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心雕龙》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文心雕龙文学批评之宝典文心雕龙,即《文心雕龙·论文》,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关于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典范,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的批评理论进行简述,并分析其对于古代文学的影响。
一、《文心雕龙》的批评理论概述《文心雕龙》一书共分为十一篇,每篇都涉及不同的文学范畴和批评方法。
刘勰在书中详细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要领和修养,以及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技巧。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批评理论:1.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刘勰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
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表达内容的同时,应该注重形式的塑造,将思想和情感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使读者既能领悟作品的内涵,又能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2. 真实与虚构的结合刘勰主张文学作品既要忠实地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情感,又要适度地进行虚构和艺术加工。
他认为,只有在真实和虚构相结合的基础上,作品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3. 修辞与意境的统一刘勰强调修辞手法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他提倡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以丰富作品的语言魅力。
同时,他强调修辞手法与作品的整体意境应该协调统一,达到情景交融、意象丰富的效果。
二、《文心雕龙》对古代文学的影响《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分析:1. 拓宽文学审美视野《文心雕龙》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和评价的理论观点,拓宽了古代文人的文学审美视野。
他的理论将文学创作提升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使文学创作更加注重审美效果,注重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运用。
2. 形成独特的批评风格《文心雕龙》的批评理论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效地促进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后来的文学批评家在创作批评理论时,常常受到《文心雕龙》的启发,形成了独特的批评风格和方法。
3. 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对于古代文人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知识点总结《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批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一创作原则。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师法,以经典为体制,参考纬书的文采,借鉴《离骚》的变化。
这一观点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标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文学风格方面,《文心雕龙》有着深入的探讨。
刘勰将风格分为多种类型,如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
他指出,不同的风格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作家应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风格。
而且,他强调风格的形成与作家的个性、气质以及时代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刘勰主张二者应当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他认为内容是作品的根本,形式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
如果只注重形式的华丽而忽视内容的充实,作品就会显得空洞无物;反之,如果只强调内容而忽略形式的优美,作品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这种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评价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文学批评的标准上,刘勰提出了“六观”法。
即一观位体,看作品的体裁与风格是否匹配;二观置辞,观察作品的文辞运用;三观通变,考察作品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常规与新奇方面的处理;五观事义,审视作品所引用的事例和典故是否恰当;六观宫商,留意作品的音韵和谐与否。
这一全面而系统的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角度评价文学作品的框架。
再者,刘勰重视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能够真实地反映作者的情感,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的表达应当自然而真挚,不能虚假做作。
同时,情感的抒发也要适度,不能过于放纵或压抑。
关于文学的发展,《文心雕龙》有着清晰的脉络梳理。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知识点总结《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作者刘勰对文学创作和批评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探讨。
其中蕴含的文学批评知识丰富而深刻,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学批评的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一系列文学批评的标准。
首先是“情采”说,他强调文学作品应当情与采兼备,情感真挚且文采斐然。
情是作品的内在灵魂,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只有两者相得益彰,作品才能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其次是“风骨”论。
风骨指的是作品中刚健有力的精神气质和文风。
具有风骨的作品能够给人以振奋和鼓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另外,“通变”观念也是重要的批评标准之一。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需要继承前人的传统,同时又要不断创新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读者的审美趣味。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在批评方法上,《文心雕龙》提供了多种思路。
一是“六观”法,即从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六个方面来观察和评价作品。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考量,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作品的优劣。
二是比较法。
刘勰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对比,以突出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这种对比能够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文学发展的脉络和变化。
三是知人论世。
他主张在评价作品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三、对不同文体的批评《文心雕龙》对各种文体都进行了细致的批评。
比如在诗歌方面,强调诗歌应当具有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抒发真情实感。
对于散文,注重其条理清晰、语言简练、论证有力。
在辞赋领域,要求辞藻华丽的同时,也要有充实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
对于传记文学,强调真实准确地记录人物的事迹和精神风貌。
四、文学批评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刘勰认为文学批评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大背景。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当时的政治环境、学术思潮、道德观念等都会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因此,在进行文学批评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对作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楚辞》是《文心雕龙》重点论述的对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楚辞》的篇目有《宗经》《辨骚》《明诗》《诠赋》等23篇之多,而《楚辞》诸篇,《离骚》居首。
《离骚》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
汉代是受到《离骚》深刻影响的第一个朝代,作为评论屈原和《离骚》的先驱,汉代文人观点不一。
汉代文人对《楚辞》的评论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离骚》对经书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其二,屈原其人。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中立足于儒家思想,对刘安、王逸、班固、扬雄的屈、《骚》评论进行总结,在总结汉代文人对《离骚》的评论时,刘勰继承了部分学者的观点,同时立足于齐梁文坛,对汉代文人的《离骚》批评作了进一步完善。
一、《文心雕龙·辨骚》对汉代文人《离骚》批评的继承与完善在刘勰之前,刘安、王逸、班固、扬雄四位汉代文人对《离骚》进行评论,这四位文人主要从对经书的承袭与新变方面来评价《离骚》,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立足于儒家思想,对上述汉代文人的观点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1.《辨骚》对汉代文人评《离骚》与经书之继承关系的继承与完善汉代文人在评论《离骚》时,都提到了《离骚》对经书的继承。
刘安在评《离骚》时,强调《离骚》对《风》《雅》艺术特色的继承。
需要指出的是,刘安对《离骚》的评论不仅被司马迁《史记》所引用,还载于班固的《离骚序》中。
可见其《离骚》观对汉代文人影响之深。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离骚》有“恻隐古诗之义”,可见,班固也认识到了《离骚》对于诗经的继承与学习,然而,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篇中并未转引班固的这一观点。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班固本身对《离骚》的态度比较复杂,另一方面,《辨骚》篇所转引刘安、王逸等汉代文人对《离骚》的评论大都出自《楚辞章句》,可见刘勰在《辨骚》篇中梳理汉代文人的《离骚》观时受《楚辞章句》影响很大。
而班固在《离骚序》中认为《离骚》不合经传,班固《离骚序》对《离骚》的批评与王逸可谓针锋相对,在讨论《离骚》与经书的继承问题时,刘勰又接受了王逸的观点,因此刘勰在《辨骚》篇中主要针对班固在《离骚序》中对《离骚》的评论进行批评,并未转引其在《汉书·艺文志》中对《离骚》的评论。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知识点总结《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作者刘勰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对文学创作和批评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这部著作中的文学批评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学批评的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一系列文学批评的标准。
首先是“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强调文学要符合自然之道和社会教化的需要。
这意味着文学作品不仅要有艺术价值,还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功能。
其次是“风清骨峻”。
“风”指作品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骨”则指作品的文辞刚健有力。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既有动人的情感力量,又有坚实的文辞基础。
再者是“情采”并重。
“情”指作者的真情实感,“采”指作品的文采修饰。
刘勰认为,只有情与采相得益彰,才能成就佳作。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1、六观法刘勰提出的“六观”法是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
包括“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位体”是考察作品的体裁和风格是否匹配;“置辞”关注文辞的运用是否恰当;“通变”看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无创新;“奇正”衡量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平正与奇特;“事义”审视作品所选用的事例和典故是否贴切;“宫商”则侧重作品的音律和谐与否。
2、以意逆志强调批评者要通过作品的文字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而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寄托。
3、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价其作品。
一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会对其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对不同文体的批评《文心雕龙》对各种文体都进行了细致的批评。
比如对于诗歌,刘勰认为诗要“持人情性”,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对于散文,强调其要“辞达而已”,文辞应当准确清晰地表达意思。
对于辞赋,注重其铺陈夸张的手法运用是否得当。
四、文学批评中的创作论刘勰在论述文学批评的同时,也涉及了创作论的内容。
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篇是对“骚”进行批评的一篇专著,除充分肯定屈原的价值和地位外,还阐释了自己对文学审美本质和创作规律发展的看法,提出“四同”、“四异”说,归正以往文人对楚辞有失公允的偏见,明确“骚体”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文之枢纽、“四同”、“四异”一、《文心雕龙·辨骚》篇概述及其“文之枢纽”的地位《文心雕龙·辨骚》是对屈原的《离骚》及其所代表的楚辞作品进行批评的一篇专著,文中作者认为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是做出辨析评判的标准,提出著名的“四同”、“四异”说,影响深远,我们后世学者需要思考的就是刘勰对于《离骚》到底是持一种怎样的态度,通过《辨骚》这一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文艺创作见解。
《文心雕龙》是南朝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理论体系的专著。
全书共10卷,50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采道家,又结合当时的齐梁文学创作实践,阐述了语言文学发展的审美本质和创作规律。
《原道》、《徵圣》、《宗经》、《正纬》、《辨骚》这五篇是刘勰创作的核心,刘勰在《序志》篇中指出“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作者试图通过这五篇的阐述来确定文学创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前三篇我们可以明确看出作者传达的信息,写诗作文应该合乎天地万物亘古不变的道义,应该向古代的先贤圣人学习,还应该尊崇儒家的经典著作,但对于后两篇是否应该被列入“文学总体论”之列,历来是争论不休,特别是《辨骚》篇,“骚”是一种文体,是战国时期楚辞的代表形式,因此这篇应该与后面的《明诗》篇一并归为“文体论”一类,刘勰却将其作为总领全书的篇章有何意义,学者们众说纷纭。
梁绳袆先生的《文学批评家刘彦和评传》中,把《文心雕龙》前四篇归为“文学本源论”,而将《辨骚》以下的二十一篇归为“文章流别论”,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中也是这样区分的。
文心雕龙文学批评解析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刘勰所写的一部文学评论著作,被称为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这部著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解析,包括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文学的分类和评价以及对于修辞手法和文体的探讨。
第一部分:文学创作要求《文心雕龙》一书首先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要求,强调了文学作品应具备的几个方面。
首先,作者指出文学作品应具备真实感,要以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使其能够感同身受。
其次,文学作品应具有美感,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审美价值。
此外,文学作品还应具备新意,即作者要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思维。
最后,作者还强调了作品应具有言之有物的特点,即在作品中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和深度的思考,而不是空洞的文字。
第二部分: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在对文学创作要求进行阐述之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进行了分类和评价。
他通过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将文学分为“正义”、“前言”、“纪实”、“讽谏”、“叙事”、“志怪”等不同的类型。
对于每一种类型的文学,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和解析。
他认为正义之辞应言事理,正直言辞应得人心。
而前言则强调文学作品的开头应具有吸引人的特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此外,作者还详细讨论了叙事文学的要求,认为叙事文学应具有情节的连贯性和代入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第三部分:修辞手法和文体探讨在《文心雕龙》的最后部分,刘勰对于修辞手法和文体也进行了一番探讨。
他提出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夸饰、比喻、拟声等,并详细解析了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要点和效果。
此外,刘勰还对文体进行了辨析,包括骈文、对偶、白话等。
他认为文体的选择应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表达的需要来确定,不能机械地套用一种文体。
综上所述,刘勰的《文心雕龙》对于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文学创作要求、文学的分类和评价以及修辞手法和文体的探讨,丰富了我们对于文学批评的认识,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文心雕龙》中汲取智慧,进一步推动文学的繁荣发展。
刘勰《文心雕龙》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文心雕龙》是由刘勰编撰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书中收录了精选古代十九首诗作,其中以《关雎》、《桃夭》、《塞下曲》、《渭城曲》、《问刘十九》等节奏强且蕴涵动人情怀的诗作受到了读者的一致赞扬。
究其根本,《文心雕龙》是刘勰将古代文学赏析和历史考究完美
结合,只有读者能够从历史角度深入研究古诗,通过比较研究时间序列,分析古诗的历史背景,才能完全理解诗意的精髓。
以《关雎》为例,刘勰指出,这首诗是战国时期楚国作家屈原所作,这首诗从古到今,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之久。
在历史上,《关雎》
有着深远影响。
它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乡人民勤劳灵魂的敬佩之情,被誉为中国南北民族“友谊之歌”。
此外,诗中描绘的江河湖泊的流
淌与汪洋的壮美,十分的生动,令人惊叹。
《关雎》的开篇就以“关
关雎鸠,在河之洲”作为开篇,与河水融合共生的“关雎”,在民族
符号中被赋予着特殊的意义。
此外,《塞下曲》也是其中一首传世佳作。
刘勰认为,这首诗描
绘出作者看到壮阔河景,心中充满了感慨。
这里尤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句可谓妙绝无比,作者感叹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也以此表达了对生活无助的焦虑和不甘。
《桃夭》、《渭城曲》等也是十九首诗作中颇受欢迎的一首。
其中,《桃夭》描述了汝州一夜春风中,红桃花和白玉斗的芳香满室,焕发出对自由和爱情的气势;《渭城曲》则是以渭城晚景为背景,细致勾
勒了城郊晚霞的传统文化特色。
总之,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才华无可挑剔,这里的十九首古诗,无论是文笔俊秀,还是抒情芬芳,都是刘勰最出色的文学作品,堪称古代文化经典之作。
古文阅读与鉴赏赏析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文心雕龙,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其内容涉及到对古文的阅读与鉴赏,以及对古文作品的赏析和文学批评的方法。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进行赏析,旨在揭示其批评方法对于古文鉴赏的意义。
文心雕龙一书以300篇文心体论述了古代文学创作的要领和批评的原则。
其中,对于古文阅读与鉴赏这一话题,刘勰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首先,他强调“明心见性”,指出要理解一个古代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必须了解其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其次,刘勰还提出了“审其体裁,达其造诣”的观点。
他认为古代文学作品的体裁不同,其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在鉴赏古文时,要根据其体裁的特点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刘勰还强调了对作者的造诣的评价。
他认为,一个作家的修养和才情是与其作品质量密切相关的,因此,在鉴赏作品时也要考虑作者的才华和造诣。
另外,文心雕龙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如比兴和法度等。
比兴是通过将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或象征,从而增强言辞的艺术感染力。
法度则是指在创作中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和审美价值。
这些批评方法不仅适用于对古文的鉴赏,也对现代文学批评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结来说,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于古文阅读与鉴赏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增强我们对古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同时,刘勰提出的一系列批评方法,如比兴和法度,也为我们进行古文赏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古文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通过对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学批评学的博大精深,为我们深入理解和鉴赏古文作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文心雕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文学创作的奥秘和文学批评的底蕴。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评析原文与解析《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的原文进行评析和解析,旨在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文心雕龙》可谓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其分为上下两卷,共十篇。
这部著作以翔实的案例和思辨的方法,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要素、技巧和原则,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文心雕龙》的原文内容。
该书的第一篇以“彼资之来”为题,主要阐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包括才情、情感、心性以及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源流”则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起源和发展,并提出了“文脉”的概念,强调了传统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接下来的几篇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主题、修辞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我们来解析《文心雕龙》的思想内涵。
刘勰在书中强调了作家的创作修养和素养,认为作家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才华横溢的文学修养,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
他还提出了许多文学创作的原则和规范,如“朴斋”、“波罗蜜”、“质欲齐备”等,都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刘勰还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如“写见解”、“述写”、“构思”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对于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对《文心雕龙》的文学价值进行评价。
这部著作具有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学观念使其成为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创作灵魂的钥匙”。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古代文学的解读和评价,更在于对于文学创作的启迪和引领。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部著作,其原文内容丰富多样,思想内涵深刻独特,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其原文的评析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序志》一文中谈到其论文方法时说:“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
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1〕其中特别强调其论文之法就是折衷。
所谓“折衷”,就是分析诸家之说,比较得失,取长弃短,使之适中,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用朱熹的话说就是:“事理有不同者,执其两端而折其中,若《史记》所谓‘六艺折中于夫子’是也。
”〔2〕周勋初先生的解释更为清楚:“刘勰曾介绍过自己的论文要旨:‘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所谓折衷,就是分析同一事物矛盾着的两端,较其得失,然后取其所长,弃其所短,融合为一种较全面平稳的理论。
”〔3〕仔细考察,《文心雕龙》在评论屈、宋辞赋时,从多个角度切入,采取的主要批评方法就是“折衷”之法。
一、从经学角度辨析屈、宋辞赋时折衷诸家屈、宋辞赋与儒家经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屈、宋辞赋批评的要点,围绕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以淮南王刘安、王逸、汉宣帝等人为代【古代文学】[摘要]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屈、宋辞赋批评,可以看出其主要方法是折衷。
从经学角度辨析屈、宋辞赋时折衷诸家之说。
从赋学角度考察屈、宋辞赋时,从辞赋体制和功用的角度阐释屈、宋作品,从辞赋源流的角度论证屈、宋的贡献,揭示屈、宋辞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在论述屈、宋与赋体创作规范问题时均折衷诸家之说。
在揭示屈、宋辞赋表现方法、艺术风格和特色时,分别在阐释屈、宋辞赋夸饰之法,赋比兴手法,风格和特色时折衷诸家之说。
因而其批评研究超越了前人,远比两汉、三国、两晋以来诸家的屈、宋辞赋批评研究深刻、周密,也启发了后人,开启了屈、宋辞赋批评的新视野。
[关键词]《文心雕龙》;屈宋;辞赋;批评;折衷[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2&ZD259)[作者简介]于信,东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助理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洪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心雕龙》:为了批评的批评车其磊世间凡大学说,研究者必风响影从、云起霞蔚,所以自先秦以来有诸子十家,之后百代千世也都络绎不绝地有阐论、探究这十家学说的人出现。
博大的学说如此,精深的著作也是这样,故而《红楼梦》出,也便渐渐产生了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科——红学。
《管锥编》出,随之也就产生了研究《管锥编》及钱钟书其它著述的“钱学”。
20世纪初,自刘师培、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起,之后潜心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也辐辏云集般地大量涌现,他们或编辑学刊,或发表论文,或者创立学社,或集会研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门以《文心雕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龙学”。
时至今日,“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中国乃至世界性的“显学”,全球各地有许多著名的学者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这本伟大的著作。
《文心雕龙》何以能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又何以能使这么多的专家、学者终其一生地去研究、阐述?它里面到底讲了什么?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它的影响何以经久不衰?它的魅力何以与世长存?下面我将就该书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希望能帮助读者快速而有效地认识和了解这本书。
一、作者刘勰刘勰(约465—约521),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少年孤贫,笃志好学,不能婚娶。
依当时名僧僧佑,与之居处十余年,博通佛典,学兼儒释,并一度参与整理佛经的工作。
据《梁书》记载,当时“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
刘勰在梁朝做过几次小官,先任临川王记室,后外放作太末令,颇有政绩,后又任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故世称“刘舍人”。
当时太子萧统喜好文学,故深受其爱戴。
晚年弃官为僧,法名慧地,不久去世。
《文心雕龙》是刘勰三十几岁时的作品,创作于齐末,大约经过了五六年时间才写作完成。
书成之后,献给那时的大文豪沈约取定,“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梁书·刘勰传》)。
二、《文心雕龙》产生之时代条件从魏晋到宋齐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也不断出现。
《文心雕龙·辨骚》中称赞屈原
《文心雕龙·辨骚》中称赞屈原“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浊的环境,能够消遥于尘俗以外,其清白是染也染不黑的,简直可以和太阳、月亮比光明了。
)最后,屈原敢于向上进谏。
他多次向楚王直言国家富强发展之良策,然而却始终得不到楚王的理解,且常遭谗言报复,但始终矢志不渝。
如他自己所说:“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君王不体察我火热的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脾气。
我深知直言会招来祸殃,想忍耐不说却无法控制。
)
郝贵生:向屈原学习什么?
屈原的爱国主义、独善其身、敢于进谏精神,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也是当代中国人特别应该汲取的精华内容。
学习屈原精神,现[全文]。
作者: 尚永亮
作者机构: 陕西师大中文系学生
出版物刊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9页
主题词: 中古时代;班固;屈原作品;屈赋;刘安;文心雕龙;刘勰;浪漫主义特色;辞赋;陕西
摘要: <正> 刘勰是我国中古时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屈原,并有论屈赋的专章。
为了加深对屈原和刘勰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理解《楚辞》和《文心雕龙》这两部宏篇巨制,我们有必要就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作一认真地探讨。
一、刘勰对屈原是褒还是贬? 刘勰在《知音》篇中说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
《文心雕龙》批评论《文心雕龙》的批评论《文心雕龙》的批评论比较全面,能够自成体系,且观点比较新锐、精当,有一定的超前性。
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论文学批评的意义、态度、方法、标准,论文学批评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论批评的意义在刘勰看来,文学批评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要进行文学批评必然先要阅读鉴赏,而阅读鉴赏会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这层意义就批评者自身而言。
所以他把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书籍陈之为“国华”(国之珍宝),如同被誉为“国香”的兰花一样,受到人们喜爱。
他说:“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知音》,下同)兰花需要人们佩戴,才能更加散发它的芬芳;文学作品需要人们阅读鉴赏,才能呈现它的美妙。
这就好比“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那感觉就好像登台游春之人心旷神怡,又好似旅客听着美妙音乐、吃着可口饭菜而舍不得离开一般,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吸引力。
一个人若不“垂意”于此,不开展文学鉴赏与批评,那他与这种快感也就无缘。
换言之,阅读鉴赏给接受者带来审美享受,是文学批评意义的第一层面。
再就作品而言,它需要批评家来分析、揭示、判断、评价,才能够发挥其社会效用,此所谓“翫绎方美”。
“翫绎”,就是悉心体会,就是分析评判的过程。
没有读者的“翫绎”,再好的书籍也不过是纸张一堆。
故刘勰又说“良书盈箧,妙鉴乃订”,一个作家,著作等身,写了满箱子的书,可这些书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呢?还得靠批评家的“妙鉴”才能确定。
如此说来,文学批评的意义重大,它是衡量作品质量优劣的天平,是读者阅读书籍的选择依据。
2、论批评的态度在文学批评领域,历来存在着需要努力纠正、不断克服的不良倾向,这就是批评家的主观片面性和不公正态度。
王充、曹丕、葛洪等人都有过相关论断,刘勰也不例外。
在《知音》篇中,他用了三个词来披露批评领域的陋习弊端:“贱同思古”、“信伪迷真”、“崇己抑人”。
他说: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对于文心雕龙的批评文章1. 引言文心雕龙是唐代文艺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艺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巅峰之作。
然而,尽管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进行批评,探讨其优点和缺点,并对其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进行评价。
2. 文心雕龙的优点2.1. 系统性的批评框架文心雕龙以其独特的系统性批评框架而闻名。
刘勰将文学创作分为“章”,并根据不同的章进行批评,这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他明确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要素,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整理。
这种系统性的批评框架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丰富的批评观点文心雕龙中包含了多种批评观点,涉及文学的理论、技巧和审美价值等方面。
刘勰对于诗、赋、文、记等文学体裁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展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
他的观点既有独到之处,也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梳理和总结,文心雕龙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3. 文学批评的启蒙作用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成就,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观点。
文心雕龙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范例和模板,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学批评家。
它不仅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3. 文心雕龙的缺点3.1. 主观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文心雕龙在评价文学作品时,经常采用主观的标准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性。
刘勰对于“章法”、“骨节”等概念的解释多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这种主观性的评价标准可能导致对于文学作品的误解或偏见,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2. 部分观点不够深入尽管文心雕龙的批评观点丰富多样,但有些观点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在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刘勰的论述可能不够深入或不够细致。
有时候他只是提出了一个想法,而没有给出足够的论证或实例来支持。
这种不够深入的观点可能给读者留下模糊或不具体的印象。
历史上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参考历史上关于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参考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怀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浅论《文心雕龙》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作者:谢寅睿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期摘要:《文心雕龙》有近二十篇都谈到了屈原及其作品,并且《辨骚》篇专节讨论。
《文心雕龙》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精准的历史评价,全面分析了屈原作品的特点,如浪漫主义、比兴手法、写景特色、语言特点等;同时也指出了屈原及其作品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
这些批评传达出刘勰本人进步的文学史观,对六朝的文学创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屈原作品;历史评价;特征;影响作者简介:谢寅睿(198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
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02魏晋六朝时期,屈原及《楚辞》得到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一代文论大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屈原及其作品评价甚高,许多篇目都涉及对其评价问题。
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自彦和论文,别骚于赋,盖以尊屈子,使《离骚》上继《诗经》,非谓骚赋有二。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说:“以其影响甚大,故彦和于《诠赋篇》外别论之。
”刘勰通过对屈原作品进行分析,提出了“变乎骚”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原则。
这些批评传达了刘勰进步的文学史观,对六朝的文学创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一、《文心雕龙》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历史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屈原及其作品。
五十篇作品中涉及楚辞的有十几篇,《辨骚》一篇专门讨论屈原及其作品。
《辨骚》开篇即云:“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人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刘勰认为,《离骚》上承风雅,下启汉赋,是千古“奇文”。
接下来刘勰列举并辨析了汉淮南王刘安、班固、王逸、扬雄等人对屈原的评价,揆情度理,明确地肯定了屈原的价值。
在《辨骚》篇仲裁众说后,刘勰以作品本身为证,辨析了“骚”与“经”的异同。
他认为,屈原作品具有“典诰之体”、“规讽之旨”、“比兴之义”、“忠怨之词”,而这四个方面同于风雅。
但是屈原作品也有“异乎经典”的“四事”,即:“诡异之辞”、“谲怪之谈”、“狷狭之志”及“荒淫之意”。
刘勰论文主张“征圣、宗经”,这里也依经立义,他赞誉同于风雅之四事非常明显,但他是否贬斥“异乎经典”之四事有待商榷。
《时序》篇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通变》篇:“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体无方”,“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由此可见,刘勰绝不是要求文学墨守成规、绝对模仿经典,图解儒家圣人之言。
他认为“楚之骚文,矩式周人”,认为屈原作品是“矩式周人”,兼有“通变”之作,通者是其“同于风雅”的一面,而变者就是其“异乎经典”的一面。
《序志》篇讲:“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把“变乎骚”看作为文的关键之一,这本身就表明了刘勰对屈原骚体的肯定。
《辨骚》篇辨析了屈原骚体与经典的异同,但刘勰的辨析并不是调和众说,他的辨析更多的是从通变观出发,辨析屈原作品的继承与创新。
刘勰在辨析屈原骚体与经典异同之后,又概括说:“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
”同者即“取熔经意”的通,异者就是“自铸伟辞”的变。
思想骨鲠“取熔经意”,文辞肌肤“自铸伟辞”。
但仔细品读“虽”、“亦”语气,则可以看出刘勰看重的是变化创新的“自铸伟辞”。
在魏晋六朝文论史上,刘勰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屈原及其作品的价值,从理论上明确肯定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刘勰的论述有力地澄清了扬雄、班固以至颜之推等人对屈原的偏见。
“变乎骚”的观念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切实的指导意义,对纠正文坛上的形式主义文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文心雕龙》对屈原作品特征的总结《文心雕龙》对屈原作品的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
其相关论述不仅精辟地阐释了屈原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更包含了进步的文学史观。
(一)揭示屈原作品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辨骚》篇中“异乎经典”的四事“诡异之辞”、“谲怪之谈”、“狷狭之志”、“荒淫之意”,正是刘勰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对屈原作品浪漫主义特色的揭示。
“异乎经典”的四事包含了屈原作品中瑰丽的神话传说,奇特诡异的景物,异域风俗,优美象征,奔放丰富的幻想。
这些特点用“诡异”、“谲怪”、“夸诞”等词形容,再恰当不过。
屈原也正是通过这些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他热爱国家、忧心人民的崇高情怀,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和以身殉国的高尚人格,抒发了他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怨愤。
(二)揭示《离骚》的写景特点《楚辞》抒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而其写景则“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情真景惬,故能“山川无极,情理实劳。
金相玉式,艳溢锱毫。
”(见《辨骚》篇)《物色》篇有言:“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
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
”就是说《离骚》写景和《诗经》一样“并据要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即使“后进锐笔”,也难以争锋。
(三)指出屈原作品的语言特点刘勰认为,屈原作品的语言特点是“重沓舒状”,多用“嵯峨”、“葳蕤”一类的复词及虚词“兮”。
《章句》篇曰:“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
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
”刘勰认为诗中虚字的作用有两点:一是“语助余声”;二是“弥缝文体”。
“语助余声”是针对诗歌音乐性方面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可以补足音节,使诗歌韵律完整、余味隽永;“弥缝文体”是针对虚字在诗歌结构方面的作用而言的,可以使诗歌文辞严密,圆融和谐。
结合屈原作品的实际情况来看,刘勰的评论是十分准确的。
但他似乎忽略了虚字对诗歌内容和情调方面的独特作用。
就《楚辞》而言,虚字的引入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四言形式,促进了句式的变化,增强了表达的形象性;另一方面,“兮”字的运用更巧妙地传达了屈原不同的情绪和语气,从而使《楚辞》的语言增加了婉转轻灵的特点,更具有楚地的地方色彩。
另外,刘勰指出了《楚辞》“触类而长”的比兴手法。
《辨骚》篇:“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
”《物色》篇:“及《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
”(四)对屈原单篇作品的批评“《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
”从内容上看,《九章》各篇,或咏物以述志,如《橘颂》;或感事而伤情,如《哀郢》。
主要都是叙写身世、遭际及相关情绪,这一点与《离骚》非常相似。
因此刘勰用“哀志”概括二者的内容特点,用“朗丽”概括其艺术上的成就。
“《九歌》,绮靡以伤情。
”“绮靡”是就其形式特点而言的。
《九歌》中大量运用华美而惊艳的文辞,无论是景物渲染,还是人物内心的刻画,都做到了细腻深婉,缠绵富丽。
《九歌》中许多内容表达了对神灵的虔敬,但神伟岸缥缈,难以与其交接,而屈原被贬,心境亦凄苦。
《湘夫人》、《少司命》中描写的爱悦之情也是激楚婉转,缠绵哀怨。
“《天问》,瑰诡而惠巧。
”《天问》列举了历史和自然的一系列现象,对天发问,提出172个问题,包括天地山川、神话故事、天命人事、历史传说、现实生活等内容,在论及天命及历史事实的同时,又处处流露出屈原对现实政治的态度,因此又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刘勰用“瑰诡而惠巧”概括《天问》的特点,就是对其构思奇特、文采瑰丽、机巧脱俗等方面讲的。
三、《文心雕龙》分析了屈原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由于屈原作品内涵丰富,文辞奇伟,给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复杂。
“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见《辨骚篇》),不同的人,各以不同的才识,取其所需,而大都是只窥一斑,鲜见全豹。
刘勰认为,屈原的作品直接影响了汉赋的发展,而汉赋的作者却把赋的创作导入了歧途,使之成了脱离诗骚精义而唯尽夸饰之能事的“润色鸿业”的点缀品。
文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也应该既继承又创新,有所“通变”。
但汉赋作者“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长久下来,必然“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见《情采》篇)。
《通变》篇有言:“矫讹翻浅,还宗经诰。
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檃栝乎雅俗之际”。
刘勰认为这些都不是继承风骚传统的正确态度,于是他特别在《辨骚》篇中指出:“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欬唾可以穷文致,亦不复乞灵于长卿,假宠于子渊矣”,他希望后世诗人认真学习《诗》《骚》,不要步司马相如、王褒等人的后尘,“为文而造情”使辞赋由侈艳而入浅绮。
尤其告诫世人《楚辞》虽然较《诗经》有更多“奇”和“华”的成份,但《楚辞》的本质是“真”和“实”,吸取“奇”的时候不可失掉“真”,欣赏“华”的时候不可抛弃“实”,只有“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才能真正领会《离骚》的精神。
这种奇和真、华和实相互交融的精神,已经渗透在他创作论的许多篇章之中。
作为《楚辞》学乃至辞赋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心雕龙》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
刘勰不仅系统地阐发了屈原及其作品的人格精神和审美特质,而且充分展示了《楚辞》之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巨大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刘勰通过对《楚辞》的批评,直观表述了自己的文学观念,对汉晋文学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弊端进行了严厉的贬斥。
参考文献:[1](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1年5月版[2]王运熙周锋撰. 文心雕龙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4月版[3]郭预衡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4]韩湖初. 《文心雕龙·辨骚篇》“四异”辨析[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9-44,78[5]史庭宇林凤春.庄子与屈原在《文心雕龙》中的地位探究 [J]. 语文学刊,2006,(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