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3.96 MB
- 文档页数:38
跟骨骨折的临床实用分型关节外骨折分型•前侧突骨折:源于强烈的足跖屈和内翻,使得跟骨的分岐韧带及骨间韧带紧张并导致撕脱骨折,或者由于前足的外展导致跟骰关节的压缩,常常与外踝扭伤混淆;在侧位及斜位片上可观察到。
•结节骨折:源于跟腱的牵拉撕脱,特别是在糖尿病患者和骨质疏松的妇女,或者较少见的由于直接暴力所致;X线侧位片可见。
•内侧突骨折:后跟的外翻导致的垂直剪切骨折,轴位片可见。
•支撑柱骨折:发生于后跟承载伴足部的极度内翻,通常与内踝扭伤混淆;轴位片可见。
•没有累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体骨折:源于纵轴向的负荷,显著的粉碎,增宽,高度的丢失,常伴随不累及后关节面的 Bohler角的减小。
•由于纵向负荷所致的跟骨体骨折,没有累及距下关节面,但有显著的粉碎、增宽和高度的丢失,常伴随不累及后关节面的Bohler角的减小。
关节内骨折 Esses-Lopresti1骨折没有累及距下关节结节骨折•鸟嘴样骨折•内侧壁撕脱•垂直骨折•水平骨折仅累及跟骰关节•鹦鹉鼻样骨折•多样的2骨折累及距下关节没有移位的骨折移位的骨折1.舌形骨折2.中央外侧压缩型3.支撑柱斜面骨折4.跟骨下方的粉碎及严重的舌形骨折及关节压缩型5.从后向前的距下关节脱位A.Esses-Lopresti 鸟嘴型骨折(侧位观);B.Esses-Lopresti 鸟嘴型骨折(轴位官);C. Esses-Lopresti 压缩型骨折(侧位观)C. Esses-Lopresti 压缩型骨折(轴位观);E.没有移位的累及距下关节骨折;F.垂直骨折,支撑柱斜面骨折Souer&Remy分型基于 Broden位、侧位、 Harris轴位片上骨折块的数量。
1度:没有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2度:最少3块附加骨折块导致的次级骨折线,后关节面碎成外侧,中间,内侧骨折块。
3度:高度粉碎。
Sanders分型•基于CT扫描关节面骨块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分型;该CT影像以距骨下关节面最宽平面的冠状面为基准。
最具挑战性的跟骨骨折治疗,一文帮你搞定!跟骨骨折是最容易导致残疾的下肢骨折之一。
早期并发症,长期的疼痛,创伤后关节炎和再手术非常常见。
这种损伤的治疗很有挑战,最佳治疗方案也存在争议。
微创入路近年来得到很好的普及,对降低并发症和改善预后可能有潜在的益处。
病理解剖和流行病学大部分跟骨骨折由高处坠落和交通伤等高能量暴力引起,为关节内骨折。
尽管各个年龄层都可能患病,但多为工业领域的较年轻患者。
因此人口学上的特点和伤后致残情况,本病的社会经济学效应非常巨大。
有报道伤后3~5年有很高的伤残率。
跟骨骨折患者的总体健康情况比遭遇其他骨折或有严重内科疾病,如器官移植或心梗的患者都要差。
跟骨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损伤。
典型的跟骨骨折为下肢轴向暴力时,距骨撞进跟骨造成。
而准确的骨折形态则取决于受伤时足的位置、患者的骨量和暴力的大小。
伤后足跟变短、增宽、内翻移位。
几乎所有患者都会有显著的软组织肿胀和损伤。
严重的肿胀、骨折、水泡,甚至骨筋膜室综合征都可能出现。
也常合并腰椎和其他下肢骨折。
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复位好坏是达到成功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挑战因素之一。
在损伤时的关节软骨损伤及继发的关节骨块移位会导致创伤后关节炎。
跟骨骨折的分型和治疗策略很大程度上由距下关节受累范围决定。
关节内骨折01分型和影像学跟骨骨折的影像学评估包括平片和CT。
平片应当包含侧位和足正位,以及 Harris 跟骨轴位。
在侧位片中,Böhler角减小, Gissane角增大,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塌陷(图1)。
如果后关节面仅有外侧部分塌陷移位,可以看到双边征(侧位片中后关节面的关节线内侧部分均可见)(图2)。
足的正位可以显示骨折向前结节和跟骰关节延伸范围。
轴位片可以展示内翻移位和跟骨结节短缩程度。
对大部分关节内骨折来说,CT能有效的评估关节受累范围和移位程度(图2-图B、图C、图D 及图3- 图A和图B)。
图1:一名38岁男性的侧位片上可见关节内移位,跟骨高度丢失,关节骨块压缩,Böhler 角减小,Gissane角增大。
跟骨骨折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损伤,多发生于成年人。
【诊断】1.有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垂直压缩或足内外翻暴力或直接外力致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
3.足跟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分类。
5.高处坠落足跟着地,跟骨严重骨折者,注意有无脊柱压缩骨折。
【症候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型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波及跟距关节面。
2.波及关节面的骨折:跟骨体部完全塌陷或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关节角减小、消失或成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
【治疗方法】1.整复方法1.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麻醉下通过拔伸牵引、侧向扣挤或跟骨夹复位以减少跟骨体向两侧的增宽和结节关节角的变小。
1.2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手法复位同时还可用一根斯氏针在跟骨结节后缘打入,用撬拨复位法,改善跟距关节面。
1.3对有关节面塌陷的跟骨骨折:试行闭合复位,如手法复位失败,则行手术治疗。
2.固定方法石膏固定,固定4-6周,若粉碎性骨折可延长固定至7-8周。
3.药物治疗3.1早期治疗治法:补气活血,消肿止痛例方:桃红四物汤+跌打散瘀胶囊3.2中期治疗治法:接骨续筋,舒筋活络例方:新伤续断汤+化瘀接骨片3.3后期治疗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例方:六味地黄汤+天龙正骨胶囊4.练功疗法麻醉消退后,鼓励病人活动足趾和一定背伸位的踝关节活动。
双踝骨折从第2周起,可加大踝关节的自主活动范围,并辅以被动活动(只做背伸或跖屈活动,不能旋转及翻转)。
2周后病人可扶拐下地,逐渐负重步行。
4周后解除外固定,在平地上练习步行,扶床头做起蹲活动。
并用海桐皮汤熏洗。
5.其他疗法5.1功能疗法:适用于年龄大的伤者。
伤后即卧床休息抬高伤肢,24小时后主动活动踝关节,3-5天后开始用弹力绷带包扎,1周后扶拐行走,3周后部分负重,6周后完全负重,伤后4个月以后逐渐恢复轻工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跟骨骨折分型特点
导语:骨折在生活中很常见,身体有骨折情况后,需要及时的治疗,这样使得骨折问题不会严重,骨折严重对骨骼影响很大,治疗骨折方法较多,常见就是
骨折在生活中很常见,身体有骨折情况后,需要及时的治疗,这样使得骨折问题不会严重,骨折严重对骨骼影响很大,治疗骨折方法较多,常见就是手术,这样的做法能够直接缓解骨折情况,对跟骨骨折分型是怎么回事呢,也是很多人不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有一些认识。
跟骨骨折分型:
足跟骨是人体负重与行走的重要骨骼,骨折后如果治疗不当,会引起十余种后遗症。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足外科主任郑韶博等人于1996年起对本病患者应用CT扫描,同时与手术中的骨折病理改变相互对照,在国内首次提出跟骨关节的CT影像分型法。
此分型有助于术前判定跟骨后关节面塌陷和粉碎的程度,对术中是否需要植骨、是否需要使用关节镜监控跟骨后关节面的复位质量,以及预后的判定也有重要意义。
跟骨骨折在脚背部位的骨折中约占60%,关节内的跟骨骨折占全部跟骨骨折的83%。
由于跟骨的变形和足弓高度的破坏、丧失,使足跟外形变宽和足变得扁平,足跟的负重力学结构破坏;如果保守治疗或石膏固定不当,愈合后骨折的邻近关节将会僵硬,足部的骨骼明显脱钙,最终产生足跟的脂肪萎缩症,长期残留有足跟不适感和功能障碍。
因此,术前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病理解剖状态的正确了解及客观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郑韶博主任等应用CT冠状位扫描并与手术中的骨折互相对照,以此确定骨折的主要折块和弄清其分布规律,进而提出骨折的三个分型。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成年人较多,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
经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头、胸、腹伤,初诊时切勿遗误。
跟骨为松质骨,血循供应比较丰富,骨不连者甚少见。
但如骨折线进入关节面或复位不良,后遗创伤性关节炎及跟骨负重时疼痛者很常见。
骨折类型及移位机理跟骨骨折部位有不同而可能有或无移位,移位主要受到跟腱或韧带牵拉以及外力的影响。
跟骨骨折根据骨折是否进入关节面可分两类:
(一)骨折不影响关节面者:约有五种类型
(1)跟骨结节纵行骨折
(2)跟骨结节横形骨折
(3)载距突骨折
(4)跟骨前端骨折
(5)靠近跟距关节的骨折
(二)骨折影响关节面者:可分为两型)。
1.部分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多系高处跌下,骨折线进入跟距关节,常因重力压缩使跟骨外侧关节面发生塌陷。
2.全部跟距关节面塌陷骨折:最常见。
跟骨体完全粉碎,关节面中部塌陷,向两侧崩裂。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现代生活中,跟骨骨折是常见的一种骨折。
其多数出现在年轻人群体,导致跟骨骨折的原因大多来自高处落下脚部着地而受到巨大冲击所致,交通高速撞以及爆炸等都容易使跟骨发生骨折。
目前对于跟骨的治疗方式有多种,但由于跟骨结构复杂特殊,且治疗方式繁多导致的没有统一性,加上在对其的治疗过程上很有难度,极具挑战性,因此目前为止也没有能够治疗康复完全满意的方法。
该文就以跟骨在骨折时选用哪种治疗方法方面做出简单科普。
一、跟骨骨折的基本类型跟骨骨折可分为多种,其大体可分为跟骨纵行骨折、跟骨水平骨折、跟骨前端骨折、跟骨载距骨折以及根据关节骨折。
其中,跟骨纵行骨折主要发生在高处跌落时,脚跟向外侧翻结节处着地所造成的,这种一般很少外移。
跟骨水平骨折为跟腱撕脱骨折的一种,如果撕脱骨片超过结节的3分之1,在向上下左右旋转足部有疼痛感的情况,可在医院进行手术复位。
跟骨载距突骨折一般为足部内翻时,载距到距骨下方受冲击形成。
跟骨前端骨折在临床上都是比较少见的一种骨折,一般出现在前脚激烈内收上拓屈所造成。
跟距关节的骨折是跟骨体的骨折,一般从高处坠落,脚后跟着地所致。
在掌握了跟骨骨折的类型之后,治疗是就可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的跟骨骨折,再对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再由专业的骨科医师进行治疗及康复锻炼。
二、跟骨骨折治疗的方法选择对于根骨骨折的治疗方式,多年来发展出了许多方法,不过仍然没有最理想的方法,而且各大医师之间都有着自己的技巧,因此在方法上也缺乏统一性,所以多年来该方面的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各种方法都有好处与坏处,每位骨科医师对治疗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缺乏统一性。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固定的材料改进,结合抗生素的作用下,跟骨骨折的治疗已经有了很大进展。
多年以来,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有着通过记录病例的习惯,从中总结经验,在下一次病例出现就会有更大的把握对其进行有效治疗。
在跟骨骨折治疗的选择上,因根据实际受伤情况而定,一般包括两大类: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一网打尽!跟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专业年会员01概述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全身骨折的2%,经常作为多发骨折的一部分,常常合并脊柱及下肢近端的骨折。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当会使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导致足跟增宽、高度减低、平足畸形,足内翻或外翻等变化。
因此,恢复后足的正常生物力学解剖和功能成为跟骨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02解剖特点•不规则的长方体•6个面,4个关节面•外侧皮质薄,骨面平坦•内侧突起为载距突,骨质坚硬•跟骨外侧壁走行腓骨长短肌腱•腓肠神经位于腓骨肌腱的后方•内侧走行胫后神经血管及肌腱跟骨上面观跟骨内侧面跟骨外侧面跟骨常用的测量指标:Bolher角和Gissane角左图Bolher角:跟骨后关节面最高点分别向跟骨结节和前结节最高点连线所形成的夹角,正常为25°~40°;右图Gissane角:跟骨外侧沟底向前结节最高点连线与后关节面线之夹角,正常为120°~145°03损伤机制关节外骨折(不累及距下关节):扭转暴力,肌肉牵拉暴力,直接暴力等关节内骨折(约占75%,累及距下关节):轴向暴力(坠落或交通事故等)04X线检查1.侧位片(1)非负重跟骨外侧位: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台面,对侧下肢向前上方弯曲,被检侧足外侧紧靠暗盒,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检查床面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骨结节关节角等。
(2)负重跟骨外侧位:站于检查床或检查架上,被检侧足负重,身体重心位于此足,紧靠检查床或检查架外缘,足外侧贴近平板探测器,对侧膝关节屈曲置于被检侧足前,跟骨置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于平板探测器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显示跟骨形态及跟距关节面,在评价跟骨骨折时非常重要,同时可在此体位测量跟距角等。
2.轴位片非负重轴位片(1)跟骨跖背仰卧轴位:仰卧或坐于检查床上,对侧膝部弯曲,被检侧下肢伸直,踝关节背屈,可用绷带向背侧牵拉前足,踝关节至于照射野中心,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向头侧倾斜35°~45°。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的显示跟骨长轴影像,跟骨载距突、跟骨结节内外侧突,用于评价跟骨骨折后畸形,如跟骨变短、跟骨增宽、外侧壁突出(提示腓骨长短肌肌腱腱鞘受压情况),跟骨内外翻的角度,但它不能很好地显示跟骨后跟距关节面的情况。
(2)跟骨背跖俯卧轴位:俯卧于检查床上,被检侧踝部用沙袋垫高,踝关节背屈,平板探测器竖立于检查床上,前面紧靠被检者足底,背面用沙袋固定支撑,足跟部置于平板探测器上1/3处,中心线对准跟腱部,向足侧倾斜35°~45°。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可清晰的显示跟骨长轴影像,跟骨载距突、跟骨结节内外侧突,用于评价跟骨骨折后畸形,如跟骨变短、跟骨增宽、外侧壁突出(提示腓骨长短肌肌腱腱鞘受压情况),跟骨内外翻的角度,但它不能很好地显示跟骨后跟距关节面的情况。
3.切线位仰卧或坐于检查床上,被检侧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足内旋约15°~20°,使跟骨长轴垂直于检查床,中心线对准第4、5跖骨头之间中点与跟骨体外侧缘的连线垂直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显示;C.X线片画线测量法(上方弧cd为光滑的后跟距关节面,弧de为中跟距关节面,椭圆形内侧的鸭嘴状投影S为载距突,该椭圆形外下方的突起为跟骨结节外侧突g)在正常跟骨切线位X线片上,跟骨呈椭圆形,跟骨外侧壁骨质连续、光滑,不超过外踝窝(f)内侧的垂线Z,该垂线命名为张英泽-王庆贤氏线,简称张-王氏线(Z-W line)。
跟骨投影呈长椭圆形,纵轴为a,横轴为b,a/b比值为1.40±0.11。
A.跟骨骨折后切线位X线片显示;B.跟骨骨折后切线位X线片的画线测量;C.为跟骨后关节面半冠状位CT扫描显示跟骨后关节面骨折,则跟骨的cd弧便有不连续,若外侧壁骨折,可清晰的显示椭圆形的外侧缘骨质断裂并向外凸。
跟骨骨折后跟骨变宽(b值增大),高度丢失(a值减小),a/b比值必然减低,故a/b比值可定量评定跟骨的变形。
4.足正斜侧位片(1)足前后位: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屈曲,对侧伸直,足底紧靠检查床(暗盒或平板探测器),照射野上包括足趾,下包括跟骨,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向足跟侧倾斜15°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片显示能够清晰的显示跟骨前外缘撕脱骨折,此型骨折其他体位摄影显示不理想。
(2)足前后内斜位:坐于摄影台上,对侧伸直或弯曲,被检侧膝部屈曲,膝关节向内侧倾斜,足底内侧紧靠检查床(暗盒或平板探测器),使足底与检查床约成30°~45°,照射野上包括足趾,下包括跟骨,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垂直于检查床面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片显示能够清晰的显示跟骨前突撕脱骨折,此型骨折其他体位摄影显示不理想。
(3)足外侧位: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台面,被检侧足外缘紧靠检查床(暗盒或平板探测器),足部呈侧位,足底与检查床垂直,照射野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中心线对准足部中心,垂直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片显示可显示足全长、距舟关节、距跟关节,但足跖趾骨由于相互重叠,显示不理想,可评价跟骨倾斜度、距骨下倾角、足内弓角、足外弓角等。
(4)足负重侧位:站于检查床或检查架上,被检侧足负重,身体重心位于此足,紧靠检查床或检查架外缘,贴近平板探测器,对侧膝关节屈曲置于被检侧足前,照射野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中心线对准足部中心,垂直平板探测器入射。
A.摄影方法;B.X线片显示可显示足全长、距舟关节、距跟关节,但足跖趾骨由于相互重叠,显示不理想,可评价跟骨倾斜度、距骨下倾角、足内弓角、足外弓角等,应注意,体重分配和膝关节、踝关节屈曲度的变化都可使足内弓角发生变化。
如果医生治疗此类骨折的经验比较丰富,上述X线影像可能已足够,但是,为了对损伤进行全面的评估,通常需要CT扫描检查。
跟骨轴位、30°半冠状位和矢状位的CT影像05临床分型一、关节外骨折•跟骨结节骨折(较少见)•Ⅰ型,袖套骨折,有小片的骨皮质骨块撕脱•Ⅱ型,鸟嘴状骨折,骨折线斜行位于后关节面的后方,骨折近端为分离•Ⅲ型,囊下骨折,自跟骨结节后面中1/3撕裂•跟骨载距突骨折•跟骨前突骨折•Ⅰ型,无位移骨折•Ⅱ型,移位明显的撕脱骨折•Ⅲ型,累及跟骰关节的一个大骨折块关节外骨折混合分型1a:鸟嘴样骨折,不移位;1c:鸟嘴样骨折,移位;1b:跟腱附着处撕脱骨折;2a,2b:跟骨内外侧突骨折;3:载距突骨折;4a:跟骨结节垂直骨折;4b:骨骺撕脱骨折;5a:前上撕脱或压缩骨折;5b:跟骰关节骨折;5c:远端下外侧骨折;6a:趾伸肌腱撕脱骨折;6b:跖筋膜撕脱骨折;6c:后方关节囊的撕脱骨折二、关节内骨折Sanders分型据跟骨骨折的CT情况分型。
这种分型主要反映了跟骨后关节面的损伤程度,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Sanders在冠状面上选择跟骨后距关节面最宽处,用A、B两条线将跟骨后关节面分成三部分,第3条骨折线C对应距骨后关节面内侧缘,将载距突与跟骨后关节面分开,从外到内命名为A、B、C线,分为四型:•Ⅰ型,无移位骨折(<2mm);•Ⅱ型,后关节面两部分骨折,根据骨折线位置分为ⅡA、ⅡB、C;•Ⅲ型,三部分关节内骨折,中间部分压缩,根据骨折线位置分为ⅢAB、ⅢAC、ⅢBC;•Ⅳ型,高度粉碎的四部分骨折,经常有超过四个骨折块存在。
跟骨骨折的Sanders分型Essex-Lopresti 分型此分型基于侧位X线片,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用,但关节面塌陷性骨折太过笼统,不利于不同骨折类型的评价和临床预后。
A-C关节塌陷;D-F 舌形骨折AO/OTA分型目前,由于AO骨折分型系统已发展成一套科学规范被普遍应用并被普遍接受的分型系统,对骨折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分型标准。
•A型跟骨撕脱或跟骨前部或跟骨结节骨折•A1 跟骨前部骨折1.A1.1非粉碎骨折2.A1.2粉碎骨折•A2 跟骨载距突骨折1.A2.1非粉碎骨折2.A2.2粉碎骨折•A3 跟骨结节骨折1.A3.1非粉碎骨折2.A3.2粉碎骨折•B型跟骨关节外跟骨体骨折•B1 非粉碎骨折•B2 粉碎骨折•C型波及后关节面的跟骨骨折•C1 无移位骨折•C2 两部分骨折•C3 三部分骨折•C4 ≥四部分骨折06治疗治疗原则基于生物力学基于生物力学和临床的研究,跟骨骨折的复位固定应满足以下要求:•准确复位,对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应解剖复位•恢复跟骨的整体外形和长、宽、高等几何参数•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和三个关节面之间的正常解剖关系•恢复 Gissane角、 Bohler's角和后足的负重轴线保守治疗(1)指征:对于大多数跟骨关节外骨折,后关节面骨折移位小于2mm的患者,因慢性疾病不能承受麻醉和手术者,不适合进行关节重建者,不能与医生配合者。
(2)标准步骤:伤后抬高患肢、休息、应用冰袋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患足加压包扎、软夹板置踝关节于中立位。
手术治疗(1)指征:根据Sanders分类,所有移位大于2mm的Ⅱ型和Ⅲ型骨折患者,估计软组织条件不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而且患者可以配合术后康复治疗。
(2)手术时机:骨折后足跟部往往明显肿胀,不宜急诊手术,5至6天肿胀消退后手术。
(3)方法:Ⅰ.闭合复位多根针内固定:术中注意恢复距下关节的对合关系,恢复Böhler角以及跟骨的宽度。
术中注意入针点、斯氏针的方向和深度,撬拨复位后以1.5mm多根针经或不经距下关节固定,克氏针于术后6周拔除。
男性,47岁,高处坠落致右侧跟骨骨折,Böhler角和 Gissane角变小;CT可见距下关节对合不良,横断面可见载距突骨折,跟骨外侧壁增宽,Sanders分型为四型伤后给予抬高患肢、冰敷、脱水治疗,5天后肿胀好转行手术。
平卧位,使患足充分内旋。
切口起自腓骨后缘与跟腱中间,在足跟与外踝中点偏上处弯作圆弧形,延伸至第5跖骨基底。
全层切开直至跟骨,显露距下关节Ⅱ.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关节塌陷型骨折或Sanders Ⅱ型骨折,首先以一斯氏针打入跟骨结节牵引复位,在透视下于跟骨外侧切一小口,切口位于外侧骨块的基底部,横向以螺钉固定。
在持续不稳定的病例可以2枚克氏针自跟骨结节穿经后关节面打入距骨。
撬起外侧壁骨片,将塌陷的关节面顶起复位,可见大的骨质缺损区;将跟骨结节压缩的骨质撬起,松散填充至骨缺损区,避免大的空洞复位植骨完成后置入预弯的跟骨解剖型锁定板,透视见钛板远端至跟骨头但避开跟骰关节,钛板的长翼位于后距关节面下,打入2枚松质骨螺钉使钛板与跟骨贴附,其中1枚至载距突,依次打入各枚锁定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