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老酸奶是否添加工业明胶引热议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明胶事件背后的反思前不久,一则“破皮鞋制成酸奶和果冻”的微博,在网上被转载多达13万次,微博暗指老酸奶和果冻里面添加了工业明胶。
这起“工业明胶”事件看似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让消费者人心惶惶,对食品问题产生了种种疑问,食品问题频频发生的背后到底谁应该负责任。
过去很久的三鹿事件、含洗衣粉的馒头、转基因食品、充斥着激素的“绿色”食品。
似乎在这个物欲渐渐膨胀的时代,道德正在慢慢沦陷。
我不知道以这样发展下去,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衣食住行仿佛都被安装了定时炸弹一般,种种问题的背后到底谁应该为此买单??我不禁想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疏忽大意的问题,我想这其中包含着道德、责任、法律等种种问题。
就这次的明胶事件而言,臭气熏天的皮革下脚料被制成了工业明胶,而致癌金属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被添加进了药用胶囊。
救人的药品就此变成了害人的毒物。
明胶生产商和药品制造商明知做法的后果和对人们造成的伤害,却利益熏心,走上歧途他们不仅了解行情,而且熟悉危害。
当工业明胶厂与药用胶囊厂间的灰色交易成为一种明知故卖。
这样的社会能不让心心惊胆战?按理说,发生“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流入药企”这样的惊天丑闻后,当地主管部门应该诚恳的向公众道谦,及时查找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
可是有些官员面对央视记者的镜头,竟然不谈如何整改问题胶囊,不谈如何完善监管机制,不谈自责与问责,反而把错误当政绩,大谈特谈自己和政府的功绩,实在是让人很失望。
面对这样的答复,人们不禁要问这样好的体系,为何8年前就遭到媒体曝光的工业明胶危害百姓生命健康事件,而当时为什么没有“趁机”进行彻底的整治,没有步入良性循环和阳光下的经营,反而愈演愈烈,堂而皇之地流入修正药业、蜀中制药、海外药业等知名药企,让本应治病的药物成为致命的“杀手”。
现在的政府在面对公众的时候习惯去拿功绩去掩盖失误,我想说,如果连错误和失职都不敢承认,怎么去加大力度改变现状??现在的政府怎么了,我也搞不清楚。
龙源期刊网 “老酸奶”的前世今生作者:邢力来源:《37°女人》2012年第07期2012年4月9日,央视主持人赵普发布了一条微博:“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的短信,同志们,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 这条重磅消息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被疯狂转发近13万次,“老酸奶”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老酸奶”是什么20多年前,曾在市面上流行过的“老酸奶”是一种凝固型酸奶,这种固态酸奶不是加了任何凝固剂,而是牛奶蛋白质的一种特殊凝胶状态。
工厂把消过毒的牛奶、糖和菌种加到干净的容器当中,保温发酵几个小时,牛奶就会变成固态。
吃过这种“老酸奶”的人都知道,这种蛋白质凝胶很脆弱,只要用力搅拌,就会变成液态奶,因此很容易在运输中因为摇晃、震荡等原因影响口感。
后来,随着奶制品产量的增大和大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这种产品慢慢地退出了市场。
如今市面上占优势的酸奶产品,多是乳品企业通过加入增稠剂,把大罐发酵好的酸奶凝冻慢慢搅碎,让它变成黏稠的半流体。
如果增稠剂加少了,酸奶产品往往会呈现液态,只比牛奶略浓一些,使得不少消费者认为现在的酸奶“不够浓厚”,“掺水过多”,进而失去了兴趣。
为了挽回对酸奶口感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近年来,各大乳品企业都争先推出了自己的“老酸奶”品牌,号称采用传统工艺制作酸奶产品,但其实只是为了避免运输中变稀变碎的麻烦,在普通酸奶中添加了明胶、琼脂等凝胶剂而已。
这样的“老酸奶”,无论怎么震荡都不会变成液态,运输和销售非常方便,而且口感也更加细腻爽滑,一时之间成为乳品市场的新宠儿。
如果说果冻是果汁+食用胶的话,那“老酸奶”就是酸奶+食用胶,其更准确的学名应该叫“酸奶冻”。
这也是此次事件中,赵普将“老酸奶”和果冻相提并论的原因。
如今的“老酸奶”往往标榜自己更天然,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因此其售价也远高于普通酸奶,其实这种“酸奶冻”并不会增加酸奶产品的营养价值。
其中既没有增加新的保健菌,也没有增加新的营养素,因为传统“老酸奶”必须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原料,抗生素含量必须低,杂菌含量必须少,才能顺利做出酸奶凝冻。
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不合格食品应如何定性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又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老酸奶、果冻等产品非法添加工业明胶,蜜饯产品添加剂严重超标等黑幕,又一次考验着国人对于食品本已很脆弱的神经。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地工商部门通过抽样送检等手段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监测,发现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突出。
滥用食品添加剂是指违反《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的有关要求,超范围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此类行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安全,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但在定性和法律适用上,经办人员却是各说各理,分歧很大。
目前,相对集中的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明确的限定范围和限定用量,该强制性标准属于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
因此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属于“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工业产品,应按照《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定性。
第二种意见认为: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第(二)项的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适用范围、用量属于食品安全标准,而《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中并未明确列举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因此应该按照兜底条款,即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属于《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十一)项所指的“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第三种意见认为:超出《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限定范围或限定用量,该食品添加剂就属于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因此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属于《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二)项所指的“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第四种意见认为: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属于《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一)项所指“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
上述第二、三种意见目前比较盛行,但笔者更倾向于第四种意见。
央视记者网上爆料称老酸奶和果冻或是破皮鞋制成勿食黑幕很恐怖今日,央视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爆料称,老酸奶和果冻极可能是破皮鞋制成。
他称,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恐怖的食用明胶黑幕食用明胶是国家许诺利用的食物添加剂,在食物领域应用十分普遍。
比如冰激凌、酸奶、干酪、软糖、奶糖、火腿肠、酱牛肉、酱油等。
但属于食用和药用的明胶太少了,因此,很多是利用工业明胶来代替的。
比如你在街头吃的一碗酸辣粉,你吃起来会感觉有点像橡皮筋,那个地址面可能就添加了劣质明胶。
有人说吃三碗“橡皮筋”米粉,就等于吃了一个塑料袋。
我国仅有的十几家拥有生产许可证的大企业生产的合格明胶去年为5万吨左右。
一些散落的合格企业生产的明胶多数供给国外市场去了。
这更形成了我国每一年缺口1万吨合格食用明胶的为难局面。
明胶的品质要紧取决于原料。
通常来讲,合格的明胶是从动物鲜皮、骨料内提胶,经6道提胶工序后,对提取的明胶进行蒸发、干燥,最后依照多项操纵指标进行混合形成成品。
但为了降低本钱,取得更多利润,国内很多厂家用皮革厂通过鞣铬加工后的蓝矾皮的皮革屑,边角料、烂皮革等作为生产原料。
请大伙儿看下面的示用意:蓝皮胶“富丽转身”全进程:皮革废料(破皮鞋)--3天石灰浸泡--4小时清洗搅拌--1天盐酸、硫酸浸泡--4小时清洗搅拌--8小时锅炉熬煮--铁盆自然冷却--加双氧水杀菌漂白--8小时低温冷却--分割、晾晒、粉碎--晶亮透明的明胶颗粒--渠道商混搭出售--食物厂添加利用--奶酪、火腿、巧克力、软糖、皮冻、粉丝、鱼翅、空心胶囊、胶原蛋白......巨额的暴利差遣企业铤而走险非法生产食用明胶中国明胶协会理事长王敬忠向记者算了一笔账:1吨正规食用明胶的原材料,价钱高达XX~3000元,而一样的皮革下脚料,1吨仅需要100~200元。
可是,进入市场后,1吨食用明胶的收购价都在2万~3万元左右。
“目前,国内生产食用明胶的非法小厂家有100多家,但是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只有20多家。
最新时事作文素材:“破皮鞋增稠老酸奶”悬疑不能不了了之“破皮鞋增稠老酸奶”悬疑不能不了了之事件概述:4月9日,经济观察报记者朱文强发微博称:“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了,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们扔了双破皮鞋,眼就进你们肚子了”;随后,央视主持人赵普发出相似的内容:“发来自调查记者的短信。
同志们: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观点一(扬子发表郭之纯的文章):看网上的反应,多数人都“宁肯信其有”,还有人从技术角度做了更详细的说明:“老酸奶和果冻粘稠成型,其实是大量添加工业明胶。
工业明胶,就是用垃圾里面回收的破烂皮革之类做出来的。
食用明胶是合法的添加剂,但价格比较贵,于是一些不良商家就用工业明胶替代”。
人们之所以选择相信这种“不细说”的消息,或与有关央视的一些记忆有关:6年前,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制片人张洁曾对记者坦言:几乎每一期舆论监督节目都会遭遇公关,有一段时间节目的播出率只有50%,未能播出的节目被贴上橙色标签永远锁入了柜子。
再往前几年,《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亦曾披露:由于难以应付众多的说情者,《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分量一度由47%降到17%。
有如此经验在先,而且朱文强的微博里明确表示:“(央视)这哥们儿称,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人们自然宁肯相信央视有过这样的调查,而且还猜测央视再次“被公关”了。
对于这样的消息,央视有必要立即证实或证伪:是不是确实有过这样的调查?老酸奶及果冻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若有问题,是普遍的还是只属个案?显然,若没有进行过这样的调查,或调查出来的结果并不是如两则微博所描述的那样,则这样的微博便是谣言,央视理应及时辟谣,甚至还应该为此诉诸司法机关,追究造谣者的责任;而倘若确实有过这样的调查结论,也应该马上借机公诸于世,给公众一个明白,同时,也要对节目为何尚未播出给出合理解释。
观点二(小蒋随想):部分老酸奶厂商回应称“产品中并未添加工业明胶”,与某些新闻从业者的曝料形成鲜明反差。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老酸奶、果冻的“明胶疑云”还未澄清,数量众多的不法企业利用皮革废料中的工业明胶生产的“毒胶囊”再次挑战道德的底线。
一时间,“毒胶囊”事件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遭到众口一词的口诛笔伐。
从新闻报道内容来看,有批评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有指责生产企业主黑心的,有检举利益链驱动下的产业链不良交易的,也有感叹法律惩罚不严的。
这是继三聚氰氨毒牛奶事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
公众谴责政府有关部门如卫生、食药监、质监、工商等监管不力,一点也不过份。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从中央到地方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严肃处理,罢免了不少官员,甚至有人为此坐牢。
如此重压下,理应敲响警钟,可为什么还发生如此严重的毒胶囊事件?为何这么大的监管漏洞,非要到媒体曝光才被发现?在这之前监管部门做了什么?若非媒体曝光,民众如何知道?老百姓看病吃药,难免有吃胶囊的药,谁知道吃药同时吃下毒胶囊?有网友感叹:“健康时,吃的一些食品不安全。
生病了,吃一些药物也不安全。
那我们的安全,究竟哪里去了呢?”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如何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伤害谁来负责?工业明胶是用皮革废料提炼的,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东西有毒,这种有毒材料大量使用在药品和食品行业,肯定不是在媒体曝光的这一时间段才发生的,说不定自从有了胶囊药、胶囊保健品、酸奶、果冻、口香糖等产品,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渗入其中。
市场需求,利益驱动,使这类生产企业主胆子越来越大,可谓狗胆包天,由渗入一定比例到100%使用工业明胶。
这些被“贪嗔痴”三毒完全侵蚀的企业主,已经丧失了“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是不该做的事”这种做人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良知。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1.近日,老酸奶、果冻含工业明胶事件还未平息,空心胶囊铬超标事件又掀起高潮,紧接着“运动队断肉”又成为百姓的议点。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源源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出实在让人“心惊肉跳”。
健康安全的食品除了靠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之外,食品企业是不是也应该相应承担一部分责任呢?毕竟食品质量的好坏跟生产过程直接相关,跟食品企业脱不了干系。
食品安全切切关系到我国的民生大计,如果连最基本的民生都解决不好,那还谈什么振兴中华呢。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最主要的还是食品企业真正认识到“安全食品”对消费者、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真正做一个有良心的企业,把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把关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食品,实现民众与企业的双赢。
2.2011年在我国,从“瘦肉精”事件到“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曝光,从塑化剂风波到“染色馒头”,今年又曝出的老酸奶、果冻、空心胶囊事件,让我国的食品安全面临诸多挑战,消费者的信任度日益降低。
食品安全已成为举国上下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食品安全挑战,并且这一挑战变得愈发严峻,没有任何一个公民可以独善其身”。
为了迎接这个挑战,人们关注的热点五个。
关注点一:标准。
去年年底出台的“速冻面米制品”食品安全标准以及伴随着食品产业创新中亟待突破的标准问题,为目前急待加速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的支持。
关注点二:溯源。
许多食品安全问题,从根源上来看都是因为农产品的质量问题造成的。
如何在农业与食品加工业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环节,并构建双向的沟通体系,包括从终端产品的溯源,从产品设计等反向的要求体系等成为关注焦点。
关注点三:过程控制——食品安全的重点是企业的过程控制。
关注点四:预防——快速检测技术的定位和未来发展。
关注点五:风险交流——关注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弱项。
相信做好这些焦点问题,我国亟待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必能找到突破口。
老酸奶的营养与安全作者:李艳鸣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2年第05期传统意义上的老酸奶,叫凝固型酸奶,呈现固态。
随着消费者对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普通酸奶的基础上,人们添加了多一点的凝胶剂或增稠剂,就成了“老酸奶”。
严格意义上来说,市面上的“老酸奶”产品,应当叫做“酸奶冻”。
2012年4月,有消息称老酸奶中添加破皮鞋熬成的工业明胶,引发关注。
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刺激着人们神经,动物内脏地沟油事件的余波还未消退,“老酸奶门事件”又甚嚣尘上。
央视记者未揭开的“内幕”,在乳企协会的声明和反诘中销声匿迹,而民众对老酸奶的营养与安全问题更为关注。
那么老酸奶添加明胶是否必要?老酸奶是否比普通酸奶营养更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老酸奶是青海地区的传统饮食,已有近千年的饮用历史。
据介绍,普通酸奶是先发酵后灌装;而老酸奶属于凝固型,较传统的制法中,必须以鲜奶为原料,将半成品分别灌装到预定包装里,密封后实施72小时的冷藏发酵,制作时间长,保质期相对较短,因此要放在冰箱中保存。
2008年,青海一公司推出白底蓝花塑料碗包装的老酸奶制品后,其味道迅速获得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此后,国内多家知名奶企都蜂拥而上争相“模仿”,以致出现东北老酸奶、蒙古老酸奶、北京老酸奶等,呈现遍地开花之状!浓稠口感确实离不开明胶当前,老酸奶的制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市场上的大部分产品除了外观形态的相似外,制作的工艺、口感、营养成分等关键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
此次争论的焦点在于,老酸奶中是否用工业明胶替代了食用明胶。
食用明胶是从动物鲜皮、骨料内提胶,经过蒸发、干燥而混合形成的成品,是国家规定准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之一,而工业明胶是“革皮水解物”,被卫生部明确列为“非食用物质”。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专家肖德强表示,如果食品中使用的是食用明胶,那就是安全的。
明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几乎所有含有胶原蛋白的东西都可做成明胶,动物皮、骨和筋腱甚至旧皮鞋、旧家具都可以,那么在食品中是否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这点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
果冻老酸奶还能不能吃作者:辛琅来源:《亚太传统医药·都市健康人》2012年第05期“破皮鞋做明胶加进果冻和酸奶”的相关微博日前在网上引发热议,上万网友转发评论。
究竟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废皮革做成的明胶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是否能够规避传闻中的食品安全风险?果冻、老酸奶还能不能吃?大家肯定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让专家为您释疑。
专家释疑:废皮革做成的明胶有何危害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敏称,制革厂在鞣制皮革时,要使用一些含有金属元素铬的化学制剂。
鞣制、整理后才舍弃一些碎皮,这些碎皮就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金属铬。
金属铬会破坏人体骨骼以及造血干细胞,长期食用会导致骨质疏松,严重的会患上癌症。
铬对人体健康的这种危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在两年以上才会显现出来。
专家观点:大品牌用破皮鞋做明胶加进果冻和酸奶可能性不大“破皮鞋做明胶加进果冻和酸奶”这一微博引发热议。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微博)对此表示,“酸奶中明胶比例占千分之二,食用明胶30元/千克,工业明胶8元/千克,替换之后1千克酸奶降低成本4分钱左右。
我国一线城市每年人均吃酸奶3千克,那么1亿人一年吃30万吨奶,全国奶企全部都用工业明胶,每家估计每年利润不过几万元。
但大品牌受损的风险太大,因此不可能舍本逐末,做这样的事情。
”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微博)也认为,不太可能存在大品牌企业使用工业明胶替代食用明胶,但是由于工业明胶和食用明胶在外观上没法辨认,也不排除企业中的采购员工会为了捞外快、出回扣,故意采购工业明胶以次充好。
专家解析:是食用明胶就不用担心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在微博上说了食用胶的相关知识:酸奶中增稠剂品种很多,改性淀粉,果胶,黄原胶,包括食用明胶。
明胶是一种蛋白质,20年前的酸奶里就有。
只要是食用级明胶,就不用担心。
同时,她还表示:果冻里的凝胶剂是海藻中提取的卡拉胶,和动物皮什么关系都没有。
多地要求果冻下架因为果冻破皮鞋三剑客老酸奶内幕原因导致果冻下架超市多地要求果冻下架因为果冻破皮鞋三剑客老酸奶内幕原因导致果冻下架超市果冻究竟有没有含工业明胶?这东西还能吃吗?”近日,有实名认证微博声称“老酸奶和果冻含有破皮鞋炼制的明胶”,在网上引发消费者对果冻产品的强烈质疑。
另一方面,目前这个消息对相关企业行业造成了多大影响?他们是否有进一步的说明和动作?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国内知名果冻生产商所在地之一———福建晋江进行调查。
网民聚焦网友“cfang_bubu”:今天跟五岁的小侄女视频,她很认真地告诉我她不能吃酸奶、果冻和冰激凌了……我问为啥,她说因为都是烂皮鞋做的……记者调查“皮鞋变果冻”没有根据“我在果冻行业待的时间不下10年,所谓果冻添加工业明胶的说法毫无根据。
”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品质管理部副总经理辛亚东接受记者采访说。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10日发表声明显示,果冻的主要原料为:水、食糖、增稠剂、魔芋粉、酸味剂、食用香精香料、色素等。
果冻中的增稠剂通常来源于卡拉胶、海藻酸钠等海藻提取物或者其他膳食纤维。
晋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监管股股长颜金杯告诉记者,卡拉胶一般是从海藻等植物中提取,而明胶来源于动物皮革,两者完全不一样。
按照国家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卡拉胶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对人体没有危害。
多年的监管过程中没有发现果冻企业使用明胶的情况。
“无论从技术还是成本角度考虑,果冻生产都不适合使用明胶。
”辛亚东说,果冻酸性较高,而明胶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不能满足果冻常温贮存的产品属性,也没法像卡拉胶一样带来爽滑的口感。
另外,胶的成本只占果冻成本的5%,在这方面花心思意义不大。
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品质管理部经理周胜兴为记者算了一笔帐:“明胶是比较便宜,目前一公斤明胶大概40元,一公斤卡拉胶80元-90元。
但问题是,要达到同样的稠度,明胶的使用量差不多是卡拉胶的两倍半,用明胶取代卡拉胶企业是根本不划算的。
舆论监督的案例分析从舆论监督分析“老酸奶”事件新闻简介:2012年4月9日上午11时,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发微博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尤其是孩子。
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经济观察报调查新闻部记者@朱朱文强也在微博上爆料:其实这才是今年3•15晚会的重头,可惜片子没播。
媒体人微博网名“落魄书生周筱赟”对此称:“不用这么神秘兮兮啦。
所谓老酸奶,就是更加浓稠,其实是大量添加工业明胶。
工业明胶,就是用垃圾里面回收的破烂皮革之类做出来的。
果冻更是如此。
这本该是常识。
”两条微博很快被转发十余万次。
很多网友将质疑的焦点指向这些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明胶,怀疑有黑心商户使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而工业明胶正是用破烂皮革等垃圾“熬”出来的。
分析:喝老酸奶=啃破皮鞋,经过微博的广泛转载。
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微博平台的舆论监督曝光出食品安全事故。
在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相继爆料,“尚品翡翠2011”表示,食用明胶是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比如冰激凌、酸奶、软糖、奶糖、火腿肠、酱油等都有。
食用和药用的明胶太少了,所以,很多是工业明胶来代替的。
有人说吃三碗“橡皮筋”米粉,等于吃一个塑料袋。
也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称:不少老酸奶和果冻是用工业明胶制造的,且称“打个比方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
”这一传言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而在此同时各个新闻媒体也相继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而有关部门也对事件报以高度重视的态度,事实真相最后在各个方面的帮助下逐渐浮出了水面。
以上的事例证明了:网络传播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
网络伴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深深渗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除电视、广播、报纸之外的第四媒体。
近年来,网络迅猛发展的势头甚至有逐步超过前三个传统的主流媒体的形式。
新兴社会化媒体例如微博、博客、博客,这种网络平台具有言论相对自由的益处,因此当一件事件被爆出后,每个人都可以公开对事件发表个人意见,分散的个人意见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后最终形成了公众意见,并积极发挥了它的影响力,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进行公开调查,让事实真相浮出水面。
一条微博引发“老酸奶”疑云网络疯传:老酸奶、果冻中被添加工业明胶有乳业公司回应:不能一句话打死一个行业上市后,就引发了全国奶制品企业的跟风。
除了最早的“青海老酸奶”以外,还出现东北老酸奶、内蒙古老酸奶、北京老酸奶等等品牌。
工业明胶比食品级的要便宜,因此不法商贩有可能使用工业级原料代替食品原料节约成本。
但用皮鞋做酸奶的传言是否靠谱?专家称理论上并不大可能。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告诉早报记者,“皮鞋都染过色,要通过再加工去掉其颜色和味道,不要说工艺上不容易,即使做到了,成本就上去了,不法商贩更不可能做赔本买卖。
”她表示,不法商贩更可能使用的手法还是用工业明胶混充食用明胶。
对于“老酸奶不能吃”一说,多个“老酸奶”生产厂家也作出了回应。
光明乳业表示,微博言论是个人行为,公司不予评论,但光明旗下的老酸奶生产符合国家所有技术标准,此前,光明也就老酸奶怎么凝固等工艺做过详细公开,“我们也相信消费者会有自己的判断力。
”蒙牛也表示,所有工艺均符合国家标准,“不能仅凭一句话将整个行业一棍子打死。
”而市场上出现较早、也较为知名的“青海老酸奶”生产厂家青海小西牛乳业公司则表示,目前该公司的产品不可能出现使用工业明胶的“老酸奶”。
一位王姓介绍,“我们的青海老酸奶不使用明胶,而是使用了果胶。
”网友呼吁相关部门关注关于微博上流传的“老酸奶和果冻都不能吃”,食品科普专家范志红昨天表示:“我个人并不赞成原博主的言论和做法。
就算你看到了使用违法材料添加的酸奶或者果冻,也不能说是全国的同类产品都有问题。
如果因为某一两个不法商人或者企业出问题,就否定整个行业,那容易造成群体恐慌,最后大家都只能饿死。
”昨天下午,赵普所发的微博已经被删除,他也没有在微博上再次提起此事。
网友呼吁相关部门能关注此事,给个明确的说法。
也有网友表示,涉及公众利益,希望赵普能主动解释所发微博背后实情。
◎解释食用明胶:是胶原的水解产物,无脂肪的高蛋白,是国家规定的合法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肉冻、罐头、糖果、香肠、粉丝、方便面、雪糕等食品行业。
关于食品添加剂的那些事儿————————————————————————————————作者:————————————————————————————————日期:关于食品添加剂的那些事儿色香味!色香味!色香味!老酸奶竟掺有用破皮鞋制成的明胶?一时间,关于老酸奶和果冻掺入工业明胶的消息在网上疯传。
人们纷纷惊恐不已,难道真的是“扔了双皮鞋,转眼就进了肚子”?生活中,我们喜好稠的酸奶,觉得那样的有营养,更好喝;我们喜好水煮肉片中嫩嫩的肉片,那样吃起来更带劲……那么,我们如何选择那些美味,又如何去面对这些添加剂呢?专家喊冤食品添加剂被“冤枉”了三聚氰胺、苏丹红和瘦肉精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目前市场上97%的加工食品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一顿早餐,一个面包,一杯牛奶,就可能有几十种添加剂被吃进肚子里。
但是吃了这么多年,没听说谁因为吃这顿充满添加剂的早餐而出问题。
然而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矛头又都直指食品添加剂。
一时间,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警惕升至顶点。
其实,这里面难免有些小误会。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其中香料、香精类的最多,达到1800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增味剂、防腐剂、香料等。
“几乎所有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说,“食品添加剂不但对身体没有坏处,反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物质。
”罗云波认为,“其实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不可谓没有花力气,从政府各个方面,从各项指标来看,应该都还是在提高,我觉得目前中国的基本消费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如果不要食品防腐剂,那常说的黄曲霉、赭曲霉,这些都是强致癌的物质,它们就会滋生。
”在罗云波看来,添加剂的名声是被一类非添加类的物质败坏的,“比如说三聚氰胺,它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苏丹红和瘦肉精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但是被不法商家添加进食品中牟取暴利,食品添加剂太冤枉了,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本身是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保证食品的安全,作用很重要。
影响明胶不能成为果冻的参考文献
最近一段时间,从“明胶微博”到喜之郎“卧底门”,由于公众的不了解,果冻行业无辜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近日召开果冻食品安全研讨会,再次为经历了“工业明胶”传闻风波的果冻行业正名:果冻因其口感、形状、健康成分等原因,在制作工艺中不使用明胶。
4月初添加工业明胶的传闻,让果冻、老酸奶成为公众质疑焦点。
尽管行业协会和一些主要企业先后发布澄清声明,但仍未完全消除公众疑间。
对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周宓介绍,果冻以其晶莹剔透的外观、柔嫩爽滑的口感博得消费者的喜爱,如果添加明胶,根本无法达到质量要求。
另外,明胶稳定性较差,在酸性条件下极不稳定,不可能生产出质量稳定的果冻产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营养评价室主任杨月
欣在报告中提到,果冻中的增稠剂主要是卡拉胶及魔芋粉。
卡拉胶是从天然麒麟菜等海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胶体,具有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基本特性。
魔芋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萄翦,而魔芋粉则是通过深加工提取的粉末产品,具有低蛋白质、低脂肪、高纤维等特性。
“中国是果冻出口大国,当产品出口时,需要做犹太认证和伊斯兰认证”,周宓表示,如果使用动物来源的明胶,会难以通过认证。
据中食协统计,截至2011年末,国内取得生产许可的专业果冻生产企业已经达到490家,中国果冻行业产量总计超过1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出口约超过1亿美元,继续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保持增长态势。
欧洲、南美、北美、日本等亚洲国家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2009年起,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冻生产国和销售国。
果冻老酸奶是否添加工业明胶引热议
微博爆料称,老酸奶和果冻很可能是破皮鞋制成。
微博中称,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
工业明胶,即皮革水解物。
众消费者一时愕然:破皮鞋进了肚子!关于老酸奶安全的问题成了热门话题。
老酸奶里添加明胶,是不是行业规则呢?对此某大型乳业产品相关负责人说到目前市场上的酸奶分为凝固型和搅拌型,老酸奶属于凝固型,二者在奶源、菌种、发酵时间和生产工艺方面都有不同。
不过所遵循的国家标准都一样。
老酸奶里面适当添加明胶等食品添加剂,是为了保持其口感和外观,是国家允许使用的。
皮革边脚料制作工业明胶加入老酸奶,这一消息引起质检局食品生产监管部门关注。
但专家认为,不太可能存在大品牌企业使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的情况。
食用明胶是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消费者不用担心。
食用明胶胶原蛋白煮后的产物,从动物鲜皮、骨料内提胶,经过蒸发、干燥而混合形成成品。
日常生活中的果冻、酸奶、冰淇淋、糖果类、火腿肠、酱牛肉等食品,都含有食用明胶。
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品质管理部一名工程师昨日表示,亲亲所有的果冻产品里都没有明胶这种添加剂,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亲亲果冻所用的增稠剂主要是卡拉胶,还有魔芋胶和黄原胶,这些胶体溶解后提供的是膳食纤维。
”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
志红昨日表示,明胶是一种蛋白质,20年前的酸奶里就有,只要是食用明胶,就不用担心,“可以说,弹性的食品基本上都含有食用明胶”。
不过,果冻里的凝胶剂是海藻中提取的卡拉胶,和动物皮什么关系都没有。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新三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