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 一切都在运动中 1名师教学反思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一切都在运动中》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运动单元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教材的编排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深化理解概念的特点,很有层次感。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要选择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论也不相同。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定性的描述物体的运动;会选择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运动、辩证的看待静与动。
三、学情分析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系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物体位置变了就发生了运动。
通过本课希望学生能掌握准确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并了解运动的相对性,以及辩证的看待动与静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的快慢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能合理的选择参照物判断运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串有细线的小球、铁架台、车窗演示道具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好,这节课跟同学们上一节科学课。
同学们都很爱做游戏,下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请后面的一名同学到前边来,大家注意观察他在走动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生回答:挪地方了,对。
也就是位置发生了移动。
板书(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与运动有关的知识。
板书(运动)(二)、探究新知1..理解“参照物”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你能举几个运动的例子吗?生回答:“我们每天上学下学走路都是运动。
老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
下课我们在操场上打球都是运动。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1.12.23.3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课前准备就是要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分析和思,知识源于生活要深挖教材将教材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四年级科学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2017-08-12 00:30:15 | #1楼《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今天,我在四(2)班上了一节《一切都在运动中》的公开课。
《一切都在运动中》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1课。
苏教版教材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一切都在运动中》是整个单元的总起,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教材的编排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深化理解概念的特点,很有层次感。
教材意图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
结合教材内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感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为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安排以下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二、认识参照物三、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四、认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五、巩固练习六、总结通过实际教学,本节课未能很好地实现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导入占用时间较多,没有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在对课本中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引导指向不明,用语拉杂。
1.一切都在运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车前学校陈道锋【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2.通过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
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事物运动变化与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发现生活中的运动现象1.谈话: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假如现在我们乘坐在汽车里,我们的车正在斑马线前。
我们看到了什么?现在,我们又看到了什么?2.学生观看视频。
3.刚才我们在汽车里看到街边的景物在向后移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了?4.学生回答。
老师板书:运动二、探究什么是运动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来看两幅图,你发现了哪些物体运动了?2.学生交流。
教师随机板书:老鹰、乌龟、鸭子、汽车、骑车人3.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些物体运动了?这些物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4.学生交流.5.老师举例。
6.谁能总结性地说一说什么叫运动?7.学生交流。
8.同学们,真会思考!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物体运动,我们把这些固定或不动的物体称为另一物体。
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称这一物体运动了。
在物理学上,这“另一物体”还称为参照物。
教师板书:参照物9.老师示范判断物体运动,学生仿说。
10.你们还能判断其他物品是否运动吗?教师随机提出几种物体。
11.学生回答。
三、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1.大家有没发现参照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判断一物体是否运动前,参照物就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如果确定不好参照物,物体是否运动就会很混乱,无法判断。
听完大家的判断,我们会发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2.老师举例:扶手电梯上的人、行驶中轮船上的旅客、行驶在江中的竹排。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参照物”,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小车、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运动”话题。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都听过吗?(课件播放)谁能说说,那个丢剑的人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丢到水里的剑了呢?怎样才能找到剑呢?2、生:……3、师:船是运动的,剑是不动的。
等船靠岸后,相对于剑来说,船的位置已经移动了。
所以,再以船上的记号来找剑是找不到的。
看来,他对“运动”的常识太不了解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跟运动有关的知识。
(板书:运动)二、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引出参照物。
1、师: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呢?比如说有一位同学,你怎么判断他是运动的,还是没有运动的呢?2、师:先想一想,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他是运动的,在什么情况下他是没有运动的呢?3、生:在走路时他是运动的,在休息时他是没有运动的。
4、师:你是根据什么判断他是否在运动的?是什么改变了说明他在运动?5、生:位置发生改变。
6、你是怎么知道他的位置发生改变了?(与他旁边的某一事物作比较。
)7、如果没有路、水面、树等其他东西,就只有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判断他是否在运动?(不能,因为没有可比较的东西。
)8、看来,我们还要依靠事物以外的物体来帮助判断它是否在运动,单单一个事物很难判断它是否在运动。
下面老师把这位同学请到前面来,请你们再来判断。
(指名一同学到讲台前来回走动。
)9、你认为他现在(刚才)在运动吗?(是的。
)10、你是把他与什么做比较的?(他旁边的桌子)11、看来,他旁边的桌子对我们判断他是否在运动非常重要。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个星期,在四年级上了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给本课讲解参照物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课本中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置了两副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为什么?学生也能很快的找出哪些物体正在运动,但一问“为什么说它在运动时?”学生就没有办法清楚的讲出原因,或者就直接说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学生不能将头脑中的判断标准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即使讲解了参照物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样“参照物”这个概念出现与否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了。
因此,在课前我就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会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做比较。
慢慢归纳出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即使是这样,第二节课接着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学生依然不能清晰的找到参照物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
课后,我又查找的一些相关的课例以及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延伸。
于是在后面一个班上课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
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
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1《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1《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的实例中观察和理解运动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可能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能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观察和理解运动的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板书设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动画中的物体是否在运动,引出运动的定义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探究运动: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总结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的种类,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4.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交通工具的运动、运动员的运动等。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切都在运动中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运动的种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二是对教师的评价。
……………………………………………………………名校名师推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个星期,在四年级上了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给本课讲解参照物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课本中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置了两副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为什么?学生也能很快的找出哪些物体正在运动,但一问“为什么说它在运动时?”学生就没有办法清楚的讲出原因,或者就直接说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学生不能将头脑中的判断标准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即使讲解了参照物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样“参照物”这个概念出现与否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了。
因此,在课前我就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会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做比较。
慢慢归纳出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即使是这样,第二节课接着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学生依然不能清晰的找到参照物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
课后,我又查找的一些相关的课例以及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延伸。
于是在后面一个班上课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
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
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个星期,在四年级上了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给本课讲解参照物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课本中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置了两副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为什么?学生也能很快的找出哪些物体正在运动,但一问“为什么说它在运动时?”学生就没有办法清楚的讲出原因,或者就直接说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学生不能将头脑中的判断标准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即使讲解了参照物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样“参照物”这个概念出现与否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了。
因此,在课前我就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会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做比较。
慢慢归纳出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即使是这样,第二节课接着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学生依然不能清晰的找到参照物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
课后,我又查找的一些相关的课例以及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延伸。
于是在后面一个班上课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
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
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个星期,在四年级上了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给本课讲解参照物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课本中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置了两副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为什么?学生也能很快的找出哪些物体正在运动,但一问“为什么说它在运动时?”学生就没有办法清楚的讲出原因,或者就直接说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学生不能将头脑中的判断标准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即使讲解了参照物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样“参照物”这个概念出现与否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了。
因此,在课前我就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会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做比较。
慢慢归纳出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即使是这样,第二节课接着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学生依然不能清晰的找到参照物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
课后,我又查找的一些相关的课例以及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延伸。
于是在后面一个班上课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
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
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一切都在运动中-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教2001版四年级科学下册》中,“一切都在运动中”是第三个学习单元,共占据了一个单元的内容。
此单元主要讲解了不同的物体和事物运动的形式、轨迹,对生活中运动的应用和物理现象的认识等进行了简单而全面的介绍。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为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内涵、形式和应用,并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到物理规律。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哪些,以及运动的轨迹是如何掌握的;2.让学生了解力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体验运动的过程和意义;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为今后学习电磁学等其他物理学科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对运动的内涵和形式有充分的理解,如何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难点:学生对新的物理概念的理解,掌握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合作和觉悟。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安排1. 自然现象:运动内容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让学生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内涵和类别,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步骤1.导入环节: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2.理论知识: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运动原理和种类;3.动手操作: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运动的意义,以及运动会对物体产生的影响;4.归纳总结:让学生总结不同运动形式、性质和轨迹。
2. 力和重力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力和重力概念和规律,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1.导入环节:实验力和重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关系;2.理论知识:讲授物理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力、重力的关系;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力的应用;4.归纳总结:总结力的类型与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 磁和电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和磁现象,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1.导入环节:了解电和磁的常见现象和应用;2.理论知识:讲授电和磁场、电和磁的相互作用规律;3.实验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电和磁场的现象,了解电和磁的特性和应用;4.归纳总结:总结电和磁的应用场景和规律。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切都在运动中优秀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以位置为根底,学生在此之前根本没有系统地学过这类知识。
如果直接用教材上的2张比照图来了解位置的概念、找出位置间的变化、利用其中一物体的话,这一局部的教学内容显得多而杂,不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我先通过指路人引路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位置〞的重要性及表述位置的方法,以此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让学生练习说教室内各物体的位置关系加深对位置的理解。
经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学生更易接受“位置发生变化〞的意思。
教材中的2张比照图片,虽然也清楚地反映各物体间的变化,但相对于教室里的实物还是显得抽象了点。
为了提高效率,屡次利用讲台,援助学生理清各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也向学生暗示了一个物体可以找多个参照物,多个物体可以找同一个参照物说明其位置关系。
在学生对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的根底上,通过人的活动,使学生马上感觉到位置变化。
通过位置变化与运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要推断是否运动必须以是否有位置变化为依据才行。
后来的推断物体是否运动,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为题材,降低理解难度。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市区,班额人数多,这给个性化的教学带来较大的不便。
为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开展为着眼点,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建立发觉问题——自主探究——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1、通过指路人活动援助理解位置。
2、一物多用,由静入动,使学生更易理解“位置发生变化〞的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推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能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了解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推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会利用参照物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难点:理解“参照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小明要去新华书店,但不认识路,你能给他提示,让他找到新华书店吗?哪些小组想当小明,来找新华书店?哪些小组想当指路人?教师依据学生需要发放不同的地图纸。
《一切都在运动中》的教学反思1、《一切都在运动中》的教学反思4月1日,我讲了一堂科学公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
课后,对我这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做了细致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具体而言,我的这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教学环节把握不透本课包括五个基本环节:交流、交流、拓展、问题、交流,每一部分都在教材上用明确的图标表示了出来。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些图标,更没有去想这些图标所表达的作用,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偏差,应该让学生交流的部分,变成了自己的`讲述,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
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教材第二环节交流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参照物,让学生明确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
由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不足,在引出参照物概念后没能指出“运动位置变化”,在接下来的环节中,由于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导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问题三:利用身边资源不够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坐在车内体会汽车是否在前进。
教学中,我只是利用课件让学生理解,没有完全以生活中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
这样,学生虽然能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点,但是有些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物而不知道怎么来说。
问题四: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太少这堂课的教学还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给予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太少了。
而科学课更应该以学生为本,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
而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看成是给学生讲解知识点,没有意识到这个知识点的获得,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交流得出来的。
回眸自己一年多的科学学科教学,以上几个问题,不仅是在这堂课中暴露出来的,在平时的课堂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
上好科学课,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在科学教学中,自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向有应验的老师多请教,争取早日入门。
2、中班健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班级运动会》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班健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班级运动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科学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1、四年级科学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光凭讲述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挖教材,能够透彻地理解教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意图,否则就很难充分利用教材来为教学服务。
本课中,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判断书上乘电梯的那个小男孩是不是在运动,学生有的说运动了,有的说没有在运动。
说没有在运动的理由基本都是,小男孩没有在运动,是电梯带动他运动的'。
认为他运动的理由是,他从上面到下面来了。
(这个时候我能不能追问一句: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从上面到下面来了?)首先,我没有先让学生明确“运动”的概念,后来几节课纠正了。
但最关键的是,我要求学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之前没有让他们想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书中的那两幅图设计的很好,应该先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然后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时学生可能不会把其他的一个物体讲出来,但教师可以继续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它是从这个位置到那个位置的?学生把其他物体说出来之后,教师可以板书在黑板上,引出参照物的概念,问:你发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我们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但并不是说明教材一无是处,教材上还是有很多经典的案例的,要的是教师去理解,去挖掘。
2、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常见岩石》教学反思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常见岩石》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许多同学在课外都喜欢玩石头,但对于岩石的观察和研究他们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局部,没有系统全面的去观察一块岩石,没有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岩石中隐藏的奥秘,因此,探究岩石的奥秘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天性。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本课教材从学生熟知充满运动物体的的场景入手,在向学生描述运动的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
教学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
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
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接着,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列举了乘电梯、拔河和江中竹排三个事例,引发学生自寻标准,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
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使学生懂得由于地球在转,地面上的物体每天都随地球的转动而行进,从而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获得一个关于运动判断的较全面的认识。
通过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
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概念教学,学习的难度比较大,根据一些资料显示,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借助一些现代化工具,通过录像和课件演示的形式介绍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展开,利用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给孩子造成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和活动,从而产生问题情景,激发孩子思考,引入探究佳境,“逼迫”孩子在活动中养成主动动脑,习惯动脑的状态。
通过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和应用中总结知识方法,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组块,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一切都在运动中》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运动单元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教材的编排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深化理解概念的特点,很有层次感。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要选择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论也不相同。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定性的描述物体的运动;会选择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运动、辩证的看待静与动。
三、学情分析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系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物体位置变了就发生了运动。
通过本课希望学生能掌握准确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并了解运动的相对性,以及辩证的看待动与静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的快慢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能合理的选择参照物判断运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串有细线的小球、铁架台、车窗演示道具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好,这节课跟同学们上一节科学课。
同学们都很爱做游戏,下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请后面的一名同学到前边来,大家注意观察他在走动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生回答:挪地方了,对。
也就是位置发生了移动。
板书(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与运动有关的知识。
板书(运动)(二)、探究新知1..理解“参照物”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你能举几个运动的例子吗?生回答:“我们每天上学下学走路都是运动。
老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
下课我们在操场上打球都是运动。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1.一切都在运动中
这个星期,在四年级上了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给本课讲解参照物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课本中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置了两副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为什么?学生也能很快的找出哪些物体正在运动,但一问“为什么说它在运动时?”学生就没有办法清楚的讲出原因,或者就直接说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学生不能将头脑中的判断标准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即使讲解了参照物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样“参照物”这个概念出现与否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了。
因此,在课前我就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会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做比较。
慢慢归纳出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即使是这样,第二节课接着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学生依然不能清晰的找到参照物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
课后,我又查找的一些相关的课例以及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延伸。
于是在后面一个班上课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
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
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另外,我发现在《科学》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概念教学,学习的难度比较大,根据一些资料显示,在进行这样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借助一些现代化工具,通过录像和课件演示的形式介绍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以后在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