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医耳鼻咽喉科治疗概要
- 格式:pdf
- 大小:328.59 KB
- 文档页数:7
《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大纲Otolaryng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17110121 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20/实践总学时12)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 1.5课程性质限制性选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影像、麻醉、法医、眼专专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是研究耳鼻咽喉-头颈外诸器官疾病。
教学的内容是结合临床讲授耳鼻咽喉-头颈外诸器官的解剖、生理、检查方法及各种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知识,着重我国“四炎一聋”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按温州医学院麻醉、影像、法医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本学科总教学时数20学时,讲授20学时。
各章讲课时间分配可参考下表: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内容时数1、绪论耳鼻咽喉科特点及新进展10M2、鼻应用解剖(外鼻静脉回流特点、鼻腔顶壁、内侧壁及外侧壁30M 2学时3、鼻腔炎性疾病25M4、鼻粘膜高反应性疾病(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15M1、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鼻窦炎30M2、颅内眶内并发症、脑脊液鼻漏10M 2学时3、鼻出血10M4、鼻腔鼻窦良性肿瘤(重点:内翻性乳头状瘤)10M5、鼻腔鼻窦恶性肿瘤20M1、鼻内镜理论基础及手术15M2、食管、气管应用解剖10M2、喉、气管、支气管异物30M 2学时3、食管异物临床表现及处理10M4、颈部创伤15M1、咽应用解剖及生理20M2、咽炎、咽异感症的鉴别诊断及处理15M3、急、慢性扁桃体炎、周围脓肿、咽后脓肿表现、并发症及治疗35M 2学时4、腺样体肥大。
10M1、鼻咽纤维血管瘤5M2、鼻咽癌25M3、颈部肿块30M 2学时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20M1、喉应用解剖及生理(喉软骨支架、喉内肌、声门分区及声门旁隙)30M2、喉炎症性疾病(急慢性喉炎、会厌炎、小儿急性喉炎)35M 2学时3、喉麻痹15M1、喉良性肿瘤10M2、喉恶性肿瘤(包括喉咽恶性肿瘤)30M3、喉梗阻20M 2学时4、气管切开术20M1、耳应用解剖30M2、耳生理15M3、耳外伤10M 2学时4、分泌性中耳炎25M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15M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25M3、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20M 2学时4、耳源性眩晕(梅尼埃病)20M1、周围性面瘫15M2、侧颅底肿瘤15M3、中耳癌,听神经瘤20M 2学时4、耳聋的防治30M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到耳鼻咽喉-头颈部诸器官病病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原则。
中医关于鼻炎·的书籍
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中医认为鼻炎的发生与体质虚弱、肺脾功能失调有关。
以下是几本关于中医治疗鼻炎的书籍介绍:
1.《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手册》
书中详细介绍了鼻炎的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强调了中医治疗鼻炎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
2.《实用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
书中介绍了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书中不仅包括鼻炎的诊断和治疗,还涉及其他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3.《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诊疗指南》
书中对鼻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供了多个中医治疗鼻炎的方案和方剂。
4.《鼻炎中医特色治疗》
书中介绍了鼻炎的中医特色治疗。
书中不仅包括鼻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还提供了多个临床案例和经验分享。
5.《中医五官科学》
书中介绍了五官疾病的中医理论和实践。
书中对鼻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全面介绍,并提供了多个中医治疗鼻炎的方剂和针灸方法。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的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耳鼻咽喉科学属于五官科,它主要研究耳鼻咽喉的冷热虚实,升降浮沉等病理现象,而且也会参考现代医学的成就。
一、耳病1、耳鸣:耳鸣又称“听暇”,是指在外界没有声音刺激时,出现通过听觉器官捕捉到的自主产生的声音。
常见的耳鸣病因很多,如高血压、内分泌失调、颈椎病、头颅外伤等,中医理论认为,耳鸣多为肝肾阴虚或气滞血淤。
常用的中医治疗包括滋阴补肾、调理肝气、活血化瘀等。
2、耳聋:耳聋试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听觉能力受损,表现为听力受限或听力丧失。
中医认为耳聋多由肾虚、脾虚、心火扰动、痰湿内扰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调理肾气、补益脾气等。
中药常用的有当归、川芎、熟地黄等。
二、鼻病1、鼻窦炎:鼻窦炎是常见疾病,其主要病因为风寒、饮食不当、感冒等。
中医认为,鼻窦炎主要病因为体内风邪所致,又分为寒性和热性两种。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祛邪散寒、清热解毒等。
中药常用的有薄荷、芳香油等。
2、鼻窒息:鼻窒息在中医学上又称为鼻塞。
鼻塞多由风寒壅闭、热毒郁积等因素所致。
治疗方法常用的有通窍宣肺、化湿祛堵等。
中药常用的有甘草、薄荷、枳实、穿山甲等。
三、喉病1、喉炎:喉炎又称为声带炎,是因风寒、火热、暴饮暴食、过度使用嗓子等原因引起的声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症状。
中医认为,喉炎主要病因是因外邪所致,治疗方法有清胃透热、宣肺化痰等。
中药常用的有赤芍、黄芩、金银花等。
2、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发炎,由于内风、外邪、痰湿内扰等引起的喉部不适、咽喉痛、高热等症状。
中医认为,扁桃体炎多由肝火炽盛,肺胃干燥,痰湿凝滞等因素所致。
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润燥化痰等。
中药常用的有黄芩、银翘、枸杞果等。
总之,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耳鼻喉科学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不仅注重疾病的表面治疗,更加强了预防和对全身健康的调理。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都因病因不同而灵活应用。
《眼耳鼻喉口腔科护理学》课程标准编写人:审核人: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模块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一、课程理念《眼耳鼻喉口腔科护理学》是介绍对眼、耳、鼻、喉、气管、食管疾病病人的整体护理和防治知识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眼科护理学及耳鼻喉科护理学二部分。
其重点在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强化预防战略,把三级预防观念贯彻始终,并融医疗、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
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摆到突出位置。
教学过程中,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使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一、课程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眼耳鼻喉口腔科常见疾患护理评估的程序和内容、主要护理问题的内容和意义;熟悉常见疾患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理解护理措施制定方法和实施原则,护理效果的评价手段和改进方法;了解眼耳鼻喉口腔科常见疾患的主要发病因素、主要的病理过程和相关的解剖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实施常用眼耳鼻喉口腔科的护理操作技术、常用检查配合、诊疗器械的应用能力;学会观察眼耳鼻喉口腔科病人的症状、体征,识别病情变化,对危重病人做出应急处理;能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协助和指导病人进行自我保健并开展健康教学,为家庭、社区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热爱护理专业和护理工作,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奉献精神;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对病人具有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眼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基本要求:掌握眼球及附属器的解剖、组织和视路径和瞳孔路径;掌握眼的神经支配和瞳孔反射;熟悉眼球及其附属器的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熟悉眼球及其内容物的生理特点和功能;了解眼的各部组织的解剖等学习内容。
目录耳科学教学大纲 (1)第一章耳的应用解剖 (1)第二章耳的生理 (1)第三章颞骨CT (1)第四章耳部MRI (2)第五章听功能检查及评价 (2)第六章前庭功能检查及评价 (2)第七章面神经的功能检查及评价 (2)第八章耳的胚胎发育及发育异常 (3)第九章耳的先天性疾病 (3)先天性耳前瘘管 (3)先天性外耳、中耳、内耳畸形 (3)第十章外耳疾病 (3)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 (3)耳廓假性囊肿 (3)外耳湿疹 (3)外耳道疖 (4)弥漫性外耳道炎及恶性外耳道炎 (4)真菌性外耳道炎 (4)耵聍栓塞 (4)外耳道胆脂瘤 (4)外耳道异物 (4)第十一章中耳炎性疾病 (5)分泌性中耳炎 (5)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5)急性乳突炎 (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 (5)第十二章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 (6)第十三章耳硬化症 (6)第十四章耳聋及其防治 (6)第十五章耳鸣 (7)第十六章眩晕疾病 (7)梅尼埃病 (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7)前庭神经元炎 (7)第十七章面神经疾病 (8)第十八章耳肿瘤 (8)(一)良性 (8)外耳道骨疣 (8)外耳道乳头状瘤 (8)听神经瘤 (8)颈静脉球体瘤 (8)(二)恶性肿瘤 (9)中耳癌 (9)(三)耳外伤 (9)耳廓外伤 (9)鼓膜外伤 (9)颞骨骨折 (9)面神经外伤 (9)第十九章人工耳蜗(CI) (9)第二十章助听器和植入式助听器 (10)第二十一章侧颅底外科 (10)第二十二章耳显微外科及颞骨解剖训练 (10)第二十三章耳科学领域的研究 (11)鼻科学教学大纲 (11)第一章鼻的应用解剖 (11)第二章鼻的生理 (12)第三章鼻影像学 (12)第四章鼻的胚胎发育 (12)第五章脑膜脑膨出 (12)第六章后鼻孔闭锁 (13)第七章外鼻及鼻前庭炎症 (13)鼻疖、鼻前庭炎、鼻前庭湿疹 (13)第八章鼻腔炎症性疾病 (13)急性鼻炎 (13)慢性鼻炎 (13)变应性鼻炎 (14)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14)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14)第九章鼻真菌病 (15)第十章鼻中隔疾病 (15)第十一章鼻出血 (15)第十二章鼻及鼻窦囊肿 (15)鼻前庭囊肿、鼻窦粘液囊肿、鼻窦浆液囊肿、牙源性囊肿 (15)第十三章鼻及鼻窦的肿瘤 (15)鼻及鼻窦良性肿瘤 (15)鼻及鼻窦恶性肿瘤 (16)鼻恶性肉芽肿及淋巴瘤 (16)第十四章鼻外伤 (16)鼻骨骨折 (16)鼻窦外伤 (16)第十五章脑脊液鼻漏 (16)第十六章内镜下鼻窦外科学 (17)ESS,前颅底手术及鼻眼相关手术 (17)第十七章鼻科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17)第十八章内镜学 (17)硬管镜 (17)纤维镜 (17)喉科学教学大纲 (18)第一章喉的应用解剖 (18)第二章喉的生理 (18)第三章喉的胚胎发育 (18)第四章喉的先天性疾病 (18)先天性喉蹼 (18)先天性喉喘鸣 (18)第五章急性会厌炎 (19)第六章急性喉炎 (19)第七章小儿急性喉炎 (19)第八章慢性喉炎 (19)第九章声带小结、声带息肉 (19)第十章喉麻痹 (20)第十一章喉痉挛 (20)第十二章癔病性失音 (20)第十三章喉阻塞 (20)第十四章气管切开术 (20)第十五章咽的应用解剖 (21)第十六章咽的生理 (21)第十七章先天性疾病 (21)甲状舌囊肿及瘘管 (21)鳃裂囊肿及瘘管 (21)第十八章急性咽炎 (22)第十九章慢性咽炎 (22)第二十章腺样体肥大 (22)第二十一章急性扁桃体炎 (22)第二十二章慢性扁桃体炎 (22)第二十三章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和咽旁脓肿 (23)第二十四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23)第二十五章喉部肿瘤 (23)喉部良性肿瘤 (23)喉的癌前病 (24)喉癌 (24)第二十六章喉结核 (24)第二十七章喉外伤 (25)第二十八章咽部肿瘤 (25)咽部良性肿瘤 (25)鼻咽部纤维血管瘤 (25)咽部乳头状瘤及血管瘤 (25)咽部恶性肿瘤 (26)鼻咽癌 (26)扁桃体癌 (26)喉咽癌 (26)第二十九章咽异物 (27)第三十章咽部恶性淋巴瘤 (27)第三十一章颈部疾病 (27)第三十二章耳鼻咽喉科异物 (27)鼻、耳及咽异物 (27)食管异物 (27)第三十三章全身疾病在咽部的表现 (28)第三十四章文献检索及循证医学 (28)英文要求 (28)参考文献 (28)中文 (28)英文 (29)要求掌握的英文词汇 (29)耳鼻喉科学教学大纲耳科学教学大纲第一章耳的应用解剖掌握:1.中耳的构成。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学时:63(47/16)学分:3.5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医耳鼻咽喉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
系统地阐述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耳鼻咽喉病的病机病因、诊断要点、辨证要点、以及耳鼻咽喉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原则。
本门课程是为中医药院校本科五年制中医专业设置的临床专业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悉本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急重病的急救措施。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总论及解剖(一二三四五章共2学时)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历史,目前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使学生了解本科学定义及特点,了解本科学的悠久历史,加强对学习本学科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本学科的兴趣。
第一章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掌握耳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树立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观念;掌握耳鼻咽喉与经络的关系;掌握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在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意义。
重点:1 耳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
2 其关系在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意义。
难点:1 耳鼻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2 为何肾开窍于耳,肾之经脉却不直达于耳?第三章耳鼻咽喉科的病因病机概述了解耳鼻咽喉疾病的不同内因、外因的特点,其侵犯人体的渠道不同,从而引起不同的病理变化。
了解虚证、实证、虚实夹杂的具体分型及其特点,理解不同的病理变化引起不同的症状表现。
第四章耳鼻咽喉病的诊断要点了解耳鼻咽喉科诊室的基本条件,熟悉额镜的使用方法。
掌握耳、鼻、咽喉局部四诊的具体内容。
掌握耳鼻咽喉疾病的常见症状、体征的辨病与辨证方法。
认识局部辩证和整体辩证相结合,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
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迅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中外医学交流蓬勃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党和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振兴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因此,中医耳鼻咽喉科事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专科逐步独立,专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临床诊疗与学术研究水平迅猛提高,并与现代医学逐步结合,使中医耳鼻咽喉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中医耳鼻咽喉科的独立与专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古代的耳鼻咽咽喉科学领域,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始终没有耳鼻咽喉科的全称及其完整的学科,耳鼻咽喉科的真正完全独立是在建国以后。
1956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等地创办了高等中医院校。
院校成立后,最初有喉科学教学课程,隶属眼喉科教研室(组);其附属医院则建立了五官科专科。
眼喉科教研室(组)及五官科的医教人员,开始尚无严格的眼或耳鼻咽喉专业界限。
由于中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省中医院校相继成立,并从70年代初开始,各中医院校附属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科室相继独立,从五官科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事耳鼻咽喉喉科的从业人员。
由于临床业务的专科分化的发展,终于在1979年产生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标志着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自成体系而立于专业学科之林,在中医院校及省、地(市)级中医医院,中医耳鼻咽喉科医、教、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最终完全专业化。
1974年以来,卫生部先后在广州、上海、南京中医学院主办了数期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师资提高班。
1986年,卫生部批准湖南中医学院为全国第一个中医耳鼻咽喉科助教进修班基地,并于同年招收学员。
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定期不定期地开办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培训班,培养和壮大了中医耳鼻咽喉专科师资力量。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全国已有上海、广州、湖南、成都等几所中医院校培养了数十名中医(湖南为中西医结合临床)耳鼻咽喉科硕士研究生。
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了湖南中医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从1999年开始招生。
《中医耳鼻喉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医耳鼻咽喉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不分,它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系统的阐述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病因病理、辨证、论治概要,以及耳、鼻、咽喉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原则。
通过本门课学习,使学生能熟悉本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新进展、科研新成果。
运用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于临床实践,掌握处理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和对急病重病的急救措施。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为临床课,采用课堂教学、临床实习、自学讨论等相结合。
要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教学的难点在于较复杂而深在细小腔洞的解剖关系,以及必须借助特殊的光源和器械的检查方法,加之教学时数的限制。
因此,无论大课、小课或实习讲授,应尽可能利用形象化、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多媒体、提问、病例讨论、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课余活动等形式。
本大纲以“四炎一聋”(鼻及鼻窦炎、咽及扁桃体炎、喉炎、中耳炎和耳聋)等疾病为重点,在教学内容上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级要求。
主要内容如下:1.掌握耳鼻咽喉的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生理特点、病因病机;2.熟悉耳鼻咽喉论治概要,以及耳鼻咽喉病的中医疗法、用药规律;3.熟悉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功能;4.初步掌握戴镜、对光和耳鼻咽喉一般常用检查器械使用及检查方法;了解新的检查仪器和诊疗手段;5.掌握“四炎一聋”、恶性肿瘤(鼻咽癌)的中西医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6.熟悉耳鼻咽喉外伤的中西医处理原则及知识;鼻出血的简易止血法。
7.熟悉耳鼻咽喉异物的诊断要点、处理原则和预防知识;8.耳眩晕、耳带疮、鼻衄、鼻槁、喉风、梅尼埃病等,以及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和症状亦在了解和熟悉之列,可作总的介绍或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讲授,以缓解教学时数不足的矛盾。
第五章:耳鼻咽喉科治疗概要 *黄学海
一:常用内治法
1:疏风解表法
风热:银翘散、桑菊饮
风寒:荆防败毒散
咽喉病:六味汤
2:清热解毒法
热火毒内陷心包
甘寒清热:五味消毒饮、竹叶石膏汤、白虎汤苦寒清热:黄连解毒汤、加减三黄凉膈散
清肝胆之热:龙胆泻肝汤
3:疏肝解郁法
疏肝气:丹栀逍遥散
平胃气:旋覆代赭汤
开六郁:越鞠丸
缓脏躁:甘麦大枣汤
气滞痰凝:半夏厚朴汤
4:通腑攻下法
峻下: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润下:麻仁丸、五仁汤、增液承气汤
5:补益脏腑法
肺气虚: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
益气通窍:益气聪明汤、温肺止流丹
肺阴虚:养阴清肺汤、甘露饮、沙参麦冬汤
肺肾阴虚:百合固金汤、麦味地黄汤
肾阴虚:六味地黄汤
肝阴虚:一贯煎
肝肾阴虚:杞菊地黄汤
脾气虚: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
脾阳虚:理中汤
肾阳虚:右归丸、金匮肾气汤
补血:四物汤
补气:四君子汤
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
6:行气活血法
行气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桃、红、芎、芍、
姜、老葱、枣、麝香)
行气活血散结:会厌逐瘀汤(桃、红、归、地、芍、
柴、枳、桔、玄、甘草)
行气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
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
7:利水渗湿法
五苓散、苓桂术甘汤
8:化瘀散结法
痰浊蒙蔽清窍: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加大枣、
白术、天麻)
痰湿结滞:二陈汤加味(半夏、陈、茯、草、姜)
热痰:清气化痰丸(半夏、陈、茯、杏、枳、瓜
蒌、胆南星、芩)
化痰散结:消瘰丸(浙贝、生牡蛎、玄参)
9:通利清窍法
行气活血通窍:通气散(柴、芎、香附)合通窍活血汤芳香通窍:苍耳子散(苍耳子、辛、芷、薄)
化浊通窍:平胃散合三仁汤,加佩兰、藿香
利湿通窍:五苓散
升阳通窍: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加味
10:利喉开音法
外邪犯肺:胖大海、石菖蒲、薄荷、蝉衣、射干、
麻黄
慢性音哑:凤凰衣、木蝴蝶、血余炭
11:消痈排脓法
清热解毒消痈: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清热活血消痈:四妙勇安汤(银花、玄参、当归、
甘草)
清热解毒活血消痈:仙方活命饮
银花甘草---- 清热解毒
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 行气通络
活血散瘀
白芷防风---- 辛温发散,疏散外邪,散结消肿
花粉贝母---- 清热化痰排脓
山甲皂刺---- 穿透经络,攻坚排脓
原方用法:用酒三碗,煎至一碗半。
若上身,食后服;
若下身,食前服,再加饮酒三四杯,以助
药势,不可更改。
使用注意:本方宜于痈疽疮疡未溃之前,若已溃脓者,则不宜使用,阴证疮疡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