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提高生产率的要素和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21.93 KB
- 文档页数:2
统计与管理二○一五·四企业管理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黄 芳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本文通过解析凌云集团近几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来探讨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一、凌云集团简介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凌云集团)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军民结合子集团,主要业务涵盖汽车零部件、市政工程管道和军品三个业务板块。
凌云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及市政工程管道行业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凌云”和“亚大”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市政工程管道业的驰名品牌。
在“十二五”规划的正确引领下,提前两年(2013年)实现“百亿凌云”的战略规划,经营质量和经营规模实现同步提升,并以较强的实力连续两年入围中国汽车工业30强,成为30强里为数不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之一。
二、凌云集团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现状图1 近几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情况近几年,凌云集团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1.5万元/人增长到16.01万元/人,呈整体向好的趋势以年均11.7%的增速增长,现就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指标构成来分析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
三、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方法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年末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工业增加值和年末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变动直接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
即:工业增加值越高,年末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越少,则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就越高。
(一)主要因素之一“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收入法。
我国工业企业通常采用的计算方法是生产法,下面重点对生产法进行解析。
生产法又称投入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是用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目标与要求 (3)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4)2.1 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 (5)2.2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6)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与策略 (8)3.1 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 (9)3.2 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10)3.3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11)3.4 深化体制改革与管理创新 (13)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践案例分析 (14)4.1 国内外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案例 (15)4.2 政府政策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7)五、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18)5.1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19)5.2 加大投入力度与优化资金配置 (20)5.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创新文化 (21)六、结论与展望 (22)6.1 结论总结 (24)6.2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25)一、内容简述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效率的提升程度,它反映了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制度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文章首先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和重要性,然后从理论上阐述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制度环境等。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以中国为例,探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改善制度环境等,以期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这种环境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已成为企业追求持续增长和竞争优势的关键。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效率的提升程度,它反映了技术、知识、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与提升策略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总体呈现出逐步稳定和增长的态势。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却由过去的大量投资驱动,向现在的消费驱动转变。
但是,中国的经济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全要素生产率(TFP)。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一种衡量技术进步、组织、管理和改进的能力的指标。
它是衡量生产力的最佳指标之一,因为它为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更好的质量和更高的效率。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深入了解全要素生产率和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以不同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等),对产品和服务生产所需的过程进行评估产出的效率。
TFP是一个综合因素,它可以深入了解生产力的最终结果。
它的计算方法是将实际产出除以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这使得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技术进步、组织和管理的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区别在于,劳动生产率只衡量人们手动操作的效率,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更全面地衡量所有可以影响生产力的元素。
因此,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高企业和行业的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
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各种方法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为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
二、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现状尽管中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未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资源依赖中国的经济发展在长时间内依赖于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导致了资本、补贴和资源的短缺问题,这限制了中国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2.科技创新水平低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并不高,导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大幅下降。
尽管中国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产品在制造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但成功是建立在简单、重复的工作基础上的。
如果没有在技术研发方面大举投资,将很难继续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章 生产率概述3.1企业生产运作概述 3.2生产率及提高生产率的意义 3.3生产率管理与测评3.4影响生产率的因素与提高途径3.1 企业生产运作概述 一、企业生产系统制造过程(生产过程)是将制造资源(生产要素人机料法环4M1E )转化为有形财富或者产品的过程。
而制造业是制造过程为基本行为,将可用的资源和能源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
目前,制造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比如汽车、钢铁、军工等都是支柱产业。
二、典型制造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 (一)离散型机械制造企业离散型机械制造企业是以一个个单独的零部件组成最终产品的生产方式。
在我国,离散性制造企业分布的行业较广,主要有机械加工、仪器仪表、汽车、服装等。
其生产组织类型按规模和重复性特点可分为:车间任务型和流水线型。
1、车间任务型车间任务型指企业的生产同时在几个车间交叉进行,生产的零部件最终传送到装配车间,装配好的成品由质量部门检验,合格件交付市场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
适用范围:单件、小批量的机械制造企业,主要按订单组织生产主要特点是:(1)每项生产任务仅使用整个企业的一小部分能力和资源。
(2)生产设备一般按机群方式布置。
将功能相同或类似的设备按空间或行政管理职能布置,形成诸如车、铣、刨、磨等生产班组。
这种生产方式对各班组的协调要求比较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因此,车间任务型生产需要制定严密的生产和采购计划。
2、流水线型生产流水线型生产是指加工对象按事先设计的工艺过程依次顺序地经过各个工位,并按统一的生产节拍完成每一道工序的加工内容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
这是本章学习要点1.了解企业生产系统的组成以及典型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
2.了解企业生产效益衡量方法,掌握生产率的含义。
3.掌握生产率测定与管理的方法。
4.明确提高企业生产率的方法,特别是运用工业工程方法提高企业生产率的途径。
一种连续的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流水线生产方式拉开了现代化生产的序幕。
新质生产力、城市韧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一、概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城市韧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能力。
城市韧性是指城市在面临自然灾害、社会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时,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等途径,实现经济增长潜力最大化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城市韧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路径。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研发投入国之一,拥有众多世界领先的科研机构和企业。
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
中国政府还大力支持创新创业,鼓励民间投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等手段,将中国打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
中国政府还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国民教育水平。
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新质生产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中国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量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新质生产力、城市韧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和企业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城市韧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在给定资源使用状况下的生产效率的指标。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衡量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综合效率,来评估整个生产过程的绩效水平。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反映出每个要素的效率和生产过程的整体效率。
在一个集中资源的经济体中,增加资源的使用量也能够提升生产率,但是这种方式的效益是有限的,此时TFP的提升就非常关键了。
为了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我们需要对生产效率进行分析。
因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不是直接可见的,必须通过纵向、横向和交叉的比较来推测和计算。
在纵向上,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生产力的变化来衡量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
例如,某一年的生产力与前一年相比有所提高,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种生产力的提升是由以下原因所导致的:存在更高效的生产工艺、更优秀的劳动力素质或更加先进的生产设施等。
在横向上,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行业、地区或经济体的生产效率来寻找TFP的提升策略。
例如,如果一个省份的生产力比其他省份高,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省份的生产过程比其他省份更加有效率和有创造力。
在交叉上,我们可以比较不同输入和产出的比例。
我们通过比较同一工厂不同工业产出之间的生产力变化来实现。
比如,产品A需要的生产费用比产品B更低,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产品A的生产过程比产品B更加有效率。
当我们了解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测算方法后,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提升TFP水平。
其中之一是引入新的技术或生产工艺。
通过整合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以及遵循最佳实践,我们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第二个方法是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是企业生产的重要要素,通过引进更加高素质的员工和为员工提供优质的培训教育,企业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优化生产设备和流程来提高生产效率。
这包括制定物料管理策略,调整生产线的布局和实施“精益生产”的原则。
总之,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它涉及到多个要素,可以在整体上衡量生产过程效率的提升。
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其影响因素涉及到生产要素、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受到资源要素的影响。
资源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方面。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着全要素生产率。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资本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投入资金用于提升农业生产设施、改良农业生产工艺和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水平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加大技术投入可以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其次,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还受到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的影响。
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农业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进行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如果农产品的价格呈现上涨趋势,生产者会增加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反之,如果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可能会导致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
再者,气候、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也会对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
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失,降低全要素生产率。
因此,农业生产者需要根据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种植品种、种植时间和施肥水管理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此外,政策和市场环境也是影响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之一。
政府出台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源配置政策、价格政策等都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决策和生产效率。
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和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市场环境不稳定、价格波动大、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都会增加农业生产者的生产风险,从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探讨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一——生产车间的原因1、人员问题:集中表现在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稳定性较差,员工士气低落,纪律松散,总之都可以总结为:不会做或不愿做。
2、设备工装问题:集中表现设备维护保养不善导致故障率高,机修人员的工作重心是维修而不是保养预防,坏哪才修哪,修好了这里坏那里,一天忙个不停,必然会导致设备生产时的停停敲敲。
3、现场物流问题:仓库与收发衔接不好,配料效率低;收发人员对生产开始与中途生产配合度不高,导致待料;物料整理不好,标识不清,导致停工会翻找等等。
4、工艺品质问题:生产工艺,品质标准不明确,经验错误未加预防而重犯,成功经验未能总结推广。
这些现象不但导致没有生产效率,还会导致错误作业。
5、现场管理问题:现场混乱导致物料的大量查找与重复搬运,工作场所与工作台面混乱阻碍生产作业顺畅进行,任务分解不合理,很多作业员上班时间内并未有效的工作。
影响生产效率的表象之二: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原因1、计划管理问题:出货计货——生产计划——物料进度/外协进度计划,各种计划间缺乏衔接,生产负荷,车间负荷,工序负荷间缺乏平衡,必然导致生产停停走走。
生产前期工作缺乏充分准备,生产指令缺乏合理性,让生产流程的衔接性,平衡性遭到破坏,生产过程与进度缺乏有效控制,导致作业计划无法落实,也无法针对异常进行有效的补救。
2、运作问题:运作流程经常脱节,计划和车间,车间与班组之间的信息不畅通大大妨碍了管理效率;各单位间缺乏协调,配合,服务意识,也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人力的给生产效率带来障碍。
3、工作方法与习惯:管理干部未能在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水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立法(如:工作优先级原理,报备管理,抗干扰管理)未能科学分权与分责管理,有效分挥下属的作用,必然导致:忙,盲,茫(匆忙,盲目,茫然)4、异常处理:各种异常未能及时终止,(尤其是品质异常),并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让生产陷于停顿,管理人员未能认真进行生产巡查,无法大巡查中发现问题,就更谈不上指导与解决问题了,生产瓶颈总是得不到补强,同样的生产障碍接二连三的出现在生产过程中。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指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产品产量的提高。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农业系统的整体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指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的效率提高,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增长。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计算方法包括Malmquist指数法、非参数DEA模型、随机前沿分析法等。
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引入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产量的提高。
2.资本投入:增加农业资本投入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增加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增长。
3.人力资源: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4.土地利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广高效农业耕作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地耕作上的浪费和污染,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1.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产品市场供给,满足人们对食品和农产品的需求。
2.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4.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生产效率建议生产效率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高效的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利润,还能增加顾客满意度。
为了帮助您提升生产效率,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一、工序优化生产流程的优化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
要对工序进行全面分析,找出瓶颈环节并进行改进。
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系统等,来减少人工操作的时间和错误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重新设计工序的顺序,以实现材料、人力和设备的最佳利用。
二、员工培训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和技能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范、质量控制等。
通过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设备更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一代的生产设备通常能够提供更高的产能和更高的效率。
因此,及时更新和替换旧有设备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更新设备时,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生产流程选择合适的设备,并对其进行充分的测试和实验,以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质量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是保证产品质量。
充分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并加以执行,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
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减少返工率和废品率,提高生产效率。
五、供应链优化供应链的优化也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合理规划供应链,确保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能够及时、稳定地供应。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前预订和安排生产所需的物资,可以有效避免物料短缺和延误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对供应链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提高协同效应。
六、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绩效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给予奖励和追责。
此外,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年终奖金、晋升机会等,也可以促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精益改善方案怎么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怎么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一·提高生产品质众所周知“品质是企业的生命”。
有一流的品质,才会有广阔的市场。
那企业如何才能提高产品品质,将是每个企业永恒的话题。
首先须从原材料把关,严格杜绝不良品入库,并进入生产线。
那如何才能把好这第一关呢?(责任部门:采购、品管)采购人员需挑选有资质的供应商,确保所购买的物料,品质达到要求。
品管人员协助采购督促供应商提高品质。
物料到货后,品管需严加把关。
合格品方可入库。
第二关:物料的储存(责任部门:仓储部门)物料的储存在品质管理中同样很重要,因搬运、储存不当而造成物料的不良时有发生。
所有仓管人员一定须按照重下轻上的原则,注意轻拿轻放。
还要做些“防尘、防潮、防晒、防锈等”工作。
不定期对物料进行查看。
确保物料储存的质量。
第三关:制造生产(责任部门:制造生产部门)物料进入生产线后,首先须避免因为操作或使用不当,而造成物料作业不良。
每工段及相互工段需进行自检、互检及抽检。
成品需品管进行检查,合格品才可以入库、进行销售。
第四关:产品的运输(责任部门:物流)为什么把产品的运输也放在品质管理当中?因为运输不当,同样会造成产品的损坏。
所以物流部门,须选择有资质、信誉高的物流公司进行运输。
(另外有的企业,把售后服务同样放在品质管理的范围当中)。
其实只要企业内部门各尽其职、相互监督、人人参与品质管理,相信产品的品质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企业定会飞黄腾达。
二·提高生产效率对企业来讲,致力于提高生产率,可以降低成本,经受得住价格竞争的压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如果价格不变的话,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利润的增加。
只有较高的生产率,企业才能真正具有竞争力,才能不被国外竞争同行所替代。
国内印包企业的生产率相对较低,应该注重生产率的提升,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市场中,生产是业务的基础。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作者:王艳来源:《北方经济》 2018年第4期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经济发展阶段越高,经济增长越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指经济增长中不能被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要素投入增长解释的部分。
一般来说,全要素生产率由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部分组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
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度改革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改革技术创新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实现经济增长越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全要素生产效率表现如何,既可以解释可持续增长与经济停滞的反差,也被证明是许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视程度。
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着当前经济发展的方向全要素生产率,又称为“索洛残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来的,这里的“全”并非指所有要素的生产率,而是指经济增长中不能被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增长解释的部分,也就是由有形生产要素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得到的残差。
传统意义上的要素投入主要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在一个经济体处于起飞阶段之时,也就是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前,这三项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达到中上等收入水平之后,其贡献会逐渐衰减,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步提高,我国改革开放40 年的经济增长也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繁荣与稳定的基石,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综合考虑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综合效用水平。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促进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能力和改善市场环境三个方面论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首先,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得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例如,将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与资源需求较大的地区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能够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综合生产效率。
其次,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将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进行融合,能够充分利用不同产业的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因此,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提高科技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首先,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提升技术水平,改善生产过程。
例如,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其次,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带来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例如,通过创新推动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能够促进就业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因此,提高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改善市场环境改善市场环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
市场环境的优化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通过市场环境的改善,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例如,减少市场壁垒和行业垄断,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能够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其次,改善市场环境能够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机会,促进良性竞争。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策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描述生产过程中所有生产要素效率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TFP的提高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尝试提高自身的TFP水平,但是也面临诸如国家体制、教育水平、资源分配等诸多挑战。
因此,本文将从TFP影响因素及其提高策略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影响TFP的因素(1)资本投入资本投入是指企业或国家对生产中所需设备、机械、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投资。
资本投入会减少生产中的人力需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产品的生产效率。
但是,单纯的资本投入无法使TFP水平提高,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共同提高效率。
(2)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的培养和管理。
此外,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还需要不断扩大学习和培训的渠道。
(3)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TFP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技创新往往能够带来生产方式的革新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市场变化。
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4)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升,从而推动TFP水平的提升。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应注意避免过度重视某个领域,造成资源浪费和产业结构的失衡。
二、TFP提高策略(1)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TFP提高的核心和关键。
因此,开展技术创新和加强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提高TFP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高科技企业的成立和运营,加强对科技产业的支持和补贴,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
(2)完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体系能够提高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和资金利用效率,从而使企业更能够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
作者: 肖宏伟[1];王庆华[2]
作者机构: [1]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2]国家信息中心综合管理部
出版物刊名: 宏观经济管理
页码: 49-5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动力
摘要:在考虑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将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纳入全要素生产率。
运用数量经济模型测度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发动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别贡献30.2%、29.28%和40.52%,且可按时间分为3个阶段。
在经济新常态下,亟须从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3个维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力转换。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措施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措施主要包括:
1.加强资本投资。
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产权制度。
在企业内部建立先进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内部的产权制度,使企业更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改善贸易环境。
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加大政府对外资企业的支持,改善外贸环境,促进企业出口经济的发展,改善外贸政策,加快贸易便利化,实现外贸结构的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4.改善劳动环境。
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人员的能力,建立企业内部的职业培训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以有效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5.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产业调整政策,支持发展小微企业,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6.提升科技水平。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的途径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资源的投入,如增加投资、更新设备、吸收外资、引进技术、提高劳动强度等;二是从改进方法入手,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努力降低成本,促使企业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
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技术因素,也有管理和政策因素;还有教育、文化等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有的是生产系统本身的构成因素,有的则是生产系统外部的环境因素。
在提高生产率的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
对于国家和部门(产业)这样的宏观经济来说,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如表1-2
表1-2 影响国家或产业生产率提高的因素
在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分析中,人力资源状况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首要因素。
因此,采用第一种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效果已经不具备竞争力,提高生产率的第二种方法现在是所有企业一致追求的一种方法。
而这种方法就是工业工程基础技术——工作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的具体实施件工业工程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参照国际劳工组织基于影响因素的归纳,综合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及方法,如表
1-3所示。
表1-3 提高生产率的基本要素和方法综合
生产率评价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