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胜收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巧妙设计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精彩纷呈的课堂作为身在一线的教师总听到很多老师埋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
其实,老师也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不够精彩,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教师不要总是把责任推给学生,要善于反省自己,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去探索知识海洋的奥秘,要用自己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热情。
要想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让语文课上得“精彩”的法宝。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施行,整体感觉不错。
一、精彩的导入语切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堂课要想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课前设计好导入语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平淡乏味的导入语不但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而会起压制作用。
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每次走入课堂第一句话总是:请大家把课本拿出来翻到第几页,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第几课。
尤其是在学生已经上了几堂课后,身心都已困乏、恹恹欲睡的时候,这样的开头无疑是一曲绝妙的催眠曲。
特别是语文课,学生自以为课本读得懂,几节课听不听无所谓。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导入语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打破死寂的课堂僵局,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生动的教学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被动地去学,被动地记忆知识,使学生陷入机械重复的深渊,效果事倍功半。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转变观念,由“填鸭式”向“互动式”转变,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和课程资源互动,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国君爱慕虚荣,虚伪自私和大臣们阿谀奉承的丑陋嘴脸,我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浅淡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是教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它主要表现为教学情感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节奏美、板书艺术美和课堂气氛美等,课堂气氛美是其表现的最高境界。
只有把自由还给学生,精心打造课堂气氛美,才能不断开拓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深度。
具体说,可从四方面做起:还给学生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还给学生思维的自由;还给学生活动的自由。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艺术美;“自由”一、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内涵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早已是人们的共识,并作为一种美好而崇高的境界来孜孜追求。
因此,对教学艺术尤其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一直是教育教学专家学者及广大教师的研究热点:那么,什么是教学艺术美呢?崔含鼎、梁仕云在《现代教学艺术论》中认为:现代教学艺术,是把现代心理学、现代行为学、现代学习科学和现代美学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而形成的教与学这一系统工程的辩证化合体。
其内核,是教与学的统一;其本质特征包括创造性、审美性和情感性。
其中,教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表现为形形色色的教学艺术美。
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的鲜活性、教学对象的童稚性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因而其教学中的艺术性、审美性更强,所以,对其教学艺术美的开拓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它是当前有效增强语文课程的自身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迫切需要。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基本表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美的表现形式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归纳起来可分为六类:(一)教学情感美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教师对教材、学生了如指掌,被其美好形象点燃激情的火焰时,感情激动了,灵感产生了,于是课堂气氛就被激活了,教学效果也就好了,教师丰富、纯洁而高尚的情感还可以左右学生的思想,可以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共鸣,令人美不胜收。
(二)教学语言美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之一,教师的语言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
浅谈语文教学艺术美【摘要】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的美。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
【关键词】善用慧眼巧借平台抓住重点个性指导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他还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善用慧眼,挖掘教材之美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
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
诚如罗丹所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如:《海底世界》、《趵突泉》、《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我的战友邱少云》、《劳动最有滋味》、《一夜的工作》、《小珊迪》、《穷人》等体现的则是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社会美;《卢沟桥的狮子》、《人民大会堂》、《颐和园》、《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则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艺术美。
又如《绝句》、《匆匆》、《燕子》、《林海》、《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
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或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具有美的特征,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
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80-02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我们应如何创设一个和谐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1.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
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
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
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
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
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
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
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如在教学《宋定伯捉鬼》时要学生说说对宋定伯的看法,教参上说:”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令人喜爱。
”我的一个学生却说:”我觉得宋定伯这个人很阴险、狡猾。
让小学语文教学“美不胜收”摘要: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审美教育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美育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我们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一、教师教学要善于从课本教材中发现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重,尤其是刚刚步入小学校园一二年级的学生。
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的课本入手,引导学生学会从阅读中发现美,从而能够从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构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
在小学课本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美学是无处不在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教材进行美学教学。
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是教师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事实上语文都是可以进行审美教学的,只要教师注重对这些“美”的因素的解读,便可以将学生引入到美的世界,从而形成科学、健康的审美意识。
首先,教师为了能够给学生讲解出美好情境的内涵,自己要先做到对语文教材的“美”的解读,所以教师对教材美感的解读对于进行审美教学至关重要,这也是带领学生进入语文美丽世界的第一步。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跟随老师进入语文美丽世界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需要老师在创设情境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进行情境的创设,也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进行感情的渲染与场景的铺垫,也可以通过音乐、史诗动画来进行气氛的调节……例如我们在学习古诗《泊船瓜洲》时,老师就可以通过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来给学生展现一个动画,描绘江水映衬下的明月以及目光所及鸟语花香的江南的一片春光,这首诗中所描述的景象,通过美景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由景生情的情感历程。
精彩导入,美不胜收[摘要]很多学生觉得物理抽象苦涩难懂,那是因为我们没抓到他们的兴奋点。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有效的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
有了得体、动情,入景的课堂导入,才能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入复习冲突谜语故事实验多媒体[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90-0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老师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往往能使学生兴趣倍增,印象深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能很快找到讲课的感觉。
相反,如果导入欠佳,一开始就会令学生觉得这节课没意思,学生的精力就会分散,注意力也不集中,教师讲课的情绪也较低落。
下面就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设置导入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究欲望。
1.复习式导入古语云:“温故而知新”。
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复习和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导入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高中物理很多都是在初中物理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
在《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这一节教学中,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知识,教师不需要从头讲到尾,只需要要引导学生复习,并做好补充、强化,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让旧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如在学习《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时,可以先复习左手定则,因为洛伦兹力是安培力的微观形式,为下一步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做好铺垫。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学生易于接受。
2.冲突式导入物理学中正确结论、定律大都要经历长期的分歧、实验、总结后得出的。
比如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这节课中,请学生先阅读课本,然后可以辩论赛的形式,甲方代表亚里士多德,乙方代表伽利略,然后出示双方观点和证据。
在《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中,可以官司的形式导入:原告:伽俐略,被告:亚里士多德,争吵的内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以舞台剧的形式请一个同学演法官,另外三个同学分别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笛卡尔。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
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艺术至关重要,它涉及到内容的把握、方式的灵活、方法的多样等方面。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通过生动丰富的语言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丰富的语言来讲解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也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让学生感到有趣。
在讲解《鲁迅小说欣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狂人日记》中的故事情节,以及鲁迅的文学风格和对社会的深刻描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二、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通过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知识,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感到新奇和兴奋。
在讲解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问答环节、小组讨论、语文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注重情感的引导,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注重情感的引导,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教师可以通过赏析名篇、背诵经典、欣赏优秀作品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美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追求。
在讲解《红楼梦》这一经典名著时,教师可以通过赏析一些优美的诗句和情感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情感的投入。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优秀作品、参加一些创新活动、举行一些语文比赛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与技巧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艺术与技巧,并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一、教学艺术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师应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优秀的文学作品、讲述有趣的故事或设计游戏互动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2. 注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可以通过朗诵、鉴赏文学作品、讨论文学形式等方式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3. 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优秀作文、分享有趣的语文知识、鼓励学生的创造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二、教学技巧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要注重把握教学的难度和深度,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4.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中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分小组教学或给予个别学生更多的辅导等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5.充分利用评价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摘要:美无处不在,生活不是缺乏美,只是缺乏欣赏美的眼光,语文教学就是对美的欣赏和塑造。
文章以语文教学过程为美的讨论对象,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过程;美;探讨【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10-0073-01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带领学生美读,在诵读中感受美、体验美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尤其是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美”的存在,要能感知美。
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进行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文学家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
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
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对描写“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中的月色”两节,不单要求学生会背诵,更关键的是要学生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
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感受荷塘的美丽与月色的轻柔朦胧。
这种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对象,很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尤其要让学生感受那些文质兼备的美文。
古人读书讲求激情抑扬地诵读,这就是“有声的朗读”。
目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朱熹也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可见,“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才能与作者心灵相通,才能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增进理解,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
让语文教学“美不胜收”
胡鹏
【期刊名称】《河南教育(上旬)》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和真实感人的情感色彩.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总页数】1页(P57)
【作者】胡鹏
【作者单位】郑州市管城区外国语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让语文教学美不胜收 [J], 闫业梅
2.如何使语文教学美不胜收 [J], 杨庆书
3.让语文教学“美不胜收” [J], 胡鹏
4.汉字文化“美不胜收”——关于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汉字美的探讨 [J], 卢凯玥
5.汉字文化“美不胜收”——关于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汉字美的探讨 [J], 卢凯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美
语文教学对于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历来都是毋庸置疑的。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语言的专业知识及其能力,同时也从文化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以欣赏语文课堂中的艺术美。
而艺术美包含着语文教学重要的另一重要意义。
让学生能够进入“艺术美”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注意文本的选择。
文
本是教学的中心,它本身带有艺术美,重要的文学杰作带有深刻的社会认知,教育的特殊价值,以及历史的印记;而美的文本则可以让学生在“体现艺术美”的语境中得以理解学习,给人以愉悦与深沉着的艺术体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把课堂中的学习变成一种体验式的方法,要做到不只满足学生接受信息的需要,还要能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思维感知、情感立体交流及思想上的体验,让学生以更佳的境界去感悟美感,结合文本以及自身的思考,把语文教学融入到艺术的氛围当中。
最后要注重艺术的跨界。
教学不能拘泥于文本学习,而应该运用相关内容,融入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内容。
这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视角看待文本内容,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背后深层含义,这样,用更加多元的视角来欣赏艺术美,才能让学生领会到文本的精髓所在。
把语文课堂中的艺术美融入到教学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正面情感,同时
也能给学生带来思想愉悦的体验。
正是语文课堂中的艺术美的力量,才能促进学生对语文本身及其文化涵义的熟练掌握,这也是高等教育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烘云托月,美不胜收——探究《列夫·托尔斯泰》衬托艺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够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列夫·托尔斯泰》中,作者就大量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正衬①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②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所谓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第①句描写托尔斯泰天父般的大胡子,作者用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画像来加以衬托。
摩西是《圣经》中古代犹太人的领袖,自然受人景仰;米开朗琪罗的画作,更是为人们所熟知。
这样的衬托,无形中凸显了托尔斯泰令人难忘的形象,虽然这形象极其普通,但普通中却透露出难以掩盖的气质。
第②句作者将托尔斯泰放置在俄罗斯普通民众之中,用俄罗斯人来衬托托尔斯泰。
他是“一般人的总体现”,“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反衬①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②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③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④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文章的前半部分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用近乎调侃的夸张式的口吻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如①②句)。
同时,也以此反衬他的眼睛(如③④句),这锐利的眼睛,正是托尔斯泰灵魂的折射。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语文课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由于教材内容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传统,很多学生在语文课上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
为了提高语文课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儿,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新颖的课堂方法和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希望能给语文教师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以古代宫廷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宫女或太监,体验古代宫廷生活,感受古诗词的风韵和意境;在教学古文时,可以以古代书院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古代学子,亲身体验古代读书写字的氛围,理解古文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熟悉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二、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使用游戏元素和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语文游戏,如语文知识抢答、语文趣味大挑战、语文文学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和欢乐。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古诗词接力赛,让学生根据提示快速接龙,感受古诗词的优美与隽永;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阅读推理游戏,让学生在推理猜谜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的生动和有趣。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开展一场写作大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语言规范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语文的世界,是“美”的世界。
人类社会的美无处不在,宽阔壮丽的山川河流,巧夺天工的建筑工艺,高尚纯洁的人文情感等,无不闪现着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语文教师应该让“美”在语文课上生动起来。
新课标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学生的美育!美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便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育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趋善避恶,抵制一切卑劣的思想和行为。
可见美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让“美”在语文课上尽情流淌,激情飞扬,引导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让学生在美的海洋中畅游1.自然美,令人陶醉俗话说:“天下美景,尽收眼底。
”显然,美对视觉器官的冲击不容忽视,而语文教材中壮美的自然景观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渗透于语文课堂。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景象,似一条奔腾欲飞的巨龙蜿蜒于广漠之上、盘旋于丛林之间的万里长城,以及威武雄壮的秦兵马俑,美妙绝伦的敦煌莫高窟等,都以其震撼人心的美使世界瞩目,令人神往。
因此,语文教学在涉及自然景观、人文建筑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的敬仰之情。
这样,学生可以在愉悦中获取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2.社会美,震撼人心语文教材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用心揣摩就可以发现。
实际上,语文课本中描绘的许多历史事件、历史画面,通过作者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如临其境,往往能给学生一种真实的社会美感。
如《史记》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剧场景;《三国演义》中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壮观场面;《水浒传》中林教头谦和礼让,比武时善待洪教头的动人画面……这些历史故事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善于点拨,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所包含的社会美。
美不胜收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作者:雷硬先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年第06期【摘要】本文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等理论,从情感美、理性美、言辞美、结构美等五个角度充分阐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擦亮了读者的眼睛,给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关键词】情感美理性美言辞美气度美结构美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
”不错,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收揽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语文教科书是一个美的宝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美育有不可推托的责任,因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手中,掌握着打开美的宝库的钥匙。
如果离开美,语文课堂教学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艺术凝聚教师智慧、勇敢、灵巧、力量诸品质的艺术美,是融合情感、景象、理性、言辞、气质、结构诸美感于一体的意境美。
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展示语文教学美感,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情感美“文章不是无情物”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教学中的客体——教材蕴含丰富的情感,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和情感性。
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中包含从乡愁到爱国,从感怀到咏史,从友情到伦理,永恒亘古的宇宙感叹到动人心魄的生命赞歌,都包含催人泪下的美好情感。
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没有多少形象性,但是仍具有情感性。
优秀的论文都是通过融情入理的议论来抒写,以情入理,情理俱佳,给人一种诗和议论相结合的美感。
正是“情感”这个因素,使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慷慨激昂,李清照《一剪梅》的缠绵哀愁,《记念刘和珍君》的悲愤深沉,《斑羚飞度》英勇悲壮,无不渗透着全人类铭记终生的情感。
其次,教师是充满情感的人,教师应该通过课文中所固有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情感流露中获得愉悦,做到以情感人,因情悟文。
在教学艺术中,师生的情感默契,常表现在爱国主义的感情渲染中,在诗歌散文的感情抒发中。
沉浸于朱自清《荷塘月色》使人心境空灵,凝神静思;与白居易在《琵琶行》超时空共鸣,使人声泪俱下,感怀古幽;缅怀《最后一课》中的爱国之举,则使课堂萦绕爱国之魂,动人心魄。
情感美的特点是感情有渗入心灵与肺腑的深邃感和饱满感。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必须要感情丰富,只有老师先入文入情,投入感情,学生才能入文入情,受到感染。
天津师大教授田本娜说:“要发展学生的情思,教师必须只有真挚的感情,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学生。
”试问,一个表情木然,无动于衷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为公的情怀?如何体会《春》的喜悦?如何体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和幽思?语文教师在三尺讲台之上,一定要忘我地投入,忘情地发挥,虽不至于像演员那样变幻夸张,但也应和课文内容一致,或庄或谐,或悲或喜,或兴奋或抑郁。
当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愉悦的心情、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语言,会让课堂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会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会让学生的情感与老师的情感水乳交融,引起情感的共鸣,美育才能初步成功。
相反,当教师怒气冲冲,或语言干涩,学生就会精神不振,或过度紧张,度秒如年,这样的课堂,哪有美感可言?二、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理性美语文课充满情感,但是并非空洞无物的无病呻吟,每一篇作品都是以理性支撑起整个作品。
小说作品描写了整个社会环境,表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提示社会真谛和生活经验。
散文诗歌短小精悍,虽然其语言寥寥,然而理解其深刻的理性,使人灵悟之极,神思飞动,美感油然而生。
就算是说明文和议论文,也突显自然的光辉和生命的华美。
其次,教师在课堂并不是单纯地宣泄感情,绝不能让感情泛滥成灾。
语文教师应是一个综合知识十分丰富的人,既要有丰富的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还要对理科知识和艺术学科有所涉猎;既要对社会现象保持敏锐的触觉和嗅觉,也要对自然知识兴趣有加,因为理性美的踪迹要到自然和社会中去攫取。
语文教师对问题的看法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轻易感情用事,分析要有理智,有逻辑性,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特别是对散文和议论文的分析,因为它们有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精辟的明理。
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感觉器官,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地架起通向理性彼岸的金桥,如从《白杨礼赞》、《荔枝蜜》中挖掘出“自然的人化”传达出理性的美学意蕴;也可以以非凡的气度、沉郁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去点燃课文中清新激烈的理性,如从《谈骨气》、《说谦虚》总结出处世的道理和为人的情操;也可以山河的秀丽、心境的旷达、宇宙的浩瀚与文中清新激越的理性合拍,如从《岳阳楼记》体会作者广阔的胸襟,从《桃花源记》领略到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总之,语言文学最具有理性之光,语文教师应以科学那一根牵着情与理的丝线去拨动学生一根根智慧的琴弦。
在课堂上只要准确把握,偶尔点缀课堂,就会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言辞美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更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它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
言为心声,语言美是教师良好的自我修养的结果。
凡是蕴藏真挚感情的人,必然溢于言表,教师是演员,要能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文中之意、文中之情、文中之美用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切忌千文一面。
教学艺术中的言辞之美,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迁移。
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特点,力求新鲜、丰富、生动、熟练,激动时要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欢乐时要喜形于色,感染于人:悲痛时要凄厉感人,催人泪下;气愤时要满腔仇恨,怒发冲冠;平缓时要给人行云流水之感;明快时要给人珠光泉流之妙。
具体地说应从这几方面做刻苦的追求:1.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声美。
音高过高,声嘶力竭,不断强刺激,容易产生疲劳感;语音过低,有气无力,不易听清,会使人昏昏欲睡。
2.形象生动,绘声绘色。
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振的场效应。
3.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
语速要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
4.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
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
必要时,凭借脸部表情,手势力度,做到神形合一。
如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的《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
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经用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可谓形象精彩,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求和深入钻研学问的热情和兴趣。
四、语文课的外在形式有完整有序的结构美结构美是一种透过时间的艺术构想,是知识、智能、情感、语言、气度的最佳结合。
一节课就是一出戏,学生是演员,教师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是一出戏的总设计师。
一节课的顺利与否,精彩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编导和演出。
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全局和各要素的关系,做到主次有序、奇正相关、节奏分明、多样统一。
首先、在思维上,能引导学生按行文脉络,理清思路,并积极提供契机,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如上《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入诗人联想和想象世界:街灯—明星—天上街市—街市上的物品—天河—牛郎织女—自由自在的生活。
沿着这样曲折回环的思路,学生很容易进入如梦如幻的想像世界。
其二,在内容的安排上,能突出主体,有张有弛,有虚有实,详略得当,表现出稳定、均衡、灵活的艺术统一,正如中国画,何处泼墨渲染,何处惜墨如金,十分讲究。
又如欣赏《皇帝的新装》,作品在皇帝裸体游行时达到高潮,老师就要善于渲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再如《岳阳楼记》中作者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体味,直至理解透彻。
当然其他也要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留任何痕迹和漏洞。
第三,在情感的表达上,教师要创造条件,烘托气氛,使师生有一种情感默契,并在情感融合上得到锻炼、升华,正如在电影艺术,充分利用烟火、音响、电脑等道具,使观众的感觉器官得到充分感受,情感也随着得到宣泄,课堂上也应如此。
当然情感的流露要掌握时间和火候,缺乏情感交流固然不好,感情肆意泛滥也令人无所适从。
第四,在板书上,要发挥语文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板书是课堂教学必要的环节,是体现教师基本功的窗口。
在排版上,能主次明晰,大小变化统一有序;在书写上,要有扎实的书写基本功,力求工整、有力、大方、潇洒;在色彩搭配上,要对比和谐,赏心悦目,醒目美观,力求避免杂、乱、花、草,避免学生引起视觉疲劳。
最后,在教态上,要举止端正、大方,表现自然适度。
五、语文教师不可或缺气度美在这里“气度”一词可以理解成气质、度量,而不是狭义上的风度、仪表。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追求诚实和谐,善与人相处,坚韧文雅,举止适度,讲信和睦,敬志尊贤的境界,就是气度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这说明教师只有做到为人师表,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
因此,语文教师高雅的风度仪表和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言行是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心灵与肺腑。
教师的智慧、气质、包容、涵养是内在的潜质;教师的表情、手势、言语、仪容是外在的表象。
只有内在的潜质和外在的表象融于一体,才是神形合一的美。
这种美能主宰整个课堂,牵动学生的思绪,撼动学生的心灵。
试想,一个学识渊博,谈吐自如,风度翩翩,仪表不凡的教师在讲台上一站,能吸引多少学生的目光啊?谁不是洗耳聆听,生怕错漏一个字呢?课堂的教学效果不难想象。
相反,一个语言粗俗浅薄,衣冠不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教师,能博得学生的好感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说教师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的话,那么,在学生体察到你的灵魂之前,他首先看到的是你以包装灵魂的那些外在的东西——你如何衣着、你怎样谈吐、你走路的姿势、你表达喜悦的神情、你的学识、你的笔迹……总之,他首先看到的是你的气质、风度。
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只有他具备非凡的人格魅力,他的传播才有效率,他所传播的美才有说服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面对几本看似简单的语文书本,需要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的是再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