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届高三物理新情景材料题
- 格式:pptx
- 大小:227.91 KB
- 文档页数:5
崇明县2006年高三物理高考模拟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一、三大题中,小题序号中标有字母A 的试题,适合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考生;标有字母B 的试题适合于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考生;其它未标字母A 或B 的试题为全体考生必做的试题.不同大题可以选择不同的A 类或B 类试题,但同一大题的选择必须相同.若在同一大题内同时选做A 类、B 类两类试题,阅卷时只以A 类试题计分.2、第19、20、2l 、22、23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而未写出主要演算过程的,不能得分.有关物理量的数值计算问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一、选择题(40分) 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的,把正确答案全选出来,并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一小题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O 分。
填在括号外的字母,不作为选出的答案。
本大题中第6、7、8小题为分叉题,分A 、B 两类.考生可任选一类答题.若两类题均做,一律按A 类题计分.公共题(全体考生必做)1.沙尘暴是由于土地沙化而引起的一种恶劣的气候现象,发生沙尘暴时能见度只有几十米,天空变黄发暗,这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 ( )A .只有波长较短的一部分光容易发生衍射才能到达地面B .只有波长较长的一部分光容易发生衍射才能到达地面C .只有频率较大的一部分光容易发生衍射才能到达地面D .只有能量较小的光子容易发生衍射才能到达地面2.雨点从高空由静止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与雨点下落的速度成正比,下图1中能正确反映雨点下落运动情景的是 ( )3.飞船由近地点200 km 椭圆轨道变轨到远地点343 km 圆轨道上飞行 ( )A .速度变小,周期变长,角速度变小,势能增加B .速度变大,周期变短,角速度变大,势能增加C .速度变小,周期变长,角速度变小,势能减少D .速度变大,周期变短,角速度变大,势能减少A .B . 图1C .D .4.一列在竖直方向上振动的简谐波沿水平的x正方向传播,已知其波长为1.O m,周期为O.04s.现沿x方向依次取间距相等且均为25 cm的四个点a、b、c、d,对于这四个点在某一时刻的运动方向可能的是 ( ) A.a向下,b向上,c向上,d向下 B.a向下,b向上,c向下,d向上C.a向上,b向上,c向下,d向下 D.a向上,b向下,c向上,d向下5.如图2所示,R1为定值电阻,R2为可变电阻,E为电源电动势,r为电源的内电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当R2=R l + r时,R2上获得最大功率B.当R l=R2 + r时,R l上获得最大功率C.当R2=O时R l上获得功率可能最大D.当R2=O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可能最大6AAC7A)(A)0—s1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力一定是变力,且不断减小,(B)s1—s2过程中物体可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C)s1—s2过程中物体可能在做变加速直线运动,(D)0—s1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可能在不断增大。
高考物理新情景题集锦1、下列是关于风力提水机组的材料。
产品名称:FD4型风力提水机组产品类型:风能风轮直径:4m 叶片数:18 额定转速:360r/min提水量:15m3/h 起动风速:4m/s 工作风速:4—17m/s额定风速:8m/s 提水高度:9m请根据上述数据计算,这台机组的提水功率为__375__________W,则这台机组正常工作是获得的风能功率为___ _4117_____W。
(设吹到整个风轮圆面积上的空气减速为零,空气密度取1•28kg/m3)2、搭载有“勇气”号火星车的美国火星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03年6月11日凌晨1时58分成功升空,经过了206个昼夜长达4亿8千万公里漫长的星际旅行,于北京时间2004年1月4日12时35分“勇气”号火星车终于成功登陆在火星表面。
“勇气”号离火星地面12m时与降落伞自动脱离,被众气囊包裹的“勇气”号下落到地面后又弹跳到15m高处,这样上下碰撞了若干次后,才静止在火星表面上。
已知火星的半径为地球半径的二分之一,质量为地球的九分之一(取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10m/s2,计算结果均取二位有效数字)。
(1)根据上述数据,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多少?(2)若被众气囊包裹的“勇气”号第一次碰火星地面时,其机械能损失为其12m高处机械能的10﹪,不计空气的阻力,求“勇气”号在12m高处的速度。
(3)已知“勇气”号和气囊的总质量为200㎏,设与地面第一次碰撞时气囊和地面的接触时间为0.4s,求“勇气”号和气囊与火星碰撞时所受到的平均冲力。
解答:(1)在星球表面处有,可得,(2)设探测器在12m高处向下的速度为,则有代入数据,解得m/s(3)设探测器与火星碰前瞬间的速度为,反弹的速度为,则有,规定向上为正,对探测器由动量定理可得解以上各式,得N3、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声波能量达1×10-4J时,其声强为80分贝,超过80分贝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2006年高考物理试题及答案pdf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关于光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10^8 m/sB.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C.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 光是电磁波的一种答案:D2.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C.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D.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答案:A3. 以下关于电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电流的方向与电子流动的方向相同B. 电流的大小与电压成正比C. 电流的大小与电阻成反比D.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答案:D4.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 能量可以以不同的形式相互转化C. 能量的总量在转化过程中会减少D. 能量的总量在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答案:C5. 以下关于电磁感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电磁感应现象是由法拉第发现的B. 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C. 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必须在磁场中运动D. 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两端必须存在电压答案:D6. 在理想气体定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B. 理想气体的压强只与温度有关C. 理想气体的体积只与压强有关D. 理想气体的体积只与温度有关答案:A7. 以下关于原子核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 原子核由电子和质子组成C. 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D. 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答案:A8.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B. 热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C. 热机的效率不可能达到100%D. 热机的效率可以超过100%答案:D9. 以下关于相对论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相对论由爱因斯坦提出B. 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C. 相对论认为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D. 相对论认为光速是恒定不变的答案:D10. 以下关于电磁波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B.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 m/sC.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可变的D.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2×10^8 m/s 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 光的折射定律是______。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物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从下列哪一组物理量可以算出氧气的摩尔质量A .氧气的密度和阿、加德罗常数B .氧气分子的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C .氧气分子的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D .氧气分子的体积和氧气分子的质量 2.质子(p )和α粒子以相同的速率在同一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分别为 R P 和 R α,周期分别为 T P 和 T α ,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R P ∶R α=1∶2,T P ∶T α=1∶2B . R P ∶R α=1∶1,T P ∶T α=1∶1C .R P ∶R α=1∶1,T P ∶T α=1∶2D . R P ∶R α=1∶2,T P ∶T α=1∶13.一质量为 m 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今以恒力F 沿水平方向推该物体,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的位移相等B .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相等C .F 对物体做的功相等D .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相等4.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的光的光子能量范围约为1.62eV —3.11e V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处于n = 3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紫外线,并发生电离B .大量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 = 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具有显著的热效应C .大量处于n =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D .大量处于n =4是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可见光 5.用隔板将一绝热容器隔成A 和B 两部分,A 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B 为真空(如图①)。
现把隔板抽去,A 中的气体自动充满整个容器(如图),这个过程称为气体的自由膨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自由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只作定向运动B .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压强不变C .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温度不变D .容器中的气体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全部自动回到A 部分图①图②6.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以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 时,有光电子产生。
2006年高考广东卷物理试题及答案、备考详解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40分)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 0分。
1.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B.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C.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答案】A【分析】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会运动。
.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牛顿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故答案为A。
属于容易题。
【高考考点】牛顿第一定律【易错点】有的学生凭经验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备考提示】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力和运动最根本的关系,它是整个牛顿定律的础。
2.a、b 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像如图1 所示,下列说法正的是()A.a、b 加速时,物体a 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B.20 秒时,a、b 两物体相距最远C.60 秒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D.40 秒时,a、b 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m【答案】C【分析】v-t 图像中,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和时间轴所夹的面积表示位移。
当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
据此得出正确的答案为C。
有些考生错误的认为图线相交时相遇,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
属于容易题。
【高考考点】速度-时间图像【易错点】有些同学错误的认为图相交时相遇。
【备考提示】利用图像解题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方法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康普顿发现了电子B.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贝史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D.伦从今琴发现了X 射线【答案】BCD【分析】康普顿发现了康普顿效应,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贝史勒尔发现了铀和含铀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伦从今琴发现了X 射线。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分类详解-热、光、原一、分子动理论热和功1.[全国卷I.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B.气体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C.压缩一定量的气体,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D.分子a从远外趋近固定不动的分子b,当a到达受b的作用力为零处时,a的动能一定最大【答案】:D【解析】:从微观上看,压强取决于分子密度和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
A选项中,分子密度的变化未知,而B选项中,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变化未知,故两种情况下都无法判断压强的变化。
在C选项中,压缩气体,外界对气体做功,但不知气体的吸热与放热情况,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其内能不一定增加,在D选项中,若两分子作用力为零时,其距离为r0,当其距离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其距离r<r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a从远处向固定的分子b运动时,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当其作用力为零时,即r=r0时,其速度最大,动能一定最大,D选项正确。
【备考提示】:本题涉及了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涉及的知识点虽然较多,但多为基础知识,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全国卷II.21]对一定质量的气体,若用N表示单位时间内与器壁单位面积碰撞的分子数,则A.当体积减小时,N必定增加B.当温度升高时,N必定增加C.当压强不变而体积和温度变化时,N必定变化D.当压强不变而体积和温度变化时,N可能不变【答案】:C【解析】: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单位时间内与器壁单位面积的碰撞次数,取决于分子密度和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即与体积和温度与关,故A、B错;压强不变,说明气体分子对器壁单位面积上的撞击力不变,若温度改变,则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必改变,要保持撞击力不变,则碰撞次数必改变,同理可判断,N也必定变化,故C对D错。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Ⅱ(黑龙江、吉林、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用)第Ⅰ卷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 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的得0分). 14.现有三个核反应:①2311Na240121Mg e→+ ②23592U11419210563603n Ba Kr e+→++ ③23411120H H He 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B .①是聚变,②是裂变,③是β衰变C .①β衰变,②裂变,③聚变D .①是β衰变,②是聚变,③是裂变 15.如图,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 ,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相连,从滑轮到P 和到Q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 与P 之间以及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 ,滑轮轴上的摩擦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P 使㝊做匀速运动,则F 的大小为A .4μmgB .3μmgC .2μmgD .μmg16.频率一定的声源在空气中向着静止的接收器匀速运动。
以u 表示声源的速度,V 表示声波的速度(u <V )ν表示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
若u 增大,则 A .ν增大,V 增大 B .ν增大,V 不变C .不变,V 增大D .ν减小,V 不变17.ab 是长为l 的均匀带电细杆,P 1、P 2是位于ab 所在直线上的两点,位置如图所示,ab 上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在P 1处的场强大小为E 1,在P 2处的场强大小为E 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同,E 1>E 2B .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反,E 1>E 2C .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同,E 1<E 2D .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反,E 1<E 218.如图所示,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的小滑块P 和Q 都可视作质点,质量相等。
Q 与轻质弹簧相连。
设Q 静止,P 以一定初速度向Q 运动并弹簧发生碰撞。
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物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18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从下列哪一组物理量可以算出氧气的摩尔质量A.氧气的密度和阿、加德罗常数B.氧气分子的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C.氧气分子的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D.氧气分子的体积和氧气分子的质量2.质子(p)和a粒子以相同的速率在同一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分别为RP 和R ,周期分别为TP 和T ,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T T pC..3.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今以恒力F沿水平方向推该物体,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位移相等B.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相等C.F对物体做的功相等D.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相等4.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的光的光子能量范围约为1.62eV -3.11eV.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处于n = 3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紫外线,并发发电离B.大量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 = 3 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具有显著的热效应C.大量处于n = 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D.大量处于n = 4是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可见光5.用隔板将一绝热容器隔成A和B两部分,A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B为真空(如图①)。
现把隔板抽去,A中的气体自动充满整个容器(如图②),这个过程称为气体的自由膨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由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只作定向运动B.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压强不变C.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温度不变D.容器中的气体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全部自动回到A部分6.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以频率为v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时,有光电子产生。
由于光电管K、A间加的是反向电压,光电子从阴极K发射后将向阳极A作减速运动。
光电流I由图中电流计G测出,反向电压U由电压表向截止电压U0。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物理实验部分十六、物理实验[全国卷I]22.(17分)(1)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B.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宽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其中正确的是。
(2)现要测量某一电压表○V的内阻。
给定的器材有:待测电压表○V(量程2V,内阻约4kΩ); 电流表○mA(量程1.2mA,内阻约500Ω);直流电源E(电动势约2.4V,内阻不计);固定电阻3个;R1=4 000Ω,R2=10 000Ω,R3=15 000Ω;电键S及导线若干。
要求测量时两电表指针偏转均超过其量程的一半。
i.试从3个固定电阻中选用1个,与其它器材一起组成测量电路,并在虚线框内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
(要求电路中各器材用题中给定的符号标出。
)ii.电路接通后,若电压表读数为U,电流表读数为I,则电压表内阻R V=。
答案:(1)ABD(2)i.电路如图ii.R1U R1I-U[全国卷II]22.(17分)(1)现要测定一个额定电压4V、额定功率1.6W的小灯泡(图中用○×表示)的伏安特性曲线。
要求所测电压范围为0.1V~4V。
现有器材:直流电源E(电动势4.5V,内阻不计),电压表○V(量程4.5V,内阻约为4×104Ω),电流表○A1(量程250mA,内阻约为2Ω),电流表○A2(量程500mA,内阻约为1Ω),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约为30Ω),电子键S,导线若干。
如果既要满足测量要求,又要测量误差较小,应该选用的电流表是,下面两个电路应该选用的是。
甲:乙:(2)一块玻璃砖用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其中一个表面是镀银的(光线不能通过表面)。
现要测定此玻璃的析射率。
给定的器材还有:白纸、铅笔、大头针4枚(P1、P2、P3、P4)、带有刻度的直角三角板、量角器。
2006年福建省高考理综试卷物理试题评析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林一敏一、物理试题总体分析:①2006年福建省高考理综试卷物理试题遵循了近几年来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趋势,坚持了“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与2005年相比,今年试题总体的难度有所下降。
试卷的结构、题量、分数比例等仍保持稳定,第I 卷中选择题仍为不定项选择且仍为8小题共计48分,第II卷中主观性试题仍为4小题共计72分,物理部分总分仍为120分。
试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要求,《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五种能力均得到全面的考查,尤其强调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这一点在第24题、第25题上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②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例:第14、15、16、17、18、19、20、21题,分别考查了物理学科的原子核及核反应方程、光子能量及光的传播、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气体的内能、分子间作用力、机械振动图象、受迫振动和共振、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电磁感应规律等基本知识;第23、24、25题则体现了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的考查,即“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欧姆定律”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等的考查。
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卷物理各块知识内容比例:③试题加强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例:第19题考查考生对振动图象的物理意义的理解;第21题要求考生应用图象识别能力来解决有关电磁感应的问题;第23题要求考生能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来求解有关光的匀速传播问题;同时第23题、第24题、第25题对考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要求较高。
④试题注重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第22题为物理实验题,分值17分。
其中第(1)题为选择题,考查的“双缝干涉”虽是课本中的学生分组实验,但着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要求考生应真正动手做过实验、观察过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决定条纹间距的有关因素。
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1(物理部分)试题分析二、选择题 14.答案:A考点:(选修3-5)原子核——核反应方程。
(Ⅰ级) [容易]分析:由题给反应过程,可列出核反应方程:e He n X A Z 0142102-+→+,由质量数守恒有:0421+⨯=+A 解得:7=A ,由电荷数守恒有:)1(220-+⨯=+Z ,解得:3=Z ,A 正确,其余错误。
能力要求:理解题给的核反应过程,能列出此核反应的方程,根据核反应过程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推导出A 、B 的数值。
15.答案:B考点:光子,光谱和光谱分析,折射率(Ⅰ级) [容易] 分析:由红光和紫光的频率关系知紫红νν<,由光子能量公式νh E =,知紫红E E <;由红光和紫光的折射率关系知:紫红n n <,又由折射率公式:vc n =,可导出紫红v v >,综合以上两点结论知:B 正确。
能力要求:知道红光和紫光的频率、在介质中的折射率的大小关系,理解光子能量和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与光的介质中的关系的公式,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推导。
16. 答案:B考点:(物理1)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环绕速度、牛顿第二定律(Ⅱ级) [中等] 分析:由万有引力定律及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有:地地地R v mRmMG212=,同理对探月卫星有:月月月R vm Rm M G22''=,综合以上两式有:s km s km v R MR M v /8.1/9.7181411≈⨯⨯⨯==月地地月,B 正确。
能力要求: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卫星的运动问题。
17.答案:A 、D考点:(选修3-1)电势、电场强度、库仑定律、洛仑兹力、洛仑兹力的方向(Ⅱ级) [中等] 分析:若a 板电势高于b 板,匀强电场方向向下,电子所受库仑力向上,为使它能沿水平方向运动,则所受的洛仑兹力只能向下,由左手定则可判定磁场方向应垂直于纸面向里,A 正确、C 错;若a 板电势低于b 板,匀强电场方向向上,电子所受库仑力向下,为使它能沿水平方向运动,则所受的洛仑兹力只能向上下,由左手定则可判定磁场方向应垂直于纸面向外,B 错、D 正确。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试题(江苏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从下列哪一组物理量可以算出氧气的摩尔质量A.氧气的密度和阿、加德罗常数B.氧气分子的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常数C.氧气分子的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D.氧气分子的体积和氧气分子的质量2.质子(p)和α粒子以相同的速率在同一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分别为R P 和Rα,周期分别为T P和Tα,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R P∶Rα=1∶2,T P∶Tα=1∶2 B.R P∶Rα=1∶1,T P∶Tα=1∶1C.R P∶Rα=1∶1,T P∶Tα=1∶2 D.R P∶Rα=1∶2,T P∶Tα=1∶13.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今以恒力F沿水平方向推该物体,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位移相等B.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相等C.F对物体做的功相等D.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相等4.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的光的光子能量范围约为1.62eV—3.11e V,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处于n = 3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紫外线,并发生电离B.大量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 = 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具有显著的热效应C.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D.大量处于n=4是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可见光5.用隔板将一绝热容器隔成A和B两部分,A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B为真空(如图①)。
现把隔板抽去,A中的气体自动充满整个容器(如图),这个过程称为气体的自由膨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由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只作定向运动B.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压强不变C.自由膨胀前后,气体的温度不变D.容器中的气体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全部自动回到A部分6.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以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K时,有光电子产生。
将新情景“画”出来———高考物理新情景题的解题方法作者:陈自力来源:《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3年第7期长沙市第十一中学陈自力近年来,高考物理学科命题取材越来越联系到我国和世界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能力考查对“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和“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主要体现在理综科考试中新情景题中,加强了对学生提取新信息、获取新知识、运用新信息及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查。
本人针对近几年高考中学生解新情景题的困惑,结合多年的教学谈谈如何解高考物理新情景题经验。
新情景题是一种新信息、新情景(或背景)试题,是以日常生活、生产及现代科技中的某个事件、问题为情景提供信息,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分析,从中筛选出相关信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应用题中的相关信息解决问题。
新情景题的最大特点是相关性、隐蔽性和迁移性。
试题中的问题与哪些物理知识发生联系、应该用什么物理规律、采用哪种物理模型解决问题并不是一目了然,只有深化、活化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构建比较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才能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
另外除具备一般能力外,更应具备阅读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洞察力及迁移应用能力。
因此,传统的“题海战术”解决这类问题成效不大,必须让学生系统掌握物理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新情景题的分类新情景题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提供新知”型,是介绍现代新科技、新发现等新信息的新情景题,也可称之为“信息题”。
例如,“河流发电”、“嫦娥一号”、“夸克模型”、“介子衰变”、“电磁流量计”、“啤酒生产工艺”、“诺贝尔化学奖项目—导电塑料”、“霍尔效应”、“黑体辐射”等,题目提供新的知识,并要求以此解决题目中给定的问题。
第二类是“实用分析”型,建立在学生已学的物理知识基础上,是以日常生活、生产及现代科技实用模型为背景,提出种种假设并且将模型理想化的新情景题。
这类题往往能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更具实用性,如:“缓冲装置”、“柴油打桩机问题”、“自行车问题”、“摩擦因数测量仪”等,要求学生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综合分析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006年江苏省高考综合物理试卷一、选择题1.(3分)关于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物体发生形变时,其重心位置一定不变C.物体升高时,其重心在空中的位置一定不变D.采用背越式跳高的运动员在越过横杆时,其重心位置可能在横杆之下2.(3分)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小B.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C.只有做功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D.只有热传递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3.(3分)如图所示,用两根同样的绝缘细线把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带电小球悬挂在同一点上,甲、乙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两球带同种电荷,且甲球的电荷量大于乙球的电荷量,F1、F2分别表示甲、乙两球所受的库仑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1一定大于F2B.F1一定小于F2C.F1与F2大小一定相等D.无法比较F1与F2的大小4.(3分)关于磁感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磁感线是实际存在于磁场中的线B.磁感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C.磁感线是一条条不闭合的曲线D.磁感线有可能出现相交的情况5.(3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C.质子和中子都带正电D .原子核的质量数一定等于电荷数6.(3分)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显示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设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则飞船在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为( )A .r GMB .GM rC .Mr GD .GrM 7.(3分)在医学上,光导纤维可以制成内窥镜,用来检查人体胃、肠、气管等器官的内部.内窥镜有两组光导纤维,一组用来把光输送到人体内部,另一组用来进行观察.光在光导纤维中的传输利用了( )A .光的折射B .光的衍射C .光的干涉D .光的全反射8.(3分)关于多用电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电流挡测电流或用电压挡测电压前,必须检查机械零点B .用电阻挡测电阻前,不需要检查机械零点C .用电阻挡测电阻时,若从一个倍率变换到另一个倍率,不需要重新检查欧姆零点D .用电阻挡测电阻时,被测电阻的阻值越大,指针向右转过的角度就越大二、填空题9.(4分)如图所示为一个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由图可知,该弹簧振子的振幅是 cm ,振动频率是 Hz .10.(4分)一个500匝的线圈,其电阻为5Ω,将它与电阻为495Ω的电热器连成闭合电路.若在0.3s 内,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从0.03Wb 均匀增加到0.09wb ,则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V ,通过电热器的电流为 A .三、解答题11.(7分)列车在机车的牵引下沿平直铁轨匀加速行驶,在100s 内速度由5.0m/s 增加到15.0m/s .(1)求列车的加速度大小.(2)若列车的质量是1.0×106kg ,机车对列车的牵引力是1.5×105N ,求列车在运动中所受的阻力大小.12.(9分)如图所示电路中,电阻R1=R2=R3=10Ω,电源内阻r=5Ω,电压表可视为理想电表。
2006年北京市理综试题(物理部分)分析13.目前核电站利用的核反应是A.裂变,核燃料为铀B。
聚变,核燃料为铀C.裂变,核燃料为氘D。
聚变,核燃料为氘答案:A考点:(选修3-5)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Ⅰ级)[容易]分析:核裂变和核聚变过程都能释放核能,但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只能对核裂变的速度进行控制,所以各国的核电站都是以铀为燃料的核裂变电站。
能力要求:理解核裂变反应和核聚变反应14.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
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答案:B考点:(选修3-1)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静电现象的解释(Ⅰ级)[容易]分析:验电器原来不带电,当带电体靠近它时,由于静电感应在金属球、金属杆和金属箔之间将发生电荷的转移,在静电力的作用下靠近带电体的部分将积累异种电荷,由电荷守恒知另一侧将积累等量同种电荷。
根据以上分析对照图示的四种情况各判断B正确,其余各项错误。
能力要求:理解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15.如图所示,两个相通的容器P、Q间装有阀门K。
P中充满气体,Q内为真空,整个系统与外界没有热交换,打开阀门K后,P中的气体进入Q中,最终达到平衡,则A.气体体积膨胀,内能增加B.气体分子势能减少,内能增加C.气体分子势能增加,压强可能不变D.Q中气体不可能自发的全部退回到P中答案:D考点:(选修3-3)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Ⅰ级)[容易] 分析:题给条件为“Q为真空”,“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K打开后,P中的气体进入Q中,此过程气体体积增大,过程外界对气体气体不做功,系统与外界又没有热交换,由Q W E +=∆知在0=Q ,W 不大于零的情况下,E ∆不可能大于零,A 错,B 也错;内能不可能增加就表示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可能增大,气体体积增大将造成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减少,由气体的压强的产生原因知气体压强将减小,C 错;观察和探究过液体扩散现象的学生将知道,扩散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由此很容易确定D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