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络酮合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31.78 KB
- 文档页数:2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关键词】纳洛酮;急性脑梗死;神经元损伤[摘要]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治疗组60例,在基本疗法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治疗;对照组60例,在基本疗法的基础上使用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经过为期20天(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67%。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22.63±10.11)分,治疗后为(9.68±6.73)分;对照组治疗前为(23.59±11.37)分,治疗后为(17.29±8.59)分。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纳洛酮可减少β-内啡肽分泌,有助于阻止急性脑梗死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改善临床症状。
与基本疗法合用,可有效纠正脑缺氧、改善血液流变学、恢复脑组织再灌注的作用,不失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良药,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纳洛酮;急性脑梗死;神经元损伤脑梗死是老龄人常见病之一,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较严重者死亡。
脑梗死后的神经元损伤是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病残,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我们应用纳洛酮加基本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1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50~75岁,平均(60.5±6.57)岁。
均于发病48 h后经头颅CT扫描确诊。
除高血压外,经血液、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排查心、肾功能不全。
1.2 分组情况全部患者依文献[1]标准诊断,按入院前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随机分组。
治疗组即纳洛酮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对照组即常规药物组60例(男34例,女26例)。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3-05-02T09:56:27.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飞飞[导读] 对照组第七天CT复查,梗死面积较入院时缩小8例,纳洛酮缩小14例(P<0.01)。
王飞飞(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贝子府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敖汉 024319)【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113-01 急性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内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或血液动力学改变,造成供血区血流量减少,使该部位脑组织缺血或坏死。
在我国是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
我院在2008年1月~12月使用纳洛酮治疗20例脑梗死病人。
现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的颈动脉系统血栓性脑梗死,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意识障碍、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呼吸抑制。
治疗组平均年龄52±8岁,男12例,女8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50±9岁,男14例,女6例。
1.2方法1.2.1对照组常规溶栓,扩血管,抗凝甘露醇等对症支持治疗。
1.2.2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8mg静滴连用十日后停药。
1.2.3治疗前后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给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2.4入院第七天复查颅CT。
2 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对生命体征治疗前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表12.2纳洛酮改善病人呼吸抑制、意识障碍总有效率100%,对语言障碍有效率87.5%,面舌瘫93%,肢体瘫72%,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2.3对照组第七天CT复查,梗死面积较入院时缩小8例,纳洛酮缩小14例(P<0.01)。
3 讨论急性脑梗死治疗主要是改善缺血脑组织的供血和保护缺血脑组织遭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
脑梗死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释放因子促垂体前叶释放B—内啡肽,而B—内啡肽在调节神经、精神、内分泌活性、学习记忆、睡眠以及呼吸、心血管等等生理功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郑兵川;董必能【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对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按照随机原则平均分成A、B两组,每组61例.A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B组在A组的基础上予以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意识障碍清醒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相较于A组,B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GCS评分明显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纳洛酮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能够加速患者意识恢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减少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影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和应用.【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03【总页数】3页(P358-360)【关键词】纳洛酮;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神经功能【作者】郑兵川;董必能【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 621700;四川省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62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脑血管疾病泛指脑部血管中的各种疾病,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由于脑组织出现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导致患者残废或者死亡,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呈现扩大化和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鉴于此,特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纳洛酮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按照随机原则分成A、B两组,每组61例。
A组男39例,女22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3.5±4.8)岁;B组男37例,女24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4.1±4.6)岁。
2016.02临床经验81观察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白 金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 黑龙江省嫩江县 161441【摘 要】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诊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其中,对实验组的患者加用纳洛酮进行治疗,通过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实验,以做出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纳洛酮具有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对机体损害轻微、安全性高等优点,由此,可得出结论,纳洛酮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纳洛酮;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手术操作方法的不断提高以及医药行业的不断进步,临床工作者在用药方面不仅仅只关注药物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更加注重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药物的安全性能等方面的问题[1]。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药行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了纳洛酮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2]。
有研究指出,纳洛酮可有效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效果较好,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安全性及高效性逐渐被医务工作者所承认并接受。
本文就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诊治疗的100例患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传统的常规药物和加入纳洛酮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恢复状况等,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诊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其中,对于实验组患者加用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对比,进行对比实验。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纳洛酮治疗的疗效分析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纳洛酮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34例。
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予以纳洛酮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
结果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临床治疗总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建议推广。
标签:急性脑梗死;纳洛酮;疗效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颅外血栓、脑内原位血栓进入脑内血管所致,在脑部缺血病理期间,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作用较为重大[1]。
纳洛酮可有效阻碍脑内阿片受体特异性,让内啡肽活性缺失,进而降低脑部因为氧自由基所带来的伤害,进而达到脑细胞保护的目的[2]。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纳洛酮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予以临床症状、CT确诊,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34例。
其中研究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9.45±4.13)岁;常规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47~81岁,平均年龄(67.66±4.52)岁。
经过比较发现两组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方案,具体措施如下:复方丹参注射液15 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口服阿斯匹林、尼莫地平,如有需要,予以患者降压药物,20%甘露醇进行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之上,予以纳洛酮进行治疗,将盐酸纳洛酮2 mg加入到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两周。
纳络酮合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一)【摘要】目的:观察纳络酮合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纳络酮与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组(42例)与复方丹参与胞二磷胆碱对照组(38例),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纳络酮合用脑蛋白水解物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偏瘫,感觉障碍及多种神经功能障碍有明显疗效,而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纳络酮;脑蛋白水解物;急性脑梗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高蛋白饮食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我们应用纳络酮合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42例,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80例均为发病72h内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符合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血栓形成诊断要点,并经CT或MRT检查证实。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54岁~80岁,平均年龄为62.6岁。
42例均有不同程度偏瘫,偏身感觉障碍34例,失语11例,中枢性面瘫、舌瘫31例。
对照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51岁~82岁,平均年龄60.5岁,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与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纳络酮1.2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脑蛋白水解物60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点滴,1次/d,14d为1个疗程。
对照组,复方丹参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胞二磷胆碱0.75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点滴,1次/d,14d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定根据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其他神经功能改善的程度分,治愈:偏瘫肢体完全恢复功能,其他神经症状如失语、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记忆力丧失等的改善;显效:偏瘫肢体肌力提高到3级~4级,其他神经症状大部分恢复,生活能自理;好转:偏瘫肢体肌力提高到2级,其他神经症状有恢复,生活能部分自理;无效:偏瘫肢体肌力无变化或提高小于2级,其他神经症状无改善,生活不能自理。
加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采用纳洛酮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将8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予以纳洛酮治疗,n=40)和对照组(予以胞二磷胆碱治疗,n=40),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同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疗效9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程度较比对照组临床总疗效70%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程度更为理想,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15%,数据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采用纳洛酮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关键词】急性重症脑梗死;纳洛酮;神经功能缺损急性重症脑梗死属于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一旦患者未及时接受治疗,极容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
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予以不同药物治疗,选择最佳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治疗方案,现将实验详情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选择8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住院治疗患者。
其中男46例、女34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34岁至75岁,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9.54±5.26)岁。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构成差异经统计学软件SPSS21.0计算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观察组的4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予以纳洛酮治疗。
纳洛酮Sig1.2mg+生理盐水Sig250ml,I.v.drip,b.i.d。
对照组的40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采用胞二磷胆碱治疗。
胞二磷胆碱Sig500mg+生理盐水Sig250ml,I.v.drip,q.d。
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2w。
脑蛋白水解物和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脑蛋白水解物和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
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2月—2018年3月共收治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168例新生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2例,应用常规疗法)、治疗组(86例,应用脑蛋白水解物和纳洛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者应用脑蛋白水解物、纳洛酮联合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蛋白水解物;纳洛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186-01早期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会出现弥散性的脑水肿症状,在中度、重度时期,新生儿患者则会出现肌张力改变、颅内压升高、惊厥、脑水肿甚至是意识障碍等症状,若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发展,极有可能出现其他系统的并发症,比如肝肾功能障碍等[1]。
重度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有很高的致死率,即使患者存活下来也会有很多的后遗症,如视觉听觉障碍、癫痫、脑瘫以及脑发育迟缓等。
常规的疗法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为观察脑蛋白水解物和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本研究选取在本科进行治疗的新生儿患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3年2月—2018年3月共收治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168例新生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2例)、治疗组(86例)。
其中对照组:男34例,女48例,胎龄(38.2±2.10)周,出生质量(3.41±1.20)kg;研究组:男39例,女47例,胎龄(38.4±2.11)周;出生质量(3.39±1.23)kg 。
纳入标准:对此次研究应用药物耐受;不存在用药禁忌症;家长知情并同意此次研究。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药效评价王燕【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使用纳洛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内蒙古包钢医院2014年6月—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8例按照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比组与干预组,对比组给予相应的凝血及脱水治疗,然后给予患者依达拉奉治疗;干预组在对比组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组内及组间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表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且干预组比对比组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干预组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可知,对比组为74.7%,干预组为9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使用纳洛酮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上效果较为显著.【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7(008)008【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纳洛酮;效果【作者】王燕【作者单位】内蒙古包钢医院康复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急重症,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
临床上早期以溶栓作为首要的治疗手段,现将纳洛酮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做详细评价,内容报道如下。
1.1 一般情况选择内蒙古包钢医院2014年6月—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8例按照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比组与干预组各79例,对比组中男性45例,女性34例;年龄38~79岁,平均(52.6±5.1)岁;病程为1~53 h,平均(16.8±2.4)h。
干预组中男性43例,女性36例;年龄35~77岁,平均(52.1±5.3)岁;病程为1~55 h,平均(16.3±2.5)h。
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46例的临床疗效观察张爱红【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2例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静脉点滴,分别治疗14d.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为78.26%,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治疗作用.【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2(025)004【总页数】2页(P582-583)【关键词】纳洛酮;脑梗死;疗效观察【作者】张爱红【作者单位】宝坻中医医院 30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除部分不可逆损害外,病灶周围神经元及其他脑组织的损害常为可逆性,其预后与治疗有密切关系。
本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4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1 对象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92例,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有精神类疾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多种药物过敏者、选择溶栓或抗凝治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6例。
治疗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42~79)岁,平均66.5岁;对照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40~80)岁,平均64.7岁。
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脑梗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②首次发病,发病时间在48h以内;③符合脑梗死西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④符合血瘀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⑤急性起病,有明确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持续24h以上;⑥起病前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并与常规剂量纳洛酮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选择经临床、头颅CT 或MRI确诊的13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5例,大剂量纳洛酮组及常规剂量纳洛酮组分别给予纳洛酮4.8mg/d和1.2mg/d,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均加入5% GS或0.9%NS 250ml中静滴,连用2周。
结果大剂量纳洛酮组患者用药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程度、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常规剂量纳洛酮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大剂量纳洛酮对急性脑梗塞有较好疗效,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脑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纳洛酮;急性脑梗塞自1981年Baskin等首次报道运用纳洛酮0.4mg静注治疗脑梗塞,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后[1],国内外均报道小剂量纳洛酮用于治疗急性脑梗塞有肯定疗效,但目前有关应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报道尚不多。
2003年1月以来,我科采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发现其疗效比用常规剂量纳洛酮的疗效更佳,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我科2003年1月~2004年1月住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共13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5例。
大剂量纳洛酮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62.4±12.8)岁;常规剂量纳洛酮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61.6±13.7)岁;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1±13.2)岁。
所有病例于发病后72h内入院,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2],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塞,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
病情分级则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3]将患者分轻、中、重型。