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6
课题1.《喜悦与收获》备课节数1授课日期年月日课时 1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通过对奖杯组成部分、设计理念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奖杯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
2.通过对运动会比赛颁奖活动图片的分析,小组合作实践,初步养成创意设计和制作方法意识。
3.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荣誉感。
教学重点结合奖杯的基础知识,小组合作创意制作作品并传达出设计理念。
教学难点通过展评、交流探究,理解设计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并动手实践将其进行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思维启发、展示评价教学准备课件颜料、塑料瓶等设计意图、学情评价等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2011年亚锦赛中国男篮夺冠颁奖视频,同时分享运动员获奖时的喜悦与收获。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获得奖牌或奖杯的经历呢?(如果有)说说你获奖时的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制作奖杯、奖牌,来感受获奖的喜悦心情。
引出新课题:《喜悦与收获》二、新授(一)奖杯的组成部分及理念1、师:要学习制作奖牌和奖杯,我们要知道奖杯的主题:(重大赛事活动的颁奖单位):如:金马奖、奥斯卡奖、NBA奖、欧洲足球锦标赛奖杯等。
2、展示阿根廷夺冠视频,并展示大力神杯的奖杯形象。
提问:大力神杯由哪几部分组成?造型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小结:由杯身和杯座组成。
造型理念:奖杯的线条从底座开始,以螺旋的曲线向上延展,两名运动员向上伸展身体,托举整个地球。
设计突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攀登高山的张力。
3、这些奖杯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学生感受其形状不同,说得有道理即可)(二)奖牌组成部分及理念出示北京奥运会奖牌图片。
提问:奖牌组成部分?什么比赛活动的奖牌?包含的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图片展示,强化视觉的直观性。
通过学生相互讨论,提升参与感,以探究方式展开教学。
通过对奖奖牌一般由绶带和牌面两部分构成。
奖牌正面为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帕纳辛纳科斯竞技场。
第1篇在参加了教育课堂的第三课后,我深感收获颇丰。
这一课的主题是“教育的本质与使命”,通过老师的深入讲解和案例分析,我对教育的本质、使命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体现教育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中,老师引用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教育是生活,生活是教育。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1.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品德素养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课堂上,老师强调了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如开展德育活动、树立榜样等。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的使命教育的使命是传承文明、塑造未来。
在课堂中,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教育的使命:1. 传承文明。
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教师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2. 塑造未来。
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摇篮。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3. 促进社会和谐。
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素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如何在实践中体现教育的价值1.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使课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2. 创新教学方法。
《喜悦与收获》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生词,能够正确发音并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生词的掌握和运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生词卡片、课文内容图片等。
2. 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频素材。
3. 安置学生预习生词和课文,准备参与教室讨论。
教室流程如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历,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3. 引出课题:《喜悦与收获》二、新课教学(20分钟)1. 展示生词卡片,学生朗读生词。
2. 讲解生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纠正发音和语调。
4.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室练习(15分钟)1. 学生完成生词听写和课文填空等练习题。
2. 老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情况,强调重点和难点。
3. 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稳固生词和课文内容。
四、教室小结(5分钟)1. 老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 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音乐导入,营建氛围。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这首歌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希望这种氛围能感染每一位同砚,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 图片导入,感受生活的美好。
展示一些同砚生活中的照片,谈谈他们脸上的笑颜和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明确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喜悦与收获的内涵;能力目标:通过教室活动,培养同砚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3课喜悦与收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本课的核心词汇及重点短语•理解并掌握本课文中的重要句型•理解并掌握本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本课的核心词汇和重点短语进行口语表达•学会运用本课文中的重要句型构建句子,自由表达本篇故事•区分本篇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并分析篇章结构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感悟喜悦和收获的良好情感体验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第3课,主要内容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发快乐和收获的情感体验,同时向学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爱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篇故事的重要词汇和句型•通过课文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情感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通过故事情节进行自由表达•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理解、模仿表达、听说互动等,以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本篇故事。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入本篇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学生们需要运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2.阅读理解让学生先进行阅读理解,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模仿表达以故事为背景材料,让学生按照教师模仿的形式进行口语表达、讲故事、演讲等,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听说互动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悟性进行自由讨论和表达,促进语言交流和相互学习。
5.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等形式进行知识点练习和提高。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本篇故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阅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简单介绍本篇故事的主要内容。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模仿表达:教师先进行口语表达的模仿演示,让学生听取、理解,然后进行自由表达。
•听说互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听说互动,包括对于故事情节的评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对于自己的成长经历的分享等。
《喜悦与收获》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生活中的各种喜悦场景,培养审美能力。
2. 学会运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艺术表现力。
3. 了解收获的意义,理解生活中的成功与付出。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喜悦场景,并尝试用画笔表现出来。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收获的意义,并将之体此刻作品中。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喜悦场景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室展示。
2. 准备画笔、颜料、画纸等绘画工具。
3. 准备一些关于收获的名人名言和故事。
4. 提前安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喜悦场景,做好记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欢快的音乐,组织学生随音乐进行肢体放松。
2. 导入课题,教师简单介绍创作方法。
(二)学生创作1.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2. 鼓励学生大胆应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表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3. 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线条、色彩、形状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 提醒学生注意画面构图,不要挡住重要的部分。
(三)作品展示与评判1.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出2-3幅最有创意和最用心的作品。
2. 小组内进行评判,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理由。
3. 教师对每组作品进行点评,重点表扬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
4.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示范修改,鼓励学生英勇尝试和探索。
(四)教室小结与作业安置1. 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自由创作的同时要注重细节处理。
2. 鼓励学生回家后尝试将今天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其他美术创作中,不息探索和创新。
3. 提醒学生注意卫生安全和健康问题,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回忆作品,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作品,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喜悦与收获》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喜悦与收获》主题的美术作品,提高其美术创作能力及对主题情感的理解。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点滴的喜悦与收获对于情感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在视觉艺术中得到表现,掌握以现实主义风格为基础,表达自身感受和表现喜悦与收获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教学重点为艺术作品主题理解及表达。
让学生从观察现实生活到运用绘画手法去呈现和创造,探索表达喜悦与收获时所要运用到的艺术技巧,如色彩的选择、构图的安排等。
难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来描绘喜悦与收获的情感,这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教学材料:美术教材、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展示不同风格和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或实物照片,作为参考和借鉴;教室需配备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设备以辅助教学。
同时,教师应提前对教学课件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试讲,确保教学的流畅性。
通过上述的准备,教师可顺利引导学生进入主题的深入理解与创作阶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一幅色彩鲜艳、充满活力的农民丰收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简要介绍这幅画作,并引导学生感受画中人物因丰收而带来的喜悦情绪。
接着,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大家想象一下,丰收带给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表达对丰收和喜悦的初步理解。
2. 探索新课主题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农民辛勤耕耘、最终收获果实的简短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喜悦与收获。
教师进一步解释喜悦和收获的内涵,让学生明白收获不仅仅是物质的丰盈,更是精神的满足和成长。
3. 欣赏与讨论教师展示多幅与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包括画作、摄影等,让学生欣赏并感受作品中表现出的喜悦与收获的氛围。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如何表现主题。
喜悦与收获备课教案教案标题:喜悦与收获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喜悦”和“收获”这两个词汇。
2. 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收获。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分享彼此的喜悦和收获。
教学重点:1. 学习并掌握“喜悦”和“收获”这两个词汇的意义。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收获。
3. 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分享彼此的喜悦和收获。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的学习材料和练习册。
3. 学生的合作小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你们对‘喜悦’和‘收获’这两个词有什么理解?”2. 教师出示图片或举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听故事等方式,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词汇。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呈现“喜悦”和“收获”的中文意义,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2. 教师通过示范和举例,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汇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和用法。
三、学习与实践(20分钟)1. 学生个人练习:教师发放练习册,要求学生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语写下一个自己的喜悦和收获的经历。
2. 学生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收获,并记录在小组讨论纸上。
3. 学生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小组内部的喜悦和收获,并由代表总结小组成员的共同喜悦和收获。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的喜悦和收获进行点评和表扬。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多地获得喜悦和收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努力学习,争取更多的喜悦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悦和收获的短文,并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朗读或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喜悦”和“收获”这两个词汇的意义,并通过个人练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收获。
第三课独特的装扮学习领域:设计·应用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在探究面具艺术的过程中,了解面具的相关知识及其文化内涵,学会设计制作面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外面具艺术的探究,学会一般欢庆聚会中的面具设计与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面具相关知识,学习设计制作面具,丰富校园艺术节的内容,让学生感受热情洋溢的校园艺术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面具的相关知识及其文化内涵。
难点:学会设计制作一般欢庆聚会中使用的面具。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面具、制作面具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总课时:第14课时,2013/5/26) 1、引导阶段情境导入:教师头戴面具进入课堂,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提出疑
问:曾经戴过面具吗?自己制作过面具吗?你认为面具一般在什么场合佩戴?面具有哪些功能?生:...... 教师引出课题:独特的装扮。
2、发展阶段(1)面具:面具是指在文娱表演或化妆舞会上,为表演需要把面孔遮住,使人改变为特定形象的用具。
面具作为舞蹈和戏剧中的道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
几千年来,由于人们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并延续至今。
(2)中国传统面具艺术的功能分类:包括:跳神面具、祭祀面具、礼仪面具、镇宅面具、戏剧面具等。
(3)制作面具的材料:大多数采用:木头、布、纸、瓷、泥、皮、石膏、瓢、鳖甲、铜等。
4 传统的面具形式:(1)傩舞面具:傩舞面具用于傩舞表演。
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本上吸取民间戏曲形式的一种戏曲形式。
源于远古时代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2)社火面具: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具
体形式随地域不同而有较大差别。
社火面具源于西周,是至今保存延续下来的民间吉祥物。
社火面具采用纸塑或者木雕制作,其角色造型是根据世代相传的口诀进行的。
(3)藏戏面目:藏戏是在藏族的民间歌舞,说、唱、杂技以及藏传佛教祭祀礼仪等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载歌载舞类似的舞蹈剧的广场艺术表演形式。
表演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祭祀仪式,为观众祈福祝愿,求神祖保佑。
藏戏所戴的面具形式较为固定,世俗痕迹明显,为广大藏族群众所喜爱。
面具多为皮质或者布质,很多使用木材雕刻。
(请学生分析以上三种传统面具形式各自的特点及功能。
)第二课时: (总课时:第15课时,2013/6/02) 1、引导阶段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发展阶段(1)中国传统面具形式的共同特征: a 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角色塑造典型化。
b 造型装饰一般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c 色彩饱和、对比强烈。
(2)其他国家的面具:面具作为一种古老文化,曾长期存在于世界
各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折射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
A 欧洲面具: B 非洲面具: C 日本面具: (3)面具设计制作过程:(可请学生先谈谈他制作面具的过程。
) A 构思造型:B 画出草图; C 选材制作: D 加工装饰:(注:制作时注意演出用面具的大小,特别是两个眼孔的位置与距离要适合佩戴者。
)3、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废弃的物品制作面具,通过设计制作精美独特的面具给我们带来更多美的感受。
在对传统的、民族的艺术品种的了解和初步制作体验中,加深对我国本土美术文化的认同。
【作业布置】为校园艺术节设计制作面具。
1 设计大胆创新,造型独特。
2 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方法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
3 选择易找的材料,进行材料的综合利用。
4 在面具制作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并注意效果强烈,色彩搭配合理。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
盛宴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 (总课时:第16课时,2013/6/09)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作品,认识品面设计所包含的范围及基本特点;学习品面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够从中体味所表达的创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理解不同的平面设计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欣赏作品,认识品面设计所包含的范围及基本特点;学习品面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够从以上这几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
难点:通过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平面设计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和基本要求,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等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各类优秀平面设计作品的图片、影像资料、实物等。
包括: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字体设计图像设计书籍设计广告设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等思考: 1、每
件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的创意在哪里? 2、各类平面设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平面设计通常所包含的范围有哪些? 4、平面设计作品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二、平面设计的概念三、平面设计作品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四、分析以上各种作品的特点,并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