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重点词语
- 格式:docx
- 大小:11.72 KB
- 文档页数:1
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背景、主旨、译文及必记词语写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奉命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形势如黑云压顶,敌强我弱,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
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主题把握《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
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梅岭三章》原文陈毅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文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
《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梅岭三章知识点总结》在革命斗争时期,战士们精忠报国,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至死不渝的气魄令人敬佩。
下面是整理的梅岭三章知识点归纳,一起来看看吧。
一、文题解读梅岭即大庾岭,这是诗人写作的地点;三章就是三首的意思。
梅岭三章是诗人被敌人围困时写下的三首绝命诗。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主要著作有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文中借指军士。
阎yán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jié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xīng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性命。
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二、主题概述《梅岭三章》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三、文章结构第一章:诗人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至死不渝。
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诗人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激励同志们坚持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四海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他乐观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四、问题讨论1.诗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围困,我受伤病重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间二十多天,考虑到不能脱险,写了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围困被解除了。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三首绝命诗表现出了诗人的从容镇定和大义凛然。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2*梅岭三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本诗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留下的除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身影,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陈毅元帅当年在梅岭写下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
四川乐至人。
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1972年于北京逝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背景资料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2.《梅岭三章》(1)作者简介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2)积累词语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
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也说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3)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②“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
“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
“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
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
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③“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④“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陈毅诗词《梅岭三章》赏析(转)陈毅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闻名中外的军队将帅,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成就斐然的马上诗家。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峥嵘岁月,抒发了革命大无畏英雄主义的战斗豪情;热情的歌颂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如火如荼斗争,表现了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昂扬斗志,显现出他彻底的无产阶级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和崇高气节。
毛泽东高度评价热情赞扬他的诗具有“大气磅礴”的特色。
(一)《梅岭三章》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应向国门悬。
死后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崖。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二)组诗《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六年冬,这组诗表现了陈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字字句句闪烁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的“正气歌”。
第一首是由一问一答构成:“断头今日意如何?”------第一句是设问;“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三句是回答。
一问一答,问得惊心动魄,答得豪情冲天。
根据作者前面的小序,诗人当时的处境是处于生死关头,“断头今日意如何?”就是在“虑不得脱”的极为凶险的情况下产生的。
一个人面临“断头”,所悬念的当然是认为人生最紧要的事情。
作为身经百战的革命家陈毅此时“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诗人在这里毫无遗憾的做了回答。
诗人回顾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创立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面对死的处境,毫无惧色,没有丝毫的悲观和失望,在极为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视死如归,坚信革命必然胜利。
当然诗人不是没有一点遗憾,他的遗憾是理想没有完成,事业未竞,死不能泯目,这一句为后面的诗表达的内容作了铺陈。
《梅岭三章》课文知识点梳理2.《梅岭三章》(1)作者简介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2)积累词语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
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也说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3)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②“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
“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
“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
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
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③“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④“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梅岭三章》知识清单一、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2、创作背景二、重点字词1、字音字形旌旗(jīng qí)阎罗(yán luó)捷报(jié bào)血雨腥风(xuèyǔ xīng fēng)2、重点字词解释(1) 断头今日意如何:今天要断头了,想起来是怎样的呢。
意,想。
(2) 创业艰难百战多:创建革命事业时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
(3) 此去泉台招旧部:这次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的部队。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
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4) 旌旗十万斩阎罗:率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旌旗,旗帜的通称。
这里借指军士。
阎罗,佛教称管地狱的神,这里指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5) 南国烽烟正十年: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
南国,指我国南方。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者战争。
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6) 此头须向国门悬:即使牺牲了,我的头也要挂在城门上。
国门,城门。
(7) 后死诸君多努力:那些还活着的同志们要多多努力。
诸君,各位同志。
(8) 捷报飞来当纸钱:当你们的捷报飞来的时候就当作纸钱来祭奠我吧。
捷报,胜利的消息。
纸钱,一种迷信品,烧给死人或者鬼神的钱形纸片。
(9) 血雨腥风应有涯:血雨腥风的日子应该有尽头。
血雨腥风,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者环境。
涯,边际,尽头。
(10) 取义成仁今日事:今天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生命。
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
3、古今异义(1) 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古义为战争,今义为烽火台上报警的烟火。
(2) 此去泉台招旧部:“泉台”,古义为阴间,今义为泉水台地之类的景观。
4、词类活用“血雨腥风应有涯”中的“血”“腥”,名词用作形容词,形容充满血腥的样子。
三、诗歌翻译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初二语文《梅岭三章》课件 课文《梅岭三章》 ——陈毅1936 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 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本课选自《陈毅诗词选集》。
1936 年先后,陈毅元帅在油山、梅山一带领导开展游击战 争期间,伤病缠身, 又遭到敌人重兵围攻,历尽艰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在生死关头忠贞 不渝,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这时写下的《梅岭三章》就是最真正的记录。
作者在诗中直抒 胸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比喻、借代、用典故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使诗的语言凝炼 而又不见斧凿雕削的痕迹。
关于作者陈毅元帅: 1901 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
1922 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3 年参加 中国共产党。
1928 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份队伍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主席会师。
红军 长征时,因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7 年被任命新四军一 支队司令。
1941 年“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三野战 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建国后曾经任上海市长、外交部长等要职。
“文革”中,受“四人 帮”迫害。
1972 年1月4日因病逝世。
陈毅元帅酷爱文学, 一辈子创作了大量的思想性、艺术性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 集》,被尊为“元帅诗人”。
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词汇注解表注解1934 年 10 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 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 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 年春, 陈毅同志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壤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 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才离开哪里。
这三首诗就写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最艰难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