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之《寒食》教学设计一、引言《寒食》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七绝,描述了春天的寒食节景象,表现了悲凉感伤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理解《寒食》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能够朗读《寒食》并理解其中的寓意;4.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合适的创作与表达。
三、教学内容分析1.寒食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寒食》古诗的主题、结构和意境;3.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寒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
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情感细腻表达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自主创作。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寒食节的由来和相关习俗;2.讲解:师生共同分析《寒食》古诗的内容和意境;3.朗读: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4.创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人创作,表达自己对春节和寒食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寒食节的起源和相关故事。
2.讲解:老师讲解《寒食》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3.学习:分段解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练习:学生跟读诗句,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
2.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和讨论。
3.朗读比赛: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展示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4.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下自己对寒食节的感悟和体会。
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口头表达、书面作业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进行指导和辅导。
八、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寒食》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得到感悟和启发。
以上是《寒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古诗的美妙之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寒食》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学习目标】1.会写生字“侯”。
2.了解古诗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了解寒食节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准备】准备好语文书、签字笔。
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导入:资料导入➜交流预学➜品悟诗情➜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1.想一想,填一填。
(1)现在人们常用《寒食》中的哪两句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食》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玩转“飞花令”请同学们搜集带有“春”字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例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苏溪亭》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想象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方法:看视频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1.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下载古诗诵读,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谈话: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空中课堂”,本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第3课《古诗三首》。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描写传统节日的诗文,你知道哪些呢?我想课前同学们一定做好了充分的预习,那就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古诗三首》包括《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气的习俗。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题目就点明了传统节日的名称。
一讲《寒食》一、知诗人,解诗题。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人在这段时间需要禁火,只能吃冷食度日,所以称寒食。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闻名天下。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二、互动课堂听古诗诵读,并划分节奏。
出示词语解释。
三、整体感知,赏析探究1.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春天长安城怎样的画面?“春城”“飞花”点明暮春季节。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
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2.从“飞”“斜”两个字你能体会到什么?“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飞”和“斜”字,明写花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写出了花飞柳摇的动态美。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古诗《寒食》的内容和寓意。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格律。
3. 掌握古诗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美,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理解古诗《寒食》的意境和情感。
2. 传授古诗的朗读技巧。
难点: 1. 理解古文古诗中的意蕴。
2. 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格律。
三、教学准备1.课件:古诗《寒食》的课文教材。
2.板书:古诗《寒食》的内容梗概和重要词语。
3.素材:关于寒食和古诗的相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谈论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起学生对《寒食》这首诗的兴趣。
二、学习1.讲解《寒食》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分段讲解古诗的内容,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意境。
3.分角色朗读《寒食》,鼓励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
4.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分段朗读古诗,培养合作精神。
三、巩固1.让学生课外背诵古诗《寒食》,并在下一节课进行朗读比赛。
四、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寒食》并记得背诵的情感表达。
2.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自行探究《寒食》的意境和内涵。
五、板书设计•古诗三首:寒食•作者:白居易•内容:古代的寒食习俗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古诗《寒食》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诗歌的美。
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感受,引导他们真正理解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使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3古诗三首《寒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寒食》。
(2)理解《寒食》的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了解作者韩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寒食节时的景色及诗人的感受。
2. 诗歌内容:诗中通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则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生活的讽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背诵《寒食》。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人的讽刺意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
(2)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自读,注意停顿、节奏、语气。
(3)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价。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主探究,概括诗意。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讽刺意味。
(2)小组代表发言,集体交流。
5. 诗歌鉴赏:(1)对比阅读,分析《寒食》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2)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的朗读、理解、鉴赏等方面的要求。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寒食》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节3. 诗歌内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月18日《寒食》【唐】韩翃一、解诗题。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子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
二、知诗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著有《韩君平诗集》。
三、明诗意1断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这两句诗写春天京都长安城的寒食节景色。
一个“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2断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诗意: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本来寒食节禁火,可是权贵豪门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诗人对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四、主题:《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五、重点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间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写作手法: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六、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把笔记抄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3、识记古诗字词、诗句含义,背诵古诗主题。
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一、教学内容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一课,主要内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寒食》。
诗中描绘了寒食节时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的习俗,诗人通过这一节日抒发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2. 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3. 能够运用诗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寒食节的想象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难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寒食》诗文;3. 寒食节的图片;4. 学生作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为学习《寒食》做好铺垫。
2. 初读诗文:学生自读《寒食》,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3. 理解诗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文理解寒食节时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的习俗,以及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 想象与创作: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寒食节的景象,并进行创作。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寒食》,并尝试背诵。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将《寒食》背诵给家长,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寒食节的景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寒食白居易家家户户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思念家乡亲人七、作业设计1. 将《寒食》背诵给家长;2. 用自己的话描述寒食节的景象;3. 写一篇关于寒食节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寒食节的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寒食》,但在想象与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并进行相应的创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解诗文内容在教学《寒食》这首诗时,理解诗文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寒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民风民俗》中的《寒食》一课。
课文详细介绍了寒食节的起源、习俗以及与清明节的关系。
内容包括:韩愈《寒食》诗歌的解读、寒食节的民间传说、寒食节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寒食》诗歌的字词、句式及诗意,感受古人对寒食节的情感表达。
2. 了解寒食节的起源、习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寒食》的解读、寒食节的习俗与文化内涵。
难点:诗句的意境理解、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民间传说,引发学生对寒食节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诗歌《寒食》,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初步理解诗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解读诗句,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寒食节的情感表达。
4.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寒食节的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5.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寒食节习俗体验活动,如制作寒食糕、踏青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答题技巧,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寒食》2. 诗句解读: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 寒食节习俗:禁火、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4. 课后作业提示:抄写诗句,完成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寒食》诗句,并背诵全文。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寒食节的看法。
(3)以“寒食节”为主题,创作一幅画或一首诗。
答案:(1)略。
(2)示例: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课文,我了解了寒食节的起源和习俗,感受到了古人对寒食节的重视。
我认为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寒食节活动中。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寒食》诗歌,让学生了解了寒食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案与反(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教案与反第1篇】《寒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并不陌生,但相比于春节、元宵等节日,学生对寒食节比较陌生。
通过课下注释和资料的补充,可以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的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自然成诵。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抓关键词,赏析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名句导入,引出《寒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谁能够想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呢?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清明》清明节师: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景象吧。
(板书:寒食)二、学习古诗名句《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宋词婉约派的艺术特点;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带领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研讨法五、教具准备:PPT课件flash朗读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先看《送别》歌曲视频,情境导入)“人有悲浑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会从平平仄仄里飘出,打湿我们的双眼。
现在我们就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感受离别诗词的万种风情。
(二)资料助读(幻灯片1-5)1、关于柳永(约9871053)1)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由于仕途上遭遇坎坷,失意无聊,往返于秦楼楚馆,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支持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
柳永开创了婉约词派,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2)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04.2《寒食》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寒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一篇课文,主题是寒食节,通过描述人们在寒食节期间的习俗和活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对于寒食节这一特定节日的来历、习俗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拓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寒食节的来历、习俗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寒食节习俗的了解。
2.难点:对课文文学价值的理解和欣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寒食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以便于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课文描绘了寒食节哪些习俗?这些习俗背后有什么寓意?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找其他关于寒食节的资料,分享给其他同学,大家一起讨论,拓宽知识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寒食节的起源及由来。
2.理解古人食用寒食、祭祖、扫墓等习俗。
3.学习《寒食》这篇课文,能读懂、朗读、背诵并理解课文内容。
4.改正学生的朗读或书写毛病,提高其语文表达能力。
5.鼓励学生知识拓展,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其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及相关习俗,学习《寒食》这篇课文。
2.教学难点:学习《寒食》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生字、句型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导入寒食节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起源和相关习俗。
2.学习新课1.听读课文:教师先朗读课文《寒食》一遍,让学生跟读,掌握课文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技巧。
2.读课文:让学生一遍静读课文,然后再分段读出来,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3.分词注音:让学生一个个词、一个个字地读课文,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识别及拼读。
4.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
3.阅读习惯教育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时不时指出学生在朗读时的毛病和不足,并给出相关的纠正建议。
4.课堂互动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作业布置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相关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在课后达到复习的效果。
四、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的检查等方式,对学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延伸活动组织学生收集、整理与寒食节有关的资料,以展开讨论和互动,形成激烈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心得教学语文这门科目的过程是艰辛而复杂的,但又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应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跨学科的知识拓展,使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的移植和拓展中真正感受到语文教育的魅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导学案第1篇】设计说明: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
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
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
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
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桂林山水相关的展示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024年2020年部编版语文六下《寒食》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0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寒食》。
本诗通过对寒食节习俗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
2.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诗歌朗读与赏析: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寒食》的诗意,掌握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正确朗读课文,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句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 例题讲解:结合诗句,讲解重点词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5.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寒食》2. 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 重点词语:寒食、飞花、东风、御柳。
4. 作者:韩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寒食》。
(2)用自己的话描述寒食节的习俗。
(3)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1)见课本。
(2)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清明节前两天。
寒食节有禁火、祭祖、踏青、吃寒食等习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寒食唐韩翃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4.2《寒食》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寒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寒食节期间景象的诗。
本诗以寒食节为背景,描绘了寒食节当天,人们扫墓、祭祖、踏青等活动,以及诗人在寒食节期间与好友相聚的情景。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感受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情感,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有所欠缺,这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探究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查阅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寒食节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美。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寒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形象,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学会鉴赏古诗,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诗的背景:介绍《寒食》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寒食节的习俗。
2. 诗意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艺术特点。
4. 文化拓展:探讨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描写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意,背诵全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难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诗人心境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寒食节的图片和习俗,引起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寒食》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3. 诗意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等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5. 文化拓展:介绍寒食节在古代诗歌中的表现,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学习的意义。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寒食》- 作者:介子推- 背景:寒食节- 诗意:描述寒食节的景象和情感- 艺术特点:韵律、对仗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寒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2. 选做题:查找一首描写寒食节的古诗,与《寒食》进行比较。
课后反思1. 教学方法: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3. 文化传承: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严谨的教学结构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寒食》这首古诗,同时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古诗三首·寒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寒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古诗三首·寒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诗篇,描绘了寒食节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对仗、平仄等,理解诗歌的格律美。
3. 诗歌意境:通过品味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感受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寒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格律美,领悟诗歌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停顿、语气等,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 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4. 背诵:学生背诵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格律美和意境。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寒食》2. 诗歌背景:寒食节3. 诗歌结构:韵律、对仗、平仄4. 诗歌意境: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寒食》。
2. 搜集关于寒食节的资料,了解其习俗和来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三首·寒食》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寒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寒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重点难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预习导学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1)同桌互读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汇报: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
2、同桌互读古诗,相互检查背诵。
3、小组间合作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并解答疑难问题。
我的疑惑和补充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春城天处不飞花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2月18日
《寒食》【唐】韩翃
一、解诗题。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清明节前1-2天.据左传所载,晋文公
火烧森林求介子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
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
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
二、知诗人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
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著有《韩君平诗集》。
三、明诗意
1断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这两句诗写春天京都长安城的寒食节景色。
一个“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
2断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诗意: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本来寒食节禁火,可是权贵豪门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诗人对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
四、主题:《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五、重点
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间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写作手法: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把笔记抄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3、识记古诗字词、诗句含义,背诵古诗主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