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七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1.01 KB
- 文档页数:1
4、风筝节次 第1课时 备课人 赵群友 授课时间总课时数教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
教 学 重、难 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创意地深入理解课文。
难点:第一部分重点句意理解。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预习反馈1、读准字音丫杈ch à 憔悴qi áocu ì 模样m ú 嫌恶xi án w ù 可鄙b ǐ 什物sh í 惊惶hu áng 瑟缩s â 惩罚ch ãng 虐杀n ûâ 宽恕sh ù 苦心孤诣y ì 堕du î 蜈蚣w úg ōng 伶仃l íngd īng 缠绕 ch án r ào 笑柄b ǐng 吐蕾l ãi 点缀zhu ì2、辨析字形嫌xi án 嫌恶 怒n ù 愤怒 堕du î堕落 诀ju ã 诀别赚zhu àn 赚钱 恕sh ù 宽恕 坠zhu ì下坠 决ju ã 决定 抉ju ã 抉择3、一字多音â 凶恶 w ù 嫌恶 sh í什物 m ï 劳模恶ě 恶心 sh ãn 什么 m ú 模样4、生词释义嫌恶:厌恶,讨厌。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见书脚注)二、课文导入(一)导入新课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你是否还记得父母带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风筝》。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风筝》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的讲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风筝》。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采用观察法和实践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形状、颜色和放飞技巧。
2. 阅读课文《风筝》:(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1)教师示范制作风筝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动手制作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风筝制作和放飞技巧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口语表达能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风筝设计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风筝设计教案5篇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教材和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准确的知识传授和指导,通过编写详细的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提高教学的应变能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风筝设计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风筝》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风筝》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风筝》的优美意境。
(2)介绍《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使学生对《风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以及学生对《风筝》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风筝》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风筝》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 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 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放过风筝,引入课题。
2.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总结: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后作业:模仿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作文。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风筝》课文教学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风筝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风筝的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风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的方式,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风筝象征意义,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分析风筝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阐述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五、情感体验(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读完课文《风筝》后的感受,谈谈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培养人文素养。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2. 强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情感体验等环节,使学生全面理解了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了生字词,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今后需要加强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4、风筝 节次 第3课时 备课人 赵群友 授课时间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掌握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了解主旨及意蕴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 学 重、难 点 重点:1、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2、学习作者的精神3、了解主旨难点: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的用意。
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 一、研读课文(三)研讨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也流露出作者的寂寞、抑郁、失望和苦痛)。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由景衬情)2、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明确:当时,北京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封建伦理道德、封建礼教束缚和毒害着人们,作者深知自己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所以才有这样巨大的悲哀,才有深恶现实之情,也才对故乡的春天,春天里的风筝无比向往和憧憬。
这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以景衬情,这也正是首尾写景写感受的用意所在。
二、主题探究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也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2、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篇一: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风筝教学设计教案7篇风筝教学设计教案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的对称美。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3、使幼儿体验到自己创作、自己动手的喜悦。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让幼儿了解风筝的基本特征,让幼儿认识各种颜色及图形。
活动准备1、教室里布置“风筝”,课前带幼儿参观欣赏过各种风筝,了解风筝的基本特征。
2、幼儿课前已经知道并练习过用不同的方法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3、为让幼儿观察比较之用,教师制作好的风筝面三只:一只采用的装饰材料颜色和马夹袋底色差不多,一只图案排列比较凌乱,分布不均匀,还有一只颜色深浅搭配清晰,图案分布均匀。
4、人手一只马夹袋,剪刀、胶水。
5、每组准备各种彩纸(皱纹纸、自帖纸、手工纸,泡沫纸),剪好的几何图形若干,几支铅笔。
活动过程一、带幼儿进教室,自由欣赏各种风筝1、教师朗诵散文《放风筝》,激起对放风筝向往。
2、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自由地与同伴交流,教师在旁随机指导。
师:“哇!这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喜欢哪个风筝?为什么喜欢它?”幼:我喜欢蝴蝶风筝,因为蝴蝶太美了。
幼:我喜欢金鱼风筝,我听见过年年有鱼。
师:你是因为它有吉祥的意思,而且它也很美吧!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1、出示一个图案对称的风筝。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2、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看看这只风筝左边的翅膀和右边的翅膀,你发现了什么?翅膀上的图案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说出图案的大小、颜色、形状、和位置都是一样)(对称美能给人以平衡稳重的感觉,只有充分感知风筝的对称美,幼儿的创作才有了根基)三、和幼儿讨论怎样装饰风筝面。
看着这些漂亮的风筝,你有什么想法呢?用什么做呢?出示制作好的风筝面,请幼儿比较怎样装饰可能更好看些。
1、你最喜欢哪只风筝,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2、怎样才能剪出两个一样的图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风筝阅读理解教案3。
一、课程介绍这堂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析《风筝》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理解一个主题、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分析和理解。
二、课程内容这堂课分为四个部分:引入、分析、训练和总结。
1.引入部分通过一个定格画,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气氛,然后通过一些问题引出《风筝》这篇课文的主题:父亲之爱。
在这个阶段,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工具,比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
2.分析部分在阅读整篇文章之前,先让学生通过题目和预览获取一些文本信息。
通过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主题、人物和情节的关系,并理解隐含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阶段,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工具,比如情感分析、主题识别、自然语言生成等技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人物。
3.训练部分在这个部分,可以请学生进行一些课内练习和课外阅读,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也可以通过技术进行教学辅助,比如流媒体推荐、阅读辅助等工具,让学生更自主地深入阅读、分析和理解。
4.总结部分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借助相关的工具进行自我评估和智能化反馈。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大大提升。
三、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技术的应用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更在于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和生存环境。
相比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此外,技术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精准的教学指导和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将会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实践,也相信这种教育方式会在很多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广泛的认可。
《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
2. 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鲁迅和弟弟放风筝的过程。
- 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 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
4.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放风筝的经历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分享不够积极,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感受亲情的温馨。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
2. 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1. 课文《风筝》的文本。
2. 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先生的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风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放风筝的意义和价值,回忆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风筝》,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如“风筝在天空中翱翔,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弟弟在我的后面,一路小跑,嘴里喊着‘哥哥,等等我!’”等。
3.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如文章表达了哪些亲情情感、作者对风筝的看法等。
三、写作指导(15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如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等。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放风筝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语,同时也应该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亲情的温馨。
风筝初中课文原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以及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2. 风筝的制作过程及文化意义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2. 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风筝,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外形特点和飞翔姿态。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和成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举例说明其用法。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设计、制作和调试等环节。
(2)介绍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风筝制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过程。
(2)学生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感受风筝飞翔的快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2)强调风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
7. 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加强记忆。
(2)以“我的风筝梦”为主题,写一篇练笔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环节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了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文化意义。
初中语文教案风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筝的基本知识,掌握风筝的制作技巧,能够独立制作一只简单的风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合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重点:1. 风筝的基本知识。
2. 风筝的制作技巧。
教学难点:1. 风筝的放飞技巧。
2. 风筝的制作细节。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筝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竹签,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外形特点。
2. 学生分享对风筝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解风筝的基本知识(10分钟)1. 教师讲解风筝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风筝的种类。
2. 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演示风筝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教师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讲解制作技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风筝。
四、学生独立制作风筝(15分钟)1. 学生分组,独立制作风筝。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放飞风筝(10分钟)1. 学生展示制作的风筝,讲解风筝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放飞风筝,体验风筝飞行的乐趣。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感受。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制作风筝,并尝试放飞。
2. 学生可以参加风筝比赛,提高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技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风筝的基本知识,掌握了风筝的制作技巧,并在实践中体验了风筝飞行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安全,引导学生正确制作和放飞风筝。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2024年《风筝》的优秀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2024年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二章“春天里”,详细内容为《风筝》一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过程,感受风筝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风筝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种类和制作过程;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风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我国风筝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风筝的制作过程和种类。
教学重点: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及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风筝制作材料、剪刀、胶水等。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胶水、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风筝,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风筝是怎么来的吗?它有哪些种类?”2. 学习风筝的历史与文化(1)教师简要介绍风筝的起源、历史发展及在我国的文化地位。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风筝文化。
3. 学习风筝的种类和制作过程(1)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风筝,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
(3)教师示范制作风筝,学生跟随操作。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动手制作风筝。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风筝,介绍设计理念。
(2)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风筝文化。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风筝》2. 主要内容:(1)风筝的历史与文化(2)风筝的种类与制作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以“我的风筝”为题,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制作风筝的过程和心得。
(2)了解我国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等,选择一种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风筝》教案设计篇一风筝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检查预习。
订正字词三、了解鲁迅及作品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
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教案(区教研整理材料)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基本结构。
学会制作和放飞风筝的基本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制作风筝。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风筝的历史与文化: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讲解风筝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2 风筝的种类与结构:介绍不同种类的风筝及其特点。
讲解风筝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风筝图片,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风筝与生活的关系。
3.2 讲解与示范:讲解风筝的历史与文化。
示范制作和放飞风筝的基本技巧。
3.3 实践与探究:学生分组进行风筝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尝试放飞风筝,总结经验。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制作风筝的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学生放飞风筝的效果评价:评价学生的风筝制作质量。
评价学生的放飞技巧和风筝稳定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风筝》教材,区教研整理材料。
5.2 教具:风筝样品、制作工具和材料、放飞设备。
5.3 参考资料:风筝制作与放飞的相关书籍、视频和网络资源。
第六章:教学计划6.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安排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其中包括4个课时的理论讲解,3个课时的实践操作,3个课时的放飞练习。
6.2 教学内容安排:理论讲解:风筝的历史与文化、风筝的种类与结构。
实践操作:风筝的制作、风筝的绑线与调试。
放飞练习:风筝的放飞技巧、风筝的稳定性与风向控制。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用于讲解风筝的历史与文化、风筝的种类与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风筝与生活的关系。
7.2 示范法:用于展示风筝的制作、绑线与调试过程。
4、风筝节次 第2课时 备课人 赵群友 授课时间总课时数教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掌握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了解主旨及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教 学 重、难 点重点:1、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2、学习作者的精神3、了解主旨 难点: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的用意。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试将课文第二部分分成三层,并概括层意。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第一层(3---4段):“我”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5---6段):“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第三层(7—11段):“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二、内容探究(一)研讨第二部分第一层(3---4)1、指名一同学朗读第3段(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其他同学划出描写小兄弟看风筝时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并作好表演的准备。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点拨: 弟弟 ---- 喜欢“我”-----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 。
(2)弟弟是个怎样的孩子,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的?明确:“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小兄弟凝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描写,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的动作。
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神态、动作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作者当时认为怎样才算有出息,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作者认为放风筝等游戏是浪费时间,有出息的人应该循规蹈矩、终日伏案读书…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影响和毒害的人,“我”不是封建压迫者,而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风筝教案设计(优秀6篇)风筝教学设计篇一曾丽霞作者单位:湖北监利县新兴中学创意说明: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
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大致会这样说: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
(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1、朗读体会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
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执教人:杨玲玲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我们的诊所来了一个病人……
一、说病症:
学生读课文1、2段,说说这位先生有什么异常之处。
“风筝”——惊异、悲哀
播放歌曲《三月三》,对比感悟。
二、探病因:
萦绕在先生心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结合时间、人物、事件概括)
——我粗暴的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的事情。
1、老师心里有一个疑惑:一件过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为什么还如此耿耿于怀?
(虐杀残酷,十分后悔,补过不得。
)
2、品味“虐杀残酷”:
(1)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体现在那些词句中,找到相关内容,勾画重点词加以体会,说明。
(2)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4)我们来朗读第3、4两段,把小兄弟的可怜,“我”的残忍读出。
3、理解“补过不得”:
(1)“我”想补过的心意诚吗,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请朗读课文第10——12段,感受着内心的无尽的、难以言说的悲哀。
三、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