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3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下列漫画《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说明了(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成立经互会。
苏联通过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斯大林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题目中的漫画反映的就是苏联在东欧各国强行推广苏联模式。
故选D。
【答案】D2.“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A.戈尔巴乔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D.新经济政策【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因此,这些苏联改革中符合材料评价的是赫鲁晓夫改革。
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C3.赫鲁晓夫统治后期,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的建议,并开始试点,可惜他没来得及做就下台了。
这表明苏联政府曾试图( )A.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B.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C.放弃中央对企业的控制D.加强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没有废除对企业指令性计划,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同意用奖金、利润等手段刺激工业生产”这说明他开始考虑用经济方法来管理生产,以调动工人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B项正确;C项“放弃”的说法绝对化,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就是政府对企业干预太多,故D项错误。
【答案】B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2、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重点、难点1、冷战的原因、表现、影响,多极化的表现,两级格局瓦解。
冷战的原因、两级格局的瓦解,评价两级格局的影响。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及发展趋势。
3、苏联与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的利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过程;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状况的原因。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知识点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爆发的背景:(1)美苏两国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2)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
(3)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率先对苏联发动了冷战。
苏联予以反击。
3、冷战爆发的表现:4、两极格局的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但是,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知识点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典型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旦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
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知识点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4)主要表现项目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成立“北约”1955 年,成立“华约”(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①“不对称”的两极格局: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不完全”的两极格局: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知识点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1)呈现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典型事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1)表现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时期特征表现20世纪70年代日趋紧张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1)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第20课美苏冷战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⑴知道杜鲁门主义等史实⑵了解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形成的内容⑶了解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2、能力培养⑴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辨政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⑵归纳冷战的大致进程,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⑴初步理解美苏冷战是美苏两强争霸世界的实质。
⑵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社会安全和进步的威胁。
教材分析本节课重点是美苏冷战的过程,具体包括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对峙:马歇尔计划(经济方面)北约和华约(军事方面)激化: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终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难点是指导学生理解冷战爆发的必然性和战后初期冷战的实质。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谈话式,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是什么关系?(盟友,共同对抗法西斯)二战结束后,美苏关系又怎样呢?(教师用肢体语言展示:对手;部分学生也能据课本答:对手)他们的关系为什么会有盟友变成对手呢?(教师提示:从美国苏联不同的政治制度、战争爆发前夕他们的关系来考虑),美国苏联的政治制度不同,苏联是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则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从共产主义诞生那天起,资本主义国家便把他当成了敌人,当苏俄革命成功的时候,英美等国便进行过武装干涉,当干涉失败后,他们就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
二战中,处于对抗法西斯的需要,英美暂时的跟苏联联合起来,二战结束后,美苏没有了共同的敌人,思想意识领域里的对立便再度成为双方关系的重大障碍。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而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变得强大而有影响力,在法反法西斯的过程中,苏联帮助东欧各国建立了人们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在战后大为加强。
这样苏联就成了美国称霸的障碍。
所以他们变成了对手。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处于冷战状态。
(释题)何谓冷战?就是美苏之间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
第课美苏冷战(对应学生用书第43~44页)一、杜鲁门主义*1.背景(1)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愈益膨胀。
2.出台: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
3.影响:标志着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开始。
二、两大阵营对峙1.经济领域(1)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①背景:美国着手实施全球扩张战略,对苏联推行全面的“遏制”政策。
欧洲是美国全球扩张侵略的重点。
②目的:为稳定和复兴欧洲。
③提出:1947年6月,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
④影响:复兴了欧洲经济,稳定了欧洲社会秩序;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加剧了美苏的对抗。
(2)苏联情报局和经互会的建立①背景:美国的冷战攻势。
②措施:苏联联合东欧各国国家先后建立了“情报局”和“经互会”。
③结果: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局面。
2.军事领域(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4月,美、英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
8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
(2)华沙条约组织:为了对抗北约组织,1955年5月,苏联东欧八国在波兰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三、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1.概况:冷战对峙中,东西方之间多次出现危机。
其中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几乎使美苏迎头相撞,爆发全面战争。
2.柏林危机(1)第一次柏林危机:苏联要求西方国家从位于苏占区的西柏林退出,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
1948年6月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
德国最终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
*【问题导学】1.美国为什么要采取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本质是什么?答案:略。
2.冷战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各有什么表现?苏联又是如何应对的?答案:略。
【记忆技巧】利用口诀记忆——美国对苏行冷战,政、经、军事三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相继建,两极格局虽出现,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至此完。
课题:第20课美苏冷战
科目:历史年级:九年级总课时数: 40
备课时间:12.3主备人:范鲜锋审核人:
教学重点: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发展。
难点:理解美、苏冷战的实质。
美苏关系不断变化的表现。
课前预习:
(要求:预习时可参考基训前面知识网络及以下题目,且必须在书本中圈划出来,标注上去。
)
2、完成本节课的课前预习题目。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平台运用
新课导入1、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提出战败后的德
国实施分区占领,会议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即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美苏冷战。
板书课题
目标出示2、记住“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
实质。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北约”和“华约”美苏两大
阵营对峙的形成,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
预习指导
小组合作展示1、冷战开始的时间、标志。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标志。
3、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标志。
4、美国冷战的表现。
5、两次柏林危机的时间、结果。
疑难点拨
重点讲解
什么是冷战(1947-1991底)?
定义: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
战后,为什么会出现“冷战”政策?原因:.
1、美国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2、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
3、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民厌战,和平成为时代潮流,美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小组合作
问题探究
学习本课后你对美素争霸有何看法
启示: 1、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主题。
我们应反对霸权,维护和平。
2、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我们应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3、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当堂检测【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笼罩了世界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北约和华约组织的成立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苏联解体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
主要措施出台的先后顺序是()
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实施③北约组织建立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②③
3、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
它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即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护了相对的和平。
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冷战
C、朝鲜战争
D、中东战争
4、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苏联联合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
A、WTO
B、华约
C、APEC
D、欧盟【中考衔接】
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雅尔塔会议上的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图二:古巴导弹危机
⑴据图一指出当时的美苏两国之间是何种关系?结成这种关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据图二指出当时的美苏两国是何种关系?这种关系使当时世界
形成怎样的政治格局?这一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⑶材料二中的这一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又呈现出什么新的特征?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