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题
- 格式:pdf
- 大小:468.19 KB
- 文档页数:8
2024级“高中”10月高一年级新高考月考测试语文(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姜还是老的老”“我上次听到这句话,还是在上次”……这类毫无意义却又挑不出毛病的语句,被人们戏称为“废话文学”。
在信息获取和观点表达日益便捷的今天,这类对文本符号的二次改造与“语言玩梗”大行其道,不禁让人好奇,互联网语境下,“不好好讲话”的魔力究竟在哪儿?最初的“废话文学”,内含着人们戏谑、反讽与抵抗意味的阴阳怪气。
过去“路遥车马慢”,信息承载量与传播速度都很低,寄信隔着万水千山,发短信要字斟句酌,人们恨不得一句话把所有事情讲完。
互联网时代,看完某篇形式主义言辞空洞的文章,围观一个长达几分钟但内涵不超过两句话的无效视频,大家惊觉,原来互联网时代,早已不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出于对低信息增量内容的不满,人们开始用语言予以反击。
这一届年轻人偏爱“躺平”,消解无用信息的方式,就是用同样的“无意义”进行风险对冲。
于是,“废话”式名言警句被改造出来,并活学活用于各类语境。
“废话文学”的生产十分简便,把单位从分钟变成秒、用同义词西红柿替换番茄……实在不行,还可以向鲁迅先生学习,把说过的句子再说一遍,“你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废话,另一句也是废话”。
由此一来,“不好好说话”便演变成某种社交策略,“废话文学”在本身语义之外,逐渐衍生出各场景独有的意义和情绪表达。
面对朋友空洞的长篇大论,一句“除了内容,你说得都挺好”,就能以戏谑的口吻表达出某种不满,含蓄中夹着杀伤力,对方也不至于下不来台。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2020.10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闻一多是新月派诗歌的元帅型人物,新月派的副帅就是徐志摩。
他们的主张虽然差不多,但写起诗来,他和闻一多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风格上的差异。
徐志摩跟闻一多相同的是他也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向人炫耀他的学历。
但他那些文章看来看去,你总觉得他不一定是一个好学生,道理讲得比较差。
在新月派里,论理论修养他不如闻一多,不如梁实秋,这也未必就是缺点,他的性格就是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
喜欢徐志摩诗歌的人一般以青少年为主,在中文系待着,二年级以上的人恐怕就没有喜欢徐志摩的了。
徐志摩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更加依靠灵感,所以在当时被看成是天才诗人。
徐志摩的确是天才,他自己也说,他写诗是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这没法用道理来解释。
胡适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郭沫若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闻一多也有,但徐志摩所依靠的就是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
其实徐志摩最好的诗不是《再别康桥》,比如他的《沙扬娜拉》写得更好。
这首诗非常短,不整齐,不押韵,好像不符合新月派的三美主张,但是你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整齐,内在的韵律,它的表达形式和它的表达对象完美地统一了。
另外有一首既整齐又自然的诗叫《雪花的快乐》,可以说既能代表徐志摩,也能代表新月派。
这诗一共是四节,每一节的形式都一样,整齐和不整齐是搭配的。
这首诗每一节选的韵也是很见匠心的,潇洒的时候用的花韵,飞扬用的是比较明亮的韵,最后落到姑娘身上的时候变成消融,变成鼻音结尾。
这首诗几乎无可挑剔,能够代表徐志摩的艺术成就。
如果说新诗要格律化,徐志摩的这种格律化是受人欢迎的,但是这种格律化需要诗人本身的天才。
格律没有束缚人,相反刺激人们去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在闻一多、徐志摩之外,新月派还有朱湘。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瞠目结舌脍炙人口炽热如火B. 恣意妄为情不自禁纷至沓来C. 纵横交错恣意妄为脉络分明D. 瞽目结舌炽热如火脉络分明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老师特意把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给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B. 他的文章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思想深刻,深受读者喜爱。
C.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D.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的表现非常出色,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喜欢看书,尤其喜欢读《红楼梦》和《西游记》。
B. 你看,那个站在门口的人是谁?是李老师。
C.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D. 在这个句子中,“的”字应该改为“地”。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就像一颗颗明亮的眼睛。
B. 那座山就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
C. 那只鸟儿在树枝上跳跃,就像一个小丑。
D.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眼界:眼睛看事物的范围B. 旷日持久:耗费很多时间C. 沥尽心血:比喻用尽精力D. 鸿毛:指羽毛,比喻极轻的东西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句话道出了自然界中万物共生的和谐之美。
在人类社会中,这种和谐同样重要。
它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2)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3分)三、古诗文阅读(每题5分,共15分)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时量:120分钟总分:120分一、基础知识,共6题,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颤栗/颤抖沁园/分泌湖畔/叛变B. 长篙/蒿草遏制/拜谒悄悄/悄然C. 峥嵘/狰狞强劲/干劲押解赴京/解甲归田D.百舸/磕绊漫溯/宿愿差可告慰/鬼使神差2.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越国以鄙远鄙:以为边邑B.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助C. 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D.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著名作家翟泰丰曾在评论臧克家诗作的《融抒情与哲理于一体的世纪画卷》一文中指出:“如果说对人生哲理抒发得境界最高的,要算《有的人》这首现代诗,这是响遍祖国大地的名著力作。
这首诗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铿锵有力,字字力透纸背,句句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了人生真谛。
”A.淋漓尽致B.栩栩如生C.铿锵有力D.力透纸背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进兵北略地②函封之③箕踞以骂曰④樊於期乃前曰⑤其人居远未来⑥使使以闻大王⑦太子迟之⑧发尽上指冠⑨群臣怪之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⑧⑨/④/⑤/⑥⑦C.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D.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
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B.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D.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整齐划一,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枣阳一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村旅游的火热,是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的生动体现。
2020年国庆中秋假期,某旅游出行服务平台数据上的乡村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68%。
某旅行玩乐平台数据显示,由于需求旺盛,当前国内民宿客单价较去年同期提高32%,“当地游”的客单价也较去年同期提高31%。
这些年,随着人们观念转变,旅游已从单一的观光行为,转变为集欣赏风景、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服务。
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凸显,自驾游、自助游、家庭定制游等旅游产品受到欢迎,为个性特点鲜明、体验互动感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规模偏小、缺乏特色、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有的地方乡村旅游季节性比较明显,旅游内容大多局限在采摘、钓鱼、烧烤等,旅游形式比较单一,不容易吸引回头客;有的地方缺少品牌意识,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为此,亟须加强引导协调,统筹安排,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休闲游。
各地应从全域视角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推动解决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出行难、停车难、如厕难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培育核心竞争力,优化乡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
各地乡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乡土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地方特色,培育特色产品。
还要针对消费升级特点,运用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延伸乡村旅游内涵,提升竞争力。
比如,现在南京、成都等城市周边的一些乡村挖掘夜经济潜力,发力乡村夜游,适时推出美食节、灯光节等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新鲜的旅游体验。
多姿多彩的乡村田园与现代繁华都市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期待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推动乡村旅游持续较快发展。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4题,共150分,共5页。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艳(以下简称赵):很多读者对你的认识是从《哦,香雪》开始的,这是一篇意境和文字都非常优美的文章,可以说是当代文学中诗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青春的诗意和激情,一气呵成,像是从生命中活泼泼地流淌出来的东西,很感性,也很朴实。
你自己如何评价这篇作品在你所有创作中的地位和价值?铁凝(以下简称铁):它在我整个创作中不是以价值高或低,分量轻或重来衡量的,而是它本身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我后来的小说在叙事上更成熟,更像一个自觉作家的写作,但《哦,香雪》焕发出来的对人生、对情感、对生活、对希望那种透明的激情是不可替代的。
一个年轻的作家,如果有本领,写出那样的作品并不难,但是岁月过去了,我们经历了很多,如果还保有那样的爱和希望,还拥有那种透明的心境,那就真是不容易的。
我想,《哦,香雪》对我的意义就在这里。
现在,香雪的时代好像已经过去了,我歌颂的也的确不是封闭的处于蒙昧状态的大山里的人和事。
生活在变,生活里的人也在变,但是我们依然需要香雪。
孙犁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认为,发掘我们内心的多种原始美德是任何作家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放弃的,哪怕在经历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外在的形式变了,内部那个坚硬的核应该还在。
赵:无论是美还是丑,无论外壳怎样变换,内在的核始终如一地朝向对人类美好的情感、珍贵的品性的追求。
铁:是的。
我的作品中前后的人物和故事都有鲜明的不同,中间还有一些起伏。
文学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途径,有时是这个故事触动了你,有时是那个人使你有倾诉的愿望,但最终我将这些人和事融合在一起,通过他们,我想要实现的是文学温暖世界的功能。
汪曾祺说过“人是孤儿”,人真的是很孤独的,所以人需要文学的世界、希望的世界,虽然也许那最美好的境界,我们永远到达不了,但愿望在那儿,我们就会有向前走的勇气,对生活有所期待,这就够了。
高一10月月考(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黄金①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
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
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
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③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
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④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早年间,钱三强先生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
他中学时代即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
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在未来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⑤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高一语文阶段性检测(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上述重要讲话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重大理论指导,是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建设提出的重大任务。
在2013年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历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劳动者杰出代表,既包含体力劳动者,又包含脑力劳动者;既包含简单劳动者,又包含复杂劳动者;既包含物质生产劳动者,又包含精神生产劳动者。
诚实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一样,都是对劳动的性质规定,前者是强调劳动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正当性,后者则是强调劳动要素、方法和结果的发展性。
(摘编自文新华《论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材料二: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是成长成才的题中之义。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立德树人的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
《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穡,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
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儿童劳动教育应谋求手脑相长。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融入改造自然、创造历史、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了兴国利民的重要作用。
应该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
济南市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基础知识(共36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涅槃.(pán)累.(lěi)及淤.(yū)积信札.(zhā)B.煞.(shā)尾下载.(zài)钦.佩(qīng)禁.(jīn)锢C.业绩.(jì)诅.咒(zǔ)夹.(jiá)衫缁.(zī)衣D.屹.(qì)立倔.(jué)强戳.(chuō)穿惴惴..(zhuì)2.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决流蔽玷污辩解坚忍不拔B.安祥驰聘就犯诬蔑涵泳优游C.编缉畸形苍穹泛滥刚健质朴D.忌恨枯燥镣铐炫耀仓皇失措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尽管我在这里采用了稍微______的语气,这篇讲演却是基于可靠的科学做根据。
②这篇文章立意高远,语言________,结构严谨,堪称佳作。
③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加鲜味,会抑制甜味菜的本味。
A、轻率简洁反而B、轻率简捷从而C、草率简捷反而D、草率简洁从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今天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百思不得其解,在老师点拨下,我豁然开朗....,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B.当面临产能严重过剩时,当市价降至冰点时,太阳能企业可能连延口残喘....的机会都没有。
C.他偶尔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对他出众的才华和卓有成效....的表现,同学们赞不绝口。
D.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
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漫溯(shuò) 挥斥方遒(qiú) 惆怅(chànɡ) 百舸争流(ɡě)B.彳亍(chíchú) 哀怨彷徨(pánɡ) 商榷(què)忸怩不安(ní)C.烙(luò)印冰屑悉索(xiè) 火钵(bō) 凝重隽永(juàn)D.悲怆(chuàng)浪遏飞舟(è) 糯米(nuò) 矫健有力(jiǎo)2.下列词或短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寥廓激浊扬清磅礴五岭逶迤B.碣石含蓄隐诲竟相清澈晶莹C.急燥中流击楫篙草意趣盎然D.通辑战战兢兢邂逅苦闷诅丧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曾经是一位屡立战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造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新闻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事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永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D. 挑选合适的培训基地是该市“阳光工程”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也正是最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市政府特别重视。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试卷说明: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做在试卷后面答题卷上命题人:钟学惠审题人:董碧君第I卷(36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A、遒(qiú)劲遏(è)止彷徨(huáng)橘(jú)子洲B、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瓦菲(fēi)寥廓(kuò)C、凄婉(wǎn)火钵(bō)惆(chóu)怅岁月稠(chóu)D、凌侮(wǔ)漂泊(bó)漫溯(shù)笙箫(shēng xiā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苍桑百舸彷徨激扬B.峥嵘慷慨迷茫长蒿C.笙箫荆棘斑斓凄惋D.寥廓淬火恪守隽永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据报道,这次我们的反导实验水平是的,因为世界上中段反导只有中美两家成功,俄国都没成功,对欧洲来说更是望其项背的一个事。
B.夜晚时分,诗人漫溯在美不胜收的康河里,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想放声高歌。
C.英勇而机智的荆轲策划了一个有始有终的行动方案,为了吸引秦王赢政上钩,必须砍下樊於期的头颅,作为面见时奉献的礼品。
D.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养老领域存有的很多问题也随之凸显,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去哪里养老、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
B.新鲜蔬菜口感好,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新鲜蔬菜应该洗净较为安全。
C.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战略谋划、顶层设计,但在具体落实中,就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破解,一步一个脚印持续向前推动。
D.虽然莫言获奖,不能说他已经参与了世界文明标准规则的建设,但至少能够说他开始影响西方文明,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高一10月月考(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33分)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
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
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
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裏,分外妖娆”。
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
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
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高一语文月考卷(10月份)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____________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百舸.gě怅.然chàng 青荇.xìng 倾圮.pǐB.漫溯.suò踟.蹰chí屏.息bǐng 寥廊.kuòC.长篙.gāo 佝.偻gōu 罗绮.yǐ慰藉.jièD.供给.jǐ剑戟.gē做窠.kē里弄.nòng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B.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C.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D.阴恶的天气暄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啊,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3、依次填入下列名子中的方框中的词语正确的选项是()①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②那么一沟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的容光。
的黎明。
A.斑斓绝望娇美温柔B.绝望斑斓娇美温柔C.绝望斑斓温柔娇美D.温柔绝望斑斓娇美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别的一项是()A.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B.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C.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D.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新时期诗歌流派异彩纷呈,各种流派在文学大观园中川流不息....,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当时,解放区的大秧歌、活报剧一类下里巴人....的节目,受到城里人极大的欢迎。
C.读普希金的诗,你会随着作品一起愤怒、忧伤、欢喜,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昂扬奋起,叹为观止....。
D.徐志摩是一位既忧郁又浪漫的诗人,忧郁和浪漫在他身上混为一谈....。
6、下列诗句节奏的划分有错的一项是()A.我踟蹰着/ 为了/ 多年耻辱的/ 历史。
B.那等在/ 季节里的/ 容颜/ 如莲花的开落。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十月月考语文试题命题教师:杨艳审题教师:钟琦考试时间:2020年10月7日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
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
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
《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
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
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
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
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
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
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
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
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
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
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
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
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材料三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
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
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
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
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三通过苏轼与密州,沈从文和湘西的关系,说明从古至今地域文化对文人创作风格产生的影响。
B.苏轼在密州时受当地“不知嬉游”的民风影响,参与当地人的游猎活动,最终促进了豪放风格的形成,并创作颇丰。
C.沈从文作品关注了行政区域的划分,更强调湘西历史、楚文化传统及地理特殊性,表达了湘西文化的精神内核。
D.《文心雕龙》认为文学有地域之分,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整合不同地域文化尤其是密州文化,将“豪放”的词风和“婉约”的词体相结合,促成了豪放词的形成。
B.沈从文作品从人性出发,展现了湘西人丰富感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湘西顽强、积极、原始粗犷的民族精神。
C.对地域差异的关注,不在于河流、气象、物产等自然因素,而在于民族、语言、风俗、历史沿革等人文环境。
D.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今天,文学创作要想避免同质化,保持生命力,必须发掘作品的普世价值的地域特征。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曹雪芹由于自己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深感世态炎凉,“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
B.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抒情诗《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的由衷赞美之情。
C.金庸以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反映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充满爱国情愫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D.长期生活在陕北农村的路遥,以60-80年代为历史背景,以陕北为特定环境,创作出《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5.综合材料分析地域对文学的影响从什么地方来体现。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壮士心臧克家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从此不见壮士归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1934年1月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
“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
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8.诗歌的第一节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出两组。
(4分)9.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以景做结,更艺术性地表现了主旨,试简要分析其妙处。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