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红军长征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13
红军长征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泸定桥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吗?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师: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大家知道红军长征的行程是多少?这二万五千里体现长征的艰难的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气概!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的神话!今天,我们将学习第14课,一起去感受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诗篇,去了解中国革命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板书:——红军长征,出示课题(二)长征开始说到长征,可能我们首先会想:长征是怎样开始的呢?这还要从红军的发展说起:1927,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课件展示到1930年,全国大小的根据地共有15个,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这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1930-1933年,国民党军队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目的是要消灭红军。
我们来看一下这五次围剿与红军反围剿的情况:红军的五次反围剿失利。
从结果上看,我们可以把这几次围剿分为两个阶段,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结局呢?指名学生回答这次反围剿的失利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呢?师:这次反转剿,红军奋战一年,没有能打退敌人的进攻,红军反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根据地面积日益缩小,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中国革命再次面临着失败的危险,中共中央被迫做出决定,实行战略上的转移,1934年,长征开始了。
长征的开始:让学生了解长征开始的概况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长征开始后的情况观看长征初视频师:在长征初期,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改变没有?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讨论,认识到错误的指挥是导致红军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初受挫的主要原因师:如果再这样下去,中国革命将会面临着什么?生:失败!师:对,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指挥,教条化的马列主义是导致红军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初受挫的主要原因,我们把它归纳为“左”倾错误。
总第十三课时第14课《红军长征》〖自主梳理〗:一、长征的开始1.反“围剿”失利:____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___次“围剿”。
_____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红军屡战不胜,根据地日益缩小,敌军逼近瑞金。
2.突围长征: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从_____、_____等地出发,突围长征。
二、遵义会议1.时间、地点:___年1月,中共中央在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会议内容:⑴会议批评了______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______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⑵改组了_________,增选______为政治局常委。
3.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______代替博古负总责。
接着成立由____、____、____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全军的_____。
4.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定了以______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_______和_______上________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艰难过程: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______,巧渡______,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强渡____、飞夺____,翻过_____,走过__________。
2.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______,与________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3.长征胜利:__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_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胜利的意义: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___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为开创中国革命的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点拨解惑〗: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P69)①根本原因是博古等“左”倾思想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有严重错误。
②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帝国主义对蒋介石的支持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2、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P72)①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1.“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组歌》。
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A.进攻国民党反动派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C.红军的一种战略战术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故选B项。
2.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A.南昌起义B.井冈山会师C.秋收起义D.长征【答案】D【详解】本题属于材料类型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提供的“……中国红军……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长征。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D.长征胜利,红军开始抗战【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词为“1935年”。
A、B发生于1927年,D发生在1936年。
4.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解决的根本问题是()A.革命道路B.红军军事C.党的组织原则D.党的领导核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本原因是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因此,遵义会议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党和军队的领导核心问题。
5.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曾激动地向同学们讲述着几十年前那一幕幕艰难困苦的场面。
下面地点中不可能出现在他的讲述中的是()A.湘江B.松花江C.乌江D.赤水河【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14课红军长征[教学过程]1.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
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学习长征的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前一课学习的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的内容,指出胜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
3.要用好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红军长征示意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4.本课有几处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
5.要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
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七根火柴》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比较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
课题第14课红军长征主备人备课时间周星期第课时备课组长签名考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辛曲折。
个性化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过程与方法1.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2.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2.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
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红军长征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多媒体展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听过这首诗吗?知道作者是谁吗?(2)这首诗描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3)诗中反映出红军长征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4)诗中的“三军”是什么意思?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二)【出示目标】1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辛曲折。
(三)【自学自测】15分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独立完成基础训练自学自测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同桌之间然后交流自学结果,用红笔将不同的地方标出来,如果能自己能通过看教材解决就自己解决,不能就举手问老师,要多质疑。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适当帮助学生解答一些疑惑。
(四)【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5分钟:讨论5分钟,展示10分钟。
《红军长征》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红军长征》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本课的讲授,引导学生们学习中国红军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节课我们围绕“营造民主轻松和谐课堂气氛”课题进行,注重课前预习,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网络。
在展示这节课时,先看片段电影《长征》;第一小组的学生首先带领全班学生朗读《七律·长征》诗,问学生作者是谁?描写了什么事?因为学生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非常熟悉。
略加解释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会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思维。
这样,电影《长征》和一首七律诗把师生共同带进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电影、诗歌的引用使这节课的教学气氛变的活跃,学生们积极主动,师生之间互动和谐,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
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复习前边第一次围剿国民党10万人,共产党4万人,第二次围剿国民20万人,共产党3万人,第三次国民党30万共产党3万人,第四次围剿国民党50万共产党8万人,第五次围剿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反抗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围攻的革命战争。
1933 年9 月,蒋介石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由于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1934 年10 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在我课前发的学案引导下同学们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
图片有“赤水河”、“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雕塑”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爬雪山”、“过草地”。
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学生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学生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影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