火箭也出现了。
火药及其武器最初是被宋兵使用,稍后,金兵也研制发展了自己的火药武器。
蒙古人在同金兵的战争中俘虏了金国工匠之后也掌握了火药及其武器,并且在西征时把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
大约在8、9世纪时,中国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石传到了阿拉伯、波斯等地。
在12世纪后,阿拉伯等国的书上才提到硝石。
阿拉伯人叫它为“中国雪",波斯人则叫“中国盐"。
欧洲人是在13世纪从阿拉伯人那里知道了火药,他们学会制造火药是在14世纪中期以后的事。
火药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的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和战术革命,各种各样的火器被制造出来了,火器的强大威力改变了战争的面貌,改变了军队的编制、战法和整个指挥系统。
火药的发明对经济、社会生产和文化娱乐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印刷术的进步]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又一伟大发明.印刷术的发明对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宣传普及,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在进行文化学习时首先要互相传抄教材,这样做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
为了提高效率,避免抄错,汉灵帝的大臣蔡邕借图章的办法,把文章刻在石上,再涂上墨,然后用纸拓印就成为书了。
这是最早的印刷术。
但是,拓印有很大局限性,不仅费时费力,且难以存放保管。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迅猛发展,对印刷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石版拓印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当时的印刷品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宣传品.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像、佛经需求量很大。
二是刻印诗集、音韵书和教学图书。
唐代诗歌盛行,流传甚广,男女老少十分喜爱。
三是历法、医药等书籍的印刷。
唐代农业已有很大发展,各地农村出于掌握农时的需要,民间刊印的历法书十分盛行。
医药在唐代也得到发展,有关书籍也大量刊印发售。
另外科举考试已制度化,社会对书籍需求量非常大。
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术”(亦称“雕版印刷术")。
这种技术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
宋代的雕版印刷术更加发达。
宋代刻工技术优良,纸墨装潢精美,后世藏书家对宋版书十分珍视.宋初,最艰巨的雕版工程是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于成都开始版印全部《大藏经》,计1076部,5048卷,历时12年才雕印完工,雕版有13万块。
可见,雕版印刷虽然是印刷术中一项重大的技术发展,但仍然是费工费时.大部分书往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完工,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大量地方。
印量少又不重印的书,版片印完后便成废物,造成了人力、物力、时间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